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I)专班

政治经济学(I)专班

政治经济学(I)专班
政治经济学(I)专班

政治經濟學(I)專班

(SEMINAR ON POLITICAL ECONOMY I)

政經所96學年度上學期

上課時間:星期五(18:30~21:20)

上課教室:雲平大樓三樓(27304室)

授課教授:宋鎮照

研究室:雲平大樓27206

研究室電話:50236 或50251

Office Hours: Mon. 2-4 PM; Fri 2-4 PM

◎◎◎課程進度與內容

預備暖身週:

李隆生譯,原作者Stephen Leeb and Donna Leeb,《石油效應》(The Oil Factor)(台北:聯經出版,2004)。

Paul Krugman, The Accidental Theorist: and Other Dispatches from the Dismal Science. 翻譯本洪財隆譯,《克魯曼驚奇》(台北:先覺出版,1999.1)。

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天下雜誌記者著,《韓國,躍升中》(台北:天下雜誌,2005)。

商業週刊編輯部著,《金磚四國關鍵報告(The BRICs Report)》(台北:商智文化,2005)。

高希均,《八個觀念改善台灣》(台北:天下文化,2004.08)。

蔣青,《一次搞懂經濟學》(台北:良品文化,2005)。

■第一週:何謂「政治經濟學」(一)﹖(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註:著重於政治與經濟關係。

Martin Staniland,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A Study of Social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或胡祖慶譯,

《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5)。

Neil Fligstein, “Market as Politics: A Political-Cultural Approach to Market Institu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1, no.4 (Aug., 1996), pp.656-673.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4年)。

第一章:何謂政治經濟學﹖

第二章:古典與新古典政經理論發展

第九章:公共抉擇與集體行動

高安邦,《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6年)。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政治經濟學的個體基礎

第三章:從個體選擇到集體選擇

第五章:政府、政治活動與市場

中國政治學會,《政治學報》(VOL.35, 2003.12),蕭全政,「何謂政治經濟學?」頁1-34;宋興洲,「重新思考國家:從政治經濟學到文化政治經濟學」,頁101-164。

■第二週:政治經濟學之起源與研究(二)(THE ORIGINS AND

RESEARCH OF POLITICAL ECONOMY)

註:強調政治經濟學之學派、起源與研究方法。

高金舌、高戈合譯,《比政治經濟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原作者:Ronald H. Chilcot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第一章,頁2-50。

洪鐮德,《當代政治經濟學》(台北:揚智文化,1999)。

第一章:經濟、經濟學與經濟學派

第二章:政治經濟學的崛起、流變與意涵

第三章:馬克思與政治經濟學

第四章:馬列主義與政治經濟學

第五章:新馬克思主義和政治經濟學(1-132頁)

Kees van Kersbergen, “Th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Democracy,” Acta Politica, vol.38 (2003), pp.255-273.

Anthony Giddens,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New York: Polity Press, 1998). 翻譯本鄭武國,《第三條路》(台北:聯經出版,1999)。

黃瑞祺,《馬學與現代性》(台北:允晨,2001),第二章:馬克斯的方法及其現代涵義,頁

37-100。

☆ Caporaso, James A and David P. Levine,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翻譯本:林翰等譯,《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84年)。

■第三週:發展政治經濟學(三)(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註:著重於發展與經濟成長現象。

陳一筠譯,《發展社會學》(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民79年),原作者Andrew Webster,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1990, 2nd

edition).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臺北:巨流圖書,民76年二版),第一章「論發展社會

學:理論與問題」。

Amartya Se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劉楚俊譯,《經濟發展與自由》(台北:先覺出版,2001),第一、二、三、四、五章,頁1-177。

Mitchell Seligson and John T. Passe-Smith (eds.)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equalit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3) 其中的Part 3:

Cultur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p. 141-192.

chapter 11. The Achievement Motive in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12. Becoming Modern.

chapter 13. The Confucian Ethic and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14. Underdevelopment Is a State of Mind.

chapter 15. On the Sociolog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高安邦,《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6年)。第七章到第十二章(頁129-244)。

■第四週:國際政治經濟學(四)(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第四週:國際政治經濟學(四)(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註:強調國際政經之體制、霸權、組織、合作、和關係。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有翻譯本。Chapter 1, 2, 3, 4, 5 and 8.

中國政治學會,《政治學報》(VOL. 35, 2003.12),曾怡仁,「從政治經濟學到國際政治經濟學」,頁165-194。

David Chandler, “Culture Wars and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 An Inside/Out View of the Decline of National Interest,”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41 (2004), pp.354-374.

Joan Edelman Spero原著朱雲漢與高朗校閱,楊鈞池等譯,《國際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3年)。包括導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六章。

Nick Bisley, “Neither Empire Nor Republic: American Power and Regional Order in the

Asia-Pacific,”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43 (2006), pp.191-218.

戴鴻超,《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臺北:三民書局,民84年)。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第五章:國際政治經濟學。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3期(1997),頁27-59。

Anthony Tuo-Kofi Gadze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wer: Hegemony and Economic Liberalis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chapter 1 & 2, pp.17-86.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孚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2003),頁1-21。

■第五週:制度政治經濟學(五)(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

註:強調新制度主義與理性選擇。

John Harris, Janet Hunter and Colin M. Lewis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199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NIE

Chapter 2: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Chapter 3: Social Dilemmas and Rational Individuals: An Assessment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Chapter 4: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Ellen M. Immergut,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Politics and Society, vol.8, no.1 (March, 1998), pp.5-34.

劉瑞華,原作者Douglass C. North,《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1994)。

圖書編號(550.1878 0442)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7)。圖書編號(550.1878 1062)

何景榮譯,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著,《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2002),

理論部分,第一、二、三章,頁33-107。

中國政治學會,《政治學報》(VOL.32, 2003.4),吳玉山,「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劉瑞華,「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

潘天群,《博奕生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一版五刷)。

黃瑞祺,《馬學與現代性》(台北:允晨,2001),第五章:理性選擇與馬學,頁171-198。吳英明,《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出版,2005)。

■第六週: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

■第六週: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第二部份:「現代化理論的回顧」。

Alvin Y. So,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PART I: The Modernization School, pp.17-87.

Martin, Kurt (ed.). Strateg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ding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91)

chapter 2: Modern Development Theory, pp.27-73.

chapter 9: Equity and Growth in Taiwan: How "Special" is the

"Special Case"? pp.191-200.

chapter 10: Dependency and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NICs): Towards A Reappraisal, pp. 211-229.

■第七週: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第三部份:「依賴理論」。

Alvin Y. So,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PART II: The Dependency School, pp.91-165.

Wil Hout, Capitalism and the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Dependence, and the World System (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993).

■第八週: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

Alvin Y. So,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PART III: The World-System School, pp.169-260.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第四部份世界體系理論。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第七章「資本主義發展與世界經濟體系」。

Seligson, Mitchell and John T. Passe-Smith (eds.)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equalit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3) 其中的

chapter 18.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Debate on World

Inequality.

chapter 19. Wallerstein's World Capitalist System: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Critique.

chapter 20. Transnational Penet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hapter 21. Financial Dependence 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第九週: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區域主義(REGIONALISM)徐偉傑譯,原作者Malcolm Waters,《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文化,2000)。

Edward D. Mansfield and Helen V. Mi lner, “The New Wave of Reg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3, no.3 (1999), pp.589-627.

Jonathan Joseph,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mentality,”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43 (2006), pp.402-418.

Stephen Castles, “Nation and Empire: Hierarchies of Citizenship in the New Global Order,”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42 (2005), pp.203-224.

Geir Lundestad, “Why Does Globalization Encourage Fragmentation?”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41 (2004), pp.265-276.

黃兆仁,「東亞區域主義與經濟互賴」,

http://www.geo.ntnu.tw/faculty/ShenSM/Course/AsiaPacific/Materials/東亞區域主

義_經濟互賴.htm (1999/06/10)。

趙文衡,「區域貿易協定與東亞國際政經體系之重組」,《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2002)頁81-108。

周憲、許鈞主編,郭國良、徐建華譯,《全球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原作者Zygmunt Bauman,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London: Polity Press, 1988).

宋鎮照,「從全球化與區域化分析東協的台海兩岸發展策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4期(2004.10),頁151-187。

■第十週:資本主義(CAPITALISM)

Lester C. Thurow,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李華夏譯,《資本主義的未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

George Soros,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Open Society Endangered. 聯合報編譯組譯,《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台北:聯經出版,1998)

☆許寶強、渠敬東選編,《反市場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齊思賢譯,原作者 Lester C. Thurow,《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出版,2000)。David Kang, Crony Capit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楊孙光譯,Robert Gilpin著,《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台北:桂冠圖書,2004)。

■第十一週:國家機關理論(STATE THEORY)

高金舌、高戈合譯,《比較政治經濟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原作者:Ronald H. Chilcot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第四章,頁158-208。

Adrian Leftwich, "Bringing Politics Back In: Towards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 ol.31, No.3, Feb. 1995, pp. 400-427.

Ziya Onis, “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4, no.1 (Oct., 1991), pp.109-126.

John A. Hall (ed.)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V olume 1.

Section 1: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Pp.7-76.

Section 2: THE QUESTION OF STATE AUTONOMY, Pp.79-175

Section 4: RECENT THEOETICAL ADV ANCES, Pp.329-423.

John Harris, Janet Hunter, and Colin M. Lewis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1995). Chapter 5: State Failure in

Weak States: A Critique of 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Pp.71-86.

Joseph Wong,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the Challenges of Bi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26, no.2 (2005), pp.169-191.

Wu Yongping, “Rethinking the Taiwanese Developmental State,”China Quarterly, vol.177 (2004), pp.91-114.

■第十二週:跨國公司研究(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den, Lorraine and Evan H. Potter (eds.). Multinational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3)

五樓圖書338.883 M919

Casseres, Benjamin Gomes and David B. Yoffi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V olume II(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1993) 其中的chapter

5.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Dependency pp.69-92.

■第十三週:社會階級研究(SOCIAL CLASSES)

高金舌、高戈合譯,《比政治經濟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原作者:Ronald H. Chilcot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第三章,頁104-157。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北:唐山出版社,臺灣社會研究叢刊,民82年)。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第四章:「國家機關與社會階級之政經互動理論」。

董安琪譯,原作者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89)。

圖書館編目(571.85 7714) 登錄號626871

黃瑞祺,《馬學與現代性》(台北:允晨,2001),第四章:共產黨宣言的現代性解讀,頁151-169。

Mehran Kamrava,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London: Routledge, 2000, 2nd edition), Chapter 1, pp.1-29 and Chapter 7, pp.188-208.

Anthony Bebbington, “NGOs and Uneven Development: Geographies of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28, no.6 (2004), pp.725-745.

Mitchell Bernard, “States, Social Forces, and Regions in Historical Time: Toward a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Eastern Asia,”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17, no.4 (2000),

pp.649-665.

■第十四週:國家發展策略(STRATEGI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Krueger, Anne O. Political Economy of Policy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inha, Radha. "Economic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Conceptual Issues," World Development, V ol.23, No. 4, 1995, pp. 557-575.

Oman, Charles P. and Ganeshan Wignaraja, The Postwar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New York: Macmillan, 1991).

吳榮義譯,《發展中國家經濟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民74年,四版)。

■第十五週:帝國主義研究(IMPERIALISM)

Anthony Brewer,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7 edition) 五樓圖書325.32 B758-2.

David A. Baldwin, Key Concep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 olume II (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1993) 其中的Part IV: Imperialism pp.375-478.

☆ Addo, Herb. The Imperialism: The Permanent Stage of Capitalism (New York: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第十六週:國家機關與市場(STATE AND MARKET)

Hidetaka Yoshimatsu, “State-Market Relations in East Asia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in the Asia- Pacific,”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18, no.1 (2000), pp.5-33.

Amitava Krishna Dutt, Kwan S. Kim, and Ajit Singh. The State,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1994) 其中的

Part 1: General Perspectives, Pp. 3-81.

Anant R. Negandhi, (e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6) 其中的

Public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p.87-108.

Seligson, Mitchell and John T. Passe-Smith (eds.)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equality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3) 其中的chapter 25.

Rent-Seeking or Dependency as Explanations of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chapter 29. Big Business and the State: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 Compared.

chapter 30. The Rise and Crisis of the Dragon Economies.

Robert Wade,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翻譯本張宗

漢,《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民83年)。第一章到第三章,頁7-75。

■第十七週:國家機關與跨國公司(THE STATE AND MNCs)

Casseres, Benjamin Gomes and David B. Yoffi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V olume II (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1993) 其中的

C. MNCs and Government Power: chapter 6、7、8、10、11.

E. The Influence of Home Countries on MNCs: chapter 14、15、16.

F. The Influence of MNCs on Government Policy: chapter 18

■第十八週:綜合應用(APPLICATIONS)

Winckler, E. A. and S. Greenhalgh,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 (張苾蕪譯,《臺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臺北:人間出版社,人間政治經濟叢

刊,第七套)。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第二部份:經驗研究,第10章到15章。

柯志明,《米糖相剋》(台北:群學出版,2003)。

◎◎◎上課要求與方式:

⊙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勤於閱讀、融會貫通、理性批判,不要存有僥倖之心。

⊙三人一組,分成五組。每週有兩組同學做報告,其他兩組則做評論,剩下的一組

則提問問題。也就是每一組同學報告,就有一組同學做評論,以及一組同學發問

質疑。大家參與。

⊙老師隨時抽點同學回答問題或提供一些批判意見。

⊙老師隨時抽點同學回答問題或提供一些批判意見。

⊙希望同學多參與討論,以平常心上課,也不要太嚴肅或緊張,養成發言與發問的習慣,用心聽別人的報告,也用心質疑問題或是提出批判觀點。

⊙希望同學多參與討論,以平常心上課,也不要太嚴肅或緊張,養成發言與發問的

習慣,用心聽別人的報告,也用心質疑問題或是提出批判觀點。

◎◎◎成績計算(GRADE):總分120分

1、上課參與和討論(10分)

2、期中考與期末考(40分,每次總分20分)

3、每週交心得報告不得少於兩千字,必須打字,也必須具有

批判性的見解,敘述性心得不予接受。(40分)

4、口頭報告(20分)、評論(10分)

註:其中第1和4項,原則上是小組團隊(team work)分數,共40分,請同學發揮小組功能,彼此鞭策與激勵,共同完成每週所交代的閱讀作業要求。

☆代表參考書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17年春《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资本集中 A. 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B. 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 C.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 D.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满分:2 分 2. 产业资本不包括的一项是 A. 投入制造业的资本 B. 投入建筑业的资本 C. 投入农业的资本 D. 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 满分:2 分 3.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满分:2 分 4.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A.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 B.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C.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 D.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 满分:2 分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 A. 以按需分配为主体 B.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 以市场分配为主体 D. 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 满分:2 分 6.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 货币的积累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财产所有权 D. 贷放 满分:2 分 7. 货币的本质是 A.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 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C. 金银等贵金属 D. 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满分:2 分 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满分:2 分 9.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A. 危机阶段 B. 萧条阶段 C. 复阶段 D. 高涨阶段 满分:2 分 10.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 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满分:2 分 11. 垄断条件下银行的新作用使银行变成了 A. 信用中介 B. 万能的垄断者 C. 支付中介 D. 普通的中介人 12.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社)复习资料 一.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二.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及其多种实现形式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次,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再次,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着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2.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三.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即归属谁所有;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生产资料所有者具体经营和组织利用生产资料的方式。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四.所有制结构的概念,多种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与作用 1.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数量比例。 2.a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存在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b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经济资源,促进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c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就业和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五.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六.先阶段按劳分配的特征 1.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奖金等,然后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 2.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和单位内部实现。 3.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 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 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闭卷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谷军 第一套题 一、名词解释 1、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 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 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 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二、简答题: 1、影响中国产权结构调整的因素? 答: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 其中,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2、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主导作用? 答: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来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 2)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 3、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答:1)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2)制度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二是制度安排;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3)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一是产权,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二是国家,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等来保护产权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应享有的利益。三是意识形态。 4、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答: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称为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基本目标大体可分三类:一是效率、增长、稳定;二是经济福利;三是分配公正。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我国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就业;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五是国际收支平衡。

政治经济学(7社会主义部分)

第七章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分配3学时 (这章内容本身很重要,但是讲课讲简单点, 讲最基本的,核算方法提一下就是了) (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谈论国民收入,而 非西方的观点)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及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出不计入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表现为社会在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包括三部分:①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②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③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也叫社会必要价值)。

社会总产值= C+ V+ M (宏观是微观在统计学上的汇总,宏观出问题那么微观一定有问题,不研究宏观经济问题产生的微观原因,仅仅利用货币政策、财政财政两种宏观调控方法来影响总需求、总供给这两个统计总量,一定会出问题。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以名义货币计量的总需求升高,但是一旦退出宽松政策,又会再一次出现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严重债务危机,还不起的地方债券由中央兜底,中央发行新债券来偿还,确保银行系统能够承受住违约风险,不至于引发经济危机、政党危机。这两年中央政府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非常草率) 2、国民收入的含义与功能 ①国民收入的含义 国民收入指社会总产值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后,剩下的部分。从实物形式看,国民收入是指超过补偿需要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品。从价值形式看,国民收入是指社会总产值中,由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国民收入= C+ V+ M- C= V+ M ②国民收入的功能 ⑴补偿功能。V——劳动力再生产必要的费用的补偿。 ⑵积累功能。M——一部分用于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⑶保障功能。M——一部分用于非生产领域劳动者的需要,社会

东师《政治经济学》19春在线作业2.doc

(单选题)1: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 A: 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的结合程度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C: 生产中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 各企业中手工操作与自动化之间量的比例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 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的劳动 B: 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 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 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商业利润来源于()。 A: 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 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 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所有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按劳分配规律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 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 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A: 都具有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 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 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

B: 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资本主义商品的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 A: 预付的不变资本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B: 预付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C: 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D: 耗费的可变资本和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和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生产力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关于金银成为货币的问题,正确的说法是()。A: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也是金银 B: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C: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有()。 A: 维持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养育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D: 历史和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 劳动时间 B: 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C: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D: 商品的销售时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 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 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 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正确答案:

电大世界政治经济学复习整理(单选、多选、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70年代)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雅尔塔体制) 5,冷战结束以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关系是(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6,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7,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8,“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A.杜勒斯) 9,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B.法国) 10,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1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12,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B.“布雷顿森林协定”)1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14,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C.“第四点计划”) 15,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C.尼克松政府时期) 16,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1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D.世界贸易组织)

18,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D.地区经济论坛) 1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2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21.(A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为了满足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23.(A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24.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D新经济)的旗帜 25.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冷战和遏制政策的是:(B杜鲁门主义) 26.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待第三世界的立场与政策最为开明积极的西方国家是:(C西欧) 27.提出超越遏制的是以下哪一位总统:(B布什) 28.标志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质的升级的是(D星球大战计划) 29.(B 2001年)年9月11日,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30.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的对外关系政策是(C政治大国战略) 31.二战后日美签订了(D《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 3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是(A日本) 33.(B1955年体制的形成)标志着欧美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得以确立。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

名词概念 1.虚拟企业: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经济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 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品牌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 2.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对商品市场和销售市场的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以 垄断价格为前提,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工人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企业制度: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部工人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 工人与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表明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特征:劳动力自由、资本所有权为中心、分配制度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 4.利益相关者: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决策时要考虑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5.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制衡关系的泛 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约束机构。(其具体原则包括①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得到尊重; ②利益相关者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机会得到补偿;③使利益相关者的赞誉有助于建立提高公司经营绩 效的机制;④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应当得到有关的信息。)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表现为政府代表国家占 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 7.经济全球化:指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 赖的一体化过程。(成因有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市场经济的选择提供了资源配置机制。)

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是()。 A.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B.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4.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A.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C.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5.银行利润率是()。 A.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 B.平均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 D.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6.股票价格是()。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等于股票票面额 C.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股权收入 7.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A.只须缴纳级差地租 B.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C.拥有土地所有权 D.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A.前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前者小于后者B.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C.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后者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D.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一般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势 E.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②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④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4. 资本流通公式的特点是() ①运动的顺序是先买后卖②运动的媒介是商品 ③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④运动的目的的价值增殖 ⑤运动是无止境的 5.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线作业

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线作业 第1题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第2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主导因素。生产力,其主要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 第3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第4题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 )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5题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这个载体就是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6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第7题 商品的二重性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第8题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影响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导致国际局势不稳定甚至冲突。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不适用于中美关系的现实,应该将崛起中的中国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建构主义学派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为此,一套较完整的大国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关键词:大国崛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大国崛起理论 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也是“经典现实主义之父”。他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为权利与和平而斗争》(1948)中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宣告了美国二战后外交思想范式转型的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是由对权利的追求驱使的,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国际政治的动因就是对权利的追求。因此,权利之争是“世界政治的核心内容”。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现实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国家的逐步崛起,演绎出新现实主义学派。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是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华尔兹认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国家不应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应寻求权力的平衡。均势理论的实质是主要大国间实力平衡的分配。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1971)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稳定论,后来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制度、提供世界经济的稳定器、提供公共物品等从而实现均势,从而保持国际局势稳定;而新兴大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引起不稳定。 米尔斯海默认为,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中心,它必然会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并主宰东北亚。当中国不断增加权力时,中国的邻国和美国都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很可能通过组建一个均势联盟的方式达到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

力的研究上。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 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特征是:(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3)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的技术垄断所左右。 6.汇率政治的三难P327 汇率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国家自主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各国努力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通过促进资本流动进而促进本国的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由于各国的互相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然而,自从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全球不但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反,金融危机不断。究竟是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决策者,褒贬不一,理由各异,这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最大困惑。汇率政治三难(P305):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单个国家是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是研究者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开放经济,如果这个国家要保持资本的流动和固定汇率,它就必须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假如一个国家为了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实行独立的货币扩张政策,那么结果必然是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利率,同时放弃开始的货币政策,才能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政府坚持扩张的货币政策,那政府只能是要么控制资本流动,要么采取浮动汇率,从而牺牲其他两个目标政策中的一个。这是浮动汇率制施行以来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第六、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名词解释: 1.公有制: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的所有制形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 种新型的所有制。 论述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②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③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总之,在我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厚,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中小资本,建立并壮大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它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①.政治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决定只能实行按劳分 配; ③.直接原因:a.人们的觉悟:人们还不能做到无条件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劳 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b.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 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还仍然存在,从而各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还存在着很大差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根本标志; ②.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务者的积极性,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5.试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要求的分配制度; ②.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收入分 配制度的进步; 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

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是()。 A.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B.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4.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A.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C.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5.银行利润率是()。 A.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 B.平均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 D.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6.股票价格是()。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等于股票票面额 C.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股权收入7.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A.只须缴纳级差地租 B.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 C.拥有土地所有权 D.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A.前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C.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后者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D.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一般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势 E.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②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④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4. 资本流通公式的特点是() ①运动的顺序是先买后卖②运动的媒介是商品 ③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④运动的目的的价值增殖 ⑤运动是无止境的 5.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①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②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③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④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⑤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6.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属于可变资本 ②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固定资本 ③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流动资本 ④从其价值形成方面看,与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的作用相同 ⑤从其流通的方式看,它和流动资本没有区别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 ①增加雇佣劳动的数量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 ④提高劳动生产率⑤增加劳动强度 9. 从分析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中可以看出( ) ①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作用是不同的 ②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不同的 ③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④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同价值规律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 一、政治层面的“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帝国体系,民族国家体系,欧洲殖民体系。 二、经济层面的全球性的“世界经济”。组成:①商业资本的形成,其重要标志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②贸易,1500-1750年,欧洲人通过贸易,不但增加了财富,而且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学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完成的。 ①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变个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保守主义者承认社会变革的正常性和必要性,但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某些变革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那些影响社会基本结构的变革是不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②整个在19实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在政治上有意识地追求立法上的改革,以此支持“正常的变革”,为这种变革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即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宗旨就是力图理性地说明“正常变革”的合法性。 ③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其中,进步的实现不是连续的而是非连续的,即通过“革命”来实现;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最终追求的社会,而是倒数第二个社会。 四、三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点: ①三种意识形态都承认资本主义主义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 ②三种意识形态都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性主要表现在贺信和边缘区的划分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及财富 ①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由两个来源:A,一个是金银矿的开采,以便获取更多的金银等贵重金属;B,另一个就是发展商业,特别是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使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而不是流出。 二、国家干预经济:在货币及财富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增加各国的财富,各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有: ①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 ②颁发特许证以及给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业的垄断权 ③政府之间制定通商条约 ④推行殖民政策 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 第一、是无边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 第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李斯特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他的国家经济学,主要内容有: 1、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李斯特看来,生产力既包括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劳动,也包括维持法律和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换句话说,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 2、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业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的基础。 3、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依附理论:某些国家的经济取决于它们所从属的另外一些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经济社会与世界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有些国家(统治国)只能依次作为扩张的反映时,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