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以T县为例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以T县为例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以T县为例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以T县为例

↓↓

论文题目

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

资源比较研究|以T 县为例

聊城大学分类号G40-058单位代码 10447

密级无学号1120040503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比较研究——以T县为例

作者姓名高鲁华

学位类别教育硕士

专业名称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杨光海副教授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4月

分类号G40-058单位代码10447

密级无研究生学号1120040503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比较研究——以T县为例

作者姓名高鲁华

学位类别教育硕士

专业名称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杨光海副教授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4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聊城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聊城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聊城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义务教育改革的理念导向和战略选择。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

本文以T县县域内8所典型城乡中小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解决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以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发展,让城乡内每一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对研究缘由、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阐述,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对T县内8所典型城乡中小学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描述和比较分析,得出了T 县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结论;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原因的深入分析,得出在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城乡二元结构、分级办学制度、重点学校政策、学校管理、教师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针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建议采取加大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一体化”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校际间交流合作政策机制,制定实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的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予以有效应对。

关键词:义务教育;县域;城乡;资源配置

ABSTRACT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Keeping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urgent need and inevitable choic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also idea guidance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curr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reformation. The balanced configur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 county as a case, this thesis selected 8 typic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try to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the balance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perfect of it, let every student enjoy the same quality of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end. Through stating the cause of the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concepts ,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roblems , the objects and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nd, it Has been definite ab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emphasis. by describ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analyzing comparatively for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f 8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 county, It proceed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un-balanced in T county. By deep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unbalance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It derive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he invest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the grade school system, the key school policy, the school management, the teacher policy etc.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sit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we suggest we should have some specific measures to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them, such as increasing input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funds,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optimize the school layout,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stablish cooper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formulat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 etc.

Key Words:compulsory education;county;urban and rural;the allocation qf resources

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研究意义和相关概念界定 (2)

第二节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 (3)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7)

第一章 T县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统计与比较分析 (10)

第一节 T县8所典型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统计 (10)

第二节城乡中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分析 (15)

第三节结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25)

第二章 T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27)

第一节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 (27)

第二节国家经济结构和教育相关政策制度的影响 (28)

第三节城乡中小学校在管理上的差距 (30)

第四节国家相关教师政策的偏颇与缺失 (31)

第三章促进T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建议 (33)

第一节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经费保障体制 (33)

第二节以平等协调发展为指导,促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34)

第三节建立校际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35)

第四节制定“均衡化”评价体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37)

结语 (39)

参考文献 (40)

附录 (42)

致谢 (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7)

导论

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部分,实施义务教育是国家干预教育的重要手段。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劳动效率日趋提高,这一切迫使整个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劳动者享受到基础教育,拥有基本文化素质,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强力推行义务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实施比较晚。198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将义务教育制度作为国家教育制度颁布实施。接近二十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推进“普九”目标的实现,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国义务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不足,义务教育基础依然薄弱,总体水平还不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和落后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依然十分有限,改善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等等。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对于教育特别是对义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择校、择班、教育收费、高考移民等等问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具体表现,是公民寻求优质教育,向往教育公平的一种反映。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我国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进程,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纲要》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九条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深入调查研究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义务教育效率、质量和公平的统一,就成为了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

第一节研究意义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由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目的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一个平等的、全面的受教育平台,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的最终发展趋势。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是整个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关乎着教育公平,关乎着教育质量,关乎着千万名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根本目标。做好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可以客观呈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中小学的配置状态,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找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政策导向、教育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并在充分考虑县级政府的财力基础上,提出政策保障策略、完善和优化教育制度、合理分配教育格局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以减少义务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配置,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义务教育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其主要特点和内涵为,一是规定了受教育者的教育年限,总共为九年受教育期限,包括六年的小学教育和三年初中的教育。二是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应遵循并承担的相应义务。三是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这也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国家公民受到免费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四是义务教育公平性,这是义务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政府应让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公正、优质的义务教育。

(二)教育资源

我国《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

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①学者通过研究和论述将教育资源又分为广义教育资源和狭义教育资源。广义教育资源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等,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②狭义的教育资源是指维系教育运作的最为基本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本文主要论述的即为狭义的教育资源。

(三)配置

我国《汉语大辞典》中对“配置”的解释是:配备布置。首先一层含义是指根据需要分配、调配,进行部署布置。其二是对环境加以装饰,在某处所安排陈列各种物件。③“资源配置”是资源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经济学大辞海》对其解释为:资源配置又称资源分配,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状况。④经济社会为达到最优或最适度的境界而对其资源在各部门或个体之间,或各种用途之间的配置。

第二节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和尝试主要是围绕教育的平等,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展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教育券”和“教育优先区”制度。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率先提出教育券制度,他设想由政府或私人机构发给学生家长具有一定面值的证券即教育券,家长将此证券给予其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然后该学校再凭借此证券去发放该证券的机构兑换成现金,以维持学校的运转。这样,保证了受教育者享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而学校和教师成为了教育的自主生产者,在统一的教育市场中公平竞争,打破了国家对教育的垄断和公、私立学校之间的制度性分割,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另一位学者詹克斯(Jencks)从保障教育中弱势群体利益出发,提出了一种有限制的教育凭证(教育券)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②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③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④张跃庆,张念宏.经济大辞海[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制度。主要做法是将教育券选择性地提供给贫困的受教育家庭,给弱势群体以受教育机会,从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①教育券理论深深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公共教育改革,目前,教育券制度已在美国两市一州推行,英国、瑞典、芬兰、荷兰、智利等几十个国家都已实践推行教育券制度。

1967年,英国学者贺尔西教授(A. H. Halsey)以“积极差别待遇”的理念为指导,提出了“教育优先区”的概念,建议英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贫困的地区,给它们特别补助或优厚待遇,优先改善其校舍和小区环境,以求教育机会的均等。②教育优先区方案的设想,受到了英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支持,英国政府因此开始着手制定实施教育优先区方案,主要包括确定教育优先区的相关指标和政策实施方案,学校师资和设备的进一步充实及学校与居民区域的合作方案等。法国政府于1982年在辍学严重的地区尝试建立了教育优先区,通过对教育优先区内的教师给予特别津贴等多项优惠扶植政策,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政府还发动学校与社会进行合作,帮助困难家庭和学业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业。目前,法国“教育优先区”制度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荷兰也在“教育优先方案”上进行了积极尝试,通过增加教师数,给予额外设备补助等方式对拥有大量贫困儿童的学校进行积极补偿。③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

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将教育资源以一定方式分配到国民教育各个组成部分当中去,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要,包括受教育个体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与合格劳动者培养的需要。④围绕教育资源能否采取市场配置,在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目前,国内关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⑤⑥第一,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垄断提供;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可以对其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调节。第二,教育可以采取市场配置方式,但我国教育体制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教育市场的主体,所以目前进行市场配置的条件尚未成熟。第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采取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

①张晓琴.教育券:求解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当代教育论坛,2007,2(3):24.

②杨莹.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5.

③高卉,左兵.英国“教育优先区”政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7,(6):35.

④谢家训.关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9,(3):42.

⑤杜育红.试析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J].辽宁高等教育究,1997,(5):10.

⑥吴华.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13.

2.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研究

公平与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取向的两个核心价值,也是其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引导着教育资源配置相关政策的制定,制约着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公平与效率受客观因素制约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内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两者的关系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对立论”,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矛盾对立的。如果公平优先,就会影响、降低效率;如果效率优先,就会抑制、损害公平。①二是“一致论”,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公平促进效率,效率反哺公平。②三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③

3.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方面的研究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地区之间分配不合理。我国目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同而形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办学体制,它造成了我国东西部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④城乡之间分配不合理。在城乡教育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已经行成了一种马太效应,使得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⑤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所推行的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造成了地方对教育投入的差别,是形成区域间、城乡间办学条件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和教育结果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⑥有的学者从社会制度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将发展城市置于优先地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在经济上落后于城市,形成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主要原因。⑦陈敬朴认为应该以多视角分析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因为正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类型矛盾长期未能解决才形成了的城乡教育严重的差距;⑧校际之间分配不合理。张绘通过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支出、办学条件等方面比较,对比出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存在较大差异,得出我国义务教育校际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结论,他认为重点校与非重点校政策产生了“择校”现象,是造成校际间义务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①邓晓丹.教育公平的本质: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均衡[J].理论前沿,2007,(9):49.

②李惠.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关系再探[J].教育与经济,2000,(3):27.

③许建山,袁是人,孙建国等.公平与效率——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讨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7,(1):20.

④夏家春.对教育公平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4,(7):57.

⑤王迎席.张永芝.基础教育结构与城乡关系的经济分析[J].西北人口,1997,(2):39.

⑥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J].中国农村观察,2003,(1):9.

⑦刘汉霞.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教育[J].教育探索,2003,(11):11.

⑧陈敬朴.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25.

4.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研究

目前在县域层面上,我国义务教育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日趋明显,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上,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发友、盖玉欣、王嫒嫒、王春梅等研究者都曾在其论文中,分别以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理论的阐述和解释,以及均衡化发展的指标构建和制定,通过个案分析,找出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的实践策略和建设性意见。①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及模式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虽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并不完全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我国已经探索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同样,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上,依然需要一个契合基层实际,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教育制度和发展模式。国内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大多趋向于宏观研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都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针对县域义务教育配置的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学校论述不够详尽并且缺乏典型性,从而导致对比结果不明显,不能清晰的呈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客观状况。

二、研究的问题

研究者确定选取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中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区域位置上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T县作为研究对象,想客观真实地呈现T县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探析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配置上存在的差距、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意见建议,从而丰富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建言献策。具体而言,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具体问题:一是T县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如何?城乡配置是否均衡?二是如果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如何解决T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①参见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4;盖玉欣.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王嫒嫒.县域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异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6;王春梅.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职员均衡配置现状研究——以青海省天君峻县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6.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并从中找出事物属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对事物已知知识的科学认识。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了解了国内外义务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并把T县县域内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和分析,确定本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

(二)调查法

1.问卷法

主要通过调查表的发放和整理,对T县县域内典型的8所中小学的实际状况(如学生数、教师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做出详实的了解。同时,利用教师问卷收集整理学校部分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荣誉等个人情况,以及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等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客观真实的反映了T县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中小学的配置状况。

2.访谈法

通过对T县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典型学校的校长的访谈,了解该县域内在教师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三个方面配置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

3.观察法

主要通过对T县县域内典型学校的实地走访观察,了解学校在校园建设、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教学器材、操场等硬件设施配置和使用状况,掌握第一手客观、真实情况。

(三)比较法

本研究对T县县域内8所城乡典型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客观比较分析,探寻城乡中小学在教师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三个方面配置的不同之处,找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在配置方面的差距,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实证比较资料。

二、研究对象

(一)T县经济社会概况

T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9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4个行政村(社区),人口50万,面积960平方公里。春秋时为齐之一邑,距今4000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历史2800多年。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全县城镇化率是4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3元。

(二)T县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在义务教育工作方面,T县共有设有初级中小学84所,其中:小学57所,初中13所,教学点13个,完全中学1所。共设96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909名,其中,小学705个教学班,共32449名学生;初中261个教学班,14460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100%,年辍学率0%,初中入学率100%,年辍学率1%。

义务教育阶段,T县中小学教职工共计3496人,专任教师3216名。其中,小学教职工2050名,专任教师1880名,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578名,学历合格率100%。初中教职工有1446名,专任教师1336名,初中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325名,学历合格率100%。中小学校长全部均接受了岗位培训。

T县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366368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面积168897平方米,生均5.2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积197471平方米,生均13.66平方米,T县中小学无危房情况。小学拥有图书418838册;生均13册;初中拥有图书348633册,生均24册。

2013年,T县教育经费总支出44496.5万元,其中财政拨款42145万元。小学事业费18680.6万元,生均5975.5元;初中事业费14235.6万元,生均8118.13元;小学公用经费3114.779元,生均996.32元,比上年增长0.25%;初中公用经费2355.5万元,生均1618.42元,比上年增长11.33%。教育附加实征1840万元,用于教育1648万元;地方教育附加实征1276万元,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T县自1986年开始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经过近30年的努力,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在稳步提高,但是,县域内依然存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现象,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三)典型学校的选取

在本研究中,选取了T县A、B、C、D、E、F、G、H共计8所学校为统计研究对象。

其中,A和B为两所城区小学,C和D为两所城区初级中学,E和F为两所乡镇小学,G和H为两所乡镇初级中学。

A、B、C、D 4所城区中小学同其他城区中小学相比较,在区位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他们在建校时间、学校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客观呈现了T县城区中小学的发展状况。E、F、G、H这4所乡镇中小学,同其他乡镇中小学比较,在区位因素上各具特点,既有位于同城区接壤乡镇的学校,又有离城区最为偏远的乡镇;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既有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学校,又有位次中下、底子较薄的乡镇学校;在学校规模层面上,既有规模较大的学校,又有教职工总共只有14人的小学校。因此,研究者在综合考虑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建校规模及历史等众多因素后,选取此8所学校作为T县城乡中小学典型案例,以期客观真实的反映T县城乡中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和义务教育发展情况。

第一章 T县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统计与比较分析第一节 T县8所典型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统计

一、城区A小学

城区A小学始建于1962年,2004年7月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器材设备、图书资料、教室、办公室、功能性用房等都达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学校已经架设了集网络、音频、视频一体的校园网络系统,在65间教室内安装了微机、液晶电视等多媒体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专用微机,实现了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该校拥有全国“十二五”科研基地、全国汉字书写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绿色学校等多达150多项荣誉。

(一)教师资源配置

全校共有学生4716人,教职工总数为183人,其中专任教师147人。专任教师中,男老师38人,女老师109人;学历方面,本科学历94人,专科学历53人;职称方面,中学高级职称4人,小学高级职称107人,小学一级职称36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26—30岁有4人,31—35岁有25人,36—40岁有63人,41—45

岁有35人,46—50岁有12人,51—55岁有5人,55岁—60岁有3人。

(二)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学校占地面积22620㎡;学校有楼房3栋,平房9间,总占地面积8140㎡,总使用面积12740㎡;体育场馆1处,总面积9400㎡。全校拥有普通教室63间,微机室2间,图书室9间,实验室2间,语音室6间。

(三)教学资源配置

全校拥有图书103680套,计算机320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视、音频设备等)70套,总价值约154.6万元。全校拥有有教学仪器(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文史、科学等)7240件,总价值约22万元。

二、城区B小学

城区B小学,成立于2010年9月,位于T县鱼丘湖街道办事处,该校有国家级论

文48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56篇,县级论文100余篇获奖,拥有省级优质课1人,市优质课15人,县优质课31人,全国观摩课1人。学校拥有省级绿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聊城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8项荣誉。

(一)教师资源配置

全校共有学生2041人,教职工总数为97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专任教师中,男老师23人,女老师73人;学历方面,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9人,专科学历49人,高中及以下7人;职称方面,小学高级职称62人,小学一级职称32人,小学二级职称2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26—30岁有6人,31—35岁有22人,36—40岁有34人,41—45岁有17人,46—50岁有8人,51—55岁有6人,55岁—60岁有3人。

(二)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学校占地面积28680㎡;学校有楼房2栋,平房5间,总占地面积2339㎡,总使用面积4567.1㎡;体育场馆1处,总面积7600㎡。全校拥有普通教室60间,微机室6间,图书室3间,实验室4间,语音室6间。

(三)教学资源配置

全校拥有图书119980套,计算机119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视、音频设备等)37套,总价值约56万元。全校拥有教学仪器(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文史、科学等)6542件,总价值约52万元。

三、城区C中学

城区C中学始建于1961年,学校主要担负着T县东城区适龄少年的初等义务教育。学校运动场、文化广场、理化生实验室及配套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器械均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教室、劳技教室等专业技能场室齐备。该校已连续3年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位居榜首,中考成绩优异。拥有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全市规范化学校等众多荣誉。

(一)教师资源配置

全校共有学生3070人,教职工总数为233人,其中专任教师182人。专任教师中,男老师79人,女老师103人;学历方面,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174人,专科学历6人;职称方面,中学高级职称36人,中学一级职称123人,中学二级职

称23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26—30岁有1人,31—35岁有29人,36—40岁有90人,41—45岁有50人,46—50岁有12人。

(二)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学校占地面积81436㎡;学校有楼房3栋,平房328间,总使用面积5589㎡,总使用面积7746㎡;体育场馆1处,总面积9500㎡。全校拥有普通教室96间,微机室8间,图书室6间,实验室12间,语音室0间。

(三)教学资源配置

全校拥有图书130000套,计算机270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视、音频设备等)46套,总价值约92万元。全校拥有教学仪器(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文史、科学等)30000件,总价值约70万元。

四、城区D中学

城区D中学,一所城区初级中学,成立于2008年,该校拥有一位山东省特级教师和三位“水城名师”。学校建有学生公寓、餐厅,能够为住宿生提供食宿,解决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拥有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全市市级文明单位等9项荣誉。

(一)教师资源配置

全校共有学生2450人,教职工总数为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35人。专任教师中,男老师35人,女老师100人;学历方面,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24人,专科学历8人;职称方面,中学高级职称20人,中学一级职称96人,中学二级职称19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26—30岁有1人,31—35岁有41人,36—40岁有45人,41—45岁有25人,46—50岁有18人,51—55岁有3人,55岁—60岁有2人。

(二)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学校占地面积86580㎡;学校有楼房6栋,总使用面积85125㎡;后勤食堂面积5826㎡;体育场馆1处,总面积9000㎡。全校拥有普通教室38间,微机室3间,图书室2间,实验室7间,语音室2间。教师宿舍20间,学生宿舍105间。

(三)教学资源配置

全校拥有图书45000套,计算机180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视、音频设备等)6套,总价值约130万元。全校拥有教学仪器(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文

史、科学等)5000件,总价值约40万元。

五、乡镇E 小学

乡镇E小学始建于1991年,学校规模较小,设施陈旧,交通不便,各方面条件较差。学校只拥有全县文明单位、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先进单位、全县中小学绿色先进单位3项荣誉。

(一)教师资源配置

全校共有学生200人,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男老师6人,女老师6人;学历方面,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10人;职称方面,小学高级职称10人,小学一级职称2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 31—35岁有2人,36—40岁有4人,41—45岁有2人,46—50岁有2人,51—55岁有2人。

(二)基础设施资源配置

学校占地面积6500㎡;学校有楼房0栋,平房30间,总使用面积1000㎡;后勤食堂面积150㎡;体育场馆1处,总面积1400㎡。全校拥有普通教室24间,微机室2间,图书室2间,实验室2间,语音室0间。教师宿舍2间,学生宿舍0间。

(三)教学资源配置

全校拥有图书10000套,计算机6台,多媒体(投影仪、电视、音频设备等)3套,总价值约20万元。全校拥有教学仪器(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文史、科学等)120件,总价值约1.2万元。

六、乡镇F小学

乡镇F小学始建于1971年,该校坚持“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立足教学,统筹全镇师资,严格管理,建章立制,各项工作走在全县的前列。学校拥有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教学示范校、实际校园安全学校等7

项荣誉。

(一)教师资源配置

全校共有学生808人,教职工总数为45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专任教师中,男老师4人,女老师39人;学历方面,本科学历35人,专科学历8人;职称方面,小学高级职称11人,小学一级职称30人,小学二级职称2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为,26—30岁有15人,31—35岁有6人,36—40岁有18人,41—45岁有3人,46—50岁有1人。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涵的阐释,探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动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说明。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动因 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高校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也不断上升、扩张和复杂化,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无不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展开。那么,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掘其优化配置的动因。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1.1高等教育资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那高等教育资源可否理解为高等教育资料的天然来源呢?显然不全如此,狭义地说,“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中人力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物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耗材;财力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源。”但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还应包括除有形资源外的无形资源。所以,高等教育资源就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 有形资源。顾名思义,有形资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如前所述,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大主要资源。简而言之,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教师资源又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四个组成部分。财力资源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学校的财力资源一般都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例较少,但在逐渐扩大。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产、设备、图书等,是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源创造的价值和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度量的,甚至要高于有形资源。相信一所信息渠道畅通、资讯更新迅速,学科结构科学、专业设置合理,办学声誉良好、

十问答带你了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如何开展

十问答带你了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如何开展 微言教育2016-07-13 17:20:47教育工作问题阅读(5914)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简要介绍《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刘延东副总理就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区域、校际、群体间均衡发展是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研究制定了《若干意见》,先后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由国务院印发实施。 2.问: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需要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答: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求,遵循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优先发展,统筹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做到公共资源配置上对义务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坚持城乡并重和软硬件并重,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教师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提高质量,公平共享。把立德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精选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强县战略,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近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和调研主题,经深入全县城乡各中小学进行调查,并在认真分析我县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但每所学校一年仅取暖费一

项就几乎占去经费的50%,农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小学、初页 1 第 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转,跟不上高位均衡发展现状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受公用经费高位增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跟不上办学条件改善步伐。 (二)城镇学校班级超载严重。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强烈,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学生择校现象增多,造成城区学校办学压力过大,出现大班额。目前,我县镇内3所小学及2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第一小学平均班额59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72人,最少的也在 53人左右;实验小学平均班额63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初中平均班额为54人,最大班额62人,最小班额41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标准近1倍,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 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全县40岁以上的教 师占教师总数的66.3%,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48.6%。从总体

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教育体制与政策 CH INA AGRI C ULTURAL EDUC AT I ON [收稿日期]2010 07 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10XJ Y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批特别资助项目 中国、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与均衡政策比较研究 (20100348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中国、印度基础教育公平政策比较研究 (20090460966);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 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 (XBS090164) [第一作者简介]谯欣怡,女,广西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谯欣怡,沈有禄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国内学者对其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回顾这些研究对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9-1173(2010)06-0015-03 一、引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基础。胡锦涛主席在 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同时, 十七大报告 也明确指出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而 鉴于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均衡发展战略。在这个意义 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 [1] 。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说,相当于亚当?斯密所说的是一项 基本必需品 ,是现代社会公民的除生命权、基本食品及住所权之外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会引起城乡人力资本储备的差距,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在中国城乡间的这种不同的溢出效应,形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另一种看不见又说不出的无形剥削。这种城乡人力资本储备差距的不断增大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阻碍了城乡经济同步增长,影响了城乡 教育水平的提升[2] 。如果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义务教育的资源及政策没有得到公正而有效地执行,就等于是在剥夺他们美好生活的前景。而这种不平等又在现存的教育资源分配及教育制度下强化了其不利地位,正如诺齐克所说的, 那些现在处境最差者 可能是那些最多地遭受了不正义侵害的人或其后 裔 [3] 。而对穷人及普通公民进行教育投资,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是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有效措施。由于穷人及大多数普通公民没有金融、大宗固定资产等资产性资本,拥有的唯一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而且那些不健康的人还被排除在外),而按舒尔茨的观点来看,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会使靠劳动所挣得的收入高于资产收益,而且更为平等的人力投资配置使人们之间的收入更加均等,因此他认为通过基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投资是减少个人 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4] 。 二、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具体表现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由于地区间经济极不平衡发展等因素仍然存在,虽经过多年的努力,包括最近几年实施的 两免一补 政策等,城乡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如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国城镇1578元,农村1230元,城乡差348元,天津市的城乡差最大,达771元;全国城镇最大差距达7077元,相差8.94倍,全国农村最大差距达6580元,相差10.23倍,反映相对差距变化情况的变异系数,城镇高达0 891,农村更达1.103。2006年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国城镇1718元,农村1355元,城乡差363元,天津市的城乡差最大,达1274元;全国城镇最大差距达7986元,相差 15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完整版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 状及其归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是主持人白宇琳,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是主持人白宇琳,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 国教育越办越好。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 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 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 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 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 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 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 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 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 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 育质量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 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 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 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 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 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 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 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 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 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 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赵 君 (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等。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 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 收稿日期:2000-05-12 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

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2)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义务教育;(4)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5)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中,社会高等级阶层子女的比重极高,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第一,投入差距。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 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 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仍然十分欠缺。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检查组在江西执法检查时发现:该省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甚至100多人挤在一个班上课。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 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第二,办学条件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

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基本相当。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 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

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研究

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以 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 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二元社会制度体系导致城乡市民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 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底层群众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为此,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 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科 学发展观的内在要义。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2007 年10 月15 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 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新要求。2008 年中央一 号文件提出了“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2008 年10 月12 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2009 年中央一号文 件提出“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 年中央一号 文件进一步提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义务教育因 其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等特征,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基 本素质和能力。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为城乡居民与社会的发展差距抹上了最初的 底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要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 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0 年7 月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方面,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明确 要求。 2 (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的有力途径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城 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能破除城乡分治的教育体制机制,通过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 良性互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 (城乡义务教 育生均指标比较见表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高校内部管理要形成以教授委员会的治理结构,克服泛行政管理的弊端;对外高等教育资源要部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为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制度供给。与此相对应,通过科学制定大学章程,真正落实教育法赋予高等教育享有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公资本治理结构泛行政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为落实科教兴国与国家创新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数量指标的最低限。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登阶状”逐年增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并轨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扩招人数和毛入学率见表1。 与此对应,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002年的1600万人增至2008年的2700万人。这使得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直接的压力首先来自于资源条件的约束,资源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 [摘要]城乡义务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 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及其成因,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义务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对策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1.8亿人,其实施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障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从我国1999-xx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看(表1),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414.78元增加到xx年的1129.11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345.77元增加到xx年的1013.80元;城市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639.63元增加到xx年的1246.07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508.58元增加到xx年的1073.68元。整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显著,1999~xx年,城市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师资的差距 师资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上级会议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教育作为立足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不仅关乎中国全面改革的成败,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关注,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来的伤痛? 中国当前城乡发展存在的二元结构,不单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层面上,还同时表现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忽视了城乡其他领域差异的缩小工作。教育促进社会未来整体发展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中国的发展不是短跑运动,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而且也表现在受教育的质量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城乡教育的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不产生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它不直接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而是深刻地表现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在义务教育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人民的识字率,消灭了不识字的“文盲”,而今天,我们开始重视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基于这一认识,中央进一步调整了教育改革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举措,在促进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顶力加大对农村学子的关爱力度 增加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仅仅是“硬实力”,是国家政策最能够完善与丰富的领域,也是国家政策可以直接倾斜的领域。但是,入学机会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优化不能在短期内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的伤痛。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是持久的,即便农村学子多了进入名校的机会,却也出现了难以融入名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的情况。在提升农村教育“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农村教育“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距;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学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保障农村学子进入名校机会的同时,积极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 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X〕40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X府发〔X〕17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X府发〔X〕11号)精神,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公平共享,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建设,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常住人口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全覆盖,为建设“大美X、区域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三免一补”(免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城乡全覆盖。到X年,县域内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

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三、工作任务 (一)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1.努力办好乡村学校。正确处理公平、质量与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在居住分散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根据需要建设寄宿制学校,形成有乡(镇)中心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村小学、教学点的合理学校布局结构。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断完善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按标准配备必要的设施,保障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正常运转。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并优先用于学前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 2.同步规划建设城镇学校。按照城镇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制定并及时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学校规模、数量与城镇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学校用地及建设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在学校用地和方案审批阶段,规建和住房保障、国土资源、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征得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c3536374.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 告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强县战略,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近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和调研主题,经深入全县城乡各中小学进行调查,并在认真分析我县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教育布局概况 全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辖6镇两乡,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0.7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其中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11所,村级学校52所。在校学生17,108人,其中初中5,933人,小学11,175人。现有教职工2135人。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5.1万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维修、改建、扩建校舍63所、10.3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b、c级危房低于10%。10所初中有8所为楼房,11所完全小学有7所为楼房。二是农村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采取撤、并、扩、建,联等形势,撤并中小学校38所、村级下伸点39个,占学校总数的27.9%,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136所减少到76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新建多媒体教室15个,新增计算机480台,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0:1。部分学校还实现了宽带上网,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农村上游。先后建成省一类学校3所,市一类学校7所、市绿色学校5所、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2所。四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8%,本科率达到24.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科率为42.5%。培养了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340人;省、市级学科骨干27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6人。五是办学质量稳中有提升。XX 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99.8%;初中入学率为98.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1.5%;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5%。全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达到97.4%,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各科合格率达到87.6%。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内部也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浪费严重的现状,我国应采用促进社会投资教育、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教育资源共享、资源配置市场化等方法,从而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总量,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高等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多年来,我国年度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师资力量、固定资产和财政性教育经费等方面都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开拓和利用,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受教育人口众多、教育体系和制度不完善,使得我国多年来陷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恶性循环困境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资源配置总体看来存在投入不足和浪费严重的重大问题。 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对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也较早地过渡到了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范畴。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欧美国家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逐渐向完全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发展,而这一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偏重于以下几点:注重经济发展并与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为主导的无政府干预的教育研究;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高校投入和收益研究,等等。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新经济时代来临,各个国家都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成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竞争、积极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拓、整合成为新时代新的研究课题。欧美各国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入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积极,值得发展中国家去借鉴学习。但高等教育资源不同于一般性的资源,其内涵多、非物质性强,各国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和成熟的研究模型。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即将高等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各地区之间、各高等院校之间、社会各个阶层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达到资源使用方得到必需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1教育经费投入较少。据联合国统计,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0%,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6%。相比之下,美国的这一比重在各年都超过了5%,我国的邻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比重也皆高于中国。这反映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仍然不够。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为563.8亿元,占当年GDP的0.5%,占当年财政性支出总额的3.5%。到了2008年,高等教育经费为2062.5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6%,占当年财政性支出总额的3.3%。这种低水平的投入根本无法满足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