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8】古诗词鉴赏

【考纲要求】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0年全国卷Ⅰ12】(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侍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仁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涉及对素蝶活动的筛选、提取和描写角度的概括。素蝶的活动主要在前三联,考生要准确把握诗句的语意,对蝴蝶活动的具体内容做条分缕析的归纳。后者解答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分析诗人描写蝴蝶活动的切入角度,“绕”“避”“隐”“映”“归”“出没”“飞”等词语是解题关注点。(2)注释不是诗人写给读者的,是命题者提供给读者的解答参考,它所提供的信息一定给对解答具有指导意义。鉴赏品评诗歌常提到“知人论世”,本题注释意即在此。诗人“因侍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仁途数起数伏”,不正是借助蝴蝶的不同反应表现出来的吗?

【2010年全国Ⅱ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答案】(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解析】(1)考查概括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诗人身在颖州,被贬的身世和流寓他乡的哀

愁,促使诗人无奈思乡。这种无奈体现在“夜凉”句中,让人读到了凄凉;体现在“路暗”句中,让人读到了迷惘。而酒尽之后的万般思乡之愁更是难以以酒遣除。(2)题考查鉴赏艺术表达技巧。这是一首典型的记梦诗,梦境的创设富有跳跃性,使梦境的表现更显真实。四句诗,一句一景,看似跳脱,实则以一条情感的线索串连,又紧密相连。借千山月、百种花和杯中的浊酒,再加上王质的典故,情景交融,境界顿出。在格律上,此诗又是一首四句皆对的绝句,工巧别致。

【2010年全国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答案】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关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深入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8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和重要词语含意的理解。“榆溪”“陇西”等词语交代出诗歌为边塞诗,诗中的环境具有典型的边塞荒寒的特点,较易把握。“别路”当是从戍卒的角度写起,引出其别离家室从军边塞的无奈,含意为“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9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和诗人思想情感的概括能力。“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既是写景,又是写心,“坏”“低”显然是士兵面对如此荒寒景象生发的真实心理感受。由“别路”一词,再加上前句“漫漫愁云起”,此愁当是思乡之愁。

【2010年北京卷13】(7分)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在梧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①(3分)A ②(4分)要点: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①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选择题的方式扩充了测试的内容。整首作品抒发的是胸中的郁气,故A项误在“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②除了李白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外,诗歌还有屈原《涉江》的情感痕迹,“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鵷鸾”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何其相似!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黑白颠倒的不满。而“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的诗句分明就是“古来

万事东流水”的翻版。再联系李白的仕途人生,其怀才不遇的感慨不言自明。

【2010年高考天津卷13】(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1)暮春飞花(2)思念故乡之情(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1)题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意象是诗歌的形象之一,诗歌首句以“飞花”为意象,着一“尽”字,暮春之景昭然。(2)题考查比较鉴赏能力。两首作品题目分别是“峡口送友人”“送蜀客”,题目直接点明了“送别”之意,同时,借送别言思乡,自然真实,思乡之情更进一层。(3)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抓住诗歌运用的各种意象,进行想象诗人创设的意境,由景与情的关系梳理出烘托或衬托的手法异同。第一首是哀景写哀情,属于正面烘托;第二首描写了清新风雨,从诗意的不同理解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看法。【2010年安徽卷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阄州(今四川阗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中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

人对国事的深深忧思。

【解析】(1)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能力。审题注意“壮心”的深意,当为报国愿望、爱国情感;“寂寞”则为朝廷弃用后的无奈。明确此,再梳理“寂寞壮心惊”的原因。归纳时注意信息全面,不遗漏要点。(2)考查艺术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运用了借代、用典、反问等多种技巧,结合诗歌内容,紧扣手法加以赏析。诗歌的内容大致为:首联写诗人客居他乡,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颔联以“烟尘”和“鼓角”借代战争,意思是烽烟笼罩雪岭,鼓角震动江城,一“犯”一“动”,写出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颈联写战争的血腥,接着发出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尾联以反问句“济时敢爱死?”起句,表达了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慨叹。“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一是诗人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附“请缨”典故:汉代的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很有才学,受到汉武帝的常识。终军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又被拜为谒者给事中,负责迎送客、奉诏出使等。有一次,朝廷要派人出使匈奴,终军提出申请说:“我在朝廷食禄5年,还没有立下一点功劳。听说陛下要派人出使匈奴,我愿意前往,对匈奴单于晓以利害,让他臣服于朝廷。”武帝觉得他很有见识,把他晋升为谏大夫。

【2010年福建卷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A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按诗歌一般的思路,起承转合前后通畅,首句多为起句,紧扣题目,故关键字当从首句提出。(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诗句直白,隐者因为酒已酿好便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少有人来。如此景致,如此逸趣,隐者形象全出。(3)考查比较鉴赏能力,比较点为诗句蕴含的情怀。B句感叹不如早早归家的希望。C句表现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D句表现白居易因贬而孤独寂寞之感。

【2010年广东卷10】(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

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之情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解析】(1)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和语言技巧的鉴赏。表层含义可以通过对前二句词句意义的把握获得,是因为烟树阻隔,难以望见江东。深层含义与词的思想情感相关,全词通过眼前景、梦中情、灯前书、空中雁,传达出难以抛却的思恋江东之情。(2)虚实关系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虚”写有多种:一是对往昔的回忆,二是对未来的期望,三是幻写梦境,四是对写。词作上片虚写的是梦回江东,下片虚写借雁传书而不得。

【2010年湖北卷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案】(1)(4分)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2)(4分)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频”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考查不同词作感情的比较鉴赏能力。范词情感抒发抑郁,秦词情感抒发豁达。不同的抒情方式,与不同的侧重点相关。范词侧重点表现在词的下片,“重搅”“不抵”“倒添”等动词,分明流露出别离的新愁与旧怨。秦词则以一反问式,强调感情真挚不在长久厮守。(2)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词中多处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考生应从中找到“对比点”,再联系词句进行具体分析。词中“旧愁”与“新欢”的对比易把握,其它对比手法则需要从词句内涵的对比中把握。如词中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就是独具匠心的。

【2010年湖南卷11】(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

【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技巧。诗词炼字,须得意象、意境之传情。上片重在写景,“蓑”用为比喻,取其长短参差状,极言绿之绵延。动词“映”连接“新绿”,与前句形成写景状物整体,绿、白、红,相得益彰。此处用异色映衬的手法,薄暮中散花洲两岸的美丽风景,写出春夏之交的

景色。白苹和红蓼,色彩醒目。(2)题考查评价诗人的思想情感。下片首先谈到“酒”,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这不过是借酒消愁而已。“菱芡四时足”意为只要有吃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放纵罢了。明天又顺着风前行,至于江南江北什么样子,随它去吧。如果像这样理解了词的内容,词人心中那种旷达自适的情感也就明确了。

【2010年江苏卷9】(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结合上面赏析,各题解答关键自然得出。

【2010年江西卷14】(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的景与诗人主观的情相融合的结果。整首作品抒发家国之思,而子规在古典诗词中,具有凄凉、萧飒的情绪,两相结合,答案为思念故土,有家难回。(2)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题目中的注释是解题的关键。注释②解释的内容对解题有重要的启示。“南宋初年”的历史概念,引发读者思考的就是国土沦丧。

【2010年辽宁卷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1)(5分)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意的正确理解能力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能力。一题二问,首问看似简单,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但若脱离诗歌整体内容,特别是缺少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是难以正确解答的。今年考生的最大失误也即此题。这与日常复习时“即题做题”的习惯有关。在诗歌鉴赏中,师生不注意对诗歌“言”的把握,缺少整体通译的意识,而直接过渡到鉴赏评价。解答鉴赏评价试题需要对诗歌整体内容的准确理解。做到言、象、意(境)、情(理、志)、法的融合统一。可以说,鉴赏评价中缺少对“言”的准确把握,势必造成问题解答的偏差。“经年”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学习过,原句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的意思即是“一年”。准确理解诗意,才可正确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抓住意象是概括情感的关键,“燕思旧巢”已透出失意,而“梧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意象,往往带有失意的况味,像李清照词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便与此同。此题的解答若缺少对高中课本的基本掌握,便很难获得理想的分数。教材在对学生文化渐染上的作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2)此题是对艺术表达技巧的考查。正如“总评”所说:诗是咏雨,但舍弃了一般咏物诗的常规。不直接写雨势、雨景,而是侧面写雨。这是本诗的最大特点,体现了“若即若离”的特点。题干中一个“妙”字,已经道出此题解答应该从“与众不同”入手。审题的关键正在此处。【2010年重庆卷12】(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二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凝固的画面,江中的片片船帆有如鸟落,江水停滞船也停滞不前。二句中的“落”“住”以动写静,但这“静”又绝非真实的静,而是诗人的主观错觉,以此写出江水的平缓。(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愁”与“笑”是诗人心理的变化。诗歌理趣怡然,令人笑叹。

【2010年山东卷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解析】(1)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诗歌咏物抒怀,借凤凰表达自己的心志。诗中的抒情主人人即是诗人自己。首句的“奇”字,把凤凰的不同凡响揭示无遗。而“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直接写出凤凰的超凡脱俗。(2)考查艺术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此诗在感情的寄托上属于第一种。解答此诗,还要联系阮籍的人生经历。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14~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真州绝句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家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14.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的景象。(2分)

15.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6.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3分)

【答案】14.(2分)渔家在夕阳染红的江水边柳树下卖鱼。15.(3分)诗人描写自然美景和江村风情,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情。16.(3分)主句中“树”与前面的“柳”照应,“红”(或“半江红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卖鲈鱼”与“钓人居”照应。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解析】14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以意境胜,“半江红树卖鲈鱼”则不单意境闲适,却又有生活情趣在其中。故作答应兼顾“美景”与“人事”的统一融合。15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描写真州景物风情,表现了真州景物的美丽、真州风俗人情的淳朴。诗中景物淡远幽雅,写渔村的景物,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景物都好似是诗人触目所见,信手拈来,十分自然。而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也是十分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图画。16题考查表达技巧,具体考查诗歌内在思路间的契合照应。考生需从题干中读出“主客‘照应相配’”,以从诗中寻得解题关键。

【2010年上海卷14~16】(8分)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14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15B。16化用了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解析】14题考查归纳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应知晓社日的传统内涵: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诗歌就描写了这种传统祭祀活动。诗中的“把酒”“观多稼”“斗霹雳”等均是社日的活动。15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思想内容、景物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辨析能力。选项B“暗示”不当,诗歌题目“尧庙秋社”已经明确了季节。16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概括能力。既联系课文所学,又注重比较鉴赏。

【2010年浙江卷22~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案】22、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留恋忘返的愉悦心情。23、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22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23题考查对诗歌意趣的评价能力。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2010年四川卷12】(8分)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室至户都待郎,因反对秦检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和“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答案】(1)(4分)“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2)(4分)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1)考查语言鉴赏能力。运用迁移能力,考生易把握“红”“翠”的借代手法,考生学习到“应是绿肥红瘦”,句中的“绿”“红”手法与本词相同。解答的难度在于考生缺少对景物描写角度变化的认知,能够抓住色彩的描写,却不易把握花叶的形态。日常训练中,应该多注意景物描写多角度变化的问题。(2)考查对思想情感的分析概括能力。结合注释,诗人的免官身份,看出“真香妙质”在感叹百花受到摧残的表层之下,亦有深喻,诗人实是托花而喻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