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_李自卫

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_李自卫

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_李自卫
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_李自卫

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李自卫1李永勤2杨新凯3

(1云南省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芒市678400;2云南农业大学;3德宏州林业局)

摘要依据蔗糖产业相关文献,对学者们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阐述了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发展的理论背景及新技术发展方向,并分析了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和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同时提出了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蔗糖产业;发展历史;背景;影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5-0317-04

Research Summary of Sucros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Zi-wei1LI Yong-qin2YANG Xin-kai3

(1Dehong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Yunnan Province,Mangshi Yunnan678400;2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Dehong Prefecture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crose industry related literature,research contents of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summarized,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on sucros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were analyzed,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crose industry;development history;background;influ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据李杨瑞主编的《现代甘蔗学》[1]一书中可知,我国甘蔗栽培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推广至今湖南、湖北地区,说明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国内各行各业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内容对蔗糖产业进行了不同研究。通过阅读有关蔗糖产业的文献,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对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新技术发展方向、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发展产业链的问题和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综述。

1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

厉益在其硕士论文《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2]一文中探讨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兴起的原因、经营的蔗糖种类、蔗糖贸易的方式和利润及蔗糖贸易对荷兰、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巴达维亚和欧洲及亚洲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周正庆在其发表的文章《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3]中,研究明末开始我国蔗糖产业对世界糖业市场的作用,分析表明我国从明末开始蔗糖业已经成为世界糖业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周正庆又在其发表的文章《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4]中表明:明嘉靖年间白糖的发明给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林诗维在《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

—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5]一文中,研究表明在17—18世纪,大量具有蔗糖业经验的福建人移居西爪哇地区为当地带来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而且带来了传统的制糖方法;李启斌、李启明在《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6]中回顾变迁的路径、归纳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之后,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与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解释、检验与分析;唐咸明在其文章《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7]中表明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关系,广东的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都比广西发达,并且形成了对广西的强力辐射作用;美国科学家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8]研究不同品种在同样的冻害处理下,对其加工指标的变化研究。2蔗糖产业发展的理论背景

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在《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9]一文中系统的介绍了我国蔗糖产业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的优势区域,促进了蔗糖产业快速发展;郭祀远、蔡妙颜在其发表的文章《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

—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10]中分析我国甜味剂的消费现状,并指出蔗糖在我国甜味剂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共同发表的文章《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11]一文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蔗糖产业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张华在其博士论文《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12]中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中国的蔗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认为国内主张“国际糖价低迷时,可以用进口蔗糖来代替国内蔗糖生产”的观点是错误的。分析表明糖精的存在对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障碍,提出了需要通过宏观控制糖精的生产,促进我国蔗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朱鑫榕、王亚星发表的《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13]一文中,通过分析国内与国际蔗糖价格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蔗糖价格扭曲的现状与原因;任春峰在《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14]一文中对现存的几种蔗糖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朱朝枝、陈如凯、张华等共同发表的文章《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15]中利用我国蔗糖产业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梁戈夫、刘炫、杨亢等发表的文章《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16]中引入了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并对蔗糖产业进行了分析;韦异、粟晖、张英等在《蔗糖的衍生化加工》[17]一文中综合论述了蔗糖的衍生化加工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重点指出以蔗糖为原料的工业产品以及高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是今后的

收稿日期2014-02-24农村经济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5期

317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5期

研究开发方向;凌伶在其发表的文章《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18]中对崇左市蔗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蒋健行在其发表的《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19]一文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广西蔗糖业的现状,探讨蔗糖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李必庆在《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20]一文中,运用哲学观点依据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具体情况,论述蔗糖业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蔗糖产业发展的辨证思考,提出加快广西蔗糖产业科学发展的一些建议;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在《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21]中重点分析了世界蔗糖的产销现状和我国制糖工业的发展前景;南非学者ZHOU M对传统的甘蔗育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新的育种方法进行了设想[22]。

3新技术发展方向

贾冰在其硕士论文《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23]认为广西开展蔗糖业技术创新中的专利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邱永健在他的硕士论文《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

—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分析》[24]中,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侧重研究广西蔗糖业振兴之路;秦菊霞在其硕士论文《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25]中对现有菌株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适合蔗糖和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菌株;保国裕、蓝艳华共同发表的文章《甘蔗的生物炼制—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26]中从提高甘蔗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治理糖厂废液、废气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出发,介绍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可生产的产品如蔗多酚、活性蛋白肽、β-葡聚糖、右旋糖苷等并介绍酒精蒸馏废液培养固氮菌及低压回收CO2的利用;蓝艳华、保国裕又共同在发表的文章《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27]中介绍近几年国内外蔗糖品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适合我国开发生产的蔗糖新品种,实现蔗糖产品多样化,以满足国内食糖消费需求;保国裕在其《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28]一文中介绍如何利用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李恬、周星、徐进等在共同发表的文章《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29]中介绍了如何选用蔗糖磷酸化酶和葡聚糖磷酸化酶合成直链糊精,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倪军明、李军平发表的文章《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30]重点阐述了目前蔗糖工业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近几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了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米慧芝、杨登峰、关妮等在发表的文章《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31]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研究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历程;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在文章《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32]中介绍了不同施肥量对蔗糖分的影响;邱华、齐暑、华劲在文章《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33]中综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的研究进展,还对蔗糖酯粗品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介绍;齐兵建在《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34]一文中对蔗糖酯国内外的生产现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在《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35]一文中介绍了蔗糖酶水解蔗糖制造果糖及葡萄糖的方法;覃家法、黄宝中在《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36]一文中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建议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产业链、加快资金链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以加速广西蔗糖业的发展;意大利科学家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37]通过多年研究电化学器,开发了蔗渣反应装置MCFC用于发电;我国台湾学者利用低温转化技术(LTC)[38]可用滤泥等副产品生产油、活气碳和不凝气。4天气对蔗糖产业的影响

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在《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业优化布局的研究》[39]中分析制约广西蔗糖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谭宗琨、何燕、黄中艳共同在《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析》[40]中分析云南各地甘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温度、降雨、日照等气侯要素的关系。何燕、谭宗琨、丁美花在《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气象条件研究》[41]一文中研究广西各地甘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温度、降雨、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关系;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在《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42]中对广西钦州市多年原料蔗产量、榨季糖分含量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在《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43]一文中分析2008年广西出现罕见低温冻害天气的特征、成因及其对广西甘蔗及蔗糖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在《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44]的研究为国内开展全球蔗糖产量监测预测服务奠定理论基础;符合、吴全衍、谭宗琨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45]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预报的理论依据和预报方法;澳大利亚学者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46]研究了不同的水环境下甘蔗的性状。

5产业链的发展情况

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在《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47]中析了广西发展节约循环型蔗糖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杨怀珍、董欢欢、熊炜在《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48]中根据蔗糖业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影响蔗糖业供应链的风险因素;任廷凯在其硕士论文《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49]中研究如何创造适应我国南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现代蔗糖工厂;秀英在文章《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50]中提到可实现广西与泛北国家甘蔗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融入世界蔗糖业市场,提高区域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陈耀丰在《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1]一文中提出湛江蔗糖产业需要整合聚集甘蔗资源,延长甘蔗产业链,释放农业金融特别是农业贷款的作用;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在《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析》[52]中提出构建甘蔗制糖绿色产业链的建议;黄可人、王华在《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53]一文中提出通过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引领产业链条有效整合来提升蔗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蔗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倪军明、李军平在《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54]中介绍了近几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蔗糖深加工技术的

318

发展方向与前景;刘极健在《蔗糖的深加工》[55]中介绍了几种蔗糖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及用途;倪军明、李军平在《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56]中介绍了近年来蔗糖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阐明了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6蔗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鲁强在《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57]中写到临沧市蔗糖业的内外部环境日趋严峻;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在《“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8]中探讨了全球、特别是亚洲蔗糖产量降低的原因;薛亮、聂新鹏、王晋臣在《规模化发展—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59]中提到广西蔗糖业要发展规模化存在的问题;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在《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60]中系统研究了广西崇左市糖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在《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61]一文中审视广西蔗糖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在《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62]中简述了蔗糖分下降的原因;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在《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3]指出了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任春峰在《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64]中从技术、市场和政策3个层面分析了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非洲学者RCRONJ譩C P,MTYMON A,JONES P,et al一直对导致甘蔗大面积黄叶的病原体进行分析[65]。张跃彬在《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66]一文中,提出我国蔗糖产业化发展要重点建立健全5个机制;李杨瑞在《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67]中讨论了要对优势蔗糖产区给予重点扶持;邓军、张跃彬在文章《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68]中提出了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的保障措施;贺贵柏在《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69]中系统地提出了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6项对策措施;陆耀邦、梁自力在文章《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70]中提出要建立蔗糖业风险预测机制、调减甘蔗面积、延长制糖企业产业链等6点建议;农日东、林素娟在《做强做优广西蔗糖业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71]对如何做大做强广西蔗糖业提出了对策;张逸庭、杨逢乐、杨馗等在《蔗糖厂“三废”资源化治理工程实践》[72]中建议将污染物全部转化为可就地使用的微生物肥。7结语

在了解以上学者对国内外蔗糖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所发生的原因,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8参考文献

[1]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厉益.1602—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蔗糖贸易研究[D].金华:浙江师

范大学,2011.

[3]周正庆.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40(2):129-132.

[4]周正庆.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我国蔗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影

响[J].中国农史,2005,24(1):45-52.

[5]林诗维.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

—兼论福建蔗糖业对巴达维亚蔗糖业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192-198.

[6]李启斌,李启明.云南蔗糖产业组织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

探索,2006(6):156-160.

[7]唐咸明.近代两广蔗糖业和城镇经济网络互动探析[J].社会科学家,

2009(4):144-146.

[8]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Indicators of freeze-damaged

sugarcane varieties which can predict processing problems[J].Food Chemistry,2003,87(1):119-133.

[9]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甘蔗糖

业,2011(1):57-60.

[10]郭祀远,蔡妙颜.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

—论食糖与化学合成甜味剂的消费特性[J].甘蔗糖业,2000(3):48-53.

[11]卢庆南,梁贤,陆宇明,等.论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及其发展战略[J].安

徽农业科学,2008(36):99-102.

[12]张华.我国蔗糖业竞争力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

大学,2003.

[13]朱鑫榕,王亚星.蔗糖国际贸易价格对中国甘蔗产业的影响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7):23-24.

[14]任春峰.广西蔗糖产业组织化发展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3):24.

[15]朱朝枝,陈如凯,张华,等.中国蔗糖产业政策构建的基本内容[J].发

展研究,2007(8):54-56.

[16]梁戈夫,刘炫,杨亢,等.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

究[J].广西蔗糖,2010(2):19-23.

[17]韦异,粟晖,张英,等.蔗糖的衍生化加工[J].化学世界,2011(11):

563-566.

[18]凌伶.崇左市蔗糖生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

(3):93-94.

[19]蒋健行.蔗糖业对广西经济促进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

工业,2011(7):102-103.

[20]李必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4):

142-144.

[21]郭祀远,李琳,蔡妙颜,等.蔗糖的使用特性与糖业的发展[J].中国甜

菜糖业,1998(6):27-30.

[22]ZHOU M.Conventional Sugarcane Breeding in South Africa: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3,4(2):189-197.

[23]贾冰.广西蔗糖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8.

[24]邱永健.广西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D].南宁:广西大学,

2011.

[25]秦菊霞.蔗糖及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

学,2008.

[26]保国裕,蓝艳华.甘蔗的生物炼制——

—蔗糖业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J].甘蔗糖业,2011(6):57-66.

[27]蓝艳华,保国裕.蔗糖产品多样化探讨[J].甘蔗糖业,2012(6):56-60.

[28]保国裕.蔗糖生产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氢化产品[J].甘蔗糖业,1998

(5):44-48.

[29]李恬,周星,徐进,等.以蔗糖为底物双酶法合成直链糊精[J].食品与

发酵工业,2012(10):14.

[30]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甘蔗糖

业,2005(1):33-38.

[31]米慧芝,杨登峰,关妮,等.高浓度蔗糖酒精发酵的初步研究[J].中国

酿造,2011(2):46-48.

[32]许树宁,方锋学,唐仕云,等.不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

响[J].中国糖料,2012,19(1):9-10.

[33]邱华,齐暑华,王劲.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7

(10):47-51.

[34]齐兵建.蔗糖酯的生产与应用进展[J].食品科技,2004(6):49-52.

[35]范家恒,吴文剑,周文英.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艺探索[J].甘蔗

糖业,2007(1):34-40.

[36]覃家法,黄宝中.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蔗糖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J].

广西蔗糖,2010(1):42-47.

[37]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and th-

eoretical analysis of limit performance of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102):74-81.

[38]TSAI W T,CHEN H P,LAI C W,et al.Preparation of adsorbents from

sugarcane manufacturing by-product filter-mud by thermal activation[J].

李自卫等: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319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5期

(上接第316页)

的重要途径[7-8]。

2.2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虽然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这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就是一个由户口引起的综合问题。只有对当前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让农民不管在何地,都能够享受到与在家乡一样的待遇,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福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那么农民才能够安心地在城市工作。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聘用农民务工人员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水平,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

2.3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有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入城市就业的范围比较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转移。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越强,对城镇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农村教育,开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为农民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提供平台,提高城镇化发展的效率。政府应加大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扩大农民就业面,加速农民向城市的转移[9-10]。2.4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道路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各地需根据实际发展水平与区域特点确立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11-12]。3参考文献

[1]曾健民.发达国家农民增收政策及效果评价[J].经济纵横,2002(7):

41-43.

[2]廖丹清,郭慧伶.城市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J].中

国农村经济,2002(11):79-81.

[3]郭非凡.加速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J].江西社会科

学,2000(11):147-150.

[4]李宏岳.城镇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1(4):60-61.

[5]朱照阳.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J].安徽农学通报,

2009(8):11,52.

[6]林锋峰,魏远竹,谢志忠.福建省城市化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实证研

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8-121.

[7]彭腾.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1):13-15.

[8]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4(2):45-50.

[9]范力勇,赵美夫,吴明.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土地供应有关问题的探讨

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1(16):289-290.

[10]赵玉红.促进辽宁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12

(6):105-106.

[11]李扬扬.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

对外经贸,2011(4):85-86.

[12]叶忱,黄贤金,蔡龙.区域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数量经济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25-29.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03(70):399-411. [39]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广西蔗糖发展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蔗糖产

业优化布局的研究[J].甘蔗糖业,2006(1):17-21.

[40]谭宗琨,何燕,黄中艳,等.云南气候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分

析[J].甘蔗糖业,2008(1):15-21.

[41]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制约广西甘蔗产量及蔗糖分含量的关键

气象条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8):3181-3184.

[42]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

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4):31-33.

[43]何燕,谭宗琨,丁美花,等.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

业的影响[J].灾害学,2009(1):68-72.

[44]谭宗琨,欧钊荣,何燕.全球蔗糖主产国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

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7(1):71-75.

[45]符合,吴全衍,谭宗琨.蔗糖生产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预报[J].气象,

1995(11):113-114.

[46]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Sugarcane fo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suitable traits[J].

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4):95-104.

[47]林涛,梁贤,刘德源,等.广西节约循环型蔗糖业产业发展研究[J].西

南农业学报,2008(2):523-527.

[48]杨怀珍,董欢欢,熊炜.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J].科

技管理研究,2012(5):73-76.

[49]任廷凯.蔗糖工厂的发展现状与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0]秀英.泛北部湾蔗糖产业产销联盟建构探析:广西视角[J].广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7.

[51]陈耀丰.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

(7):407-409.

[52]屈志光,陈光炬,王秋跃.绿色产业链视角下的蔗糖产业发展探

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115-117.

[53]黄可人,王华.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研究[J].沿海企

业与科技,2012(7):57-60.

[54]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品

添加剂,2005(2):60-63.

[55]刘极健.蔗糖的深加工[J].化工时刊,1999(10):6-10.[56]倪军明,李军平.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现代食品

科技,2005(2):190-192.

[57]鲁强.临沧市蔗糖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58]李杨瑞,毛昌祥,唐其展.“2008—2009亚洲国家蔗糖产量降低的原

因及应对措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10(1):80-84.

[59]薛亮,聂新鹏,王晋臣.规模化发展——

—广西蔗糖业生产的必由之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0-43.

[60]万崇兴,韦日成,万语.崇左市蔗糖产业“4331”发展战略研究[J].广

西经济管理干部学,2011(4):80-86.

[61]粟增富,杨桦,梁海珍.广西蔗糖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9(24):185-187.

[62]李海明,吴松海,林一心.浅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J].甘蔗糖业,

2004(4):25-27.

[63]江永,沈力,胡朝晖,等.广东原料甘蔗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

蔗糖业,2008(4):50-54.

[64]任春峰.制约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65]RCRONJ魪C P,MTYMON A,JONES P,et al.Association of a phytoplasma

with a yellow leaf syndrome of sugarcane in Africa[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8,133(2):177-186.

[66]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

49-53.

[67]李杨瑞.对加入WTO后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几点意见[J].广西农业科

学,2003(1):1-4.

[68]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

(3):72-74.

[69]贺贵柏.广西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探

讨[J].甘蔗糖业,2012(6):48-52.

[70]陆耀邦,梁自力.对发展广西蔗糖业的一点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

区划,2003(6):30-33.

[71]农日东,林素娟.做强做优广西蔗糖业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J].广

西社会科学,2011(12):20-23.

[72]张逸庭,杨逢乐,杨馗,等.蔗糖厂“三废”资源化治理工程实践[J].环

境保护,2003(5):55-57.

!!!!!!!!!!!!!!!!!!!!!!!!!!!!!!!!!!!!!!!!!!!!!!!

320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汽车检测站设计文献综述

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检测站设计 姓名徐金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7 指导教师郭磊魁 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设计 一、前言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它具有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在室检测出车辆的各种参数,并诊断出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维修效率,并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计建造在汽车运输行业来说是一项投资比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何建好、管好汽车综合性能汽车检测站,这是摆在广大汽车运输行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站的设计规划阶段,应着眼于国成熟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检测站将要面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拿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汽车检测站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和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试验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单台检测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交通部自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到2004年底,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约1400余个。同时公安部门建成了数百个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站,部队,石油,冶金,外贸等系统和部分大专院校也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汽车检测站。因此,目前我国以基本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络。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使用的检测诊断设备也日益增多。汽车检测站的蓬勃发展,对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监督维修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综述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综述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因而受到拖累,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因而,围绕文创产业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城市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3T理论出发归纳创意阶层理论研究,提炼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形成对国内外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述评,为促进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其早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文创产业;创意阶层;创意城市;产业发展环境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一、民国时期云南糖业 云南种蔗历史悠久,虽然道光、咸丰年间大量种植鸦片挤占甘蔗种植,以及滇越铁路开通后外国糖业冲击云南市场,云南蔗糖生产一度萎靡,但辛亥革命后,云南蔗糖产量又逐渐增加,到抗战时期云南产糖量已位居全国第二。 民国时期云南全省有32个县是甘蔗种植的主要地区,种植面积约14.7万亩,蔗区主要有:迤东的金沙江下游沿岸一带,迤南的泸江、巴盘江、河底江一带,迤西的金沙江上游沿岸及潞江、澜沧江一带。 民国时期云南榨糖主要由蔗农在甘蔗地边设立糖房进行土法加工,糖房主要是半农性质,纯粹由商人经营的糖房极少,半农性质的糖房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半斤左右的红糖(又称合子糖、碗儿糖)和白糖。冰糖由商家收购白糖制造。电力机器制糖厂只有昆明市志友和孔信记两家,使用红糖为原料,出品砂糖和白方糖,含糖量在97%左右。到建国前,全省有9家初具规模制糖厂,年产红糖16000吨,白糖880吨,冰糖200吨,还有3000余个糖房小规模制糖。 民国时期云南糖以省内销售为主,约占全年产糖的四分之三,内销糖主要集散于迤南的婆兮(今华宁盘溪)、开远、蒙自及呈贡、宜良等分销地;迤西有下关、祥云、鹤庆、云县、腾冲;迤东有昭通、会泽。外销糖在迤南蔗区以弥勒竹园白糖为主,主要销往贵州,远至湖南长沙,每年约200万斤,广南、富宁有少数糖运往贵州、桂林、河口、越南;迤西蔗区主要经腾冲输入缅甸,每年约300万斤。 二、建国后云南蔗糖发展的几个转折点 1.从“吃不饱”到“吃不了” 建国后的30余年间,云南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入食糖。1952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一部分有经验的蔗农成为专职制糖师傅或制糖工人。1956年,甘蔗种植面积19万亩,人均消费食糖1.66公斤。糖坊工人实行工分制,国家还给增产的糖坊主给予奖金,并统一红糖的制作规格,由国家实行等级定价收购。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蔗农成为社员,集体劳作,集体压榨蔗糖。1960年云南实行“粮食上山、甘蔗下坝”,粮食生产供应紧张,许多蔗农改蔗田为粮田,国家收购粮、油、盐、糖,奖售棉布、针织品。1961年,我省规定城市、工矿区每人每月凭票供应红白糖2市斤,节日、产妇、小孩、病人和少数民族地区酌量供应红白糖,昆明每人每月供应普通糕点1市斤,县城节日酌量供应,农村不供应。到1978年,云南有白糖厂31个,但一半以上均为闲置,全省蔗糖产量多年一直徘徊在10万吨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制定“粮糖挂钩、吨糖吨粮、差价补贴、超交加价”的蔗糖发展政策。1980年,云南在农村中贯彻“稻谷包产到组,甘蔗包产到劳,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劳动生产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奖售粮食政策,超产部分奖励50%,甘蔗生产大幅度增长。八十年代初,我省加大投入,新建糖厂19个,改建糖厂20个。1983年全省有42个糖厂,其中日处理500吨的糖厂有12个,甘蔗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甘蔗产量278万吨,食糖28万吨, 编者按:糖是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蔗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全省糖业经历多年连续性盈利后,再次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困局。本文根据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对百年来云南糖业发展历史简要概述,以供参考。 选编者—— —云南省档案馆社会利用服务处

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范文 篇一:开题报告范例 天津师范大学成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 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

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 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 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 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 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二、国外部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四、国内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五、国内外典型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2012年5月11日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被明确提出首先是在英国。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一定义阐明了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和创意,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力。 而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其2002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了创意产业范畴。 创意产业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所承载的内容需要富有文化的内涵,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在创意产业中得到了外在的体现。可以说,创意产业在内容上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雷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文化

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已延伸到“创意产业”领域,并将其分为商品、服务和知识产权三项。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将创意产业解释为,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由于其文化内涵性,在一些地方,创意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的内涵十分丰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都不太相同。大体上,世界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主要有四种:日本、英国和新加坡的创意产业;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版权产业;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国香港特区的创意工业。 表1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

2005年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 一、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1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165.4万公顷,糖料总产8656万吨,面积比1991年减少了29万公顷,而总产却增加了238万吨;2001/02榨季食糖总产820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其中蔗糖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9%增加到90%左右。食糖总产居巴西、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250多亿元,其中糖料产值约170亿元。广西近年来蔗糖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09%、占轻工业产值的28.49%,年上缴税收12亿元,农民甘蔗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云南每年蔗糖产值40多亿元,农民甘蔗收入25亿元,涉及600余万蔗农,“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蔗糖生产脱贫致富。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因此,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 (一)产区布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布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2001年广西、云南、雷州半岛等西部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糖料面积比重由1991年的34.6%增加到53.8%;其蔗糖产量1991年占全国的47.3%,1996年上升至62.2%,2001年达到79.3%。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甘蔗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公顷以上,蔗糖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二)品种生产水平 建国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三次品种更新,国家和各省共审定了百余个甘蔗品种。“六五”以来审定了约60个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粤糖57-423、赣蔗8、川蔗8、闽糖70-611等20多个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取得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但自育品种在综合性状方面始终未能取代引进品种,六、七十年代的F134、Nco310、Co740、CP49-50,八、九十年代的ROC10、F172、ROC 16等都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有的达到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已逐渐成为各地主栽品种。

论文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可行性分析 篇一: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XXXXX 指导教师 XXXXX 日期 XXXX 院、系(部)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 专业及班级工程管理专业XX级 01 班 姓名及学号 XX XXXXXXX 工程管理系 XX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审查表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42361679.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方案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领先并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非常显著并相互关联的重大变化,一是产业链的全球化,二是大规模的跨国界重组。这两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组织结构。汽车产业全球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汽车产业全球竞争的加剧,对国际范围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影响,对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新时期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进一步提升要素禀赋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契机。因此,首先有必要认真研究分析国际汽车产业的时代特征,以便于知己知彼,为我所用;其次应对新时期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应确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抓住后WTO时期和产业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产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最终整体上提高我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 1 汽车业全球化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K.Ohmae和W.Grieder(1997)认为经济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国际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Serge J.Hoffmann(2009)结论得出:目前汽车业发生的变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_陈珏宇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3 陈珏宇 (中央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要: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具体实践中已具一定的优势。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只是起步阶段,因此全面了解并系统介绍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进展及实践进程,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经济;文化创意产业;述评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46(2008)02-0015-06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形成基础 (一)“文化产业”概念的起源 在历史上,“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 m er)在他们于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由于他们是在单数的意义上使用“产业”(in2 dustry)一词,因此中文也常译为“文化工业”,以区别于复数的“产业”(industries)。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满足现状的社会控制工具。①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不同,同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W alter Benjam in)就对文化产业和文化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根据他的观点,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这两种观点———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定义与本雅明强调自由的定义———引发了战后对大众文化的争论。1965年,马克拉伯(Machlup)基于他对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认识,提出了‘知识工业’这一概念。随后,德国诗人和随笔作家汉斯?马格涅斯?恩泽斯伯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在1968年写作了《意识工业》一书。这之后,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正式提出了‘信息工业’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赫伯?席勒(Herbert I.Schiller)和阿芒德?马特拉特(A r mand Mattelart)就表明将革新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进步中去具有重要性。欧洲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使用了‘文化产业’的复数形式。欧委会还使用了另一个词:‘内容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信息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和版权产业等概念相继登场,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不再“把它当成一件‘好事’或‘坏事’,而是把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根本性变化联系起来看待。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第一次提出了 第10卷第2期Vol.10No.2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W 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 on 2008年6月 June.2008 3收稿日期:2008-05-06 作者简介:陈珏宇,(1964-),女,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人员。 ①参见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