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长春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1 革命岁月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及不同的文体

感受作品的风格与特色。

4、希望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调查、比较、真正走进革命年代,触摸革命传统及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及不同的文体感受作品的风格与特色。

单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背景感受革命者的精神。

1—1 井冈翠竹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8自

然段。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

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4、体会本文的语言,以及本文丰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

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语言,以及本文丰富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累计 1 节月日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读课题齐,谈话激趣

同学们,昨天我们去了延安窑洞坐了温热的土炕,今天,我们又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自由交谈)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轻松谈话,理解词语。

(1)说说井冈翠竹的样子和作用。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读读。相机指导认识理解“郁郁苍苍、亭亭玉立、帐篷、梭镖、白匪、、稠密、硝盐、殷切、迢迢”

3、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4、课文是分哪几个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5、指生读生字,记忆生字,练习书写生字,师指导。

三、再读课文,领略翠竹秀美外形。

师述:井冈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一句总领全文,一幅优美的画卷接着展开了。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竹子样子的词句。

2、汇报并朗读,设问:翠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体会。伺机板书:翠竹外形葱郁秀美

4、抓住“岗哨、士兵”理解两个比喻句,照应“革命的竹子”。读出井冈山人心中的自豪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累计 2 节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2、体会本文的语言,以及本文丰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语言,以及本文丰富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回忆内容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井冈翠竹的哪些方面?分几部分来写的?

二、探究读,品味赏析

1、请自由读课文5、6、7自然段。

(1)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地方?(提示:用“——”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2)交流写竹子用途的句子,适当点拨引思,体会翠竹为革命做出了无私贡献。

(3)出示句子: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理解“坚韧”。为什么“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读下文,说说“再重的担子”指什么?设问:这么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吗?

(4)简要介绍相关历史,帮助理解“漫漫长途”

2、指名读课文的8、9自然段。

(1)认真读第8、9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出竹子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的精神?用“——”画出来。

(2)交流表现竹子精神的句子。

(3)出示句子: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敌人抓不到革命者,最后烧山了,那些竹子呢?)

(4)指导朗读,读出竹子的品质。

(5)竹子砍尽没有?压倒没有?烧光没有?

(6)出示句子: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毛竹年年长,怎样生长? “绿”说的是长得青翠,富有生机,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坚贞不屈

小结:这是在写竹子吗?不,这不仅是写竹子,更是井冈山人顽强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3、学生默读10—13自然段。

(1)自由读11自然段,画出表现井冈翠竹作用的句子。交流翠竹发挥作用的句子。

(2)引导读好翠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句子。

读了课文,你知道井冈山人的心愿是什么吗?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干劲和风格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井冈翠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心中赞美之情。)齐读1、2句,深情赞美。想到无数的井冈山人英勇顽强地投身革命,不屈不挠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再次齐读1、2句。

(4)师反复:井冈山人啊,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献出一切。你们像那翠竹,永远(学生接读: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5)现在,你知道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翠竹吗?

(6)学生自由交流体会感受。

三、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井冈翠竹

外形:别有风采

革命的竹子,英雄的战争年代:坚贞不屈、顽强

井冈山的象征

建设时期: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1—2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

安精神的重要。

4、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

神的重要。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累计 3 节月日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诗歌分层。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这个地方不同于别

的地方,在中国有着独特的位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课题,读课题)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作者一同去把延安追

寻。

二、尝试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

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3、默读,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呢?试着说一说,

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诗歌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了什么?

5、读生字,练习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满目琳琅、雨后春笋、脊梁”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2)作者仅仅是在写延安,追寻延安吗?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累计 4 节月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4、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回忆内容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二、探究读,品味赏析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讨论交流: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三、指导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课后查找关于延安的资料。

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急切追寻延安精神

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不能失去延安精神

教学反思:

1—3 七律到韶山

二次备课

累计 5 节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

气概。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诗意。

2、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

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1、韶山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

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是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

青少年时代。1993年12月20日,主席的铜像被运送到韶山,

江泽民主席给铜像揭幕时,红绸缓缓飘下时,奇迹出现了!天

空竟出现日月共明,满山的杜鹃花也竞香开放。这表明毛主席

的光辉与日月争辉。

2、乘势导入:同学们,看到这幅图景你心里是何感受?

假如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是什么心情?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去

看看毛主席的这首到韶山写了什么。

二、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诗意。

(1)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2)结全自己的课前预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诗,品味探究

1、学习题目和前两句诗。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

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1)读诗句:范读、个别自读。

(2)画出生字,小组研究学字的方法。

(3)汇报并学习生字。

(4)解释这两句诗的大意,并指导朗读。

2、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读诗。

(2)指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什么意思?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指导朗读。

四、指导读,引起共鸣

作者在写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哪句诗是说诗人当时的

心情的?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反复诵读一下,再齐读

此诗。

五、课堂练习作业

收集一些关于革命气概的诗句。

板书设计:

七律

到韶山

毛泽东

日月换新天

翻身求解放

(豪情与壮志)

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龟虽寿

二次备课

累计6节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

取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基础知识:

1.区别字

沥()骥()怡()

枥()冀()贻()

2.正音字

乘雾(chéng)盈缩(suō)

3.生字

怡怡悦怡养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第一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第二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三层: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5.组织学生汇报。

6.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小精灵儿童网站]

背诵《观沧海》

板书设计:

龟虽寿

神龟虽寿,人生有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表达讲话要看对象

累计7节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讲话有针对性。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讲话要有条理。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讲话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表演课前编排的小品《误会》,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出示要求

出示表达内容给出表达提示

三、练习

1、分组练习:进行情景交谈。(注意根据对象采取恰当

的语气)

2、表演:推荐一至两组到前面表演。

3、其他同学评价,指出优缺点。

2 汉语家园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是一种工具,如果运用得当,他会锦上添花,反之,贻笑大方。

4、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体认到他的发展的足迹。

单元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是一种工具,如果运用得当,他会锦上添花,反之,贻笑大方。

单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体认到他的发展的足迹。

2—1 妙语批试卷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次备课

4、小组设计其他讲话情景。

四、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表达:讲话要看对象

性别

讲话要有针对性年龄不同语气

职业

教学反思: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以及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拓展。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以及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体认到他的发展的足迹。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累计 8 节月日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老师经常写一些评语,有的是赞美,有的是建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的考官,批语可以说是妙趣横生。(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呢?立刻打开书,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2、你也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好大声朗读吧?读过之后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或人物的资料。

3、指名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4、课文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5、读生字,记忆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学习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找到妙语在哪?康有为的批注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答卷错在哪?

2、小组交流一下你的所得。

3、谁愿意汇报妙语在哪个自然段?

(1)好,谁来读一读?

(2)那么康有为的批注是什么意思?妙在哪?

(3)比一比,说一说。完成课后第2题。

康有为运用了同试卷错误相同的方法,在比照中揭示错误所在。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告诉我们的。

(4)谁来读一读。要注意断句。

相机理解“妙趣横生、啼笑皆非、无言以对”的意思。

四、教师小结:

答卷为什么能闹出这样的笑话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累计 9 节月日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以及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拓展。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康有为的中国式幽默,以及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体认到他的发展的足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

样的故事?

二、学习第一段

指读课文第一段,回答:

1、课文是怎样介绍康有为的?(对康有为的介绍语言非

常简练,把他的人生阅历一笔带过。)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用人唯贤、政治开明”的意思。

3、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段

指名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答卷为什么能闹出这样的笑话呢?(胸无点墨、不懂

装懂)谁找到了?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理解“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意思

4、康有为是怎样批的?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第三段

齐读课文,想一想:

1、康有为的批语妙在哪里?

2、理解“妙趣横生、啼笑皆非”的意思。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五、拓展升华

本文文言文较多,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作业回家查找一些类似的故事。

板书设计:

谬误比照

妙语批试卷

妙趣横生

教学反思:

2—2词语的变迁

二次备课

累计 10 节月日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总分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教学难点:

不仅能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体认到他的发展的足迹。学习总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谁能说一个你喜欢的词语?(指名说)

老师:你们说的都是词语,那么,你们了解词语的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语的变迁》这篇课文。你们有兴趣学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读后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

3、轻松谈话,疏理课文层次

(1)课文的六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说出课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段,其余5个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

(3)应给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4、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5、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

(1)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练习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收集新名词

板书设计:

1、打上地域烙印的词语洋装

2、舶来客 T恤

词语的变迁 3、词义变化平台

4、新名词 WTO

5、动物的语言鸟的语言

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望岳

累计 11 节月日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

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