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

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

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

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4、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5、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指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

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

七、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二、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1.地域性和季节性

2.功利性

3.技艺性

4.保守性与稳定性

5.经验性

6.田园性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

(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

(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

七、工匠民俗

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的创造,指规矩绳水悬,百工五法的运用,构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飞檐正是中国工匠技艺传承最精华的部分,作为最具东方建筑风格的代表性特征被列入世界建筑艺术史是我国工匠对人类建筑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营造寺院,庙宇和宫殿的木匠古代称为大工,是同类匠人中水平最高的。此外,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有名

2、工匠的行业习俗

(一)师承制度,指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师傅对徒弟采用的家长式管制,具有很强的严肃性

(二)职业行话,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行业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

(三)行业禁忌,各行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

(四)祖师崇拜,反映了各行工匠对本行业开创者活记忆超群者的怀念和崇拜,祖师多为有身份有地位之人,借此抬高身价。

3 、工匠民俗的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闭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八、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商业的民俗特点:集市、行商、坐商

(一)集市的民俗

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

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

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

(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丝绸之路、西蜀栈道

(二)交通运输的民俗特点

八、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1、成因

经济原因 :各地出产不同自然条件的原因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民族原因:民族特色宗教信仰的原因:教义、戒律。

2、阶段生食;熟食;烹调烹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饮食结构和类型

(一)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置方式。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菜是蔬菜的总称;肴是煮熟的鱼、肉。菜肴即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

在日常生活中,用来配制菜肴的原料有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四类。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或缺。饮料有酒、茶、奶等,其中又以酒和茶为主。

(二)种类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

4、饮食的惯制

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礼仪饮食惯制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5、八大菜系简介

广东菜简称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成。

四川菜简称川菜北菜川烹、南菜川味的特点,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讲究色、香、味、形,以味的多、广、厚着称。

山东菜简称鲁菜,也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山东菜可分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

苏菜简称苏菜,以苏州和扬州菜为代表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浙江地方风味菜系。

福建菜俗称闽菜,以福州菜为代表,素以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着称。

湖南菜又称湘菜,以腴滑肥润为主,多将辣椒当主菜食用

徽菜是安徽菜的简称,又叫皖菜,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方菜式组成

(吉菜是吉林菜的总称。被一些人士誉为八大菜系的“九妹”。)

九、服饰民俗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关体外部装饰的总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构成要素有:质,形,饰,色,画

1、服饰及构成,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1)衣着内容,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等

(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内容。头发的装饰物如夹、耳部装饰物如耳环、等。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内容,梳各种发式、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内容,各种佩刀、各种扇等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人生四礼——诞生礼,小孩戴长命锁、银圈等;成年礼——加冠;婚礼——结婚服饰用红色;丧礼——白色;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求吉心理例如虎头帽等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服饰变化的因素:

(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在历史发展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6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服饰要素的变化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7、汉族服饰特征:a、五中正色青红皂白黄 b神秘的中国术 c、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十、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祖先崇拜与儒家的礼仪伦常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人生礼仪中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这四次重大礼仪的换装都体现了中国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的观念,如婴儿服饰特点是挂银圈、玉锁之类佩物以保命护魂,成年礼中男子加冠,女子加彝族还有穿裙子仪式(开襟),结婚最重要的意义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为婚礼的基本基调,新娘服装基本都离不开红色,伦常观念在丧服中体现尤为明显,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一种最普遍的心里趋向,各民族上的图案饰文多为与求福趋

的心理趋向有联系。如汉族孩子端午穿王青衣,带虎头帽,彝族妇女带鸡冠帽等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服饰属于这种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有利于增强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如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服,新中国建立后,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颜色一律灰蓝二色,十年浩劫期间,草绿色军装遍

天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服装多姿多彩,服饰丰富起来。新中国成后,男子穿中山装(民国宪法、三民主义);西装夹克流行是改革开放的符号。

十一、居住建筑民俗:

1、居住建筑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2、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4)宗教性

3、汉族的居住民俗:(1)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多建造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是在地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主要的代表。(2)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有傣族、壮族、土家族、基诺族、苗族(吊脚楼)等少数民族。

4、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居民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1)封闭观念的符号(2)家长制的符号(3)中国人伦理的符号(4)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5、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6、中国的居民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1)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

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类型。(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汉书.元帝纪》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4)民房低于官府。老北京的民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等而次之,各县的民房也只能低于县衙门。所以官府民房的高度有明显差别。(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太极”和“八卦”是我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结晶。但在长期流传中,它们又成为了我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它们也起着重要作用。寺庙和居民建筑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这除了便于充分利用阳光之外,与阴阳学说有直接关系。按中国传统习俗,居中面阳(南)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在住宅中,尊位是长辈,住正房或上房,两侧则为晚辈子媳所在。古代人们在建筑房屋时,还十分注意所谓阴阳适中,以利于延年益寿。

十二、宗教组织民俗: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

(一)宗教组织要素民俗

1、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

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2、祠堂是最基本的族产。

3、族田是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又称庄田、义庄。

4、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分家、立家、入族、合谱

5、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1)按节候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等

2)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等

3)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家族救助等

(二)中国养老的方式:彻底划分、轮流负担、分摊(轮伙头)、幼子继承

十三、社团和社团组织民俗

(一)行会:行首(会长)、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活动、习俗惯制

(二)民间秘密组织:天师道(最早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天平道、白莲教

(三)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青、红帮、钱会、老会、十姊妹

(四)社区组织:联村组织、庙会

十四、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天象、气象、物象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自然崇拜

2.灵魂崇拜

3.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

1.神话传说的嵌入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宗教节日的渗透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三、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

十五、人生礼仪: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1、人生礼仪的性质:(1)人生礼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还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个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认可塑造的要求。(3)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4)人生礼仪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相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2、诞生礼仪(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人一生的开端礼,婴儿出生需经过诞生仪礼,才获得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1)求子仪式:a向神灵祈子,最普遍的求子方式 b有旁人送子 c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2)孕期习俗:a孕妇禁忌 b孕期馈送 c接生方式

(3)庆贺生子:a 生命降生仪式:“洗三” b进入人群仪式:“满月” c 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

3、婚姻礼仪:男女双方通过结婚而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必须得到社会

的认可。婚姻形态中一般是一夫一妻

(1)特殊的婚姻形态: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2)结婚礼仪的过程:a 相亲、订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b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c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双方的姻亲关系才算正式确立,才得到认可

4.成年仪礼

(1)成年礼的意义

(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a.年龄规定

b.成年礼的性别区分

c.成年礼中的考验

d.成熟标志

5.丧葬仪礼

(1)丧葬过程:初终、招魂、设床、沐浴、更衣(小敛)、报丧、大敛、选墓、落葬

(2)丧葬方式:土葬、水葬、天葬、树葬、墓葬、塔葬、悬棺葬、火葬、瓮葬

十六、信仰对象

(1)、灵魂

在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中,灵魂崇拜是最基本的崇拜,灵魂被认为是居于人的躯体以及各种物体内,并起着主宰和支配作用的一种超自然体,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灵魂崇拜对象包括生魂、游魂、转生魂三种。

(2)、自然神

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所崇拜的对象有天象、火与火神、水与水神、山与山神、石与石神、土地、动物、植物等。

(3)、图腾

图腾是古代自然信仰及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

4、祖先神灵

祖先崇拜是由联想形成的虚幻事物,进而发展成为幻想物的观念,相信祖灵能保佑或危害子孙的信念及其行为。祖先崇拜包括祖先神、鬼灵观,这两种崇拜对象也反映了人类祖先崇拜的历程。

5、行业神

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6、生育神

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生育神大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十七、信仰媒介

1.巫、萨满

2.巫的种类:巫、祭司、术士

3.巫的职能:a.预测人的命运好换 b.主持祭祀活动 c.驱疫求吉巫术 d.主持人生礼仪

E.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十八、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1.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

2.民俗信仰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3.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

4.民俗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

5.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十九、神话

1.定义:神们活动的故事,是关于宇宙、人类死亡和文化起源的,神圣的被古人认为更真实,以散文形式叙述的故事。

2.神话的种类:a天地开辟和人类起神话 b.自然起源神话 c.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

d.图腾神话

e.神和神性英雄神话

f.文化起源神话

二十、传说

1.定义:关于特定的人、地、物、事得口头故事。

2.分类:a.人物传说 b.地方传说 c.史事传说 d.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

E.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民间工艺等的传说

二十一、口头讲诉家的特点:

1.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的集散点

2..他们对故事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形成与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3.某些讲诉家对故事的更新与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4.故事的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

二十二、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长期阶级社会里流行与广大人

民群众之中,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为学术名词,是在五四新文化之后才出现流行的。他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最重要的特征是口头性。

1、民间诗歌的体式

从两言体到四言体再到五言四句体的日趋成熟,唐代七言四句体。

2、民间诗歌的表现手法

(1)韵法复杂多样,除了常见的如汉族、仫佬族、土家族在句末用尾韵外,还有用头韵,如蒙古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常用腰韵的傈僳族、佤族。头尾都押韵侗族、土族;腰尾韵的毛南族。

(2)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押韵

(3)民间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有比兴、夸张、重叠、对比、谐音双关、拟人。

(4)幻想性手法不以故事的惊险曲折引入、而是借助语言韵律、节奏来对人物做抒情性描绘和铺叙,是口头英雄叙事诗的传统手法。

3、民间诗歌的功能:它是民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文化工具,具有最直接的人民性,并有多方面的功能:

1、宣泄与补偿功能。即:讲想讲的事,抒想抒的情,以求得感情满足,心理平衡。如《十二月长工歌》、《十八大姐九岁郎》、《寡妇苦》、《哭嫁歌》及大量的长短情歌,尽情倾诉着人们甜酸苦辣的复杂情感。“唱个山歌当老婆”、《游悲》中玉龙第三国美秒情景的描绘,使现实未得到的在想象中得到补偿。

2、教化、模塑与规范功能。教诲、游戏、语言训练等儿歌,通过寓教于乐,起着重要的教化、规范作用。不少祭祖祀神的仪式歌,特别是原始性叙事歌和各种民俗节日习俗歌,发挥着“照祖先与神说的做”的规范模塑功能。“我们有共同祖先”的深层传统民俗心理,在集群中能产生甚大的凝聚向心力。如早期的《格萨尔》,在后来的演唱,神秘性有所减弱,但在人民的生活中,仍能发挥其“生活大百科全书”式的教化、教养作用。

3、最为直接的社会实用功能。劳动歌《薅草锣鼓》等,起着直接指挥生产、协调动作、鼓舞斗志、解除疲劳的作用。瑶族的石碑话、侗族的款词、苗族的理词等,履行着法律和民间习惯法的职能。

4、特殊的认识功能。口传民间诗歌,独特地伴随着人们的历史与多方面的民俗生活,具有重要认识价值。有些原始性叙事长诗,被称为民族的“古根”、“跟谱”、“口传历史教科书”等。而融于语言、历史、民俗、宗教、音乐等于一体的长篇英雄叙事诗,则获得了“民族生活大百科全书性质”的美誉。

5、各类活态民间诗歌,在分别体现以上功能的同时,几乎都具有强弱不同的娱乐性能。那如风行水上的天籁之音,优美动人的旋律,富于韵律的语言节奏,都能给人以美感。即使是目的在于娱神的祭歌、丧葬期间的歌舞、以及哭调唱的“哭嫁歌”,也都蕴含着娱乐的功能,而且随着人们现代生活的发展,而日益强化。

二十三、民间语言的性质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二)民间语言的特点:全民性、社会分化性

(三)中国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二十四、常用的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称谓语

二十五、特用型民间熟语:行话、黑话与暗语、吉祥语、忌讳语、咒语、绕口令

二十六、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1.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

2.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祭祀音乐

3.民间音乐的种类:号子、山歌、田歌、小调

4.民间器乐的表现形式:独奏、合奏

5.民间说唱音乐的结构:曲牌体、板腔体、单曲体

(二)民间舞蹈

1.民间舞蹈的分布: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北方的四大秧歌。

2.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

A.有着很强的娱乐作用,以满足民众审美和情感宣泄的需要

B..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

C.传授人类自身生产的知识,激起两性之间情感交流的功能

(三)民间戏曲的类型:宗教戏剧类、花鼓、采茶类、秧歌类、说唱类、傀儡、影戏类

(四)民间工艺美术

1.民间美术源于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

2.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众精神需求的产物

二十七、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

1.起源于宗教

2.起源于劳动

3.起源于巫术

4.起源于兵事

(二)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

1.娱乐性与竞技性

2.阶层性与对象性

3.地域性与民族性

(三)民间游戏娱乐的功能

1.教育少年儿童

(1)智能的培养

A.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B.增强计算能力

C.丰富想象、提高人的反应能力

(2).体能的锻炼

A增强体力 B.发展技巧

(3).人格的塑造

A.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

B.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

C.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

2.调剂大众生活

3.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

(四)民间游戏的类别

1.智能游戏

(1)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游戏

(2)数字计算能力的游戏

(3)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游戏

2.体能游戏

3.智能与体能结合德游戏

(五)民间竞技

(1)竞技类别:力量型(摔跤、投掷、举重、爬竿、拔河、接力赛、赛龙舟)、技巧型(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荡秋千、赛马、骑射、马球)、技艺型(象棋、围棋)

(六)民间杂艺的类别: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杂技、戏法)、动物的争斗与表演(诸种争斗、动物表演)

二十八、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1)分类法:分类是收集到足够资料后,开展科研的第一道工序。只有经

过对材料的科学分类,才可能进入分析和比较研究阶段。

2)分析及综合的方法:分析是指对搜集来的大量资料,试着从各种角度进行周密细致的解剖,找出其中的所包含的各部分因素,找出各因素的内在联系,从而依照一定的观点、标准进行筛选,删掉无用的或者无关紧要的部分,留下对进一步研究有用的部分。通过分析,使我们对研究的对象、对纷繁而杂乱的原始资料加深了认识,使需要解决的问题凸显出来,使原始资料变得条理化。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维组织工作。通过综合,研究对象的内在脉络才能清晰的显现出来,研究者能获得对于研究对象有价值的结论。

3)比较方法:比较,可以在纵向上进行,那就是古今的比较,也可以在横向上进行,那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某类民俗的相互比照。比较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意在同一个层次、在具有可比性的问题上展开。

4)统计方法:这是一种采用计量方式的技术性更强的方法,偏于事物对象之数的规定。

二十九.韩国民俗学的产生以崔南善与李能和的研究成果作为标志。

崔南善:《儿时的朝鲜》《萨满教札记》《朝鲜常识问答》《檀君论》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朝鲜神教源流考》《朝鲜女俗考》

三十、日本民俗学:日本民俗学的创建者柳田国南,1913年柳田国南和高木敏熊共同创办了《乡土研究》,它是第一个独立的民俗学刊物,标志着科学的日本民俗学的开端。

1935年.涩泽敬三等建立了日本民族学协会。

柳田国南《后狩祠记》《原野物语》《甲寅丛书》《炉边丛书》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C58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俗学概论大纲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民俗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民俗学概论》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方法:闭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形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口头散言语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三、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四、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五、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六、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七、歌节、歌俗与歌手 第九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章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二、民间舞蹈 三、民间戏曲 四、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二、民间游戏 三、民间竞技 四、民间杂艺 第十二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书目: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时空以外的时空指的是一般事情相反的事情。 在民俗学里时空指的是人们日常的正常生活,例如说从早上到晚上的一天工作,休息,饮食等等。那么时空以外的时空,跟正常民间生活不一样,人们可以丢掉一切紧张的工作进行的玩耍,但也有跟正常生活不一样有很多禁止做的事,有各种仪式。例如,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传统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传统节日又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儿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总之,传统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进行各种仪式,所以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 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史诗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依据美国的米尔曼·帕里和艾尔伯特·洛德创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根据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口头程式理论基本上解释了许多伟大的史诗歌手为什么能够记忆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行的史诗。 史诗歌手们并不是将史诗“背”下来的。史诗歌手之所以能够记忆、创编、演唱鸿篇巨制的史诗,并非由于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而在于他们对程式、主题以及故事模式的熟练拿捏。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其中包括一些固定的常规语句和典型场景,被称为“口头程式理论”。歌手在表演一部史诗之前,首先会考虑它属于哪种类型的史诗,以此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故事模式;接着,他会将整个故事划分为一系列的主题或场景,并且对应该如何叙述每个主题、描绘每个场景有一个大致的想法;继而歌手会从自己的程式库中调取相应的程式,将大量的程式排列组合起来,完成对主体的叙述和场景的描绘。最后,当一个个被城市武装起来的主题、场景有序的排列起来之时,一部鸿篇巨制的史诗就完成了。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并不需要刻意的去记忆整部史诗,他需要做的仅仅是运用程式以及程式化的主体和故事模式而已,他们完全能够满足歌手的需要。 总之,史诗的演唱是高度程式化的。掌握了史诗的不同层次上的模式和技巧,有助于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顺利而不间断,“记住”了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体,像神话一样,无论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以当代鬼搭车为例。 在很多地方我们收集到了汽车司机夜间开车遇到鬼搭车的传说。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多数为出租汽车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在把姑娘送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一、准备工作 ?二、调查方法 ?三、整理资料 一、准备工作 ?1、案头准备 ?2、选点 ?3、物质准备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2)田野作业选题 ?(3)形成假设 ?(4)撰写论证计划 ?(5)编制日程表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民族志档案资料 ?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 –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志、历代笔记等 ?《新疆图志》 –考虑调查方向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 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 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 ?(2)田野作业选题 –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1、案头准备 ?(3)形成假设 –可进一步更改 1、案头准备 ?(4)撰写论证计划 –选题题目

–内容 –价值 –研究基础 1、案头准备 ?(5)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2、选点 ?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 ?回访选点 ?通过阅读文献选点 ?通过实地考察选点 ?根据对象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 3、物质准备 ?经费、票证、 ?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书写工具(红蓝笔等) ?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 ?食宿用品 ?礼品 ?通讯设备 ?办公设备 3、物质准备 ?红头文件 ?盖章介绍信 ?联系人 ?见面礼 ?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 ?跟领导打招呼 ?秘密认同 ?恢复旧关系 ?勿犯旧错误 二、调查方法 ?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2、参与观察 ?3、现场访谈 ?4、绘图与照相 ?5、转写技术(括号) ?6、答谢原则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 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 1.1民俗学在国外 1.1.1folklore。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 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 3.1集团性。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4.表演理论的意义 三、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 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中外民俗学作业

中 外 民 俗 学 作 业 任课老师:李长林 电子信息学院 电气105班 201000474519 许建强

●.家乡(县域)风俗的主要内容 ●家乡风俗与外地风俗的区别 ●家乡风俗的陋习 ●家乡风俗的评价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农村,汤阴因位于汤河之南而得名,不仅是周文王被拘处所——羑里城的所在地,也是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乡。历史文化氛围浓厚,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们县城的一些民俗民风。 先说一下节日民俗,汤阴帏子舞是活跃在豫北区域的一种古老舞蹈表演,俗称跑帷子。跑帷子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活动,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并延续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目前,跑帷子仅存于河南省汤阴县古贤、白营两个乡。当地群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农闲时期,都要自制帏子表演帏子舞。 据传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将士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王室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模仿行兵布阵的娱乐活动,后发展为宽泛的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 帏子舞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点,帏子舞从古代战争中演变而来,与其他舞蹈相比,它的舞步、阵式、道具、配乐等都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帏子舞是一种独特的

团体型、广场型的民间传统舞蹈,近 200 名舞者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阵法不断变换出 100 多种阵势,气势磅礴。 跑帷子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在民间舞蹈中实属罕见。演出伊始,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土炮声中,两名衙皂打扮的开道者手提大筛锣鸣锣开道,伴着洪亮而浑厚的锣声,跑帷子活动便拉开了序幕。此后,两名身跨骏马手挥令旗的“报马”往来奔驰,开拓场地。接着,乐声四起,锣鼓笙笛合奏出节律铿锵的民间乐曲,或高亢激昂,或悠扬婉转。那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乐曲烘托出了跑帷子特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时,两名手持龙头的帷子头带领由彩旗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在低沉、浑厚的打击乐中依次进场,分列两旁,伴随着乐曲节奏的变换,鼓手们跳起了粗犷欢快、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构成了一幅幅淳朴又美丽的民族风俗画。鼓乐队舞蹈结束后,分列两旁,继续击奏欢快奋进的乐曲。伴着锣鼓铿锵的节奏,一支由 72 名身披各色彩缎、手擎五彩缤纷的帷子的青年组成的庞大舞队在帷子头的带领下分两队如二龙 出水般奔腾着进入场地,然后,分三组轮番舞蹈,依照阵图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每次舞蹈时,帷子手们踏着鼓点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节奏感地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铜铃就颤动一下,发出哗哗的响声。阳光之下,银光闪烁,彩带翻飞,舞影婆娑,其景象之美丽、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阵图跑成之后,帷子手们迅速按原线路收起排成原队形,准备再次组成新的阵势。伴随着帷子队伍进入场地的还有充满着皇家威严气势的全副銮驾以及衙皂簇拥下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 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包括: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仪礼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快速食俗。 节日食俗:节日食俗为节日饮食风俗,它构成了节庆的主要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食俗寄寓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愿望。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在祭祀场合中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而形成的食俗。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岁终祭众神之名”。祭祀食品,种类多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以及米饭、酒类等素食。太牢、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待客食俗:待客食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重要组成。特殊食俗,即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特殊意义的食俗。 商业民俗: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围绕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制作、建造、使用而形成的民俗。交通运输民俗,源于交通的需要,服务于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服饰民俗:研究服饰在民俗文化中的构成、地位及服俗惯制形成、传承、变异的科学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建筑民俗:人类创造居住条件、获取居住空间而形成起来的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包含建筑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即人类所有的围绕居住建筑的活动方式与观念 工匠习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两部分。一年之中相对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人在一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仪式行为。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人生中最大的仪式行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生日庆贺(包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祝寿仪式行为)人生仪礼是一种社会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序,是个体人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性标志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伊耆氏《蜡辞》: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春祈秋报:历代官、农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往往会有卜农事丰歉和祈报习俗。它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来体现民众的信仰,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春祭叫祈,秋祭叫报,祭祀活动有时也贯穿在农事活动中。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辅助)历法 二分二至: 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 丁祭: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硕士专业参考书目

民俗学硕士专业参考书目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3.马雷特:《心理学与民俗学》,张颖凡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4.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 9.克里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10.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11.默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出版 12.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4.葛兰言:《古代中国节气与歌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9.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 20.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哈维兰著,瞿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24.王铭铭著,《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傅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古塔、弗格森著,《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界限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26.马尔库斯等著,《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 27.杜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马赛尔.默斯著,《论馈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等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 30.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2.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 33.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 3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7.孟悦、罗刚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9.〔美〕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1.〔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歌手》,中华书局,2004.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