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玑溯源

珠玑溯源

珠玑溯源
珠玑溯源

珠玑溯源各姓氏分布

东江三角洲区

石龙以下,东江支流放射分流,以狮子洋为总汇,和对岸西北三角洲相对。故为珠玑巷迂民顺流入迁地点,东莞、增城两县沿河荒坦甚大,故为难民集中分布地区。分述如下:

1.东莞市

为东江三角洲所在,珠玑巷迁民甚多。

(1)虎门镇北栅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立村,粤北南雄珠玑巷陈文龙任盐运使驻扎于此,后人口繁衍,遂成村落。”又《凤冈陈氏族谱》:“唐大中间(847~859年)由江西石城县竹园迁居南雄保昌严塘里,宋建炎间(1127~1130年)陈常仕宋为朝奉大夫,宦游五羊,留家于大宁,传六世,陈述迁北栅凤冈下。”人口近达3000人。

(2)虎门镇大宁谭氏《东莞市地名志》云:“立村于宋,为粤北南雄珠玑巷谭氏南迁至此始居。”又据《东莞大宁谭氏族谱》称:“世居江西宁都,建隆元年(960年),宏帙定居南雄保昌珠玑里沙水村,避乱三年,回宁都。景德二年(1005年)宏帙次子瀚回珠玑里,曾孙惟月迁东莞大宁,在绍兴间(1131~1162年)分支虎门金州乡洲头村、小榄、惠阳等地。”

(3)元江罗屋堂罗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1279年)罗姓由番禺罗边第三房迁此。”按罗姓为珠玑巷民罗贵后人。

(4)长安霄边肖氏、甘氏、屈氏、钟氏《东莞市地名志》:“相传元代初(按即南宋末)福建和南雄肖、甘、屈、钟四姓迁居,以肖姓为主。”

(5)长安咸西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初,粤北始兴县人迁此。”

(6)长安镇锦厦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

(7)长安镇李屋村李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李,故名。”

(8)长安镇冈背戴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戴。”

(9)长安镇塘下蔡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蔡元乡迁来沙头山冈头”即此地。又在陈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及《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均有记:“先祖由长江迁南雄柯子里珠玑巷。宋末蔡安迁沙头靖康场。本支后分宝安沙浦于明末,分居深圳桑屋围于清初,地名赤坎。”

(10)长安镇桥头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先祖元代由福建莆田迁于南雄,后由南雄迁此。”

(11)长安镇沙头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此地原是海滩。”

(12)长安镇乌沙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原地黄沙堆积成丘。”

(13)长安镇上沙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福建、南雄人迁此,据说此地原是海滩。”

(14)长安镇上近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初本省南雄人迁此。”

(15)长安镇镇地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末本省南雄人迁此。”

(16)长安镇增田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朝本省南雄珠玑巷大井头人迁此。”

(17)长安镇横冈头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末本省南雄珠玑巷人迁此。”

(18)长安镇新农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徽宗时(1101~1125年),始祖由南雄珠玑巷白沙迁来。始居于虎门区怀德乡田尾村。1958年兴建五点梅水库时,迁此立村。”

(19)长安镇蔡屋蔡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原住在街口鬼山(黄洞山)。”

(20)长安镇陈屋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始建于今镇田龟山。”

(21)中堂镇旧楼罗氏《东莞市地名志》:“1125年广东南雄珠玑巷罗氏迁此。”按此条系北宋入粤记载,即南渡时迁入,在徽宗朝。

(22)大岭山镇梅林叶氏、邝氏《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由叶屋、邝屋二村组成。

(23)大山岭太公岭邝氏《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南雄珠玑巷人迁新会潘村,后迁莞城沙头坊,后又迁石井,其后裔邝附贤,号爱源,迁此立村。”

(24)大山岭镇鸡翅岭汤氏《东莞市地名志》:“汴梁汤氏南宋时迁南雄,再迁中山古井,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迁红泥坳,嘉靖年间迁此。”

(25)寮步镇石步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南宋初年,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

(26)寮步镇渡头村人同上条。河边步头成村。

(27)常平镇板石梁氏《东莞市地名志》:“宋初南雄人梁食迁此立村。”又《梁氏崇桂堂族谱》亦说:“梁格世居福州三山,二子熙学流寓韶关南华寺,迁南雄。赘居许塘许氏。孙克登,掌教增城,迁板石。”

又板石梁氏还可据洪武三年(1370年)织染局大使八世孙友文撰《梁氏族谱序》载:“南渡后有梁格次子由泉州流寓韶州南华寺,继迁珠玑巷,入赘许家,生二子,长充生登,淳熙任教增城,遗四子,长文奎,次文壁卜居莞之板石。三文治、四文定随母夫人蔡氏归广州舅氏家,因隶籍焉。”可与上文互相引证。

(28)常平镇桥沥利氏《东莞市地名志》:“宋初,南雄利隽乡迁来立村,称大沥。至十二世孙时分立桥头村。”

(29)常平镇大沥利氏见上条。

(30)常平镇桥头利氏建于大沥头故名,亦利氏分衍立村。

(31)常平镇沙湖口杨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始祖杨衍自南雄迁此立村。”

(32)常平镇泰园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始祖自南雄迁此立村。”

(33)常平镇鲤湖李氏《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末年,始祖李而恭自广州河南鹭江迁此立村。”鹭江李氏先祖来自珠玑巷。

(34)东坑镇彭屋大围彭氏《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末年南雄珠玑巷人迁此定居。”

(35)石碣镇黄家山黄氏、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中期,黄、陈等姓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初名禾架沙。后因黄姓人多,故改今名。”

(36)石碣镇黄屋黄氏《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黄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立围耕洲。”此条可见珠玑巷迁民一到即建堤围开沙洲成田。

(37)石碣镇陈屋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陈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立村。”

(38)石碣镇麦屋麦氏《东莞市地名志》:“元初麦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按元初即宋末。

(39)桥头镇田头角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熙宗末年(1135~1148年),南雄珠玑巷陈氏迁来立村,原名棠堤阁。”

(40)桥头镇石水口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南雄珠玑巷人迁此立村。”

(41)凤凰镇南岸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宋末元初村民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42)塘厦镇林村李氏《东莞市地名志》:“李姓一世祖李陇西是朝议大夫,初由南雄迁居东莞长安乌沙村,九世祖李上唐在明代景泰至弘治年间由长安锦厦村迁此。”

(43)塘厦镇诸佛岭刘氏《东莞市地名志》:“刘氏二世祖雪溪,元朝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44)东坑镇丁屋丁氏见东莞《丁屋丁氏家谱》:“始祖丁迪隆(处士),其先南雄保昌县丁家洞人,宋乾德(963~967年)中,迁东莞文顺乡。历十八世至元,十九世丁麟(1270~1336年)字世祥,号碧崖,迁居周坑(今东坑镇丁屋东面),明洪武五年(1372年)丁松确,号雪村,迁至丁屋。”

(45)莞城东郊上士冈黎氏崇祯《东莞县志》卷五云:“黎氏先世居虔州,宋熙宁间(1068~1077年)黎董孙官于南雄,宦游入广、卜居莞城东郊上士冈。”

(46)虎门镇赤冈何氏《琴轩集·何氏族谱序》:“其先南雄沙水人,宋南渡初,何行迁赤冈。”

(47)茶山镇卫氏《东莞茶园卫氏族谱》:“原籍河北大名,唐僖宗(874~888年)间迁南雄沙水。宋建炎(1127~1130年),卫弘官福州司户,金兵南侵,弘与弟达衍南下避兵,达家于番禺沥滘,弘衍家于茶园”。茶园今名茶山。

(48)茶山雄绪堂袁氏据袁严齐《袁氏族谱序》载:“至宋朝而一世祖讳祯,当南渡时由江西袁州府迁广东南雄保昌县大庾岭麓珠玑巷柯树乡乃其故居。云后以迁宦游于广东至乡之茶山,隶籍家焉。生二子,长琚、次珂,是为二世祖。”至严齐为十八世。

据近人杨宝霖综合《东莞茶园雄绪堂氏族谱》、明代林光《南川集·茶园袁氏族谱序》:“先世居南雄珠玑巷,袁祯于绍兴(1131~1162年)迁茶园。”

(49)茶山山茶李氏《山茶李氏族谱》:“李氏居南雄保昌柯木里,宋建炎(1127~1130年)中南迁,居莞城,至八世李定道,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避乱于茶山,遂定居。”

(50)茶山钟屋钟氏《茶山淳家坊钟氏族谱》:“宋雍熙(984~987年)钟穆为南雄别驾,因居珠玑巷,长子徙新会,数传至钟亮,宋隆兴(1163~1164年)任福州归宁县主籍,乃迁茶园钟屋。”

(51)茶山袁氏《冰蘖集·袁氏族谱。序》(明代林光南撰)“袁氏世居袁州分宜,有字君能者,宋孝宗朝(1168~1189年)为奉议大夫,迁居南雄柯子里,君能第六子松华徙茶园。”

(52)茶山镇塘角陈氏据《茶山乡志稿》:“陈应甲,字廷魁,号巨生,本江苏建康人,宝祐间(1253~1258年),授广东南雄府郡守,为避乱,偕子徙茶山塘阁。”

(53)东莞邓氏据杨宝霖综合邓步云《南阳邓氏开宗族谱源流考》、《锦田邓氏师俭堂家谱》、《青衣谭蓝村邓氏族谱》、《屏山邓氏族谱》、肖国健《香港新界邓氏源流考》等云:“邓宣先世居吉水白沙里,子汉黻宋初为承务郎,开宝间(968~975年)迁珠玑巷,曾孙符,崇宁四年(1105年)进士,授阳春令,权南雄州倅,符精堪舆,南游东莞。乐卦(原字为左边‘忄’,右边一个‘卦’字)角山在今香港新界筑力赢书楼,讲学其中,迁三代墓于元朗,长子阳,迁石排福隆,次子布居岑田,在香港新界,阳子珪,布子瑞,珪子元瑛、元禧,瑞子元祯、元亮、元和,共称“五大房”,元瑛子孙居东莞竹园。鲤鱼石、莞城南街,元禧子孙居福隆、雁田,元亮子孙居锦田(即岑田)、元朗、大埔,元祯子孙居屏山、白蚝,元和子孙居东莞怀德。香港邓氏多为元祯、元亮两房之后,新界邓村50座,人口百万。”元亮子惟汲,尚宋宗室女,惟汲封郡马都尉,我的博士研究生伦敦大学Freebern先生,即娶邓氏女,并由作者指导写出博士论文《论邓氏家族》一书(英文)。

(54)东莞封氏《琴轩集·宋朝奉封公墓碣铭》:“世居南雄保昌封坑,封氏朝奉公之父、兄、弟三人南迁。一居新会,一居羊城,一居东莞。”

(55)东莞南街翟氏据《翟氏族谱》载:“吾族入粤自翠峰公始,然实与致政云谷两公,兄弟三人,同奉梅坡公至南雄珠玑巷,既而兄弟并迁东莞,分三大房。梅坡公有六子,依次为征、徽、颢、显、举、兴。徽即翠峰,显号致政,兴号云谷,宋室南渡,公已老,致仕家居,诸子奉公南迁,兄弟分割画梅,半携入粤,半留故土,因自号梅坡云。"另据杨宝霖综合《罗村翟氏族谱》、王纶《存溪翟先生墓表》、阮元《广东通志》等云:“先世居(安徽)休宁,宋靖康之变(1126~1127年),中原大乱,翟徽入南雄,继迁东莞,居南街。”

(56)东莞李氏《琴轩集·李氏族谱序》:“先世南雄保昌人,自南雄府君来居邑迄今已有十三传。作者琏明初人,故李氏入广在崇宁间。”

(57)莞城北街何氏据杨宝霖综合《琴轩集·宝安何氏族谱序》、《讷庵处士何公墓表》、民国《东莞县志》卷44《选举表》云:“世居南雄沙水,有宏者,登宋崇宁(1102~1106年)进士,为四会令,摄东莞,卒于官,子孙遂家于东莞城北街。”

(58)东莞城南街邓氏《英村罗氏族谱》:“莞城谚语云:“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只大鹏(彭姓)哥。即邓氏后人聚居地点。”

(59)东莞英村罗氏《英村罗氏族谱》:“罗贵居南雄珠玑巷,宋绍兴元年(1131年)组织九十七家三十三姓南迁。罗贵居冈州大良都古蓢甲蓢底村,罗贵生子清之,清之生翔,徙东莞英村,迁莞后七世孙罗亨信居莞城西门。”

(60)东莞西门罗姓据《英村罗氏族谱》:“清之生翔,徙东莞英村,迁莞后七世孙罗亨信居莞城西门,是为‘西门罗’之始。”莞城谚云:“东门古,西门罗。”

(61)中堂镇槎滘黎氏陈琏《茶滘黎氏族谱序》:“先世居南雄,宋绍兴间(1131~1162年)黎氏之致政公迁居茶滘。”此为南宋初入东莞迁民了。

(62)茶山镇员头山何氏《东莞茶山何屋村何氏族谱》:“祖居南雄,历十世,何氏嗣祖迁东莞城西栅口,复迁员头山,明初封东莞伯何真,为入莞后第五代孙。”

(63)篁村镇篁村房氏据杨宝霖综合陈琏《琴轩集·房氏族谱序》(明代),吾庆善《房氏族谱序》(明代)云:“世居山东定陶,宋代中叶朝奉公宦于南雄。后游东莞,家于篁村。”

(64)白马李氏《琴轩集·梅外李公墓表》:“先世南雄人,自李氏朝议公迁东莞白马,孙李用有重名,精理学。”

(65)茶山镇陈屋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南宋时立村,村人姓陈。”按下朗陈氏立村下朗,是宋庆元二年(1196年)立村,按《茶山陈氏燕喜堂宗谱》:“陈彦清本徐州人,金兵南侵,其曾祖避乱居南雄,彦清登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父孔范随任,任满从水路归,经东莞,时流寇峰起,水陆阻绝,遂寓居茶山,彦清于是置田宅于茶山龙湖头,即定居。今茶山超朗之龙头,下朗之陈屋,皆其后也。”

(66)茶山镇超朗龙头陈氏同上条引《茶山陈氏燕喜堂宗谱》,今称“超朗陈屋”,古名龙头,与“下朗陈屋”相距达6公里。

(67)莞城栅口张氏《琴轩集·张氏家谱序》说:“文弼字延用始由南雄来(理宗时)迁今八世,居东莞栅口。”

(68)茶山镇增步刘氏《茶山乡志稿》:“沙墩刘氏始祖刘仲平,咸淳间(1265~1274年)携子束游东莞,遂家于增步。”即立村在宋末。

(69)茶山南沙谢氏《茶山乡志稿》:“谢氏本会稽人,宋末,族人谢希良为南雄推官,卒于任,值国乱不能归,妻子尚仁,徙东莞,居茶山芦获,转卜居于南社。”

(70)莞城梨川祁氏据明张元祯《江西左布政使部祁公墓志铭》:“宋有银青光禄大夫祁某,迁自南雄,卜居东莞县城北郊棠梨涌,八传至初顺。”

(71)东坑镇塔冈李氏《东莞塔冈李氏族谱》:“出陇西唐末迁江西吉安,宋真宗间迁南雄,居溪塘。四传到仙之徙番禺鹭冈,仙之子才举,迁广州城北龙头市,孙昂英,宝庆元年(1125年)一甲第三名及第,第四子性道,性道次子韬,迁居塔冈。”

(72)万江镇大汾何氏《东莞大汾何氏家谱》:“何粟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第一,官至尚书右仆射,随徽、钦二帝被虏北迁,粟二子雍,熙居南雄沙水,粟之曾孙九继之子东起,仕元为南海沙湾巡检司。任满,居东莞莞城之何篱贝(今平乐坊街尾),东起孙佐,迁大汾。”

(73)石排镇石排黄氏《宋处士世表王公墓志铭》(明袁昌作撰):“系出中原,南宋中叶,王松隐由南雄宦游东莞,卜居于石冈。”

(74)茶山镇社吉刘氏《明处士正斋刘公墓表》(明肖云举撰)又《茶山社吉坊刘氏族谱》介绍:“刘氏徐州人,成贵子保真景炎(1276~1278年)间,元兵南侵,保真从袁州迁陵江,再迁宝安,居茶山社吉坊,估计他是由南雄入广的。

(75)万江小享梁氏《琴轩集·重修梁巡检墓记》:“先世南雄人,元初梁一郎迁东莞小享。”

从上述可见东莞是珠玑巷迁民归宿地点,如“市桥黄氏”即东莞市桥的黄姓居民是由惠阳水东迁下来,说明宋末由南雄迁惠阳的黄锦一家,迁下莞城,居凡六世。

(76)焦利莫氏据南海沙头《莫氏族谱》载,莫氏二世为状元宣卿,七世之用为南雄府判,老年携三子迁广州清风桥居,卒葬白云嗣旗峰。后以台风毁庐,第三子钝公投亲迁东莞焦利(今蕉利)。”

(77)沙头孙氏雍正元年(1723年)《孙氏族谱序》说孙氏在“珠玑巷聚族而居,讵料咸淳年间,因胡妃之难,各姓夜窜潜处,我祖常德,不得已越东莞而住沙头。”

(78)水南林氏窖头林氏按同治林文度《林氏受姓远祖纪》称:“宋时林楚伍宦南雄州大参政,卒后子孙有迁东莞水南、窖头,皆其裔也。”

2.增城市

增城后汉立县,正当增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交汇区,荒坦地甚多,且不断增生。故亦为珠玑巷迁入立足地区,迁户众多。

(1)增城刘氏《增城刘氏祠堂记》(陈献章撰):“宋之惠州刘仲明,自南雄迁增城,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

(2)三江镇堂下冯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冯氏夫妇从南雄迁来,在何堂边搭寮定居,故

名。”

(3)三江镇山村钟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由本县石滩芦氏、东莞陈氏、南雄钟氏三姓在此开村。”

(4)石滩镇沈元沈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由南雄迁来,为沈姓聚居,名沈园,后改元。”

(5)新塘镇黄沙头黄氏《增城县地名志》:“南宋末年村人从南雄县迁来此地,在河边沙洲上定居。”

(6)永和镇贤江刘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在贤堂和江东之间定居。”又有:“一世祖高卿从番禺迁增城官湖,再迁永和洪园头,三世长孙刘廷广于绍兴末(1162年)再迁贤江。”

(7)宁西镇郭村郭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迁来,全村姓郭故名。”即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南迁。

(8)宁西镇冯村冯氏《增城县地名志》:“宋代冯氏由南雄迁来,故名。”

(9)朱村镇大冈村人《增城县地名志》:“宋代村人由南雄县迁来。”

(1O)福和镇荷岭村人《增城县地名志》:“宋末村人从南雄迁来。”

(11)福和镇三迳村人《增城县地名志》:“唐代村人从南雄迁来,先到新塘,再到朱村,第三次迁来此地,故名。”

(12)三江镇张冈尾张氏《增城修志通讯》中称:“始祖张观政,熙宁八年(1075年)从南雄、韶关迁入。”

(13)新塘镇石下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刘旭,绍兴二十年(1150年)由珠玑巷入迁。”

(14)石滩镇石厦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刘元,浙江人,于淳祐十二年(1252年)由南雄珠玑巷迁此。”

(15)新塘镇白冈叶氏“南京人,于淳祐三年(1243年),由南雄迁此。”据《增城修志通讯》

(16)荔城镇槎冈曾氏《增城修志通讯》称:“曾洪祥,江西人,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由南雄迁此。”

(17)朱村镇山阁罗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罗光之于淳熙七年(1180年)由南雄迁此。”

(18)仙村镇沙头何氏《增城修志通讯》称:“由江西入南雄珠玑巷,再迁增城。”

(19)石滩镇南堂何氏同上。

(20)石滩镇沙龙何氏同上。

(21)石滩镇竹园莆氏同上。

(22)宁西镇石迳梁氏同上。

(23)仙村镇神山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光次子刘硕信,咸淳元年(1265年)居仙村神山。”

(24)新塘镇官湖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祖八世孙刘信,于至正三年(1343年)由贤江迁回官湖。”

(25)朱珠镇横朗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光三子石伟于咸淳元年(1265年)迁居仙村镇神山。”

(26)石滩镇麻车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廷清于开庆元年(1259年)迁石滩麻车。”

(27)荔城镇肖角巷毛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毛日鉴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入增。”

(28)中新镇乌石毛氏《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代毛龙韬分居中新镇乌石。”

(29)中新镇莲塘毛氏《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裔毛武韬居中新镇莲塘。”

(30)中新镇毛村毛氏《增城修志通讯》称:“毛日鉴后代毛虎韬居中新镇毛村。”

(31)中新镇山美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始祖陈就江西泰和柳溪古井巷人。后代南雄珠玑巷,再迁番禺重冈。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迁入增城山美。”

(32)仙村桥头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后代居仙村桥头。”祖名陈鹤公。

(33)仙村箕冈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分支居仙村镇箕冈。”祖名陈鹤公。

(34)仙村镇蓝田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仙村镇蓝田。”

(35)仙村镇下基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仙村镇下基。”

(36)镇龙镇迳头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镇龙镇迳头。”

(37)镇龙镇龙门埔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镇龙镇龙门埔。”

(38)仙村镇抬步李氏《增城修志通讯》称李姓始祖中原地区人,避乱迁入广,再迁增城。

(39)石滩镇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石滩镇。”

(40)福和镇里汾陈氏《增城修志通讯》称:“(山美陈氏)其后裔分居福和镇里汾。”

(41)福和镇田美村黄氏《增城修志通讯》称黄姓始祖中原地区人,避乱南迁入广,明代再迁增城。《增城县地名志》说祖先南雄人。

(42)朱村镇山阁罗氏《增城修志通讯》称他们祖先是中原人,避乱入广,再迁增城。《增城县地名志》说他们来自南雄县,但时间却在唐代。此条可证南雄梅关一道,古已为南北迁民取道之处。

(43)正果镇麦村麦氏《增城修志通讯》称:“说其先中原人,避乱南迁于南海、番禺、东莞等地才入增城。”按麦氏南到中山黄阁,五兄弟各散处,五弟必雄居新会,长兄必荣居东莞,二兄必秀居南海麦村,四弟必瑞居番禺,与此文合。

(44)荔城张屋张氏《增城修志通讯》说:“始祖张宗宪其先祖从北京顺天府固定县入南雄始兴县,迁曲江,再迁番禺黄岐角。绍定四年(1231年)崔与之请任增城教谕,居城南礼园社。即今张屋。”

(45)派潭镇旧高浦张氏《增城修志通讯》说:“荔城张屋张宗宪后代分居于此。”

(46)派潭镇新高浦张氏《增城修志通讯》说:“由旧高浦分支来。”

(47)小楼谭村张氏《增城修志通讯》说:“谭村张姓为荔城张宗宪后人。”

(48)派潭镇禾岭头张氏《增城修志通讯》说:“本村姓为荔城张宗宪后人。”

(49)新塘镇白石黄氏《增城修志通讯》说:“先祖从溥南宋时任南雄府知府,游罗浮山后卜居,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卜居白石。”

(50)新塘镇白水黄氏《增城修志通讯》说:“白水黄氏为黄氏二世黄彦圣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迁此开村。”

(51)新塘镇瑶田黄氏《增城修志通讯》说是:“荔城张屋黄从溥(一说黄以溥)二世元徽于隆兴元年(1163年),迁瑶田开村(东方),西方迟至1166年(乾道二年)由二世黄肇源开村。”

(52)新塘镇沙头黄氏《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宝于乾道五年(1169年)迁此开村。”

(53)三江镇石沥黄氏《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嗣昌于乾道八年(1172年)迁此开村。”

(54)镇龙镇竹园黄氏《增城修志通讯》说是:“黄氏二世黄西三于绍熙元年(1190年)由白石迁此开村。”

(55)朱村镇朱村朱氏《增城修志通讯》:“(朱氏始祖)朱见源原住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兵灾遭乱,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为避难而迁入增城。”

3.龙门县

龙门县本为增城县北部地区,位于增江上游,故离增江三角洲区不远,有水路可沿,故珠玑巷迁民亦有沿增江上溯垦耕河滩荒滩。兹记如下。

(1)永汉镇社潭刘氏《增城修志通讯》称:“贤江刘氏三世次孙刘廷光长子硕德,字仲民,于景定元年(1260年)迁龙门县永汉镇社潭,即今马图岗。”

(2)龙城镇旧屋刘氏《龙门县地名志》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村人由南雄县迁此建村。”

(3)龙城镇水头围刘氏《龙门县地名志》云:“北宋熙宁年间甘香,田屋刘氏迁居龙门河南岸,因近水而得名。”

(4)龙城镇下园村人《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末年村人由南雄县迁此。”此条指宋末珠玑巷迁民于元末才沿增江迁上。

(5)龙城镇井头村人《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建村,为纪念祖居南雄井头村,故名。”

(6)龙城镇水背村人《龙门县地名志》称:“元朝延祐年间(13l4~1320年),村人由南雄迁此建村。”

(7)王坪镇下村人《龙门县地名志》:“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南雄县人迁此,后分上下两村。”原名转龙围。

(8)龙江镇阮田心村人《龙门县地名志》说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南雄人迁此。”这是说珠玑巷迁民到明代才迁入此地。

(9)塘基背巢氏据巢海周先生提供《巢氏太祖由来序》载:“开基太祖巢宣荣生高祖友俊,由珠玑巷奉旨下广州上东江入增城开基立业,遇大变止龙门七里岭落户,先有户长良贵,后筑龙门城。遇贼迁龙门地派田心围,过从化番禺流溪保司属陈瑞甲约小粤岗塘背开基立业,落祖祠,起镇宅。”序提供时为1992年1月26日。

(10)龙门县莆氏《东莞莆氏家谱》称:“由兰陵迁珠玑巷,淳熙七年(1180年)迁东莞古梅乡。次子祥生五子,长子土远迁龙门。”

4.深圳市宝安区

宝安已近珠江口,在伶仃洋东侧,但由于接近珠玑巷迁民最后立足地区东莞长安镇、虎门镇,故亦有少数珠玑巷迁民移入垦耕,记所知如下。

(1)沙井镇沙井陈氏《宝安燕村陈氏省庵祖家谱》:“先世居洛阳,北宋末,陈氏之朝举公偕三子避金兵,迁南雄珠玑巷,长子康道,三子康运,继迁东莞归德场涌口里。”即今宝安沙井乡。《元朗浮流山陈氏家谱》:“燕川陈氏中康运,居沙井。”

(2)松岗镇燕村陈氏《宝安燕村陈氏省庵祖家谱》:“康道之孙友直迁燕川”。即今宝安松冈镇燕村。

(3)沙井镇新桥曾氏《番禺小龙曾氏族谱》、《宝安沙井新桥曾氏族谱》由杨宝霖综合为:“原籍山东武城,南宋初迁南雄保昌珠玑巷,继迁羊城,弟仕行居番禺小龙,兄仕贵则迁东莞归德场。”为新桥曾氏始祖。

(4)宝安长表刘、氏《琴轩集·长表刘氏家谱》:“先世南雄人,宋季刘富始迁长表。”

(5)宝安椎山黄氏《琴轩集·宝安椎山黄氏族谱序》:“先世南雄人,黄锦于宋末徙惠阳之水东,又自惠阳迁东莞县城市桥,称‘市桥黄氏’。六世孙思实,厌市桥烦喧,迁椎山称为‘椎山黄氏’。”

(6)松冈镇沙浦村蔡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经杨宝霖综述如下:“始祖汀州,迁南雄,居柯子里珠玑巷。宋末蔡安徙靖康场,明末分支今宝安松冈沙埔村。”

5.深圳市特区

深圳市特区已入海岸区。滩地不多,离珠江三角洲有一段距离。只有珠玑巷迁民后代迁入,为数不多。

(1)罗湖区蔡屋围蔡氏《深圳市地名志》:“村建于300多年前,原村民姓陈,后因从宝安县松冈沙浦村雇了一个姓蔡的看鸭老。姓蔡的成家立室,人丁兴旺,成了该村的主人,定名为蔡屋围。又《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亦记:“清初又分赤坎,今蔡屋围”,两处相合。

宋代珠玑巷迁民活动范围主要是开垦荒滩荒地瘠地。东入惠阳,北至佛冈,西北入广宁,西向阳江,南达于海,如东至罗湖,西至台山汶村,都是沿江沿海而进行的,即沿北江上可达清远和佛冈,沿东江上溯可到惠阳,沿增江上溯可达龙门,沿流溪河上溯可达从化,沿绥江上溯可抵广宁,如《岭南冼氏宗谱》即载:“江谷房一世祖伯涤,宋户部员外郎,咸淳间由南雄珠玑巷初迁绥州马冈,后改迂江谷。江谷在肇庆府广宁县八十余里。”即为一例。至于《开平县志》引《司徒氏谱序》亦说沿潭江而上,“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不遑宁处。”甚至如《开平县志》引《陈氏谱序》说:“由汶村迁波罗,而开基于海心三江乡,闰迁潮阳,图往冈州,仁迁清远也。、祖迄今,传世四十,丁逾百万。”则更广衍韩江三角洲了。以上所述仍只就作者所接触少数资料而言。未加详细调查的初步看法,相信后人会有更多发现。

东江下游三角洲区

东江下游指惠阳、博罗县两地。因目前人工围垦已把东江下游放射状三角洲水道系统,改变成单一正干流道。故不少珠玑巷迁民移入,且多为下游东江三角洲区。如东莞、增城县珠玑巷迁民后代不断沿江上溯开垦的原故,手头资料也不多,录如下:

1. 罗县

博罗县已近东江三角洲,接连增城,故有不少珠玑巷迁民及迁民后代上溯开垦坦地而分布入博罗县内。

(1)园洲镇下南刘氏《博罗县地名志》:“相传汉朝陈氏从鸾冈迁到梁屋冈头。后于唐代到此建房定居,宋朝年间刘氏从南雄迁入。”此条说明珠玑巷迁民入迁是有依傍的。

(2)泰美镇岭坑利氏《博罗县地名志》:“宋末利大初兄弟从福建省南雄县石井头迁来落居。”按本条福建省当系误,但有由福建莆田县徙南雄入广的记载。此处或有脱漏。

(3)平镇安大洞胡氏《博罗县地名志》:“宋朝末期胡氏从江西、南雄迁来。”

(4)柏塘镇新坡王氏《博罗县地名志》:“七百年前王氏从江西、南雄珠玑巷迁入居住。”

(5)石湾镇源头茹氏、李氏、严氏、卢氏《博罗县地名志》:“宋朝末年,南雄府保昌县君茹氏父子起兵响应文天祥抗击元将张弘范,力战古冈。后奉檄至新会县崖山取兵。宋亡后滞留于新会县周郡村、石滘村,为避战乱迁来源头落户。同时,朱氏从河源迁至。李、严、卢三姓接踵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6)石湾镇白沙黎氏《博罗县地名志》:“北宋末年间黎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入定居。”

(7)龙华镇鹤溪关氏《博罗县地名志》:“宋代关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

(8)龙华镇王村陈氏《博罗县地名志》:“宋时陈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入。”

(9)龙华镇北堤关氏《博罗县地名志》:“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关文彩从南雄珠玑巷迁到礼村乌石,后由其重孙迁来定居。”

(10)龙溪镇礼村关氏同上条。

(11)龙溪镇银冈毛氏《博罗县地名志》:“据族谱记载,宋朝时毛氏从增城县中新区毛村分居而来。”又《增城县地名志》亦说荔城毛氏绍兴元年(1131年)由南雄保昌县来本县,分衍中新镇毛村。

2.惠阳县

惠阳县当东江和西支江等交汇地区,河岸荒坦也多,亦偶见珠玑巷迁民迁入。

(1)湖镇永平唐氏《博罗县地名志》:“宋朝时唐姓祖先从南雄县迁至此定居。”即因潼湖是东江天然堤后积水洼地,荒坦较多,能吸引珠玑巷人来垦。

(2)惠阳谭氏《东莞大宁谭氏族谱》:“分支金洲之洲头,及中山、小榄、惠阳等地。”

番禺冲缺三角洲区

北江正干切过顺德丘陵和市桥台地后,即在乌珠大洋中沉积沙泥,形成小型三角洲,西侧为洪奇沥,东北为沙湾水道,其间放射状水系有榄核河、西樵冲、骝岗水道等主要支叉。宋代成沙,故市桥南已有珠玑巷迁民迁此开垦,兹记如下。所记番禺多包括今天广州市郊区。

1.番禺市

(1)市桥韩氏《番禺县志》载:程可则《市桥韩氏族谱序》云:“九世韩魏公,功高宋室,十四世从会稽徙于广之南雄,十五世、十六世始自南雄入番禺,居于古坝,留于古坝者四,入于市桥者一。”

(2)古坝韩氏据陈献章《韩氏族谱序》载:“韩氏南渡后寓会稽,世乡公谪官广南,因家珠玑巷,孙洪泽公徙番禺古坝,卜地居焉。”

古坝韩氏按《韩氏族谱序》又云:“十六世始自南雄入番禺,居于古坝,留于古坝者四.”属沙湾镇。

(3)市桥谢氏《市桥谢氏族谱》:“始祖六郎,字忠卿,自南雄珠玑里迁居番禺慕得里司大田村,八世礼叟,乃迁居市桥。六郎父武仲,生宋咸淳中,仕南雄路总管府照磨,六郎以开禧元年同陆阔圣、罗贵等九十八名赴告,向南而行。”按此谱纪年有错,六郎生于咸谆,而开禧赴告,时间颠倒,生辰有错。

(4)慕德里大田村谢氏见上条。《广州市地名志》云:“相传南宋珠玑巷人迁此建村,开垦了大片田地,故名。”

(5)沙湾李氏欧庆云:“《定香楼集》二载《云南武定、军民府知府靖吾李公行状》云李氏祖江西泰和人,大观年间(1107~1110年)迁南雄溪塘镇,三世后再迁广州。再三世生李昂英。英二世孙李光文迁沙湾,今属沙湾镇。”

(6)番禺麦氏《小榄麦氏族谱》:“麦必瑞,由南雄始迁番禺,按谱序必瑞为南行五兄弟中四弟,三兄必达留黄旗角”,谱称:“隶香捐钱十万,立石基以防水患。”可见迁民是有财产、技术知识和人力的。因五兄弟合家为200多人同达的。该谱记:“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可见行程停留广州三月之久。

(7)南村镇罗边罗氏《番禺县地名志》:“南宋时,罗姓居民自新会蓢底迁此建村,故名。”按蓢底村即珠玑巷人罗贵等登岸开村地点。他当时即任蓢底村新图一甲里长。

(8)新造北约黎氏按宋黎氏始祖建礼园村分九坊,北约即礼园北约。

(9)新造南约黎氏即礼园南约简称。

(10)石基镇小龙曾氏《小龙曾氏族谱》:“南宋初迁南雄保昌珠玑巷,继迁羊城。弟仕行居番禺小龙。”

又按小龙曾氏一族,据宣德丙午(1426年)何善承撰《曾氏族谱序。》载:“祖承务郎由南雄保昌于建炎偕弟侨寓广州,公次番禺小龙宁仁乡居焉。”时为建炎三年(1129年),避搜匿皇妃而迁。但《曾氏族谱》则载咸淳九年(1274年)王妃胡氏疯颠出南雄溺水死,行文查访,时虑乃于次年正月内约万余人逃窜,时无船渡,结竹为筏,载至连州,过夜泊湾,狂风大作,潦水涌散竹筏,淹死男女不计其数,尚存余筏在海飘流……直抵连州水口,遂各散而求奠居焉。”

(11)都那简氏“始迁祖永修度宗朝由南雄迁广州,再迁都那村,定居大巷尾。”(见《简氏宗枝源流》)

(12)韦涌乡西涌简氏《粤东简氏大同谱》二云:“仲立者被契丹之乱。后晋天福七年(942年)由涿州迁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远祖肖二,子念三,宋开宝间(968~975年)随父由南雄州迁广州城大市街,子汝恭,江西临江新喻县儒学教授,宋真宗时(998~1022年)由大市街迁番禺县韦涌乡之西涌。”

(13)屏山简氏(今入钟村镇区) 《粤东简氏大同谱》二称:“始迁祖荣属,字郁文,原籍江西南昌,因避兵燹,迁广东南雄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历宋南渡,迁广州城大市街,于后迁番禺县屏山乡。”

(14)都那简氏据简朝亮编纂的《粤东简氏大同谱》二称:“始迁祖永修、父英,号梅轩,原籍江南,入岭南为参议,居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四子:伯某、仲永修、叔某、季某。宋度宗时(1265~1274年)贾似道专政,有胡妃事,兄弟四人,避祸携家迁广州。既而伯居新会,仲居番禺都那大尾巷。”属钟村镇。

(15)石若简氏番禺简氏据《简氏宗枝源流》称:“其堂曰南庆堂,始迁祖世雄,二世由明季南雄府迁来。”

(16)石壁区氏《区姓族谱》云:“文溪祖宋室南迁时,由保安入广州烧鹅巷,第三子名志和,迁石壁(今属番禺市境)。”

(17)新造镇礼园(今名崇德)黎氏《礼园黎氏族谱·陈琏序》:“先姑苏人,自刺史公仕唐,宦游岭南,因家居南雄珠玑。历宋,至讳念泗,崇宁间举贤良,拜待御史,南渡入广,始居番禺之礼园。”又番禺新造《黎氏族谱》云:“始祖念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以举贤行领荐,历宣侍御,南渡至广,居南雄珠玑巷,值寇南雄,衣冠之士多避地于粤,公遂居番禺之礼园乡。”这是北宋入迁的珠玑巷人。

(18)化龙沙亭(即沙路)屈氏“屈氏祖,原岭南道南雄府始兴县沙水里珠玑巷人。其先出于楚,宦游入岭南,遂居焉。”又云:“卜居番禺之沙亭。"这也是北宋珠玑巷人入广者。

(19)大石胡氏《胡氏族谱》云:“宋祖永太居绍兴山阴县兴贤坊学前街,生胡宿,榜眼及第,因谏庙制贬肇庆高明尉,后召回,去梅岭遇寇,侨居保昌沙水,生三子。三子伯高大元初以贡仕,任广州府教授,生三子,长子秉正,任满,友人荐番禺大岭下设帐,后裔立齐公迁广城,九传至茂积公无嗣,择大石冈房志登公长子世昌入继。三子秉文迁横冈乡,三传至道明,生呈智,隐居番禺大石冈。”

(20)沙湾何氏按伯川、如澄《何氏水本源记》说:“喾祖于宋南渡时,寇蹈广州,避地广州桂林坊为初祖,但旧谱又说初、二祖仍留珠玑巷。有记“何人鉴始居番禺沙湾乡,即今四世祖,实沙湾何氏之始祖也。”

(21)大冈侯氏嘉靖36年(1557年)《侯氏族谱序》:“厥祖讳明雍,由宋末徙自珠玑巷,卜居于南海亨田乡,其分支之祖普亨公也。当元之末游于大冈乡,乡之叟李姓字均达,见而奇之,遂以次女妻之,奁田卅亩,祖因之而家焉。是为大冈始祖,入清立籍番禺白泥六图,生五子,族著大冈。”

(22)韦涌莫氏据《莫氏族谱》称:“一世让仁公居封川,二世状元莫宣卿,七世之用公居南雄,乱世南迁入广州清风桥,时有三子,卒葬白云山嗣旗峰。后台风毁庐,长子愚公投亲居番禺韦涌云。”

2.南沙开发区

旧称南沙镇,珠玑巷迁民很少到此。

(1)南沙深沙村人《番禺地名志》说:是宋村,一说为珠玑巷人,但无实证,录此备考。

(2)南沙朱氏《博罗县地名志》说石湾镇梅村朱氏说其祖由番禺南沙宋末迁来。

新会冲缺三角洲区

西江宋代在新会县出海,故西江支流切过江门市丘陵区即被称为“江门”,出江门后河道放射分流形成一小型三角洲,为新会县所在。故《太平寰宇记》即说新会县“前临大海,后抗群山”。1690年版《新会县志》也说:“厥地汉为海,宋元为潮田。”可见正是珠玑巷难民集中开垦的最后地点之一。并且随着三角洲向南发展,珠玑巷迁民后代也随着向南沿沙田新生而分布,远达台山、阳江县境开垦海坦。

《新会县乡土志》载:“在新会县全境分邑城、东北、西南三区,乡村七百多,男口逾十万者十余族,千口以上者无数。始迁入本境皆唐以后人。咸淳九年(1273年)由珠玑巷来者占6至7成,起因是谣传朝廷访缉逃妃之故,”麦氏谱载至详。序称:“三月廿六日至香山。”禀词称:“四月十三日,因南雄引文限四月廿日缴,故改时日以与官牍相应。迁族中又多不与团禀35姓之列。”该谱又言新眷附行甚众,即35姓之外有同来者,惟引文官衙称知府,而《宋史·地理志》南雄为州,或咸淳时置,迁民多居郁江两岸,如中乐、华萼等都,皆籍围防洪。宋时虽成洲渚,尚少乡落,称土广人稀,为当日实况。97人同里而徙,居亦连乡,易成新聚。

1.新会市

(1)会城冯氏《新会县乡土志》云:“北燕冯遣子业将三百人浮海归,宋文帝以为新会郡太守,定居番禺。粤之冯氏,皆其后也。业十九世孙宁邦,元初由今开平甘村迁新会,子孙分居邑城爵芳巷、紫竹里、天马乡、企榜乡、冲口市诸处。各房男丁约二千人。”

别支由业22世至元昌,咸淳九年(1273年)挈兄弟七人自珠玑里迁香山大良角;十世至诚大,迁新会近城大口涌、清化关西塾,及散居各乡共二千余丁。县志称业家新会,自业至融墓在新会,但址不可考。

2)邑城尚书坊何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宋尚书桌十郎因宋南渡,徙于南雄。子太郎迂新会何村(今河村),十世至泰宇,迁邑城新魁滘,生熊祥,万历中,为吏部尚书。迁城内因祠建坊,子孙环居,今丁口2500人。”

(3)新会李氏《新会县乡土志》载:“新会李氏分布l7个区,千人以上有三江区的深吕、新谢。荷塘区的塔冈、篁湾。司前区的小坪、雅山、天等、石名、昆石、石步、石乔。古井区的古井。崖西区的甜水、明举。七堡区的建新、南北、文明、朝阳、潭冲。少的有礼乐、棠下、罗坑、沙滩、睦击洲、环城、杜阮、大泽、崖南、崖门等区。”

在新会按入境先后也可分三支:

①七堡李氏在北宋末南宋初靖康时迁入 (1126年)。避金人乱迁入的。

②荷塘李氏在南宋末直接迁入新会,与联名团逃难事有关。

③会城李氏是迟到一族,即先迁台山,七世后才迁入。

(4)七堡李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始祖靖康时迁珠玑里,后迁新会云步。元初迁七堡潮阳里高地村。这是南宋初迁入迁民。”

七堡李氏又按《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6—1274年)李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云步(今司前石步),再迁七堡朝阳里高地村。”《新会县乡土志》云:“始祖珠,靖康避金人乱迁珠玑里,后迁广州。”末由珠玑里迳迁新会,今男丁三千余。”

(6)新会城务前李氏《新会县乡土志》云:“始祖联,宋末由南雄徙新宁,九世朝德迁新会务前,现男丁约六百人。”

(7)荷塘篁湾李氏《江门市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李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地牛山麓立村。”今子孙聚居千人以上。

(8)筋竹坑李氏《开平县志》引明黎贞古冈州《李氏族谱》云:“宋季有侃、徇兄弟,奉母禤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之高第街。侃、徇分居南海、香山,奉禤氏至新会,初居邑西筋竹坑。”(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已划入台山县。)

(9)新会周氏《新会县乡土志》载:“祖中原人,迁自珠玑巷,后迁新会,现分布十七个区,千人口上聚落有棠下区沙富、大泽区潮透(即潮漏)、田金。”

(10)大泽潮漏周氏《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周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徙此立村。”已入潭江平原北岸了。

(11)潮漏周氏《新会县乡土志》载:“新会周氏千人以上大聚落有大泽区潮透(即湖漏)。”

(12)天禄叶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叶祖闽人,南宋入粤,由珠玑巷迁新会各地。分布18个区,环城天禄,子孙聚居达千人以上。”

(13)牛湾东坑叶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6—1274年)叶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14)双水南岸李氏、叶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6—1274年)李、叶两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15)棠下甘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甘棠下其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以卖茶水经商为生,后成圩。”

(16)棠下新昌邓氏、梁氏、容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565—1274年)邓、梁、容三姓先祖从南雄迁此。”

(17)棠下石滘茹氏、甘氏《新会县地名志》:“德祐年间(1275—1276年)茹、甘两姓先祖从南雄到此立村。”

(18)棠下周郡苏氏、周氏、谢氏、黄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苏姓道人来小丘上结庐修行。随后周、谢、黄等姓先祖从南雄迁来,筑围造田,开垦种植。”又周郡即“苏君"转写。此条可见南雄迁民建堤造田。

(19)棠下横江张氏、黄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张、黄两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

(20)棠下东溪陆氏、卢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陆、卢两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21)司前镇陈屋陈氏《新会县地名志》:“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陈姓先祖从本县棠下分此立村。”

(22)罗坑镇潭冈阮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阮族先祖石麟公从南雄珠玑巷来此。”

(23)杜阮镇木朗李氏、刘氏、苏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九年(1273年)李四庄、刘大用、苏汝卿三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

(24)芦村李氏、刘氏、苏氏《新会地名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李、刘、苏三姓先祖从本县木朗迁此立村。”

(25)崖西京背黄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5年)南雄难民黄源深携家人至新宁定居。其六世孙从新宁迁此建村。”

(26)杜阮黄氏《新会县乡土志》载:“祖居正淳熙进士,罢官为广南漕运使,卜居新会杜阮乡,子孙二万人多‘分派黄涌’。”

又杜阮黄氏据《新会县地名志》:“绍兴年间(1190一1195年)杜姓先祖及阮姓先祖来此立村。遂以姓氏为村名。至咸淳九年(1273年)黄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村名未改。”此条反映迁民依附土人情况。

(27)黄涌黄氏《新会县乡土志》载:“黄涌黄氏由杜阮乡分派,男丁五千余人。”《黄涌谱》云:“迁自珠玑里宋末再迁杜阮乡。”

(28)横江吴氏《新会县乡土志》载:“棠下区横江吴氏咸淳间由珠玑巷迁新会,现分布全县20个区,聚居棠下横江有一千多人。"

(29)古井吴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古井区吴氏分布文楼、玉州、古井三地,各地子孙均在千人以上。”

(30)新会钟氏《新会县乡土志》载:“钟姓金陵人,先居南雄、广州,迁新会,全县l8个区有子孙分布,千人以上乡有三江区的官田,友水区的东北、葫头,古井区的古井,大泽区的谭塾。其他千人以下的区有:礼乐、棠下、荷塘、司前、水冈、牛湾、双水、沙滩、睦洲、大鳌、环城、崖西、杜阮、崖南、会城等。”

(31)龙塘谭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分二派。慕凌派远祖宏帙建隆三年(962年)由虔州入粤,居珠玑巷后迁仁化再迁广州司后街。孙伯仓进士,曾孙凌迁新会龙塘。后裔有竺山,由龙塘迁会城东门外之东头村,三世彦实,元时迁凌涌,十一世昭璇等明万历中迁南坦。又一支明正德中,由新宁之白水迁浚涌,丁约五千。南坦丁2500人。此为北宋入迁之民。”

(32)天河谭氏《新会县乡土志》载:“一曰万庄派,祖乾,汴梁人,建炎初为广州判官,居仓边街,迁新会天河仓边村,4传至万庄,分居天河堡13乡。5世广怀由天河迁白石乡,今居天河者男丁4千余人,居白石者男丁一千余人。此为南宋初迁民也。”

(33)天河谭氏《新会县乡土志》载:“此天河别派谭氏乃宋末迁民,不同于慕凌及万庄派。咸淳九年(1273年)迁至,与万庄派异村而居,丁七百人。”

(34)三江洋尾容氏《新会县地名志》载:“德祐元年(1275年),容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转徙到此立村。”

(35)河塘容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南雄保昌令容沙,因留居南雄珠玑里。宋末迁新会潮居里之容村,传14世至以安,元末迁河塘良村,今丁口三千余,分衍本邑洋尾、古井、泰坑、新村、井根各乡,共约丁口千余。皆容沙后人。”

(36)容村容氏据成化修《容氏族谱》载:“远祖讳沙者,由闽始居南雄珠玑巷。历六世,宋靖康间(六世)尚者避狄,偕弟记男元辅、元弼入广之新会潮居里容村居焉,创业立基,乐天安土,是为容氏之始迁也。”

(37)古劳冯氏永乐十三年(1415年)《冯氏族谱序》说:“玄雄祖在南雄生槐,槐次子冯铨迁新会古劳。”

(38)萃冈宋氏据萃冈《宋氏族普序》说:“宋开宗孝宗时随父任保昌县署,居珠玑巷内,后迁冈州萃冈,分衍大桥坊、赤龙坊、腾龙坊、沙头冈坊、新龙坊、小江坊、谷岭坊、大巷坊、挹薰里、正冈坊、村头里、田心坊、文楼长庚坊等村。外县有新会潮连、沙堆、白沙山、隐溪等乡。南海则九江;顺德则北溪;高要则高墩;香山则小榄、南面山、澳门等处。”

(39)新会周氏据《周氏大宗全谱》谓:“凤冈祖宋授广东宣教,值干戈扰攘,就珠玑巷居住,幼主南渡,迁古冈州新会县居,生4子,长天赋居芦荻那洋村,三居新会上街,次居沙冈竹院里,四居神步里村。”

(40)冲廉吴氏文楼《吴氏始祖开基实录》云:“原居珠玑巷,咸淳间吴超五子入广(即宣教郎理、乐、射、御、书),乐公因广州时乱(宋元间)迁恩平,后迁新会冲廉村。”

(41)水渴郑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氏司农谱序》称:“宋神宗尚书郑侠次子荣茂于熙宁元年(1068年)迁珠玑巷,六世湛露公生5子清溪、清溲、清濂、清泗、清淮。至咸淳九年(1273年)癸酉正月甲子夜,避胡妃之厄,至冈州洒冲乡水渴村居焉。”

(42)冈头郑氏乾隆《郑氏司农谱序》:“珠玑巷世居湛露公五子,五房清淮开居新会冈头,其余族弟迁居潮洲、广州、肇庆等地。须自南雄而来,实是福建之裔也。”书录(璇按指《新宁海宴族谱》)一联云:

由湛露开居五房泗、溲、淮、濂、清溪源流已远。

自南雄而分六县江、会、平、宁、香、德支派攸长。

(43)白麻园肖氏据《肖氏家谱》云:“祖居珠玑巷,宋避胡妃之祸,遭羁族之风波,几散乘桴之魄,与兄弟九官人分袂荔枝园,是其托终之区命,子二世祖以迁白麻园,是其创业之地。”

(44)石头棠下张氏新会《张氏族谱序》称:“九龄五世孙纲迁保昌沙水村,十世后,孙喾居古冈(新会)。胡乱三子分居就产于小范、北街、泷水、张桥、沙冈各地。近稽吾荣翁孙纯,徙居泷水,纯翁孙丙与寅,由泷水迁石头棠下。序书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

(45)沙富张氏据1540年张子元《张氏族谱序》说:“富翁生诚(次子)、诚生三子,长仁生廉迁居沙富,又分河塘。”

(46)做笔街黎氏《新会县乡土志》载:“祖宏芳由珠玑巷迁南海泮塘(今入顺德),子承宗,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三世至恭爱,洪武中由沣浦迁长沙乡,再迁城南礼义坊新魁滘,属新魁派,族丁千余人,承宗至今22世。”

(47)小冈梁氏《新会县乡土志》载:“始祖子美大观中由山东郓州入居始兴郡,子绍进士迁珠玑巷,生抚民爱民,抚民生永保,亦中进士,迁会城仓步巷(即仓浦巷、苍蒲巷),子彦雄进士,由仓步迁翼石桥;彦雄七世传至乐天,咸淳乙丑(1265年)进士,迁天台山下,即小风山,今分八村,男丁约六千。”

“别派爱民无子,女弟适区氏,有子名施,爱民收为己子,施生璟、璋,欲复区姓,爱民不许,讼于朝,命双郡冠其族,即平阳(区氏)安定(梁氏)二郡名,兼祧两宗,衍白庙、松厦、小泽,丁口约万余人。”

(48)环城镇东甲梁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梁姓先祖从南雄珠玑里来此立村。”

(49)桐井梁氏(棠下) 《新会县地名志》:“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梁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50)环城河北梁氏由东甲梁氏明正德间(1506—1521年),分衍于此,原名小梅。

(51)大泽镇小泽余氏、梁氏《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余、梁等姓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当时是一片沼泽。

(52)荷塘马氏《马氏本房世谱》称:“河塘(即荷塘)原南雄珠玑巷之裔,立乡新会河塘张土园。”

(53)双水岭头冯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冯姓先祖由南雄岭头迁来。”

(54)沙滩村人,宋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祥兴三年(1279年)廿一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辗转南逃到此立村。”原为黄沙堆积地。宋氏即迁自苹冈。

(55)新会松朗宋氏《鹤山县地名志》说:“绍兴初年宋氏由南雄迁此。”

(56)新会邝氏《开平县志》引明邝道行《邝氏宣城谱序》:“始迁祖一声,咸淳朝,以进士授兵部尚书,因忠言忤主罢官,宝祐元年,挈家南迁石羊巷,继迁新会。

(57)新会城社仓地陆氏《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陆顺宗,宋建炎间,由南雄迁居新会城社仓地。”

(58)新会中乐陆氏《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陆龟龄(1272年)始居古冈州,后居隔蓢乡,至龟龄,乃迁新会县中乐乡。”

(59)冈州陆氏《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滨,字公涯,号镇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十月(1265年)甲子朔,兄弟十一人,随父由南雄珠玑里迁居新会冈州。”

(60)石头陈氏《新会县乡土志》说今丁口达二千人,分衍陈涌,天湖等各乡,达二万多人。

(61)产湾陈氏《新会县乡土志》载:“陈珠者,南宋初自汴迁南雄,再迁新会凌村,邑城产湾陈氏,其后也。"按凌村今已划入鹤山。

(62)崖西长冈陈氏《新会县地名志》:“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陈姓先祖从本县棠下来此立村。”

(63)沙堆镇梅冲陈氏《新会县地名志》:“绍兴六年(1136年)陈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64)大泽镇李苑陈氏《新会县地名志》:“陈姓先祖世兴,从南雄珠玑巷移至崖南,再迁鹤山凌村,至七世祖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始由鹤山来此立村。”当时是荒山地。

(65)恩州陈氏《开平县志》引光绪十年陈石园开平《陈氏谱序》中说:“宋仁宗时陈氏谪官入粤居珠玑巷,二传入新会,后代有入新会恩州居住。”

(66)环城镇天马陈氏明万历间(1575—1585年)由棠下石头衍此。

(67)新会凌村陈氏黄佛颐文:“有陈珠者,亦于南宋初,自汴迁南雄,再迁新会凌村。”今凌村已划入鹤山。

(68)司前镇陈屋陈氏《新会县地名志》:“明崇祯年间(1628一l644年)陈姓先相从本县棠下分此立村。”

(69)沙堆梅阁蒋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九年(1274年)蒋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70)崖西仙洞杨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1275年)杨姓先祖从南雄到白叶坑立村。”元至元六世思全在此遇仙得今名。

(71)小冈镇梅冈苏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间(1266—1274)苏姓先祖伊生,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72)小冈天台戴氏《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戴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南海立村。明洪武年间(1368—1378年)再迁新会衙前山下现址。”

(73)坑头刘氏《刘氏续修谱帙序》说:“永嘉19年苏妃之祸,迁冈州,又迁坑头。”按永嘉为晋代年号,有错。因永嘉无19年之长。

(74)大泽沙冲刘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刘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子孙千口以上。

(75)荷塘雷(原字为左边‘虫’,右边一个‘雷’字)步刘氏《新会县地名志》:“刘始先祖仲敏,南宋建炎年间(1128一1130年)擢南雄州刺史,其六世孙于咸淳年间(1266—1274年)南逃迁此立村。此地原有黄、何、蔡、李等姓聚居。”子孙聚居成千人以上大聚落。(见《新会县乡土志》)

(76)向阳(棠下)肖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九年(1278年)肖姓先祖从南雄县沙水村迁此。”

(77)新会白石唐氏黄佛颐文“新会白石唐族,始迁祖雄源,宋末由珠玑巷迁至。”

(78)北达(棠下镇)谭氏、梁氏、吴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谭、梁、吴等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

(79)荷塘高村余氏、朱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6—1275年)余、朱两姓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初名圣堂里。随后高姓迁来。”

(80)牛湾六堡林氏、许氏、蔡氏、钟氏、黎氏、陈氏《新会县地名志》:“景炎年间(1276—1278年)林、许、蔡、钟、黎、陈等姓先祖从南雄逃至此,分成六处立村,每村一堡。

(81)朗(原字为左边‘土’,右边一个‘朗’字)底罗氏据范湖显学冈《罗氏族谱》:“彦怀”宋忠翊郎由祥符县迁徙居于南雄珠玑巷,七传孙罗贵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因皇上缉苏妃之祸,挈眷及里人38姓97家南迁至冈州蓢底(新会),更藉辟居,公有九子47孙,分布于广东各郡县繁殖。棐轩乃罗贵祖之裔孙财禄祖也,居于南海小榄圩边长延乡东南,妣张氏生四子,长大周迁小榄圩边白仙乡,次子细周居小榄长延乡大埚村。

(82)甄村甄氏据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黄淳撰《甄氏族谱序》载:“南宋甄善庆由进士为南雄州推官,生二子,次景贤入藉南雄珠玑里,其子如金如壁如圭如锡因咸淳癸酉(1273年)失妃之变,沿乡搜捕,珠玑巷人避兵播迁,如壁兄弟亦率族南迁,行至连江水口,飓风大作,金壁二人幸庆安全,天相吉人,俾昌厥后,非偶然也。金壁兄弟随偕我祖黄干翁,同隐连山(今英德)之阳,又恐祸及,同迁冈州,各祖相宇冈居,金壁之子若孙,即居大岳之甄村。其后复迁于新宁之霞坑、旺北、石海、簕冲聚族盘居。”又云:“陶驸马辟筑冈城,如壁裔举人甄实佐理其事,我冈城之金瓯不拔,实与有功焉。”

(83)横江黄氏据宋嘉定十年(1217年)珠玑五世孙国泰述《黄氏家谱序》(江夏合族谱)载:“黄氏轩辕七世孙,受封于黄国,109世祖黄昌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南渡中兴,生二子,次子澄乐生二子,长曰居政,淳熙二年(1176年)进士,广南都曹运使,生三子,次子源辅,迁居天河横江。”

(84)新会瑶溪区氏《区氏族谱》:“始祖镇南,字朝弼,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举贤良,赐进士,历任浙江招讨使,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卢冲文奇里,至四世韶逻,迁开平县睦冈乡,十二世子礼,始由睦冈迁新会瑶溪乡。”

(85)棠下欧边区氏据《渤海郡欧阳景芬祖会城房家谱》云:“祖荣可南雄知府生于乾道戊子年(1168年)后入顺德,再迁棠下区边。”

(86)棠下良溪谢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谢姓先祖从南雄迁此。随后罗姓九十七人亦来此定居。”此条可见迁民与先到迁民有连。

(87)新会麦氏《小榄麦氏族谱》:“麦必雄,字尚信。弱冠从诸兄迁徙,一旦复归南雄,后再至广州,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

(88)环城西甲罗氏《新会县地名志》:“南宋咸淳年间(1265一l274年)罗姓先祖从南雄珠玑里来此立村。”

(89)牛湾镇上升许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许姓先祖从南雄来此立村。”

(90)双水镇沙富余氏《新会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余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来此立村。”

(91)象山聂氏据南海《聂氏家谱》(道光十年,l830年)云:“振东翁随宋南渡莅任南雄始兴县令,因运粮接济担州,经古冈而卒,子丽寰翁由太学奔丧,遂于象山下卜筑而居焉。”至元始有沧浪翁自象山迁魁溪。

(92)横江黄氏据江夏合族《黄氏家谱序》云:“轩辕7世孙得黄姓,109世祖昌为南雄太守,入藉珠玑巷,南渡后,淳熙二年(1l75年)次子源辅,迁天河横江。”

从上可见新会市是当日珠江三角洲前缘地区,近海多滩,人口少,故成珠玑巷迁民集中停居开垦地点。 2.江门市

江门市本为新会县地,故亦有珠玑巷迁民到此落籍。江门是新会县地,宋时新会县很大,今天开平、鹤山也大部属新会县。开平1649年置。鹤山1732年置。台山1498年置,恩平1478年置。可见珠玑巷迁民也有分布这些县境内,尤以沿江沿海滩地不断增生,有利于迁民筑堤造田开垦,兹分述如下。

(1)潮连区氏、卢氏、潘氏、陈氏《江门市地名志》:“陈、卢、区、潘等姓先祖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此。”今为四大姓,还有马、朱、何、李等次要姓氏。

(2)潮连宋氏《苹冈宋氏族谱序》称:“保昌开宗祖迁苹冈衍潮连。”

(3)联合邓氏、谢氏《江门市地名志》:“祥兴元年(1278年)邓、谢两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建村。”

(4)富冈区氏、卢氏《江门市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l274年)区、卢两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今属朝连镇。

(5)潮连坦边马氏《江门市地名志》:“建炎四年(1130年)马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

(6)潮连欧氏黄佛颐文:“始迁祖竹溪,咸淳末由珠玑里迁潮连大纛县冈背里。”

(7)江门范罗冈吕氏黄佛颐文:“始迁祖浩然,南宋末由珠玑里迁至新会丹灶乡,再迁江门。”《江门市地名志》:“南宋末(约1278年)一老翁从南雄珠玑巷来此垒灶炼丹,故名丹灶。”

(8)外海镇陈氏《陈氏族谱》记石头陈氏后代有衍外海的说法。阮榕龄《白沙先生年谱》称:“先世仕宋,自南雄迁新会。”《龙溪乡志》云:“先生高曾祖居外海。”

“祖河南太丘,北宋时避金人迁珠玑巷,咸淳九年(1273年)避胡妃害。随33姓97人迁广州及新会。陈姓到都会定居。元末,陈白沙高祖迁外海。又《白沙子集》:“后由都会迁白沙村今址。”

3.台山市

台山是新会向海发展的地方,故早在明代成县。珠玑巷迁民也沿岸下到海边。手边材料有下列各处。

台山五邑人历居中原,河害为主,地旱无山,“无风三尺土,微雨一街泥”。除岳飞支持江山廿年,金人为害无忌。1129年后,岁贡25万银,绢工万匹于金,再增至30万银,长江失守又移南雄。(见《台山县乡土志》)

(1)夏春场陈氏《台山县乡土志》载:“太祖陈舜公自珠玑巷南迁,生陈辉,辉生七子:谟、宣、英、恺、润、图、仁,后三子不在广居。谟4子,迁时逢涌则止,以近海必富也。子孙分住名山冲泮春场,建陈陶公祠,谟第三子陈性道公祠于夏春场,性道公长子述后人为值理。计子孙在夏春场居者,约300户,丁口ll00多人。”

又据承宠《陈氏英翁族谱》称:陈兆生陈文、陈纪、陈纲,兆为官,同纪纲贬西川,文迁南雄保昌沙水村九龙井珠玑巷,生鼎,鼎生万山,万山生辉,辉生四子,谟、宣、英、恺,妾生润、图、仁,七兄弟,与子侄28,族兄弟30多人,南迁,有留有散,有归闽,以罗贵为首,有族人世兴、世道,签名93人共33姓,团称告移,由县及府,南雄府钟文达准给文引。正月十五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四月十三日到大良,众赴县告案立藉,县造册缴引。而谟、英中进士,官身不迁。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甲子夜各逃生,相约兄弟逢冲则止,村名有点水才即禧,登舟步陆,迁于广府各处。以法祖为首,英翁长子也。谟翁4子居古冈德行里,宣翁迁东莞,四恺迁海晏汶禁,五润翁迁潮州,六图翁迁远城里,七仁翁迁古冈涯湾,三英翁4子,法祖当官荣归,当祸南迁,舟至新宁祗坛海旁,登车寻声得冲金村栖止,次子福居潮连,三子寿居黄冲,四子悟居邓冲。法祖在冲金生三子家业渐大。据此谱则罗贵、陈英分两次南迁,互不相混者也。

(2)都斛东坑陈氏《江门市地名志》:“宋末元初(1265一l280年)陈英从南雄珠玑巷携眷南逃赤溪冲金。第五代孙陈永吉迁至本村山边搭棚而居。入赘本村马氏。”后陈氏子孙众多。

(3)赤溪冲金陈氏《江门市地名志》说:“宋末珠玑巷迁民陈英逃到赤溪冲金居五代。”

(4)海宴汶村陈氏《江门县地名志》:县内“三村两石”中大村之一。并说:“咸淳八年(1272年)陈恺由南雄来此立村。其兄弟为南宋武官,被贬潜逃,相约近水而居,后代不作武官,陈恺因定村名为‘汶村’。”此处已在南海海岸上,不属珠江三角洲范围,可见宋人南迁乘舟入海之先。此处为海岸平原荒地甚大,成坦也快。

(5)水步长塘旧里廖氏《江门市地名志》:“明万历二年(1574年)廖姓先祖从南雄县迁此建村。”一说先祖是珠玑巷人,早入广州,明才迁此。

(6)佑村郑氏乾隆《郑氏司农谱序》:“珠玑巷世居湛露公三子,三房清濂开居新宁海宴佑村。”

(7)海宴甄氏《台山县乡土志》载:“舜河太祖由珠玑巷沙水村来,初住古冈州大岳甄村,再迁马蹄冈,后迁新昌船头石,繁衍4村。金山公居旺北,畴卿公居霞坑,德固公居石海,六世德能公居簕海。4

村分衍旺北益卿房迁凤山(部分),畴卿房部分迁交簕,德固房部分迁交簕、郡扶。光绪时,4村子孙承领交簕海坦,建新旧两围,共93村,男女5600多人。有太祖、赞业公祠,甄氏宗祠于凤山,大菱荷亦有宗祠。民国31年(1942年)粮荒,伐凤山树开垦,山崩死人甚多。各房有字派为记[畴卿房(霞坑)、益卿房(旺北)、德固房、簕冲房。]”

(8)南头冯氏《台山县乡土志》称:“太祖东明,由珠玑巷南来,直到海宴联和乡南头居住。乾隆间,南海成修御赐状元,来南头谒祖,出资经营筑寨大成围,为海宴筑围伊始,今南头子孙50余户,那扶十余户,那开十余户,海边三四户,南头有祠。”

(9)独冈袁氏《台山县乡土志》称:“祖住珠玑巷,子孙因宋王失妃,一同五邑人民南迁新宁独冈居住,生五子,长福逊子孙住台山大塘、牛路、独冈;次宁逊,子孙居冲蒌亍州村,三寿逊,子孙住海宴双石村;四创基,子孙住冲蒌福安村,五创业,子孙住新会城紫泥塔与阳江。福逊、创基两房,每房丁千余,宁逊、寿逊两房,每房百人。”

(10)海宴街赵氏《台山县乡土志》载:“奉九世崇垓为太祖,离开宋室,由南雄下绕道恩平至阳江,避人耳目,金银财宝,智识学问,超人一等,由阳江溯河仔、北桂,而陡门,一路买田,不肯立足,由陡门度海,而到大担,再上那雍,寻得海宴街,认为可以开族,当时该村地名附场。”

(11)泮溪邝氏泮溪《邝氏族谱序》云:“淳熙七年(1180年)进士,邝俞平淳佑4年忤旨(1244年),宝祐元年(1253年)挈家南奔南雄石羊巷,又迁河源,子一声迁冈州古博里,学而不仕”该谱序作于1507年。

(12)上川岛甘氏《甘氏族谱序》云:“氏世居珠玑巷,至雷震宋赐进士,朝列大夫,避乱迁冈州白石,明穆宗隆庆时,迁上川茶湾石笋二村。”

(13)上下洞李氏《台山县乡土志》载:“李祖联公生二子,楹(原字为左边‘石’,右边一个‘盈’字)础、栋。南迁于珠玑巷长子楹(原字为左边‘石’,右边一个‘盈’字)础子孙住公益东头里,后分居上冲、滘(原字为左边‘氵’,右边一个‘窖’字)口、水楼。栋子孙住横塘,后散居全县。

础二子合建资仁书室于广州长塘街,怡礼公祠于涪口。后分上冲房、涪口房,上冲房十四世迁徙门上洞旧村,约百户,有宗祠,涪口房十九世迁下洞凉井园,后人繁至150—160户。

栋生3子,后分三房。子孙各有字派。楹础尚书字派:‘冠冕兆芳,庆承天佑,奕世永昌,显扬伟业’;栋公字派:(长房侃祖):‘修道立德,象贤希圣,学宗礼孟,;(二房侚祖):‘乃祖南来,长发其祥。’(三房怡祖):‘广衍云礽,伟业始丰’。” (14)萧村萧氏《台山县乡土志》载:“以萧何为始祖,由珠玑巷南迁,生四子:天锡、天成、天兴、天佑。长房分居中山、周郡山风封,迁上开萧村。衍蒲冈、大雕、竹篙岭,至今400余户。二房住天河,三房住东莞,四房住增城,各成巨族。天锡公子孙衍海宴萧村。萧村有四位祖祠(富平、有凤、孟安、崇玉公祠)。”

(15)海宴谭氏《台山县乡土志》载:“朝安祖生达、远、逵三子。达迁开平龙塘,子孙避乱奔宁城南白水乡,分布四邑。海宴之凌冲,即达子孙。逵翁迁阳江雅韶,分布两阳,海宴之沙浦,汶村西门,仓定也有,原由雅韶迁来,该书作者于咸丰间曾随江邑新洲谭道馨居江城南‘百万员外’谭伯筠邸。查确。”

16)寨门容氏《台山县乡土志》载:“太祖严道,由中原迁珠玑逝世,子山亭、子严负神主来寨门寻祖居焉,亭子孙住寨门、海宴街;严子孙住那岑、沙隄,明后文人辈出,各村有祠(寨门土罔村仓谷公、龙尾村容仁公、黄竹山村宽英公祠等)。”

(17)大担徐氏《台山县乡土志》载:“太祖德三公由珠玑巷来此。生4子,四房住宴中乡为美村,男丁260余人,中间闸十余家,三房次子住宴西乡大担300余户,南洲70余户,联和乡沙边与北头村十余户,长二房住阳江为美村。”

(18)那马冈伍氏《台山县乡土志》载:“海宴伍氏太祖柱国,生12子,长天宇生3子,长英甲居斗洞,地狭人多,来海宴居那马冈,因罗氏已居东头,子孙分居大菱荷、鹅场地、沙边(十余户),后分绿园、后冈、沙湾各村。那马寨男丁八百余。那马、大菱河男丁650余,则为英甲公孙乾元(长孙子孙),三孙乾亭子孙亦有男丁五百余,英甲公长子真荫子孙三百余。”

(19)白石樊氏《台山县乡土志》载:“白石村太祖洪亮由珠玑巷南来,住广州龙眼洞,同到四兄弟分住东莞、新会、南海,并由东莞分支宝安,洪亮到海宴宴中乡,白石以下惊涛汹涌,乃盖茅屋白石,然后开村。”今打基础建房,仍掘出船板、蚬壳、蛤壳,住白石村100户,北金村50户。

(20)旧仓巷谭氏《台山县乡土志》载:“始祖宏秩,唐末宋初避乱珠玑巷沙水村,后返虔州,孙伯仓遂为粤始祖,迁羊城,在宏秩祠巷内,一连四座,两旁副祠,分数间两层书房,为四乡房族士子赴考居停,祠额曰:‘榜眼祠’。同治十三年南海谭宗俊榜眼题。门有木刻联‘祖派承江右,宗支衍岭南’。因宏秩生洪、瀚二子,瀚生伯仓迁仁化平山里,生朝安,迁旧仓巷。”又开平长沙《谭氏族谱》载:“朝安是随罗贵祖因宋失妃事南走羊城,居旧仓巷,即今宏秩祠址云。”

4.开平县

开平县为潭江平原中部水网区,故亦有珠玑巷迁民顺潮迁入。

《开平县志》卷二称:“广州志谓中原衣冠,北宋时避金人之寇徙居南雄,广州土族多源此,今参查开平族姓各谱,其由珠玑巷来者,有自五季时已南徙广州,凡三迁而后至于本境,而谓咸淳为始迁之年,失于详考矣。”又云迁移于南北宋最盛,其大姓如关、周、梁、谭、何、许、吴、谢,有来自闽、自浙、自赣省等,非独南雄也。但取道则除水道外,多取梅岭一道,即由珠玑巷而来者。今谨《开平县志》,及其《开平乡志》等,得知南雄迁民如下:

(1)张桥张氏《开平乡志》称:“张曲江六传至喾,初由珠玑里迁古冈州韩屋桥生三子,长荣居新会沙富,次昌居开平沙冈,三华由古冈迁开平张桥乡。其他即新兴静德里陆屋桥也。至今丁(男性)约八千人。”

(2)沙坝张族《开平乡志》云:“喾由珠玑巷迁冈州,三子昌由古冈迁居沙堤(即沙冈)永乐里(开平),即今之良金山半里许之古州村。至今30传,男女口共5万余人。”

此处水口镇古州北村张氏据《开平县地名志》:“北宋建隆、乾德年间(960—967年)始祖张昌来此定居,因感先辈三易其居(南雄一新会—沙冈),故定名为‘永乐里。’后以在古冈州之北,改今名。”

(3)马冈镇官塘梁氏《开平县地名志》:“祥兴二年(1279年)梁姓先祖由南雄珠玑巷迂此。”

(4)马冈龙冈梁氏《开平县地名志》:“咸淳十年(1274年)梁姓先祖自南雄珠玑巷迁此。”

(5)北潭梁氏祖子美宋大观中由郓州(山东)入始兴郡,子绍迁珠玑里,孙永保徙新会城仓步巷。后旺一徙开平安仁里,寻迁北潭,男丁现万人。(载《开平乡志》)

(6)马冈李边李氏《开平县地名志》:“咸淳六年(1270年)李氏先祖由南雄珠玑巷沙水村迁此。”

(7)塘口镇西成里周氏《开平县地名志》:“咸淳元年(1265年)周姓自南雄初迁今本县田头岭,后再迁此。”见《开平县地名志》引明黎贞古州《李氏谱序》。

(8)东明里(塘口)杨氏《开平县地名志》:“景炎元年(1276年)杨姓先祖自南雄迁此。”

(9)塘口南芬杨氏《开平县地名志》:“泰定二年(1325年)杨姓自东明村迁此。”

(10)古博里雷氏《新宁县志》(光绪版)载:“雷南雄知府隐于沙水村珠玑巷,子震南、震龙迁广州新会古博里,时咸淳九年(1273年)癸酉八月。”

(11)潭碧陈氏《开平乡志》称:“先祖由闽迁南雄,乾道时迁德行里,元大德时迁新会宁冲泮,宣德时由冲泮迁开平潭碧,今l6传,男女口4千多。”

(12)东门许氏《开平乡志》称:“南昌世杰为南雄郡守,绍兴29年(1159年)子若孙隐居肇庆皂幕山北乡,后迁簕坑,又迁铁冈岭,明迁仓步屯,其后熙祥倡议建县,始居附城之东仁里,至今27传,男丁约二千人。”

(13)榕树尾吴氏文楼《吴氏始祖开基实录》云:“吴超五子下广,子英远生汝馄与母叶氏由文楼迁开平县平康都海心榕树尾。”

(14)西门谢氏《开平乡志》称:“宋招讨使华甫子忠卿由南雄迁周郡(新会),至公锡又由周郡迁古新兴之仓步屯,即今开平城西门上下湾等村。华甫后26传,男女口六千多人。”

(15)棠红苏氏“祖师佑由南雄珠玑巷迁入,今20传,男女数约三千余。”见《开平乡志》。

(16)长沙塘劳氏“先世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劳,后真兴由古劳迁此,19传,男女万余人。”(《开平乡志》)

(17)滘堤司徒氏《开平乡志》称:“始祖宋建炎间由珠玑里迁广州高第街,再迁古冈州水东石坑。元至正间七世新塘祖,复由石坑迁本邑滘州,为开平司徒氏祖,今男女3万人。”

(18)潭边园谢氏“祖景温宋元祐间徙居南雄,孙才甫由珠玑巷迁古冈州登明里豫富村。即今开平谢边是也。六传迁新宁得行都双门,七传迁平康都仓前,为潭边园始祖,20多代,男女口万余人”。(见《开平乡志》)

(19)开平黄氏诸村《开平乡志》称:“黄居正宋由闽迁珠玑巷,子源深迁古冈州,后迁新宁潮境、船步,七世宋末,船步文思祖迁开平北炎、黄屋、水背,24传。一支二世由杜阮迁开平水口、泥冲、西蕨,28传。一支八世由船步迁蚬冈、顾边、齐塘等处,34传。一支12世明时由潮境迁厚山、厚背、黄烈等19传。男女约二万人。”

(20)平地冼氏《冼氏宗谱》:“历全祖由珠玑巷徙居古冈紫莲坪,后迁鹤山平地岭。”

(21)独冈杨氏《开平乡志》称:“宋时由珠玑巷始徙开平四九洞马山,后迁独冈,20多传,男女共二千多人。” (22)魁冈陈氏据《开平乡志》载:“陈猷宋咸淳九年(1273年)因胡妃事自珠玑巷徙居新会石头乡,后迁新宁石工瓦墩,元顺和间陈纲再迁开平魁冈,至今24传,男女口三千余人。”

(23)狮子罗村《开平乡志》载:“宋宝兆随宋太祖渡江讨叛,至南雄始兴,遂家焉。世传贵翁,绍兴元年(1131年)从南雄迁蓢底,即今新会良溪,次子利用分居开平狮子罗村,男女口七千多人。”

(24)楼冈吴氏《开平乡志》:“祖莆田,九传官南雄,居珠玑巷,至猛魁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迁恩平仕洞乡,再传书复迁古冈州水南塘,今楼冈乡,24传,男女口约2万。”

(25)塘浪杨氏《开平乡志》云:“先世元通由吉水仕于南雄家焉,三传至心学,咸淳间因胡妃事迁开平塘浪,男女口数约五千人。”

(26)海口胡氏《开平乡志》云:“其先扶摇居珠玑巷,再传蒙祯迁开平长沙洲,十传至毅轩木齐,始迁海心。25传,男女约二千多人。”

(27)长沙梁氏祖永保居珠玑巷,咸淳间迁古冈州仓浦巷,八传至春一公始迁开平长沙,26传,人口约三千多。(见《开平乡志》)

(28)钱冈简氏祖世迪宋末由南雄避兵迁开平钱冈,男女六百余人,后衍土塘、上郭等处,亦数百人。(见《开平乡志》)

(29)簕竹邱氏祖后政居珠玑里,咸淳间迁古冈州鲁(原字为左边‘虫’,右边一个‘鲁’字)冈村,即今新宁荔枝冈,八传至俊杰,永乐初迁开平簕竹,男女数约二千余人。(见《开平乡志》)

(30)冲澄李氏《开平乡志》云:“宋由珠玑巷迁省城高第,再迁新宁根竹坑,六世仲秀始居开平冲澄,至今男丁千余人。《开平县地名志》亦引此,即县志引明梁贞古州《李氏谱序》。”

(31)大冈李氏《开平乡志》云:“其先任堂由南雄始迁新宁根竹坑,后分开平大冈乡,至今男女口约五千人。”

(32)旺北甄氏据开平旺北《甄氏族谱序》载云:“一世祖讳亿兆,字群芳,号舜河,出一子云孙,原系珠玑里沙水村人,因胡妃之变,与其子云孙迁居甄村。考妣葬崖门山。三世可立公长子山精堪舆,至旺北,认为吉地,与子南镇公,鸠工建堂,自甄村迁此,称鼻祖。”

5.恩平市

迁民少至,但潭江沿岸平原荒坦仍多,有地可垦。兹录如下:

(1)旧驿(江南镇)冯氏《恩平县地名志》:“开禧元年(1205年),冯姓先祖万辅为避世乱,从本省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辗转阳江,今开平县。宋末元初(1264—1295年)来此定居。”当时属南恩州阳江县。

(2)圣堂司徒氏《开平县志》引司徒健滘(原字为左边‘氵’,右边一个‘窖’字)堤《司徒氏谱序》:“由南雄迁居广州高第街,是为一世祖,阙后由广州而水东,而滘堤,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不遑宁处。”

(3)圣堂梁氏明梁廷栋《水阁诗钞》附《圣堂族谱序》:“我祖永寿公来自南雄珠玑巷,迄余先君,凡十四世孙矣。”

(4)老君堂郑氏按乾隆《郑氏司农谱序》:“珠玑巷世居湛露公次子,二房清溲开居恩平老君堂。”

(5)浇洞陈氏《陈氏英翁族谱》称:“陈英长子法生三子金山、禺山、火山。禺山次子生元礼,礼生三子,次以安,身单避海寇迁恩平浇洞村,改名广七,立家开业。”

(6)泾符头陈氏《陈氏英翁族谱》称:“南恩浇洞村陈以安,娶罗氏生七五郎,郎娶黎氏,续娶邓氏生四子,富四、富五、富九、富十,见浇洞地僻人稀,非所以光前而裕后也。就择南恩水东地面泾符头而居住焉。后分两大房。衍白水塘、鹿项坪、富冈村。富九、富十往阳春、阳江而置田立宅焉。”

(7)恩平城吴氏同治12年(1873年)《吴氏房谱》称:“宋吴光集因尼女事兄弟五人由南雄逃散,举家岁晚南逃”,时光集《家谱》称为:“肇庆府南恩州刺史,见风土腴美,遂藉之。”光集为吴氏89世孙。《祖诗》:“蒲田我祖居南雄,只为尼妃颠覆宗。跋涉关山随所止,举家岁晚各漂逢。云礽派衍源流远,兄弟连枝五朵同。青眼喜逢姜被合,几时携谱拜华宗。”

6.鹤山市

鹤山县本新会县一部分,又在西江西岸,故为珠玑巷迁民集中上岸开垦地方(如罗贵等38姓98人等)。兹录如下:

(1)鹤城平地岭冼氏《岭南冼氏宗谱》:“平地房宋处士历全祖,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古冈紫莲坪。后迁鹤山平地岭。”

(2)雅窑隔朗陆氏《开越大夫祠纪异》:“三世士龙由窑头徙居古劳都隔朗村,今改属鹤山县。”又陆汝騋《自述世系》:“四世德明宋咸淳四年解元(1268年),于元元贞年(1295—1296年),奉母由古冈迁居窑头新村,后再移居古劳都隔朗乡。”

(3)越塘(沙坪镇)冯氏、邓氏、易氏《鹤山县地名志》:“元嘉十三年(436年)冯氏、邓氏、易氏从南雄迁此建村。”此条说明在唐开梅岭道前,已有人仕由此入粤。虽非宋代迁民,记于此以便比较。

(4)沙坪玉桥易氏易其霈《易氏前谱考证》:“乱蔓及雄、韶,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五月,遂负神主,弃产挟资,入广之城南小市街石亭巷居焉。”《鹤山县地名志》:“淳熙十年(1183年)广州石亭巷易姓先祖迁高明县黄泥塘,南宋咸淳初,再迁此开村。”

(5)沙坪大兴社何氏、吕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南雄何、吕二姓先祖迁此定居。”

(6)雅窑平冈宋氏《鹤山县地名志》:“绍兴初年(1l31年)江西人宋氏到南雄保昌,旅迁新会松朗,后迁此定居。” (7)雅窑黄洞黄氏《鹤山县地名志》:“绍兴元年(1131年),黄姓先祖从南雄迁新会杜阮,南宋咸淳二年至九年(1266一1273年),又迁此开村。”

(8)雅窑陈山李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南雄李氏迁此建村。”

(9)雅窑云蓼何氏、胡氏、吕氏、源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l274年)汴人何、胡、吕、源等姓先祖。入粤居南雄,再迁本邑楼冲,后分支至此。”

(10)雅窑河南欧氏、冯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南雄人欧、冯二姓,徙此开村。”

(11)古劳镇麦村麦氏、关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麦、关二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开村。”

(12)古劳丽水李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李姓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定居。”

(13)古劳外茶山李氏、古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古、李二姓从南雄迁此建村。”

(14)鹤城镇大官田罗氏、陈氏、黄氏、李氏、吴氏、梁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四年至十年间(1268—1274年),以罗贵为首三十八姓九十八人,自南雄南奔,沿江两岸迁徙,陈、黄、李、吴、梁等姓至此开村。”

(15)鹤城章巷黄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四年(1268年)南雄珠玑巷黄氏迁此开村。”

(16)龙口镇南安温氏、源氏、杨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温、源、杨三姓先祖自南雄、新会、高明徙此。"此条可见南迁难民互有联系。

(17)龙口文堂温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温姓从南雄徙本邑霄乡后,四传分支至此开村。”用祖先村名。

(18)龙口尧溪刘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刘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此开村。”

(19)龙口镇中七片村李氏、关氏、任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李、任、关三姓自南雄珠玑巷徙此。”

(20)龙口镇福迳片村冯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四年(1268年)冯姓先祖由南雄徙此。”

(21)龙口那白片村黄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黄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开村。”

(22)龙口三凤李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李姓先祖自南雄到新会牛肚湾任巡检,因世变弃官至逢贵、凤冈定居。”

(23)龙口青溪温氏由本县霄乡温氏衍此。

(24)龙口月桥黄氏《鹤山县地名志》:“成淳九年(1273年)南雄珠玑巷黄姓迁此开村。”

(25)龙口龙庆黄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九年(1273年)南雄珠玑巷黄姓迁此开村。”

(26)龙口七星地温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四年(1268年)新会积谷边冯姓,本县霄乡温姓徙此开村。”

(27)龙口龙护刘氏《鹤山县地名志》:“咸淳二年(1266年)刘姓先祖自南雄珠玑巷徙本县尧溪后繁衍分支,至此开村。”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收稿日期:2005 0623 作者简介:吴鹏森(1957 ),男,安徽桐城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 2006年第2期总第2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Jiangsu A d m i n istration Institute N o .2,2006G enera lN o .26 社会学研究 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两种理论模式 吴鹏森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上海 201701) 摘要:发展社会学是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其思想渊源非常悠久,特别是19世纪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早期的发展社会学理论主要是一种解释理论,用来探讨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它有两种基本的理论解释模型:一是社会进化理论,二是社会转型理论。这两种理论模式经过帕森斯的综合集 成,最终演变为当代发展社会学的第一大理论 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进化理论;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6)02 006707 发展社会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在欧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到很早以前。从一般意义上讲,发展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诞生以后,一大批社会学家参与到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与研究过程中来。这些早期的社会学思想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社会进化思想和社会转型思想。虽然当时的社会学家们并不是为了研究现代意义上的 发展!问题,而是为了解释近代以来在欧洲所发生的社会变迁,但这些思想为20世纪发展社会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当代发展社会学的两种基本思路。本文将对经典社会学家的早期发展思想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一、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在人类早期思想史上,有许多学者都对自己 时代的发展问题有过程度不同的论述,这些理论直至今天仍然放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最早出现的 发展!思想实际上是一种 倒退!思想。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私有社会演变过程中,人类失去了过去的纯真,在道德上日益 堕落!。在西方,思想家们把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由 黄金时代!蜕变为 白银时代!再沦落为 黑铁时代!。在中国,人们也一直在怀念尧舜禹汤时代。这说明,最早的思想家所看到的历史演变是一种社会 倒退!和 堕落!而不是 发展!。但是,不要很久,人们便从这种单纯的道德判断中挣扎出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种社会的演变, 倒退论!为 循环论!所取代。 由于社会变迁的缓慢和人类视野的局限,人 们无法看清历史的基本走势和变动规律,只能从历史的表象得出一个周而复始的 循环论!结论。因此,历史循环论曾经长期主导着古代智者的思维,这在中外思想家中普遍存在。例如,柏拉图在 67

食品溯源技术模拟测试重点

1、名词: 责令召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责令食品生产者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发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警示信息,或采取其他避免危害发生的措施。 废弃物物流:指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风险评估: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价,它是风险分析的基础。 风险交流:指在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相关团体之间围绕危险性信息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风险分析过程。 风险管理:指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危害性以及选择恰当的实施方法的政策进行权衡的过程。风险分析:实质是建立在科学、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的,以国家为主体的预防性食品安全管理思想。 产品溯源:通过溯源确定食品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和地点,便于后续和注册的管理、实施食品召回以及向消费者或利益相关者告知信息。 RFID:它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双向信号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表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技术。 条形码: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安排的明暗相同的条、空符号组成的,用来表示一定的数字、符号或字符组成的信息。化学污染:食品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 贸易召回:指从市场上,包括配送中心、批发、餐馆等环节召回食品。 测量溯源:通过溯源检测食品、环境因子、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健康状况,获取相关信息资料。 零售召回:指从超市、餐馆及直销店召回食品。 批发召回:指从批发、配送中心和进口商等环节召回食品。 主动召回:食品生产者在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范畴的时候,应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并向社会发布召回有关信息。 公开召回: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召回的信息,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全面召回不安全食品.。 沉默召回:通过非公开的途径,从配送、批发、零售等环节召回有缺陷的食品。回收物流:指不合格产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求方返回到供应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食品: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预警:指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与传播进行早期警示和积极防范的过程。 风险控制: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控制目标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处置各 种风险,制定工程规避策略以及具体措 施和手段的过程。 消费者召回:指从市场上和消费者手中 召回食品。 质谱法:是被测物质的离子化,按离子 的质荷比分离,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 度而实现分析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 食品安全: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 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 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食品召回: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 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 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货 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减少 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食品溯源:指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 括生产、加工、配送及销售等)中,食 品及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 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监控之 中。 耳标:施加于动物耳部,用于证明动物 身份,承载动物个体信息的标志物。 基因溯源:通过溯源确定食品产品的基 因构成,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基因源及类 型以及农作物的品种等。 食品污染:指食品从原料的种植、生长 到收获、捕捞、屠宰、加工、储存、运 输、销售、烹调直到食用的整个过程的 各个环节,混进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 质,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 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食品溯源的基本要素:产品溯源;过程 溯源;基因溯源;投入溯源;疾病及害 虫溯源;测定溯源。 食品风险分析的意义:1增加决策的科学 性和可靠性;2提高政策的可信度和可操 作性3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水平4减少和 预防食品安全危害 3.1食品供应链成员合作组织内部的协 同运行四重机制? 连坐机制、信誉机制、网络机制和契约 机制 3.2食品溯源实施的原则? 原则:①在各个阶段/环节记录和储存信 息;②食品身份的管理;③企业内部检 查;④第三方监督检查;⑤向消费者提 供信息。 3.3虹膜图像预处理主要步骤? 虹膜图像定位/归一化/增强/去噪 3.4逆向物流的特殊性? 流动的逆向性、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 逆向物流的缓慢性,逆向物流的复杂性、 处理费用的昂贵性、价值的双重性。 3.5食品溯源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关系? 标签溯源管理作为整个系统规范 化、标准化运行的重要支撑,主要承担 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电子编码、标签信息 的维护管理,以及基于电子标签的食品 溯源;动物个体溯源管理、食品污染物 溯源管理和原产地溯源管理正是基于电 子标签所承载的信息实现食品溯源功能 的,系统设置功能主要对用户编码、用 户权限、部门编码等基本信息,系统溯 源所需数据信息以及相关方案进行设置 管理;食品信息综合查询主要用于实现 用户与食品溯源系统之间的交互功能。 3.6食品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风险管理应遵循方法的总体框架; 2)以保护人体健康作为风险管理活动的 基本出发点;3)风险管理措施的决策和 执行过程应当公开透明;4)风险评估政 策应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项特设制度;5) 明确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职责与分 工;6)风险管理决策应当考虑风险评估 结果的不确定性;7)风险管理过程应与 有关方面建立良好的沟通;8)重视风险 管理措施的效果分析与评价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资料。 3.7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 ①发布信息的功能;②沟通功能;③预 测功能;④控制功能;⑤避险功能 3.8食品风险交流应遵循的原则? ①认识交流对象;②专家的参与;③建 立交流的专门技能;④确保信息来源可 靠;⑤分担责任;⑥分清科学事实和价 值判断两者的区别;⑦确保透明度;⑧ 正确认识风险。 3.9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调控方式有哪 几种? ①调控预期目标;②调控影响源;③调 控偏差。 3.10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 组成? ①预警信息采集系统;②预警信息评价 指标体系;③预警分析与决策系统;④ 报警系统;⑤预警防范与处置系统 3.11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哪几个等 级?分别由哪些部门组织实施? 一级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应急 指挥部或办公室组织; 二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省级人民政府; 三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市(地)级人 民政府: 四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人民政府 3.12什么是虹膜识别技术?简述其优 点。 它是一种稳定性好、准确率高的生物 识别技术。优点:①虹膜的内部组织被水 样液和角膜所包围,与外界环境隔离开 来,不易受损;②由于眼睛是生物最为 敏感的部位,要通过手术修改虹膜结构 极为困难,危险程度高,几乎不可能复 制;③虹膜具有活体组织的特点,由于 虹膜肌肉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瞳孔的直 径一直在小范围内有规律地震颤,且随 光线强度的变换而伸缩,使得虹膜具有 高度的防伪性。 3.13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 风险评估》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 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3.14可追溯系统实施的形式和意义? 形式:①食品供应链成员出于市场利益 驱动而主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 统;②政府为了提高市场传递信息的能 力,通过法规强制性要求食品供应链成 员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 意义:①有效保障食品安全;②提供传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应用效果解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应用效果解析 关于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在市场上,你只要见到农产品包装箱粘贴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全方位了解该农产品的生产信息,这种“安全模式”让你吃的放心,吃的安全,也可以让农产品生产企业重塑了安全信誉,让消费者对企业也更为信赖,这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所带来的好处。下面我们来看看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在大荔农产品安全保障中的应用案例及效果。 大荔县是“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县,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业务部门关注支持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全部进入“安全模式”。4月份,被省政府授予“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8年8月份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上报农业部,2018年10月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评复评,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据大荔县农检中心主任李云介绍,他们紧紧围绕“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与水平”这一目标,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了一套记录完整、标准规范、全程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据悉,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企业平台”登录,录入各自的企业简介、产品展示、生产记录、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标准、安全承诺等信息,完整的记录从种植、施药施肥、采摘到销售的农事活动过程。而消费者则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获得该产品的所有相关信息。 而托普云农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综合运用了多种网络技术、条码识别等前沿技术,具有生产企业(基地等)、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环境、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管理、检测数据(企业自检、检测中心抽检)管理、条形码标签设计和打印、基于网站和手机短信平台的质量安全溯源等功能,凭借着一套完整的、环环相扣的体系,使消费者购买到了安全的农产品,对产品也有更清楚的认识,做到了买的放心、吃的放心,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读后感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读后感 记得以前在政治书上看到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从那以后一直牢记在心,印象深刻到像刀刻火烧过一般,不过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宗教就是鸦片?在我们这个孔老夫子都“敬鬼神而远之”的国度里,历代以来毁神灭佛都很常见,人们不断地建立起来自己的信仰,然后再不断的毁灭。后果就是对待神灵我们都是真诚的机会主义者,也就是所谓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们平日里对待神灵都是采取”视而不见”的策略,但是一旦我们处在危难之中,恐怕就是最虔诚的犹太教徒,也比我们要逊色很多。 其实不但是对待神仙上,所谓天地君亲师大概是中国人一生中的最大者了,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在窦娥那里指天骂地——“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妄做天”,君王者庄子早说过他们不过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大盗而已,既然有尧舜就会有桀纣,在乱世时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蠢货,亲者“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而哪吒却偏要杀父,在洋人弗洛伊德那里就认为是什么俄狄浦斯情结,师者则被带上臭老九的新社会挂冠,十年的炼狱萃取炼的比孙猴子还火眼金睛察言观色拍马帮闲。 其实,天地之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成为我们奉之为“神圣”的东西,一个充满实用主义和投机智慧的民族,在童年时代就看破红尘的民族,他们自始至终只崇拜一种东西就是现世的权力,那就是有枪就是草头王,枪杆子里出政权之类。可惜自以为聪明无双的我们,在古代一直居于人类文明顶峰的我们,在近代和现代在被崇信宗教鸦片的蛮夷打上门来,赔款割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后,才眼红的发现这些往昔我们眼中的野人和蛮子——现在的洋人们,居然有那么多科学、民主、法律和制度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系列文明瑰宝!那原因在马克斯韦伯的那本《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这样解释,恰恰是宗教使人们是为了上帝而工作,为信仰而工作,从这里产生勤奋刻苦的新教徒,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国人在《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总结到,欧洲正因为信教,所以才有了神权与世俗政权的对抗,才没有了世俗政权的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统驭不但遍布人们的床头和饭桌而且要统驭深入到每个人的肉体和灵魂,才没有了现实中只对手握屠刀权力的跪拜和投降,信仰上帝的人们相信真理和永恒,有了神圣永恒的指引所以才不惧怕现实的黑暗惨刻,而英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更产生了贵族与君主的斗争,

三、食品安全溯源技术(国外)

三、食品安全溯源技术 3.1 欧盟 欧盟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溯源体系是以畜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主,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牛肉可追溯系统是指牛肉从农场的动物养殖到运输、屠宰、分割、贮藏、加工和包装直至进行市场销售的生产链中,坚持生产和监管的透明度,并保持产品完整详尽的个体信息,防止与其它来源的产品混合,并保留相关的数据资料和检测报告及相关证书,供下游生产者及消费者查询和检查,即下游生产商及消费者,可根据该系统所提供的条形码,进行肉食品相关信息的检查和考证,确保该肉食品的安全和优质;确保产品在意外情况下能立即回收。欧盟的可追溯系统是通过一个法律框架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同时在生产环节对牛建立有效的验证和注册体系,采用统一的中央数据库对信息进行管理。这一体系包括:(1)标识单个牛的耳标;(2)数据库的处理;(3)牛的证照;(4)农场保留个体牛注册的信息。在法国脚],所有的牛都必须戴有两个身份识别环,每头牛一出生,便有护照。这种身份标志文件是由每个省专门负责牛的身份识别机构编制。每头牛都有唯一标在耳环上的号码,这个号码也登记在牛的护照上。牛不管到哪里,转卖几次,是被卖到屠宰场还是另一家饲养户,都要有护照跟随。与每头牛相应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号码包括表示国家的字母(RF)和十位数字: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编码,紧接着四位是饲养户的识别码,最后四位是牛在农场的出生顺序号。犊牛出生六日之内,饲养户必须将给牛犊戴的耳环号码、出生日期、性别、牛的父母及品种信息上报给省负责牲畜识别的机构。护照与牛终生相随,牛的护照也包括有卫生状况信息,由省兽医服务局颁发的一张绿色不干胶识别标签要贴在每份识别文件上。为方便信息登记,护照上有条型码,可供自动读取护照上有关的主要信息。从法国各省采集的所有信息统一集中在一个由农业部管理的全国牲畜识别数据库(BDNI)中。如果牲畜离开饲养场,护照上,牛所经过的不同饲养地点或停留过的地点都有记载,因为牛每到一处,都要加贴标签记载。这些信息也要登入全国的数据库,农业部可随时知道法国国土上任何一头牛所处的位置。屠宰场对宰杀牛按身份特征归为一个批次,即同一天宰杀同一种类的牛(小公牛、改良母牛和犊牛等),当牛来到屠宰场时,必须有护照。屠宰场给每一头牛分配一个屠宰号码,该屠宰号码与牛的身份号码相对应。屠宰号码用墨水印在宰杀的牛上,同时也打印在分割成一块块的肉上。屠宰场可随时根据这一屠宰号码找到某一身份号码的牛。送往肉店的宰杀牛仍然通过登记在送货单和发票上的屠宰号码,可识别其来源。送往加工厂的分割肉,在每道工序中也都通过屠宰号和批次号识别。饲养阶段的牛大都采用电子耳标进行标识,而牛肉统一采用AEN-UCC标识系统。2000年末国际物品编码协会(AEN International)建立欧洲肉类出口集团(MEEO),实施新的“牛肉标签法”,应用AEN-UCC 系统到牛肉的生产供应链中。 3.2 日本

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项目工作方案

XX省农产品(二维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项目工作 方案 XXAA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项目简介 (3) 二、重点实现的服务 (4) 2.1实现标准化生产 (4) 2.2通过“内容可变”的二维码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溯源 (4) 2.3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机制,形成信用体系 (7) 三、效益分析 (8) 3.1社会效益 (8) 3.2生产商的经济效益 (10) 四、系统功能 (11) 五、客户群体 (12) 六、商务、运营、推广及认证审批模式 (14) 6.1 商务模式 (14) 6.2运营模式 (16) 6.3推广模式 (18) 6.4认证模式 (20) 七、项目实施 (23) 7.1前期准备 (23) 7.2项目实施 (23) 7.3进度计划表 (24)

一、项目简介 为加大力度推进物联网的普及应用,解决我省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推动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推广和集成应用,实现经济社会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智慧XX。 本项目通过整合XX省农村信息中心合作资源,以物联网二维码应用技术为基础,开发与建设“XX省农产品标准数据库”与“XX省农产品溯源信息库”,借助于标准数据库对每种农产品进行身份标识,利用二维码技术唯一性的安全识别、过程信息动态交换、供应链信息环节无缝对接的基础上,通过记录该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储存到XX省农产品溯源信息库中,并通过PC 互联网和无线手持终端等设备为政府监管部门、涉农企业、商家、消费者提供访问XX省农产品溯源信息库,实现随时随地查看农产品从产地到流通终端的全部信息,从而建立起一套对我省乃至我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形成一道农产品标准化、产品追溯源两位一体的绿色防线。 通过质量安全帮助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监督企业完善自身的溯源机制,形成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流通渠道的透明度,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研究

很多人不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是什么,下面托普云农带大家全方面的了解一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一、农产品安全溯源简介概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众多的消费者希望自身对于农产品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可以得到满足,广大供应者也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合理途径来实现对农产品信息的获取、农产品质量指标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防范与处理,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下,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盛行,特别是物联网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应用,溯源系统开始被应用于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作为有效揭示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应运而生。 二、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的发展: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将相关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现代农业领域,物联网可用来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空气温湿度、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自动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为研究人员进行科学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是在产品供应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产生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溯源系统是追踪农产品(包括食品、饲料等)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系统,有助于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 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应用最早。2000 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冶全过程,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美国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起到推动作用。日本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而且在零售阶段,大部分超市安装了产品溯源终端。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加拿大从2002 年7 月1 日起开始实施强制性活牛及牛肉制品标识制度。澳大利亚通过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实现牲畜溯源。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2007 年开始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在上海、武汉等地推出了试点,2008 年提出要全面推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因此,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农产品溯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农产品安全溯源材料与方法:

国外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情况分析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调研江苏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情况的同时,查阅了大量国外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国家应用追溯系统概况 (一)美国 美国食物安全的监管特点是食物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主要负责部门为农业部、卫生和公共事业部及环境保护署,分别负责农产品、葡萄酒和饮用水等不同产品。此外,美国商业部、财政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不同程度地承担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 美国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国家动物标识系统(NAIS),通过对养殖场和动物个体或群体转移进行标识,确定其出生地和移动信息,最终保证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于48小时内确定所有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二)欧盟 欧盟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食物安全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成员国和欧盟共同执行食物安全管理政策。食品产业受成员国有关机构的监督,这些机构同时受欧盟的管理,欧盟委员会也参与对欧盟的食物安全管理。 欧盟的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与一些价值较低、混合包装的产品只需追溯到生产批次不同,牛肉属于价值较高的产品,个体标记相对较为容易,其生产及包装特点决定了基本部位产品可以做到个体追溯,也因此欧盟在客观条件上能做到实行较严格、完善的追溯制度。事实上,欧盟强制性要求入盟国家对家畜和肉制品开发和流通实施追溯制度,从2002年起所有店内销售的产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标签,该标签必须包含如下信息:出生国别、育肥国别及牛肉关联的其他畜体的引用数码标识、屠宰国别以及屠宰厂标识、分割包装国别、分割厂的批准号以及是否欧盟成员国生产等。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70%的牛肉产品销往海外。通过实行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澳畜产品得以顺利出口欧盟,总值约每年5200万澳元。NLIS是一个永久性的身份系统,能够全程追踪家畜的出生到屠宰。家畜个体采用经NLIS认证的耳标或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农场、寄养销售场或者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数据库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技术方案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技 术 方 案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技术方案 目录 第1章关于本方案 (1) 第2章概述 (1) 2.1项目背景 (1) 2.2建设目标 (2) 2.3建设原则 (2) 第3章需求描述及分析 (2) 3.1概述 (2) 3.1.1需求分析目标和任务 (2) 3.1.2需求分析组织方式 (2) 3.2需求描述 (3) 3.2.1业务需求 (3) 3.2.2接口需求 (3) 3.2.3性能需求 (4) 3.2.4安全需求 (4) 3.2.5其它需求 (4) 3.3需求分析 (4) 3.3.1系统涉众分析 (4) 3.3.2功能需求分析 (4) 3.3.3对技术架构的要求 (5) 第4章总体设计 (5) 4.1总体设计目标 (5) 4.2总体设计原则 (5) 4.3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6) 4.4网络系统设计 (6) 4.5硬件系统设计 (6) 4.5.1服务器 (6) 4.5.2网络设备 (6) 4.5.3存储系统 (7) 4.6平台选择 (7) 4.7标准规范设计 (7) 第5章详细设计 (7) 5.1技术架构设计 (7) 5.1.1设计思路 (7) 5.1.2设计原则 (7) 5.1.3架构决策 (7) 5.2功能设计 (8) 5.2.1农委管理部分 (8) 5.2.2厂家管理部分 (9) 5.2.3溯源/防伪查询 (10) 5.2.4打印软件需求 (10) 5.2.5数据采集设备 (10) 5.2.6手机识别上网 (10)

1关于本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二维码食品溯源系统,包括WEB平台、数据采集设备、打印设备、手机二维码识别软件以及其它增值应用系统。 本方案是进行二维码食品溯源系统建设、业务开发、维护和管理的技术依据。 本方案包含业务概述、需求描述及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几部分内容。 2概述 2.1 项目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历来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上疯牛病、口蹄疫和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而国内也发生了苏丹红、永年大蒜和劣质奶粉等食品质量问题。究其原因是食品的生产过程存在众多问题,产品生产、物流信息,检疫检测信息等均有太多人工参与,各操作环节均容易产生错误/虚假信息,且各个不相关环节间很难做到信息核实,影响产品整体管理及信息查询;另外产品生产、物流、经销、检疫检测等各环节相对独立,每一环节往往只能有效查看其上下游接口环节的操作信息,难以做到信息流整体的监察管理;无法将监察管理信息传递到普通市民手中,真正在食品安全卫生上做到安心,放心,舒心。 食品一旦出现问题,直接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对厂家来说也会蒙受重大损失,品牌形象受损,甚至企业倒闭。如果能引入食品原材料追溯系统,即使上市的食品出现问题,食品厂家也能快速找出原因,可以只追回部分的问题食品而无需追回所有产品,可见食品追溯的重要性。 二维条码与普通的—维条码相比可以放入大量的信息,容易实现信息化管理,一旦食品发生质量问题,马上可以确认食品的生产过程,食品问题原因所在,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将企业的经济损失、信誉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觉醒,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食品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上的应用已经是必不可少,自动识别技术已经陆续开始在食品安全供应链上试点应用,并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响应国家加强食品监管的号召,遵循可追溯性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通过

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第3卷第7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3.No.7 2005年7月 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 VE LOP ME NT JUL.2005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刘 骞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法国经济变革、阶级力量变化、法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相结合的结果。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其根本上是由于法兰西特有的政治文化作用的的结果。文章基于对法兰西的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造就法国半总统制政体及其政治民主制度的政治文化模式的源头在于法国特有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半总统制政体;国民精神;国民性格;政治心态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5)07-0026-04 法国半总统制在1958年戴高乐宪法中确立,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长期实践中的稳健运行,证明这种政治体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法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法国社会的民情的熨帖。就笔者而言,最感兴趣之处莫过于对法国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的分析。通过对法国半总统制特性的考察,本文认为,法国的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法国半总统制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在具体形态上千差万别,但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权力及其关系上,也有许多共同点。在国家权力的错综复杂关系中,司法权固然也很重要,相对而言,其中立性和超脱性较强,政治敏感度低,一般不像立法权和行政权那样能够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成广泛而直接的巨大影响力。换句话说,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的处理的问题,即,国家权力格局中立法权和行政权何者居于中心? 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为代表,立法权优先,行政权从属之;另一是以美国的总统制为典型,联邦政府以总统为核心,国家权力在纵向(联邦与各州的层面)和横向(联邦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层面)两个方向上朝行政权集中。 法国的政治体制兼具英美两种模式的特点,既非严格的总统制,又不是完全的议会内阁制,而是处于中间形态,即半总统制。国家元首在法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中居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仅享有传统的总统权力,还享有单独采取的非常权力,主要是解散议会;把法案直接交给公民投票表决;在紧急状态下行使非常权力。同时,宪法规定总统由庞大的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62年改为总统由公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他有权选择总理,任命总理和政府其他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政治体制具有总统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宪法极力削弱议会的权力,对立法权及议会的其他权力作了种种限制,使它不能 [收稿日期]2005-06-06 [作者简介]刘骞(1981—),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

计算机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计算机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一、产生背景: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Internet 的出现更是将网络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予以紧密的结合。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运作方式正在被低耗、开放、高效的分布式网络应用所替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之而来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攻击也愈演愈烈,尤其是DDoS攻击,攻击者利用网络的快速和广泛的互联性,使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措施基本丧失作用,严重威胁着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而且网络攻击者大都使用伪造的IP 地址,使被攻击者很难确定攻击的位置,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地防护策略。 这些都使得逆向追踪攻击源的追踪技术成为网络主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最小化攻击的当前效果、威慑潜在的网络攻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DDoS攻击原理: 但是精确定位攻击源并非易事,因为攻击者对远程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攻击时, 通常采用两种手段来隐藏自己的真实地址: 伪造报文I P源地址和间接攻击。因特网中有许多主机提供代理服务或存在安全漏洞, 这些主机会被攻击者作为“跳板”对目标发动攻击, 从受害主机只能看到“跳板”地址, 而无法获得攻击主机地址。 其攻击模型为: (attacter) (stepping stone)(zombie) (reflecter) (victim) 图1 网络攻击模型 它涉及到的机器包括攻击者、受害者、跳板、僵尸机器、反射器等。 攻击者(Attacker Host)指发起攻击的真正起点,也是追踪溯源希望发现的目标。 被攻击者(Victim Host)指受到攻击的主机,也是攻击源追踪的起点。 跳板机(Stepping Stone)指已经被攻击者危及,并作为其通信管道和隐藏身份的主机。 僵尸机(Zombie)指已经被攻击者危及,并被其用作发起攻击的主机。 反射器(Reflector)指未被攻击者危及,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攻击。 其中跳板机器和僵尸机器都是攻击者事先已经攻破的主机, 我们统称它们为变换器, 它们负责把攻击数据包做某种变换以掩盖攻击者的行踪, 具体变换如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农产品溯源系统 农产品溯源系统主要以二维条码为载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追溯。通过在种植基地应用便携式农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农产品履历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实时上传,亦可对手工单据进行扫描采集上传。通 过在生产企业应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有机生产的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检测;通过将各 生产企业数据汇集到园区管理部门,构建追溯平台数据库,实现上网、二维码、条码扫描、短信和触摸屏 等方式的追溯,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确地掌握整个生产及供应链上的产品流向和 变化,控制整个生产流通环节安全可靠。 系统优点 智能化信息采集功能。种植、采购、生产、运输、政府监管到消费者查询追溯全程采用条码进行数据采集。 应用系统基于网联网架构(java开发)。种植点、生产工厂、分销机构和异地营业网点在同一套系统内使用。数据完整性好。可跨平台部署。支持Oracle、SQL Server等多种数据库。 完全支持分布式部署。完善的数据同步处理机制。 数据采集端采用C#开发,采集性能好,速度快。 传输系统采用http协议进行传输,支持断点续传。 采用多线程技术,可多点同时进行。 传输数据经过高度压缩和加密处理。安全性好。 条码解析器采用数据内存预加载方式。解码速度快。 系统基础资料全部采用内存预加载方式处理,系统运行速度快。 可对产品进行全程追溯(种植、采购、生产、运输、政府监管、消费者查询)。

类质量溯源系统 本系统是要对每个商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追溯,电子标签(耳标)被植入在每个动物的身上(耳朵、鱼鳍、脚),在标签中写入动物的具体资料、品名、物流码、批次、日期等信息。同时在动物进出饲养点时可自动扫描动物的详细资料,在各级经销商设置固定式或手持式阅读机,以辨识、侦测流通环节。本系统可选择性用于养殖、批发、零售、运输、屠宰、政府监管到消费者查询追溯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确地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的流向和变化,控制整个流通环节安全可靠。 系统优点 智能化信息采集功能。养殖、批发、零售、运输、屠宰、政府监管到消费者查询追溯全程采用RFID、二维条码交替进行数据采集。 应用系统基于网联网架构(java开发)。养殖场、分销机构和异地营业网店在同一套系统内使用。数据完整性好。可跨平台部署。支持Oracle、SQL Server等多种数据库。 完全支持分布式部署。完善的数据同步处理机制。 数据采集端采用C#开发,采集性能好,速度快。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一、系统概述 食品行业特别肉菜业是完全竞争型产业,参与者众多,产品基本无差异,参与者无法形成对市场的垄断,“小规模、大群体”是肉菜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典型特征。肉菜批发市场的交易渠道主要是通过现货协商确定价格的方式进行,交易价格以买卖双方根据市场行情自由议价,通过现金交易结算。大多都存在以下问题: 1)蔬菜批发市场主体市场化组织程度低、规模小而分散; 2)蔬菜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交易手段落后; 3)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不规范、农药残留检测体系不完善; 4)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变化快、稳定性差; 通过建立食品(肉、蔬菜类等)流通追溯体系将很好的解决食品(肉、蔬菜类等)批发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系统以行业定制化的软硬件方案实现以RFID高频技术为核心的食品(肉、蔬菜类等)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模式,并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实现以RFID为关键索引的信息应用服务,同时所提供食品(肉、蔬菜类等)示范性应用全面涉及食品(肉、蔬菜类等)供应链的种植(养殖)、配送、物流、产品检验、批发、市场销售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低成本高效率的硬件方案和完备的信息共享交换软件技术支撑平台无缝结合,严密的数据认证和访问控制设计机制,为不同对象涉及食品(肉、蔬菜类等)的质量安全应用服务提供了坚实基础。平台的建设将有利于指导农村规模化科学生产,优化传统批发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流程,简化和加快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换,同时也充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信息的知情权。 二、系统架构 本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将根据本项目既有实际情况,采用C/S+B/S相结合的模式,市级管理平台和各业务子系统采用B/S模式,由市级管理平台统一分配账号,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系统采用C/S模式实现,同时零售市场的电子称数据收集也通过C/S模式,市场巡查手持机通过GPRS网络与市级管理平台相连,带GPRS传输网络的电子称也是直接与市级管理平台相连,平台架构是采用基于J2EE和.net平台上的层次化的、面向组件和服务的软件体系架构。 在总体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制定肉菜流通追溯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肉类流通追溯技术标准体系、肉类流通追溯建设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硬件支撑平台、系统支撑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应用平台及对外接口组成,在此技术体系基础上,各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将总体目标细化成子系统的目标,分解体系结构,进行子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设

溯源历史

从“物勒工名”到“产品溯源” 南京明孝陵使用的每块城砖都勒刻着制造出处。 近期,全国各类产品溯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商务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加快肉、菜、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 我国最早的产品溯源制度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物勒工名”之制,勒就是 镌刻,这种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便质量检验和日后的追查。到战国晚期秦国产品溯源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公元前620年前后编成的重要典籍《礼记》,其中的《月令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段关于“物勒工名”制度的精彩记述,也在此后约380年见录于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第十卷《孟冬纪》。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秦法对于产品溯源制度有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产品上必须铭刻工匠和工师(丞)的姓名,并且在中央政府专门设置了负责产品质量的官职“大工尹”,职责是严格按照秦法质检,并对不合格产品“按名索骥”追究处罚相关责任人。

秦之后,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历代一直坚持“物勒工名”的基本制度。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再次载入这条1273年之前的产品溯源法律条文: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可见,“物勒工名”制度是我国从奴 隶社会晚期到封建社会前期产品溯源制度的基础原则。

以严刑峻法而著称的明代,“物勒工名”之制几乎被发展到极致。明南京城墙何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只要稍微留意就能发现这座600年后仍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奥秘:墙体所有城砖上均铭记了出产该砖的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五到六级责任人的名字。并且对每块城砖重量、尺寸、规格均有统一规定。全部城砖只能由官府统一订制、收购、运输、调用。官府对制砖的每道工序都要求极其苛刻,城砖运到京城后,必须经过验收。质检官吏从每一批次中任意抽出一定数量城砖,再由两名精壮的军兵抱砖相击,城砖确保不掉渣、不脱皮、不破碎,且声如洪钟者,方为合格。该批次城砖不合格数量超过规定比例,则整批被定为不合格产品,责令重新烧制。如再度检验不合格,就要对砖上铭文中记录的各环节责任人严加惩处,甚至有的要被斩首。即使能蒙混过关,砌入墙体若干年后,经风雨侵蚀而暴露出质量问题,仍按照砖上刻名处罚。 历代封建王朝,大都通过“物勒工名”之制,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人—— 工匠和官吏处以鞭笞、没收、罚款,撤职、降职等处罚。劣质产品上的“工名”把许多失职工匠和官吏统统写进了历史的“黑名单”;同时,传世精品上留下“工 名”也让许多精工良匠和称职官吏载入史册。“物勒工名”从正反两面,保证中国产品溯源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也带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来源:中国普法网-以案释法我有话说)

中国食品安全溯源现状

中国食品安全溯源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部门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工信部、商务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经济和发展水平及消费者对可追溯性产品的支持程度差异明显,因此在推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进程中不能同步推进。 各参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部门都已建立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追溯体系,不同地区政府也已建立的有地域特色的食品追溯平台,但大都需要进一步整合与完善,而且相当一部分区域内仅有少数大型食品企业自己构建内部食品追溯系统。全国开展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已覆盖大部分行业,可追溯系统的试点在乳品、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多个产业展开,而且着重建设了肉菜、婴幼儿奶粉和白酒的可追溯系统。 国家层面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进程中,国家和各大部委相继出台了食品安全立法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同时制定相关标准,建立面向不同行业的溯源系统并在各地试点实施。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全国建立涵盖肉蔬水果、加工食品、水产品及地方特色食品等多个领域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应用示范基地以推进“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如在山东试点的“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陕西试点的“牛肉质量与跟踪系统”,上海试点的“上海超市农产品查询系统”等。 农业部自2004年实施“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试点工作”,开展了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试点探索建立种植业、农垦、动物标识及疫病、水产品四个专业追溯体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04年起联合八个部门以肉类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行业,建设肉类食品追溯制度和系统。,农业部自2006年起在四川、重庆、北京和上海四省市进行试点标识溯源工作。之后又在全国八个省市开展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试点,建立“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008年以来,农业部建立农垦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涵盖米面、水果、茶叶、畜肉、禽肉、蛋类、水产品等七类农产品,建立“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展示平台”。此后又建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商务部、财政部自2010年以来至2014年底,在58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成以中央、省、市三级平台为主体、全国互连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网络,将来会逐步扩大到中药材、酒类、奶制品、水果以及水产品等品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