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打工谋生,从而形成了声势浩荡的民工潮。农民工进城参与现代化建设,对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容忽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对农村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缓解剩余劳动力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下更为突出的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造成高素质劳动力外流,农业深开发后劲不足;使农民弃耕厌耕思想日益严重,大面积农地撂荒;年轻人生存方式转变,农业后继无人。本文将对以上所提到的关于农民工涌进城市对农村产生的促进作用和对农业的不不利影响及其改革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为农业的深开发、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三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资料和参考建议,促进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民工农业经济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

引言

一直以来,对于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的现象,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且政府针对此出台了诸多改革政策,人们也能清楚地认识到农民工进城打工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忽略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打工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正在发生改变,且日益突出。阻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农民工涌进城市对农村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十分迫切并且必要。

一、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进城打工,把自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僧多粥少的局面。此外,农民进城打工所得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要高出好几倍。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进城打工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农村劳动力外出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的回流,既包括物质资本的回流,即大量汇款流入农村;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回流,即在外流动的农民工形成回乡创业的群体。尽管回乡投资并不是回流的主体,但由于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基数大,回乡创业的总数不容忽视。许多打工者返回农村,把打工的积蓄、熟练技能和市场阅历用于经营特色农业,创办乡镇企业和商业,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妇女。

(三)、促进了农村价值取向的转变。

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与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快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你们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进。

二、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农业深开放后劲不足。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使各地普遍存在“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农田上剩下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被戏称为“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从全国的情况看,在离开土地的农民中,大多数为年龄在18~50岁的年轻人,呆在家中的是妇女和年龄在17岁以下的孩子和年事已高的老人,这就有力地揭示出,由于从农村向城市和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已日渐稀少。同时外出打工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在农村的人。大多数外出劳动力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而目前农村人口中,70%左右的人只具有小学或小学以下(包括文盲)的文化程度。随着多数有些文化、技术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女性和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从事农业生产要求长时间并且是艰辛的劳动,这常常使留下来的妇女和老人筋疲力尽,有些女童因此辍学。在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力的今天,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势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两种的推广、土壤的改造、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最终甚至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滑坡。

(二)、农民弃耕厌耕思想严重,大面积农地撂荒。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面积的绝对减少,土地本该愈显珍贵,但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态度却在发生着逆向的变化。在与城市的连续沟通后,鄙视种植业、厌弃土地成为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心理。许多农民对农业不感兴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而且逐渐变得只是勉强地应付农业。如果有条件,大部分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实际上,在农村凡是具备了外出务工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基本条件的人大部分是流出者或者是潜在流出者,尚未成年仍在读书的青少年则成为流出的后备军。农民在进城以后,日益意识到种地的比较利润太低,又非常幸苦,因而更加不愿意种地了。

(三)、年轻人生存方式转变,农业后继无人。

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流出的动力不仅在于改善生存状态,还在于改善生存方式的要求。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方面,更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在乡村里做农民,不仅意味着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也意味着社会和文化位置的低下。许多年轻人认为“有本事应该到外面去工作,在家种地最没出息”。事实上80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很少又专门从事种植业的经历,其中许多人已根本不会种地,他们以后也不会选择在土地上谋生。

如果对此类现象不加管束,那么将来谁来养活中国?

三、改革对策

(一)、对于农民工返乡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我国对于农民工进城打工,高素质劳动力流失,使得我国农业开发后继无人的问题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极具战略性与全局性的产业,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富则国家富,对于我国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虽说,有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了,但是,一方面,农民工创办的大多数是乡镇企业和商业,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更加加重了农民弃耕厌耕的思想和大面积农地撂荒的状况;另一方面,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和城市的工资待遇存在很大的差距,仍然无法留住高素质劳动力。

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对于农民工返乡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就能吸收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办经营特色农业,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就职农民的工资待遇,吸引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壮年回乡大展身手,经营农业。他们有了钱,可以买车,白天在农村经营农业,晚上和节假日回到城里生活,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换了工作的地点而已。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精兵强将走四方”,农业深开发后劲不足,大面积农地撂荒,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也必将促进农业的深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二)、发展高科技农业,吸引年轻的劳动力。

发展高科技农业,把高科技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智能手机应用、电脑数据库、数据化监控系统等,农民不需要出门,只要操作手机或电脑变可以监控农田里的灌溉系统。通过这种高科技方式,改变农业工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发展农业经济。

四、总结

在现存的制度、经济背景下,农民涌进城市是大势所趋,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也应当予以重视。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使得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发展后继无人,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提出对于农民工返乡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发展高科技农业,吸引年轻的劳动力的改革对策。期望能为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三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资料和参考建议,促进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9

【2】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

【3】张遂、马慧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

【4】赵俊超,孙慧峰、朱喜,农民问题新探,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直接构成并影响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的其中之一。自建国以来,政府就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远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家庭承包制是继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之后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三次的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一步。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农村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前提。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地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真正地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激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其关键是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才有意义,购买、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才有积极性,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有可能。只有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那些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才愿意把不便自己经营的土地转让出去,那些擅长经营农业的大户才能放心地接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发展起来。应当说,我国人地矛盾还将会长期存在,但只有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用改革发展的眼光,才能逐步地得到解决。 同时,只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觉利用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显著差别,即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还包括从事副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进城或就地务工经商办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必然要积累属于自己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发展自营经济,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就会逐渐形成起来。一旦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使农产品不断地丰富起来,当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就会利用自己的经营性资产,积极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才会成为可能。如果说我国农村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源地,那么家庭承包经营则是发育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引擎。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人们都把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合称为中国农民的两项“伟大创造”。它们不仅使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对中国的全面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解决了农村中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一)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响应国家号召,关心“三农问题”,同时为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大学生的热情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展示当代大学生大良好精神风貌。经过精心准备,在本暑期(7月15日-21日)在**市机加工地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通过走访、展板宣传和调研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活动。 通过现场走访和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问题大部分方面得到较为理想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文。

1、每个月的工资在何水平?(800元以下)10%在、(800-1500元)85%、(1500-3000元)5%, 2、每个月的消费多少?(300元以下)40%、(300-500元)40%、(500-800元)20%、(800元)以上0%, 3、工作时间,(8小时)22%、(10小时)23%、(12小时)10%、(13小时)45%, 4、有无劳动保险?(有)30%、(无)70%, 5、有没有被拖欠过工资?(有)60%、(无)40%, 6、年龄?(15-19岁)5%、(20-29岁)10%、(30-39岁)10%、(40-49岁)25%、(50岁以上)50%, 7、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50%、(无)50%, 8法定假日是否有休息?(有)45%、(无)55%, 9、是否有加班?(有)10%、(无)90%, 10、对现在生活状况的看法,(很好)0%、(一般)50%、(差)5%、(很差)45%。 结果显示大部分工资在800元到1500元之间,这相对过去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仍有部分工资在800元以下,在这个物价上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这800元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更何况大部分农民工担负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800元又能否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

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文 论文题目:谈农民工的作用及权益问题指导老师:贾俊峰职称:讲师 学生姓名:水墨丹青 学号:201012030833 班级:新闻一班 专业:新闻学 学院(系):传媒学院 完成时间:2010年12月05日

目录 一.农民工的出现与成长┈┈┈┈┈┈┈┈┈┈┈┈┈2二.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4 三.农民工最基本权利应受保护┈┈┈┈┈┈┈┈┈┈┈┈┈5 1.中国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6 2.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得以解决,为三农问题的窘境开辟了一条大道┈┈┈┈┈┈┈┈┈┈┈┈┈┈┈┈┈┈┈┈┈┈┈┈┈┈7 3.农民工成为改变中国农村贫困面貌的主力军┈┈┈┈┈┈8 4.大量农民工入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9 5.对传统中国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10 6.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11 7.为中国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12 8.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13 摘要 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了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速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农民工的出现与成长 农民工——一个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下的产物新名词,是一个令人尊敬又令人伤感的时代发展的标志现象!当代农民工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最壮观、最伟大、最可敬、最可爱的一个社会群体!纵观历史,当代农民工可以说是真正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最伟大的动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结束了文革的动乱,粉碎了四人帮。中国从三年大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折腾搞得疲惫不堪,百业待兴。1978年的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从此正式走上改革开放、富国强兵、科教兴国的阳光大道!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掀起的是“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国农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从而也有了富余的劳动力。这群剩余的劳动力大批的涌向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2128888.html,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明雅萍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20期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成为现实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農业现代化建设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杜润生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核心人物,也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曾在中央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农村改革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重要思想。其思想对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国际学者对杜润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给予了一定关注,多以单一、孤立的视角零散、片面地整理和论述了杜润生某方面的改革思想,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及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整体评价。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存在欠缺和不足之处,大多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系统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有所涉猎,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关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但类型多样,多以采访、传记、访谈、会议记录为主,以思想为主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很少。通过研究得出,杜润生的改革思想在时间继承上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对于包产到户的施行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以及完善的一些思想,另一部分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杜润生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完善的一些思考。学界研究对两部分内容都有涉猎,但前者居多。国内学者对于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关于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解读 国内学者关于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解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内容角度出发,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涵。例如,张艳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及历史趋势等方面的阶段性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二是从制定和形成过程角度出发,梳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定过程和逻辑顺序。例如,李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变迁研究》一文从初步探索,持续完善,稳定发展三个方面论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发展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中央电视广播大学 年级:09级秋季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0914001461605 调查者:乔菲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0日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1)、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目前中国的农民人口估计约为9亿左右,其中两亿多,也就是其中四分之一为农民工,我们对这其中的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情况、就业情况等,希望我们这次的调查能加深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情况的了解。 由于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有的在工厂、有的在建筑工地。在调查访问卷中发现,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不高,但对目前现状不满意,很想改变又累又脏工资低的工作,对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水平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0--2010年11月15日 调查方式:个人调查 经调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这部分的农民工学历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中、高职学历,而就职以后也是最底层的职位。而外出务工是农民工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提高农民工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劳动机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 (一)、农民工就业情况 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没有休息日、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补贴更是家常便饭,比比皆是。 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

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关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的思考科目: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班级: 2014级区域经济 姓名:李清德 学号: 20141191 所在单位:蓬溪县交通运输局 所在分部:遂宁分部

摘要 结合我县被列为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全省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县的机遇,积极试点,先行先试。在相关工作中主要面临“五大难题”,一是“权属不明确”,二是“价值难评估”,三是“信用无凭据”,四是“交易缺市场”,五是“权益难保障”。结合实际,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产权抵押融资、贷款。

一、力求“两个”突破,切实加强改革基础 “农民贷款难”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县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城镇相比,农村发展缓慢,融资渠道单一,后劲乏力,致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所以,结合县情和农村实际,进行了重点设计,围绕两个突破,狠抓工作:“两个突破”:一是要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求突破,主要从“身份”和“市场”因素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市场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农村大量的资源、资产在法律层面上得到权属认可,并在市场上实现自由流转,达到转化农村资源为资产、化资产为资本,从而盘活农村资源的目的;一方面尽量减少农村的各类产权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改变农民是有产的“无产阶级”这一尴尬身份,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要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上求突破,主要是从“钱”的因素考虑,如何在农民、市场、金融机构三者之间搭建一个平台,畅通融资渠道,保障农民和金融机构的权益,为“三农”发展赢得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二、加强“三联”协作,创新“三保”机制,破解“五个难题” ——破解“归属不明确”难题。确权颁证是前提。蓬溪将农村“三权”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出台《蓬溪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10月28日,全县“三权”确权颁证工作开始在全县全面推进,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安排部署,重点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同时,出台了《蓬溪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优选县农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县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至今,从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到重庆、贵阳等内陆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它的背后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问题,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内涵。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度回升至0.97,接近2007至2009年时期的历史最高点。“用工荒”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普遍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农民工的重视和保护,我对惠东县当地的农民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工。 二、调查人员:*** 三、调查时间:*** 四、调查方法: 1.文献调查法:网上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 2.实地考察法:实地去观察当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作文字记录和实地 拍照记录。 3.调查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关于农民工的调查问卷。 4.访谈调查法:采访当地农民工,村委,村民,向他们了解农民工的相关情况; 采访老师,向老师了解农民工的有关知识。 五、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查阅相关书籍及网站,搜集了解农民工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等,记录对调查有帮助的资料。 第二阶段:确定以惠东县城里的黄甫、吉隆为主,平海、港口等作为补充展开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 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到吉隆、黄甫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并作记录。在学校里对栾海平校长(地理科惠州市首席教师)了解有关农民工的 有关知识。 第四阶段:整理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分析研究,以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第五阶段: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在班级里开展关于关注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主题班会。 六、调查研究分析: 1.农民工的来源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自2000年以来,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在不同的行业从事最苦的工作,但工资却是最低的。他们分布在建筑工地、工厂以及一些服务行业中,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

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就业难,工资被拖欠现象严重,缺乏社会保障,社会地位低下,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工资;社保;业余生活;子女就学;解决对策 引言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当前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进到城里从事非农的工作单还未改变农民的身份,未被被城市错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民工自身素质欠缺,文化程度不高、缺少技术,以及一些政策制度方面的缺陷,他们只能做些纯体力劳动以及一些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加上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农民工就业难确实有所缓解,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改变。因此,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工“就业难”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其次是不能持续、稳定就业,或者是就业质量很低。 (二)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权益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农民工就业环境日益改善,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建筑业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比较严重。到2007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1000亿元,农民工中,48.1%的人有过出门打工但拿不到工资的经历,为了讨薪,农民工往往要到有关政府部门去几次甚至十几次,有的农民工仅仅在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阶段就要花出几百元至上千元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在这段时间内,他们无法正常劳动。农民工讨薪给本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由于依法维权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程序繁琐,处理时限过长,而且付出巨额成本后许多权利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处理结果不能弥补其维权过程中付出的巨额成本,所以许多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以及诉讼等合法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有的农民工甚至选择了暴力手段或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跳楼、爬塔吊等。这些恶性事件,不仅直接威胁着农民工、用人单位老板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 (三)社会保险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顾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_3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 版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

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 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

浅谈农民工进城现象

浅谈农民工进城现象 农民工,这个让人看了就觉得朴素的字眼,也让人值得细细的斟酌打量——农民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大量的农工背离自己的家乡,离开曾经在打拼过的土地,来到东部沿海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新的生活支撑点。 那么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第一个原因,是了提高家里的经济收入,维持家里生活。现在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当前的土地资源的分配已满足不了农民的种地需求,众多的人口,狭小的土地,维持不了家里。加上农部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征收土地,农民的土地已变得很少了,经营不了一家的糊口饭,所以为寻找提高生活条件的办法,进城务工是农民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东部沿海城市的崛起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提高了,农民家里多出劳动力,将转移动东部地区,迎合新时代的需求。而东部的发展也正好提供给农民就业的机会。 再次,农民进城也是看到城市生活的美好和优越性。农民是一个很朴素的群体,也很讲究出息和面子,在他们看来,没到过城市里打拼过是很没出息的。为拼博而背井离乡也是农民进城的原因之一。 农民工进城,其实也是社会结构化和分工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纯朴的民众进城带着一味的笑容进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或者说对城市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呢? 农民工进城在城镇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化不断加快,部分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抱着一线希望,奔向茫茫的城市。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接轨,城市的就业岗位向全社会开放,劳动者凭借自身的条件竞岗。而且也随着教育的发展,农村功动力素质与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这也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此外,农民工就业的岗位,一般是城镇人口不愿意去的脏累苦险的岗位,恰恰是这部分农民工填补了这些岗位的空缺,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速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就业水平,促使全省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进入城镇的农民工生活、工作逐渐相对稳定,这对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的稳定带来良性影响。进城农民工,既是城里人,因为他们在城里工作、生活;又是农村人,因为他们在农村还有土地,仍然保持着土地承包者的身份,仍把农村作为经营的后盾,他们处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决定农民工能否在城镇长期生活工作的因素众多。首先是经济因素,当收入水平较高时,他们会长期在城镇生活、工作;当收入水平较低,或者不能维持生活时,可能就会选择离开,或者是候鸟式的进城务工经商。其次是社会地位因素。由于进城农民具有个特殊的身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城镇能否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能否参与社会管理,特别是进城农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在城镇能否行使,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是否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抉择。一旦他们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化【精选资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20个字,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一、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 1、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单产提高; 2、商品粮需求上升; 3、作物进出口量加大; 二、农业结构的变化 1、种植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形成:长江流域和东北三省水稻占比达;冀、鲁、豫小麦占比大;东北玉米,西北棉花; 2、作物品种品质优化; 3、规模化饲养成为畜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4、渔业以养殖为主,海洋养殖发展迅速; 三、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的变化 农业收入的增长空间缩小,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成为增收的主要部分 四、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格局的变化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从“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指劳动力仍然是供大于求;“不足”指有技能的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 五、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关联度的变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双向增长,但占全部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逐年降低六、农村消费方式的变化 农村居民消费向注重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健康方向发展;主副食消费合理搭配,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迅速增加; 七、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 1、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力量正在减弱; 2、农村信用社成为贷款最主要的渠道 3、农户的生活性借贷占有重要地位; 4、民间借贷成为借款的主要途径; 八、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 1、土地制度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核心; 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大调整; 3、保障农民权益时新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焦点; 九、农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1、农业产值比重阶段性下降,农村经济支撑近半壁江山; 2、农业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建筑业、乡镇企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或餐饮业等); 3、农村消费从六成比重下降到三成比重;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 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情系农民工 一、前言 二、提出问题 三、问卷调查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专题研究 1.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及工作环境 2.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及子女教育 3.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及解救措施 六、总结与感想 组长: 组员: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社会成员为追求更高利益从事的搬迁运动导致了农民工问题的出现。所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不离开家乡的农民,狭义上是指外出进入城镇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离开家乡的农民。此调查报告中所指农民工为狭义上的农民工。据相关调查,中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已达1.2亿人左右。农民工,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为中国城市化建设挥汗如雨的同时,却面临着种种尴尬和窘境,忍受着歧视、饥饿和种种的不公,她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将经过对中国农民工现状的分析,引发人们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号召大家共同关注农民工。 一.提出问题 农民工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面临着以下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一是劳动安全无保障,工伤事故不依法处理。二是社会普遍缺乏善待农民工的观念,不单单是城市市民,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其人格尊严缺乏基本的尊重与保障。三是滥收费、乱摊派严重,赞助费、城乡增容费、治安费、子女入学集资等,名目繁多。四是因非城市户籍,很难在城市解决住房、婚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这种现状使农民工的社会贡献与法律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利益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推行“人民公社制”,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改革就不能促进农业发展。针对这一状况,1962年邓小平已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强调“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同上书第78页)。还具体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上书第117页)主要采取三条措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此后,各项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主要有: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和找到了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有了很大的发育;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农业高速增长,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2015-07-10 03:00:26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如下文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8月至9月 调查地点: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目的:调查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探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序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 调查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3、调查发现,%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的农民工选择用睡觉来打发闲暇时间,%的人选择逛街,%的人喝酒聊天。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的很大比例。调查显示,目前在汕头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初中毕业占%,高中毕业占%,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

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文 论文题目:谈农民工的作用及权益问题 指导老师:贾俊峰职称:讲师 学生姓名:水墨丹青 学号:0833 班级:新闻一班 专业:新闻学 学院(系):传媒学院 完成时间:2010年12月05日 一.农民工的出现与成长┈┈┈┈┈┈┈┈┈┈┈┈┈2 二.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4 三.农民工最基本权利应受保护┈┈┈┈┈┈┈┈┈┈┈┈┈5 1.中国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6 2.农村剩余劳动力难题得以解决,为三农问题的窘境开辟了一条大道┈┈┈┈┈┈┈┈┈┈┈┈┈┈┈┈┈┈┈┈┈┈┈┈┈┈7 3.农民工成为改变中国农村贫困面貌的主力军┈┈┈┈┈┈8 4.大量农民工入城冲击着城市消费,已经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9

5.对传统中国农村的生育观念起到了根本性冲击┈┈┈┈┈┈10 6.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11 7.为中国市场化的进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12 8.将城市生活的新观念、市场经济中的新规范带回了农村┈┈13 摘要 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了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速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变了并继承改变着城市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浅谈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民工的出现与成长 农民工——一个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下的产物新名词,是一个令人尊敬又令人伤感的时代发展的标志现象!当代农民工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最壮观、最伟大、最可敬、最可爱的一个社会群体!纵观历史,当代农民工可以说是真正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最伟大的动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结束了文革的动乱,粉碎了四人帮。中国从三年大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折腾搞得疲惫不堪,百业待兴。1978年的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从此正式走上改革开放、富国强兵、科教兴国的阳光大道!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掀起的是“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劳动力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