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

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

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
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

刑法总论作业(主观题)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刑法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狭义刑法

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事法律。

4.广义刑法

所有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5.单行刑法

规定某一种或某几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专门性法律

6.附属刑法

行政、民事、经济和社会等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规范

7.刑法的体系

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8.立法解释

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具有法律效力

9.司法解释

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具有法律效力

10.学理解释

由刑法学者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不具有法律效力

11.文理解释

对刑法条文从语言文字上进行的解释,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常识进行阐释

12.论理解释

按照立法目的和精神,结合实践情况对刑事条文进行阐释

二、简答题

刑法和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性质有何特点?

答:(1)保护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具有广泛性。凡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都是刑法保护的对象,也就是各个部门法所高速的社会关系都可能成为刑法的保护对象。

(2)规范社会关系的方式最具有强制性。刑事规范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救济途径,决定其规范的强制性最为严厉。这种强制性涉及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各个方面的限制甚至剥夺。

三、案例题

被告人王某于1998年3月7日手持一张信用卡到自动取款机上取款,卡上存在500元

人民币,王某欲取300元。在取款时由于操作失误多加了一个零,取300元变成取3000元。没想到,自动取款机并未因操作失误而拒付,而是果然吐出3000元,使王某大为意外。王某出于好奇,又操作一遍,结果自动取款机又吐出3000元。此时,王某已经知道自动取款机出现故障,但出于贪心,王某又先后从自动取款机取出人民币2万元,占为己有。案发后,王某认为又不是我到银行去偷钱,是自动取款机把钱主动送给我,王某的辩护律师也认为这是一个不当得利的问题,属于民法调整的行为,不构成刑法中的犯罪。

问:本案到底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还是刑法中的犯罪呢?

答:王某第一次获得3000元人民币,是操作失误所致,具有不当得利性质,但后来他明知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还多次取款,这是利用自动取款机的故障进行盗窃的行为,数额较大,其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由此可见,王某的行为已经触犯刑律,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指我国刑法这个部门法所特有的,贯穿于全部刑法内容的,对于定罪量刑和刑罚的执行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二、简答题

1.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积极要求包括:1.罪刑法定化,指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2.罪刑实定化,指对于什么行为构成犯罪和犯罪所承担的具体法律后果,均必须作出实体性规定;3.罪刑明确化,指刑法条文和规范应当明白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发生歧义。

消极要求包括: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2.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有哪些?

答:(1)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取消了原刑法第79条的类推制度;

(3)重申了原刑法第9条关于溯及力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4)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已经相当详备;

(5)在具体犯罪的罪状以及法定刑设置方面,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定罪上一律平等。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构成什么罪,只能以行为人具体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来进行判断,而与其身份、地位、关系、党籍、年龄等因素无关。

(2)量刑上一律平等。不能因行为人的地位、身份等特殊就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而应与其犯罪行为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行刑上一律平等。在刑罚的执行上,对于所有的罪犯平等对待,其刑罚处遇也相同。

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在哪里?

答:(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刑法总则确定了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这一体系由不同的刑罚方法构成。

(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刑法总则根据各种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规定了轻重有别的处罚原则。

(3)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刑法分则为各种具体犯罪规定了可以分割、能够伸缩、幅度较大的法定刑。

三、案例题

1.2003年1月至8月,被告人李某为营利,先后与他人预谋,采取张贴广告.登报的方式招聘“公关先生”,并制定了公关人员管理制度,指使他人对“公关先生”进行管理,并在其经营的酒吧内将“公关先生”介绍给男性嫖客从事同性卖淫活动。

问: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构成何罪?

答:李某的行为构成组织卖淫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组织卖淫罪,是指以招募.雇佣.引诱.容留等手段,控制多人从事卖淫的行为。组织他人卖淫中的“他人”,主要是指女性,也包括男性。虽然该交易在同性之间进行,但该行为亦为卖淫行为。被告人李某以营利为目的,招募、控制多人从事同性卖淫活动,其行为已经构成组织卖淫罪。

2.甲某在公共汽车上扒窃了一名乘客的钱包,内有人民币800元,盗窃刚得手即被乘客发现,后群众将其扭送公安机关。检察院对其提起公诉后,法院最后定罪量刑时,以此时正处在“严打”时期、社会治安不好为由,以盗窃罪从重判处甲某有期徒刑5年。

问: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法院定罪量刑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本案中,甲某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盗窃罪。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应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法定刑幅度内量刑,不能因为案件处于严打时期而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否则就使得被告人承担的刑罚与其犯罪轻重不相适应,造成轻罪重判,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具有效力

2.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即解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

3.属地原则

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4.属人原则

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5.保护原则

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6.普遍原则

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姓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7.刑法溯及力

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8.从旧原则

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

9.从新原则

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

10.从新兼从轻原则

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则要按照旧法处理

11.从旧兼从轻原则

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则要按照新法处理

二、简答题

1.我国刑法对我国公民的效力是怎样规定的?

答:(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分以下两种情况适用我国刑法:①根据《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②根据《刑法》第7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2.怎样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中的“领域”的含义?

答:“领域”是指我国境内的全部区域,具体包括:(1)领陆,即国境线内的陆地;(2)领水,即内水和领海及其以下的地层;(3)领空,即领域.领水之上的空间,它只及于空气空间,不包括外层空间。

同时,根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以下两部分属于我国领土的延伸:一是我国的船舶、飞机或者其他航空器;二是我国驻外使领馆内。

3.我国刑法对溯及力是如何规定的?

答:我国刑法第12条对溯及力问题采取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既对于1949年10月1日至1997年9月30日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新刑法典没有溯及力。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新刑法典,新刑法典即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法律和新刑法典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未超过追诉时效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新刑法典不具有溯及力。但如果新刑法典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新刑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

(4)如果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即便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当时的法律要轻,也不例外。以便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4.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的适用条件是:一是所犯之罪必须针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二是这种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必须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三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刑罚处罚。

5.如何理解“处刑较轻”?

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第12条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的刑罚即法定刑比修订前刑法轻。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个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该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有两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体犯罪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三、案例题

1.某甲,新加坡人,系美国某放州立大学留学生;某乙,系我国公民,是某甲的同学.室友。1995年的一天,甲.乙两人因故发生殴斗,甲用刀刺中乙致乙死亡。根据甲所在州的法律规定,对甲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的监禁。

问:对于某甲的行为是否可以按照我国刑法进行处理?为什么?

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可以适用我国刑法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所犯罪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我国公民的利益;二是行为人所犯之罪必须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三是行为人所犯之罪按犯罪地法律也应受刑罚处罚。

从本案的情况来看,行为人的行为完全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要求。这是因为:(1)某甲所侵害的某乙系我国公民;(2)某甲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不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都应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3)根据某甲行为地的法律,某甲的行为也应受刑罚处罚(应处10年以上的监禁)。因此,对某甲的行为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2.纪某、李某,均系中国公民,受雇于美国轮船公司。2002年9月,该轮船停泊于法国某港口时,二人因与船长(英国人)发生争吵,合谋将船长杀死,并抢劫了其他船员的财物后逃逸。3个月后,二人被法国警方捕获,引渡回中国归案。

问:纪某、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

答:纪某、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犯罪,应适用我国刑法。

《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最高刑法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此规定表明,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本案中,被告人纪某、李某在法国犯了故意杀人罪、抢劫罪,按照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的规定,法定最高刑要高于3年有期徒刑,而且这种犯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属于应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所以,我国司法机关对被告人纪某、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有刑事管辖权。在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应通过引渡或两国协商解决。本案中,被告人纪某、李某被引渡回国,因此,此案应由我国司法机关依照我国刑法进行审理。

3.李某为A国人,其在A国杀死一名中国籍男子,被其本国司法机关判处监禁15年。服刑8年后被假释,假释期间,李某进入B国并长期在B国从事制造、走私、贬运毒品的犯罪,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李某在摆一批毒品途经我国时,被我警方抓获。

请问(1)我国刑法对李某杀害中国籍男子的行为是否有管辖权?

(2)根据什么原则,我国刑法对李某在B国的毒品犯罪有管辖权?

答:(1)我国刑法对李某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的行为有管辖权。根据《刑法》第8条和第10条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且当地刑法也认为是犯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其在外国已受处罚的,可以作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情节考虑。

(2)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我国刑法对李某在B国实施的毒品犯罪有管辖权。刑法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因此不论犯罪人是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何地,是否侵害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在我国承担的条约义务范围内,凡是不引渡给有关国家的,都适用我国刑法。我国参加了有关打击国际毒品犯罪的条约,故我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有权对李某在B国的贩毒罪行进行管辖。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名词解释

1.犯罪

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构成

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基本的犯罪构成

刑法分则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4.修正的犯罪构成

刑法总则性条文以基本犯罪构成为基础加以修正而成的犯罪构成。

5.普通的犯罪构成

刑法分则条文对于通常社会危害性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6.派生的犯罪构成

以普通犯罪构成为基础具有较重或者较轻社会危害性程度的犯罪构成,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

7.叙述的犯罪构成

刑法条文对犯罪构成要件予以详细或简明叙述的犯罪构成。

8.空白的犯罪构成

刑法条文没有将犯罪构成要件予以说明,而是需要援引其他法律来说明的犯罪构成。

9.简单的犯罪构成

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的诸构成要件均属于单一的犯罪构成。

10.复杂的犯罪构成

刑法条文规定犯罪构成诸要件之间存在着选择、重叠或者复合关系的犯罪构成。

二、简答题

1.试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答:犯罪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上述三个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最基本的特征。

2.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如何?

答: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概念回答了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犯罪构成则进一步回答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解决犯罪的具体规格问题。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界限,而犯罪构成则是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

三、案例题

1.某村民甲因平时与村民乙经常因琐事争吵,逐渐结成夙仇。某日,甲从江湖术士处学会了巫术,信以为真,遂回家做了一个布人,写上了乙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天天在家用针扎,企图以此害死乙。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答: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犯罪的特征是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性。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合法权益的侵犯,只有当某种行为对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本案中,甲虽然有谋害乙的犯罪故意,但其行为本

身绝对不可能导致乙死亡,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

2.甲从乙处购得服装3包,约定3周后付款,并写下欠条。后甲因服装一件未能脱手,未能还款。3周后,乙不见甲还款,遂与其弟共赴甲家催要。为防不测,二人各携带水果刀一把。甲早躲往外地,服装锁于房内一储藏间内。乙要将服装拉走,遭甲妻阻拦。乙弟于是拔出刀来,甲妻见状后退。乙遂撬开门锁将服装拉走。

问:乙和乙弟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答:乙和乙弟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任何行为,如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均不构成犯罪。本案中,乙及其弟在客观上虽然实施了以暴力威胁并撬锁取回服装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主观上是因欠款无法追回想取回所售服装抵偿,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故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应认为是犯罪。

3.甲之妻乙系四川人,多次与好友丙通信,说河南生活条件好。于是,丙也想到河南来,写信要求乙帮她找一个合适人家,并要甲和乙到四川接她。甲在临去四川之前找到邻村男青年丁,说要为他从四川介绍一个媳妇,并要求丁提供1500元作路费,丁满口答应,遂给甲1500元。回到河南后,甲将丙介绍给丁为妻。丙与丁二人均感婚后生活很满意。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答: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拐卖妇女罪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出卖女子牟利的目的,而甲并不具有这一非法目的,根本未对妇女实行拐骗贩卖的行为。甲是借为他人介绍婚姻而索取数量较小的财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而且从形式上也与拐卖妇女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因不具有出卖妇女牟利的目的,故不不符合拐卖妇女罪的构成要件,不应以犯罪论处。

4.某日,甲开车正常行驶途中。乙突然从右边路旁的树林中疾步冲出抢过马路。甲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但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轧断。事故发生后,甲见天色已晚,此地荒僻,又没有人,便将昏迷不醒的乙拖至路旁树林,自己开车逃逸。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问:甲的行为如何认定?

答:此案起初是由于受害人乙的过失行为引起的交通事故,司机甲对此事故本不该负刑事责任。但从甲将昏迷的乙拖向路旁树林的时候起,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甲在拖乙时应该认识到乙处于极端危险状态中,将其拖到树林中,客观上使乙失去被发现抢救的机会,所以甲对乙的死亡结果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其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

第五章犯罪客体要件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2.一般客体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

3.同类客体

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4.直接客体

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5.简单客体

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6.复杂客体

某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7.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者具体人。

二、简答题

1.犯罪客体的特征是什么?

犯罪客体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犯罪客体是危害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2.试述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方式。

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方式有:

(1)有的条文明确规定了犯罪客体。

(2)有的条文指出了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

(3)有的条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4)有的条文指出对某些法规的违反。

(5)有的条文通过对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一犯罪客体。

3.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1)犯罪对象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或者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

(2)犯罪行为正是通过作用于犯罪对象侵犯犯罪客体。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在很多情况下不决定犯罪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而犯罪对象仅仅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侵害犯罪客体,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根据,而犯罪对象不是。

三、案例题

1.吴某(男,45岁)为减少继承父亲遗产的法定继承人的人数,以便分得更多的遗产,便极力怂恿其兄乘坐飞机出差。为达到此目的,吴某甚至自己掏钱为其兄购买飞机票,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民航客机频繁出事,吴某便希望通过让其兄乘坐飞机而飞机失事,从而达到杀死其兄的目的。其兄为吴某表面的热情所动,遂乘坐飞机外出。果然,飞机因遇到强烈风暴坠毁,其兄也死于空难。吴某突然良心不安,于是到公安机关自首,以致案发。

问:吴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答:被告人吴某主观上虽有致其兄死亡的意图,但在客观上并没有采取杀人行为,而是

意图通过飞机失事使其兄死亡,因而不存在刑法中的行为,当然也没有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而不构成犯罪。

2.甲因非法全场香烟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连车带货扣押。第二天晚上,甲潜入工商所,试图将自己的汽车盗回。当甲正在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甲遂用刀刺伤值班人员。

问: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什么?

甲的盗窃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根据刑法第91条的规定,本案所涉及的汽车虽然是甲所有的,但其正处于国家机关的合法扣押之下,属于国家机关管理中的私人财产,应以公共财产论。甲盗窃自己所有的、被国家机关依法扣押的汽车,实际上侵犯的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已经构成了盗窃。甲在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其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罪。因此,甲的盗窃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

第六章犯罪客观要件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客观要件:刑法所规定的,能够提示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害性,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2.危害行为:人在其意志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3.作为: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违反刑法禁止规定的危害行为。

4.不作为: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种义务的危害行为。

5.纯正不作为犯:刑法分则规定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

6.不纯正不作为犯:刑法分则规定既可以由作为也可以由不作为的方式实施,而实际上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

7.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或者现实的危险状态。

8.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9.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刑法规定的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备的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客观要件。

二、简答题

1.简述危害结果的种类。

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危害结果进行多种分类:

(1)根据对某种犯罪的成立是否具有决定意义为标准可分为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构成结果,是指作为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非构成结果,是指一切危害行为引起的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危害结果之外,对于该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及其刑事责任大小具有一定评价意义的一切现实损害。

(2)根据犯罪结果是否具有物理性特征为标准可分为物质件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又称有形结果,是指能够经过行为的物理作用,引起对象的有形变化

的结果。非物质性危害结果.又称无形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没有物质形态的结果。

(3)根据结果是否直接造成分为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直接结果一般是指由危害行为所决定而必然产生的损害结果.行为与该结果存在着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间接结果一般是指在犯罪完成以后,通过犯罪的直接结果而连带引起的其他危害结果。

2.简述不作为的成立条件。

答:(1)行为人负行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条件。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包括三个方面: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第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第三,行为人先行行为而引起的义务。

(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而发生了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3.试述作为的表现方式。

答:按照行为人是否借用外力可将作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类:一是利用行为人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二是利用外力条件实施的作为。主要有:(1)利用物质性工具;(2)利用他人的作为;(3)利用动物的作为;(4)利用自然力的作为。

三、案例题

1.被告人甲某,于某年6月18日上午9时,带领幼儿5名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乙某(4周岁)失足坠人路旁粪池。甲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类池中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丙某(男,16周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类池边观看,并同甲在附近找一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75厘米(半人深),但甲.丙两人均不肯跳入粪池抢救,当幼儿被救上来时,为时已晚,已经停止呼吸。

问:(1)甲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2)对丙某应如何处理?

答:(1)应对甲某追究刑事责任。被行人甲某作为幼儿教师,负有保护儿童安全和抢救儿童生命的义务,在有能力履行该义务的情况下,被告人甲某没有履行,因而造成幼儿乙某死亡的结果,甲某的行为符合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所以应对她追究刑事责任。

2.某年9月20日上午,甲将所骑的摩托车停放在本市城区中山南路民用电器贸易中心门前的便道上。三轮车工人乙某(男,60周岁)为该贸易中心拉货,蹬车到该贸易中心门前时,认为“碍事”,将摩托车挪开。被告人甲某不肯动,在争执中,摩托车被碰倒,甲某即用有手打乙某的左胸一拳,乙仰面摔倒在马路边,当即“伸胳膊,蹬腿,张嘴”。在群众的协助下,甲将乙送医院。乙经抢救无效死亡。尸体检验报告:(1)死者乙某患有高度血管硬化,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心血填塞死亡。(2)死者胸部左侧有皮内出血,符合被拳击伤的情况。这拳击可使夹层动脉瘤破裂。

问:(1)甲某的行为与乙某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2)甲某应否承担刑事责任?

答:(1)甲某的行为与乙某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判断,而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认识到为转移。

(2)甲某应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罪的刑事责任。

第七章犯罪主体要件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2.一般主体:达到一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3.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4.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5.刑事责任年龄: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6.特殊身份: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7.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

8.真正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该犯罪行为不能成立的犯罪。

9.不真正身份犯: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

10.定罪身份:决定刑事责任存在身份。

11.量刑身份: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

12.单位犯罪: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简答题

1.试述单位犯罪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

我国刑法典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合格的单位。(2)单位犯罪必须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并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3)单位犯罪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4)单位犯罪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

关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刑法典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根据这一条的规定,对单位犯罪,原则上实行双罚,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但是,如果刑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即规定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则依该规定实行单罚。

2.试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17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具体规定:

(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不14周岁的人,不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因不满16周岁不予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案例题

1.被告人郭某,女,1985年5月8日出生,某中学学生。2000年6月20日下午郭某由学校回家,其同学路某骑自行车在后驶来。郭某想和路某开个玩笑,就趁路某骑到自己身边时,将一根绳子扔进路某自行车的后轮,结果由于车轮被缠绕,路某的自行车倒地,路某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头部撞地,当即昏迷。郭某立即赶往就近的医院求救,但因路某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脑颅损伤,抢救无效死亡。

问:对被告人郭某应如何处理?

答:对郭某不应作犯罪处理。因为郭某是因过失行为而导致他人死亡,而其年龄只有15岁。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郭某的过失行为不应按犯罪处理。

2.甲某,男,1985年11月2日出生,l999年11月2日之前曾多次盗窃各类财物共计10000余元。1999年11月2日,甲某在一饭馆吃饭时和邻座客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在逃离现场的路上又抢走一路人的手提包,内有现金6000余元。第二天,甲某将路边停放的一辆轿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撞到路人,造成两死一伤。甲某不但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

问: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对甲某应如何处理?

答:(1)甲某对l 999年11月2日之前的盗窃不负刑事责任。因为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2)甲某对1999年11月2日的故意伤害行为和抢劫行为也不负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以周岁计算,即从生日后的第二天起计算。本案中伤害和抢劫行为还是发生在14周岁以前,所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3)甲某对盗窃轿车和交通肇事行为也不负刑事责任。因为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里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甲某的行为不属于这8种犯罪。

(4)虽然甲某的一系列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对甲某可以放任不管。根据刑法规定,应该责令其家长成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应当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

一、名词解释

1.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直接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4.未必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并且不是积极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5.概括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确定的,但结果发生的对象不特定。

6.择一故意:行为人认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危害结果不会同时发生,但会发生其中一个结果。

7.犯罪过失: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8.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9.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10.业务过失:行为人在业务活动中,违反业务上的注意义务,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11.重过失:稍加注意便可预见与避免危害结果发生,但行为人没有注意而形成的过失。

12.不可抗力: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13.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14.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15.犯罪动机:刺激、促使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

16.事实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情况的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情况不相符合。

17.法律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的不正确认识。

二、简答题

1.试述犯罪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

答: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在于:

(1)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在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者的区别在于:

(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二者虽然都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对这种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的主观估计是不同的。

(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有什么区别?

答: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

损结果,但是在主观上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因而不是犯罪的情况。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行为人应该预见但没有预见而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外事件中行为人不能预见,也不应当预见。

3.间接故意主要存在哪些情形?

间接故意主要存在以下情形:(1)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3)行为人没有明确的行为目的,而是在瞬间的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4.试述注意义务的规范来源。

注意义务的规范来源有:(1)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形式中有关注意义务的明文规定。(2)习惯要求的注意义务。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生活准则所要求的注意义务。(3)先行行为产生的注意义务。行为人由于自己的行为使法益处于危险状态,由此产生的对于危害结果所具有的认识义务与避免义务。

三、案例题

1.某乡干部王某,一天晚上在乡里召开村长会议,乡里无电灯,用煤油灯照明开会。会议中间灯没油了,王找来当天新买来的煤油壶直接往灯里加油,当煤油刚倒出接近明火时,突然爆发一个大火球窜到与会议室相通的另一间房子里,将正在那里学习的一个女同志烧死。经化验鉴定,当天新买的煤油里,在油脂公司被搀杂进汽油了。

问: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应如何定罪判刑?

答:王某不构成犯罪。王对当天新买来的煤油里搀进汽油根本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王对在那里学习的女同志被烧死的结果,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即主观上无罪过。本案属于意外事件,根据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人对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2.甲乙丙三人到野外山林野炊,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乙说先把火灭掉,不然会引起火灾;丙说马上就下雨了,火自然会灭的,还是避雨重要。经丙这么一说,三人扔下未熄的火堆,赶往山下避雨。结果刚到山下,乌云散去,雨没有下,反而刮了一阵大风,火堆引起了山林重大火灾。

问:甲乙丙三人对发生山林大火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应如何处理这一案件?

答:在这一案件中,甲.乙.丙三人对发生严重火灾的可能性,主观上是有认识的,那么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呢?如果是间接故意则构成放火罪,如果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构成失火罪。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顶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此案中三人应该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因为: (1)对于火灾的发生,三人显然是持反对态度的,都是不希望也不是放任火灾发生的,结果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 (2)一般而言,乌云密布就很可能要下雨,一下雨就不会发生火灾,三人当时的判断是凭借了一定的条件的,只是过高地估计了外界的因素,情急之下并没有想到例外情况的发生,符合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基本特征。因此三人应当构成失火罪。

3.司机甲开车正常行驶途中,乙突然从道路右侧的绿化带中跑出并横穿马路,甲见状猛左打方向盘,并紧急刹车制动,但仍然躲闪不及,将乙撞倒在地,昏迷不醒。甲见天色已

晚,路上行人稀少,就把乙拖入路边的绿化林里,自己开车逃跑。第二天,乙的尸体被人发现。经法医鉴定,乙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问:对于甲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如何处理?

答: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此案开始时因为乙违反交通规则导致出现交通事故,甲采取措施得当,不应该对此事故负责。但是甲将昏迷不解的乙拖入树林中,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当时乙伤势严重,处于生命危险状态,周围又人烟稀少,甲应该预见到乙可能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但却将其拖入树林中,客观上使乙丧失了被发现.被抢救的机会,所以甲对乙的死亡是抱着放任的态度,其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甲某是按规定配备有枪支的保卫干部,一日深夜,精神病患者乙某误人甲宅。甲的女儿被惊醒,大声呼叫。甲闻讯持枪外出,看见乙向自己扑来,就向房顶开枪,以警告乙,但是子弹反弹后恰好击中乙的头部。虽然经过甲某一家人急送医院抢救,但乙还是因伤势过重死亡。

问:(1)甲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罪名是什么?如果不构成犯罪,请说明理由。

(2)假设甲惊醒后持枪冲出,见一人影向自己冲来,就向来人躯干开枪,不料将紧随其后的女儿打死。那么,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1)甲不构成犯罪,因为当时天黑情急,很难辨认事态,甲向房顶开枪示警,子弹反弹击中乙完全属于意外事件,甲在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没有罪过,因此也不应该负刑事责任。

(2)如果甲向来人的躯干开枪,有杀人的故意,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误击女儿,这种情况属于刑法理论上的打击错误,甲仍然要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第九章正当行为

一、名词解释

1.正当行为: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2.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3.假想防卫:如果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臆想中的侵害者进行防卫。

4.事先防卫:在不法侵害尚处于预备阶段或犯意表示阶段,对于合法权益的威胁并未达到现实状态时,就对其采取某种损害权益的行为。

5.防卫挑拨:行为人出于侵害目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尔后借口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

6.特殊防卫: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7.防卫过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8.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9.避险过当: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二、简答题

1.论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以及防卫过当的处罚原则。

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l)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性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行为。这种不法侵害行为不仅包括违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

(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只能在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之时实行,不能实行提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不能及于第三者。正当防卫的对象,只限于实施不法侵害的自然人,而不包括动物.财产和法人,更不能及于无辜公民。

(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占防卫人主观上必须出〔正当防卫的目的,即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那种以出于不法侵害他人为目的的防卫挑拨.相互斗殴,不能以正当防卫论。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如果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属防卫过当。对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论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和避免过当的刑事责任。

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遭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如果为了保护非法权益,则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

(2)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紧急避险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一是人的危害行为;二是自然灾害;三是动物的侵袭;四是人的生理疾患。如果危险并不存在,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进而实行了所谓的紧急避险,是假想避险,不以紧急避险论。

(3)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所谓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已经发生的危险将立即造成损害或正在造成损害而尚未结束。如果危险尚未发生,或者危险己经结束,行为人实行避险的,称为避险不适时,不以紧急避险论。

(4)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即通过损害无辜者的合法权益保全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5)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所谓“迫不得己”,是指危险发生之时,除了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之外,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来保全另一合法权益。如果当时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险,行为人却不采取,而给无辜的第三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

则其行为不能成立紧急避险。

(6)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紧急避险对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即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另外,我国刑法还规定,为了避免本人遭受的危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对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有哪些异同?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其一,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二,前提相同。二者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时才能实施。其三,责任相同。二者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区别点:

(1)危害的来源不同。在正当防卫的场合,危害的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在紧急避险的场合,危险的来源既可能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能是来自于自然灾害,还可能是动物的侵袭。

(2)行为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针对第三者,因而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对象则必须是第三者,是合法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3)行为的限制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是出于必要,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实施则出于迫不得已。

(4)行为的限度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既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行为所可能造成的损害;而紧急避险对第三者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则只能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5)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是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时的法定义和;紧急避险则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这些人不能以紧急避险为借口,逃避应用的职责和义务。

4.如何理解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

不法侵害行为的结束,主要有以下情形:(1)侵害者自动中止不法侵害行为;(2)不法侵害者已经被制服;(3)不法侵害者已经丧失侵害能力;(4)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经发生,无法挽回。

三、案例题

1.任某是某中学的学生,一天晚上,任某因事晚归,穿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的一个叉口处跳出一持刀的男青年代某。代某把刀逼向任某并抢他身上的财物。任某拾起砖头就向代某扔去,代某应声倒下。任某十分害怕,立即向就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代某因失血过多而已死亡。

问:任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为什么?

答:任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

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任某对正在进行抢劫行为的代某采取防卫行为,失手将之打死,属于正当防卫。

2.被告人彭某在某市解放路附近,见两青年正在侮辱女青年毛某,便上前指责,遭到殴打,被迫还手。在对打时,便衣警察朱某路过,未表明公安人员身份,即抓住彭某左肩,彭某误认为朱某是对方的同伙帮凶,便拨出尖刀对朱某的左眼戳了一刀后逃跑,后被群众抓获。经治疗,朱某左眼已经全瞎,构成重伤。

问:彭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应如何处理?

答:彭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由于其主观上没有罪过,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意外事件,其不负刑事责任。理由为:首先,彭某的假想防卫具有必要性,因为当民警朱某在没有亮明身份的情况下,抓住彭某左肩,在双方搏斗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对方人多的情况下,要求彭某判明来者是民警是不可能的;其次,彭某的行为是意外事件引起的假想防卫,对其造成的损害的后果不负法律责任。彭某在当时情况下对不法侵害人的认识错误导致防卫第三者,并不能否定其防卫的假想性。但是,由于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要求其预见行为结果的发生。根据刑法第16条的规定,应认定为意外事件。

3.某市公交车司机孙某驾驶公共汽车在正常拐弯时,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李某驾驶一辆出租车违章迎面驶来,眼看一场惨重的车祸就要发生。孙某见状眼疾手快,急忙转动方向盘,往右一拐,驶入人行道,避免了车祸,却把在人行道上行走的郭某撞伤。

问:孙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答:孙某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孙某驾车驶入人行道是在情况紧急.马上就要发生车祸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实施的,而且以撞伤郭某的较小损害来避免了一起两车相撞.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因此,孙某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一、名词解释

1.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与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顿下来的各种状态。

2.犯罪既遂: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3.犯罪预备: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4.犯罪未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5.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二、简答题

1.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有什么区别?

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主要区别是:犯罪预备有犯罪的预备行为,对社会有危害性,已

经构成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犯意表示是单纯的犯意流露,无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思想,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能认定为犯罪和处以刑罚。

2.犯罪未遂具备哪些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行为。

(2)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这在结果犯中表现为未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在行为犯中表现为犯罪的实行行为未实行终了,在危险犯中表现为未出现法定的危险状态。

(3)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足以阻止行为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活动的主客观原因。

3.犯罪中止具备哪些特征?

犯罪中止具备如下特征:(1)时空性。即犯罪行为存在于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尚未完成犯罪的实行阶段。(2)自动性。行为人出于本意而放弃了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行和完成犯罪。(3)彻底性。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即完全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4)有效性。即法定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三、案例题

1.甲欲杀乙,便用刀砍乙,致乙轻伤。乙哀求甲不要杀他。甲动了恻隐之心,便未再砍乙。乙自行到医院去包扎。医院的护士把福尔马林药水当成破伤风针给乙注射,致乙死亡。

问: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答:甲的行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中止)。理由是:甲有杀人的犯罪故意,已经着手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在尚未实行终了的情况下,由于被害人的哀求而自动放弃了犯罪,这符合犯罪中止的时空性.有效性.彻底性的条件。由于当时并无发生乙死亡的结果的可能性,故甲仅需停止犯罪实行行为即可构成犯罪中止,并不需要有效地防止死亡结果的发生。乙死亡的结果是护士的失职所致,甲对此不能预见,不负刑事责任。甲的行为造成了乙轻伤的后果,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减轻处罚。

2.某日晚,杨某随某厂会计杜某骑自行车去供销社办理装运柴油事宜。到供销社后,杜独自进去联系灌油事宜,将装有4000元人民币的手提包忘在自行车把上,杨当即将手提包取下,藏在公路东侧约20米远的草丛中,随后进入供销社帮助杜灌柴油,灌完柴油,杜出门见手提包没有了,问杨,杨谎称,“刚才有两个人从铁门前走过,赶快去追!”杜未听信,向营业员借了支手电筒,在公路两则寻找,终于在公路东侧草丛中找到手提包,内装现金分文不少。

问:杨某盗窃行为是既遂还是未遂?

答:杨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既遂。理由是:关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主要采用失控说,即只要财物的所有人失去对财物的控制,犯罪行为即已构成既遂。本案中,杨某把手提包偷走藏在草丛中,已实施了盗窃罪的全部行为,控制了4000元现金,而被害人杜某已失去对财物的控制,应认定为盗窃既遂。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一、名词解释

(0150)《刑法总论》网上作业题答案

(0150)《刑法总论》网上作业题答案1:2010年春季第1批次 2:2010年春季第2批次 3:2010年春季第3批次 4:2010年春季第4批次 5:2010年春季第5批次 6:2010年春季第6批次 1:[多选题] 3.关于刑法的解释,一下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刑法第9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此为立法解释 B: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委司法解释 C:全国高教自考委员会指定教材《刑法学》对简介故意的解释为学理解释 D: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刑法的修订提出的建议稿委立法解释 参考答案:ABCD 2:[多选题] 2.特别刑法包括()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 C:刑法修正案 D:刑法典 参考答案:ABCD 3:[多选题] 1.刑法中所称"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 A:法律 B: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C: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D: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

参考答案:ABCD 4:[论述题]简述刑法的机能。 参考答案: 刑法的机能也就是刑法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可以分为本体论机能与价值论机能: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分为促进机能和限制机能。 促进机能又被称为规律机能,它包括评价机能和意思决定机能。所谓评价机能就是依据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对特定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法律判断。所谓意思决定机能就是通过刑法预先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向公民发出保护法益的命令,从而要求公民自我抑制犯罪意思,不去犯罪。从目的论的角度,刑法具有保护社会(又称为法益保护机能)和保障人权两种机能。刑法本身所具有的促进机能,是为了实现刑法对社会的保护;而限制机能,就是保障人权所必须的. 5:[单选题]5.我国刑法的基本任务是用刑罚同()斗争。 A: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一切违法行为 C:一切犯罪行为 D: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参考答案:C 刑法的机能也就是刑法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可以分为本体论机能与价值论机能: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分为促进机能和限制机能。 促进机能又被称为规律机能,它包括评价机能和意思决定机能。所谓评价机能就是依据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对特定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法律判断。所谓意思决定机能就是通过刑法预先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向公民发出保护法益的命令,从而要求公民自我抑制犯罪意思,不去犯罪。从目的论的角度,刑法具有保护社会(又称为法益保护机能)和保障人权两种机能。刑法本身所具有的促进机能,是为了实现刑法对社会的保护;而限制机能,就是保障人权所必须的. 6:[单选题] 4.至2006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发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A: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B:一个单行刑法和六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六个修正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在答题框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认定是犯罪 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事法规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B.某外国C.甲国D.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C.特殊情况才追究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6、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不满16周岁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未遂B.犯罪中止C.故意杀人既遂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吸收犯 11、夫妻甲、乙有嫌隙,甲欲毒死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的食物中,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属意外事件C.故意杀人预备D.故意杀人未遂 12、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构成的个数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D.犯罪结果的个数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2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2

课程 刑法总论 专业 年级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分考 试方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 )。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危害行为的形式 C.犯罪对象的特点 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2.以下是所有犯罪均需要的构成要件(D ) A 故意 B 犯罪目的 C 精神智力完全正常 D 主观具有罪过

3.在下列说明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中,属于所有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是( A )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 D.危害行为和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4.甲在15周岁时盗窃他人2万元人民币,但在其17周岁时案件被侦破,对甲应( D )。 A按盗窃罪从轻处罚B按盗窃罪减轻处罚 C构成盗窃罪但免除处罚D不负刑事责任 5、对于单位犯罪,我国刑法规定( A )。 A以双罚制为主,以单罚制为辅B以单罚制为主,双罚制为辅 C一律实行双罚制D一律实行单罚制 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故意杀人的,( D )。 A构成故意犯罪但应当从轻处罚B构成过失犯罪 C不构成犯罪D构成犯罪,与普通人犯罪一样处罚7.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小孩遇到危险,甲(会游泳)怕连累自己未救,致使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中的义务来源是( D )。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业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8、.按《刑法》规定,以下不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D )。 A.犯罪的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 B.犯罪的预备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C.犯罪实行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 D.行驶在外国的我国国际列车上的犯罪 9.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 ) A《刑法》第14、15条规定的结果是物质实害结果 B故意犯罪均要有结果才是既遂 C司法实践需认定危害行为与结果是否有因果关系的结果指物质性结果 D过失犯罪的结果均是物质实害结果 10、周某14岁生日那天,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庆贺生日。饭后约晚上10点回家途中,周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装有数千元钱的包抢走。周某( c )。 A.构成抢劫罪B.如被害人重伤则构成犯罪 C.不构成犯罪D.构成犯罪,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1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来不及停车的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东师《刑法总论》20春在线作业1答案354

(单选题)1: 甲女只身一人在家,深夜闯入一男子,以暴力相威胁欲强奸甲女。甲女急中生智,先口头答应该男子,趁该男子正做准备时,从床上抓起一把剪子,反身刺向该男子胸部,致该男子死亡。甲女的行为属于 : A: 故意杀人 B: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C: 正当防卫 D: 防卫过当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决水罪的危害结果为 : A: 造成水患 B: 造成水患,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C: 没有造成水患 D: 使用的方法是危险方法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李某欲杀害妻子朱某之念。某日晨,李在给朱某做饭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李某为防止其 6 岁的儿子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朱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饭。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李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 李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 李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 李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4: 犯罪客体体现的是一种 . A: 社会关系 B: 人际关系 C: 物质关系 D: 思想关系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某甲家中一只箱子和若干财物被盗,箱子当时就在附近的公共垃圾桶中被找到,里面的东西原封未动。某甲认为是窃贼所藏,日后必然来取。就产生了报复窃贼的念头。把箱中物品取出,装入一个拉发的爆炸装置,放到原处。后来,一个清洁工清除垃圾时发现了箱子,打开时发生爆炸,当场死亡。某甲的行为: A: 构成故意杀人罪; B: 构成爆炸罪 C: 属于假象的防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 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某甲从停泊在公海的走私船上购得匕首、大砍刀、手铐、仿真枪枝一批,价值

刑法总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刑法总论专业法学年级2013 级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正确的是( c ): A.不明知所犯罪客观要件内容就不构成故意犯罪 B.错把乙当甲杀害是犯罪对象认识错误 C.错将100克面粉当毒品海洛因贩卖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D.非法拘禁他人两天后出于良心发现自动中止放出被害人构成犯罪中止 2.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B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下( D )情况成立共同犯罪。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和共同行为的的同时犯 C.共同过失行为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4.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B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5.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一军人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B )。 A.结合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想象竞合犯 6.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

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C ) A.刑事拘留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刑事拘留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7.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D ) A.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B.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的,应当先将漏罪与原判决的罪实行"先并后减";再对新罪与前一并罚后尚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实行"先减后并" D."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8.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B )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期满六年后又犯故意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一月后,甲被提起公诉。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 10.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C ) 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 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 D.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但判前先行关押时间不算在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悉乙家的丙为自己能盗窃成功标别墅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

刑法总论试题2

刑法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D )。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D A.应认为是犯罪未遂 B.也应以犯罪未遂论 C.不认为是犯罪中止 D.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3. 犯罪分子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属于重大立功的是( B ) A. 协助司法机关捕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 B. 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 C. 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D. 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的 4.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C )。 A.死刑立即执行 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无期徒刑 D.有期徒刑15年 5. 缓刑的适用对象只限于( D ) A.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6. 在追诉期间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 A.时效继续 B.时效中止C.时效中断 D.时效延长 7. 行为人在实施背叛国家罪的过程中,其行为方法或行为结果又触犯了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其犯罪形态属于( C ) A. 想象竞合犯 B. 结合犯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8. 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 C ) A.只能附加适用 B.只能独立适用C.可以独立适用 D.不能独立适用 9. 疏忽大意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相区别的关键是( D ) A.犯罪的主体不同 B.侵犯的客体不同C.行为的方式不同D.对他人死亡的结果能否预见不同 10.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D) A. 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 B.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C. 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 D. 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 11. 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A )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C.有的有影响有的无影响 D.一般的影响是从宽处理 12. 我国刑法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采取和数罪并罚原则是( A ) A.吸收原则 B.并科原则C.估堆原则 D.限制加重原则 13.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C ) A.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B.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D.犯罪行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联系 14. 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C ) A. 甲乙互不相识,共同在一仓库内行窃 B. 甲在境外购毒品,乙在境外购淫秽物品,二人共谋共雇一走私船回国,后被查获。 C. 甲乙共谋共同杀丙,但最终乙因病未去犯罪地,甲一人杀死丙。 D. 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 15. 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 C )

刑法总论在线作业2

102.醉酒的人犯罪 ?可以负刑事责任 ?不负刑事责任 ?应当负刑事责任 ?减轻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C 103.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 ?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 ?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 ?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 ?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 ?正确答案:C 104.又聋又哑的人犯罪 ?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C 105.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可以从轻或者免除 ?正确答案:B 106.某甲在犯故意杀人罪时刚满15岁,按照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某甲属于 ?相对负刑事责任阶段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 ?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 ?免除刑事责任阶段 ?正确答案:A

107.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周岁以下 ?不满14周岁 ?周岁以下 ?不满16周岁 ?正确答案:B 108.精神病人只有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自己的行为的,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不能控制 ?不能辨认 ?正确答案:A 109.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

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构成走私毒品罪 ?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构成贩卖毒品罪 ?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 ?正确答案:C 110.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盗窃罪 ?抢劫罪 ?绑架罪 ?抢劫罪、绑架罪 ?正确答案:B

山大函授刑法总论模拟题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A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D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 年5 月生1998 年6 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 余元1999 年8 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 余元2001 年10 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A 不满18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 年执行4 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 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D 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 年以上15 年以下 B、5 年以上15 年以下 C、5 年以上11 年以下 D、6 年以上 11 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 、危害行为、犯罪的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 、故意形式、过失形式、作为形式、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 、法定的义务、道义上的义务、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5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是AB 。 、犯罪时空上不同、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犯罪的结果不同、犯罪的行为不同、 6根据共同犯罪主观要件的原理下列ABCD 不构成共同犯罪。 、缺乏意思联络的同时犯罪、同时实施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7 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AD 。 、事前避险、假想的避险、事中避险、事后避险

吉大16秋学期《刑法总论》在线作业一

奥鹏17春吉大16秋学期《刑法总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 A. 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D. 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 2. 我国刑法分则类罪分类的主要标准是() A. 一般客体 B. 同类客体 C. 直接客体 D. 简单客体 正确答案: 3. 关于减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其有期徒刑的刑期,自行为人被羁押之日起计算 B.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主刑减刑的,其缓刑考验期相应缩短 C.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主刑减刑的,其缓刑考验期不受影响 D. 减刑只适用于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管制不存在减刑 正确答案: 4. 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正当业务行为 B. 紧急避险 C. 正当防卫 D. 自救行为 正确答案: 5. 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是指()。 A. 经过一定期限,对犯罪分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对判刑的人不再执行刑罚 B. 刑法的溯及力 C. 刑法的时间效力 D. 经过一定期间,对犯罪分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6. 下列情况中哪些行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A. 二人以上的人中有的是过失行为 B.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行为 C.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行为

D. 一人和不满14岁的另一人同时实施某种故意犯罪 正确答案: 7. 下列哪一项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A. 禁止习惯法的适用 B. 禁止类推制度 C. 重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D. 法律的规定必须明确、具体 正确答案: 8. 章某是美国公民,一日我国一艘货船途径美国,章某向船上射击,将日本公民A射死。对章某的行为,我国的刑法()管辖权;汪某从日本向我国境内寄炸弹,但在日本就被警方破获。对王某的行为,我国刑法()管辖权;杨某与境外黑社会组织3A党勾结,想制造冰毒,杨某负责从我国某省提供制造冰毒的原材料,运送至国外,由3A党制成成品,在境外销售。对杨某的行为,我国刑法()管辖权;国际大毒枭老K(哥伦比亚国籍)来我国旅游,老K以前从未在我国进行过任何犯罪活动,但现国际刑警接受哥伦比亚的请求在全球范围内对其发出了通缉令,我国对其()管辖权。 A. 有,有,有,有 B.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C. 有,没有,有,没有 D. 没有,有,没有,有 正确答案: 9. 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它体现了空间效力原则中的()。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折衷原则 正确答案: 10. 王某为表现自己的英勇行为,将造纸厂一造纸原料草垛点燃后再去救火。但火势蔓延无法控制,王某虽奋力扑救,但仍造成损失20余万元,自己也被烧伤。王某的行为构成:() A. 放火罪 B. 失火罪 C. 危害公共安全罪 D. 破坏生产经营罪 正确答案: 吉大16秋学期《刑法总论》在线作业一

(完整版)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 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 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 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C、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 D、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AB 5、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是()。 A、犯罪时空上不同B、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C、犯罪的结果不同D、犯罪的行为不同 6、根据共同犯罪主观要件的原理,下列(ABCD)不构成共同犯罪。 A、缺乏意思联络的同时犯罪 B、同时实施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AD)。 A、事前避险B、假想的避险C、事中避险D、事后避险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刑法导论 2008 年08 月21 日10:46 I ?关于刑法的体系,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 ?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B.刑法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C.狭义刑法体系仅指“刑法典”的体系 D.广 义刑法体系包括①“刑法典”;②单行特别刑法;③附属刑法 2?关于刑法典正确说法是:() A ?刑法典分为总则、分则、附则3编B.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章 C ?在1997年修订刑法之后,只颁行过一个单行刑事法,此后对刑法修订全部采取“修正案”形式D.目前已有6个修正案(截止于2007年12月底) 3?罪刑法定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含义是:() A ?刑法应以制定法为依据成文法,排斥习惯法B.刑法不得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 C ?刑法不得溯及既往 D ?刑法不得规定过分的、残酷的、不确定的刑罚 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正确说法是:() A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司法的原则不是立法原则 B.犯 罪与刑罚只能由法律规定,因此排除犯罪性事由只能由刑法明文规定 C.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价值理念是 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D ?不违反行政法、民商法的行为当然也不违反刑法 5?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刑罚的轻重与罪行和刑事责任相适应 B ?罪行指客观行为及其侵害性C.刑事责任指行为人主观意 识的罪过性和人身危险性 D ?罪刑相适应仅仅是指刑罚的轻重与罪行轻重相适应 6?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刑相适应原则?() A .对累犯从重处罚 B .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 .对中止犯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对不满 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A .行为地在我国,结果地不在我国 B .行为地不在我国,结果地在我国 C .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D .行为地和结果地都不在我国 & (犯罪地确认、属地原则适用)一艘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停泊在英国某港口时,在轮船 上的一美国乘客甲某遭到在岸上的英国公民乙某枪击身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对乙某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B.对乙某根据保护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C ?对乙莱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D?对乙某谋杀案我国没有管辖权 9.(普遍管辖原则)张某系美国公民,因为多次组织从哥伦比亚向美国贩卖毒品,被美国有关当局通缉。张某于2000年5月到中国旅游。美国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报中国警方,请求中国警方将张某逮捕。 经查张某从未向中国贩卖过毒品,也未在中国贩卖过毒品。我国依法可以对张某采取下列措施:( ) A ?对张某实行逮捕 B ?立即驱逐岀境C.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 D ?应美国请求实行引渡10?甲某身绑炸药混上我国某民航班机。在飞机起飞后,甲某露出身上的炸药,手持火柴,胁迫机组人员 将飞机开往韩国。机组人员与甲某周旋,称需要加油,在国内某机场紧急迫降后将甲某制服。甲某的行为: ()A ?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既遂)B.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未遂)C ?构成爆炸罪(既遂)D.属于国际 犯罪 II ?下列哪种情形可适用属地原则确立我国刑法对案件的效力?() A ?甲某劫持一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我国南京市机场迫降 B.甲为杀害乙,从日本邮寄投放了毒药的糕点给住在南京市的乙,乙收到后发现糕点霉变未吃。 C?属于俄罗斯的一列国际列车行驶在我国领域内时,外国人甲盗窃外国人乙的数额较大财物。 D?甲潜入泰国驻华使馆盗窃了数额较大的财物。 12?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的甲:()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c ?依据中国刑法必须追究乙的刑事责任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究乙的刑事责任13?我国船舶“长城”号停靠在巴西港口时,中国籍船员甲乙二人打架斗殴,甲致乙死亡。 巴西法院判处甲某故意伤害罪,处4年有期徒刑。甲某假释回国后:() A ?我国法院依法有权对:甲某该项罪行再次审判 B ?我国法院对甲某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 c ?我国法院不能对甲莱该项罪行再次审判,因为这违反“一事不两罚”的原则 D。我国法院对甲某再次审判时,不需考虑甲某在外国已经受到处罚的事实 14.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城内犯罪或国内犯)应适用属地原则(即根据犯罪发生在中国)确立中国刑法对该罪行的效力,但法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B. 对于一起刑事案件根据属地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均可以确立我国刑法效力时,适用属地原则 C. 对于一起刑事案件根据属人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均可以确立我国刑法效力时,适用属人原则

刑法总论18秋在线作业1

【奥鹏】[东北大学]18秋学期《刑法总论》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这属于() A、法定量刑情节 B、酌定量刑情节 C、加重情节 D、弹性量刑情节 第2题,4.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是() A、实质概念 B、形式概念 C、法律特征概念 D、形式和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第3题,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 A、酌量发给报酬 B、不发给报酬 C、同工同酬 D、发给部分工资 第4题,在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C、只能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D、特殊情况下可以没有限制 第5题,我国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6题,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对象的认识错误 C、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第7题,甲乙相互斗殴,乙见自己势单力薄而逃跑。甲穷追不舍,乙无奈捡起一棍棒趁甲站立不稳时将其打伤。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故意伤害罪 D、紧急避险 第8题,为某一个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称为()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犯罪的一般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间接客体 第9题,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法律的认识错误 第10题,铁路扳道工甲因和恋人分手而饮酒自醉,未能及时扳道,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甲的义务来源于()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第11题,甲为了杀乙,连续两天跟踪乙,了解乙上下班的时间和经过路线。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 1.以下不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采用的是() A.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某甲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是() A.发生在荒野 B.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C.发生在“严打”期间 D.被害人是盲人 4重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在本质上违反了()。 A.罪刑相适应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5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6.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 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7外国人A乘坐我国民航客机,在飞机飞行于公海上空时在飞机里对我国公民B实施伤害行为,造成重伤。对此案件,应适用( )。 A属地管辖原则 B属人管辖原则 C保护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8\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决定》规定:本决定颁布后审判的案件适用本决定,其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 A从新原则他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9当开往A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B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C国公民乙发生殴斗,甲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D、酌情考虑适用我国刑法 10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方面采取()原则。 A、普遍管辖原则 B、保护原则 C、属地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以下属于广义刑法()。有人认为D项不属于,故不选D项不算错 A刑法典 B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外汇犯罪决定 c刑法修正案 D立法解释 2.以下系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及答案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前的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江某举枪射杀站在悬崖边的高某,枪响后,高某应声坠落悬崖。经法医鉴定:高某只有坠伤而无枪伤。推断:高某被江某枪声惊吓落崖身亡。江某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 C.过失致人死亡 D.意外事件 2.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属于( )。 A持续犯B结合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3.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 )。 A.一定根据 B.主要根据 C.唯一根据 D.次要根据 4.死刑只适用于( )的犯罪分子。 A.罪大恶极 B.罪行严重 C.罪行极其严重 D.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5被判处死缓的,在死缓执行期间,如果( ),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A.没有犯罪 B.没有故意犯罪 C.确有悔改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6.新刑法规定的量刑情节,不包括()。 A.从重情节 B.从轻情节 C.减轻情节D加重情节 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8.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 A.可以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在考验期内发现假释犯还有漏罪,应当撤销假释,把原判刑罚与漏罪所判刑罚,按( )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A先减后并B先并后减 C.刑法第69条规定 D.刑法第71条规定 10.某甲犯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数额巨大,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期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 B.具有刑事违法性 C.具有刑罚当罚性 D.具有特殊复杂性 2.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有()。 A.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B.公共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刑法总论在线作业1.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9 1.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 ?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D 2.甲、乙二人系某厂锅炉工。一天,甲的朋友多次打电话催其赴约,但离交班时间还有15分钟。甲心想,乙一直以来都是提前15分钟左右来接班,今天也快来了。于是,在乙到来之前,甲就离开了岗位。恰巧乙这天也有要事。乙心想,平时都是我去后甲才离开,今天迟去15分钟左右,甲不会有什么意见的。于是,乙过了正常交接班时间15分钟左右才赶到岗位。结果,由于无人看管,致使锅炉发生爆炸,损失惨重。甲、乙的行为 ?属共同犯罪 ?属共同过失犯罪 ?各自构成故意犯罪 ?应按照甲、乙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正确答案:D 3.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 ?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正确答案:A 4.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 ?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正确答案:B 5.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 ?犯罪未遂 ?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D 6.孙某纠集5人组成“天龙会”,该会宗旨为“盗富济贫”,并自封“大天龙”。在屡次作案中,“天龙会”盗窃总数额为20万元,孙某亲自参与盗窃5次,窃得财物价值6万元,销赃得款2万元。王某系该组织成员也多次参加盗窃;在一次盗窃过程中,成员胡某单独将事主某女强奸。则张某不应当对哪些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天龙会”所犯的全部罪行 ?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