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文章编号:1000-8462(2004)03-0289-05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周一星,陈彦光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北京 100871)

摘 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研究的属性问题,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资料利用方面的不同:理论研究要求数据资料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完整性,但对数据的现势性没有特别要求;而应用研究则因为预测的缘故要求数据的现势性。二是研究的层次问题,即宏观层次的研究和微观层次的探讨各有侧重:微观层次研究重视社会经济分析,主要目标是系统的发展机制探讨;宏观层次的研究则偏重于物理学类比,主要目标是寻找统计平均规律。三是变量选择问题,即变量的选择必须注意信息含量、相互关系、快慢性质等诸多问题,而不宜贪多求全。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变量选择;自组织理论

中图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本文准备讨论人文地理特别是城市地理研究中普遍碰到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属性问题,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本质差异;第二个是层次问题,即微观层次研究与宏观层次研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个是变量选择问题,即如何选取有效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指标来分析所要研究的地理问题。对这三个问题认识上的混乱常常在学术论著中、在专家的各类评审意见中、在日常或者学术会议的交流过程反映出来。讨论和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估计需要学界同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1 属性问题

当人们评价某些城市地理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时,常常会以“文章采用的数据资料陈旧,没有涉及最新的现实状况……”为理由,不客观地拒绝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其实对于应用研究,要求资料越新越好;但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并不特别要求资料的现势性①,要求的应该是数据资料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完整性。这一点常被人们忽视。

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领域,在基础研究中有时又划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图1)[1,2]。我们知道,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以新知识的发现为首要目标,直接动机是追寻隐藏在大自然②中的各种规律。这类研究对数据的时空范围没有特殊的限制,关键是追求数据资料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应用研究则与此不同。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研究通常是针对特殊的区域、围绕特殊的发展目标展开,这类研究对数据有比较严格的时空范围限制。例如,山东半岛城市体系的发展战略研究就属于应用研究性质,直接为山东省今后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指导,核心数据是山东的数据,而且由于预测的需要,数据的资料越新越好。因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预测都隐含着某种趋势外推,资料越新,趋势外推的误差也就越小。其他区域的资料可以引入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基础理论研究以发现规律为目标,数据资料是支撑性手段;而应用研究则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数据的有效处理为目标,理论规律的应用是手段。作为理论研究,它要求数据在时间上长期连续,口径一致;在空间上广泛、完整,口径统一;而且数据的公信力特别重要。只有利用多年连续且口径统一的数据,才有可能从中发现动态规律;只有空间上广布、完整,才有可能从中找到空间规律;只有数据具有公信力,发现的规律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我国用于城市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数据存在太多的困难。

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对数据资料的时空范围没有严格的限制:什么时期的数据可望发现或者支持某种规律,就研究什么时期的数据;什么地方的数据可望发现或者支持某种规律,就应该争取利用某个地方为研究区。例如Lo和Welch曾经借助我国建国初期发表的7年数据研究基于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模型的预测方法[3,4]———其预测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曾令我国已故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感到惊叹[5]。Lo 等采用1956年以前的数据,文章却于1977年发表,时间滞后了20余年。这种在有些人看来“资料过于陈旧,脱离本国实际”的文章居然还发表在美国地理界的最高学术期刊AAAG上。实际上,Lo等的文章还不是理论性质的,该文带有很强的应用色彩:他们之所以从事这项研究,是因为中国当时多年不公布城市人口资料。由此可见,即便是应用性质的文章,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突破资料的现势性要求,采用年份较早的数据!

1913年德国学者Auerbach最早提出位序—规模分布定

第24卷第3期2004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4,No.3

May.,2004

②广义的自然包括人类社会,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2003-10-17;修回日期:2003-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的部分内容(项目编号:40335051)。

“现势性”原是一个“地图学”概念,指的是资料的新颖程度———距离目前的时间越短,现势性就越强。

律时,利用的是5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人口数据[6];1997年德国学者Zanette 和Manrubia 研究城市的能量分布法则时,采用的是美国的资料、世界城市资料和瑞士社区的资料[7]。Lee 等在1989年发表的关于美国城市异速生长的文章,采用的是1960—1980年的数据资料,其中引证的他国资料都是1960年代的,甚至包括中国大陆1953年的数据[8]。1999年王法辉、周一星在英国《Urban Studies 》上发表关于中国北京郊区化的文章时,采用的是1990年及其以前的普查数据[9],时间上也滞后差不多10年。这类例子在国际地理学界举不胜举

图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关系图示

Tab .1 The relationship of basic research ,applicatio 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注:根据《Frascati Manual 》。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学者片面强调应用研究,对基础理论

研究有意、无意的轻视甚至反感,我们的专家经常用对待应用研究的目光来对待基础研究问题,导致我国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看来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基本区别我们需要改变陈见,更新认识。

李政道曾经用这样的四句话来概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生产开发的关系:“基础科学清如水,应用科学生游鱼,产品科学鱼市场,三者不可缺其一。”[1]没有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遗憾的是,要改变地理界轻理论、重应用这类“脑体倒挂”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征就是“强烈的实用性”和“浓厚的经验色彩”[10]———追求实用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惯性。

地理学的非线性分析兴起以后,理论研究与应用探讨正在失去昔日的界线。钱伟长指出:“非线性科学到底是应用科学还是理论科学,我认为既是理论又是应用。”[11]可以预见,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之争今后也许会减少。尽管如此,

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研究,都存在理论和应用的视角问题,因此城市地理研究的属性问题仍然需要给予注意。

2 层次问题

就城市地理研究而言,层次(levels )问题的误会似乎更甚于属性问题。例如有人批评“用分形理论解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似乎都缺乏明确的经济与社会因子作用的背景解释”云云。这种看法可能误解了两个问题:其一,分形几何是一种数学分析工具,而不是地理学的解释理论;其二,分形城市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宏观层次探讨,可以不必涉及所谓社会、经济因子作用等微观层次的背景分析。

城市地理学的层次划分有两种角度。一种是按空间尺度的划分:以个体城市为研究对象,称为微观研究,即所谓“in -traurban geography ”(城内地理学);以区域的一群城市即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称为宏观研究,即所谓“interurban geograph y ”

(城际地理学)[12]

。笔者也以为“城市地理学就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的学科,按照它研究的不同空间尺度,又可分

为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和城市内

部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结构)两大部分。[6]

”前者为城际

地理学,后者为城内地理学。另一种是按研究角度的划分:着

眼于人的个体(individuals )行为,称为微观城市(micro —urban )分析;不涉及个体行为,着眼于统计平均规律的研究,称为宏观城市(macro —urban )分析[13]。对于第一种划分,大家都比较熟悉;本文将着重探讨第二种划分的层次问题(表1)。

不论是研究城市还是城市体系,只要着眼于城市人的个体行为分析,就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凡是不涉及城市人的个体行为,而是基于某种数据的总量、平均或者总量平均结果探讨城市的统计规律的研究,都是宏观层次分析。微观层次研究通常涉及城市社会和经济问题,主要借助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13];宏观层次的研究则一般是以发现数理规律为

探索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偏重于物理学类比(表2)[13]

。迄今为止,城市地理学在理论方面的重要成就,绝大多数是宏观层次分析的结果。最著名的如位序—规模法则、中心地等级规律等,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分都是以宏观层次为主体的,至于有些学者引入微观层次的现象来解释宏观规律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它的著名城市地理数学模型如城市人口密度的距离衰减规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相互作用模型、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 )模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对

数模型等等[6,8,14]

,无一例外的都是宏观层次的理论成就,而且大部分模型的建立方法都是基于物理学类比。

表1 城市地理研究的层次划分

Tab .1 Two levels of urb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层次基于地理尺度的划分

基于研究角度的划分微观

城内地理学:研究城市内部结构和功能探讨内部机制:个体行为分析

宏观

城际地理学:研究城市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寻找统计规律:总量平均分析

表2 基于研究视角划分的研究层次及其特征

Ta b .2 Comparison of macro -urban studies with micro -urban studies

研究层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

研究性质理论基础微观城市研究

个体行为分析偏重社会、经济分析定性研究为主效用最大化宏观城市研究

统计平均分析

偏重于物理学类比

定量研究为主

熵最大化

说明:个体行为分析一般需要用到概率论的有关方法。

城市地理学的微观分析模型主要是基于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ing )理论,而宏观分析模型则是基于熵最大化

290

经 济 地 理 24卷

(entropy-maxi mizing)理论(表2)。城乡人口异速生长关系、城市化水平的Logistic增长模型、位序—规模法则、城市人口密度的距离衰减定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等重要的数学模型都可以从效用最大化和熵最大化两种原理中推导出来[15]。实际上,西方“计量运动”时期地理学最大的理论成就之一就是明确地证明了个体资源空间分配的解集模型(disaggregate models)与基于熵最大化思想的空间相互作用的宏观模型具有一致性[13]。可以证明,宏观意义的熵最大化与微观意义的效用最大化具有对偶转换关系[15],亦即二者存在一定的逻辑对称性质。这种发现对于空间复杂性(spatial complexity)[16]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复杂性研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系统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如何导致宏观层次的整体性秩序,而宏观层次的秩序又是如何左右着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17,18]。熵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的对偶研究为城市地理学有效沟通微观层次研究与宏观层次研究建立了严格的逻辑关系。

表3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指标体系实例

Tab.3 Examples of index system s on city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研究单位 指标体系的划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综合竞争力计量采用四个客观指标。在260多个初始指标的基础上,形成162个要素指

标,54个指数指标,12个分项竞争力指标。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2001前后)一级指标包括总量、质量、流量三项,下设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1)采用28个具体指标描述“经济规模”、“经济素质”和“经济运行环境”三个层面。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2)将城市竞争力分为十大要素,每一个要素又细分为10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辖2—5个

三级指标,细化指标达到325个之多。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2)评价系统由城市实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五个子系统构成,该系统还特别强调影响中

国城市竞争力的十个关键因素。

资料来源:①新周刊杂志社编,《第N城》,参考文献[22],第63—66页。②http:finance.s https://www.doczj.com/doc/7b1985566.html, roll200304171125332487.sht ml。③http: www.gz-today.co m news article11733.html。

任何一篇学术论文或者研究专著都有一个视角问题。既可以专门探讨总量平均意义的宏观统计规律,不涉及微观个体行为;也可以专门分析微观层次的局部行为,不必过问宏观层次的统计规律;还可以从微观行为的角度解释统计平均规律、抑或借助宏观统计规律探讨微观个体行为。寻找地理学规律最好从宏观的层次入手;揭示某种内部机制,不妨从微观的层次展开。宏观分析可以引入适当的微观探讨;微观研究也可以借助于宏观统计规律的数理法则。总之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同学者的兴趣、资质、知识结构等往往很不相同,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人尽其材、物尽其用,不可以强求一律。

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是当前科学界非常关心的理论前沿问题[17,18],反映到应用领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城市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18,19],自组织系统的发展演化无一例外地都是自下而上的。因此,对城市的管理应该从宏观水平着眼、微观层次入手,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发展论者所谓的“从整体上思考,从局部上行动(Think globall y,act locall y)”的口号[20]大致就是这种思想。可以预见,城市地理学将会越来越多地探讨微观行为与宏观规律的对立统一关系。尽管如此,宏观城市和微观城市既不能混淆视角,更不能颠倒相互的位置关系。

3 变量选择问题

变量或指标的选择在城市地理研究中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所有具体研究的得失的关键,几乎都涉及变量的甄别与遴选。然而,长期以来,前我国地理学界(当然包括城市地理界)在变量选取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误会:在进行城市地理系统分析时动辄建立大规模指标体系,以为指标多多益善,而对变量的信息含量、相互关系、快慢性质等不作考察,这种做法今天看来非常值得反省。变量选择不当,分析结果失误而不自知,将会在实践中带来深远的不良后果。因此,对于城市地理工作者而言,变量问题不可不察。

变量的选择涉及到质、量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宜太多,二是信息尽可能地丰富。但这两个方面可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城市地理系统是复杂的空间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由于要素之间一般并不独立,基于有关要素的某种测度通常也不能独立。概率意义的“独立”概念,其几何含义就是“正交”①。所谓变量选择,俗称分析指标的选择,其实质就是测度的选择问题。既然变量之间并不独立(非正交),不同的变量之间必然存在信息仿射(affine)关系。因此,如果在进行城市地理分析时不对变量进行筛选,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兼容并包”,其分析效果非但不会因为变量的“丰富”而提高水准,反而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我们进行定性分析,抑或进行定量研究,都会因为变量信息的仿射冗余而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因为次要的信息很可能会淹没主导信息,信息垃圾难免与有用信息鱼目混珠。

近年来关于城市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大概是城市竞争力研究了。不同的研究部门或机构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21],而且有关研究方兴未艾:各种区域性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如西北、东北等)、专题专项研究(如城市国际竞争力、园区经济与城市竞争力等),纷纷出炉。然而,众多的研究并未使问题趋于明朗,有些反而令人感到更加迷惘。即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为例,尽管研究对象大同小异,但结论却不

291

3期 周一星,陈彦光: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概率论的所谓“独立”,就是线性代数的“正交”,反映在几何上就是两条直线“垂直”。任何变量体系,都可以表为向量形式,从而可以解析地在广义直角坐标系中表为直线簇。对于互相垂直即正交的两条直线,一条直线在另一条直线上没有直射“投影”,从而彼此之间不包含对方的信息,相应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但是,对于非正交的两条直线,一条直线在另一条直线上形成直射“投影”,从而彼此之间包含对方的信息———此即信息仿射,相应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为0。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反映在几何上就是直线之间的夹角余弦。

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原因在于样本提取与变量选择问题。取样的问题姑且不论,其根源可能与统计部门的工作有关(例

如中小城市没有数据)。变量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各种评价体系中,指标至少有数十之多(表3);至于结论,就连研究者自己也未必置信———众多的指标似乎并未增强研究者的自信能力①。

不仅城市竞争力研究,像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设市评价、设市标准、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及诸如此类,都涉及到指标选择和评价系统的建设问题。那么,可否认为指标越多研究的结论就越是科学、越是准确,从而越是可靠呢?非常遗憾,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者任何一个观察实例支持这种判断。早年有人研究某省的运输业发展问题,采用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借助多元回归分析,解释运输业的产值变化,效果尚好;为了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在前两项指标的基础上又追加了农业产值指标,结果出现了荒谬的回归系数:农业产值越高,运输业越不发展———农业成了运输业的包袱[22]

。显然,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出现错误结论的根源在于农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两个时间序列高度相关,农业指标的信息已经包含在工业指标里面了。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两项指标是非正交的,从而导致了多重共线性(collinearity )问题———同一种信息在回归分析过程中被重复利用,从而歪曲了模型的参数以至分析的结果。

这个例子表明,在进行地理系统的因果分析过程中,指标多了并非一定就好,少数的指标反而使模型更为精确。当然,对于这种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有数据的情况下,在技术上处理比较简单,通过回归分析容易实现。但是,对于城市竞争力之类,被解释的对象没有现成的数据———研究的目标就是计算被解释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结论的可靠程度,显然取决于解释指标的选择与利用。

变量的筛选在技术上可以借助主成分(principal compo -nents )分析或者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②。例如,1961年,英国统计学家M .Scott 对157个英国城镇的发展水平进行调查,一共得到57个原始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只要5个新的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就可以以95%的精度表示原数据的变异情况,而问题的复杂程度由57维降为5维[23]!此时,我们只要在这五个主成分中分别选出一个载荷即相关系数最大的变量代表相应的主成分,就可以实现变量的筛选问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时就利用了因子分析方法,将28个指标归并为5个主因子,然而结合专家打分以及其它有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综合评判结果[24]。

主成分分析可以方便地解决变量的信息含量和信息仿射问题,即遴选出信息含量最大而且彼此接近正交的少数几个变量,从而降低城市地理分析的复杂程度。但是,对于指标的本质属性,主成分分析没有陈述;特别是,对于具有反直观性的变量,仅

仅依靠主成分分析未必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理论以及长期的数量分析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自组织系统理论如协同学在变量选择方面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根据协同学思想,一个自组织演化系统的变量可以分为快变量(fast variable )和慢变量(slow variable ),而最终只有少数的慢变量才能发展为序参量(order parameter ),只有序参量才可望成为控制参量(control parameter )主宰系统的宏观演化动力学[19]。可见,对系统发展、进化起决定作用的控制变量只能是来自慢变量而非快变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进行城市地理分析时应该抓住慢变量,对于快变量则可酌情处理甚至不必理会。例如,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微观层面的建筑场所、街道、地铁等等代表快变量,而城市体系则是典型的慢变量的标志[19]。因此,对于一项区域研究,首先应该抓住反映城市体系结构与功能的各种指标,其次才是反映微观现象的有关数据。如果为了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忽略城市体系的时空结构问题,而刻意于体育馆、飞机场之类的微末事物,那就是典型的背本逐末了。

在自组织理论中,分形理论对于城市地理分析的变量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分形维数的系统含义之一是反映控制变量的数目。城市地理的分形研究揭示,许多城市系统分维不高,这暗示系统的控制变量不是很多,结论显然与许多主成分或因子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大规模的指标体系用于城市的综合评价,其效果值得商榷。至于具体的变量选择,分形研究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判断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一个指标是否与某种分形模型相符:隐含数学规律的指标的质量肯定高于没有任何规律可寻的指标的质量③。有关问题一言难尽,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展开探讨。

4 结束语

本文的要点及相关的推论小结如下:

关于研究的属性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数据资料的利用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理论研究要求数据在时间上连续或在空间上完整,但数据是否最新不是问题———同理可知,

是否是本国(地)的数据也无关紧要;而应用研究则因为预测的缘故要求数据越新越好,而且必须是本地的数据,其它地方的数据仅仅用于对比分析。

关于研究的层次问题。宏观城市研究和微观城市探讨各有侧重:微观层次研究重视社会经济分析,主要目标是系统的发展机制探讨;宏观层次的研究则偏重于物理学类比,主要目标是寻找统计平均规律。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对立统一研究是科学前沿问题之一,但只有分清研究层次才能从事微观—宏观辨证分析。

关于变量选择问题。变量的选择必须注意信息含量的多少、相互关系是否独立,如有可能,最好区分系统的快变量(快驰预参量)和慢变量(慢驰预参量)。城市系统研究并非变量

292

经 济 地 理 24卷

①②③中心地理论的奠基者之一Losch 有一个观点:如果数学模型与某种现实不符,那就意味着现实错了。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起源是不一样的,但在数理上因子分析包含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而且现在主成分分析已经成为因子

分析求解过程的默认选项。因此,通常的因子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

例如,继2002年的方案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于2003年又公布了新的城市竞争力排行版本。有关研究的负责

人不约而同地在媒体上宣称自己的研究属于“探讨性质”。

多多益善,大规模的指标体系很容易导致次要变量淹没主导变量的信息,从而形成结论的误导。因此,无论理论研究抑或应用探讨,变量的选取都不宜不加鉴别地贪多求全。

参考文献:

[1] 李政道著,柳怀祖编,李政道文录[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91.

[2] 司托克斯.范式的改造[A ].见: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C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Lo CP ,Welch R .Chines e Urban Population Esti mates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 merican Geographers ,1977,67:246-253.[4] Lo CP ,Welch R 著,周一星译.中国城市人口估算[A ].见:城市

规划参考资料5[C ].北京大学地理系,1978.1-19.

[5] 李旭旦.现代地理学的几个问题[J ].地理知识,1979,(9):1-2,

5.

[6] Auerbach F .,Das gesetz der bevolkerungskonzentration [J ].Petermann '

s Geographische Mitteilungen ,1913,59:74-76.

[7] Zanette D ,M anrubia S .Role of Intermittency in Urban Development :a

model of large -scale city formation [J ].Phys ical Review Letters ,1997,79(3):523-526.

[8] Lee Y .An All metric Analys is of the US Urban Sys tem :1960-80[J ].

Environment and Pl anning A ,1989,21:463-476.

[9] Wang F H ,Zhou YX .Model ing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Beijing

1982-90:Suburbanisation and its Causes [J ].Urban Studies ,1999,36(2):271-287.

[10] 冯天瑜,周积明.中国古文化的奥秘[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86.111.

[11] 钱伟长.谈谈非线性科学[J ].世界科学,1994,(2):18-19.[12] de Blij HJ ,Muller PO .Geography :Realms ,Regions ,and Concepts

(Ei ghth edition )[M ].New York :J ohn Wiley &Sons ,1997.157.[13] Batt y M .Editorial :Less is More ,More is Different :Complexity ,

Morphol ogy ,Cities ,and Emergence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0,27:167-168.

[14]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 ].人口与

经济,1982,(1):28-33.

[15] 陈彦光,刘继生.效用最大化、Logit 变换和城市地理学的数量

分析模型[J ].地理科学,2002,22(5):581-586.

[16] White R ,Engel en G .Cellular Automata and Fractal Urban Form :a

Cellular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Evol ution of Urban Land -us e pat -terns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3,25:1175-1199.

[17] Boss omaier T ,Green D 著,陈禹,等译.沙地上的图案:计算机、复

杂和生命[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8] Wal drop M 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和混沌边缘的科学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76.

[19] Portugali J .Self -Organization and the Cit y [M ].Berl in :Springer -Verlag ,2000.

[20] Batty M ,Couclelis H ,Eichen M .Editorial :Urban Sys tems as Cell u -lar Automata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 es ign ,1997,24:159-164.

[21] 新周刊杂志社编.第N 城:一座城市和它承载的价值[M ].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又:参见http : finance .s ina .com .cn 和http : www .gz -today .com 等网页上发布的消息.

[22] 李一智.经济预测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23] 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理论、方法、实例[M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24]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位居前三甲[EB

OL ].http : cokeman .myrice .com 上公布的有关结果(2003年).

ON THREE BASIC PROBLEMS OF URBAN GEOGRAPHICAL STUDIES

ZHOU Yi -xing ,CHEN Yan -gua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 bstract :Three basic q u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problems confused in urban geographical field .First ,the attribute of studies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different from applied study :the former requires data to be continuous in time and entire in space ,but the latter

demand the data to be new .For theoretical stud y ,whether or not the data are new is ins ignificant .Second ,the level of studies ,macro -urban study is d ifferent from micro -urban analysis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entropy -maximizing principle and relies mainly on ph y s ical analogy ,and the latter based on the utility -maximizing idea and depends chiefly on socio -economical analysis .Three ,selection of variables for urban geographical anal y ses :the key lies in 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a variable instead of the size ,attribute ,or others reflected by i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is revealed and the solutions are provided to snag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eography .Key words :urban study ;theoretical study ;practical study ;macro -urban analysis ;micro -urban analysis ;variable selection

作者简介:周一星(1941-),男,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彦光(1965-),男,副教授,北京大学在读博士。

293

3期 周一星,陈彦光: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4、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5、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18、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19、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 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 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1.15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2、城镇体系 3.、邻里 4.基本经济活动 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 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8年1月16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任选4个,每题5分,共20分) 1、新城市主义 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 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 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 答卷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 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人口容量 2、民俗 3、城市 4、逆城市化 5、中央商务区(CBD ) 6、人种 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 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 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 1) 2) 3) 4) 5) 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 ① ② ③ ④

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 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 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 1 ○ 2 ○ 3 ○ 4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试题

一、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 空间组织和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和。 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 外的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 人口和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 心具有高度的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作为基本单元。 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和;从 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和。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和;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 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和。 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 的市所辖的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人口。 二、1、城市首位律 2、位序-规模法则 3、生长极理论 4、城市金字塔 5、核心---边缘模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3、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4、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5、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关系 6、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四、一、我国城镇地域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混乱,城镇的行政辖区和城镇实体范围严重脱节,该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用城镇的行政界线代替城乡的实体界限,这影响到我国的城市研究和决策。在不更动现有行政地域划分体系的前提下,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二、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省际差异对比分析的指标主要有哪些?依据这些指标可将我国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特点各是什么? 三、已故地理学者孙盘寿先生的“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是我国区域性城镇职能分类研究中最早且比较深入系统的一个例子。分类的对象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22个城市和515个非农业人口 2000人以上的镇(包括部分乡村中心)。试述孙盘寿先生划分“西南三省城镇的职能类型”时采用的方法步骤。 一、1、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 2、区域的城市、城市内部 3、直辖市、市、镇 4、城市化地区、2 500 5、实体、城镇、乡村、城市建成区 6、城市功能地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县 7、城镇、乡村、都市区、非都市区 8、基本活动部分、非基本活动部分、基本部门、非基本部门 9、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 10、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11、区人口、街道人口、居民委员会人口、居民委员会 二、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即为城市首位律。 2、位序- 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呈一条直线,可以此来考察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现状、并预测发展趋势。 3、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和扩散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4、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2分)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2分)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1分) 5、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