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复习资料

※括号里的为另一种答案

一、名词解释:

忠恕:①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②. W$ B; `( {4 v) V+ P “忠”要求积极为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 }7 s# k8 r2 B5 F& ]: K& 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的途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儒家仁学的重要内容。)

: T5 M: e" }+ P5 | b3 w- z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孟子提出的观点,即通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并用理性把握道与义从而达到的理想的精神状态,即理性道德的高度自觉与意志的坚定作用。)

良知:明王守仁提出,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孟子的良知指先天的道德观念,王阳明的"良知"则上升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本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a.道德意识的主体,b.对天理得的觉察与意识,c.与物相对的精神本体。)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无非是自然法则。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老子的观点,指万事万物都受着其自身的规律支配,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没有人为的成分。这体现了无为的观念。同时这种尊重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

心斋: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供斋、节食斋、心斋)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心斋对后来的禅宗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这一观念对后来的禅宗有很大的影响。)

坐忘:是庄老哲学用语。《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是希望在大动乱时代中解脱人生所受的想桎梏一样的痛苦。这种解脱不靠反

抗,不靠同流合污,不靠积极进取,而靠'"远',靠忘",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而乐而游。(就是彻底地“忘”,不仅忘掉客观世界,而且忘掉自己的肉体,忘掉一切认识活动,真正做到“吾丧我”,庄子认为,如果忘掉人与人,人与物的一切差别、界限,那就达到了与天地混为一体,这样在精神上就绝对自由了,逍遥游了。)(庄子的观念,指忘掉客观世界、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差异以及一切认识活动从而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体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化性起伪:语出《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这是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礼仪道德是认为(伪)的,以原始材料为封建礼仪道德的加工对象,从而使人性变得美好,所以人性是恶的,所谓善是人为(伪)的结果。)(荀子基于他的性恶论提出的后天的认为的精神启蒙方法或者说教育方法,来使人复归天性,启蒙道德之善。)

虚壹而静:《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虚”即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就是要专一不要分心,“静”就是要宁静不要胡思乱想。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虚”就是"不以所己藏害所将受",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知识,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三表:1.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2.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3.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三表:墨子提出“三表”或“三法”来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墨子的“三表”说明他是个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

谶纬:“谶”原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指宗教预言,用神的启示的方式进行说教,应验社会人事;“纬”纯用宗教迷信附会、发挥儒家经典,刻意将儒学神学化了。谶纬神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西汉哀、平之际,盛行于东汉。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

言。

今文经学: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史记李斯列传中记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个政策,被秦始皇执行了,于是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汉代经学一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以训诂考据的方法,清除加诸经书的种种附会和随意解释。)

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

独化:指事物自己的变化,不假外力。《庄子·齐物论》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大宗师》注),事物自己产生,自己变化。(“独化于玄冥之境”是郭象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强调了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自己发展变化而处于一个玄妙、深远的境界。)

太虚即气:张载《正蒙·太和》:“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虚一词初见于《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及《黄帝内经》:“太虚寥廓”,指广大空间。张载认为虚即气,虚与气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虚与气是统一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以物质性的气为世界第一原理,强调无形也是气,推进了气一元论思想。广阔的天空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聚与散是气的变化的暂时状态(客形),而气本身是永恒不变的,气作为实体就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解释: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分析: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3、兼相爱,交相利

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但墨子的这一主张表现了他所代表的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的"伪"即人为之意,此句意指人性是恶的,而人性之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这种后天的的学习和教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有缺陷的,后来经过学习和教化逐渐完善,没有人性的缺陷,则学习和教化都没有用处,不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的缺陷是不能自己弥补的,这里指出了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化而改变的,即通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去恶存善。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贪图享乐的各种欲望,但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这些人的天质,使去恶存善、"涂之人可以为禹"成为可能。但去恶存善不能存粹依靠自律、自省,还要靠外在强制的约束力,荀子指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待礼义而后治。"荀子认为,只要"化性起伪",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化性起伪"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项社会事业:"从之人性,顺之人情,不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故必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这句话实是荀子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荀子的“性恶论”。前半句“人之性恶”是其定调,后半句“其善者伪也”主要是从反面入手加强对人性本恶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荀子此番言论,是对人的原始状态的评判。正因人性本恶,才更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导人向善。所以荀子有以礼化民的思想,其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在受着其自身的规律的支配。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规则,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则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②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

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③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做学问,每天增加知识,然而这样离“道”则日远,要认识“道”就必须不断地破除知识,“损之又损”以达到无为即无知无欲的境地。

2.它取自《老子》,就文脉来看,老子并不以“为道日损”为坏事,而是认为这正是趋向“道”的途径。

3.老子区别了“为学”和“为道”,认为这是两种认识方式,不过,它把学习知识和修道(把握道)对立起来,以为认识“道”既不依靠感觉经验,也不需要理性思维,而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

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认为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弱者道之用”认为最好坚守柔弱的地位,看到了一些事物目前虽不够强大,后来能战胜强大敌人。

8、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形成的,他运用简单的毕福比附手法来说明人和天的相像,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揭示人的具体形态结构,天有366时人有366骨节天有四时,人也有四肢,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相对的也有五脏,还有像天有昼夜人相对的也有视暝,总之,人的形体到精神都是天的副本,天的缩影,天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就要去体现天的道德品质与精神意志,他想从人副天数的思想来说明同类相感。天人同类,就可以相互感应,这是他天人感应说的基本论证。

9.越名教而任自然:

名教原指儒家因名设教的那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到魏晋名教则是相对于自然而言。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名教危机,嵇康的这个观点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嵇康公开要求摆脱名教教的束缚,揭露了名教只是人为造作,用于束缚人们的思想;制定等级名分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言行等等;所以主张摆脱名教束缚而直接因顺自然,来满足人性的自然欲望。哲学上,嵇康继承了汉代王充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着重考察了自然之和,强调社会人伦与自然本性的和谐、协调,为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提供了哲学上的论证。所以,嵇康的这一观点仍着眼于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的关系,只是为了和当权集团抗争而导致玄学异端,这是嵇康基本的政治态度与思想倾向。

10、简析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

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以物质性的气为世界本原的基本原理。他提出“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了气一元论。他认为广阔的天空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张载认为“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太虚”之“气”具有两种运动形态:一是“聚”,即“气”凝聚而成有形的万物;一是“散”,即“气”分散而回复无形的“太虚”。“太虚”通过“气”的聚散生灭万物,太虚本身则是没有生灭的。气是不断凝聚和分散的,它“聚而为万物”,万物又“散而为太虚”。气作为实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这是物质不灭的本体论思想。

三、简述题

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

《老子》提出“无为”有其两重性:一方面,反对了有神论,宣扬了无神论观点。另一方面,也反对实践,叫人无所作为。

2、论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并予以简评:

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个命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人为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即自我否定,是合乎规律的运动。但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也有其局限性,没有指出否定的东西与肯定的东西的联系和从肯定到否定的东西的统一。

3、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予以简评。

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这套思想在理论上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认了事物大小、同异……等等差别、对立的绝对性。其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感觉和理性)和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理论思维更是如此。善和恶、是和非的界限是无法辨明的。再次,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上。他提出齐是非的认识论和超脱是非的相对主义方法。庄子还从相对主义出发,对逻辑思维(“言”、“意”)能否把握宇宙的发展法则(“道”)提出了种种责难。总之,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怀疑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否定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对人的逻辑思维提出了种种责难,这些都是错误的。不过,他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包括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存在”、“人类的思维(包括辩论、论证)能否达到科学真理”这样一些重大的认识论的问题,他揭露了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静止和运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这些都是有深刻意义的。庄子对人的认识提出种种疑问。责难,于是便促进人们去思考、探索,从而推动了人类理论思维的进步。在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上,他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但用相对主义去反对独断论,也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4、简析墨子的“三表法”。

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

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

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墨子讲的直接经验并非是个别人的经验,而是指百姓、众人的经验。其三,“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墨子的三表足以说明他是个朴素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他对人们的感性经验抱着十分天真的信赖,毫不怀疑感觉能给予客观实在,肯定人们能拼经验来检验知识。但是墨子把感性原则绝对化了,陷入了形而上学。

5、简述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及意义。

①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

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②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有效地限

制了王权这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从人制到法

制,从专治到民主的政治发展历程。

6、荀子的隆礼重法:

1.隆礼重法是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的新思想,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它是指加强对礼仪法度的重视。

2.荀子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对“礼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成为地主阶级用以剥夺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武器。“礼”是“法”的总结,“义”是用来限制犯罪活动的,“礼义”是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

3.荀子认为,“礼”和“法”二词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又有区别,他主张把“礼”扩大到“士”,但这句话也清楚地表明荀子所说的“法”首先是用来对付劳动人民的,反映了他剥削阶级的立场。

4.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礼和法,统治阶级按照“礼”来培养封建道德,老百姓服从地主阶级的刑法统治,国家内政搞好了,就可统一全中国。

5.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思想,为汉代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开了先河!

7、简述荀子“化性起伪”思想:

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强调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8、“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异

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两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所讲经义都不相同。今文经学用阴阳五行观点阐释经义,讲谶纬神学,搞繁琐哲学。古文经学通训诂,举大义,尊孔子,不主张变革,与汉代的政治、现实问题联系不多。

9.简述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王弼贵无论的基本命题是以无为本。首先,他摒弃了老子的道生物的阴阳交感、五行相生的具体过程,而将道断定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体。并且将道说成是无。王弼的无不是一般有无之无,也不是与实有相对的空间或虚无,而是指超言绝象,并成为物质世界一切现象赖以存在的根据的那个抽象本体。其次,王弼发挥老子思想,力图证明具体事物都以有为存在,而凡有皆起源于无。故而要保全有,就必须返归无,守住本体之道,即“崇本举末”

第三,王弼把有无之辨与动静之辩结合起来。把作为本体依据的虚无之道,看成是不动不变的永恒存在,把万有之动看成是相对的、暂时的。肯定静是动的依据,也就等于肯定静是万物变化的最后根源。从而,以无为本的命题转变为以静为本,以此确立万物多样性的统一。

10、简述陆九渊的修养论。

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以,认识宇宙真理和社会人生的道理,要向内用功,发明本心,不必向外界探求。并且,要按照“本心”的“理”去做,视、听、言、动才是对的。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在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

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自存本心”。“自存本心”是陆九渊在认识论和道德修养上提出的“基本功”。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这种方法是“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在他那里,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是紧密相结合的。

四、论述题

1、试分析墨子的“兼爱”说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区别,并加以评述。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孔子虽然也说仁是“爱人”,但却不承认奴隶或小人具有仁的德性。孔子讲爱人是有差等的。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却认为不应该有亲属厚薄之分。

2、试论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兼爱”是墨子人道观(伦理思想)的中心观念。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对当代社会人的立身处世有积极意义,对于维系调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德公正的新风建设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阻止各种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

降低社会发展成本。

3、试述孟子的“仁政”学说及意义。

孟子的“仁政”学说,按其真实本质来说,是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子寄希望于齐、梁的封建统治者来统一中国。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必须从恢复“井田制”开始。他主张“制民之产”、“保民而王”,强调政治统治要以保住劳动力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巩固地主所有制。后来有的思想家利用孟子的话来反对君权,主张民权,并不是孟子原来的意思,但也应该肯定“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历史上是起了积极影响的。孟子用他的“仁政”即王道学说同许多人进行辩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距杨墨”。孟子也批评当时地主阶级中一些实际掌权者,他同法家有“王霸”(德力)、“义利”之辩。孟子主张以刑辅德,反对功利主义。“王霸”(德力)、“义利”之辩,对于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孟子和法家都各有其片面的道理,但他们都把这片面的道理夸大了。

4、试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析。

一·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错误有密切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与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第二,“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说明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在政治上论证了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虚构天的至高无上,以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人间君主的统治。这就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排除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性,认为宇宙内的一切,从自然界到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是照着天的意志而显现的,对科学产生了极大地阻碍作用。

不过,天人感应说虽是种神学目的论,但还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董仲舒讲人的高贵性和能动性,根本上是指圣人和君主而言,反映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是为“君权天予”作论证的。实质主张在仁政的基础上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威,按照宗法制的“三纲”原则维护大一统的安定局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需要指出,董仲舒构制的“天人感应”宇宙图式论体系,是采用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比附方法,歪曲利用汉代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物。

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5、试述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及其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

①元气自然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无为,天之道也;人不能以行

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于人;天地合气,人偶自生。

②批判:在天道观上,批判了从董仲舒到《白虎通义》的天人感应论,

用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了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他还直接驳

斥了神学目的论。王充说:“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妄言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又说:“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即认为人类的产生你,并非出自天地的有目的的活动,而是由于气之交合的自然过程。

6、试述朱熹理气论的基本内容。

1.朱熹继承周敦颐和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2.朱熹和二程一样,认为“理”是形而上之道,“气”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物之本,即物之所以形成的道理,也就是物之本质;“气”是生物之具,即形成物的材料。

3.朱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乃至人类的产生,都是“理”和“气”,“性”和“行”的统一。但是,他同时强调二者的区别,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有不可忽视的分界,“理”是所以为器者,不会造作,而“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

4.朱熹对理的考察比前人更为深刻。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解释理气关系时朱熹认为理与气不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理之气,他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理气浑沌不可分,不可说先后。

5.总之,朱熹认为,,概念性的“理”是形成事物的最终根源,这就暴露了他的天理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

7、试析王阳明的“致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人人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练,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8、试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王阳明从心即理命题阐发良知本体说,旨在证明:就良知而言“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就功夫而言则心外无学,本体与功夫是统一的,功夫无非就是“复那本体”从“心外无学”出发,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论。即如他所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他从两方面阐发其基本内容。第一,以知为行,即把主观的东西列入行的范围,将行主观化。一方面,王阳明把行看成是对封建道德的躬行,另一方面他又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也看成是行。这里讲的知与行,已经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主观动机或情感活动的不同层次,是同一个直觉的本能的活动过程。第二,知之即为行,行之才为知。王阳明批评了割裂知行的种种倾向。他既反对玄思而不去力行,也反对冥行妄作,不思维审察便任意去做。肯定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都是知行统一的过程。这对于当时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不过王所讲的知行合一与辩证法意义上的

知行合一有原则区别。王的知无非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意识,目的在于要人从内心意识修养上下功夫,更直接简易的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习指南

首先,我需要重申的一点就是,考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志愿”,这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身之本,即夫子所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最重要。如果你果真立志考上中国哲学的研究生,那么,本科专业的问题,可以暂且放在第二位。 其次,我需要说,尽管“志愿”为最重,专业放第二,但因为这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本专业与跨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本专业的同学经过四年的专业内的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与答题思路等都已经熟络,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南京大学的要求进行复习、巩固,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现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的领域中,学会用中国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本人的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文史哲不分家,所以跨专业不算太大,加之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素来的兴趣,所以也易于上手。即便如此,我也是一步一步先进行基础的阅读,再慢慢熟悉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而展开复习的,这个过程对于所有跨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接下来,就说一说具体的复习问题。 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考研,大约算来还有10个多月的时间,时间是完全充分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先松后紧的,但这个“先松”也要有个张弛之度,我的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复习阶段这样划分: 第一阶段,现在——本学期末。重点:英语(单词、阅读)、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二阶段,暑假。重点:英语(加入作文)、中国哲学史部分(系统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阶段,开学——国庆节。重点:英语、中国哲学史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第四阶段,国庆节后——11月中旬。加入政治的复习。 第五阶段:11月下旬——考前。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我的考研历程大约就包括这五个阶段,也是我给各位的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并不代表一种规律,但我以为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其效果是可观的。接下来,我会根据现阶段的情况,重点给大家说一说第一阶段的复习要点,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在最后实现考试顺利的总目标下,需要“跬步”来积累,所以这一次我只详细说明第一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之阶段。对于基础差心里没底,复习摸不着头绪的同学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辅导班也要慎重选择,不靠谱的更会雪上加霜,北京爱考的专业课辅导口碑就不错。会根据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给你安排在读的研究生助教来讲课(都知道学校老师不能出来讲课吧,所以信息量最大的也就是导师的研究生了) 一.关于英语: 我的英语分数很一般,所以并没有很大价值的建议,好在英语的攻略和各种经验在网上或是现实中都是最多的,各位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咨询都不难找到复习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说几句关于英语的忠告,有些曾是前辈学长、学姐给予我的: 1.英语没问题,考研就没问题。——这句话有些绝对,学中哲的恐怕都不喜欢说这么绝对的话,但这无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语确实很重要。这不合理,却是国情,现阶段,我们的考研复习必须把英语放在特殊的位置,保证55分的分数线。 2.英语的复习最关键在把握单词与真题。——这是复习考研英语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学期英语复习的重点也是单词,背单词需要不辞辛苦,若能背熟考研单词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应付考试应当是不成问题的。真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这里不详细讲了。单词的参考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 《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 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 1.《老》学

《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 (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 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四、道、德 1.道 (1)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2)《韩非子·解老》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 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2021山东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目前考研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还是很怀念那段时光,你们是不是呢? 政治:政治对于一个学习了四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也不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看李凡老师的课,把整个课程过一遍。资料可以用核心考案也可以直接用《政治新时器》,(看一章,做一章附带的练习题)——暑假开始第二,《政治新时器》中的一些题目是是用来打基础的,实在觉得难可以买别的老师的题。打好自己的基础——复习累了就练练题 第三,在最后一两个星期,李凡老师有关于对一年重大时政的总结,压题,一定要看。 如果时间来得及,记得再看看以前自己做的选择题,扎实基础才可以有备无患。 英语: 这一点是针对普罗大众来说的,排除掉那些天赋异禀对语言很敏感的神童,就一般人而言,单词太重要了。有的辅导班可能会鼓吹单词不重要,要在阅读中背诵单词,在情景中背诵单词,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是我觉得,阅读也是建立在单词的基础上的,没有单词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记单词我试过很多种方法,用的《一本单词》,每天记一个单元,可是记到后面前面的又忘了,而且看阅读的时候还是看不懂。问题还是看文章的时候记过的单词还是不认识,最后也是看了学长学姐的一些经验,发现还是要从阅读中记单词,因为每个单词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在有语境的情况下记单词是最为有效的,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多是出自经济学人等一些西方的杂志,我们可以在看这些考研阅读同源文章的同时记单词,建议大家可以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木糖英语考研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每天会推送一篇文章,每天读一篇,从阅读中记单词效果最好,当然单词书也是不能丢的,每天还是要在单词书上花一定的时间,这样搭配记单词效果最好,当然这只是我的体会,可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总之单词是基础,没有单词的基础其他就不用谈了。 真题至上 对考研英语有一定了解的同志都应该知道考研英语历年真题的重要性,《木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中国哲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武汉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 先秦哲学02 秦汉哲学03 宋代哲学04 明清哲学05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06 儒家哲学07 道家哲学08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现代化09 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具有中国哲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和辨析中、西哲学史料、并能通过中西对比分析,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专业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哲学基础 ④中国哲学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西方哲学史②中国古代哲学 (注:以武汉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中国哲学专业主要必修课程有: (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计算机应用 (2)学位基础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哲学专题研究、中国思维形态、儒学发展史、中国宗教史、中国美学史、专业外语、专题讲座 6、同属一级学科下的相近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二、推荐院校 中国哲学硕士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目前就整个哲学就业来看,就业不是很理想,该专业毕业一般方向是做老师和专门研究,局限性很大,因为其涉及的内容思辨性较强,欠缺实用的理论知识。

中国哲学复习真题1

人民大学中国哲学真题分析(简答论述)+复旦大学部分题目先秦 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论述2009综合) 2.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论述2006管哲) 3.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简答2002中哲) 4.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论述2009综合) 5.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苟子的人性论(简答2008综合) 6.试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之异同。(简答2003中西哲) 7.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简答 2006中哲) 8.简论孟子的“四端”说(简答 2001中哲) 9.简述荀子性伪说(简答 2007综合) 10.“易有太极”表达了什么思想?(简答2009中哲) 11.试论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关于人性的学说。(论述2009中哲) 12.?易传》讲"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简答2008中哲) 13.荀子为什么说人"最为天下贵" ? (简答2008中哲) 14.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简答2007中哲) 15.分析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简答2004简答) 16.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论述2007中哲) 17.老子关于自然无为的理论(论述2006中哲) 18.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简答2005中哲) 19.简述老子的无为思想(简答 2004中西哲) 20.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论述2006中哲) 21.韩非的法、术、式思想(简答2006管哲) 22.韩非子说:“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 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请将这段话译成 现代汉语并分析其思想。(论述2005中哲) 23.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简答2006管哲) 24.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异同(论述2007综合) 25.简述先秦人性论思想(简答 2004中西哲) 26.试论中国哲学史上的“义利之辨”?(论述 2004中西哲) 27. 比较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异同 (哲学综合 2005 复旦) 28.孔子礼和仁的思想关系(哲学综合 2008 复旦) 29.谈谈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源及其哲学意义(哲学综合 2007 复旦) 汉魏 1.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简答2008综合) 2.简述"不真空"的含义(简答2008宗教) 3.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简答 2001宗教) 4.什么叫做“非汤武而薄周孔?(简答2009中哲) 5.简述“三法印”的基本内涵。(简答2009宗教) 6.什么是"正始之音"及其思想意义? (简答2008中哲) 7.魏晋玄学关于自然与名教的争论(论述2006中哲) 8.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论述2005中哲) 9.何谓“烛火之喻”及其思想意义?(简答2004中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复试笔 试科目 备注 0101J1-国学00-中 国哲学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1-古 代汉语 基础 847- 国学专 题 国学综 合,外 语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 文学史、中国哲学 史。统考生学制为3 年 0501J1-国学00-中 国古代 文学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1-古 代汉语 基础 847- 国学专 题 国学综 合,外 语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 文学史、中国哲学 史。统考生学制为3 年 0602J1-国学01-专 门史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2-中 国历史 综合 -- 国学综 合,外 语 统考生学制为3年 0602J1-国学02-中 国古代 史 101-思 想政治 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或 240德语或241法 语 632-中 国历史 综合 -- 国学综 合,外 语 统考生学制为3年 考研复习方案 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建议从5月前后就要进行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指定教材和参考书大致复习一遍,对专业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全年的复习规划

南开大学中国哲学

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前言: 对于考南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首先应该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来说,南开大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条理清晰的把一些基础哲学问题或命题阐发出来,这是你的高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准备学校推荐的基本书之外,还有广泛涉猎,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这里要充分利用历年的专业课真题,如果经过充分的准备,相信考取南开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不难。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正以建校90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即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南开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我系哲学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 与我系合署的有社会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发生与比较认识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目前该系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十项,科研成果众多。近年来该系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有5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为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 具体专业:中国哲学在南开哲学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强势学科,现在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中国佛教哲学等。除了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国精神系统研究等方面继续保持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 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 (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

(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4)政治上至高之位,必以最大之德居之。所谓天子,必圣人乃可为之。故尧舜禅让,成为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2.孟子之理想的经济制度 (1)依孟子之理想,乃土地为国家所公有,人民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之。其每井中公田之出产,虽仍可为国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但农民之助耕公田,乃如纳税于国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 825中国哲学史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825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中国哲学史》作为全日制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入中国哲学专业学习所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理论特别是哲学素养的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中国哲学涉猎的古代文化基础、古文理解通读、基本概念理解、专业基本问题和专业中相关重大问题的分析掌握与应用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古汉语基本功,能够识别字词句及通篇主旨涵义,能够诠解相关原著的意义、具备相关背景知识。 2. 能熟练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以及这些概念问题的源流变化和学术价值。 3.具有较强的专业问题分析和辩解能力,能够结合现实提出见解。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概念测试与综合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句读、原著理解、简答辨析和综合论述等。总分为150分。 I.句读 1. 要求 句读要求考生能够通读缺标点的经典文献资料,根据文意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白话文。考生必须掌握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相关资料,解决某些问题。 2. 题型: 古汉语经典文献加标点并翻译理解。 II. 原著理解 1. 要求: 能读懂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相关资料,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观点和正误,并能对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进行评析批判。 2. 题型: 从古代经典中摘取相关文献段落,考生阅读后结合文献内容提出其出处、作者、主要

观点,并进行分析,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评论和批判。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一般为经典文献中的代表性段落,反映作者的主要观点。重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其背景知识、理解观点的能力。 III.简答辨析 1. 要求: 考生能对专业所具备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断代史中思想源流中的关键问题能够辩证分析,掌握其内涵、文化价值和功能指向。 2. 题型:名词解释或者是简答题 Ⅳ.综合论述 1. 要求: 考生能对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著名人物的思想观点、学科发展源流中的重大事件熟悉掌握,并能够展开对比研讨、论述分析。 2. 题型:论述题

2020年东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东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1.四心 【答案】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四心在孟子又叫做良心和本心,孟子认为人所固有“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良心本心为“天所与我者”,“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2.阴阳 【答案】本义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 3.天志 【答案】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的最高主宰。 4.达名 【答案】反映事物最普遍属性的概念。《墨子·经上》“名达、类、私。”《经说上》“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名也。”认为“物”即达名,泛指一切物体。荀子称为大共名。《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5.玄览玄 【答案】玄冥;览,观察,指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排除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的干扰,让内心宁静地体验和直观万物。帛书《老子》“览”作“鉴”,即玄妙的心境。指保持心境的洁净,便能观照万物。 6.太一 【答案】“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1“道”的别称。3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7.恍惚 【答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恍惚超越于感官之知,但是其中有物有象,包含一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一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西周的社会结构仍以氏族制为主,但统治者氏族内部又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①区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推行封建制、世袭制。 ③明确远近亲疏、上下等级,创设礼仪规范。 3.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1)“帝”是至上神 殷人凡事都要贞问“帝”,“帝”是至上神,其形成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三皇、五帝的传说透露出他们主要的面向是自然界。

中国哲学史真题1998-2013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考生:中国哲学、伦理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忠恕 2,兼爱 3,坐忘 4,万法唯识 5,德性之知 6,俱分进化 二、标点、今译并分析下列短文(20分)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50) 1、简析《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2、试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3、略论严复的天演哲学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考生:中国哲学、伦理学 一、简释以下概念(6*5,30) 1,复性说 2,化性起伪 3,俱分进化论 4,四分说 5,白马非马 6,坐忘 二、标点、今译并简要评点(2*15,30)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者也语相天人之大业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乃其弗能相天与则任天而已矣鱼之游泳禽之翔集皆其任天者也人弗敢以圣人自尸抑岂曰同禽鱼之化哉……夫天与之目力必竭而后明焉天与之耳力必竭而后聪焉天与之心思必竭而后睿焉天与之正气必竭而后强以贞焉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 三、回答下列问题(50) 1、孔子贵“仁”,墨子贵“兼”,请对这两种学说加以比较。(10分) 2、试评析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论。(15分) 3、中国古代哲学“力命之争”的大致线索是怎样的?(1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