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缺失现象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缺失现象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缺失现象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缺失现象分析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缺失现状分析与对策

江苏泰州市医药高新区科教局教研室李增道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长期以来,数学阅读一直是被师生们忽视。但实际上,数学课也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

一、失衡:分析当前“数学阅读教学”缺失现状

【缺失现象1】:阅读教学被遗忘的学习材料。有的家长常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我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我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数学课堂教学不需要花时间去进行阅读,课本已经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

【缺失现象2】:阅读教学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笔者所观察到的仅有几次数学阅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上,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读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

二、追问:探究“数学阅读教学缺失”的深层原因

新课程的实施,让广大教师投身课堂研究,各种优质课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互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但很多听过或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如何处理教科书,当一气呵成的多媒体情境把整堂课贯穿下来之后,数学教科书就成了课堂中的摆设。

阅读乍一看像是语文课中的专用名词,一提到阅读,人们联想到的通常是语文教学中的读文学名著,品美文妙句。对于数学,有人错误的认为:在一节数学课里只有40分钟,如果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花费了时间,倒不如让学生做些练习,这样比较实惠。课堂教学中人们更多重视的还是数式的演绎和变换。无论是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及平时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之后进行总结、布置课下作业,课本沦落为习题集。教师对课本的关注降低了,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书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练习本。

三、反思:数学阅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价值

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它能锻炼人的思维,数学课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由图到意再到题,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很难理解题意。现在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弱,加之“解决问题”都是由生活实际加工而成的,它既保留了一些生活用语,又添加了一些数学术语,有时还会有一些干扰因素(答案不唯一、多余条件等),容易造成解题的失败。在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阅读的同时,数学课程改革也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感的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积累都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及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讲练”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读、讲、练”的教学流程,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真正体现数学阅读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四、对策:数学阅读教学的路径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好奇心是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成功前提,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练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宜采用阅读小说的方法来简单地浏览课本,要避免学生无目的地“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现象。要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揭示阅读中的思维过程,精心设计阅读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发现并学会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提出不同的问题,哪怕是错误的。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要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细嚼慢咽”地进行主动式的阅读,对已学过的知识作适量的回顾,在适当的地方,预测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现在的结论,对课本上的知识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出某种问题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而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探究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引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欲望。

对策之一:课前让学生初读所学内容

课前让学生初读所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知教材,从中对新知有个初步的认识,能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

一、二年级,要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读、自上而下的读。

三至六年级初读的具体要求:

1、初读的目标:初读的学习目标是识记,留下印象。

2、初读的方法:是咬文嚼字,边读边记,了解。多现为自学(预习、复习)、简单的练习或作业。

3、初读的效果:①输入(记忆),将某些知识信息准确输入信息库(记忆)

②学会,能对某些知识的内容进行识别和记忆③尝试课本中的试一试。

4、初读的注意点:①课本中的主题图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初读要准确,要发现问题②防止似是而非,找出题目中数量关系、计算方法③防止将初读作任务,教师要求预习就粗略地读一遍完成任务,实际初读是深入、探究学习的需要。

对策之二:课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内容

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穿针引线,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

细读的目标:就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是将初读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内化。①理解题意②问题的提出③解题方法、策略、步骤及思想方法透析细读的方法:①带着问题读主题图②读卡通语③读解题过程④读注释和结论

细读的效果:1、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2、学会学习3、会独立解决问题

细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使其对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豁然冰释”使自己的心情“轻松和谐、自驱激励”,用所读理解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时“手解千难”。

细读注意点:防止生搬硬套,盲目对号。

【案例片断】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提出阅读要求:

①请仔细阅读主题图,领会主题图图

意,把主题图与文字题结合起来。

②题目告诉我们那些信息?

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此题应用的

数量关系是什么?

④自己试算一下,在计算中你遇到了

哪些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把不懂的问题在书旁边批注出来。

2、检查阅读情况提出现实问题

师:我们在学习除法时,从图书馆里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昨天继续让你们走进“图书馆”,在阅读主题图时,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⑴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师:提问:在阅读这幅图时,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生:我知道了用总数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得到:272÷34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⑤学生提出问题。

……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教科书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代表不了的。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特别是新课程提倡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因此,教师的课堂中往往会使用一些与课本上不同的、有教师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例子时,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思维更是有例可循,学起来会更加轻松又不觉得枯燥无味。

对策之三:课后让学生读中拓展

如何使学生数学阅读有厚度与广度,适度的多维拓展很有效。多维拓展必须立足文本,采用研读的方式,一可借助于联想,向深处与广处思考、拓展,引领学生超越文本;二可联系“你知道吗”适当扩展阅读一点数学常识、故事。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5页“你知道吗”?“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方法。这些都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捷径。要注意的是阅读拓展必须立足基础,重在培养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但不可一二一式地齐步走;拓展须老师的指点,但又不可包办代办。这样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是独立自主有效学习的娇子。

研读的目标:研读的目标是应用,边读边升华,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课后再一次阅读课本或课外资料如“你如道吗”、《小学数学报》等,应用就是将粗读、

细读的收获内化的成果、升华的结晶释放出来,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读的方法:1、课本内容的前后联系能融会贯通。2、知识的重点在哪儿?

3、练习的内容与所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你还能进一步进行归纳和举例联想吗?

4、实践应用。

研读的效果:1、能正确理解所学内容。2、能拓宽知识面。3、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自学、实践、创新能力。5、对练习题给出创意的解答。6、能结合所学内容写“数学日记、小论文。”

重视阅读数学教科书,可指导学生按教科书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对书中的概念、方法、问题等进行旁批,联系阅读课外辅助资料,提高学生素养。当然,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教材时,也要注意粗读、细读与研读三者有机地结合,应辅导学生明白哪些内容只需粗读,哪些内容必须细读,应细嚼慢咽,研读要品出个中滋味;并且要把握阅读的时机,何时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都要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的理解而定。只要恰当地指导好学生的数学阅读,才能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5期双月刊《泰州教育》 2010 .10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数学阅读,也是奇葩

数学阅读,也是奇葩 浙江省台州学院附属小学(临海市大洋小学)陈春仙 【摘要】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应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使数学阅读之花芬芳灿烂、奇香四溢!本文从激发兴趣——播撒阅读之种、掌握方法——催生阅读之根、多元开放——怒放阅读之花、体验成功——结满阅读之果四个方面入手展开阐述。 【关键词】数学阅读激发兴趣掌握方法体验成功 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学生积累的素材及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播撒阅读之种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很少的差距,那就是对事物有无兴趣,这种很小的差距所形成的结果却是非常大的,那就是兴趣可能使你通向成功,无兴趣可能使你通向失败。”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阅读数学文本很少感到有兴趣,我们经常可看到或听到一下的现象。 “孩子,作业做完了,看点课外书吧!”“好吧!我现在看《安徒生童话》”;“孩子,快来做奥数题”“不,我要看电视”“唉,我的孩子一放学就玩游戏,真是管不住” 为什么学生喜欢看《安徒生童话》?喜欢看电视、玩游戏?而不喜欢看数学课外书?这是因为与看电视相比,电视、电脑游戏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互动娱乐体验。与文学故事相比,数学文本没有艺术作品那样富于动人的情节或鲜艳的色彩,儿童一般不会自发地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产生兴趣。尽管数学没有吸引儿童兴趣的外在特征,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上来,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产生成对数学本身的内在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呢? 1、营建氛围,促进阅读 浓厚阅读氛围的营建,是学生产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基础。 如在教室里张贴几条古今名言和名画:高尔基的“热爱书吧——这里是知识的源泉”,笛卡儿的“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寥寥数语,既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再如,把教室的一角装饰成“数学墙报”,鼓励学生积极撰写数学稿子,撰写的内容有学生阅读文本后的反思及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信箱、学习经验交流等等。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

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阅读教学案例

数学阅读教学案例 渔峡口中心学校覃春慧 每次考试完后,总有一些同学因种种原因,成绩不尽人意,问其原因,总是说:“题没看清”、“理解错了”、“没读懂”等因素,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1: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以这条线段的右端点为圆心,画一个直径是2厘米的圆。 我在两班中进行了解题对比:在九二班,给5分钟,完成后统计正误情况,结果51人中23人正确,5人画错了圆心的位置,23人画成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在九三班,教学流程如下:①发出声音自由阅读题目;②用笔画出其中的数学概念词汇;③互相说说“线段”、“右端点”、“圆心”、“直径”这些概念的意义,再指名说一说;④自由地大声读题目,要求注意断词断句和轻重缓急,读通读懂读会,读出韵味;⑤3分钟完成作图。结果51人中45人正确,2人画错了圆心的位置,4人把圆的直径画成了4厘米。 本题要求先画线段再画圆,两件事的联系在于线段的右端点是圆心,连续完成两件事,前者对后者的隐蔽干扰很显著,正确率就成了问题。试想单独完成每件事,正确率会很高,而连续完成的不然,正凸现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掌握,很多时候惯性模仿往往占主导地位,审题时面对文字叙述走马观花,缺少独立深刻的阅读,当题目中诱导性干扰因素增加时,学生会显得尤其不适应。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加深数学体悟,达成数学理解。 数学阅读离不开数学想象。数学阅读重在读通文字,读懂事理,读会算理。比如: 案例2:下面是一个圆锥的平面展开图,量出需要的数据,计算出这个圆椎的全面积和体积(注:扇形弧长3.14厘米,半径为4厘米)。 我将上题在九二班中进行了检测,结果51人中只有13人比较顺利地作出了解答,其余同学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困惑集中在三点:①哪些是“需要”度量的数据呢?②扇形弧长不是整厘米,到底取多少呢?③计算全面积要知道底面圆的半径,没有圆心,怎样度量圆的半径呢?可以想象,顺利解答的同学,阅读平面展开图时,头脑里一定浮现出圆椎展开前的立体形象,扇形弧长就是圆椎的底面周长,扇形的半径就是圆椎的母线长,恰恰图中也只有这两条线段好度量,于是找到了“需要”。长3.1cm多一些,3.2cm少一些,取多少呢?当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案例反思探析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案例反思探析 摘要:阅读教学可以促进数学教学优质发展,在思辨能力较强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阅读教学符合小学生认知情况、小学数学特征和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需求。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过程中主要考虑教师教育理念、授课类型、小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校整体教学氛围等因素。因此,数学阅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从教师、教学计划和小学生等三个方面安排,促进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1教学案例 观摩了小学四年级丁老师的一节数学教学,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例五:已知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定义和关系。教学过程,由学生齐读后发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数学信息并通过数量关系式计算得出结果。全班学生齐读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教师带读书本上的定义: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作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作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作时间。 2案例反思 本节课选《三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时为第三课时,主要通过体现实际生活应用习题案例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数学公式。应用题案例以数学语言叙述,需要小学生通过阅读摄取信息。整节课,授课教师很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一复习回顾知识是让学生回忆背诵数学公式并复述的方式。二教学应用题型,首先让全体学生读题目找信息,即是让学生找到解题关键、找到条件,全体同学齐读后,个别同学汇报信息。三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来学习新的知识点,再让学生读定义。四让学生读数量关系式,熟读会背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方法地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目的地加深学生运用正确的数理逻辑的体验。 3数学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是获取、加工材料,摄取信息的过程,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透过数学现象看本质,根据条件得出结论等逻辑推理的过程即理解。阅读是自我学习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朗格朗的终身学习教育需要通过学会阅读来实现。解决数学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读两种。浅阅读停留在浅见的、浅显的层面上,而深读则是需要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发现数学信息、探求数学问题。数学阅读就是通过数学文本获取数理知识、理解数量关系、感知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数学阅读教学,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于文本获取数学信息的智育活动。 4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学理分析 很多小学生由于数学阅读意识还没有形成、数学阅读习惯还未培养,未能掌握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对于应用题的信息看不懂题目条件、看不出逻辑关系,这些都说明部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同时,很多教师对数学阅读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呈现“为了解题而解题”,的现象。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学理分析。其一,从认知情况分析来看,数学阅读教学符合小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发展。其思维主要呈现出具体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求知欲强烈,受学习经验和内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还不够强,学习方法方面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学习习惯还处于塑型时期。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其二,从小学数学特点方面来看,小学数学主要包含了数的认识,数的关系,简单的图形问题等,让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基本的初步认知,教学内容和方式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但表达数学语言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方式大多选择直观教学,教学选取简单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的内容,数学知识大多需要详细的文字解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数学阅读教学

数学阅读教学,我们期待什么 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执教教师精心准备了课件,设计了精彩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或是小组讨论,或是动手操作,忙得不亦乐乎。但在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中,我们不难注意到教科书成为缺失的角色。虽说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新课标也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科书在课堂上淡出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会数学的思维,在某 种意义上,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可以理解为良好的阅读能力亦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前提。面对数学阅读教学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提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一、数学阅读教学不阅读现象透视 1.课程标准局限于“重结果、轻过程”,可操作性欠缺 仔细研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不难发现新课 标对“数学阅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诸如:“对于学有余力并 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为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都是对数学阅读教学提可以设计阅读分析的问题。能力,

出的宏观要求,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多,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更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这种“结果上重视,过程上轻视”的操作现状,使得用“只打雷不下雨”来比喻新课标对数学阅读教学的要求在现实教学中的遭遇一点也不过分。 2.教师钟情于“重做题、轻研究”,功利性明显 除教科书在课堂上淡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外,在课外学习中,我们还常常看到每个学期开学前书店中人群挨挨挤挤,尤其是教辅用书的柜台前人头攒动,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奥数教材种类繁多,而数学课外读物却是“门可罗雀”。热销的习题册传递了不少一线教师这样可怕的数学教学理念:“数学=解题”。这种重视势必造成大量的“题海战役”,钟情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缺少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方法的指导。长期如此,不仅使得数学丧失了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也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对孩子的数学成长极为不利。 3.学生习惯于“多被动、少主动”,潜意识性模糊 有调查显示,一方面,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态度和动机比较模糊,不能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数学给人的感觉不如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教材那般文字优美,插图艳丽。数学是抽象、理性的思维,数学语言比较简单枯燥,缺乏感性,似乎总与无休止的解题联系在一起。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数除了少数特别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容乐观。学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热潮下,我们要使数学教学活动灵活多样,让学生应用实际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利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彻底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前的由教师一昧说教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标签: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學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好时间,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和思维密切相连,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现在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案例〗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评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

对农村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农村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6-07-07T11:45:57.453Z 来源:《教育学》2016年5月总第100期作者:苑秀芳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数学的生活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张星镇张星学校264000 谈及阅读,人们自然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对数学阅读的意识比较淡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数学的生活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数学阅读,身在农村任教的我觉得下面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农村数学教学师资力量如何 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专业素质不强,他们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手中除了一本教材与教参书以外, 再无任何资料, 对于新课程改革知之甚少。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很少, 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老师占多大数。 农村小学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学校30岁以下的教师为数极少。由于年龄大,知识老化,加上学习进修不够,农村小学教师的思想相对较保守,给农村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极大的困难。 对策: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农村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目前可建立城乡教师支教帮扶课改的交流机制,让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市里小学任课一段时间,使他们在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市里小学的教师送教下乡进行帮教,既解决了农村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又避免了农村教师在课改中摸黑走路情况出现。 二、数学阅读读什么 1.数学阅读的内容首先是教材。 (1)阅读前言。新教材的前言描述了各个章节的重点,以及各个章节对生活实际的用处。(2)阅读概念。要正确地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数学符号,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相理解。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对纵向的和横向的类似的概念进行区分。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还要思考是否可以逆用、推广引伸。(3)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并观察其特征把它记住,了解公式应用的条件,才能进一步对公式灵活运用。(4)阅读例题。先要认真审题,试着自己解题,然后与课本上的解题过程进行对比,还要注意自己的书写格式,进一步探索新的解题途径。 2.拓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数学的课外读物相对于文科的读物来说是比较少的,但是仍有不少优秀的数学报纸杂志等。只是家长老师对数学读物重视不够,订阅量也比较少,学生接触到的数学读物当然很可怜。这需要我们老师正确引导,适时提供一些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数学阅读的习惯。 三、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哪些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应该“怎样教”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把学习的权力、时间、空间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做题之前先去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更不能变成“习题集”。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比如,教学“周角”时,预设会有部分学生易受“周角”表象的干扰,会误以为“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在教学认识“周角”后,让学生判断“周角就是一条射线”的说法是否正确。果然,学生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自我释疑。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周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个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的两条射线,而这两条射线位置恰好重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辩论和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学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线的区别,牢固掌握了概念。 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教材中的要义,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 3.培养学生解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 教学中,常发现有的习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让他将题目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我会做了。”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对题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诸如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般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再下笔”:第一遍先通读题意;第二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第三遍要找出关键点,找出数量关系。学生逐渐养成了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4.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我会用计算器吗”之后,安排学生搜集“计算工具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做成“数学小报”在班级展示。 农村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探究路漫漫,但我相信,在探究中,只要我们用心,敢于实践,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课改的道路上定会一路收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