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概论复习

遥感概论复习

遥感概论复习
遥感概论复习

问题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

2、遥感探测系统组成

3、遥感与常规观测手段的区别

重点:遥感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1.遥感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P1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P1

3.遥感的特点?P5

4.遥感的信息源?遥感探测的依据?P3

5.遥感的类型?P3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重点:地物波谱特征

难点:电磁辐射原理

1.大气层次与成分?P26

2.散射现象的实质?P29

3.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P29

4.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P29

5.物体的反射状况?(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反射)P37

6.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P31

7.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8.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象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P35 9.黑体辐射定律?P19

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了解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平台的工作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图像的特征。

4、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的区别。

5、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

1.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P46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象有什么特征?P53、P57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67

4.扫描成像和摄影图象有何区别?

5.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有何本质的区别?

6.如何评价遥感图象的质量?P80-P83

7.气象卫星特点?P48

8.海洋遥感的特点?P52

9.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P58

10.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P59

11.光/机扫描成像的概念?P67

12.瞬时视场角(像元)的概念?P68

13.总视场角的概念?P68

14.固体自扫描成像的概念?P69

15.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的概念?P70

16.微波遥感的特点?P72

17.微波遥感方式和传感器?P74-P80

18.遥感解译人员需要通过遥感图像获取的信息?P80

19.遥感图像的特征?P80-P83

第四章--遥感图象处理

1、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2、数字图像的校正

3、数字图像增强

4、多源信息复合

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

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1.影响亮度值的两个物理量?P98

2.引起辐射畸变的两个原因?P98

3.辐射校正的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P100

4.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P103

5.几何畸变校正的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P107

6.空间滤波的概念以及手段?P116

7.彩色变换?P120

8.图像运算(差值运算、比值运算)?P122

9.多光谱变换(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P123

10.遥感信息的复合(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P128 11.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P130

12.简述多波段彩色变换的不同方法?P120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3、遥感制图

1.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P135

2.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P142

3.摄影像片的特点?P145

4.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P145

5.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P149

6.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P153

7.遥感扫描影像特征?P161

8.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P161

9.微波影像的特点?P163

10.微波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P166

11.微波影像的判读方法?P171

12.目视解译方法?P171

13.目视解译步骤?P174

14.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征?P176

15.对比分析MSS影像与TM影像的不同特点?P154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1、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2、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3、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重点与难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

1.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的概念及其难度?P187

2.按波段数量,遥感数字图像的类型?P190

3.多波段数字图像的存储与分发通常采用的数据格式?P190

4.航空像片的数字化过程?P192

5.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原理?P193

6.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方法(监督分类方法、非监督分类方法)?P195、P196 7.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基本过程?P195

8.植被、水体及土壤反射波谱特征?P39

9.计算机分类存在的问题?P201

10.地物边界跟踪的方法?P203

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P214-P217

12.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P219

第七章--遥感应用

1、地质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2、水体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3、植被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4、土壤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5、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1.地质遥感的任务?基础?P225

2.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地质构造的内容?P231

3.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对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影像进行识别?P225-P230 4.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识别?P231

5.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可包括哪些内容?P237-P239

6.植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植物类型,监测植物长势?P240-P244

7.作物估产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P245

8.土壤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土类的识别?P249-P252

9.什么是高光谱遥感?它与传统遥感手段有何区别?P253

10.高光谱提取地质矿物成分的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4

11.高光谱在植被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主要技术方法是什么?P256

第八章--3S综合应用

1.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功能?P261

2.GPS的基本原理、作用及其组成?P264

3.RS的作用?P267

概念

第一章--绪论

1.传感器(遥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包括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3.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4.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5.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6.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7.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8.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9.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象

10.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象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2.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

3.绝对黑体:一个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4.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5.太阳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一致

6.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7.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者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8.比辐射率=发射率

第三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2.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方时)经过每个地点的上空,使资料获得时具有相同的照明条件

3.高轨:指地球同步轨道

4.摄影机:成像遥感最常用的传感器,有分幅式和全景式摄影机之分,通常的遥感探测和制图大都采用分幅式摄影

5.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

6.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有时为了获取较好的立体效果且对制图要求不高时采用

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的现象,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8.感光特征曲线:横坐标为曝光量的对数值,纵坐标为胶片的光学密度

9.光学密度:指胶片经感光显影后,影象表现出的深浅程度

10.感光度:指胶片的感光速度。感光度低的胶片适合在强光下拍摄静物,但颗粒很细,性能稳定,易保存,适于放大;感光度高的胶片,适于弱光下拍摄,或用于运动物体的摄影1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12.微波遥感: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13.微波辐射计:被动接受目标地物微波辐射的传感器

14.微波散射计:被动探测目标地物微波散射特性的传感器

15.成像光谱仪:按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原理制成的扫描仪

第四章--遥感图象处理

1.光学图像又称作模拟量,数字图像又称作数字量,数字量与模拟量的本质区别在于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2.像元:数字图象中的最小单位,每一个像元对应一个函数值,即亮度值,它是由连续变化的灰度等分得到

3.灰度值(亮度值):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强度反映在图像上。辐射强度越大,灰度值(亮度值)越大

4.程辐射度: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可以认为程辐射度在同一幅图像的有限面积内是一个常数,其值的大小只与波段有关

5.辐射校正:对大气影响的纠正是通过纠正辐射亮度的办法实现的

6.对比度变换(辐射增强):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对比度线形变换和非线形变换P113 7.多种信息源的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8.栅格数据:遥感图像数据采用一个个网格(栅格)依次记录数据的方式

9.矢量数据:采用X,Y坐标方式记录,并具有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的记录方式10.中值滤波:是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值,以达到去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的目的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2.目视判读: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3.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象特征(颜色、形状、纹理与空间位置),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4.本影:地物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本影有助于地物获得立体感5.落影: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落影可以显示出物体的侧面形状,但在阴影内的地物会因阴影的存在而影响到人们对它的识别

6.对比度(反差):相邻雷达回波之间的色调密度之比

7.极化:表示电磁辐射电场向量的振动方向,或者电场向量随时间变化时空间取向8.水平极化:电场向量与地面平行

9.垂直极化:电场向量与地面垂直

10.复介电常数:描述物体表面电性能的复数常数,地物的微波散射率是复介电常数的幅度函数,它是物体对电磁能量的反射率和电导率的指标。在自然环境里,电导率大的物体散射率也大,在微波影像上为明晰的浅色调影像;电导率小的物体,散射率也小,微波影像上呈深色调

11.遥感影像地图: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12.普通遥感影像地图:在遥感影像中综合、均衡、全面地反映一定制图区域内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内容的地图

13.专题遥感影像地图:在遥感影像中突出而较完备地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要素

14.普通遥感影像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按表现内容分)

专题遥感影像地图

航空摄影影像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扫描影像地图

雷达影像地图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1.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最基本单位是像素。像素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瞬间视场角在地表的投影面称像素的地面分辨率(或称空间分辨率),像素的属性特征采用亮度值来表达,在不同波段上,相同地点的亮度值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地物在不同波段上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不同造成的

2.正像素: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

3.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

4.量化:每个像素点对应连续变化的亮度、颜色或者其他模拟量,它们还要进一步离散化并归并到各个区间,分别用有限个整数来表示

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遥感概论复习题(1)

遥感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2、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 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 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

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 一、填空: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 光、 红外线 、 微波 无线电波等组成。 2、无云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 瑞利 散射引起的,云雾呈白色主要受 无选择性 散射影响。 3、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能量的测定。__地表反 射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定满足吸收率为 1 ,反射率为 0 。 5、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 天文单位 内,垂直于 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黑体 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6、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__反射___,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 射,地表 反射_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大气的散射_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7、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指 地物反射率 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其中0.7处为 红 , 0.58处为 黄 、0.51处为 绿 、0.47处为蓝色。 二、简答及综合题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

遥感课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论 1、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技术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3)周期性、时效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 1、遥感如何辨别地物的,其基础是什么: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 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λmax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且在一定的温度下,绝对黑体的温度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乘积为一常数,即) (λ(维恩常量)。 m= T b 3、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功能,也称为幅出度。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物体的总辐射功率: 4、电磁波谱、波谱响应曲线的概念与二者的区别: 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波普响应曲线:根据遥感器对波谱的相对响应(用百分数表示)与波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绘出曲线。 区别: 5、解释下面这张图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遥感: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成为遥感平台。 5、遥感探测的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或者 大范围监测 动态监测 技术多种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 6、遥感的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 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和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 和被动式遥感;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 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 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传感器: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高度辐射计。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更细的专题领域进行研究。 7、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RS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地观测数据,而GIS的空间数据库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分析、成图,GPS依靠远程通讯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1、遥感技术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太阳光是地球的光源,可见光部分可以被人眼观察到,所以在遥感探测中使用非常广泛。红外区间探测不可见的辐射信息,远红外区间可以探测热辐射,扩大了遥感的应用。而微波辐射的探测更可以成为全天候探测,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遥感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 2、太阳常数=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内 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黑体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X103 W/m2 3、地球自身发射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6微米以上的热红外区段。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 根据通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朗伯源、朗伯面 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如果发射率与波长无关,那么可把物体叫作灰体,否则叫选择性辐射体

《遥感学概论》(2021修订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大气窗口。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作用及波谱测定方法。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与用途,国产最新遥感平台及其发展趋势。(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及其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与方法。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概念、类型、目的、意义,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原则、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最新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测绘、地质调查、农林牧渔、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能学以致用。 二、参考书目 教材:作者:沙晋明等,《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2 实习指导书:作者:陈晓玲等,《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3 教学参考书:作者:胡德勇、邓磊等,《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14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刘朝顺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 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

换、校正和编码等。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 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 3.航空遥感阶段 4.航天遥感阶段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 一、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一、遥感:一种远离目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三、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和传输 四、遥感的分类 ①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 ②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m) ③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④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五、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 六、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 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用的发展热点 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建立适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释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自动化 遥感商业化 第二章 一、电磁波的性质 波动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C=λ*? 粒子性: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E= h*?;P=h/λ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 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二、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大,发射率就小) 四、电磁辐射定义 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五、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按频率从短到长可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①可见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成分大致所属的波长区间:红:620~760nm 橙:590~620nm 黄:560~590nm 绿:500~560nm 青:470~500nm 蓝:430~470nm 紫:380~430nm ②红外波段波长范围0.76~1000μm,遥感所用波段如下:近红外: 0.7~3 μm 中红外: 3~8 μm 远红外: 8~15 μm ③微波波长范围1mm~1m 六、各种电磁波的不同与共性 ①不同点:传播的方向性、穿透性、可见性、颜色不同 ②共性:传播速度相同;遵守相同的反射、折射、透射、吸收和散射定律;都是横波,遵循横波的一切特性 七、黑体辐射: 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八、黑体辐射的规律 ①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加,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M=σT?4 σ=5.67×10-12 W/cm-2·K-4 M为总辐射出射度 ②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λmax·T=b b=2898 μm· K

遥感导论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第一章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遥远的感知。通过遥感器(传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 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的接受目标物体的自身发射和对 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等。 按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0.38-0.76μm 红外遥感:0.76-1000μm 微波遥感:1mm-1000mm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信息源信息获取、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遥感特点:5个小标题: 大面积同步观测 时效性强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满足方程: f λ = c 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照度,辐射出射度 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吸收率(,)1T αλ≡,反射率(,)0T ρλ≡,与波长与温度无关。 恒星和太阳的辐射可近似看作黑体辐射。 斯忒藩-玻尔滋蔓定律:p20

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比例:4M T σ= 其中 0()T M M d λλ∞ =? 维恩位移定律:p20,注意p20图2.7和p21表2.2 最强辐射的波长 max λ 与其温度T 成反比:max T b λ?= 基尔霍夫定律:p21-22。公式,0M M ε= 某实际物体与同一温度、同一波长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间存在关系:0M M α= 其中,α为实际物体的吸收系数, 0M 为绝对黑体的辐射出射度,α也称为比辐射率或发射率,记作0M M ε=。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 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大气吸收: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 大气散射 ?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对遥感图像来说,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p29-30) 瑞利散射:d <<λ,分子为主,无方向性,可见光,4I λ-∝ 米氏散射:d ≈λ,微粒,强度有明显方向性,红外,2I λ-∝ 非选择性散射:d >>λ,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折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折射虽只改变电磁波的方向,不改变强度,但会 导致传感器接收的地物信号发生形状和比例尺的改变。 大气反射: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各波段均会受其影响。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这些波段是被动遥感的工作波段。 2.3 地球辐射及地物波谱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知识点综合

中科院博士遥感入学考试 1995年博士生(地学分析)入学试题 一、简答题(40分) 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LandsatTM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 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199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遥感地学分析) (任选四题,每题25分) 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 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 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 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 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 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RS) 遥感概论 一、简答与名词解释: 1. 混合像元(98) 2. 高光谱(98) 3.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97) 4. 最大似然法(97) 5. 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98) 6. 主成分分析(99) 7. TM的七个波段(97) 8. 高光谱遥感(99) 9. 遥感影象的特征(99) 二、论述 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98) 2.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99) 3.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97)

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高光谱遥感 2.空间分辨率 3.大气纠正 4.色度空间 5.小波变换 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共75分) 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 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 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 一、名词解释(20分) 五、波谱分辨率 2. 密度分割 3. 全球定位系统 4. 遥感制图 5. 监督分类 二简答(40分) 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 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 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 三问答(40分) 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 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中国院遥感所XX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地物反射波(光)谱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 ?基尔霍夫定律 ?瑞利散射 ?大气窗口 ?分辨率 ?辐射亮度 ?维恩位移定律 ?高光谱 ?小波分析

遥感学概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客观部分60% (二)主观部分40%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窗口概念的意义。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及作用。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用途。 (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理解扫描成像类传感器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目的、意义、概念,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 (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遥感? 2.遥感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3.从工作平台、工作方式、波段、应用领域、空间尺度几方面对遥感进行分类。 4.与其他技术相比,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5.写出Wien位移定律,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6.大气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 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有穿透云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7.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8.简述气象卫星与陆地卫星的主要区别在哪几方面。 9.结合应用领域,熟悉掌握几种卫星系列。 10.解释传感器的三类扫描成像方式。 11.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12.从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方面简述遥感图像的 特征。 13.为什么传感器要进行辐射定标,辐射定标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几种? 14.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5.为什么遥感影像要定量化应用必须进行大气校正? 16.遥感影像为什么要进行几何校正,影响像元几何位置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7.在几何校正过程中,控制点的选取原则有哪些? 18.简述直方图变换并举几种典型的示例。 19.理解遥感图像的空间域和频率域。 20.植被指数的定义并举例。 21.简述缨帽变换在农业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22.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23.解释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24.了解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25.结合TM/ETM+和SPOT影像,简述各波段的主要应用领域。 26.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7.遥感图像分类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衡量相似度,举例说明? 28.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29.解释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30.制约遥感图像分类精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1.监督分类中对训练区选取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2.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3.遥感图像分类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衡量相似度,举例说明? 34.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35.解释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36.制约遥感图像分类精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7.监督分类中对训练区选取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8.简述遥感监测水环境原理。 39.简述遥感在水体探测方面有哪些应用? 40.简述遥感监测水环境原理。 41.简述遥感在水体探测方面有哪些应用? 42.植被的光谱特征有哪些?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遥感得基本概念 (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得远距离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得探测。 (2) 狭义:就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不同于遥测与遥控。 遥感系统包括 (1)被测目标得信息特征 (2)信息得获取(通过传/遥感器、遥感平台) (3)信息得传输与记录 (4)信息得处理 (5)信息得应用 遥感得构成(遥感系统) ◇目标地物得电磁波特性、 ◇信息得采集与获取、 ◇信息得传输与接收 ◇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 ◇信息得处理与加工、 ◇信息得分析与应用 遥感得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按遥感器得探测波段分类 μ之间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m μ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m μ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m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3)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得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得自身发射与对自然辐射源得反射能量。 (4)按就是否成像分类: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遥感得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得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3)数据得综合性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 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 (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 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 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 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B、被动遥感→指遥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地物自身发射或对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等反射能量。 或者分为: C、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可以转换成数字图像或模拟图像。 D、非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不能转换成数字图像及模拟图像。(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包括: A、就较大研究领域看:包括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B、就具体应用领域看:包括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考古遥感\军事遥感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