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信息化教学设计

《祝福》信息化教学设计

《祝福》信息化教学设计
《祝福》信息化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刘烨 41002047

前言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了它是对“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习者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需要目标达成,而用于控制教学节奏、教学方向、教学过程,师生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基于这一理念,我尝试就高中语文必修课文《祝福》做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原刊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惶》,是《彷惶》的第一篇。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2.学时:三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鲁迅小说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针眨国民的卑怯性。)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本中的单元提示:教学要点是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一些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的词语(如“决计”、“肯依”等)的词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重点是学会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四、教法与学法

1、主要学法与教法

(1)主要学法:

A、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

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3.题解

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4.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问题:①三次描写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展示ppt)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

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展示ppt)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播放电影《祝福》片段)

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识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根据故事,我们可以理出祥林嫂一生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

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发现,祥林嫂生命中几次不幸的遭遇都是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既春之日,沦为乞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而且勤劳朴实,也本是能创造幸福的。而祥林嫂这位不幸的女人,却与春天绝缘,她生命中的春天一再被剥夺。

二、进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分析的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也即“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你认为,谁与祥林嫂的死有关呢?

老师提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除了封建礼教这个间接凶手外,谁是直接凶手

环境类型社会环境(包括人及社会背景)

自然环境

本节课研讨社会环境(人)

要求:回答要相对具体些,不能泛泛地说:是万恶的旧社会。

要从课文具体的语段中找到你的观点的依据。

学生回答预测:

1.是鲁四老爷和四婶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2.是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3.是柳妈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4.是鲁镇的人们(“闲人”)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5.命运,无情的命运——丈夫的疾病与狼

6.“我”

7.……

2、请学生就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要扣住以下几个点:

1.鲁四老爷: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A“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

是卫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已带来了麻烦,

然而

祥林嫂私自出逃被土封建礼教所不容,婆婆作主抢回,理所当然

B思考:祥林嫂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

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

“可恶!”四叔说。对卫婆子先荐人以劫人有损鲁家体面

C “然而……。”四叔说。要找像祥林嫂这样的勤快有力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D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维护封建统治。

总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概写:严厉,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取走工资,拿走衣服。派人抢祥林嫂回去,讲她卖给贺老六。——自私的人

大伯:在祥林嫂夫死子亡的时候,把祥林嫂赶出了家门。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A讲阿毛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

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麻木不仁)

B伤疤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讽刺愚昧,国民劣根性)

【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

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

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

C捐门槛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封建礼教毒害)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的众人

(1)“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

“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

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

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

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

(2)听阿毛的故事

①四婶起刻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

②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愚昧,冷漠,冷酷)

③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冷酷)

④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冷酷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5、“我”:祥林嫂把比死亡更可怕的“困惑”交由一个“出过门、读过书”的“我”来回答,而害怕承担责任的“我”的回答,使她精神上得不到所需要的安慰,尽管主观上“我”是善良而同情她的,但客观上,我的回答没能解除她的“疑惑”让她摆脱痛苦,从而拯救她的灵魂与肉体。——同情她的人

6、可能会有学生认为是命运的偶然。是疾病和“狼”

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 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 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如果我们仅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 那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丧夫失子”往往以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鲁迅无意表现这一点,《祝福》不是关于一个妇女如何丧夫失子的故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的一般生存状况, 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作出怎样的反应, 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 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 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

《祝福》中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兵祸、水灾等, 社会正常运转, 腐而未朽, 祥林嫂倒毙雪地时鲁镇一片祥和鲁镇上的人们也并没有加害祥林嫂的存心,“之乎者也”的鲁四老爷也实在算不上险恶的歹人, 四婶一声“放着罢, 祥林嫂”, 虽然击碎祥林嫂绝望前细心培植的最后一丝希望, 但如实说, 那声断喝不能算十足的歹人的恶音, 那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样反应。所以, 推动祥林嫂的悲剧不断发展的力量, 是那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深层痼疾, 而不是什么偶然的神秘不可知的力量。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则是“几乎无事的悲剧”, 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从情节设计来看, 作者以祥林嫂的丧夫失子为故事端点, 以她两次鲁镇帮佣生活构成故事主体, 主体部分直接、详细叙述, 鲁镇以外, 一律概述、略述或转述, 也就是说, 丧夫失子是被置于情节主体之外或边沿的, 作品并不赖以生发意义特别是作品以倒叙, 将祥林嫂的死这个结局提前, 开篇即抖落谜底, 似乎刻意消弭故事的戏剧性, 我们就有了一种面对祥林嫂的一切变故的心理准备。这种写法对偶然性的消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剥夺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的“施害”人,很大部分(如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也是受害者,因而悲剧的根源就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而是这个社会!

三、总结主题

祥林嫂的春天是被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那个环境夺走的。(演绎的方法)那是一个封建势力猖獗、封建礼教观念浓厚、封建迷信旧俗盛行的社会。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妇女成了婚姻中的买卖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去卖到山里,大伯可以在祥林嫂丧夫亡子时,将她扫地出门。族权使她“守寡不成”“守家不成”。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柳妈认为,再婚还不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连祥林嫂极力抗争的撞破头而留下的伤疤,也成为“耻辱”的标记。即便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也无以赎掉再婚的“罪名”。封建的夫权又要她守寡,从一而终,要她守家,“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

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夫权与族权),捆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祥林嫂就是被这封建的礼教夺去生命的春天的。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还要不到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代表封建政权的鲁四老爷还骂她是“谬种”,冷酷,冷酷的社会夺走了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代表着封建政权维护者的鲁四老爷以封建的贞操观念剥夺了她劳动的权利,她精神崩溃,信神信鬼,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走向死亡。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挣扎,但最终还是葬送于比死亡更恐怖的毁灭中。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夺走了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

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 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又如许寿裳所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丁玲《“五四”杂谈》“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往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

她悲哀的命运的。假如不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了一个人祥林嫂也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写封建吃人,写旧社会吃人,只要是封建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是没有出路的。——这样的作品,一句教训人的话没有,可是你读了以后不深深觉得封建可怕吗?不觉得要把这个旧社会打倒吗?”

鲁迅《灯下漫笔》“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吃掉的将来。”

《坟·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更是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第四课时

一、分析小说的自然环境

小说总共写到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次祝福

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注: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注: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注:对照

二、分析以“祝福“为题的意义及作用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明确:⑴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线索

⑵“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注:社会背景

⑶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和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注:对比

三、分析“我”的形象及作用

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形象上,“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问:以“我”为叙述者妙在何处?

明确:鲁四老爷也是识字的人,为何祥林嫂不问他灵魂的问题?“又是出门人”,鲁镇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千年不变的地方,而“我”是见识过新世界的人。“我”不会以鲁镇人的角度看待祥林嫂,因为我是一个“剩”下的人,较为客观。“我”能够以更高的角度来

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原本与旧世界割裂了,但想不到遇到深层次的问题时,会变得软弱胆怯甚至需要逃避。“我”的心理活动说明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反思社会的人,是一个“寻路者”的形象,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为人生”。

四、思维拓展:读鲁迅《祝福》补充资料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它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

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决无仅有的一个贞烈女子的故事。封建礼教扭曲人性、摧残精神、吞噬灵魂。翻开中国的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只是写着这样的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吃人!祥林嫂就是这样被吃掉的。什么是理想的人生?中华民族最缺少的是什么?病根又是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如果《狂人日记》是主题曲的话,《祝福》就是它的参照本。

六、学习流程图

第一课时

从一桩命案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走进故事,导入新课

展示作者鲁迅简介

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教师题解:“祝福”是一种习俗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理清小说思路并且思考多媒体展示从序幕到结尾六部分

本文的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课件情节概括以及倒叙在文中的作用

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学生用顺序的方法

收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来复述整个故事

结束

第二课时

学生思考并回答肖像提问三次肖像描写有何提问人物描写手法都有哪些语言、动作变化,是什么导致的,

由此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

的人

多媒体提问、明确:比较几次描写,总结祥林嫂的

课件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形象:勤劳,善良,朴实,温展示初到鲁镇、再到鲁镇顺,但深受封建制度压迫

死前肖像描写

播放电影《祝福》祥林嫂捐门槛

视频展示片段,提问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多媒体展示贞洁观、捐门槛的解释

课件拨。拓展思考:五张账单,教

师点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回答

结束

第三课时

回顾旧时导入,展示寻找人物悲剧原因,教师提问“你学生思考并多媒体祥林嫂“大事年表”尤其认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回答,预测:课件是春天的遭遇提示:从社会环境入手,包括鲁四老爷、婆

直接凶手和间接凶手婆柳妈、鲁镇众

人......

鲁四老爷: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描写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在书中找出

这个人物?有关鲁四老爷的段落,小组代表

回答

教师评述总结学生在书中找出婆婆和大伯教师评述总结

鲁四老爷:地主有关段落,小组代表回答婆婆和大伯:自私的阶级知识分子典型人

学生在书中找出有关柳妈的教师评述总结学生在书中找出有关段落,小组代表回答分析结果柳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鲁镇众人的句子,小组代

毒害的小市民表回答

教师评述总结学生思考讨论,并在教师评述总结鲁镇众人:看客心理书中找出有关“我”的“我”:一个同情

句子,小组代表回答祥林嫂的人

学生也有可能会说教师评述总结:这些害

是命运的偶然或是狼和祥林嫂的人同时也是受害人,悲剧的

疾病根源不是“这个或那个人”,而是

“这个社会”

教师总结主题

结束

第四课时

教师提问小说共写了

几次祝福?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三次

环境描写的作用

并在书中找出相关段落

教师评价并解析环境描写

的作用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以“祥林嫂学生思考,进行教师评价并明确

的故事”为题而以“祝福”为小组讨论,代表“祝福”为线索、为背景题?回答问题为对比

教师提问:以“我”为叙述者教师评价并

妙在何处?学生思考并回答分析以“我”的形象

及其作用

多媒体思维拓展:展示《祝福》学生回答读完资料

课件补充资料《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后的感想和感触

教师评述并总结

结束

祝福教学设计完美版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相关知识 《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祝福》教案设计

《祝福》教案设计 教案:《祝福》优秀教案-教案作者:东方的大卫《祝 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教案’祝福优秀教案。 (2) 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 化主题的作用。 一、导语激趣 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小组谈论,后全班交流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开端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瑛 【教学目标】 1、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 3、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2、对祥林嫂挣扎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当时的社会礼教对妇女是如何要求的。 2、如何理解祥林嫂的挣扎。 【教学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学生排演课本剧《祝福》,完成导学案。 2、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课本剧《祝福》。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时间已近年底,声声爆竹送来阵阵钝响。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风雪中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只见她满头蓬松的白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目光呆滞。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就是

祥林嫂(板书)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的著名的文学形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鲁迅的小说名篇《祝福》(板书),看看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结合课本内容和课本剧,研读讨论。 1、祥林嫂有着怎样的不幸遭遇? 学生讨论,明确: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她是怎么死的?(从文中找出证据) 学生回答,明确: 证据: ①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③现在总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结论】自杀! 3、她为何会自杀?是哪些人把她一步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 学生讨论,明确: 生活的孤苦无依,精神上的困惑迷茫 卫婆子婆婆大伯鲁镇的人柳妈 鲁四老爷四婶我 4、这些人都对祥林嫂有着怎样的影响(或怎负什么责任)?对这些人的做法又该怎样理解(或可以为他们作出怎样的辩护)? 学生讨论,明确:

《祝福》教学设计_7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研讨、点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难点即全文几次“祝福”场景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鲁迅。 2、教师补充。 三、背景资料 1、《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还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将年农村的一个小镇,而且唤作“鲁镇”。鲁镇边式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祥林嫂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贺老六,还有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是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新课:鲁迅《自嘲》一诗 活动二:回顾知识点:小说是什么?(定义) 师生互动,回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出示幻灯片)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活动三:回忆:情节包含几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一般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思考:本文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情节结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明确:本文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来安排的,是倒叙手法。 活动四:倒叙的手法的作用?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活动五:祥林嫂就是在家家户户祝福声中死去的。她死了,没有人为她难过,没有人为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祝福》优秀教案7

人教必修三《祝福》优秀教案 授课人:黎昌明 授课时: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四课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重点,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深刻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体悟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鲁迅作品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个体经验的不足和时代社会的差异,学生对鲁迅文章往往读不懂、读不深,这篇《祝福》无论章法布局还是思想内涵都是鲁迅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希望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成为鲁镇的一员,设身处地的研读文章,探讨人物命运,自己读出小说中祥林嫂的无路可逃,读出悲剧根源的无处不在,读出鲁迅的悲悯情怀,读出属于自己的“鲁迅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学情,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探讨造成人物“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这天刚好是大年初一,作为浙江绍兴鲁镇镇长,我刚刚接到报案。昨天夜里,镇上的祥林嫂老了。具体原因不明,据报案人介绍,她可能是从鲁四老爷家里出来成了乞丐冻死的,也可能是走投无路后自杀身亡。大年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作为镇长,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假设你们都是鲁镇人,这节课你们扮演法医和证人,分破案小组搜集资料并写好祥林嫂的死亡鉴定。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得有些颠三倒四,请各小组将案件来龙去脉整理清楚。 整理后: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 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 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 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 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 鲁镇正在祝福 2、本文的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采 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

《祝福》教学设计 海南教赛获奖作品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幻灯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因为小说是通过安排情节、设置环境、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祝福”是什么意思? ——“祝福”字面的意思是:祝人平安幸福。 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为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那么鲁迅的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祝福》呢? ——“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明确故事是在祝福中开始,又是在祝福中结束的,所以它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典型环境)(幻灯显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个典型环境。 二、赏析典型环境(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学生能答出男尊女卑即可。若学生答不出来,则教师说)(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三、品析祥林嫂的形象(20分钟) 1、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把它找出来。(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幻灯显示) ——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幻灯显示) 3、她是怎么来到鲁镇的?——逃出来的(幻灯显示) 4、为什么要逃出来? ——不想再嫁。(如果学生找不到,就引导学生读18页的相关内容) 5、为什么不想再嫁? ——因为按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她的逃婚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然而这次抗争失败了,她被她婆婆抢了回去,卖给

祝福优秀教案

祝福 鲁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没有名字。她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祝福》,看看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是如何把一个善良的妇女逼上绝路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一)自读课文,注字音: 钝dùn响间jiàn或惴zhuì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寒暄xuān 谬miù种形骸hái 拗niù不过 沸fèi反盈天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呜咽yè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èng 咀嚼jǔjué 陈抟tuán 朱拓tà荸荠bíqí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_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 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一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规划】 1、以“懂不懂”入题,以“该不该撞”引出讨论,以“认不认罪”进 行辩论,以“赎不赎得了罪”引申,以“死罪”收尾总结,这条明线带着同学们领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礼教。 2、以“别人怎么评价祥林嫂”——“祥林嫂自己怎样评价自己”—— “祥林嫂如何评价别人”为暗线,理解“评价”其实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环境的道理。 3、品味鲁迅小说的语言,学会“用文本支撑观点”的表达技巧,学会深 度品读。 4、课堂侧重“品读、辩论、句子写作”三个维度使学生对小说解读能力 有所提高。 【教学过程】 导入: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是:我们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看法。的确,他人生活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去评价他人生活,同时,我们也正受到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在他人对我们的生活评价时,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懂得。这让我想到了莫言先生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这首诗,它非常契合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祥林嫂在祝福之夜临死之前的心理——你们若懂我,该有多好。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 一路走来,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师点拨:是啊,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世间多一份懂,就多一份善意,多一条出路。世间少一份懂,就多一份恶意,多一条死路。 一、走进女人的世界 1、那么我们来看看祥林嫂第二次进入鲁镇后,以祥林嫂为中心的女人的世界。有哪些女人的角色呢? ①众女人们②柳妈③四婶④祥林嫂 我们给这些女人加一个身份,使她们和祥林嫂的关系变得恰当点。 ①女街坊们②闺蜜柳妈③女领导四婶④祥林嫂自己 2、探究女人们懂不懂祥林嫂 祥林嫂首先是个女人,女人的世界,你懂吗? 生答:懂或者不懂 师补充:作为女人,首先希望得到同性的认可。所谓的懂不懂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懂”无非就是认可、理解、关心、帮助吧! 生1:懂。述说原因。 生2:不懂。述说原因。 师点拨:女人们不懂她。 二、女人们不懂她,却又很“关心”她,那么她们关心的是祥林嫂世界里的哪些事呢? 柳妈、女街坊、四婶“关心”的是祥林嫂的阿毛和伤疤。 师问:这两个事情中哪一个关乎祥林嫂命运的呢? 师点拨:伤疤。 三、同学们七嘴八舌话“伤疤”。 生描述当年祥林嫂头撞案角的情节。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1)

《祝福》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细节描写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 一、导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更是希望的开始,但对于祥林嫂而言,春天却是悲剧的开始。青春年少的她在夫家作牛作马,失去了一个少女最美的春天;当她满怀希望等着小自己十岁的丈夫长大能给自己一些依靠时,却在这一个春天失去了丈夫;而又是一个春天,不幸继续延续她不仅再次失去丈夫而且还失去了她所有的希望——儿子阿毛;于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春天的开始——新春的祝福声中死去了。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的不幸都安排于春天,是别具匠心的。把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安排于充满希望和快乐的环境中,在写法上叫做——以乐景衬哀情。 二、祥林嫂的一生无疑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她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礼教 三、谁造成了她的悲剧? 首先是“我”的逃避回答起了最后的助澜作用,以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分析为重点。 问题:①我与祥林嫂对话的中心是什么? ②祥林嫂希望灵魂是有还是无?如果有会怎样?如果无会怎样? ③我的回答是什么?我为什么不正面回答? 其次是柳妈为代表的鲁镇民众的冷漠与麻木;

问题:①鲁镇民众对祥林嫂讲述的阿毛的故事有没有同情?为什么? ②柳妈对祥林嫂“一女嫁而夫”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③“捐门槛”这件事对祥林嫂有何影响? 再次是四婶为代表的帮凶的轻视利用; 问题:①“你放着吧,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吧!”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②四婶与祥林嫂的是什么关系?她对祥林嫂有没有同情? ③她对祥林嫂无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最后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残酷压迫。 问题:①鲁四老爷是什么身份?从哪里看出的? ②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我”逃避责任;作为同一阶层的鲁镇民众麻木冷漠;再加上四婶那样雇主的轻视利用;尤其是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无形的残酷压迫,祥林嫂不死不行呀!正如丁玲所说“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五、鲁迅先生曾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镇就是那令人窒息的千年“铁屋”的缩影。而鲁迅先生的目的不正是号召国民奋起摧毁这千年铁屋吗?他用自己的笔为当时正在为名民主解放奔走的勇士们提供了文艺上最有力的援助。 作业:课本P24页研讨与练习第二大题,第三大题 “红对勾”练习手册 P107页 3——8题 P108页第 15 题 P109页 7

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一.本周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学习小说相关知识 2. 学习课文《祝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三、【教学重点】 1.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五、【教学用具】 课本、语文教师用书、导学案等 六、【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 世纪 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感知鲁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三)【知识拓展】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 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为《祝福》的讲解进行热身] (四)【基础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基础) 1. 字音积累(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读一部分,于竞争中,相互激励) 2. 字形积累(听写) (五)【创作背景】 《祝福》写于,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祥林嫂的对话,理解“我”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2、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社会因素。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一一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 《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 A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 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

优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 高78届语文组杨玲瑞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 2.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小说倒叙手法的作用; 3.分析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细节) 4.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的景象,和雪景) 5探讨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给你一架时光机,请问你们想用它到哪一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想到科技发达的未来,去看看那不可知的世界,也有人想到神秘而古老的过去,去领略那时的风土人情,可是我发现从古至今这么多的朝代,唯有一个时代,是你们从来都不曾涉及的——清末民初。 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去这样时代,说不定你就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或者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呢? 原因:时局动荡、统治腐败、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外敌入侵、残酷的统治,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是啊,对于我们今天来说,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甚至我们都不愿意翻开那一段历史,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生在那样的时代,逃脱不了命运的折磨。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旁观者,去敲开那一个时代的大门,去认识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祥林嫂。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éng 朱拓t à 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 ú 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 ǎn然 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 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

《祝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祝福》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目标1、2。 目标3。 研讨、点拨。 三课时。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难点即全文几次“祝福”场景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

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鲁迅。 2、教师补充。 三、背景资料 1、《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还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将年农村的一个小镇,而且唤作“鲁镇”。鲁镇边式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祥林嫂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贺老六,还有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是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多病症。 3、时代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了,但是长期停滞不前的农村封建社会依然“没有什么大改变”。祥林嫂的不幸,一言以蔽之,在于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人权、贞操观、

祝福优秀教案1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 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 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 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 【教学层次设计】三课时 课前预习:读准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经历 第一课时:故事导入—“不变”的环境及习俗—三次肖像分析“变化”的祥林嫂—个人不幸经历造成的变化—周围接触的人加速了变化(部分若讲不完留在第二课时讲) 第二课时:活动课,学生讨论自主赏析课文第四部分(第二次做工到变为乞丐)第三课时:课文写作手法总结——标题分析 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三”:祥林嫂命运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写,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为《祝福》中的“我”写日记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防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 1、作者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

《祝福》教案设计

《祝福》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本单元特点。学习鉴赏小说方法指导。 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情节:熟悉内容,了解特征。人物:性格特征,塑造方法。环境:特征,作用。 二、阅读课文

三、理清情节 明确: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 四、了解倒叙的作用 明确: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五、作业: 1.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2.编年谱; 3.写小传;(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