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俊 中国古代文学 梅里词人王庭研究

孙俊 中国古代文学 梅里词人王庭研究

孙俊 中国古代文学 梅里词人王庭研究
孙俊 中国古代文学 梅里词人王庭研究

单位代码 10635

学号 112008308000927

硕士学位论文

梅里词人王庭研究

论文作者:孙俊

指导教师:胥洪泉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元明清

提交论文日期: 2011 年 4 月 1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中 国 重 庆

2011 年 4 月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梅里词人王庭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孙俊

指导老师胥洪泉教授

摘要

王庭,浙江嘉兴人,清初梅里词派的先驱之一。清初,梅里一地号称“词薮”。王庭作为清初最早从事词的创作的一批作家,其清新淡雅的词风与梅里词派的作家一起,完成了对明末花间、草堂所带来的浮靡浓艳词风的转变。

第一章论述王庭的生平与词集。王庭读书时期,主要在梅里一地活跃,与梅里词人互相唱和,提高了他在梅里一地的影响。王庭自顺治六年任广州知府后,先后任广东乡试同考官、广西左江道按察副使,川北道布政使,四川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山西右布政使。为官时期以民为本,以“清惠”著称。致仕时期,王庭讲学于希圣堂二十余年,并编有《理学辨》,定宋儒得失。其词集《秋闲词》广为时人称颂,并被众多词选收录。

第二章论述王庭与梅里词人的交往。王庭与梅里词派的先驱、中坚及后继者皆有交往。该章以曹溶、王翃、朱彝尊、朱一是为例。曹溶作为清初的词学大家,王庭对他是推崇的,二人不仅是同乡,而且《秋闲词》中和韵和的最多的就是曹溶的词作。王翃是王庭的族兄,二人自小就诗词唱和,词风自然很受王翃的影响。朱彝尊为梅里词派的中坚,王庭咏物词受其影响很大。朱一是与王庭交往二十年且受到王庭词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王庭《秋闲词》中的愁、酒、梦。王庭生于明代,却仕宦清廷,频繁的调动和仕途的不顺,使他的词中表现出国破之愁,仕宦之愁,忧民之愁,和传统的闺愁及相思之愁。《秋闲词》中的“酒“不仅具有借酒浇愁的功能,而且也具有节日饮酒和以酒交友的社会功能。《秋闲词》中的“梦”也是王庭得以实现心境平衡的媒介之一。

第四章论述《秋闲词》与《古今词统》。《古今词统》突破了《花间集》、《草堂诗余》偏重小令、香艳绮丽之词的选词标准,提倡了“婉约”与“豪放”等多种词风并存的选词标准,引导了清代词坛词风的丰富多样。《秋闲词》对《古今词统》的接受主要表现在继承《古今词统》小令与长调大致相当,词中的脂粉气已经基本祛除和主情的词学主张。

第五章论述《秋闲词》与“稼轩风”。《秋闲词》中“稼轩风”的形成,与当时清廷对嘉兴一地实行的高压政策,如“薙发令”、“科举案”、“奏销案”以及“《明史》案”有关。《秋闲词》中对“稼轩风”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广泛运用《稼轩词》中的词调,且中长调居多、多咏史怀古之作、用辛弃疾词作中的韵、化用前人诗句四个方面。

关键词:梅里词人王庭思想内涵词风

Abstract

Wang Ting, Zhejiang Jiaxing, Qing Dynasty Ci Meri one of the pioneers.Qing, Meri one place known as "word Tau."Wang Qing court as a creation of the first word in the group of writers, its fresh and elegant style with the Merry Ci Ci writers together, completed Late flowers, floating cottage brought the word gaudy extravagant style change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fe and words Ting-set.Ting-study period, active mainly in one place Meri and Meri words sing to each other, has increased his influence in the Merry one place.Junji six years since the King of the Court of Guangzhou prefect, the chairma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Examination has the same examiner, Guangxi left River Road Azechi Fushi, North Sichuan Road,

lieutenant-governor of Sichuan provincial judge, lieutenant-governor of Jiangxi Right, Right lieutenant-governor of Shanxi.During his official Serving the Community, in order to "clear benefit" with.Retirements period, Ting Xi lecture at the church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Science Debate", will be Song gains and losses.The word set "Autumn idle word" is too widely lauded, and was included in many Ci.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urt and the Merry Ci Wang exchanges.Ci Wang Ting and Merry pioneer and successor Jieyou backbone contacts.The chapter by Cao Rong, Wang Hong,, Zhu Yizun, Zhu first example.Qing Cao Rong words as we learn, the king is respected for his court, two is not only a fellow, and "Autumn idle word" and in rhyme, and the most is the word for Cao Rong.Wang Hong, Wang is tribunal Zuxiong, two childhood to sing poetry, word wind Wang Hong, the impact of natural popular.Zhu Yizun the backbone for the Merry Ci Wang Ting chanting word affected greatly.Zhu first two decades of contacts and Wang Ting Wang Ting and by the poetic thought of.

Ting-third chapter, "the word free fall" in the unhappy, wine, dreams.Wang Tingsheng in the Ming Dynasty, but the Qing court official career, frequent mobility and career of the flow, the performance of his words in the breaking of worry to go abroad, official career of the worry, concern for the people of the worries, and tradition of the Inner worry and melancholy yearning."Autumn idle word" the "wine" is not only the function of heavy drinker, but also has a wine festival with friends drinking and social functions."Autumn idle word" the "Dream" is also the king of the Court balanced state of mind can be achieved one of the medium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ree fall of the word" and "Ancient and Modern Orthodox.""Ancient and Modern Orthodox," has broken the "Hua Jian", "Cao Tang Shi Yu" emphasis Xiaoling, a pin beautiful words in the standard choice of words, to

promote a "graceful" and "bold" and other words the standard choice of words

co-existence of wind, led the Qing Dynasty Ci Ci Style diverse."Autumn idle word" on "Ancient and Modern Orthodox," the acceptance mainly in carrying o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Orthodox" Long Song Xiaoling and roughly the same word in the powder and the main gas situation has been basically eliminate the idea of Ci.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ree fall of the word" and "Jiaxuan style.""Autumn idle word" in "Jia Xuan Feng" formation, and did the Court of Jiaxing one place to implement the high-handed policy, such as "薙 issuing the order," "imperial case" and "played to close the case" and "" Ming Dynasty "case" on."Autumn idle word" to "Jiaxuan wind" mainly in the widely accepted use of "Ci" in the words tone, and in the long transfer mostly for multi-Wing of the history of nostalgia, with ji as the rhyme word, ofverse with the previous four。

Key words: Mei-li writers, Wang Ting , connotation ,word win

绪论

词起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在清代得以中兴。清代梅里词人王庭就说:“方今词学大彰,南宋以来,诸幽芳无不毕出,四方之俊闻声相应,英华斐然,可谓盛矣。”①江南作为东南文化重镇,词坛自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清代的周铭说:“词学之盛,莫逾今日,而今日之以词著,半萃东南。”②“东南”即指环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其中就包括浙西地区嘉兴。梅里在大彭、嘉会二乡之间,因武肃王时工部尚书王逵在梅溪环植梅花而得名,离嘉兴城南三十六里,是嘉兴的四大镇之一;又因王逵曾居于此“聚货贸易”,故又名王店。梅里一地,地理环境优越,“长水环其外,硖石大小横山,殳史诸阜亘其南。有水自西而东沿洄三里,曰梅溪。绕溪,南北阛阓,烟火不下数千百家。”③而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极为密切,“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凡人不为诗则已,若为之,必有一得焉。”④所以梅里一地的人才文章极为繁盛,“其间人材辈出,政事文章彬彬极盛,拟通邑大都焉”⑤。王庭更是自豪地称道:“夫梅里,故僻壤也,夹湖而市,襟带及三数里,合四隅村落,不能万家,农者贾者工者佣者与士,倍将百一。然而才智辈出,文章驰誉者,略有数家。至于束修闭门之彦,勤勤著书,日见累积。……夫制义小道,关乎人事。梅里虽小,于当世之业,未有多让也。”⑥可见梅里一地虽小,但诗词文,在明清之际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梅里一地词学繁荣。薛时雨《梅里诗辑序》云:“浙西多词家,而盛于嘉禾。其地本水乡,烟波渺弥,极鱼蟹菱藕之饶,而城南鸳鸯湖澄莹如镜,尤占其胜,水泽之气,灵秀钟焉。故词人往往杰出,自长水塘而南为梅会里。国初以来,号称词薮。呜呼盛矣!”赵怀玉在《梅里词绪序》中也说:“古今词家,莫盛于宋,浙东西特夥。数百年来,风气未衰,作者辈起。康熙间,钱塘龚氏刊《浙西六家词》,梅里居其半。是梅里于近时尤以词著。”清代的词人大都以地名来命名词派,如云间词派、西陵词派、柳州词派、阳羡词派,“但云间、西陵、柳州、阳羡,都是一郡一邑之名,而梅里则是一镇之名,梅里一镇在词学上能与一郡一邑之西陵、柳州相匹敌,正可见出清初梅里一地的词学之盛。”⑦单看词选的编选即可看见其地词的繁荣。梅里一地,词选的编纂有康熙五十一年(1786)薛廷文的《梅里词绪》,道光九年(1829)冯登府的《梅里词缉》,同治八年(1869)沈爱莲的《梅里词辑》三种,而其中以沈爱莲的《梅里词辑》最为完备,共八卷,收录词

①王庭《秋闲词自序》,见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61页。

②顾茂伦《松陵绝妙词选序》,转引自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8页。

③杨谦《梅里志自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页。

④孔尚任《平铁斋诗序》,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5页。

⑤杨谦《梅里志自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页。.

⑥王庭《梅里社稿》,见《杨谦梅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02页。

人92人,共412首词。

清代词人编辑词选都有通过词选以立派的目的,《梅里词辑》的编选也不例外。然“梅里词派”的名称,清人却没有明确提出。杨钟羲在《雪桥诗话续集》中仅提出了“梅里诗派”,而最早提出“梅里词派”的名称是吴熊和先生。他于1996年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的《〈梅里词缉〉读后——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到了“梅里词派”这个名称。对于梅里词派的研究,最早也是吴熊和先生的这篇文章和李康化先生在其专著《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第七章中有所涉及。对梅里词派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雪军先生200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之际嘉兴梅里词派研究》。在该文中,陈雪军对梅里词派兴起的原因、词学思想、梅里词派的作家如王翃、曹溶、朱一是、李良年、李符等以及梅里词派和清初其他词派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论析,填补了学术界关于“梅里词派”研究的空白。

梅里词人王庭的词收录在沈爱莲的《梅里词辑》卷一中。吴熊和先生说:“《梅里词缉》卷一,录缪崇正、褚醇、范路、王翃、王庭、胡山、周筼、周篁,列为早于朱彝尊的梅里前辈词人,他们就是梅里词派的前驱者。”①李康化先生也将《梅里词辑》卷一选录的缪崇正、褚醇、范路、王翃、王庭、胡山、周筼、周篁和卷二的朱一是、缪永谋、钱枋、徐楩、杜致远、沈进共十四人视为梅里词人的先驱。尽管陈雪军对李康化梅里词人分类的归属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也赞成将“缪崇正、褚醇、范路、王翃、王庭、胡山、徐楩和朱一是视为梅里词人的先驱”②。

吴熊和、陈雪军、李康化三人都认为王庭是梅里词派的先驱,但仅对王庭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对王庭的词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也一样。除此之外,目前学术界没有任何关于王庭的论文和专著。然而王庭既然是梅里词派的先驱者之一,那么在研究梅里词派初期的形成过程中就不应该忽视他。正如吴熊和先生所言说:“开浙派之先河者,实惟曹溶。朱彝尊《<静惕堂词>序》对此已予确认。但是王翃、王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③

邹祗谟的《倚声初集》中虽未实际收录王庭的词作,但在“爵里表二”中列有“王庭”,可见他是准备将王庭作为收录对象的,只是可能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而未能收录。而聂先、曾王孙的《百名家词钞》就选录王庭词37首,《绝妙好辞今辑》收录王庭的词8首,此外《瑶华集》、《千秋雅调》、《清平初选》皆选录王庭的词,可见王庭的词是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的,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查阅各种史料中对于王庭的零星记载,对王庭的生平经历、词集及词学思想、与梅里词人的交往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通过阅读《全清词·顺康卷》中收录的王庭的277首词,结合王庭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王庭词中的愁酒梦意象进行阐释论析;而且将王庭的词放在整个词学发展的背景下,考

①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2页。

②陈雪军《梅里词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

察他在梅里词派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秋闲词》对《古今词统》和“稼轩风”的接受,以期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第一章梅里词人王庭的生平与词集

第一节王庭的生平

1、读书时期

王庭,字言远,又字监卿,号迈人,浙江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明崇祯九年(1639)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进士。

王庭幼时家境贫寒,常闭门读书,日事诗古文。因此少时即负文名,为张溥、杨维斗所推服。除了研习诗古文外,王庭还广泛交友、游赏山水园林寺观等。朋友中与王庭关系最密切者当属其族兄王翃。王翃生于明万历癸卯年(1603),比王庭大4岁。两人在明泰宗癸亥年(1623)因“同事硖之祖墓”相识,当时王翃21岁,王庭17岁。二人一见面便互相交换诗作,互相品评。王翃因王庭的诗歌像袁中郎、苏子瞻之语而斥其为“恶道”。王庭“初闻之骇,继而考绎诗家源流正变,信为果然”①,因此更加佩服王翃的“天授”才思。二人以性情相交,诗词唱和达十余年,对当代有能诗声公卿及诸隐君子,妄自上下评论。于是嘉兴作词者,以二王为最著。二人还共同游赏山川风土及古迹,且皆见于诗词中。即使是王庭顺治六年任广州知府时,王翃也思念着他,于顺治九年(1652)南下访粤,并应王庭之约携带《春槐集》《秋槐集》及诗余各种文稿,准备付梓刊行。感情之好,可见一斑。所以当王翃顺治十年(1653)4月客死舟中时,王庭极为悲伤。在《秋闲词·自序》中谈及方今词学大盛时,不禁感慨道“常恨介人死早,不及见此时之盛。……尝私自省阅,将诸鄙篇方之古与今人,果不知孰似;即予一身以后所作,视前亦未知孰优”。没有了王翃的品评,王庭连自己词作的优劣也不敢妄加评断了。除了王翃外,王庭与其他文人亦有交往。他在为王翃的诗集《二槐诗存》所作序中就说:“介人同予学诗,后数年有庾清,再后数年有青士,又后数年有锡鬯,皆同里巷,相与晨夕,而近修自移家来,中与介人倡和亦十余年。”

②他在《王介人传》中也说:“里中少年多习诗,介人为之前,有杜邻若湑、徐庾清楩、周青士筼及朱锡鬯彝尊,周旋较亲。予时稍有他行,得诸子酬酢无虚日。”除此数人外,王庭与蒋薰、吴伯载、徐石弦、曹幼青、李石友、李明嶅、屠爌、朱升蜀等人皆有交往。

王庭幼年还深于理学,曾与浙江山阴的刘宗周讲学于阳明洞。王庭举陆象山所讲《喻义》章的“君子小人之辨”,与刘宗周反复辨析,刘宗周深为叹服。陆象山曾至白鹿书院讲学,其所讲“君子小人之辨”,即指《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节。陆象山云:“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①王庭《王介人传》,王翃《王介人集》,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②王庭《二槐诗存序》,见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7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因为“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廩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①如果不能“立志”,不能不以科场得失、名利得失为意,那么就很难不为时俗所染,就会“喻于利”,入小人之途。王庭与刘宗周辩难的内容虽无由考见,但从陆象山“君子小人之辨”的内容可以想见不出“君子小人之辨”的范围。“君子小人之辨”不仅关系士人人格的完整,而且直接影响为官是否“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

②。考察王庭做官以“清惠”著称,可见他对陆象山的教诲是“明辨而笃行之”③的。

王庭组织建立了敬盟,“敬盟十六人:朱一是近修、祝渊开美、郑雪昉瀣师、蒋薰丹崖、钱千秋真长、张履祥考夫、王庭言远、范路遵甫、李明峦石友、李明嶅山颜、屠爌闇伯、李光垓霖叔、徐志古力、王之梁云崃”。④

王庭还参加了萍社,所作诗被编入了《萍社诗选》。他与众多文人的交往,不仅提高了王庭的诗词水平,而且也扩大了他在梅里一地的词学影响。

2、为官时期

王庭是明崇祯九年(1639)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的进士,为第3甲第45名。本来在清朝,进士2甲仅能出为监司。但清初,由于清朝在广州的统治还不很稳定,战乱未平,因此王庭被破格任命为两广知府。根据《清代职官年表》和《世祖章皇帝实录》,王庭于顺治六年(1649)任两广知府,顺治八年(1651)、十一年(1654)两为广东乡试同考官。顺治十二年(1655)由广东广州府知府改为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府江兵备道,同年又改为四川布政使司参政川北道。顺治十六年(1659)由四川川北道参政改为四川省按察使司按察使,同年五月由四川按察使迁江西右布政使。频繁的调动使王庭极为不满,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为自己的诗集《三仕草》作序时称:“己丑通籍以后,明春遂从军过岭,六载羊城,忧劳辱贱,无复人理。……乙未秋,移昭潭。丁酉东,抵巴水。……其间一斋贺入燕,再蒙迁,去蜀。…因计自寅迄亥,时已十年。官经四更,仕历三地。”他⑤在《秋闲词》中也有一组回忆为官经历的词作。尽管王庭所迁往的地方都是羊城、昭潭、巴水等极偏选的地区,但他为人倔强不屈,在接到调任的命令后“即日单车就道,不惕利害,”“居外八年不通京师一函”⑥,表现

①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陆象山全集》,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175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杨谦《梅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41页。

⑤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60页。

出了高洁的人格,且做官以“清惠”著称。他在任广州知府时公开听讼,要百姓共见官员的“廉贪明暗”:“遇事必以日,当众鞫于大堂曰:‘守之廉贪明暗,当使百姓共闻见。’又于二堂环列数案,凡幕中治事者皆使各据一案,环坐办公。廊下亦设几坐,书吏以备钞。胥以是每治一事退,即商榷于堂,不俟终日。故事无留滞。”①王庭在广西任时,适值李定国倡乱。王庭负责转运粮食,与南明军对抗。他“单骑驰赴,激励将士完城,守以待援。又转运刍饷无匮乏,卒以平贼”

②。他在江西任上,由于“江西南昌郡,自陈友谅割据后,兵燹频仍,地瘠,费重类多,横征溢常额数倍,民甚苦之”,王庭“力请蠲除,士民咸感激泣下,建生祠以颂德焉。”③当王庭离开江西时,百姓纷纷为其送行,文人还将写给他的送行诗编订成集,并请他品评高下。黎元宽的《送方伯王迈人序》对王庭能“敢触犯忌讳而言南昌之久困”的以民为本的精神大加赞赏,认为这是裨补朝廷的大功绩:“迈人王公之为南昌请灭浮粮也,盖其行以执玉,于是皇清开创十九年矣。”康熙元年(1662),王庭的母亲去世,王庭守孝归家。康熙六年(1667)王庭出任山西右布政使:“其在山西,则务以清廉,为属吏倡勖以牧养百姓,慎出纳。藩司故烦剧,庭处以清净,内外肃然。”④应该说,王庭做官处处是以民为本的,在他的词作中也表现出了忧国爱民的思想。

3、讲学时期

康熙七年(1668),王庭61岁时致仕归里。《梅里备志》记载:

庭罢归后,以著书明道自任。郡守袁公重之,请主讲席于希圣堂。多发昔贤所未发。范学博刊其讲义行世。赵玉峰中丞见之,叹曰:“宗风不坠,赖有斯人矣。”至民间利弊所系,争之尤力,如嘉、秀、善三邑田赋,旧有互嵌,历数百载,聚讼纷纷,更莫能定谳。庭为著嵌田论,设十九问答,剖析详尽,如画沙指掌。三邑士庶折服,议始定。⑤

王庭归里后,“足迹不入城市二十年,常衣布袍行田间,人不知其为故方伯也。”⑥他晚年有感于宋明诸儒得失,著有《理学辨》,“欲扫众说之轇轕,破诸家之门户,”⑦实则心许陆王。他主讲于希圣堂二十余年,所讲的内容大多为《理学辨》中的观点。《理学辨》中的主要观点有:

(一)将“心性之说”追溯到孟子,认为孟子得孔子之传,并非在“辟杨墨”,“称说仁义”,而是在于得圣人之“心”。王庭谓孟子“承子思率性之旨,而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见天之所与我者,有此大体之心。到处指出一本心来,何等真切。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何等直捷”⑧,并感叹后世陋儒专在训诂上钻研,而“汩没大道”。

①余霖《梅里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76页。

②余霖《梅里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76页。

③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页。

④余霖《梅里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76页。

⑤余霖《梅里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9),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77页。

⑥王世祯《池北偶谈》,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⑦《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一),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14页。

(二)对程朱学派,如程颢、程颐、谢良佐、吕大临、游酢、罗仲素、尹焞、吕祖谦、杨时、李侗、胡居仁、吴与弼等辈进行了批判。他为程朱学派所理的脉系是“明道以教龟山杨氏,龟山以传仲素罗氏,仲素以传愿中李氏,愿中岂不以传朱子”①?对于宗主程颢,他称赞其“见道分明,下语圆足,非诸家所及”②,但也认为其语多有涉玄妙者,并以好坐为穷索事物之理,与佛禅相类。大抵对程朱一派的批评,都以其“屏绝思虑以为静”③的近于佛禅的做法而嗤之。

(三)心许陆王,为陆王被误认为禅辩解。象山尊德性,承绪孟子,说人之本心,他“教人惟自得其本心,最简便得力”④,然“禅学二字,加在他身上不得。”

⑤后人之所以目以为禅,如朱熹,是因为“象山不言问学,只要人究到本心上,与禅家经论只一句子便要人见了本性,其功夫直捷有相似之处耳”⑥。但“孟子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原是直捷,不可以不支离而遂禅之也”。⑦当时的人支离象山之学,未得其说之本,所以视之为禅。同样,世儒讥阳明心学为禅学,多在“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王庭认为“将性善二字说到无声无臭与无善何异,只立名不同耳,”“无善只是当其为性之时,无善未为差谬。若说性中无善,则是禅矣”⑧。

(四)和合儒释道三教。王庭言:“儒者经世,释氏出世,一切作用皆归本体,故务平等,去捡择。……老子与孔子同时,孔子既为问礼,仍极赞为犹龙,岂有肯相闢之理,而后儒闢之何欤?濂溪周子尝从鹤林寺僧寿涯游,其立言未尝一闢佛,而其门人闢之何欤?要知古圣贤道大而心虚,非后人所及也。……性之深微者,莫如释氏所谓见性成佛之性与中庸未发之中颇相似……孔孟说性与释氏绝不相似,后人既深微言性矣,但借一理字别异于禅,岂其然乎?”⑨对于《理学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七评价其“过于自用,往往不醇”。谭旭说该书是“异哉邪说”,将以害道。尽管谭旭的评价有失允当,但可见当时此书是不被人们称赞的。

王庭晚年尤注重于诗,其诗被王士祯评为“逸品”。王庭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墓在梅里南项家湾,溇上祖茔之侧。

王庭的长子王援,字马成,一字滋万,号觉菴,能诗文,惜无著述流传于世。王庭的庶子王沆,字宋臣,官至山东莱阳县丞。《全清词·顺康卷》认为王沆是王庭的侄子。笔者翻检《梅里志》《梅里备志》,知《全清词·顺康卷》当误。《全清词·顺康卷》收录王沆的词《千秋岁·次王丹麓五十自寿韵》一首。王庭词中也有《千秋岁·赠王子丹麓五十初度,奉次原韵》一首,盖二词当作于同时,即康熙二十二年(1682)王晫五十岁生日之时。王庭幼女王元珠,字淑龄,又字餐

①王庭《理学辨》,见于准《先儒正修录》,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第516页。

②王庭《理学辨》,见于准《先儒正修录》,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第515页。

③王庭《理学辨》,见于准《先儒正修录》,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第516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

霞,也作词,有《竟秀阁小稿》,惜今未见。《全清词·顺康卷》收录其词《浣溪沙·送外》一首。

第二节王庭的词集

王庭的词集名《秋闲词》,是以其在梅里王家湾的住宅“秋闲堂”命名的,同时以“秋闲”命词也表示了他对词风“淡雅不俚,真刻不率”的审美追求。《全清词·顺康卷》收录其词277首,其中《秋闲词》274首,另从《瑶华集》、《千秋雅调》、《清平初选》辑录3首。《秋闲词》共1卷,刊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王庭的自刊本,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王庭在康熙二十二年的《秋闲词自序》中称“少时偕兄介人学诗,亦兼为词”,当时他认为“诗义正,而隽不使伤雅,工不使趋纤,诸绳尺之严,其束缚人实甚矣。至于词则无,故易之。易之又何不必多耶?”加上“当时先辈名贤大都殚力在诗”,所以对作词不以为意。但随着词学大彰,风气转移,高才达识“举向之所求精者,一归之于词,则所难固不诗,又在词矣”,他便着力于作词。《秋闲词》中的词,大都为王庭做官期间所写。对于自己的词,王庭以谦逊的态度说:“方今词学大彰,南宋以来,诸幽芳无不毕出。四方之俊,闻声相应,英华斐然,可谓盛矣。……犹幸予老尚存,不自嫌才尽,得与诸名家对扬,……尝私自省阅,将诸鄙篇方之古与今人,果不知孰似;即予一身以后所作,视前亦未知孰优。”不对自己的词作作评语,希望有识之士来评价。

王庭属于梅里词派的先驱者之一,《梅里词辑》辑录其词8首。邹祗谟的《倚声初集》中虽未收录王庭的词作,但在“爵里表二”中列有“王庭”,可见他是打算将王庭的词作作为收录对象的,只是可能另有原因而未予收录。而聂先、曾王孙的《百名家词钞》就选录其词37首,《绝妙好辞今辑》收录其词8首,《全清词钞》选录其词4首。此外《瑶华集》、《千秋雅调》、《清平初选》皆选录其词,可见他的词是得到世人赞许的。丁澎说他的词:“意旨超远,有睥睨古今气概,一似挥麈家言。”①聂先评价他的词:“于句法章法之妙,从不拾人齿牙后慧,则直先生所蕴实深矣。”②从对王庭词的“意旨”“句法章法”的评论来看,当时的人是肯定王庭的词的。

王庭作为梅里词派的一员,词学思想也一如梅里词派,主张崇雅去俗和推崇以姜夔为代表的南宋典雅词派。邹祗谟就说王庭的词:“俱以闲澹秀脱为宗,不作浓情冶语。”③沈雄谓王庭的词“淡冶而不嫌于俚,刻入而不伤于率。……无一事荒唐,无一语欺人处。”④但王庭的词风虽以清幽萧疏为主,却也不乏真情流露的豪放之作,清雅与豪放是并存的。

①聂先《百名家词钞》,见《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45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575页。

②同上。

③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5页。

第二章王庭与梅里词人的交往

梅里一地词学兴盛,薛廷文云:“吾禾之有梅里,自明之初叶迄今四百余年,虽一隅之地,而骚人词客,代不乏人。至本朝为盛,天下之称诗词者必举梅里,斯不盛欤?”①辑录梅里一地词作的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薛廷文的《梅里词绪》,道光九年(1829)冯登府的《梅里词缉》,同治八年(1869)沈爱莲的《梅里词辑》。三种词选以冯登府的《梅里词辑》所收最全,上起明清之际,下迄嘉庆年间,共收词人92家,词400首。沈爱莲的《梅里词辑》收录王庭的《秋闲词》8首,与繆崇正、褚醇、范路、王翃、胡山、周筼、周篁等同收录在第一卷。李康化先生在《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一书中将《梅里词辑》卷一收录的缪崇正、褚醇、范路、王翃、胡山、周筼、周篁和卷二收录的朱一是、缪永谋、钱枋、徐楩、杜致远、沈进等14人视为梅里词派的先驱。吴熊和先生在《〈梅里词缉〉读后——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一文中,也将《梅里词辑》卷一所收录的8家,视为梅里词派的前驱者。可见李康化和吴熊和对于王庭在梅里词派中先驱的地位是肯定的。吴熊和先生更是明言:“开浙派之先河者,实惟曹溶。朱彝尊《静惕堂词存》对此已予确认。但是王翃、王庭于此也应占有一席之地。”②事实上,王庭与梅里词派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有交往,并且与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王庭与梅里词派先驱的交往

1、与曹溶的交往

曹溶,字秋岳,号倦圃,浙江嘉兴人,向来被视为是浙西词派的先驱,“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先生”③。曹溶是清初词坛的大家,对于清初词坛的风气实有导向作用。顾贞观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栩园词弃稿序》对于康熙词坛有这样的描述:

国初辇毂诸公,尊前酒边,借长短句以吐其胸中。始而微有寄托,久则务为谐畅。香严、倦圃领袖一时。唯时戴笠故交,担簦才子,并与宴游之席,各传酬和之篇,而吴越操觚家闻风竞起,选者作者,妍媸杂陈。④

谢章铤认为此序“于康熙初词场风气言之最晰”⑤,可见曹溶于清初词坛确实曾有过“领袖一时”的地位。对于这样一位词坛大将,王庭更是心摩手追。王庭词作中有85首交友酬赠词,这除了与当时文社之风倡行有关外,也是受到了曹溶的影响。根据陈雪军统计,曹溶的《静惕堂词》里,“多达70%以上的词是

①薛廷文《梅里词绪·序言》,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稿本。

②吴熊和《〈梅里词缉〉读后——兼论梅里词派及浙西词派的形成过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2页。

③朱彝尊《静惕堂词序》,见陈乃乾辑《清名家词》第1卷,上海书店1982年版。

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30页。

在各种各类应酬场合创作的,可见到了清初,在曹溶等人手里,词的社交功能越来越突出。”①尽管曹溶比王庭小七岁,但王庭始终以兄称之,表示对这样一位“词坛前辈”的尊敬。在王庭的277首词作中,有10首词与曹溶有关,它们是《卖花声·和曹秋岳年兄登明远楼原韵》、《传言玉女·答秋岳年兄登楼见赠,用原韵》、《蓦山溪·襄璞年翁夜集,用秋岳韵》、《沁园春·和曹秋岳题钱珥信绿溪山园》、《金人捧露盘·曹秋岳续举放生春会,作小词索和》、《苏幕遮·同曹秋岳、俞右吉咏柴家垂枝桂》、《万年欢·和唐济武、曹秋岳吴山醉雪次韵》、《满江红·唐济武、曹秋岳吴山倡和次韵》、《摸鱼儿·曹秋岳倦圃小集,和吴海木韵》、《摸鱼儿·答曹秋岳》。这十首词作中,有的是和曹溶的词,有的是次曹溶词韵,有的是与曹溶交往酬答之作,其中《金人捧露盘·曹秋岳续举放生春会,作小词索和》更是主动要求与曹溶唱和。除了这10首以外,《秋闲词》中还有12首《摸鱼儿》也与曹溶有关。曹溶与江浙一带词人的交游,最重要的一次是康熙辛酉年间(1681)与唐梦赉、王庭、吴陈琰等人的集中唱和,他们先后以《万年欢》、《摸鱼儿》两个词牌进行了唱和,唱和之词收录在《辛酉同游唱和集》。吴陈琰《辛酉唱和集序》云:

豹岳唐先生往岁与秋岳曹司农和史梅溪旧词各十阕,各极其胜。余爱而和之,得十三阕,先生谬加叹赏而付之梓。既又拉余为檇李之游,司农觞余辈于倦圃,余即席倡《摸鱼儿》词,越数日诸公次第属和各十五六阕。

吴陈琰所说的诸公里自然包括王庭。另外,王庭与曹溶同为崇祯九年的举人,曹溶的《摸鱼儿·答王迈人》云:

曳青藜、笋舆休御,炎光常带寒思。钱神脉脉无消息,何计挽迟为驶。

堪隐矣。有作队鸥凫,栖向当年水。五噫声里。更罝网高张,麟枯凤老,相泣反前袂。天壤内,空阔仍同梓里。齐名敢觑苏米。书生习气难镵削,汉柳多情三起。些子事。莫近舍樽前,追忆黄垆醉。有家似寄。要缩取方壶,天风海屋,长剑辘轳系。②

“天壤内,空阔仍同梓里。齐名敢觑苏米。”将王庭视为同里,齐名海内,可见曹溶与王庭的关系密切。二人致仕后,也常有诗词唱和。

2、与王翃的交往

王翃,字介人,生于明万历癸卯年(1603),卒于顺治十年(1653),一生都未仕清,有词集《槐堂词存》二卷传世,今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存词仅164首。王翃于崇祯十五年(1642)在绍兴与陈子龙会面时,将其所著千余首词以示陈子龙。王庭在《王介人传》中称王翃“遍搜诸词家,自小令十余言起,至长调四五百言止,课题叶调,殚力经年,共集成三千余首,分成四帙,帙纸各二百张,洋洋乎词林盛观,昔人莫京矣”,然由于王翃“于壬辰(顺治九年)秋孟,同吴于廷玙南来。舟次赣州,夜被盗,介人赴水仅脱,所携《春秋槐集》及诗余各种,

①陈雪军《梅里词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没水无稍遗。抵羊城署,为予道,深自痛惜。每终夜拥被咿吟记忆诸著未忘者,旦起抄录,终十不得一也”,“买舟而北,其橐又为鼠啮,不可缀补”①,所以流传下来的词极少。王庭词中的《忆王孙·闻鼠碎纸书》两首除了表现了贫寒之状后,恐与他听到王翃的词集为鼠所坏有关。王翃比王庭大4岁,是王庭的族兄,二人“以同事硖之祖墓始相识”②。王庭自小与王翃诗词唱和,得益于王翃极多。王庭的《一丛花·梦旧游》云:

书堂喁诵夜忘疲。寒余更漏迟。挑灯闲说儿嬉事,焚炉火、清坐围棋。

吹笛何人,偏嫌指冷,眠唱小青诗。无疑重席有经师。文酒日追。岂图物换人亡后,剩深柳、冷落荒茨。惟有梦魂,中宵寻到,恍惚似当时。③

尽管王庭此词没有明确说明“旧游”就是与王翃,但我们可以视为是描写他们两人友谊的词作。王翃曾追随棋师冯完愚学习围棋之法,“得起手甚佳,至后局不复省问。与同里俞君宠宸锡赌胜负,升降饶子,俞素长介人,介人或得气累胜,分先一败,遂积饶至六七不止。与同里范遵甫路两以僻拗相取,弈本埒能,各自雄,手口互争角,一交局,辄至竟日。此其寄托不羁然也”④。王庭词中有《青玉案·围棋解嘲》云:

生年未辨棋中味。但随手、如儿戏。消得日长聊事事。无谋凭笑,忘机偏适,十局须臾既。何人苦作争先计。杀路相逢早知避。恋子难时多也弃。胜不求完,坏无思覆,省却闲心费。⑤

王庭以棋喻人生,喻心境,“何人苦作争先计。杀路相逢早知避”,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王庭能从下围棋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当与其兄王翃酷爱下棋有关。另外,王翃也是个戏曲作家,作有传奇《红情言》、《纨扇记》、《博浪沙》、《词苑春秋》、《榴巾怨》等多部传奇。由此可想见,王庭《一丛花·梦旧游》词中的“眠唱小青诗”之人恐即是王翃。受王翃的影响,王庭对戏曲也产生了兴趣。他的《莺啼序·感小青传》即是戏曲《小青传》中小青的真情所感动而作。王翃有词集《槐堂词存》二卷,是王庭搜辑遗篇重刻的。王庭说:“余兄介人专习词,集必备诸调,调复悲诸体。二槐堂稿,遂以千计。迨遭盗,尽沉之江,身亡无有存者。余儿援,闻鹿城何太初有选本,求得之,乃十之二三也。陈大樽序之,余梓之,以俟后世阅者。”⑥如果没有王庭对于王翃词作的收集整理,也许我们现在也无缘得见其词作,更无法考证其在梅里词派的先驱地位。王庭的《江城子·喜得介人手写诗余》云:

遗文收得喜何如。是诗余。手亲书。犹记当年,唱和日无虚。三两同心曾共定,旁点墨,更涂朱。心成珠玉侈宏词。仅存兹。少乎而。为谢妒

①王庭《王介人传》,王翃《王介人集》,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②王庭《秋闲堂文稿》,见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46页。

③王庭《一丛花·梦旧游》,《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0页。

④王庭《王介人传》,王翃《王介人集》,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⑤王庭《青玉案·围棋解嘲》,《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8-309页。

人,江水尚留遗。便比崔家枫落句,不多也,着人思。①

此词写于王庭得到王翃亲手抄写自己的词作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王庭虽说对王翃的词“高下品题,将以俟后世之阅者,非所知矣”②,然实际上是心许其词的,称其词为“宏词”,二人曾在一起作词数年,品评词作,甚为相契。然而“方今词学大彰,南宋以来,诸幽芳无不毕出。四方之俊,闻声相应,英华斐然,可谓盛矣。常恨介人死早,不及见此时之盛”,③王翃的过早离世以致无“相知者”为王庭的词判定优劣,王庭于此“乃重有感也。”④

第二节王庭与梅里词派中坚朱彝尊的交往

朱彝尊和王庭有通家之好,当王庭的长子王援入蜀看望父亲王庭时,朱彝尊有《送王援入蜀省其尊人观察庭》诗为王援送别,诗云:“向晚东城下,骊歌不可听。宁亲远行迈,送客出郊坰。去马黄金络,离筵碧玉瓶。山花开古驿,河柳遍长亭。绝域春零雨,浮槎夜挂星。连天秦栈树,如日楚江萍。已见投三峡,曾传役五丁。飞云横太白,丹嶂落空青。蜀道难如此,瞿塘险未经。猿声流暗壑,鸟路入晴冥。好醉林邛酒,重题剑阁铭。还凭梁上月,梦想对仪形。”⑤朱彝尊还为王庭的诗集作序,在序中朱彝尊对于王庭的诗“不傍古人,不下古手,不为格律声调所缚,类发乎心性”⑥大加赞赏。朱彝尊本为浙江秀水人,但顺治六年(1649),朱彝尊“从妇翁避地六迁,而安度先生九迁,乃定居梅会里”⑦,与王庭既成为同里,交流比以前自然更加方便,更加频繁。另外,王庭和朱彝尊康熙五年(1666)同在山西太原,二人共同游玩了晋祠。晋祠,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因叔虞封唐,又叫“唐叔虞祠”,又称“大崇皇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以前。王庭的《蝶恋花·和朱锡鬯重游晋祠原韵》《兰陵王·过晋故宫和朱锡鬯》即为此时所作。

在词的创作上,王庭受朱彝尊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于朱彝尊所倡导的咏物词的推崇。朱彝尊于康熙十七年(1678)将《乐府补题》带入京城,从而在词坛上兴起了咏物词创作的浪潮。《乐府补题》咏的是龙涎香、白莲、蝉、莼、蟹五题,其调为《天香》、《齐天乐》、《摸鱼儿》、《水龙吟》、《桂枝香》。翻检王庭的词,我们发现在他的词中,咏这五物的有《天香·咏龙涎香》、《天香·咏龙

①王庭《江城子·喜得介人手写诗余》,《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0页。

②王庭《槐堂词存序》,见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页。

③王庭《秋闲词自序》,见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61页。

④同上。

⑤朱彝尊《送王援入蜀省其尊人观察庭》,《曝书亭集》,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68页。

⑥朱彝尊《王先生言远诗序》,《曝书亭集》,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318页。

⑦朱彝尊《曝书亭著录序》,《曝书亭集》,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涎香,因征事再作》、《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桂枝香·蟹》。除了《乐府补题》中所咏的五物外,王庭的词中咏物词还有《沁园春·咏梅》、《惜红衣·荷花》、《调笑·野菊》、《调笑·金鱼》等,这与朱彝尊的对咏物词的倡导肯定有关系。

另外,朱彝尊早期词作中的豪放之风,对王庭词作中的“稼轩风”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王庭与梅里词派后继朱一是的交往

朱一是,字近修,浙江海宁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卒于康熙十年(1671)。一生未曾出仕。他“居吾里东偏,莳桑种竹,颜其门曰:十亩之间。时寓僧庐,披缁衣讲学,或劝之出,不应。贞固之操,恒于诗篇见之”①。顺治四年(1647)因避乱而移居梅里。在梅里与屠爌、王庭、李良年等人交游,相处甚欢。他在《久住姚氏居记》中说:“予抑勿忍去梅里诸交游。诸交游遂代予出息钱,买姚氏居居焉。予于是久梅里云。”直至康熙十年(1671)去世,朱一是都一直居住在梅里。朱一是来到梅里即与梅里诸文人诗词唱和,这其中也包括王庭。王庭《王介人传》云:“维予与近修诸子,与介人之诗相为始终也。介人少同予学诗,后数年有庾清,在后数年有青士,又后数年有锡鬯,皆同里巷,相与晨夕;而近修自移家来中,与介人唱和亦十余年。”朱一是的《为可堂诗集序》也讲到了王庭、王翃对他写诗填词的帮助,“余幼多为诗,未知诗也。稍长,与二王子交,二王子者,处士介人,今参政言远也。二王子教我以诗之法律,出没中唐,间近初盛,余心憬然愿学,唱酬比拟,终似故我,不似二王子也。”另外,王庭也为朱一是的《为可堂集》作序,序中叙述他与朱一是相交始末及对朱一是人格的敬仰:“予与近修交今二十余年。前十年间,近修家海宁,予居梅溪,相去六七十里。然年必数会,会必浃日欢,然□生初不知室远也。后十年间,近修移寓梅溪,于是乎竟晨夕之乐。无何,予以狥禄从军,南征岭外五六千里,一别八年,求前此两地之欢,复不可一得。邮筒往来,辄有诗文寄遣。予从抢攘公余,百读十吟,恍如曩昔,乃感慨系之矣。顷予粤西斋捧,暂假北归,适近修以所著述授之梓,垂成,为予言曰:‘吾作诗文多能定佳,恶者少矣。忖度他心,良莫如子。虽然吾才多愿奢,素不一习一家言故,凡所作杂出不齐。子独以善知。’予称请为之序。予因纵观近修诸文,有两汉者,有六朝者,有唐宋大家者。诸诗有汉魏六朝选体者,有盛唐者,有中晚者。予服近修之才以无所不有。为大以随感而肖,为工,而世人姑就性之所近,习之所通,举近修之一体,自矜有当谓知近修,岂非陋乎?虽然,更有进者。夫近修抱经纶之宏略,少不见用于时。中岁辄自放废,与方外缁衲为徒,行将买田课子,以诗文娱

老,托物为喻,称心而言。诗人之风,达人之概亦具见之。”①朱一是在寓居海宁时,王庭即与他有交往。移居梅里后,二人更是朝夕唱和。即使是王庭做官离开梅里后,二人也常有诗词往来,可见交往之密切。另外朱一是和王庭都是画家,词作中虽未提起二人在怍画方面的交往,但同样的兴趣必定会加深二人的友谊。王庭有和韵词34首,而和朱一是的韵就有7首,是最多的。兹举一首王庭的《感皇恩·秋雁》:

边外一风高,维时南度。解识同群旧来路。怪他关下,堆却衔芦如许。

辞寒趋暖,竞投他处。天上呼朋,云间作旅。知道炎方几时住。花开芳节,未尽三春风雨。正当好处,可怜催去。②

此词虽是写雁,但实有寄托。“辞寒趋暖,竞投他处”,更像是说二人的分别。下阕则是感叹旱灾,表明忧民之心。王庭为官以“清惠”著称,以忧民之心为政。而朱一是在诗歌上推崇忧国忧民的杜甫,词学观如其《梅里词自序》云:“因思屈子江潭幽放,托词于香草美人,”可见其主张作词要托物寓意,以忧国忧民之“道”为旨归,这与王庭是相通的。朱一是卒于康熙十年(1671),当时梅里文人大都在外,仅有王庭一人在梅里,他有一首悼词《玲珑四犯·哭朱近修》:如许声名,终成濩落,全才不抒半。常投躯江国,匿影山馆。感怀惯吟旅雁,新词最多哀乱。一代鸿文,千寻峻节,尔意殊未满。如予早邀青眼。每吟探分席,耕野同疃。无言常有恨,少聚还多散。慰移家廿载,梅溪近倦。登楼相思忧粲。丘首惊临,痛山阳笛晚。③

王庭此首悼亡词,用的是刘伯温的韵。之所以用刘伯温的韵,因为朱一是有首《玲珑四犯·和刘伯温韵》,朱一是此词写其身世茫茫,眷怀知己,英雄失路之感。王庭的悼词承续朱一是的词意而来,但却不能说是因袭,其中必定有对于朱一是“英雄失路”的真切感伤。在王庭的多首和朱一是的词中,对朱一是命运的感伤随处可见,如“人生失意,到处看怜,总莫回首”,④“怪耳之多,目无能、人间交遍”,⑤“惆怅感流年,尚有垂杨,未改春来旧”⑥。

①王庭《为可堂集序》,见杨谦《梅里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859页。

②王庭《感皇恩·秋雁》,《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9页。

③王庭《玲珑四犯·哭朱近修》,《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9页。

④王庭《倦寻芳·和近修与旧闯姬人曹四》,《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0页。

⑤王庭《氐州第一·和近修题周半耳》,《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0页。

第三章《秋闲词》中的愁、酒、梦

第一节《秋闲词》中的愁

中国文人一直都有“言愁”的传统,在中国古典的诗词文赋里,“愁”都是常见的主题。曹植的《释愁文》谓愁发之无端,追之无迹,“愁之为物,唯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其来也难退,其去也易遑,临餐困于哽咽,烦冤毒于酸嘶。加之以粉饰不泽,饮之以兼希不肥,温之以金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希,授之以巧笑不悦,乐之以丝竹增悲。”①粗略统计,《全唐诗》里有“愁”字5113个,《全宋词》里有“愁”字3845个,可以说宋词就是以“愁”为基调的。无论是从词体,还是从宋代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愁”在宋词中随处可见。尤其以辛弃疾的《采桑子》为代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另外戴复古的《沁园春·自述》更是真切地表现了宋代文人的人生体验: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空余豪气峥嵘,安得良田二顷耕?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

成都卖卜,谁识君平?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②

戴复古一生怀才不遇,失意潦倒,为博取功名而四方奔走,结果闭门自叹,只能借司马相如、严君平以自慰,寻求归隐,闭门吟诗,并说“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王庭继承前代词人写愁的传统,其词也多“愁叹之声”,其《秋闲词》中共有“愁”字55个,其中既有国破之愁,仕宦之愁,忧民之愁,也有传统的闺愁及相思之愁。

王庭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尽管他没在明朝为官,但生在明代,且在明代中举,所以对于1644年的甲申之变,是深有感触的。在他的词中,虽没有直接写到明朝灭亡,但通过他的咏史怀古之词以及对宇宙存在秩序的怀疑,“造化尔何物,颠倒使人疑”③、“蜂聚排衙,蚁分教阵,造物多儿戏”④,我们亦可看见明朝灭亡给王庭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他的《兰陵王·过晋故宫和朱锡鬯》云:

故关出。千里西来路直。名城壮,烟火万家,独有空宫守亡国。铜驼栖乱棘。高阚。长廊留昔。荒台冷,风柳露桃,也做年年黍离泣。从前事

①曹植《释愁文》,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②戴复古《沁园春·自述》,黄昇《花庵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③王庭《水调歌头·解嘲》,《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6页。

非一。笑避井何愚,焚楼滋戚。金床玉枕歌伤恻。问梁苑遗兔,吴宫归燕,迁徙时代谁旧识。蜀鹃正啼得。愁极。又堪释。任砌落琼瑶,梁剥丹漆。

封尘尚谢他人室。为唤启阍锁,潜携游屐。多才怀古,有好句,写粉壁。

该词运用多个典故怀古,抒写亡国的愁苦。如“铜驼栖乱棘”,旧以“铜驼荆棘”形容国家败亡后的残破景象,陆游《醉题》诗就有“只愁又踏关河路,荆棘铜驼使我悲。”“也做年年黍离泣”一句,运用“黍离之叹”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与凭吊。“梁苑遗兔,吴宫归燕,迁移时代谁旧识”三句,表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反复无常的愁叹,并且在词中大呼“愁极”!作者通过对晋故宫荒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从前事非一”和对明朝灭亡的深沉感慨。另外,王庭有多首关于西湖的词,而杭州的临安又是南宋朝廷的都城。因此王庭通过对西湖兴衰的变化,表达对故宋朝廷的怀恋,实际上也寄托了对故明王朝的怀念之情。明代的灭亡给人们的感觉犹如一声惊雷,“万响当头”,不但使“呆童弱女、急走呼号”,就是“英雄也,不觉樽前失箸”①。

王庭少时曾参加萍社,萍社十九人中包括与他从小诗词唱和的族兄王翃,仅有他一人出仕新朝,“蛰庵居嘉兴之硖中,有萍社一集,山阴王遂东、天台陈木叔莅其盟。海宁则周璇青羊、郭濬彦深、查继佐、方舟、吴维修、余常、郜鼎予大,嘉兴李明岳青来、王翃介人、王庭言远、郑雪舫瀣师,秀水则陆钿韦公、蒋之翘楚稚,崇德则周九罭公鲂,鄞则钱忠介肃乐,及蛰庵与张石渠,布衣嘉昺并豫焉,沁水则张都督道濬深之,莆田则刘复公来,吴中则佛屠大皓枯雪、佛屠林璧竹憨,凡十九人。乱后出山者独言远,亦禾中掌故也。”②因此,对于他仕宦清朝,别人都是有所非议的。另外,王庭自顺治六年(1649)任两广知府后,一直都不被重用,常常被频繁调动,这一切都使得他常有“绝学为谁寻”“总是不成名”③的悲愤。常年的旅途漂泊,更使得他极其孤独愁闷,也更加厌恶为官。《秋闲词》中表达这类仕宦之愁的词作很多,兹摘录一二:

窃厌青衫羁客久,公言白发居头早。正彷徨、风雨破愁来,窗前绕。④

片帆轻忽过。十里牵舟路。昨日此中来。劳劳今又回。⑤

此身常似无家住。〃〃〃〃〃〃人生只为浮萍误。⑥

不饮争如醉。不夜常如寐。从教冷地细思量,悔。悔。走马来时,停舟泊处,几番清泪。解却初携佩。揽却初分袂。无凭近信更添愁,畏。畏。

月影深时,蛩声暗处,易成憔悴。⑦

尽管王庭厌恶为官,但他依旧是个忧民爱民的人。他的《水调歌头》颇能表明其心迹:

①王庭《洞仙歌·惊雷》,《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3页。

②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4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72页。

③王庭《望江南·喻怀》,《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74页。

④王庭《满江红·感怀》,《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2页。

⑤王庭《菩萨蛮》,《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8-329页。

⑥王庭《惜双双令·长水道中》,《全清词·顺康卷》第1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8页。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所 1.台阁体P60: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待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題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P60: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3.前七子P67:前七子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的文学群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而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題: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关特征。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境、盛唐为柵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以王慎中、唐熾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师法秦汉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釆取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他们的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够情色影. (前后七子,15C末以后,以李夢阳、何景明、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拟古。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

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

梅里山鹰读书笔记5篇

梅里山鹰读书笔记5篇 动物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具有群体意识的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爱和恨,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背景下,也活得相当累。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梅里山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梅里山鹰读书笔记1 要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那非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莫属啦!在他写的众多小说中,有一本我对他情有独钟,这本书就是《梅里山鹰》。我读完这本书“动物世界是没有感情的”这个理论完全被推翻了。 在《梅里山鹰》这篇小说里讲述了:梅里母鹰——金蔷薇和自己的两个孩子的传奇故事。金蔷薇的两个孩子刚刚破壳而出,自己的父亲在大雾天为了帮妻子与两个孩子找食物,看见了一群狼崽,他为了去抓狼崽,而被狼母亲咬断了一跟鹰爪。他为了家人,带着狼崽面对失血过多的危险,艰苦地把食物送回了家中,自己却坠身于深崖。在残暴的动物世界中“优胜劣汰”是永远的定律。毫无疑问,在鹰的世界中弱肉强食才是王道。鹰哥哥鹰金追,凭借着自己比鹰弟弟鹰蓝灿大两天。经常在金蔷薇不在时,爆发着一场又一场血腥的生死对决。金蔷薇为了平息战争,培育鹰蓝灿的个子。在一次金蔷薇外出捕食时,生与死的对决就此拉开序幕,鹰蓝灿凭借着自己个体比哥哥大,就反过来啄,挤哥哥。母鹰金蔷薇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手足相残,心里痛不

欲生,费尽心思,不断改变这着对兄弟的原状,不可思议地保留住了这两只雏鹰。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打破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只能留一只雏鹰长大。传奇般地把蓝灿和金追哺育成一对名副其实的兄弟鹰。让他们能在天空中联翼高飞。 《梅里山鹰》告诉我了动物世界中,金蔷薇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地把两只幼小的雏鹰,培育成了一只只能展翅高飞的雄鹰,她都坚持不懈地把培育成雄鹰,我们学习也须这样,我们学习必须坚持不懈,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 《梅里山鹰》的精髓将永远流芳百世,一点一点地发扬光大! 梅里山鹰读书笔记2 不知怎么的,最近,我对沈石溪叔叔写的动物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写的《象母怨》、《宝牙母象》、《一只猎雕的遭遇》等代表作都被我看遍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沈石溪写的中篇动物小说《梅里山鹰》。 小说《梅里山鹰》刚刚开篇就切入主题,生动地描写了哥哥鹰金追与弟弟鹰蓝灿血淋淋的生死逐,让大家迫不及待地想继续看下去。众所周知,从远古时代起,梅里山鹰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汰劣留良的竞争机制:力气大的那只雏鹰将另一只力气小的雏鹰从鹰巢里挤下悬崖,也就是说,每一只梅里山鹰都是踩着同胞的尸骨成长的。 然而,鹰妈妈金蔷薇为了挽救已故夫君蓝嘴钩生命的延续体、复活体蓝灿,竟然打破了山鹰世界里汰劣留良的竞争原则,把就要落下悬崖的蓝灿用翅膀扶了上来。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哥哥鹰金追与弟弟鹰蓝灿的心终于并到了一起。可是,因为一只小鸡,争斗再起,历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 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 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 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 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 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 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 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 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 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 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 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 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 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 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 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 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 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 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 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 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 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 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 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 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 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 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 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 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 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 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 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 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 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 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 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 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 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 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 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 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 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 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 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 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 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 (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 (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 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 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 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 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 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 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 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 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 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 (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 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 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 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 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 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 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 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 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其次,忧国忧国、重视社会 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 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诗经塑 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 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 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 展动向,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 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 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和熏陶。 再次,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 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 学理论的基础。 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 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二)艺术:首先诗经的现 实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古代进步 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诗经中的 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社会 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 神,获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的美称,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主要的 创作方法。 其次,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后 世有极大的影响,自诗经问世以 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 直是古代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 基本表现手法。 再次,诗经其他艺术成就对 后世亦有极大影响,诗经生动、 形象、准确的用语,奠定了我国 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诗经坦 直、爽快的语言深受后世作家的 喜爱多被借用到自己诗句中,诗 经中的用韵形式和节奏要求、修 辞手法、意境的创作被后世广泛 接受。(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 大主题》原型均归于诗经) (三)雅俗文学:诗经是雅 俗文学结合的产物,三颂、二雅、 十五国风大部分是贵族创作的 雅文学,具有明显的典雅风格和 沉稳、庄重的贵族气质;二雅中 的《谷风、苕之华、何草不黄》 为西周民歌,常用回环沓手法及 清新活泼的用语,透露出雅文学 向俗文学靠拢的迹象,影响着后 世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12、春秋时期为赋诗言志时 期,此时重在诗的应用,战国时 间为著书引诗时期,儒家学者已 将诗作为说理依据。 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 学研究的广阔天地;经学的今古 文之争,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第一 个高潮;郑玄成为两汉诗经研究 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1、《楚辞》2、《离骚》 三、填空 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

兵猴传奇读后感

兵猴传奇读后感 导读: 兵猴传奇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兵猴传奇》,我很喜欢这本书,他给人激励和启迪。 《兵猴传奇》讲诉了一个不满五岁的金丝猴大白牙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高黎贡山上,大白牙是一个兵猴。他看见了三枚鸟蛋,而他还不能吃,他得给猴王吃。而猴王自己吃了一枚,给王后一枚,最后一枚给了大白牙。大白牙知道,蛋不是白吃的,肯定是要自己去冲锋陷阵。它不是害怕,而是高兴。 它之所以是兵猴是因为它杀敌勇敢,而且还有两颗尖尖的大白牙。到了晚上,萨满猴群一个个的爬上山,快到山顶的时候他们都停了下来。原来山顶有一只绿头乌雕,绿头乌雕一直以来对萨满猴群下手,虽然他们被称为飞猴,但它们并不会飞,也总逃不过绿头乌雕的追捕,它们也拿绿头乌雕没有办法,因此,才派大白牙去。大白牙思想上也开始斗争起来,去,还是不去,他知道他根本就不是绿头乌雕的对手,但为了族群,他去了。天一亮,他就要去送死。天亮了,绿头乌雕出去觅食了,大白牙上去了,他杀死了两只小绿头乌雕,他和绿头乌雕同归于尽了。 我钦佩大白牙的勇敢,为了集体,不怕牺牲自己,我钦佩大白牙的奉献,为了集体勇往直前。我要学大白牙的勇敢,坚持,奉献精神,是自己成为有用之才,为班级,为学校。为祖国作出贡献。

兵猴传奇读后感(二) 我们的大脑仅仅只开发了4%,可是如果把剩下的潜力全部开发出的话,我们的智商和体能都会提升,但我们的潜在力量大部分都在休眠状态,所以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但我们在关键时刻总是退缩,让我们的潜力量永远休眠。 兵猴是在猴族中保护种族勇士,每当猴群有生存问题的时候,兵猴总是冲在闻前面。在猴群遇到天敌——鹰时,兵猴大白牙依靠自己有两颗巨大坚硬的门牙,趁鹰一不留,跳上鹰背,在鹰的头肩骨、膀上胡乱撕咬,最终与鹰同归与尽! 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呀!大白牙为了族群,不惜牺牲自身的生命与鹰——猴群的猎食者同归与尽,大白牙首先克制了生的欲望,因为与鹰博斗,无疑是和死神提前签定死亡契约,而且大白牙抑制住了对天敌的恐惧,敢和天敌作斗争已经是勇者了,而且猴与鹰力量悬殊,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但大白牙与鹰同归与尽,力量也是很厉害的,这就是潜力量,相信自己在关键时刻能行的人,才有可能成功,自己就没有自信,别人怎么会相信你呢?所以首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 兵猴传奇读后感(三) 暑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兵猴传奇》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这本书是分六个小故事来讲的,读后,我有很深的感触。 整本书的开篇是一个有关鹰的感人故事,虽然不长,其中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故事是这样的:梅里山鹰有一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知识层面与结构 创作史、接受史、批评史 核心层面:文学作品 中间层面:作家生平、思想、心态、个性等 外围层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纵的方面: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与规律 横的方面:文学与史学、哲学、美学、音乐、宗教、文字、考古等各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教学目的 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自发期 中古自觉期 近古转型期 近代过渡期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论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觋到史官 由贵族到士人 □先秦文学作品要目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 诗歌——《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歌谣与原始神话 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的起源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 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 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 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咏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 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杨公骥先生: “在原始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劳动,有它各种各样的歌,那调子,常常是极精确的适 应了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在一切场合,歌谣的韵律常常是严密地被生产过 程所规定。”(《中国文学史》第一分册) □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作 《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蜡辞》: 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吴越春秋》卷5《弹歌》: 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尝涉於射术,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愿子一二其辞。?音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

狼王传奇读后感

狼王传奇读后感 狼王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沈石溪。这本书写了母狼紫i的丈夫黑桑在即将成为狼王的前一天,被野猪撞死了。紫i便想让自己的狼在成为狼王。因为这是黑桑未竟的遗愿。于是她开始训练自己的狼崽。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当然我也读了生动形象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狼王传奇》. 我原来一直以为狼是一种凶猛而又残忍的动物,可自从读了沈石溪写的《狼王梦》这本书之后,让我对狼有了全新的评价。一方面,我很佩服狼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令我吃惊的是,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平时弱肉强食的狼群,一到冬天就群居捕食,变得相互团结。 这本书分为很多的小故事,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就是“梅里山鹰”了! “梅里山鹰”主要讲的是一只山鹰叫金蔷薇,它有着一个优雅动听的名字,却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紫岚那种奋勇直前、一心一意、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但是,紫岚的教育方式是残忍,是自私还是伟大呢?在第一次读《狼王梦》时,我觉得她是伟大的,但后来再想想,原来说她残忍和自私也不是没有道理,她为了继承黑桑的遗愿,竟想在短时间内把狼儿培养成“超狼”,不但没有

成功,还把孩子的性命给白白地赔上了。就算狼儿们都当上了狼王,那又怎样,狼又不是人,它不会感恩,狼儿当上了狼王,会将捕到的猎物给她吃?不会的。双毛弄断她的腿,媚媚把她赶出家外……难道这也是伟大吗?我的心越来越矛盾起来…… 读完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了伟大的母爱。动物也是讲感情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狼。紫岚为了自己的儿女,可以放弃自己的婚姻,不再寻找新伴侣,到了生命的最后还为儿女与狡猾可怕的鹰中之王大金雕同归于尽,表现出母亲至高至大的一面,这一点无异于我们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沐浴在父母无私的关爱下,无忧无虑幸福成长,其实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在我们身上不仅洒下爱的种子,同时蕴育着希望与梦想。连狼都要向上进步,我们更要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梦想努力。《狼王梦》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加了解了狼——这种桀骜不驯的动物。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还读懂了什么是爱。希望大家都能来看看这本《狼王梦》,看看这个邪恶却辉煌的梦,这个悲惨的奋斗过程,这段悲壮的生命冲刺…… 金蔷薇生下了两个孩子,可怜这两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有爸爸,金蔷薇的丈夫据说是被一只母狼给咬死的。这两个孩子一只叫金追的哥哥鹰,一只叫蓝灿的弟弟鹰。 今天,我们不能不为《狼图腾》中狼的精神而感动,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