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系统。

狭义:指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组分:把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岛屿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则容纳生物种类越多。

复合种群: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

汇种群: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简答题:

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

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如下:

①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

②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⑤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有在景观水平上在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述题:

简述景观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准确地理解景观的概念,必须把握景观的以下4个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斑块

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干扰斑块: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的斑块。

残存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1、斑块的起源基质及类型划分。

答:斑块的起源涉及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根据起源,至少现存四种类型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2、根据物种对边缘的反应可将物种分为内部种和边缘种。

3、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环境资源斑块)、自然干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人类活动(引入斑块)。

4、干扰斑块与残存斑块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1、都是自然或人工干扰的产物。2、都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

不同点:干扰的影响的范围不同。干扰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小,残存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大

第三章廊道

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包括功能连接度和结构连接度。

1、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那些类型?

答: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2、廊道有哪些重要生态功能?

答:廊道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3、城市廊道据功能划分为三种: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论述题: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答: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基质、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基质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基质也极其重要。对基质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有生态廊道连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宽度对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太窄的廊道对敏感物种不利,同时降低廊道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此外,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边缘针对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

(4)连接度连接度是指生态廊道上各点的连接程度,对于物种迁移及河流保护都十分重要。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功能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变化。道路通常是影响生态廊道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廊道上退化或受到破坏的片段也是降低连接度的因素。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连接度。

(5)构成构成是指生态廊道的各组成要素及其配置。廊道功能的发挥与其构成要素有着重要关系。构成可以分为物种、

生境两个层次。生态廊道不仅应该有乡土物种组成,而且通常应该具有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除此之外,廊道边界范围内应该包括尽可能多的环境梯度类型,并与其相邻的生物栖息相连。

(6)关键点(区)关键点包括廊道中过去受到人类干扰以及将来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对自然系统产生重大破坏的地点。当点的面积在所研究尺度上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了关键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键点(区)也是生态廊道构成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些点(区)在廊道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此外,生态廊道设计中还涉及其他一些结构特征问题,如尺度、环境梯度、干扰路线、曲度、长度等。

第四章基质

孔隙度(也称其为孔性,基质孔隙度或景观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生态交错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具有由特定时间、空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程度所确定的特征。

景观边界: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简答题:

简述基质概念及判断标准。

答: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高的景观要素。

判断景观基质的标准有三条:

①相对面积:景观中某一类要素明显比其他要素占有的面积大得多时,可以据此来判断这种景观要素就是基质。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

②连通性:假若景观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

③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

论述题:试述景观边界的特征及主要功能。

答:景观边界是一个多功能的景观组分,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

①异质性:景观边界具有相邻景观的部分特点,异质性高;边缘种更增加了景观边界的异质性。

②动态性:景观边界具有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等一系列动态特征。

③宏观性:景观可看作是一定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实体。

④尺度性:景观边界对观察尺度的反应敏感,在某一尺度上观察到的景观边界,会在较小或更大尺度上消失。

景观边界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道或廊道:景观中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

②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

③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

④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

⑤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

第五章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形

粒级(度):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变,主要用于空间测量,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粒级分为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最小可识别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或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指某一事件现象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景观是由哪些自然因素影响形成的?

答:景观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自然干扰等因素影响形成的。

2、地貌因素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分为哪几类?

答: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将地貌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大类型。

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可划分为: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第六章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简述景观格局的类型。

答: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

第七章景观异质性

景观破碎化: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景观多样性:景观在结构、功能、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

1、简述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组分相对频率的关系。

答:景观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组分在景观中相对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随着景观组分出现的相对频率的增加,其异质性相应地提高。当该景观组分的相对频率增加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该景观组分在景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概率随着其相对频率的继续增加而加大,其分布的不确定性开始下降,景观重新出现均质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开始降低。如果最终景观被该景观组分全部占据,景观又呈现为均质的系统。

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答:①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丰富,物种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加,随着破碎化的进一步加剧,景观异质性有可能降低,生境孤立现象突出,遗传多样性降低,甚至随着生境的消失而消失。

②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③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增加,当导致景观破碎化的生态过程丰富时,不会对生境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实质的影响。

3、景观破碎化特点及研究意义。

答:特点:破碎的斑块越小,种群密度降低程度越大,灭绝速率越大。

意义:通过对景观破碎化的分析,可以从一定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为景观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此外,对生物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章景观生态过程

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过程:把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称为景观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流: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的流。

简答题:

1、简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及景观生态之间的媒介物。

答: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是:扩散:物质沿浓度梯度的运动过程;质量流:物质沿能量梯度的移动过程;运动: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的移动。

景观生态之间的媒介物有: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2、景观要素中的无机流有哪几种?

答:景观要素中的无机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

3、物质、能量在景观中的运动格局。

答:1、连续运动,即某一客体在两点没有停顿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的速度不会降到0,尽管速度有时快,有时慢。2、间歇运动,即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停一次或几次的运动过程。

4、植物在景观内基本散布形式。

答:1、植物分布区边界的变化:植物分布区的边界会由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动。

2、植物种的灭绝、适应或散布:长期的环境变化可使植物种类趋向灭绝。

3、植物种在新分布区传播:植物到达一个新的有适宜的生境的地区,如果缺少相应的限制因素,会发生广泛传播,并可能对当地物种的生存产生极大影响,形成生物入侵。

第九章景观功能

名词解释:

景观功能:指景观通过其生态学过程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阻力:能量流或物质流经过景观时受到景观结构特征的影响流速发生变化,这种影响景观生态流运动国策怀念感的因素统称为景观阻力。

景观引力场:把一个特定结点或斑块所产生的景观生态流的作用范围称为景观引力场。

简答题:

1、什么是景观的关键点?

答: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3、各种形式流交会的地方。

2、简述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答: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2、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第十章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变化: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景观稳定性:指景观保持原有状态及其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

1、如何衡量景观的稳定性?

答:景观的稳定性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和衡量,即:①景观基本要素是否具有再生能力;②景观中的生物组分、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是否处于平衡状态;③景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高低,是否有助于保持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④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是否超出了景观自然稳定性的承受能力。

2、简述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

答: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①景观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变化;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3、景观变化空间过程有哪几种?

答:经管变化空间过程有五种,即穿孔、分割、破碎、收缩和磨蚀。

第十一章景观干扰

名词解释: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中度干扰假说:适度的干扰可以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干扰频率假说:只有干扰发生的时间间隔比竞争排斥所需时间短时,才能维持种的丰富度。

简答题:

1、简述干扰的性质。

答:自然界的干扰是复杂的,表现出如下特性:

①干扰具有多重性;

②干扰具有生态影响的相对性;

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

④干扰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⑤干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协调的现象;

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2、生态入侵物种一般具有什么典型特征?

答:入侵种一般具有典型且普遍的特征。植物种的主要表现如下:1、生长发育快,成熟早。2、繁殖力强,营养繁殖体适应力强或果实和种子产量高。3、种子寿命长,种子活力维持时间长,种子一般具休眠特性,可以周期性的萌发。4、分布区广,兼具多种生态型。5、繁殖体具有长距离传播的机制。6、能产生生物毒素,以抑制其他植物生长。7、有的具有寄生习性。8、种子的形态性状类似作物,可以伴随作物传播。9、抗逆性强,生命力旺盛。10、光合速率高,生长快,生物量大,具竞争优势等。动物种主要表现如下:1、入侵种引起对当地土著种的非直接过度捕食。2、携带病原体协同入侵,导致土著种大规模死亡。3、繁殖力强,发育快,竞争力强,迅速占领大部分资源。

3、人类干扰活动下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全球气候变暖。2、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3、森林和其他天然植被减少。4、土地退化。5、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6、生物多样性降低。

4、干扰按其来源、机制、作用强度划分的类型有?

按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按其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按其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和极度干扰。

第十二章景观尺度

名词解释:

尺度:是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外推。

填空题:

1、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2、根据生态格局和过程发生的范围、频率以及环境干扰、生物反应和植被格局,尺度可以分为四个尺度等级,即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和巨尺度。

3、小尺度或微观尺度域为1~500年的时间范围和1~1000000平方米的空间范围。

4、大尺度或宏观尺度域为10000~1000000年的时间范围和10000000000~1000000000000的空间范围。

5、按照尺度推绎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尺度推绎根据所依据的时空纬度不同,还可以分为空间尺度推绎和时间尺度推绎。

简答题

1、简述尺度推绎的特点。

答:尺度推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尺度推绎过程的尺度依赖性。

②尺度推绎模型的非线形。

③尺度推绎研究的复杂性。

第十三章景观生态分类

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主导因子:

景观生态图: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研究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而形成的图。填空题:

1、土地分类是将土地排列成一定类别或级别,其主导因子及分类途径有:属性分类途径、土地景观生态分类、土地能力分类。

2、根据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程度,把景观分为五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3、城市景观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景观破碎性。

4、目前最常见的景观生态图有:景观形态图和景观功能图。

简答题:

1、按人类影响强度所划分的生态分类及其特点。

答:1、自然景观:没有明显的人类影响。

2、经营景观:人类可以收获的林地和草地。

3、耕作景观:种植的农田及与之相伴的村庄、树篱、道路、水塘等形成的景观。

4、城郊景观:城镇和乡村地区,并交错分布有住宅区、商业中心、农田、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的地段。

5、城市景观:密集的建筑群,零星分布有人工管理的公园。

2、简述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

答: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性原则。

3、简述人工景观的共同特征。

答:人工景观的共同特征表现为:空间布局规则化、经济效益显著、能量效率高、功能高度特化、转化效率大、追求景观的视觉多样性。

论述题:

试述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一般步骤与方法。

答: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综合性、主导性、实用性、等级性。

一般步骤是:①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②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③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④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⑤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⑥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⑦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方法是: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第十四章景观生态评价

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可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特征来定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它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形成生态赤字,则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形成生态盈余,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填空题:

1、景观生态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质量评价、景观开发利用评价、景观功能价值评价。

2、生态系统健康可以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特征来定义。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四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4、生态足迹法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形成生态赤字,则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形成生态盈余,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1、景观生态评价的特点。

答:景观生态评价的特点是:⑴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⑵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⑶具有一定的时空尺度⑷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2、简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

答: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应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或某一状态为基础的标准上,不应仅停留在对物种大量的调查或统计的基础上,同时应有实验室的工作配合。

2、系统健康评价应该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认识。虽然作为最佳的评价健康度量应该是简单的,可以序列化,有可分辨的变化状态。然而生态系统健康并不是必须为一个单一的数值,因为单一数值将多个维度压缩到了一个几何级数上、维度为0的程度。

3、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应该与在数量值上的变化相对应,即使几十年,发生的数量改变也不应该出现间断。健康度量应该具有统计学属性。

4、考虑到要以最少的观察次数获得数据,系统健康的度量应该与观察的次数不具相关性。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第十五章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

填空:

1、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有:自然优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特色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2、城市景观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景观破碎性。

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提高城市结构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为就地保护和迁移保护。

简答:

1、简述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2、简述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功能分区的标准及含义。

答: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标准即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等三个功能区组成,相互之间形成圈层结构。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最为重要的区域,应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珍惜濒危物种最为集中之地,是人类涉足最少的区域。建立缓冲区用于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和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等,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但应禁止狩猎和经营性开发活动。过渡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起自然保护区与周围地区联系的纽带作用,用于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

3、什么是景观生态规划?

答: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4、简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答: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提高城市结构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①安全性;②健康性;③便利性;④舒适性。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

②多样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④生态原则;⑤社会原则;⑥美学原则。

5、简述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原则与基本步骤。

答: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原则如下:①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②森林公元建设规划必须与旅游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③森林公园应以维护森林生态环境为主题,突出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点;④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规划的基本步骤通常分为调查、分析和规划三个阶段。

6、什么是生态旅游?

答: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

7、简述生态旅游基本内涵及其要素。

答: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是:①对象:自然区域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②游客行为不对或尽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③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尊重他们应有权利,应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④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应该能够提高或甚至改变游客环境观或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的四个要素是:①减少对环境影响;②增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③使当地居民受益;④满足参加者的娱乐要求。

8、简述湿地的特征。

答: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过渡性;②多样性;③生产力富集性;④环境脆弱性。

第十六章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简答题:

1、简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侧重点。

答: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流派有:欧洲的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对以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为主的景观最优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美国的景观结构与功能:侧重研究景观生态学过程、功能及变化的研究特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在强调土地的生态属性忽然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完整的土地分类、土地生产力评价和利用原则、方法和分类体系;前苏联的景观地球化:在景观区划与景观地球化学方面突出了自己的特色。

2、简述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应用领域。

答: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应用领域有:①生物多样性保护;②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③森林生态系统经营;④土地利用规划;⑤城市经管生态规划与建设。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复习重点样本

◆生态设计的五个特点: P27 1、源自地方性设计 2、生态账户的设计 3、设计结合自然 4、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5、使自然可视化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7大理论) P30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2.空间分异性与生态多样性理论 3.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4.岛屿生物地理与空间镶嵌理论 5.尺度效应与自然等级组织理论 6.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理论 7.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 1.以景观格局和功能为主的美国流派 2.以荷兰和德国土地生态设计为代表的西欧流派 特点: 高度结构化的景观 3.以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为主的东欧流派 特点: 1) 立足景观综合研究与应用 2) 景观综合研究思想 4.以土地生态分类为核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派 5.以景观地球化学分析和区划为主的苏联流派 6.以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中国流派 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围宅、围屯、围城、围田”的四维景观生态格局建

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点: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的规划设计 2、景观生态学的度量体系与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安全格局体系( 生态网络) ◆第五节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 整体性、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通性、稳定性。 1.景观生态的整体性 景观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共同体,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2.景观生态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 景观或生态系统) , 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特性) 在空间上( 或时间上) 的变异程度。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缀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3.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 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板块多样性、组分种类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4.景观生态的复杂性 5.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1)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景观生态学整理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五章: 填空选择: 1、景观的阻抗:a穿越边界的频率b边界的不连续性c适宜性d每一个景观元素的总长度 3、网络的连通性:系统中所有结点被廊道连接的程度 4、源:某一斑块物种,随着种群数量增大,呈现“源”的特征,生物流向外扩散 汇:景观中的生物流向适宜的生境 5、斑块功能:栖息地,源,汇;廊道功能:边缘物种的栖息地,源与汇,屏障(Barrier)或过滤效应。基质的功能:连通性,狭窄地带(狭管效应);网络的功能:结点的功能,廊道的交结地区,运动物体的源和江。 6、(选择题)孔隙率及斑块间的相互关系:a、高孔隙率对物体通过基质造成很大影响 b、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流的性质 7、斑块的形状与物种流的空间取向的关系影响流的速度 简答题: 1、景观的生产功能

答: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为生物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其中包括:A、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 B、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具有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的双重特征,生产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土地利用的产出上。①正向物质生产功能:通过生产潜力(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来表征②负向物质生产:人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农业废弃物的农业生产,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C、城市景观的生产功能:典型的人工景观,生产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 ①生物生产:生物初级生产(绿色植物的生产);绿色植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它农副产品;不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物次级生产(城市中的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的再生产过程) ②非生物生产:1、物质生产:正向物质生产: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负向物质生产:城市景观的“三废”物质2、非物质生产(精神方面):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复习题汇总

景观生态学易考题 名词解释 5S:RS、GIS、GPS、Eos、DPS。 B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B本底: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B变幅: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D地带性土壤: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具广域分布的土壤。 F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G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G干扰: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事件。 J景观(狭义):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J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J景观生态流:能量、物质、物种和其他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即为景观过程。 J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J景观稳定性:指一个系统对干扰或扰动的反应能力。景观稳定近似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J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 K抗性:或称抵抗力。描述生态系统在受到扰动后产生变化的大小,也就是衡量生态系统对敏感性的大小。 L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S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1、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 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2、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3、景观连接度: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4、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织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含义和用法亦有多种。具体地将,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6、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 7、斑块: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8、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9、本底: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10、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称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 11、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12、复合种群: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缀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缀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交流,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称为复合种群 13、生态流: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1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二、1、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2、景观中生态流移动的模式: 1)连续运动。流的主体在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不存在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既为连续运动。 2)间歇运动。流的主体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其间出现过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即流的主体在某地出现过停歇,既为间歇运动。 间歇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①休息站式:即该物种在某地做短暂停留后再继续运动; ②暂住站式:指该物种不仅在某地停留休息,而且在该地成功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物种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新的种源。

景观生态学 知识点梳理

斑块: 思考题: 1、什么是斑块?斑块的特征?斑块的起源有哪些?斑块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1)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该定义强调了斑块的尺度性、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而狭义上,斑块仅指动植物群落。 2)特征:版块的大小,形状 3)起源:一场大火后的早晨,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考察漆黑一片的景观。这是一个可怕的景象!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景观上零星分布的许多种斑块,两处孤立的火已燃起。附近一处小斑块已化为灰烬,而且大火已向远处蔓延。经对其考察,发现几个虽有火焰跃过但依然保留有植被的斑块。我们返回未燃烧的地方时,要穿过一小片沼泽。这个斑块由于土壤过湿,具有完全不同的动植物。随后,来到一片开垦地,并眺望一块微风吹拂的谷物斑块。 在这次考察中,至少发现了几种起源基本不同的斑块类型。这些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若干年后,如果再观察这些斑块,其物种动态的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 Forman和Godron(1981,1986)根据斑块的起源或成因机制将常见的景观斑块类型分为4种: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

和引进斑块。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概念: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称为干扰斑块。 起源: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扰形成;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主要是由人类干扰引起的;有时,长期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干扰斑块。 特点: 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干扰斑块消失(图) 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恢复最快的斑块 类型。但长期持续干扰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时间较长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概念:景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 起源:基质受到大面积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的影响,在其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断,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相反。 特点: 基质受干扰,而斑块未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干扰消失后,在自然界同化作用下能很快地融合在基质内,残存斑块消失。斑块具有较高的周转率(图)。 与干扰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正反对应关系。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 概念: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各种

生态学重点1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群体生存的一 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 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5.生境: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 综合作用。 6.生境: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 作用。 7.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可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各 个物种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9.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基本内容是: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原理:耐受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合称为限制因子原理。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 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2.临界温度:在生态学中指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所需的环境温 度的上限或下限。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中进行的。 13.贝格曼规律: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 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4.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 成为发育的阈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 15.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发育期或者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16.土壤质地: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壤质地一般分为砂 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基因型种群内每个个体的基因的组合。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 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9.基因频率: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10.基因型频率: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率为基因型频率。 11.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的、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突变、选择、 迁移、漂变等)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也称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12.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1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 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4.生命表:按照种群生长的时间或者种群的年龄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率或生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