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0_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_省略_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_赵国松

1990_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_省略_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_赵国松

1990_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_省略_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_赵国松
1990_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_省略_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_赵国松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11期

2014年11月V ol.69,No.11November,2014

收稿日期:2014-03-18;修订日期:2014-05-2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CB9543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C03B04)[Foundation: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4CB954302;National Science-technology Support Plan

Project,No.2013BAC03B04]

作者简介:赵国松(1986-),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E-mail:zhaogs.11b@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

通讯作者:刘纪远(1947-),男,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25M),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宏观生态效应研究。E-mail:liujy@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

1640-1650页

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赵国松1,2,3,刘纪远1,2,匡文慧1,2,欧阳志云4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4.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摘要:基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的影响,构建生态系统综

合人类扰动指数,结合不同级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

四个级别)从全国尺度及区域尺度分析了中国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

点区域的扰动。结果表明:就2010年现状而言,我国中东部地区人类扰动程度较大,西部地

区人类扰动程度较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的人类扰动程度低

于全国整体(包括所有级别)均值。就20年来人类扰动程度变化态势而言,全国中东部人类扰

动程度变化幅度总体高于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人类扰动程度

均呈轻微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低于全国整体增加幅度。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以及东

北、新疆等地区的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

等重点区域人类扰动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而随着黄土高原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的实施,人类扰动程度整体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区扰动变化幅度很小,几

乎没有变化。总体而言,中国目前陆地国土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重要

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相互匹配的,这有利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布局。同时,20年来生

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变幅的区域分异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相吻合,说明

20年来针对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人类扰动方面产生了

积极的成效。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扰动;变化态势;中国

DOI:10.11821/dlxb201411005

1引言

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湿地等,为野生动植物物种提供生境和栖息地的作用,保障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范围逐渐扩大,城镇化、工业化、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活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使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濒危物种资源不断丧失,作为人类生存重要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6]。国际国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条约或协定服务的基础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

11期赵国松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1641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Intergovernmental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Ecosystem Services)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相当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IPCC[7-8]。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阶段性地制订、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行政规划,如《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对于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9-14]。此外,我国成立了专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http:// 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ztbd/rdzl/sdwyh/),以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建立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中,威胁因素的变化是七个重要方面的其中一个[15]。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表征人类活动行为对地球陆表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信号,是导致物种和生态系统有效栖息地破碎和散失的主要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首要驱动因素[1,4,16-21]。国内外学者在LUCC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Falcucci等在分析意大利196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建议对森林、灌木林和传统耕地加强保护[1]。Ba?nou等将西班牙巴塞罗那大都市区1956-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划分为城市化、毁林、造林、耕地撂荒等[19]。张淑萍等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不同城市化水平的8个区域中麻雀的数量分布现状以及影响麻雀分布的栖息地分子[20]。吴建国等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未来需要系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趋势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定量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1]。总体上而言,从国家尺度上长时间序列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1990-2010年的20年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以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耕地南减北增,北方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向新疆移动;受国家六大林业工程实施的影响,林地前减后增;草地则持续减少[22]。本文基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的影响,应用相同分辨率的同类卫星遥感信息源解译的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构建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结合不同级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4个级别)从全国尺度及区域尺度分析中国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以提炼20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规律,反应土地利用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2数据与方法

2.1土地利用数据

1990年代初,以卫星遥感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刘纪远等建成中国国家尺度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并每隔5年采用同类卫星遥感信息源对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更新。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并拥有1980年代末、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5期1:10万比例尺的全国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库和1km比例成分分类栅格数据库,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精度超过90%[22-23]。每期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体、城乡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个一级类型和水田、旱地、有林地等25个二级类型[23],本文采用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中的1980年代末(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1km栅格百分比土地利用数据集,主要包括6个一级类型和盐碱地、沼泽地、冰雪等二级类型的分类及分期类型转换信息。

69卷

地理学报2.2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

以国家公布的保护动植物名录为依据,选取2196个指示物种,在物种栖息地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 模型对全国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进行识别[24],分为一般重要区、中等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等四个级别(图1)。根据评价结果,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极重要区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49%,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湿地、长白山、祁连山南麓、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部切割山地、青海南部三江源地区等区域;重要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58%,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阿勒泰地区、巴音布鲁克湿地、镜泊湖湿地、若尔盖湿地等区域;中等重要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36%,主要包括向海湿地、锡林郭勒草原、昆仑山西部、青藏高原中部湿地、河套平原以西、陕西中部子午岭等区域。本文在分析所有四种级别整体扰动规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等重点区域的扰动规律,对一般重要区不做单独分析。

2.3地理分区

为突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扰动差异,本文将全国分为七大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其中华北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区包括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台湾省;华中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华南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北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

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除图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

Fig.1Spatial patter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in China

1642

11期赵国松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上述七大区外,青藏高原区(简称青藏区)和黄土高原区(简称黄土区)也作为两个单独的自然大区进行分析(图2)。

2.4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的构建

在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刘纪远等[25]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模型,认为人类对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利用程度不同,比如对自然未利用或难利用的生态系统类型(如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等)利用程度很低,而对人为再生利用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和人为非再生利用类型聚落生态系统(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利用程度则很高,尤其是聚落生态系统,林地、草地、水域等自然再生类型的利用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换句话讲,人类对未利用或难利用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较低,而对农田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很高。类似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基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扰动程度对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级赋值,得到4种扰动程度的分级指数(表1)。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极少分布于稀少植被分布区,基于此本文只考虑有自然植被分布的生态系统类型的人类扰动,未利用地的人类扰动只考虑有盐生植被分布的盐碱地和湿生植被分

布的沼泽地,而对水体中的冰雪,未利用地中的沙地、戈壁、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图22010年全国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分布

Fig.2Distribution of ecosystem comprehensiv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dex in 2010

表1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分级表

Tab.1Categories of ecosystem comprehensiv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dex

类型生态系统类型扰动分级指数自然未利用盐碱地、沼泽地0自然再生利用

林地、草地、水域(不包括冰雪)

1人为再生利用农田2人为非再生利用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等类型3

1643

69卷地理学报[23]等无植被或稀疏植被分布生态系统类型的人类扰动不进行考虑。

对于某一区域来说,往往是多种扰动级别指数的生态系统类型存在,各自占有不同比例,因此进行加权求和[26],可以形成一个0-3之间分布的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其值的大小综合反映了某一地区的扰动程度,为更具指数意义,在加权求和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计算方法如下:

D =?è???

÷∑i =03A i ×P i 3∑i =03P i (1)

式中,A i 表示第i 级生态系统人类扰动程度分级指数,P i 表示第i 级生态系统面积所占百分比,D 为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简称人类扰动指数),范围为0~1。人类扰动指数值越高,人类扰动程度越高,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则越高,当同一区域人类扰动指数值升高时,认为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增加,反之则认为降低。本文对无植被或稀疏植被分布生态系统类型占比超过95%的区域选择直接扣除,不参与分析和统计(图2)。

2.5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的刻画本文用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和变化程度来刻画人类扰动指数的变化态势,变化幅度定义为一定时段内人类扰动指数的变化量,变化程度则定义为10年间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比例,计算公式如下:E (i ,j )=Dj -Di (2)R (i ,j )=E (i ,j )/(j -i )×100%×10(3)式中,Di 、Dj 分别为i 、j 年时的人类扰动指数值,E (i ,j )为i 到j 时段内人类扰动指数的变化幅度,R (i ,j )为i 到j 时段内人类扰动指

数的变化程度。为更清晰刻画区域扰动指数的变化态势,依据变

化程度的大小分为明显下降、较明显下降、轻微下降、基本持衡、轻微上升、较明显上升以及明显上升等7个类型(表2)。

3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人类扰动程度现状

全国2010年人类扰动指数采用等距间隔分类的方法分为5类(图2),可以清晰看出: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人工建设用地集中的地区人类扰动程度最

表2变化程度类型的划分Tab.2Categories of change intensity types 变化程度(%)<-5-5~-1-1~-0.1-0.1~0.10.1~1

1~5>5变化程度类型

明显下降较明显下降轻微下降基本持衡轻微上升较明显上升

明显上升图32010年全国各区域人类扰动指数Fig.3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dex at regional scale in China in 2010

1644

11期赵国松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1645大;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河套平原等农业活动集中的地区人类扰动程度次之;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林地分布区,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青海等草原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湿地分布区人类扰动程度则小于农业活动区。由此可见,人类扰动指数可以清晰刻画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通过人类扰动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人类对生态系统扰动程度的变化,从而反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

全国整体区域(包括四种级别)扰动指数均值为0.418,中等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的人类扰动指数值均低于整体区域,且三种级别保护区扰动指数值排序为极重要区域(0.352)<重要区域(0.381)<中等重要区域(0.411)。对于整体区域而言(图3),各地理分区扰动指数值大小排序为华东区>华中区>东北区>华南区>华北区>西南区>西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华北区三区低于全国均值。其中,华东区和华中区的扰动程度最高,超过了0.5,其次是东北区、华南区和华北区,均超过了0.4,西南区和西北区扰动程度较低。七大地理分区极重要保护区中,华北区人类扰动指数最高,东北区次之,西北区最低,除西北区低于全国均值外,其他区均高于全国极重要保护区域均值;重要保护区中,华东区人类扰动指数最高,华中区次之,西北区最低,西北区、西南区和华北区低于全国均值,其他区则高于全国重要保护区域均值;中等重要保护区中,华中区人类扰动指数值最高,华东区次之,西北区最低,除西北区、华北区和西南区低于全国均值外,其他区均高于全国中等重要保护区域均值。

黄土区的人类扰动程度整体及三种级别保护区域均高于相应的全国均值,青藏区则相反。黄土区三种级别保护区人类扰动指数值均低于黄土区整体均值,且遵循中等重要区域扰动指数值最高、极重要区扰动指数值最低的规律,而青藏区中等重要和重要保护区扰动指数值高于青藏区整体均值,极重要区扰动指数值与整体值相当。

4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

为更清晰表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全国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以10km栅格分辨率展示(图4)。2000年前,东北农田开垦现象普遍,增加幅度很大,部分地区扰动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很大的威胁;新疆也存在局部的农田开垦现象,人类扰动程度也呈上升趋势;城市扩张主要发生在中国东部区域,引起华东、部分华北区、华南地区扰动程度的上升,局部地区呈明显上

升趋势。2000年后,受全国新一轮城市扩张的影响,中国东部沿海的各省市扰动程度上

图4基于栅格的全国不同时段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

Fig.4Change extent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dex on pixel scale in China in different periods

69卷

地理学报升幅度增大,局部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耕地开垦由东北转向新疆等西北地区,造成新疆局部地区扰动程度大幅度的上升;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则使陕甘宁等部分区域扰动程度下降,局部呈明显下降趋势[22]。经统计,七大地理分区、黄土区、青藏区不同时段不同级别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如图5所示。

4.1陆地生态系统整体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

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内,全国人类扰动指数均发生增加,但增加幅度均很小(约0.003),两个时段均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图5)。1990-200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均在增加,变化幅度排序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西北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受农田开垦的影响,东北区人类扰动指数增加幅度最大,处于较明显上升趋势;受城市扩张的影响,华北区人类扰动指数也处于较明显上升趋势;西南区土地利用变化甚少,扰动指数处于基本持衡状态;其他4个分区则处于轻微上升趋势。黄土区处于轻微上升趋势,青藏区为基本持衡状态。2000-201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变化为华东区>华南区>西北区>华北区>华中区>东北区>西南区。西南区扰动指数变化幅度依然很低,处于基本持衡状态;受2000年后新一轮城市扩张的影响,华东区变化幅度变化为最高,属较明显上升趋势;其他区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施的影响,黄土区这一时段扰动指数值有小幅度下降,处于轻微下降趋势;青藏区这一时段有小幅度上升,处于轻微上升趋势。

综合来看,1990-2010年,全国人类扰动指数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增加幅度约0.005)。图5全国各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级别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

Fig.5Change extent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dex in biodiversity conversation regions of different levels

in different periods on regional scale in China

1646

11期赵国松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1647七大地理分区中,东北区和华东区处于较明显上升趋势,西南区处于基本持衡状态,其他4个分区则处于轻微上升趋势。东北区和华北区由前一时段(1990-2000年)的较明显上升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轻微上升(2000-2010年)趋势,表明这两个区后一时段相比前一时段对生物多样性的新增扰动变小。华东区则由前一时段的轻微上升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较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此区新增扰动进一步加大。黄土区20年来总体上处于轻微上升趋势,但先升后降,由前一时段的轻微上升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轻微下降状态。青藏区20年来总体上处于基本持衡状态,后一时段相比前一时段扰动变化幅度加大,由基本持衡变为轻微上升状态。

4.2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

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内,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增加,但增加幅度很小(均为0.001),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图5)。1990-200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东区>西北区>西南区,其中,东北区和华北区人类扰动指数增加幅度最大,处于较明显上升趋势,华南区和华中区处于轻微上升状态,其他区则处于基本持衡状态。黄土区和青藏区与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处于轻微上升和基本持衡状态。2000-201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变化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北区>华中区>西南区,各区域变化程度类型与整体区域一致。黄土区人类扰动指数值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处于基本持衡状态;青藏区处于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很小,也处于基本持衡状态。

综合来看,1990-2010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增加幅度约为0.002)。七大地理分区中,只有东北区处于较明显上升趋势,西南区处于基本持衡状态,其他5个分区则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同整体区域一样,东北区和华北区极重要区域2000年前后两时段相比后一时段对极重要区的新增扰动在减小。华东区则由前一时段的基本持衡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较明显上升趋势,对生物多样性的扰动程度在进一步加大。黄土区20年来总体上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先升后降,由前一时段的轻微上升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基本持衡状态,这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青藏区20年来变化很小,处于基本持衡状态。

4.3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

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内,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扰动指数增加幅度均为0.002,约为极重要区扰动指数上升幅度的2倍(图5)。1990-200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东区>西南区,其中,东北区人类扰动指数增加幅度最大,处于较明显上升趋势,西南区处于基本持衡状态,其他5个分区则处于轻微上升趋势。黄土区和青藏区均处于基本持衡状态。2000-201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变化为华东区>西北区>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区>东北区>西南区,各区变化程度类型与整体区域一致。黄土区人类扰动指数值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处于轻微上升状态;青藏区几乎没有变化,处于基本持衡状态。

综合来看,1990-2010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增加幅度为0.004)。七大地理分区扰动指数变化程度类型与整体区域一致。东北区新增扰动在减小,华东区则由前一时段的轻微上升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较明显上升趋势,新增扰动在增加。黄土区由前一时段的基本持衡趋势变为后一时段的轻微上升趋势,20年来总体上处于轻微上升趋势;青藏区20年来处于基本持衡状态。

4.4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态势

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内,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区人类扰动指

地理学报

1648

69卷数1990-2000年增加约0.003,2000-2010年增加约0.002,增加幅度高于极重要区、重要区(约为极重要区域相应时段上升幅度的3倍和2倍),但低于整体区域(图5)。1990-200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北区>华东区>西南区,各区变化趋势与整体趋势一致。黄土区和青藏区人类扰动指数值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很小,处于基本持衡状态。2000-2010年间,七大地理分区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排序变化为华东区>华南区>华中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华东区处于较明显上升状态,其他6个区则处于轻微上升状态。黄土区和青藏区上升幅度很小,处于基本持衡状态。

综合来看,1990-2010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区人类扰动指数处于轻微上升趋势(增加幅度为0.005)。七大地理分区扰动指数变化程度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域一致。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2000年前后两个时段变化程度类型均与整体区域一致。黄土区和青藏区20年来则处于基本持衡状态。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本文基于构建的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活动对不同级别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主要结论如下:

(1)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可以清晰刻画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人类扰动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扰动程度。就2010年现状而言,中国中东部人类扰动指数值要高于西部,且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的人类扰动程度低于全国整体均值(包括所有级别),三种级别保护区扰动指数值排序为极重要区域<重要区域<中等重要区域。说明中国目前陆地国土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相互匹配的,有利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布局。

(2)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以及东北、新疆等地区的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等区域的人类扰动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东北区、华北区和华东区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扰动的主要分布区,东北区、华北区2000年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增扰动相比2000年前有所降低,华东区则相反。随着黄土高原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人类扰动程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人类扰动程度在2000后呈现较小幅度的下降,这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0年来,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人类扰动指数均呈轻微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均低于全国整体增加幅度,且中等重要、重要、极重要区域人类扰动指数的升幅比值约为2.5:2:1。总体上,20年来来人类扰动指数变幅的区域分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空间格局相吻合,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生态保护各项政策与措施的实施。

5.2讨论

本文在构建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时,只考虑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扰动程度的差异,对同一种生态系统类型内不同扰动程度的亚类没有深入考虑,如农田复种次数、轮作方式的差异;草地、林地管理方式的差异;自然林、人工林的差异等[27-29]。本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主要考虑了土地利用转类引起的各生态系统类型分布面积变化,对生物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土地管理方式的变化也没有考虑[29,30],后续研究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更加全面分析评估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威胁因素,

11期赵国松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1649这些因素如何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同样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alcucci A,Maiorano L,Boitani L.Changes in land-use/land-cover patterns in Ital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ndscape Ecology,2007,22:617-631.

[2]Pekin BK,Pijanowski BC.Global land use intensity and the endangerment status of mammal species.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2012,18:909-918.

[3]Butchart S H,Walpole M.Global biodiversity:Indicators of recent declines.Science,2010,328(5982):1164-1168.

[4]Wei Fuwen,Nie Yonggang.Advancements of the researches on biodiversity loss mechanism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59(6):430-437.[魏辅文,聂永刚.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研究进展.科学通报,2014,59(6):430-437.]

[5]Zhao Shidong,Zhang Yongmin.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The achievements,contribu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9):865-872.[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址—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865-872.]

[6]Xu Haigen,Ding Hui,Wu Jun et al.Interpretation of the2020Global biodiversity targets and its assessment indicators.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2012,28(1):1-9.[徐海根,丁晖,吴军等.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解读及其评估指标探讨.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1):1-9.]

[7]Turnhout E,Bloomfield B.Conservation policy:Listen to the voices of experience.Nature,2012,488:454-455.

[8]Ma Keping.IPBES:IPCC in biodiversity fields.Biodiversity Science,2012,20(4):409-410.[马克平.IPBES:生物多样

性领域的IPCC.生物多样性,2012,20(4):409-410.]

[9]Ma Jianzhang,Rong Ke,Cheng Kun.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biodiversity in situ conservation in China:Progress and

prospect.Biodiversity Science,2012,20(5):551-558.[马建章,戎可,程鲲.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生物多样性,2012,20(5):551-558.]

[10]Wu Jianyong,Xue Dayuan,Zhao Fuwei et al.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China.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2013,29(2):146-151.[武建勇,薛达元,赵富伟等.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2):146-151.]

[11]Zheng Yaoming,Zhang Haiying,Niu Zhenguo et al.Protection efficacy of national wetland reserves in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57(4):207-230.[郑姚闽,张海英,牛振国等.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科学通报,2012,57(4):207-230.]

[12]Fan Zemeng,Zhuang Xuan,Li Jing et al.Transition trends of land-cover 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ca,2012,67(12):1623-1633.[范泽孟,张轩,李婧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地理学报,2012,67(12):1623-1633.]

[13]Xu H,Wu Jun,Liu Y et al.Biodiversity congruence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BioScience,2008,58(7):632-639.

[14]Xu H,Tang X,Liu J et al.China's progress toward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rate of biodiversity loss.

Bioscience,2009,59(10):843-852.

[15]Ma Keping.Monitoring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asses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cess.Biodiversity Science,2011,19

(2):125-126.[马克平.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生物多样性,2011,19(2):125-126.]

[16]Mooney H A,Duraiappah A,Larigauderie A.Evolut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interaction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s.PNAS,2013,110(Suppl1):3665-3672.

[17]Su Hongxin,Ma Keping.Response and acclim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to global change:Progress

and prospects.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32(6):344-352.[苏宏新,马克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进展与展望.自然杂志,32(6):344-352.]

[18]Li Yanmei,Niu Dong,Zhang Zhiqiang et al.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rogrammes and frontiers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4):2115-2123.[李延梅,牛栋,张志强等.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科学计划与热点述评.生态学报,2009,29(4):2115-2123.]

[19]Ba?nou C,Alvarez E,Bagaria G et al.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s across a Mediterranean metropolitan

landscape: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52(4):971-80.

[20]Zhang Shuping,Zheng Guangmei,Xu Jiliang.Habit use of urban tree sparrow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Beijing

as a case study.Biodiversity Science,2006,14(5):372-381.[张淑萍,郑光美,徐基良.城市化对城市麻雀栖息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生物多样性,2006,14(5):372-381.]

[21]Wu Jianguo,Lv Jiajia.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8,17(3):1276-

1281.[吴建国,吕佳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环境,2008,17(3):1276-1281.]

[22]Liu Jiyuan,Kuang Wenhui,Zhang Zengxiang et al.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patterns,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1980s.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1):3-14.[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学报,2014,69(1):3-14.]

地理学报

1650

69卷[23]Zhang Zengxiang,Zhao Xiaoli,Wang Xiao et 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nd Us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in China.Beijing:Star Map

Press,2012:62-80.[张增祥,赵晓丽,汪潇等.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2:62-80.] [24]Zhang Lu,Ouyang Zhiyun,Xiao Yi et al.Priority area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Hainan Island:Evaluation and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1,22(8):2105-2112.[张路,欧阳志云,肖燚等.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评价与系统保护规划.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05-2112.]

[25]Liu Jiyuan et 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nd Use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Beijing:Science Press,1992.[刘纪远等.西藏自治区土

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6]Zhuang Dafang,Liu Jiyuan.Study on the model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 use degree in China.Journal of

Resources,1997,12(2):105-111.[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12

(2):105-111.]

[27]Grondin P,Gauthier S,Borcard D et al.A new approach to 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anadian boreal

forest that integrates 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ndscape Ecology,2013,29(1):1-16.

[28]Blüthgen N,Dormann C F,Prati D et al.A quantitative index of land-use intensity in grasslands:Integrating mowing,

grazing and fertilization.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2012,13(3):207-220.

[29]Kuemmerle T,Erb K,Meyfroidt P et a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apping land use intensity globally.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3,5(5):484-493.

[30]Deng Wenhong.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bird lif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6):3181-3187.[邓文洪.栖息地

破碎化与鸟类生存.生态学报,2009,29(6):3181-3187.]

Disturbanc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across China during1990-2010

ZHAO Guosong1,2,3,LIU Jiyuan1,2,KUANG Wenhui1,2,OUYANG Zhiyun4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CAS,Beijing100101,China;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4.Research Center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ervices of varied ecosystems,the Ecosystem Comprehensiv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dex (ECADI)is built to assess disturbanc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during1990-2010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of China at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ales.Four level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as are categorized:generally important areas,moderately important areas,important areas,and very important areas.Results showed that:In2010,the ECADI value is higher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than that in Western China,and the values of the moderate important,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regions are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whole country at all levels.Notably,in recent20years,the change extent of ECADI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was much greater compared with that in Western China,and the change extent of ECADI in the moderately important,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gions all showed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s,with the increasing degree lower than that of whole China at all levels.Due to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hina and cropland reclam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Xinjiang,ECADI value in the moderately important,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a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which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However,ECADI value in the Loess Plateau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because of the obvious effectiveness of Green for Grain Project.Furthermore,the variation was negligibl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Key words:land use;biodiversity;disturbance;change trend;China

连锁药店价格带品种选择医药连锁零售药店价格策略方案

康之源医药连锁零售药店价格策略方案 价格定位的重要性 价格是市场营销大师科特勒“4P”营销理论中的重要因素,其后是有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4C”理论,商品的价格从生产企业角度思考转向从消费者角度思考。 价格主要包括商品的出厂价、经销价和零售价三个层面。这里讲的是零售价管理即零售价的定位。在药店中适合的价格因素主要是供货价格(经销价)和零售价格,两者之间的价差就是日常必须提到的商品毛利率,这是药店经营商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关键指标之一 药店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顾客的竞争,中国药店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价格战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价格战只是一种零售药店之间竞争的表象之一,其本质是药店顾客抢夺的竞争结果。吸引人流、提升忠诚客户比例是价格竞争的最终目标。药店之间的价格竞争所导致的顾客竞争实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降价,而是药店价格形象树立的过程,价格形象也是连锁药店品牌打造非常重要的手段方式,随着日趋激烈的药品零售市场竞争,科学地、合理地运用价格管理工具,深层的价格定位和运用才是我们康之源医药连锁需要掌握和运用的关键! 药店中的商品价格管理(价格定位)对于零售药店来说是个非常专业的经营技巧,掌握好这门技能能够有效提升门店的经营业绩。药店品类的价格如何设计?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带?如何科学进行品类的价格重心上移,提升门店的经营业绩?药店的店庆,节假日的促销商品降价如何开展?是不是什么样的产品都合适去降价?什么特点的产品适合降价?产品促销降价的目的是否满足提高顾客的人流

吸引力?如何综合树立药店的价格形象等等,这些问题将进行逐一解释和分析 如何进行价格定位 一、价格形象塑造 价格形象的影响因素关键在于价格信息传递的应用。如何将价格形象有效地传递给顾客,并在顾客中形成牢固的价格形象是实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 价格形象影响有三个要素 (1) 价格优势、优惠折扣、促销次数、特别优惠促销、促销质量、降价程度等。这些是药店商品实实在在的降价优惠。这个方面主要通过供应厂商对零售药店的促销政策支持来实现。 (2) 性能价格比、价格水平、疗效水平、产品组合、产品展示、环境清洁等。这是药店综合品牌形象以及顾客服务水平综合体现的结果。 (3) 价格诚信度(价格可信度)稳定价格、售后保障、明确的价格标示、可信赖等。这种药店优惠程度是实实在在让顾客满意度提高的手段,也是最终实现药店品牌美誉度提升的关键。 2. 顾客心理性价格带策略的正确运用 价格带(Prince Line,PL),是指一类商品或服务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的分布,价格带的宽度决定顾客的层次和数量。 价格重心=销售额/销售量 价格重心指的是某一品类顾客所购买的平均价格,简单的理解就是该类产品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的数据分析

关于情况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样本总数:30 份 数据与分析: 1、您的性别(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男1550% B女155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2、您的年龄(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18岁以下1 3.33% B18--25岁1653.33% C26--30岁516.67% D30岁以上826.6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3、您目前的最高学历是(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初中及以下413.33%

B高中或高职(包括在读) 826.67% C大专或本科(包括在读) 1860% D研究生及以上(包括在读) 0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4、您目前从事的职业(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学生516.67% B销售人员413.33% C市场\公关\广告310% D财务\税务\金融1 3.33% E行政\人事\后勤826.67% F高级管理人员1 3.33% G秘书\文员00% H物流\贸易00% I公务员1 3.33% J教师00% K其他723.3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5、您的平均月收入(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无收入516.67% B1080元以下310% C1081--3500元1446.67%

D3500元以上826.6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6、您使用微信主要是因为( )此题可多选[多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省流量省资费826.67% B周围人都在用930% C好玩有趣1033.33% D打发时间620% E微信很“潮”310% F其他1136.6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7、您使用微信有多长时间了?(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A 3个月以内2 6.67% B 3--6个月413.33% C 6个月--12个月2 6.67% D一年以上2273.3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0 8、您使用微信的频率( ) [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 1.中国耕地的现状 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

低压配电系统选择性保护分析

低压配电保护的选择性探讨 https://www.doczj.com/doc/7a3644709.html, 2012-7-16 0:00:00 冯星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 430071) 摘要:通过工程设计实例,阐述了低压配电保护采用选择性配合的必要性,介绍了低压配电保护选择性的定义、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满足保护选择性的条件,论述了自然的选择性的概念及要求,并对低压各级配电的保护选择性配合及断路器选型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关键词:完全选择性部分选择性自然的选择性延时的选择性能量选择性逻辑选择性选择性极限电流值区域选择性联锁 1 低压配电保护选择性配合的必要性 低压配电保护采用选择性配合是为了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是有必要的,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必须的。《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第4.1.2条:配电线路采用的上下级保护电器,其动作应具有选择性;各级之间应能协调配合。但对于非重要负荷的保护电器,可采用无选择性切断。此条文明确了保护选择的重要性和采用原则,配电系统上下级保护电器的动作应具有选择性。以往由于我国保护电器的性能较差,在低压配电系统中要做到是有困难的。目前低压电器发展较快,熔断器、断路器的更新换代产品的特性已有很大的改善。例如按新标准生产的熔断器(NT型等)选择比为1:1.6,具有三段保护的可调节电子脱扣器的断路器也能大量生产,具有ZSI(区域选择性联锁)功能的智能型断路器也出现了,目前配电系统要做到选择性已具备条件。 但在工程设计中,保护选择性往往被忽视,例如某工程设计的消火栓泵配电箱系统图如下:

此工程已知条件:变压器容量为1600kVA,供电距离为50m,进线电缆截面为70mm2, 配电箱主开关为NSX-160F,125A/4,电磁脱扣;分开关为NSX-100F,100A/3,电磁脱扣。 经计算,配电箱分开关出线下端短路电流Id=14kA,查询NSX开关的保护选择性配合表如下表: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的方法

附件2 2013年京都议定书产生的经修订的补充方法和 良好做法指南(大纲) 摘要 1 导言 1.1估算和报告(《京都议定书(KP)》)第三条第3款和第4款中活动补充信息的步骤概述 1.2第三条第3款和第4款中土地面积分类的一般规则 ?自然干扰因子的新分类 ?新活动(湿地的排水和还湿) ?报告转换有关问题(如,天然林和林业碳当量转换)1.3附录一国家清单与(KP)第六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项目(Projects)之间的关系 2 估算、测量、监测和报告第三条第3款和第4款所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的方法 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KP (第三条第3款和第4款)土地利用类别之间的关系 OVERVIEW 1. INTRODUCTION 1.1. Overview of Steps to Estimating and Reporting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for Activities under Articles 3.3 and 3.4 1.2. General Rules for Categorisation of Land Areas under Articles 3.3 and 3.4 ?New categorization of natural disturbance ?New activities (wetlands drainage and rewetting) ?Issues related to reporting conversion (e.g., conversion of natural forest and carbon equivalent forest) 1.3.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ex I Parties’ National Inventories and Article 6 LULUCF Projects 2. METHODS FOR ESTIMATION,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OF LULUCF ACTIVITIES UNDER ARTICLES 3.3 AND 3.4 2.1. Relationship between UNFCCC Land-Use Categories and Kyoto Protocol (Articles 3.3 and 3.4) Land-Use Categories 1

脱扣器的分类

脱扣器 定义:与断路器机械上相连的(或组成整体的),用以释放保持机构并使断路器自动断开的装置。(GB 10963.1-2005/IEC 60898-1:2002)一般说来,传统的双金属片机械式或电子电磁式脱扣器与脱扣机械部分组成整体,目前智能脱扣器则不包含机械脱扣部分,仅指控制板(即可理解为断路器的内置“控制器”)。 脱扣器是配漏电保护器的,作用是当线路有漏电或人身触电时通过零序电流互感 脱扣器 器的电流的矢量和不等于零,互感器二次线圈的二侧产生电压,并经集成电路放大,当达到整定值时,通过漏电脱扣器在0.1秒内切断电源,从而起到触电和漏电保护作用。 脱扣器具有过载、断路、漏电、欠压、过压、不平衡、欠频、过频、逆功率、相序等保护功能;还具有负载监控、实时值测量、需量测量、谐波测量、测量表设置、维护、通信、DI/DO、区域选择性联锁、试验联锁、LCD界面显示等等功能。 编辑本段脱扣器的分类 电磁脱扣器只提供磁保护,也就是短路保护,其实际上是一个磁回力,当电

电磁脱扣器 流足够大时产生的磁场力克服反力弹簧吸合衔铁打击牵引杆从而带动机构动作切断电路。 热磁脱扣器提供磁保护和热保护,热保护也就是过载保护。热保护:电流经过脱扣器时热元件发热(直热式电流直接过双金属片),双金属片受热变形,当变形至一定程度时,打击牵引杆从而带动机构动作切断电路。一般来说,电路中都用热磁脱扣器来提供短路和过载保护,只有一些特殊场合用电磁脱扣器提供短路保护,而由其它元件(如热继电器)来提供过载保护。 电子脱扣器可以有以上所有功能,并可以方便地进行整定。电子脱扣器就是用电子元件构成的电路,检测主电路电流,放大、推动脱扣机构。 编辑本段三种脱扣器各自的优缺点 电磁脱扣器的缺点是只能提供短路保护,其优点就是成本低,寿命长,受环境影响小。 热磁脱扣器的缺点是只能提供二段保护;动作值误差比较大,不可以调节(现在所谓的新一代断路器可以机械调节,但调节幅度很小,且误差相当大);受环境影响较大。其优点就是成本低,性能稳定,可靠性相对较高,不受电压波动影响,寿命长,有些型号可以倒进线。 电子脱扣器的优点是其可以提供三段甚至四段保护;灵敏度高,动作值比较精确,而且可以调节;加装通讯模块后还可以与上位机连接,进行远程控制;基本不受环境温度影响。其它缺点就是成本过高,而且国货可靠性不高,还有一般不可以倒进线。 目录

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微信公共平台在提供校园化服务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背景分析 1微信的发展 作为众多社交软件中的一款,微信的发展如日中天。从上述的微信发展图来看,微信已然成为国内第一大移动社交应用平台,并且还在迅速发展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微信会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 2智能手机的普及

据以上资料分析显示: 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5亿,增速为38.9%,智能手机得到进一步普及。特别是受到低端Android智能机的推动,智能手机保有量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取得了非常快的增长,智能手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将进一步持续,但增速将逐渐趋缓,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 3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注:内容来自百度2012Q4移动互联网报告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高潮期,各大互联网站点都开始了移动布局,相继推出客户端和专用于手机的移动站点,比如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其中微信又是这些移动app中佼佼者,用户量和平台成熟度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4微信与其他社交工具的比较 QQ、微信、飞信、人人、贴吧、微博是当下大学校园内最为常见的社交工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每一个软件却也都有着自己的不足。微信作为一种社交软件,却也不仅仅具有社交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方式,在目前的社交工具中应该算作是最方

便、最实用,最理想的传媒方式。首先从注册验证来说,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验证需要真实的姓名或者官方的证明,相比人人、微博等其可信度更高,信息的传播要求更精准、更真实;其次从用户心理体验过程来看,用户关注该公众平台之后对其推送信息的关注是主动的,相比QQ、飞信的工具来说,避免了被动接收的情况,这样就使用户具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更加尊重了用户的体验;第三从便捷性来看,微信相比贴吧等需要搜索的平台来说,只需轻轻一点进入主页面,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为用户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二、微信公众平台之于我校的现状分析 目前,微信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使用率也很高。但我校尚未出现基于校园化服务的微信公众号,缺少一个相对完善、便捷的资源整合平台,因此校园内的信息都是相对闭塞的,同学们很难及时了解学校及其周边的动态;其次,新闻中心作为我校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传媒,其当前的发展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缺少发展后劲,与时俱进,创新改革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第三,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其他高校中,相对完善、先进的校园传媒已经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等方面做的游刃有余。例如聊城大学的“honeytime”、吉林大学的“同学,还睡呀!”等。 三、“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位、发展目标及前景分析 1定位/性质 “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是集励志性、服务性、传媒性等功能于一体的公众平台,其主要以励志性和服务性为主,兼有传媒性。推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区域选择性联锁原理及应用-改

区域选择性联锁原理及应用 选择性是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具体含义是指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在最小范围内将故障部分从系统中切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供电。为保证上下级断路器间的选择性,通常采用阶梯法则,即通过上下级脱扣器动作电流差值和动作时间差的阶梯配合来实现。 如果配电系统层次较少(1~2级),各级保护定值差距很大,则选择性是有保证的。若级数较多(3级或以上),为保证选择性,一般除最末端断路器可配置瞬动特性外,其它各级需取消瞬时保护而仅设置短延时保护和过载保护,且主要通过时间差配合来实现。因此,越靠近电源侧,线路的供电可靠性要求越高,故障动作时间反而越长,短路带来的电动力和热效应破坏作用越大,显然与速动性的要求相悖。而且,级数越多,矛盾愈加突出。 采用区域选择联锁(ZSI)功能可较好地解决低压网络级间选择性的配合问题。 1、区域选择性联锁定义 所谓ZSI(Zone-Selection Interlocking)是指实现保护区域选择性的一种实用性技术,其功能是在保证上下级间选择性配合的前提下,实现保护以最短时限切除区域内故障,即在下级保护区域内的故障时,由下级保护迅速切除故障,同时闭锁上级保护,以实现级间选择性的配合。 2、区域选择性联锁工作原理 断路器采用智能化脱扣器或控制单元,当发生短路故障时,只有紧靠故障点的断路器处于瞬时保护状态,其他上级断路器处于定时保护状态,保证了断路器选择性动作。一般采用智能化脱扣器,用一根引导线把所有串联的保护装置连接起来。当检测到故障时,此引导线把每台断路器的定时指令传输给处于故障点直接上级的断路器。只有处于故障点直接上级的断路器接收不到定时指令时才瞬时脱扣,其工作原理如图 l所示。 3、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措施 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是指辐射式电网中各级断路器脱扣器之间通过通信或数据交换实现选择性跳闸。如图2所示,该系统为三级配电网络,第二级断路器QF1、QF2、QF3和第一级主断路器QF联锁,第三级断路器QF4、QF5和上级断路器 QF1联锁,三级断路器的延时时间分别设置为 0.4S、0.2S、0.1S。

低压配电系统的选择性保护技术和对各级断路器的要求

低压配电系统的选择性保护技术和对各级断路器的要求 选择性保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进行相互配合,当在某个指定范围内发生短路、接地或其他过流现象时,在这个范围内指定动作的装置进行动作以切除故障,而此范围外的装置不动作。也就是当低压配电系统中某一点发生过流故障时,配电的电气设备按照预先规定的动作顺序进行有选择的开断动作,绝对不允许越级脱扣。选择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低压配电系统出现短路故障、接地等过电流现象时,配电系统中的保护装置既要能够可靠切除故障,又要保证停电范围最小。 1、系统选择性保护技术在短路保护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低压配电系统中断路器的保护性跳闸是很困难的,需要以下几种方法相互配合完成。 1.1电流选择性 当低压配电系统中发生短路故障时,可根据系统线路阻抗的差异造成上下级断路器测得短路电流大小的不同,进行电流的选择性保护。此项保护依靠相邻级的断路器中脱扣器的动作值不同来实现,这种方法可应用于A类塑壳断路器、小型断路器和剩余动作电流断路器的保护中。按照相关标准,一般要求断路器1的最小瞬动电流不小于断路器2的最小瞬动电流的1.4倍。 1.2时间选择性 当短路电流较大时,可根据上下级断路器动作时间不同来实现选择性保护。断路器的断开工作过程如下:发生短路故障后,脱扣器自动解扣,断路器的触头在操作机构的作用下断开,过程中产生的电弧经由灭弧装置熄灭,断路器开断工作完成。从短路开始到脱扣器即将解扣前的这段时间叫做脱扣时间;从短路发生直到全部分断动作完成的时间叫做全分断动作时间。为保证时间选择性,断路器必须满足:在安秒特性曲线中,主断路器的脱扣时间大于分支断路器的全分断动作时间。 对于A类断路器,上下相邻两级断路器的脱扣曲线在过载区内不相交,也不重合,但在瞬动区,两条曲线则会出现交叉甚至重合。因此为实现时间选择性,上级断路器应采用具有耐受电流能力和短路短延时的B类断路器。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

98 传媒观察 第1卷第9期 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一、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下的微信公众号平台 2015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首次将微信阅读纳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其中,源于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腾讯发布的《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量350万,比2016年增长了14%,月活跃粉丝数量7.97亿,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 19%。 因此微信公众号基于新媒体的背景,运用图文推送、视频语音等方便快捷的方式备受用户青睐。 (二)微信公众号的模式微信公众号自诞生以来,就有着一句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所以一个拥有高关注度的微信公众号离不开多样化的营销模式。 1.精准化营销模式 与微信公众号相类似的新媒体微博,虽然具有信息开放、传播迅速等优势,但其喧杂的环境和大量碎片化信息极易导致传播效果减半,而微信公众号为避免信息困扰,采用的手段是让受众自主选择公众号进行订阅,从而可用信息能够最大化地精确到达每一位受众。 2.情感服务化营销模式 目前微信公众号将账号分为两种类型: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可以每日推送一篇文章,服务号每月推送一篇。服务营销更加注重受众满意度和受众忠诚度,与受众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信任和互惠的情感关系,而不是成为一个没有温度和感情的机器。因此微信公众号会以后台回复的形式积极地与订阅者完成一对一、“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和互动,为受众答疑解惑。 (三)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优势 1.“订阅式”传播,信息最高到达化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实现与受众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全方位交流和互动,同时由于受众自主选择公众号订阅,极大减少了受众的排斥心理,信息可以最大程度上抵达受众。 2.营销定位精准,服务最大个性化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每日推送一篇文章,亲民而不扰民,并且可以根据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进一步获知受众的喜好、审美等,从而让营销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3.营销成本较低,可持续性更强 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信息,同时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进行分享、转发,建立联系,从而无形之中增加潜在受众数量,实行二次营销宣传,微信公众号可持续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微信公众号——《干货加工厂》(一)《干货加工厂》创立背景及目的1.创立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 摘 要: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新媒体已经逐步占据传统媒体的市场,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种了解时事的媒介。而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一种,更是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媒介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供大众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进行关注和订阅,从而对该知识领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公司和个人都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进行重要信息的传播。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我们自己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干货加工厂》(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实现影视制作及其外延内容的传播与推广),对微信公众号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怎样促进微信公众号的更进一步发展。关键词: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干货加工厂》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9-0098-02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 岳秀芳 辛 月 杨淑棠 马璐瑶 王兴隆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作者简介:岳秀芳,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新媒体。

(完整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㈠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 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增加反射率,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如西非的沙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重要来源。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植被,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即它有可能破坏全球大气中的氧循环。人们知道,在距今20亿年以前的原始大气中是缺乏游离氧的,只是在绿色植物出现后才产生了游离氧。而绿色植物愈发展,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游离氧也愈益增多,并逐步达到占大气圈总容积的21%。由于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在氧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森林大量造氧,则大气中氧的循环就可能遭到破坏。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人类活动对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大加速了地表化学元素迁移规模。人类从地壳开采出许多矿物元素(最多的是碳,其次是钙、铁、铝、氯、硫、氮、磷等),制造许多新的物质(化肥、农药以及“三废”等),并把它们散布到地球表面,又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等从土壤中直接取走各种元素(碳、氮、钾、钙等等)。每年随生物物质一道从土壤取走的各种矿物质有几千万吨。每公顷收获物一年从土壤中取走的基本物质约为300一700kg,其中每公顷小麦平均从土壤中取走的氮为70kg;磷为30kg;钾为50kg;钙为30kg;每公顷玉米从土壤中取走氮为90kg;磷为30kg;钾为160kg;钙为76kg。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大约经过15—20年,矿物养分就会丧失殆尽。矿物质平衡最不稳定的是湿润气候和强烈风化条件下形成的灰化土和砖红壤。这类土壤在开垦之后养分丧失更快。此外,由于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了物质的重力迁移和机械搬迁,所以更扩大了化学元素的迁移量。二是增加了元素迁移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比自然状态下的循环速度加快。进入人为循坏系统中的元素的迁移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许多元素在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中逐渐消失,主要是逸散到大气中去了。气态环境的流动性大,人为的抛出物大多扩散到广大的空间因而逐渐改变着大气的组成。监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气体正在逐年增加,有的地区每年增加竟高达7%。参与大气循环的某些化学元素,又随降水落到土壤里,渗入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中,进人食物链,特别是那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电器选择性探讨 黄勃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电器选择性探讨黄勃 发表时间:2017-11-06T11:36:34.5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作者:黄勃 [导读] 摘要: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始终存在一些的问题,即当前低压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很大的短路电流故障时,其上级保护设备就算具有短延时等三级保护,也通常没有选择性地越级跳闸,最终引发大范围的停电情况,还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始终存在一些的问题,即当前低压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很大的短路电流故障时,其上级保护设备就算具有短延时等三级保护,也通常没有选择性地越级跳闸,最终引发大范围的停电情况,还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了低压配电系统中出现的各种保护设备内部的选择性,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低压配电运行效率。 关键词:低压配电;保护器;选择性;研究,熔断器;断路器 低压配电电路保护设备的选择性主要指在配电线路出现问题时,所设置的保护设备在确保可靠切断问题电路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断电线路,防止出现停电现象。现在常见的低压配电电路保护设备主要是熔断器、非选择性断路器和选择性断路器。 1.低压保护设备研究 低压保护设备在当前低压配电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是配电线路出现故障的重要保护部件,也是防止故障扩大和恶化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低压保护设备已经变成业内相关人员开发的重要内容,其重点能够分成熔断器与断路器两种。 1.1熔断器 熔断器是低压配电系统中安全保护的重要部件,也是低压系统中十分常用的一类电器设备,当前普遍使用在电力保护及用电装置保护中。通常情况,低压熔断器一般均设置在电力电路上以及用电装置的电气回路中,在电力电路和用电装置电气回路产生故障时,熔断器可以及时阻断故障电路,进而避免及防止了故障的恶化和扩大。 1.2断路器 断路器是指可以接通及分断额定电流、过载电流、短路电流的一类开关装置,它在使用时能够通过接通及分断短路电流来保护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当前常用的自动式断路器主要包括框架式断路器与塑壳式断路器两种。框架式断路器和塑壳式断路器均带有脱扣器,一般具有长延时、短延时、瞬时等保护功能,各段保护电流值和延时时间均可调。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合理选择和设置低压断路器的额定参数和保护整定值,方可发挥断路器的作用与效率,对线路起到全面的保护与控制功能。 2.熔断器之间的保护配合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额定电流16A及以上的串联熔断器熔体电流选取比是1.7:1。简单的说,上级熔断器熔体电流不低于下级熔断器熔体电流的1.7倍,这样就具有选择性。熔断器设备的熔体额定电流参数基本按照该比例选取,上下级之中就存在选择性。但由于熔断器工作不方便,非专职人员尽量少用。 3、低压保护电器的选用 在目前新设计的工业与民用工程中,极少有设计人员利用熔断器作为低压保护电器,当前熔断器主要使用在部分加工设备与低端的住宅工程之中。伴随近年来电气智能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技术也获得了大大的提高,其建设要求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针对低压保护电器,应按照配电电路故障特征,以及低压保护电器的优缺点来进行科学的选取,根据“技术科学、经济可行”的原理,对保护电器的选取建议是:第一,低压主开关柜中保护电器要选取选择性断路器。第二,分配电柜装置中保护电器可选择熔断器,由于熔断器的限流性能明显,成本较低,容易符合选择性需要。在用电装置很少,且意外停电影响很少时,也可选取非选择性熔断器[1]。第三,终端配电箱中保护电器一般选取非选择性设备和漏电设备,由此提升保护装置的灵活性。第四,针对核心装置,各级都适合选择自动式断路器且利用区域选择性联锁(ZSI)功能保证各级选择性的配合,增加配电的稳定性。 4.配电电路保护的选择性 配电电路保护的选择性主要指配电系统内某个位置出现过电流问题时,配电保护电器根据预先设计的动作步骤有选择性的跳闸,不能越级跳闸,将故障停电控制在最小规模中。配电线路利用的上下级保护电器运行要具备选择性。各级当中要可以协调搭配。当前使用的保护电器分为两类:断路器与熔断器。而断路器从保护性能的方面又能够分成选择性断路器与非选择性设备。 4.1配电电路对保护电气的需要 配电电路一般分为树干式与放射式两种,还有二者的混合结构。低压保护电器根据在配电电路中的设置位置与重要作用分成三级:低压主配电柜中保护设备、分配电开关柜中保护设备以及终端配电箱中保护设备。配电电路对各级低压保护设备的要求是: 4.1.1低压主开关柜中保护设备 低压主开关柜中保护设备要将配电的稳定性置于重要位置,由此保证不间断配电[2]。因为低压保护设备接近电网变压器,连接的配出母线的规格非常大,由此低压保护设备即要和电网变压器一次侧的高压熔断器的保护性能相配合,还要同下级保护装置尽量达到全选择性保护配合。 4.1.2终端配电箱中保护设备 终端配电箱直接接入用电装置,短路和接地问题出现时,需要尽早以及瞬时分断线路,没有选择性需求。终端配电箱中的低压保护设备要安装短路及接地故障保护,电路末端不安装短路保护,而是按照所连接用电装置要求设置控制电器,以及用电装置的过载保护设备。 4.2低压保护设备各级中选择性配合技术 唯有按照低压供电保护设备的性能,合理的选用保护设备,准确设计保护设备的额定电流、脱扣电流以及脱扣时限,这样方可达到低压保护设备各级中的选择性配合,确保电路产生故障时尽量减少停电面积。 5.选择性断路器和非选择性断路器之中的保护配置 5.1低压供电电路出现过负载问题时,需要各级保护设备长延时脱扣器反时限特性曲线不交叉,同时各级保护设备长延时脱扣器整定电流值比下级保护设备长延时脱扣器额定电流值大一定的数值,即一样时间/电流坐标轴下,上级保护设备长延时脱扣器反时限特性曲线处在下级保护设备长延时脱扣器反时特性曲线之上,就能够符合各级间选择性保护的要求。这点与非选择性保护设备和非选择性装置间的保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