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基

中基

A1型题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辨证论治

E.以上都不是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

病理概括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

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

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审因论治

D.辨证论治

E.防重于治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C.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D.对事物矛盾双方的概括

E.自然界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事

11.“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

胜之以阳”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是说明

A.阴阳的相互对立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的相互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的相互平衡

1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

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协调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互为消长

14.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运动

B.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

C.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的状态

D.阴阳二气相互感应

E.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

15.适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的治法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的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协调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互为消长

17.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阳中之至阳

18.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1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9.最易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A.阳偏胜

B.阳偏衰

C.阴偏胜

D.阴偏衰

E.阴胜阳病

20.最易导致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

A.阳偏盛

B.阴偏盛

C.阳盛格阴

D.阳损及阴

E.阳胜阴病

21.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法是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阳

E.阴病治阴

22.适合治疗阳偏衰的治法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阴

D.阳病治阳

E.阴中求阳

23.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2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25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亢

E.肾阳虚而心火旺

26.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27.五行中,具有“炎上”特性的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28.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

A.水

B.火

C.木

D.金

E.土

29.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30.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

A.木

B.火

C.土

D.金

31.五行制化的含义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相生相克

D.相乘相侮

E.乘侮制化

32.五行相生关系中,木的“我生”

A.木

B.土

C.火

D.水

E.金

33.五行相生关系中,火的“生我”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34.五行中“木”的“母”行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5.五行中,“水”的“子”是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36.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我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7.五行相克关系中,水的“克我”

2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8.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

A.土

B.金

C.水

D.木

E.火

39.水的所不胜是

A.木

B.土

C.火

D.金

E.水

40.“木火刑金”是指

A.肝火灼伤肺金

B.心火灼伤肺金

C.心肝火旺伤肺

D.肺阴虚,心火旺

E.肝阴虚,心火旺

41.以下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肝病及心

B.心病及脾

C.肺病及肾

D.肾病及脾

E.脾病及心

42.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相传是

A.心病及肺

B.心病及肾

C.心病及肝

D.心病及脾

E.脾病及心

43.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治疗是

A.肝火旺泻心火

B.肝火旺泻胆火

C.肝火旺泻脾

D.肝火旺泻肺

E.肺热旺泻大肠

44.适用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

A.抑强为主

B.扶弱为主

C.补母为主

D.泻子为主

E.母子同补

45.“五志相生”中的“怒”所胜

的志是

A.恐

B.思

C.惊

D.悲

E.忧

46.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

B.传化水液

C.储藏精气

D.传导糟粕

E.排泄水液

47.具有“满而不能实”生理特点

的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E.经络

48.具有“实而不能满”生理特点

的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E.经络

49.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

A.心血

B.心气

C.心阴

D.津液

E.精

50.对血液运行具有促进作用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51.称“君主之官”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5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

论基础是

A.心主血

B.心主脉

C.心主血脉

D.心主神

E.心为“阳中之阳”

53.被称为“娇脏”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54.肺为通调水道,主要依赖于肺

的哪一项功能

A.主呼吸之气

B.主一身之气

C.主治节

D.朝百脉

E.主宣发与肃降

55.下动哪—项是肺的功能

A.气之根

B.气之主

C.气之源

3

D.气之海

E.气之信道

56.脾的生理特性是

A.喜和降

B.喜清肃

C.喜燥恶湿

D.喜润恶燥

E.喜条达

57.“主治节”是哪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58.“玄府”是指

A.胞宫

B.大脑

C.肛门

D.血脉

E.汗孔

59.肺的“门户”是

A.鼻

B.喉

C.腠理

D.汗孔

E.咽

60.被称为“水之上源”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1.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62.脾为“气血生发之源”的理论

依据是

A.主升清

B.主统血

C.运化水湿

D.运化水谷

E.主肌肉四肢

63.睥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

D.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

E.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64.脾主升清的确切含义是

A.脾之阳气主升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E.脾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65.际为“生痰之源”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6.最能体现肝的生理特点的是

A.肝喜条达

B.肝恶抑郁

C.肝体阴而用阳

D.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E.肝赖以血液以濡之,赖肾水以滋

67.指肝而言的“本”是

A.生之本

B.气之本

C.仓禀之本

D.罢极之本

E.封藏之本

68.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是

A.调畅气机

B.促进血液运行

C.促进水液运行

D.促进脾胃消化

E.调畅情志

69.筋之余”是指

A.血

B.爪

C.齿

D.骨

E.髓

70.称为“封藏之本”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71“.肾为气之根”是指

A.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

B.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C.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D.肾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

E.元气由肾精所化生

72.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73.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

A.主气

B.纳气

C.生气

D.调气

E.养气

74.“肾者,胃之关也”主要是针

A.肾主宰水液代谢的作用

B.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C.肾司二便的作用

D.肾的固摄作用

4

E.肾为一身阳气之根

75.五体在五脏,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心在体为脉

B.肺在体为毛

C.脾在体为肌肉

D.肝在体为筋

E.肾在体为骨

76.肾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77.肝其华在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

78.五脏主五液,则涎为

A.心之液

B.肺之液

C.脾之液

D.肝之液

E.肾之液

79.“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肺阳

80.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互助关系的是

A.肺与肾

B.肾与肝

C.脾与肾

D.肺与脾

E.心与肺

81.辅助心脏,对血液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

A.胃的生理功能

B.肺的生理功能

C.脾的生理功能

D.肝的生理功能

E.肾的生理功能

82.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的

作用

A.脾与胃

B.肝与胆

C.肝与肺

D.肝与心

E.肝与脾

83.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阴阳相互制约

B.精气相互化生

C.阴阳升降平衡

D.协调呼吸运动

E.先天和后天相互资助

84.“乙癸同源”应归属于

A.心与肺

B.心与肾

C.肝与肾

D.肝与脾

E.肺与脾

85.“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

A.同属于下焦

B.同为相火所寄

C.精血互生互化

D.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

E.肝肾之阴相通

86.六腑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是

A.传化水液

B.传导糟粕

C.传化水谷

D.泌别清浊

E.排泄水液

87.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的理论基础是

A.六腑的形体特点是空腔器官

B.六腑都是饮食物的受盛器官

C.六腑都不是储藏精气的器官

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

E.六腑既是受盛水谷又是传化糟

粕的器官

88.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的是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89.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的是

A.脑

B.骨

C.髓

D.胆

E.胞宫

90.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血液

C.精液

D.宗气

E.营气

91.称为“中精之府”的是

A.脉

B.胃

C.胆

D.心包

E.膻中

92.胆汁生成主要依靠的物质是

A.肝之余气

B.肾中精气

C.水谷之气

D.肺之宗气

E.心之营气

93.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脾

B.胃

C.小肠

5

D.大肠

E.三焦

94.“泌别清浊”属于

A.胃的生理功能

B.大肠的生理功能

C.小肠的生理功能

D.肾的生理功能

E.膀胱的生理功能

95.称为“传导之官”的是

A.六腑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6.称为“孤府”的是

A.胞宫

B.大脑

C.三焦

D.胆

E.脉

97.水液运行的通道是

A.三焦

B.六腑

C.脏腑

D.经脉

E.肺脾肾

98.上焦的生理特点是

A.主气的生发

B.喜润恶燥

C.通行元气

D.原气之别使

E.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99.膀胱为

A.决渎之官

B.中正之官

C.相傅之官

D.州都之官

E.受盛之官

100.“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心肾关系

B.肝肾关系

C.脾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心肺关系

101.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是哪两

条经脉

A.带脉和任脉

B.督脉和任脉

C.冲脉和任脉

D.督脉和冲脉

E.带脉和冲脉

102.脾与胃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

A.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B.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C.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D.脾得阳始运,胃得阴自安

E.脾为胃行其津液

103.“髓海”是指

A.目

B.骨

C.脑

D.头

E.肾

104.月经来潮与下述哪些有关

A.心肝肾

B.心肝脾

C.肺脾肾

D.心肺脾

E.肺肝脾

105.与心相表里的腑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106.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主要体

现在

A.肺气宣发布津于大肠

B.肺气肃降输送水液于大肠

C.肺气肃降以助大肠之传导

D.宗气充足以助大肠之传导

E.肺主治节,调节大肠的功能

107.精血互生关系主要反映的两

脏是

A.心与肾

B.肝与肾

C.肺与心

D.肝与肾

E.心与脾

108.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肾精

D.水谷之精

E.生殖之精

109.水谷精微与清气相结合生成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真气

E.中气

110.气机是指

A.气的升降

B.气的变化

C.气的运动

D.气血津液互化

E.气的运动形式

111.气机升降之枢纽是

A.肝脾

B.肝肾

C.肺肾

D.心肾

E.脾胃

11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气机的正

常表现

A.心气充沛

B.肺气宣发肃降

C.脾气升清

6

D.胃气降浊

E.肝气疏泄

113.所谓“气化”是指

A.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B.气的温煦作用使水化为气

C.气能化水,水又能化为气

D.气能生血,血又能生气

E.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114.对人体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115.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下注气街的气是

A.心气

B.肺气

C.元气

D.宗气

E.卫气

116.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A.元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E.谷气

117.血液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A.心

B.脾

C.胃

D.肝

E.肾

118.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是

A.胃液

B.肠液

C.涕液

D.泪液

E.血液

119.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是

A.心、肺、脾

B.心、肝、肾

C.心、肝、脾

D.肝、脾、肾

E.肺、脾、肾

120.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

重要的腑是

A.胃

B.小肠

C.膀胱

D.大肠

E.三焦

121.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为

A.血管

B.经络

|C.腠理

D.三焦

E.脏腑

122.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功能的是

A.脾

B.心

C.脉

D.气

E.三焦

123.称为“神之宅”的是

A.精

B.脏

C.腑

D.气

E.形

124.称为“形之主”的是

A.精

B.神

C.气

D.血

E.脏

12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

哪一项病理变化

A.气血两虚

B.气随血脱

C.气不化水

D.气不摄血

E.气随捧脱

126.具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功能

的是

A.气

B.血

C.津

D.液

E.精

127.在气与津液的关系中,下列哪

一项不确切

A.气生津

B.气摄津

C.气行津

D.气化津

E.气载津

128.在气与血的关系中,除下列哪

项之外,均与之有关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载血

E.血为气母

129.下列哪一项是“津血同源”的

理论依据

A.同为水谷精微化生

B.同为营气化生

C.同为宗气化生

D.同为元气化生

E.同属阴液,生理功能相同

130.十二经脉的经别大多是从

A.胸背部分出

B.头面部分出

C.四肢末端分出

D.四肢肘膝以上分出

E.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7

131.十五别络的组成是

A.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冲脉

B.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

C.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络、脾大络、胃大络

D.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冲脉的别络和胃大络

E.十二经别络加上督脉、任脉之别络和胃大络

132.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

133.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是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十二皮部

D.十二经筋

E.十五别络

134.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

A.胸腹部

B.肌肤雄表部位

C.关节和骨骼附近

D.四肢末端

E.头面及项部

135.心的经络名称是

A.手少阴

B.足少阴

C.手太阴

D.手厥阴

E.足太阴

136.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厥阴心包经

E.手少阳三焦经

137.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

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手少阳三焦经

138.手少阳三焦经在肢体循行的

部位是

A.上肢外侧前缘

B.上肢内侧后缘

C.上肢外侧中线

D.上肢内侧中线

E.上肢内侧前缘

139.足少阴肾经在肢体上的循行

A.下肢外侧中线

B.下肢内侧中线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前缘

E.下肢内侧前缘

140.手阳明大肠经在何处交于何

A.在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

B.在拇指端交于手太阴肺经

C.在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D.在无名指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E.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141.足阳明胃经与他经相交是

A.在示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B.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C.在足大趾交于足太阴脾经

D.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

E.在足小趾交于足少阴肾经

142.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阴

经交接于下列哪一项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43.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的经

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144.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手少阴经下交

A.肺经

B.肾经

C.膀胱经

D.小肠经

E.脾经

145.“绕阴器”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厥阴肝经

146.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足太阳经上接的经脉是

A.手太阳经

B.手阳明经

C.手太阴经

D.足少阴经

E.足阳明经

147.下列哪一项是十二经脉的气

血流注形式

A.上下贯注

B.手足贯注

C.直线贯注

D.循环贯注

E.表里贯注

148.下述经脉的循行过程中,哪组

经脉过气街

8

A.足少阴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足厥阴与足太阴

E.足阳明与足少阳

149.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经别

B.别络

C.浮络

D.孙络

E.奇经

150.称为“阳脉之海”的是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阳维脉

E.阳跷脉

151.任脉的终点是

A.目内眦

B.目眶下

C.口唇

D.上唇系带

E.下唇系带

152.奇经八脉与任脉在咽喉相会的经脉是

A.阳跷脉

B.阴跷脉

C.阴维脉

D.阳维脉

E.督脉

153.“血海”是指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E.阴维脉

154.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B.冲脉为血海

C.任脉为阳脉之海

D.脑为髓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55.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

体表的是

A.浮络

B.经筋

C.皮部

D.别络

E.孙络

156.足三阴经的走向是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腹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头

E.从头走腹

157.在奇经八脉中,称为“一源而

三歧”的经脉是

A.冲、任、带脉

B.任、督、带脉

C.冲、任、督脉

D.督、冲、带脉

E.冲、任、跷脉

158.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

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任脉

B.冲脉、任脉

C.阴跷脉、阳跷脉

D.阴维脉、阳维脉

E.肝经、肾经

159.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可变性

B.连续性

C.复杂性

D.普遍性

E.稳定性

160.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质

161.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

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肝郁质

E.阳虚质

162.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

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63.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火化

164.《诸病源候论》是论述病源和

证候诊断的巨著,其作者是

A.张仲景

B.王叔和

C.钱乙

D.李时珍

E.巢元方

165.下列哪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

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D.试探反证

E.详细询问病情

166.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反映了

六淫致病特点中的哪一项

A.季节性

B.地区性

9

C.相兼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167.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风为阳邪,其性炎热

B.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C.风为阳邪,伤津耗气

D.风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风为阳邪,其性炎上

168.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

A.风性数变

B.风性善行

C.风性主动

D.风性轻扬

E.其性干涩

169.以“善行而数变”为致病特点的病邪是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湿邪

E.热邪

170.六淫中,称为“百病之长”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热邪

171.六淫中纯属外邪,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

172.六淫中,具有“凝滞收引”特点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热邪

173.最易伤肺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火邪

E.暑邪

174.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痰饮

175.寒主收引是指

A.寒邪阻滞气机

B.寒邪损伤阳气

C.寒邪耗气伤津

D.寒邪重浊黏滞

E.使气机收敛

176.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17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

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热)邪

D.湿邪

E.燥邪

17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疫疠之邪

的致病特点

A.发病急、病情重

B.传染性强

C.流行性强

D.症状相似

E.易阻滞气机

179.五志化火属于何因所致

A.火热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180.情志致病,下列哪种说法不准

A.怒则气上

B.恐则气乱

C.思则气结

D.悲则气消

E.喜则气缓

181.悲伤过度最易损伤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82.七情致病,最易损伤哪些脏

A.心、肺、脾

B.心、肝、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肝、脾、肾

183.下列哪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184.偏嗜辛温燥热之品多导致下

列哪种

A.胃肠积热

B.大便泄泻

C.口淡口苦

D.肺肠积热

E.肝胆积热

10

185.《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色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86.下列因素中,可影响新血生成的病因是

A.瘀血

B.痰饮

C.结石

D.积食

E.血瘀

187.下列不属于医过致病特点的是

A.贻误治疗

B.加重病情

C.变生他疾

D.情志波动

E.拒绝治疗

188.下列不属于瘀血致病特点的是

A.易于阻滞气机

B.影响新血生成

C.影响血脉运行

D.病位较为固定

E.易于蒙蔽神明

189.发病的基本原理是

A.感受邪气

B.正气不足

C.邪气相搏

D.情志因素

E.体质因素

190.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此邪是

A.虚邪

B.六淫

C.阴邪

D.阳邪

E.正邪

191.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

新的疾病,称为

A.复发

B.合病

C.并病

D.继发

E.徐发

192.《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

说的发病类型是属于

A.感邪即发

B.徐发

C.伏而后发

D.复发

E.继发

193.肝胆疾病所致的“积”,此发

病类型为

A.合病

B.复发

C.继发

D.徐发

E.并发

194.促使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

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A.正邪相争

B.正虚邪恋

C.正气衰竭,邪气独盛

D.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E.去而正不复

19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气血的盛衰

B.气机升降的失调

C.阴阳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脏腑功能的盛衰

196.“大实有赢状”是指

A.阳盛阴虚

B.阴盛阳虚

C.阴阳两虚

D.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

197.证候虚实的“虚”是指

A.体质虚弱

B.气血虚

C.正气不足

D.邪留伤正

E.精气虚

198.“实”的病机变化最根本的方

面是

A.邪气亢盛

B.脏腑功能旺盛

C.气血瘀滞明显

D.水液储积过盛

E.痰浊壅滞过盛

199.“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

是由于

A.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邪气

亢盛

B.脏腑功能减退,饮食积聚

C.阴阳气血亏,外邪侵袭

D.内生五邪之病理反映

E.脏腑气血虚极,运化无力,外现

实像

200.阳偏盛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充足,功能旺盛

B.阴虚阳亢,功能虚性亢奋

C.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

D.火热病邪,损伤阴液

E.素体阴虚阳盛

201.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

A.阳胜生热,阴胜生寒

B.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E.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202.以下除哪一项之外,均属气机

失调

A.气滞

B.气逆

11

C.气陷

D.气闭

E.气虚

20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内生五邪”

A.风气内动

B.寒邪直中

C.湿浊内生

D.津伤化燥

E.火热内生

204.《临证指南》认为:“内风”产生之机制为

A.人体气机之逆乱

B.身中阳气之变动

C.体内阴血之不足

D.全身筋脉之失养

E.周身络脉之失濡

205.“寒从中生”的主要病机是由于

A.寒邪从肌表而入,内传脏腑

B.寒邪直中脾胃,损伤阳气

C.恣食生冷,寒从中生

D.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206.津伤化燥,产生“内燥”病变,以哪些脏腑多见

A.肺、胃、三焦

B.肺、肾、三焦

C.肝、胃、大肠

D.肺、胃、大肠

E.肺、肾、小肠

207.脾的阳气失调病机,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

B.受纳失调,消谷善饥

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统血无权,血溢脉外

E.运化失职,水湿内生

208.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脾、肝、肾

E.肺、脾、肝

209.以下除哪脏外,均与女子胞失

常的病机密切相关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10.“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治病求本

D.因人制宜

E.扶正祛邪

211.以下可以解释“薄厥”病机的

A.气滞

B.气逆

C.气闭

D.气脱

E.气陷

212.气陷常见于

A.脾气虚

B.肺肾气虚

C.脾肾气虚

D.心肾气虚

E.肾气虚

213.《金匮要略心典》说“吐下之

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A.气不固津

B.气随津脱

C.脾胃气虚

D.中气不陷

E.气不生津

214.下列中除哪项外,均属基本治

则的内容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调整阴阳

D.疏肝理气

E.三因制宜

215.以下标本划分,哪一项不确切

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C.治疗为本,病情为标

D.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E.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216.气虚之人外感,治以益气解

表,此属于

A.扶正

B.祛邪

C.标本同治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217.“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

A.逆治法

B.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D.扶阳配阴,扶阴配阳

E.从治法

218.“用寒远寒”属于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标本同治

E.泻其有余

219.以下属于温病“逆传”的传变

现象是

A.卫分传气分

B.上焦传中焦

C.气分传营分

D.营分传血分

E.肺病传心包

220.概括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

益方药治疗的是

A.逆者正治

B.从者反治

12

C.实者泻之

D.虚者补之

E.虚虚实实

221.病人正虚邪实而正气不耐攻伐,此时应采取的治则是

A.扶正

B.祛邪

C.祛邪扶正兼用

D.先祛邪后扶正

E.先扶正后祛邪

22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C.泻热之法,调整阳的偏盛

D.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E.以补阳之法,治疗阴虚亢之证

223.“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A.表实时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真虚假实证

D.真实假虚证

E.表虚里实证

A2型题(从每题的A、B、C、D、E 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阴阳属性之征兆是

A.上下

B.动静

C.晦明

D.寒热

E.水火

2.“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

A.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失常

B.阴阳依存互根关系的破坏

C.阴阳对立消长关系的紊乱

D.阴阳消长平衡关系的失调

E.阴阳相互转化关系的失常

3.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A.阴虚则阳亢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4.“阳胜则阴病”是指

A.阴虚内热

B.阳虚内寒

C.阴盛伤阳

D.阳盛伤阴

E.阴阳两虚

5.病人先见高热气粗、面红目赤,

后突然面白肢冷、脉微欲绝,属于

A.重阳必阴

B.重阴必阳

C.阴阳两虚

D.阳消阴长

E.阳损及阴

6.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的症状,后出

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证属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阳病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7.下列哪一项属阳盛伤阴的症状

A.壮热

B.烦躁

C.脉数

D.苔黄

E.便干

8.下列治法中,以阴阳制约为理论

依据的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C.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D.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E.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9.“治寒以热”用于

A.阴虚证

B.阳虚证

C.阴盛证

D.阳盛证

E.阴阳两虚证

10.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下列

哪种提法不确切

A.水生木,木为水之子

B.火克金,火能侮金

C.金克木,金能乘木

D.金克木,木之所不胜是金

E.土生金,土为金之母

11.“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母病及子

C.相克

D.相乘

E.相侮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心%

13.下列哪项是根据相克规律确定

的治法

A.泻南补北法

B.扶土抑木法

C.滋水涵木法

D.培土制水法

E.佐金平木法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盛

C.肾阴虚而心火上炎

D.肾阴虚而肝阳上亢

E.肝阴虚而心火上炎

15.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治疗宜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抑木扶土法

D.培土生金法

13

E.泻南补北法

16.肾水泛溢导致脾土虚弱的病变属于

A.子病及母

B.母病及子

C.制己所胜

D.侮己所不胜

E.己所不胜乘之

17.下列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肝实泻肾

B.肺实泻脾

C.肝实泻肺

D.心实泻肺

E.肝实泻心

18.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

A.总统身之魂魄

B.心为君主之官

C.心者,生之本

D.心主身之血脉

E.心主神明

19.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在水液代谢中具有

A.宣发布散津液

B.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吸收津液

C.助心转输气血津液

D.通调水道,肃降水液

E.宣发卫气,调节汗液之排泄

20.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要靠何脏的何种功能

A.心主血脉

B.肺主宣发

C.肾主气化

D.肝主疏泄

E.脾主统摄

21.口唇的红润丰满与否,主要取决于

A.脾气

B.心血

C.肺气

D.肾精

E.肝血

22.四肢肌肉强健有力主要取决于

A.心主血脉

B.肝主筋脉

C.肾主骨

D.脾主运化

E.肺主气

23.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主升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E.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24.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A.心主神志

B.肝主疏泄

C.脾主运化

D.肺主治节

E.肾主藏精

25.在肾主闭藏的功能中,最重要

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

B.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

C.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D.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

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26.主司二便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7.在水液代谢中起主宰作用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8.“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

论依据是

A.肾司二便,小便大便相关

B.中气不足,二便异常

C.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

D.二便的正常排泄均与小肠的泌

别清浊有关

E.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

29.两脏同病常表现为气血两亏的

A.肺脾两虚

B.心肝两虚

C.心脾两虚

D.脾肾两虚

E.肺肾两虚

30.对生殖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两

脏是

A.肝与脾

B.肝与肾

C.脾与肾

D.心与肾

E.心与肝

31.正常的呼吸运动与哪两脏有关

A.心与脾

B.心与肺

C.肺与脾

D.肺与肾

E.肺与肝

32.自汗、多尿、出血、滑精等是

气的哪种功能失常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33.下列不属于气的固摄作用的是

A.控制血液

B.防止出汗过多

C.控制尿液

D.固摄精带

E.固摄内脏的位置

14

34.具有防止血液逸出脉外,是气的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35.联结心搏动和肺呼吸的中心环节是

A.经气

B.气血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36.血液的正常循环,除下列哪项之外,均与之有关

A.心气的推动

B.肺朝百脉

C.脾气统摄

D.肝的疏泄

E.肾的藏精

37.大出血导致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为气母

E.血能载气

3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津能化气

C.气能摄津

D.气能行津

E.津能载气

39.“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哪两者的关系

A.气与血

B.气与津液

C.津液与血

D.津液与汗

E.血与精

40.头痛部位在头侧者与哪条经有

A.厥阴经

B.阳明经

C.太阳经

D.少阳经

aE.阳维脉

41.巅顶痛属于

A.太阳经头痛

B.阳明经头痛

C.少阳经头痛

D.少阴经头痛

E.蕨阴经头痛

42.“身以前皆热”是哪一经气盛

的表现

A.手少阴心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阴脾经

D.任脉

E.冲脉

43.痹证常因风寒湿三气合邪所

致,说明了六淫致病特点中的

A.季节性

B.地区性

C.相兼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44.风邪易袭阳位,一般不会出现

下列哪一症状

A.鼻塞

B.头痛

C.咽痒

D.咳嗽

E.下肢浮肿

45.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

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46.寒邪致病,症见肢体屈伸不利,

是属于

A.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B.寒邪凝滞,痹阻经脉

C.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D.寒邪入里,直中三阴

E.以上都不是

47.暑邪伤人,可见口渴喜饮、气

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邪可致食欲不振、饮食减少

C.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D.暑邪夹湿,温邪困脾,脾气不运

48.外邪致病,导致病程缠绵难愈,

常见的病邪是

A.风邪

B.火邪

C.寒邪

D.湿邪

E.燥邪

49.湿邪导致头痛的主要特点是

A.头痛如裹

B.头痛晕沉

C.头脑空痛

D.头痛连项

E.头痛绵绵

50.其性重浊,易袭阴位的病邪是

A.暑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风邪

51.肢体冷痛,关节屈伸不利,时

而或冷厥不仁,其主要病机为

A.寒性凝滞

B.风性主动

C.寒性收引

D.风性数变

15

E.湿性趋下

52.六淫中,易致肿疡的病邪是

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E.火热之邪

53.下列哪一项不是火热之邪的病证特点

A.壮热口渴

B.面红目赤

C.吐血衄

D.斑疹或脓血

E.面色黄晦

54.大怒的情志刺激主要影响人体的哪种功能

A.呼吸功能

B.疏泄功能

C.藏血功能

D.气化功能

E.运化功能

55.就脏腑而论,偏嗜饮酒多先伤及下列哪组脏腑

A.脾、胃

B.心、小肠

C.肺、大肠

D.肝、胆

E.肾、膀胱

56.饮食偏嗜所伤,“脉凝泣而变色”,其成因为

A.多食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E.多食咸

57.《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行则伤

A.气

B.血

C.筋

D.肉

E.骨

58.久卧伤气属何因所致

A.六淫

B.七情

C.过劳

D.过逸

E.饮食

59.劳伤心脾多由下列哪项病因所

A.过度安逸

B.劳力过度

C.劳神过度

D.体育锻炼过度

E.房劳过度

60.“百病多由痰作祟”说明了痰

饮致病特点中的哪项

A.可致多种病证

B.可阻碍气机

C.易阻碍气血

D.变化多端

E.病程较长

6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瘀血病证的

特点

A.刺痛

B.胀痛

C.肿块

D.出血

E.瘀斑

6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

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63.壮热、大汗不止,突然体温下

降,肢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证属

A.阳损及阴

B.阴损及阳

C.阳盛格阴

D.阳证转阴证

E.阴证转阳证

64.“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的确切病机是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65.气陷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

不确切的

A.内脏下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子宫脱垂

E.久则脱肛

66.食少、胸闷、脘痞、呕恶、腹

胀、便溏、苔腻,其病机多属:

A.湿浊固阻

B.寒从中生

C.脾气亏虚

D.痰饮凝聚

E.中焦气滞

67.气虚、阳虚、亡阳三证的共同

特点是

A.脉微

B.舌淡

C.肢冷

D.面色苍白

E.汗出

68.下列不属于瘀血痹阻心脉及心

的阳气虚衰的表现是

A.心胸憋闷疼痛或暴痛

B.心悸怔忡惊恐

C.心烦失眠多梦

D.肢冷、汗出

E.脉伏不出

69.下列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

16

现是

A.血脉空虚而见脉细无力

B.心神失养而记忆力减退

C.面失荣养而面白无华

D.目失濡养干涩昏花

E.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

70.虚火灼肺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干咳无痰

B.潮热颧红

C.五心烦热

D.痰中带血

E.自汗

71.小便不通是哪一脏腑的气化失常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72.肝气上逆病理表现,主要可见

A.咳嗽、喘促

B.头胀痛、面红目赤

C.暖气、呃逆

D.恶心呕吐

E.眩晕欲仆

73.病人体倦,气短自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多属于

A.肺气失宣

B.肺气虚损

C.脾气虚弱

D.肾气虚损

E.肺阴亏虚

74.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主要见于

A.脾气虚衰,纳食减少

B.肺失宣发,津液不布

C.肝血不足,筋脉失养

D.肾精亏损,脑髓失养

E.胃阴不足,纳食减少75.痰饮表现的证候应是下列中哪

A.寒证

B.热证

C.虚

D.实证

E.既有寒证,又见热证

76.经络的哪种病理变化可以致

“厥”

A.经络气血偏盛

B.经络气血逆乱

C.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D.经络气血衰竭

E.经络气血不足

77.病人久咳,兼有便溏乏力,需

要采用哪一种方法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益火消阴

D.虚则补其母

E.急则治其标

78.“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适用

A.真实假虚

B.真寒假热证

C.真热假寒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夹杂证

79.“通因通用”法,适用于

A.脾阳虚泄泻

B.肾虚五更泄泻

C.血瘀崩漏

D.肾虚小便频数

E.虚实夹杂证

80.“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

法,适用于

A.阴虚阳亢

B.阴阳两虚

C.阳盛伤阴

D.阴盛伤阳

E.阳虚阴盛

81.“阴病治阳”的原则,适用于

A.阴盛

B.阳盛

C.阴虚

D.阳虚

E.阴阳两虚

82.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在补血药

中配伍补气药,是由于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为气母

83.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下列

哪一种病证

A.邪气盛,正气来衰

B.正气虚,邪气也不盛

C.邪气盛,正气已虚

D.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受攻邪

E.正气未衰,邪气不盛

84.用于阴盛格阳证的治则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E.寒热并用

85.“塞因塞用”适应的病证是

A.食积导致的腹胀

B.气滞导致的腹胀

C.脾虚导致的腹胀

D.肝脾不和导致的腹胀

E.胃气不降导致的腹胀

86.“阴病治阳”的原则,适用于

A.阴盛

B.阳盛

C.阴虚

D.阳虚

E.阴阳两虚

17

87.临床上补血时,适当配伍补气的药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阴阳双补

D.阴中求阳

E.阳中求阴

88.治疗血瘀证常配用行气之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8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的方法,调整阴阳偏盛

B.以阴中求阳的方法,调整阴阳偏衰

C.以泻阳的方法调整阳的偏盛

D.以补阴的方法来调整阴虚阳亢

E.以补阳的方法调整阳虚阴盛

90.“用寒远寒”是指

A.阳虚之人,慎用寒凉

B.阴寒盛的体质,慎用寒凉

C.西北方天气寒冷,慎用寒凉

D.秋冬季节,慎用寒凉

E.老年人慎用寒凉

91.病人,年老体弱,少气声低,小便清长,尿次频数,甚至有余沥不尽,夜间尤重,证属

A.气失凉润

B.气失防卫

C.气失固摄

D.气失温煦

E.气失感传

92.病人,半月前下肢创伤大出血,经手术治疗后,精神疲惫,失眠多梦,健忘,证属

A.血不养气

B.血不化神

C.血不濡筋

D.血不载气

E.以上都不是

93.病人,下肢浮肿两月余。面色

萎黄,食纳不香,腹部时而胀满,

大便次数尚正常,但大便不成形,

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下午明显。

证属

A.肺不行水

B.脾失运化

C.肝失疏泄

D.肾失蒸化

E.三焦失利

94.病人,全身紫癜三个月。素体

虚弱,操劳过度,体疲乏力,头昏

自汗,全身出现散在出血点,有的

部位已成片状,色淡紫,证属

A.气不生血

B.气不行血

C.气不摄血

D.气不养血

E.气不调血

95.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

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

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

活,睡眠良好。属于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阳亢质

E.痰湿质

96.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

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

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属于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气郁质

E.阳虚质

97.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

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

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阴虚质

E.气郁质

98.病人肢体冷痛,关节屈伸不利,

时而或冷厥不仁,其主要机制为

A.寒性凝滞

B.风性主动

C.寒性收引

D.寒伤卫阳

E.寒邪直中少阴

99.病人双膝关节沉重、肿痛,反

复发作3年,伴下肢麻木不仁、舌

淡、苔白厚腻、脉弦缓,证属

A.痛风

B.寒痹

C.痛痹

D.着痹

E.行痹

100.病人高热二天,突然出现四肢

抽搐、神昏谵语、舌红、苔黄燥、

脉洪数无力等症,此属

A.火热内闭

B.肝阴耗损

C.肝风内动

D.阳亢化风

E.热极生风

101.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其病机主

要是

A.阳盛则热

B.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津枯血燥

102.见壮热、口渴、心烦、面红、

目赤、舌红、脉数等症,其病机主

要是

18

A.气郁化火

B.阳盛则热

C.阴虚阳亢

D.阴盛格阳

E.阴虚则热

103.久病痨热,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舌红少津,多为

A.津亏血瘀

B.气随津脱

C.津枯血燥

D.血瘀水停

E.阴虚火旺

104.小便频数,热涩刺痛,腰痛,尿色黄浊,治宜取下列哪一项

A.清利膀胱

B.补肾固摄

C.滋养肾阴

D.温补肾阳

E.补益肾精

105.手足厥冷,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红苔干黄,脉沉数有力,以清泻里热之方药治之,此属于下列中哪一项

A.虚则补之

B.寒者热之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E.用寒远寒

B1型题

从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为下列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多次,也可以一次都不选

A.张仲景

B.王叔和

C.陈无择

D.张景岳

E.孙思邈

1.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2.系统阐述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叶桂

B.刘完素

C.吴鞠通

D.薛雪

E.吴又可

3.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

传心包”者是

4.提出温疫病的病因是“戾气”的

A.水地

B.精气

C.阴阳

D.五行

E.男女之精

5.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6.精气学说的产生之源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补阴扶阳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黄

帝内经》中指的是

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在《黄

帝内经》中指的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9.属于阳中之阴的是

10.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1.五气之“燥”的五行归属

12.五液之“涎”的五行归属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抑木扶土法

D.培土制水法

E.泻南补北法

13.肺阴虚导致肾阴虚治疗宜

14.肝脾不和治疗宜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5.主持水液代谢的脏是

16.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7.称为“气之主”的脏是

18.称为“气之根”的脏是

A.脾胃的生理功能

B.小肠的生理功能

C.大肠的生理功能

D.膀胱的生理功能

E.三焦的生理功能

19.“水道出焉”是指

20.“变化出焉”是指

A.在脏腑中,惟其最大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总司人体之气化

D.有名而无形

E.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

21.三焦称为“孤府”的根据是

22.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A.元神之府

B.精明之府

C.中精之府

D.血之府

E.孤府

23.胆为

19

24.脉为

A.肾

B.肺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25.与称为“相傅之官”的脏相表里的腑是

26.与称为“封藏之本”的脏相表里的腑是

A.心与脾

B.心与肝

C.心与肺

D.心与肾

E.肝与肺

27.具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

28.具有调畅气机作用的是

A.主气

B.纳气

C.生气

D.载气

E.调气

29.肺的生理功能

30.肾的生理功能

A.生之本

B.气之本

C.罢极之本

D.封藏之本

E.仓廪之本

31.肺为

32.肝为

A.阴阳的对立

B.阴阳的互根

C.阴阳的转化

D.阴阳的消长

E.阴阳的平衡

3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

3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

A.精

B.气

C.血

D.津液

E.神

35.具有繁衍生命作用的是

36.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是

A.气

B.血

C.津

D.液

E.精

37.布散于体表皮肤,并能渗入血

脉的是

38.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39.根源于肾的气是

40.贯心脉的气是

A.推动作用

B.营养作用

C.气化作用

D.防御作用

E.固摄作用

41.元气的主要功能是

42.卫气的主要功能是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熏于膏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上荣于头面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43.宗气的分布是

44.营气的分布是

A.心、肝、肾

B.心、肝、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肾

45.与津液的输布、排泄密切相关

的脏是

46.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从胸走手

B.从手走胸

C.从头走足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胸

47.手三阴经的走向是

48.足三阳经的走向是

A.手少阴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少阳三焦经

49.沿上肢内侧前线循行的经脉是

50.沿上肢外侧后线循行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51.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52.到达巅顶的经脉是

A.甘寒凉润

B.补气培元

C.健脾芳化

D.清热利湿

E.温补益火

53.体质偏阴者治宜

54.体质偏阳者治宜

A.寒化

B.热化

C.燥化

D.湿化

E.传化

55.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

56.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

A.易发情志病变

B.直接伤及内脏

C.易影响脏腑气机

D.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