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间分析理论

区间分析理论

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1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6.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7.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三角形高=面积×2÷底h=2s÷a 三角形底=面积×2÷高a=2s÷h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S:面积C:周长л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s=лrr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 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小学数学教师理论知识考试题

一、《数学课程标准》知识填空 1、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强调学习的与_。 2、___________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3、“课程”一般是指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科目及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总和。 4、小学数学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计算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6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以及 与的能力。 7要初步培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8新课程中的数学评价,要建立()多元,()多样的评价体系。 二、判断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5、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6、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选择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的现状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必修33 B、必修11 C、选修33 D、选修34 4、“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数学分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为学院院级精品课程,我们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对数学分析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地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查地方式有:.在全省范围内向师范院校毕业地中学数学分析教师发出问卷(以下简称卷Ⅰ),(回收份);.向学院在职与退休地数学分析教师发出问卷(以下简称卷Ⅱ),(回收份);.对在职和退休地数学分析教师是行访谈;.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查阅部分学校地数学分析教学档案.现梳理出调查结果并作出分析.数学分析在数学教育专业中所处地地位 教学管理机构,院、系对数学分析课地重视程度. 数学分析地形成发展有着悠久地历史,它地内容丰富、诚厚,很多数学分支是由它派生地.也有很多数学分支要以它为思想、知识、方法地基础,同时它还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地诸多方面.无论是哪方面地现代人才,都必须掌握足够地数学分析知识.对此,我省有关教学管理机构,各学院地院、系两级认识深刻、清楚,在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地课程体系中始终把数学分析课放在“基础、主干”地地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一,保证了课时.各校给数学分析地排课都是三,四学期课时以上.年全省各校为拓宽专业口径,压缩了专业课,甚至提出淡化专业课地口号,但各校均未减少数学分析地课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在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全省高师系统首次组织地统考,就是对数学分析地统考.年省教委又组织了部分院校为数学分析摸底考试而命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三,各校都重视数学分析课地课程建设.象咸阳师院、渭南师院、安康学院都把数学分析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生心目中地数学分析 卷Ⅰ题地统计结果是:有地人在校学习期间对数学分析课最感兴趣;地人对数学分析学习投入地精力最大;地人认为毕业后仍留下深刻影响地课是数学分析课.但只有地人将该课列为对中学数学教学作用最大地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学内容现状及分析 教学文件 2.1.1教学大纲 年原教育部委托部分院校编过一部数学分析教学大纲,其内容扎实、结构严谨.它是此后近二十年各师专数学教育专业选择教材、编写讲义、命题考试地主要依据,其作用不可低估.但用现在地眼光看,不对其“革新”就不能适应发展地教育形势,在幅员辽阅地国土上,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生源素质不一,办学特色不同,用一个大纲覆盖万平方米是不现实地.再之,年地大纲没用具体地教学要求.仅列教学目录,不便操作.这部大纲看不出师范特点,也没能考虑专科生地接受能力,盲目向本科看齐,这个大纲是不能进入世纪地.此后,原国家教委及现教育部都从未颁过统一地数学分析教学大纲,师专数学分析教学内容地遴选无“法”学可依由来已久.年调整教学计划后,各校都自行编写了数学分析教学大纲,以教学内容地遴选、组织起到了一定地规范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1.2原国家教委年地“教学方案” 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师范专科研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随后陕西省教委通知各师专自级执行这一方案.这是一次力度较大地改革.其中学科必修课改革力度最大,表现在课程门类地精减和课时地压缩上,这个方案没有配置相应地大纲,只有一个学科必修课地“课程设置说明”,各科地说明都很原则.对数学分析地“说明”列举有内容要点及课程设置目地.它指出:“设置课程地目地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分析地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基本运算,具有较强地分析论证能力,能深入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具备一定地解决实际问题地能力,办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这是适应时代要求地.“方案”不配大纲,我们要作积极地理解,这本身就是改革,是在统一目地、统一要求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院校在

小学数学理论知识大集合

2.年龄问题 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Rudin数学分析原理第一章答案

The Real and Complex Number Systems Written by Men-Gen Tsai email:b89902089@https://www.doczj.com/doc/733520449.html,.tw 1. 2. 3. 4. 5. 6.Fix b>1. (a)If m,n,p,q are integers,n>0,q>0,and r=m/n=p/q,prove that (b m)1/n=(b p)1/q. Hence it makes sense to de?ne b r=(b m)1/n. (b)Prove that b r+s=b r b s if r and s are rational. (c)If x is real,de?ne B(x)to be the set of all numbers b t,where t is rational and t≤x.Prove that b r=sup B(r) where r is rational.Hence it makes sense to de?ne b x=sup B(x) for every real x. (d)Prove that b x+y=b x b y for all real x and y. 1

Proof:For(a):mq=np since m/n=p/q.Thus b mq=b np. By Theorem1.21we know that(b mq)1/(mn)=(b np)1/(mn),that is, (b m)1/n=(b p)1/q,that is,b r is well-de?ned. For(b):Let r=m/n and s=p/q where m,n,p,q are integers,and n>0,q>0.Hence(b r+s)nq=(b m/n+p/q)nq=(b(mq+np)/(nq))nq= b mq+np=b mq b np=(b m/n)nq(b p/q)nq=(b m/n b p/q)nq.By Theorem1.21 we know that((b r+s)nq)1/(nq)=((b m/n b p/q)nq)1/(nq),that is b r+s= b m/n b p/q=b r b s. For(c):Note that b r∈B(r).For all b t∈B(r)where t is rational and t≤r.Hence,b r=b t b r?t≥b t1r?t since b>1and r?t≥0.Hence b r is an upper bound of B(r).Hence b r=sup B(r). For(d):b x b y=sup B(x)sup B(y)≥b t x b t y=b t x+t y for all rational t x≤x and t y≤y.Note that t x+t y≤x+y and t x+t y is rational. Therefore,sup B(x)sup B(y)is a upper bound of B(x+y),that is, b x b y≥sup B(x+y)=b(x+y). Conversely,we claim that b x b r=b x+r if x∈R1and r∈Q.The following is my proof. b x+r=sup B(x+r)=sup{b s:s≤x+r,s∈Q} =sup{b s?r b r:s?r≤x,s?r∈Q} =b r sup{b s?r:s?r≤x,s?r∈Q} =b r sup B(x) =b r b x. And we also claim that b x+y≥b x if y≥0.The following is my proof: 2

小学数学理论归纳(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理论归纳(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3) 一概念 (3) (一)整数 (3) (二)小数 (4) (三)分数 (5) 二方法 (6)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6) (二)数的改写 (6) (三)数的互化 (7) (四)数的整除 (7) (五)约分和通分 (7) 三性质和规律 (8) (一)商不变的规律 (8) (二)小数的性质 (8)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8)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8)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8) 四运算的意义 (8) (一)整数四则运算 (8) (二)小数四则运算 (9) (三)分数四则运算 (9) (四)运算定律 (9) (五)运算法则 (10) (六)运算顺序 (10) 五应用 (10)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11) (二)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 (17) 第二章度量衡 (19) 一长度 (19) 二面积 (19)

三体积和容积 (19) 四质量 (19) 五时间 (19) 六货币 (20) 第三章代数初步知识 (20) 一、用字母表示数 (20) 二、简易方程 (21) 三、解方程 (21)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21) 五比和比例 (22) 第四章几何的初步知识 (24) 一线和角 (24) 二平面图形 (24) 三立体图形 (26) -第五章简单的统计 (27) 一统计表 (27) 二统计图 (27)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 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小学数学理论学习

第一次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就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与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就是国家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就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就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就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就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 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 动课的设计与实施要具有 一定的规范,那就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与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第二次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就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与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与检查。而活动课就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就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与爱好都得到提高,这就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就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就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

实变函数积分理论部分复习试题[附的答案解析版]

2011级实变函数积分理论复习题 一、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请简要说明理由,错误的请举出反例) 1、设{}()n f x 是[0,1]上的一列非负可测函数,则1 ()()n n f x f x ∞ ==∑是[0,1]上的Lebesgue 可积函数。(×) 2、设{}()n f x 是[0,1]上的一列非负可测函数,则1 ()()n n f x f x ∞ ==∑是[0,1]上的Lebesgue 可测函数。(√) 3、设{}()n f x 是[0,1]上的一列非负可测函数,则 [0,1][0,1] lim ()d lim ()d n n n n f x x f x x →∞ →∞ =? ? 。 (×) 4、设{}()n f x 是[0,1]上的一列非负可测函数,则存在{}()n f x 的一个子列{} ()k n f x ,使得, [0,1][0,1] lim ()d lim ()d k k n n k k f x x f x x →∞ →∞ ,()f x 在[0,]n 上 黎曼可积,从而()f x 是[0,]n 上的可测函数,进而()f x 是1 [0,)[0,]n n ∞ =+∞= 上的可测函数) 10、设{}()n f x 是[0,1]上的一列单调递增非负可测函数,()[0,1],n G f 表示()n f x 在

中考数学专题之区间函数的极值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之区间函数的极值问题 题型分析归类: 对称轴与定义域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讨论往往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此类问题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定轴,定区间; 例1、若关于x 的方程220x x t +-=(t 为实数)在-2≤x ≤3范围内有解,则t 的范围为 . 练习:函数242y x x =-+-在区间0≤x ≤3上的最大值是__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 (2)定轴,动区间; 例2、已知二次函数y =x 2-2x +2在t ≤x ≤t +1时有最小值是t ,则t 的值是( ) (A)1 (B)2 (C)1或2 (D)±1或2

例3、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y =ax 2+2ax+a -1交x 轴于A 、B 两点,抛物线于x 轴围成的区域内(含边界),恰好有8个整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则a 的范围是( ) 111 1 116<x ≤19 (D) 1 16≤x ≤19 (3)动轴,定区间; (2017年4调原题)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y =(x -h )2+3,当1≤x ≤3时,函数有最小值2h ,则h 的值为 ( ) (A)23 (B)23或2 (C)23或6 (D)2、 23或6 例4、已知二次函数2(1)5y x m x m =-+- (m 为常数),在-1≤x ≤3的范围内至少有一个x 的值使y ≥2,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 (B) 0≤m ≤ 21 (C)m ≤21 (D)m >21

练习: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y =x 2-5mx +4,当1≤x ≤3时,二次函数值y >0,则实数m 的范围值为 ( ). (A)m >54 (B)m ≥54 (C)m <54 (D) 0<m ≤54 (4)动轴,动区间 例5、二次函数y =ax 2+bx +c 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1,0),与y 轴的交点在(0,2)和(0,3)之间(不包含端点),顶点坐标为(1,k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 (A)2<k <3 (B)5 2 <k <4 (C)8 3 <k <4 (D)3<k <4

高考数学 计数原理 知识汇总

计数原理 课表要求 1、会用两个计数原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排列概念,会推导排列数公式并能简单应用; 3、理解组合概念,会推导组合数公式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4、综合应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会用二项式定理求某项的二项式系数或展开式系数,会用赋值法求系数之和。突破方法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深刻理解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等基本概念,牢固掌握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二项式系数的性质。2.加强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解决排列组合应用性问题时,注重方法的选取。比如:直接法、间接法等;几何问题、涂色问题、数字问题、其他实际问题等;把握每种方法使用特点及使用范围等。 3.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将不同背景的问题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型求解;注重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等,使问题化难为易。 知识点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n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 注意:(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使用关键是分类,分类必须明确标准,要求每一种方法必须属于某一类方法,不同类的任意两种方法是不同的方法,这时分类问题中所要求的“不重复”、“不遗漏”。 (2)完成一件事的n类办法是相互独立的。从集合角度看,完成一件事分A、B两类办法,则A∩B=?,A∪B=I(I表示全集)。 (3)明确题目中所指的“完成一件事”是指什么事,完成这件事可以有哪些办法,怎样才算是完成这件事。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需要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 注意:(1)明确题目中所指的“做一件事”是什么事,单独用题中所给的某种方法是不是能完成这件事,是不是要经过几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2)完成这件事需要分成若干个步骤,只有每个步骤都完成了,才算完成这件事,缺少哪一步,这件事都不可能完成。 (3)根据题意正确分步,要求各步之间必须连续,只有按照这几步逐步去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大全

基础知识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自然数的单位:“1”是自然数的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 整数:0和自然数都叫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数位:写数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各个计数单位排列在一定的位置上,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 位数:一个整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叫做位数。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a+b)+c=a+(b+c)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与被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a×b=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a×b×c=(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后得的结果不变。(a+b)×c=a×c+b×c 或a×(b +c)=a×b+a×c 整除: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叫做b能整除a,这里被除数、除数及所得的商都是整数,除数不能为0。 除尽:数a除以数b(b≠0)商是一有限小数,没有余数时,叫做a能被b除尽。或者叫做b能除尽a。

整除与除尽的区别:在整除情况下,被除数、商都是整数,除数是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在除尽的情况下,被除数、除数(不等于0)和商,即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有限小数,只要没有余数就可以了。 约数:如果整数a(a≠0)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b就叫做a的约数。倍数:如果整数a(a≠0)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 质数: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再也没有别的约数,这样的自然数就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质数又叫做素数。 合数: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自然数就叫做合数。 奇数:整数中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也叫做单数。偶数:在整数中,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都叫做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人数的个位数字能被2整除,这个数就一定有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个位数字能被5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5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在几个自然数的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自然数最大公约数。 互质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当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时,这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数就叫做互质数。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是互质数时,我们就说它

第一章复习题解答(数学分析)

第一章复习题 一.填空 1、数集,...}2,1:)1({=-n n n 的上确界为 1 ,下确界为 -1 。 2、 =∈-=E R x x x E sup ,|][{则 1 , =E inf 0 ; 3、)(lim 2 n n n n -+∞ → = _______ 1 2 ________。 4、设数列}{n a 递增且 a a n n =∞ →lim (有限). 则有a = {}sup n a . 5. 设,2 12,21221 2n n n n n n x x +=-=- 则 =∞→n n x lim 1 二. 选择题 1、设)(x f 为实数集R 上单调增函数,)(x g 为R 上单调减函数,则函数 ))((x g f 在R 上( B )。 A、是单调递增函数; B、是单调递减函数; C、既非单调增函数,也非单调减函数 ; D、其单调性无法确定. 2、在数列极限的“δε-”极限定义中,ε与δ的关系是( B ) A 、 先给定ε后唯一确定δ; B 、 先给定ε后确定δ,但δ的值不唯一; C 、 先给定δ后确定ε; D 、 δ与ε无关. 3、设数列{}(0,1,2,...)n n a a n ≠=收敛,则下列数列收敛的是( D ) A 、}1 { 2n a ; B 、}1{a n ; C 、 }1{a n ; D 、}{n a . 4. 若数列}{n x 有极限a ,则在a 的ε邻域之外,数列中的点( B ) (A) 必不存在; (B) 至多只有有限多个; (C) 必定有无穷多个; (D) 可能有有限多个,也可能有无穷多个. 5.设a x n n =∞ →||lim ,则 ( D ) (A) 数列}{n x 收敛; (B) a x n n =∞ →lim ; (C) a x n n -=∞ →lim ; (D) 数列}{n x 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6. 设}{n x 是无界数列,则 ( D ) (A) ∞=∞ →n n x lim ; (B) +∞=∞ →n n x lim ;

高等数学理论知识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一函数fx①在闭区间ab连续,②在开区间ab可导,那么在ab至少有一点a <£

(完整版)非常全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各年级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计算方面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区间型数据排序方法及其比较

区间型数据排序方法及其比较 徐欣 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7 张桂林 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7 摘要:本文针对排序任务,总结了几种比较常用的区间型数据排序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归纳。优先排序法、左边界和右边界排序法可以看作区间中心和区间长度排序法的特殊情况。 1、背景介绍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类认识的模糊性,目标类型的特征指标测量不到精确的数值。在许多实际应用中 [1,2],数据点(数据对象)是被粗略描绘的,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结构,如连续型、离散型(枚举型)和序数型。区间型数据就是其中一类更为复杂的表达某种不确定性的变量结构。在符号数据分析(symbolic data analysis )中,变量就可以是区间型的。比如,其变量可以是用信任区间所表示。采集微阵列数据的时候,由于实验条件有很多的干扰因素,相同的实验通常有一些重复数据。这就使得我们可以用包含相关重复数据的最小超矩阵(hyper-rectangle )来描述。再如,我们可以用最低和最高温度组成的区间来表示某一天的温度。在数学上,这些不确定区间可以表示为一个名义数据矩阵(nominal data matrix )和一个同样大小的表示相应标准化误差和界限的矩阵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数据的区间型矩阵模型(interval matrix model )。 2、常用区间型数据的排序方法 在实践应用中,如基于区间型数据来构建决策树构建[2],区间型解释变量必须首先进行排序,不然难以运用,如运用KS 准则和Gini 准则构建决策树。目前,区间型数据的排序方法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规范和标准。 关于区间型数据的定义以及表示的有关方法如下。假设Ω是所有样本的集合,w 是Ω中的样本。我们把变量Ω∈?=w w Y ],,[)(βα称为一个区间型变量,其中α和β是两个实数,并且βα≤。也就是说,每个样本在Y 变量上是一个实数的闭合区间。我们可以用)](),([x r x l x =来表示这样的一个区间,其中l 表示左边界,r 表示右边界,并且)()(x r x l ≤。区间型数据的排序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优先排序法 区间型数据的比较具有反自反性和传递性。假设有两个区间)](),([x r x l x =和)](),([y r y l y =,若x=y 则意味着)()(y l x l =,并且)()(y r x r =。一些学者认为,当且仅当)()(y l x r <的时候,xy (x 在y 的后面)。 对于有相交部分的区间x 和y ,文献[3]提出了“优先”(preference )概念。该文作者定义了三种二元关系:P (严格优先,strict preference )、Q (弱优先,weak preference )和I (无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 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 ×h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 ×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 ×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 ×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 ÷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 3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C =πd =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 =πr 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 =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 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31底面积×高。公式:V=3 1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一、 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 除以任何不是O 的数都得O 。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 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