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整理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整理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整理
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整理

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

本章提要:P2

1.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世界进行介绍的一项人类活动。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就是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就是社会科学。

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创造的人类活动。

2.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

3.目标的重点

我国科学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上,从而养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品质。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P3

1.科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

2.科学问题的三个区别:

第一: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

1.不同颜色的池塘中,鱼的数量或种类有什么不同?

2.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第二: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

1.很多成语都用到水,比如说“知识的海洋”,我想研究“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假科学)

2.用水作为形容词的最早记录是汉代还是唐代?(真科学:对真假科学问题的判断主要是看其答案的依据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觉。)

第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1.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开放性问题(含多个变量)

2.气球的大小与气球的硬度有什么关系?封闭性问题(含较少变量)

二、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P6

1.科学知识与常识的区别P6

2.科学研究方法的本质性特点:P7

(1)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

(2)可重复性。

(3)可积累性。

(4)理论的可证伪性。

3.科学研究(探究活动)的步骤:P9

孩子们使用学具的自主探究——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分析、解释资料——教师引导下的小结(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

三、科学家的独特品格P9

1.“科学家的精神特质”:1.普遍主义。

2.共有性。

3.无私利性。

4.有条理的怀疑。

(科学家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

2.亚里士多德“做学问的三条件”:好奇心。“有闲”。“自由的灵魂”。自由的灵魂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是创新思维心理特质的根本。另外,科学理性。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还要加一条:合作精神与能力。(科学无国界)

第二节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P11

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反科学的思潮)

1.主要观点:科学像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套人造的语言符号系统,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大脑的主观构建,科学研究方法也不能获得可观的数据,科学理论模型是不能真实地反映可观世界的,因此不是客观真理。显然,如果将这些观点用来指导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将产生违背科学理性、丧失教育标准的后果。

2.“2061”科学教育发展计划文献《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14 P16

二、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P12

理解:从三个方面:1.人类对自然界的漫长认识过程;2.科学研究仪器的精密程度的局限性;3.科学理性区别于其他思维模

式和世界观的独特之处。

科学知识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客观性,或真理性。

科学知识虽然在明天会被修正,但那是有序的修正,是积累,而不是从头开始。

第三节科学教育的目标

一、科学教育目标的演变P15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科学课的教育目标主要是自然知识的掌握,科学课程基本上看成是固定的知识的汇集。

2.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苏科技和军事竞赛,科学教育改革,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学家。改革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上。

3.20世纪80年代,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度了著名的“2061计划”-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1994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一份里程碑式的科学政策文件——《科学与国际利益》,1996年公布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4.《美国国家科学标准》P17概括出目前国际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普遍认识:1.进一步明确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

2.“探究”和“过程”等经过几十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概念被确定为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3.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意义得到广泛的重视。

二、科学素养的含义:P17

1.《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描述为: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对日常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上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进行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并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够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性;能够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观点,从而恰当地运用从这些观点得出的结论。

2.美国1982年以更加具体的内容,即11个要素定义了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含义不仅涉及认知领域,而且还包含了情意领域。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伦理内容。(重点是将科学的概念由知识和方法的范畴向价值观的范畴发展)

3.表1-1 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本土化诠释P18

三、我国的科学素养教育目标本土化含义:P20

1.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经过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2.我国本土化目标:

1.认知方面的目标(1)知道什么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2)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3)处理好规则意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规则是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管理的基础。我国目前缺少的是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4)区分封建的人文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即提倡那些与科学精神相容的人文精神,如客观、创新、合作、进取、质疑、诚信、规则意识。P20

2.情意方面的目标(1)注种意志自主性的培养。要处理好独立人格和集体主义的关系。(2)鼓励创新精神和质疑态度。(3)处理好宽容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关系。(4)注意科学理性的情感特征与浪漫主义的情感特征的区别。

本章小结P22

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本章提要:P28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

19世纪被誉为“自然科学大发现”的时代

学校中的科学教育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诞生

一、近代以前的科学与科学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学校科学教育)P29:

1.科学和哲学在近代以前是难以分开的。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泰勒斯预测了日食发生;柏拉图-禁止经验的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亚里士多德著有《物理学》-视为普通人谋生需要的“有用学科”。

2.古罗马: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给演说雄辩提供论据和素材(科学作为调味品)

3.中世纪:科学全面走向衰弱

4.15、16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将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伽利略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宣告了实验物理学的到来)文艺复兴奏响了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诞生的序曲。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拉开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序幕。

二、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诞生P32

(1)16、17世纪:近代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科学成为生产发展的开路先锋。(蒸汽机时代)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3)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发现及其在能源、交通、运输工业上的应用,标志着一个真正科学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呼唤着一个科学教育的新时代的到来。

(4)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教育开始被纳入西方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系中,科学课程成为初等教育体系中最年轻的一门课。

第二节20世纪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20世纪初期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19世纪末兴起“自然研究”;20世纪20年代以后进步主义开始占据教育舞台。

(2)自然研究P34

(3)杜威——科学教育谋求科学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他主张“做中学”。他设计了一套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构成假设-指导实验-验证假设-自行发现知识。

二、20世纪60年代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给美国很大震动。美国人检讨科学教育的失败。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10年时间里美国编制了数十套之多的小学课程方案,

体现“新科学”的教育理念,即“发现-行动”的学习途径。主要有ESS、S-APA和SCIS。P35

ESS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把好奇心的培养和具体科学经验的获取放在首要的目标。

S-APA的核心思想是以不变的科学技能的培养来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知识更新。

SCIS体现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比较重视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

(2)6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可谓轰轰烈烈,有其外部和内部的原因。P36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以1985年美国开始实施“2061计划”为标志,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开始了,并且发展成为世界性和跨世纪的行动。(2)80年代的科学教育改革有两点显著变化:

1.在肯定“探究取向”课程的基础上,强调STS课程的重要性。强调科学教育要走出“纯科学”的视野,要与科技社会相结合。

2.从“英才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明确提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一概念,同时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科技教育的基本任务。

(3)1996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科学教育的改革开始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到了21世纪,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世界性运动。按照我国学者樊琪的概括,他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1.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为自上而下的行动,得到政府支持。2.推出国际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科学教育目标:强调全民尤其是新生一代必需具备科学素养。3.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整合。4.进行大规模的教材改革。5.大面积地进行教师职后培训和在岗培训。

第三节探寻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

1.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轻科学技术的倾向。

2.中华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中国的传统思维也缺乏理性的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异常艰难。

一、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遗产”

1.我国的科学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和近代西方科学思潮相碰撞的结果。

2.中国的科学教育从它的胚胎期开始,就缺乏西方文化中的那种理性精神,而被错误地归结为“博闻广记”,这不仅是历史的遗憾,更造成了当代科学教育中的顽症:用记忆取代理解,用知识结论的灌输取代自主的探究。

二、从“自然”到“科学”

中国近代小学设立科学课程的时间和西方大体相同。19世纪末晚清-“废科举,兴学校”,“废读经,学格致”之风兴起。当时,“格致”作为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总称。

(1)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科学课正式进入中国的小学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学苏联,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1963年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2)1977年第三个《全日制十

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2年修改了小学自然教学计划,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第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

(3)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窗口终于打开了。经过近10年的实践与探索,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这个大纲取得了两个重大成果。

(4)21世纪,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次在中国小学学制中明确设立“科学”课程,并颁布了第一个《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其课程性质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三、寻求新世纪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

1.西方国家的科学科学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50年的经验,而我们才迈出从“自然”到“科学”的第一步。

2.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消息自然教学改革的历程,就是从“自然”到“科学”发展的过程。刘默耕先生是一个拓荒者。他主持大纲修订工作,第一次明确提出将自然课的性质规定为“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就是把“知识性”变成了“教育性”。他结合小学自然课的实际,把“科学”定义为“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他指出“科学教育”这个概念是区别于“传授知识”这个概念的。

3.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寻求新世纪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走出长期以来统治自然课的“知识主导”的樊篱,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全面内涵出发构建小学科学教育的体系。科学教育目标是一个立体的框架,每个方面的目标都是一条“线索”。

我国现代科学教育起步虽然晚,但同样要注意吸取西方的经验教训,要铭记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才是科学教育的真正归宿。本章小结:P46

第三章儿童科学学习心理

本章提要:P49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建构主义的皮亚杰、维果茨基。

第一节皮亚杰对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研究P49

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早期的研究:P50

他发现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和成人迥异。他的早期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科学学习心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一)儿童的“泛灵论”

所谓“泛灵论”,就是将主体的思想和意愿附着于客体身上,如把太阳、月亮、云、风等自然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有思想、有喜怒哀乐。

皮亚杰总结了儿童“泛灵论”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1.从出生到4~5岁为止,它的显著特征是以整体性的暗示表示万物有灵。如“小草会被踩疼”,“蜗牛伤心了”。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和客体完全混淆,互相渗透。现实常常被想像为魔幻般的活动。

2.4~6岁开始到8~9岁。暗示性的特征逐渐消失,主客体开始区分,但是主观意向仍然附着于客体之上。如儿童会这样解释自己和月亮之间移动的关系“是它跟着我走的”。可以看出魔幻和泛灵论依然是构成该阶段认识的基本成分。

3.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开始认识到主体不必追随于客体。这一阶段,魔幻和泛灵论的成分趋于消失。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处于第三个阶段。但低年级,往往还具有泛灵论的认识。

(二)儿童的“人为论”

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具有“人为论”的倾向,即万事万物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分为四个阶段:

(1)混淆的人为论阶段。如“xx是从哪里来的?”。儿童对空间来源的关注远甚于对事物缘由的关注。

(2)神话的人为论阶段。(儿童用神话的方式来解释事物)

(3)技术的人为论阶段。(儿童开始对机械性的制造细节感兴趣,对人类技术予以普遍关注)

(4)内在的人为论阶段。(主客体已经开始分离,但还没有完全分离,儿童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存在的意义却仍然是主观的。)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大约处在第三和第四阶段,而低年级可能处于更低的发展阶段。

小结:P52-53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17、18岁)。

2.“运算”是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好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即小学生具备了在具体水平上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还不能做到脱离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推理。例子:P53 两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看儿童对实验的反应。

3.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其逻辑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因此,小学生学习科学,也必定离不开具体的经验。

4.他力倡“自主探究”的科学学习,即让儿童主动地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学习。

5.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不足之处。P55

第二节认知结构理论与儿童的科学学习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而奥苏贝儿则倡导“接受学习”。

一、布鲁纳的结构与发现学习理论

1.《教育过程》

“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按照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认识过程”。他重点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1)结构问题:教学应以学科的基本结构(原理)为中心;(2)准备问题;(3)直觉问题:(4)兴趣问题:

2.学校课程应该是“螺旋式”的,而学生的学习则应该是“发现式”的。

3.最佳方式——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的发现法则是完成结构教学的最佳方式。

4.“发现学习”的优缺点:P57

5.发现学习理论的贡献:P57-58

二、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鉴于语言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他相应提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儿童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

2.奥苏贝尔理论观点的核心是接受学习,他强调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P58-59

3.奥苏贝尔理论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意义:P60 (1),(2)

第三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本节试图在梳理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线索的基础上,分析建构主义心理学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从皮亚杰的个人建构论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

(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起来的。不仅儿童,成人也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

(2)主要在与解释客观的知识结构如何通过个体与它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的主要观点:

1.创造性地提出“复合思维”的概念。即所谓“联想型”复合体。

2.儿童头脑中所存在的自发概念和经由教学获得的科学概念之间既不是毫无相关,也不是简单对立、甚至对抗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

3.科学概念的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与儿童自发概念发展所走的道路相反。

4.维果茨基从“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论高度,阐述了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

5.科学概念是从儿童是自发概念在发展中尚未达到的水平开始自己的生命的。而教学则是促成发展的关键因素。

(3)总之,维果茨基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他不仅把学习看成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而且更关注社会性的客观知识对个体主观知识建构过程的中介作用,更重视社会的微观和宏观背景与自我的内部建构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践意义:教师不再只是儿童学习的旁观者和儿童发展的跟随者,而是扮演着更为积极和主导的角色,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1.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建构知识。

2.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说是在解释现实,个人的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3.儿童在大脑在组织外部信息的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经历、气质、个性以及文化。当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时,每个儿童便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持久的关于世界及其变化的理论。(他们会用自己发明出来的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情。)本章导言中“毛衣自己会发热”,就是典型的例子。

4.建构主义主张,科学教学必须要关注孩子已有的概念,并设法改变他们的概念。

科学知识不可能简单地传播到儿童的头脑中,儿童科学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教学条件下,知识表征的框架是直接经验、日常文化的渗透和正式教学三个来源之间的相互作用。P66例子

5.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承认学习者的主动性,关注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和概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并注重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的科学学习,这些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三、全面看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1.可以推进科学教育改革:提醒教师关注儿童的主动性,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关注儿童的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这些都具有积极意义。

2.不能夸大儿童科学学习的困难性。尤其在孩子们“自主探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教师还是任其“自主”发展,这势必会给孩子们这样一个概念:科学探究原来就是这样任意和浪漫。而对于孩子的错误,教师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去纠正它,这势必会错失教育的良机。P68倒数第二段

3.对激进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根本上有被于科学理性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

本章小结:P69

第四章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本章提要:P72

观察,形式

第一节科学观察追求真实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观察是智慧的极重要的源泉,观察是知识理解和技艺之母。”

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科学家得以描述一个事物、提出一种解释。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为一个有疑问的、还不能肯定的描述和解释寻找到证据。

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他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一、科学观察区别于艺术观察最重要的特征是真实性

科学家的观察记录有“对”与“错”、“真”与“假”之别,而艺术家的观察记录完全不同,多数是用“好”与“差”去评价。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可见,科学家与艺术家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知识体系,也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二、科学观察在科学教育中的主要形式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研究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变化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或验证一个科学假说。

科学课的观察目的,明显地区别于社会科学中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中研究者搜集的主要证据是前辈的研究成果,是一种间接的、第二手的观察资料。亲自参与观察过程是基础教育中观察教学的主要内容。

科学观察不仅包含运用多种感官的有目的的模糊观察,而且包括了使用科学仪器,在尽量符合自然条件状况下的实验、测量等精确观察。后者应该以前者为基础,使学生懂得观察的全部含义,把握观察科研的全部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三、观察的易错性和重复的必要性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虽然观察结果要求追求真实,但观察的主体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意志的个人。感官观察会犯错误,产生错觉。

科学家不会放弃可疑的观察结果,会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对待伪科学、避免犯错误。

第二节测量和实验的意义

一、测量对于观察的贡献

测量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特性精确的描述,是针对精确描述事物某一特性的特殊性的科学观察,讲究精确性。测量使观察精确,测量使观察定量化。

测量的精度往往反映一项研究的科学水平,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

通过测量还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问题,引发新的科学观察。

测量是实现科学观察的高级阶段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精确观察的概念,一般涉及长度、体积、重量或质量、温度、时间五个基本变量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变化。

测量的困难性首先来源于对测量对象的认识不够,无法对变量进行测量。

测量的第二个困难来源于仪器的精度和效度。精度就是测量能精确到什么程度。效度是所测量的东西是否是你要测的东西。

二、实验是一种有控制的科学观察

实验是人为地把事物放在特定的条件下予以研究,观察它的自然变化和形成原因,以发现规律,探求合理解释,是科学观察另一种比较高级的阶段。

实验是经过抽象、排除与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无关的影响的观察。实验可以说是人造的观察,也可以说是有结构的观察。

排除了无关变量的科学实验,与日常观察、感官相比具有许多优势:P79五点

对无法直接进行科学观察的自然现象进行考察和探索通常采用模拟实验。

实验的目的与观察在根本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和过程的真实数据资料;实验是发展了的、更精确化的科学观察。

第三节科学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教学在主要有如下一些观察活动设计:

1.感官观察

2.非视觉观察

3.比较观察

4.近距离观察

5.定量观察

6.观察实验

7.野外观察随录8.连续观察

9.反复观察10.自我提问

11.命名游戏

总结:P82最后一段

第四节观察教学的过程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培养观察能力作为探究技能目标的一个部分,提出来感官观察、使用简单工具的细致观察及其简单的定量观察三个方面的教学要求。

一、观察的心理学基础:

人类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直觉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

(1)注意过程。(2)记忆过程。

(3)相信过程。(4)思维过程。

(5)情感过程。(6)意志过程。

二、观察教学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吸引注意

2.明确目的,指向鲜明

3.走向开放,自主选择

4.合作研究,优势互补

5.综合运用,细致观察

6.巧用记录,留下过程

7.表达交流,形成共识

三、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要明确

2.一次观察活动只针对一个科学问题

3.所观察对象的变量要少,一般不超过两个

4.观察一定要配合记录与描述

5.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6.观察教学与思维活动要结合起来

7.努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品质

本章小结:P121

第五章科学课程与教材

本章提要:P93

1.科学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原因

2.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第一节科学课程的特点

一、科学知识的特点p94

(一)科学知识的知识论基础

1.两种相互对立的知识论思想体系: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

2.科学理性:P94 第一段末

3.布鲁纳“学科的基本结构”P94

4.课程编制四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P95

①无论用什么样的组织方法,在教学中,内容的明确性是重要的。内容的明晰化被看作设计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不同类型的探究,引领学生进入各种不同的理解模式中。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一直是理性主义者推崇的方法。②传统的经验主义:所以的知识均源自感觉,强调知识获得的个人体验过程。如:过程模式

(二)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差别

1.科学知识比其他学科知识难以掌握,其原因主要源于科学知识的累积性、逻辑性、经验性和相对性上。

2.科学知识的经验性——“做中学”。

3.学科的特点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稳定性。——“核心知识”的概念。具有最多核心知识的物理学的教学内容稳定性最大。人为科学比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要低。

4.代表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由科研成果的积累性或继承性决定的,这在自然科学中尤为典型。——理科课程内容编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科学知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可变性。科学是把“双刃剑”。

二、科学教育的循序渐进P98

1.课程编制的三大影响因素:学科性质、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2.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循序渐进在科学教育在的特殊重要性。

3.重演论:是指生物个体的认知发展过程,大致重现其种属演变历史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能力进化过程。

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教育重演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5.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适合学习较古老的知识;关于“科学的相对真理性”等内容,适合于较大年龄、较高年级的学生。

6.“理解力发展”五个阶段P99

第二节科学课程编制模型与教材结构P101

课程编制原理三大因素:学科性质、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四个环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P101

一、科学课程模型

(一)“学科中心模型”和“目标模型”

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型出现最早。

“目标模型”的原理通常被简要概述成相互关联的“四个环节”和影响各环节的“三个因素”,其中“目标”是统领性的关键要素。P103 目标模型的主要争论结果概述:四点

(二)“过程模型”——赞成“课程及过程”,就是说,没必要,甚至不应该对目标和内容加以明确。“过程模型”常常出现在“综合课”的课堂上。

发达国家的做法大多是,综合科学课主要出现在小学阶段;中学以分科为主、综合为辅。

(三)课程模型之新形式:国家标准及其系列文献:P105-106

二、科学教材结构模型

1.教材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是给学生、教师阅读和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

2.以美国的FOSS(K-6)教材为例:P106-107

3.可以将教材结构分为如下三个主要类型:知识体系式、主题式课程或模块课程、螺旋式

4.表5-1 FOSS(K-6)教材的结构框架

第三节科学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标准

课程编制的核心环节要素: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标准

一、教学目标

使孩子们初步掌握以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探究的普遍方法和技能,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知识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并由此培养追求真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尊重事实、寻根问底、勇于创新的品质。

可分解为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P109 第三段

二、教学内容标准:分为“统一科学概念”和“统一过程技能”两方面。

1.科学教学内容的“统一概念”

(1)性质与功能

(2)变化与守恒

(3)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4)演变与平衡

(5)系统、结构与秩序

2.科学教学内容的“统一过程技能”:10项

(1)观察(2)分类

(3)测量(4)推断

(5)预测(6)实验

(7)调查(8)解释数据

(9)交流(10)猜想与假设

三、内容标准的相互关系和循序渐进

1.统一概念和统一过程技能的学习是不可能以同样的深度和广度在小学阶段完成。

2.通过这些概念和技能的掌握,学生还将潜移默化地养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统一概念”与“统一过程技能”的关系

1.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往往与科学方法的发展过程相一致。

2.概念的掌握,有利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发展。

3.过程性目标与概念目标一样要划分不同的层次。

4.态度这个维度目标的实现,不是一两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可能是一门课或几门课的问题。

五、教学和内容的细化

如果一个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活动充分掌握的话,目标的细化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细化的程度取决于两点,一是教师的变通能力,二是学生的具体情况。

本章小结:P121

第四节HPS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

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

一、HPS的教育意义:三个方面(P118)

二、HPS课程内容标准:6个方面(P119-120)

三、怎样在通常的教学中体现HPS的教育价值

HPS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实际上主要以“隐含课程”的形式出现的。但HPS所包含的思想却是科学素养的训练必不可少的,也是科学教育课程与“自然”课程的主要差别之一。

1.通过重复观察,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强调客观观察这一科学性质。

2.通过重复观察,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消除伪科学。

3.在进行科学史教学时,也应注意不要夸大科学史故事的传奇性。(忽略科学家对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第六章科学教学模式P127

本章提要:P127

1.教学模式、结构框架

2.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

3.科学学习的核心

4.科学课程的根本宗旨、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新课程对科学教学的要求P127

一、科学课程的性质P127

二、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P128 六点

①科学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课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周围世界所具有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教师应该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③科学学习要有探究为核心。

④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简直人生只是大厦最必须的基础内容。

⑤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求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空间。

⑥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于发展。

三、《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建议:P128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训练,尤其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5.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考虑行动计划,包括制定具体步骤、选择适当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6.主要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7.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8.组织好探究活动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第二节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素P129

(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和提出假说——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基础环节

假说:一个精心思考后的有关为什么某些东西是这样或为什么是这样变化的猜测。

*P130案例蚯蚓

(二)观察、测量和控制变量

低年级——观察、记录、比较共性与差异;鼓励使用各种感觉,并能测量和估算;

中年级——更细致的观察,用合适的仪器进行定量测量;鼓励描述和分辨出那些随时间变化的简单变量。

高年级——实验研究;课堂是采用分组讨论或别的方式鼓励学生描述和交流他们的观察结果。

(三)解释、评价结果

学生们可以学会用自己的观察结果支持或修正自己的结论。

第三节科学课堂教学模式P134

(一)“四动”课堂教学模式

(1)动手,即观察。(2)动脑,即思考。

(3)动手,即实践。(4)动口,即研讨。

*P135 案例-“热胀冷缩”

(二)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模式

*P137 案例-“蜗牛”

充分体现了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三)基本技能训练模式(仅以辅助或补充的形式出现,不能成为主要形式)

(四)游戏与表演模式:特殊的科学模式

可以把一些难懂的道理,通过游戏与表演的模式,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四节科学教学的基本技巧P146

(一)讲述与讲解;讲解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讲故事也是讲解的一种方法。

(二)问答交流(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启发、指导、点拨

掌握提问的技巧、注意问题的形式,注意多给不善于表达、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发言机会。

(三)观察和实验中的技巧

1.要用明确的目的。教师可以用一系列思考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2.观察必须实事求是,要求客观地记录。

3.可以用模型、幻灯、多媒体手段、模拟实验等进行观察。

4.实验是科学学科课堂中最重要、最常规的一种教学方法。难度大,有危险性的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效率更高,课堂容量更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章小结:P149

第七章科学教学过程P153

本章提要:P153

1.小学科学教学过程

2.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

第一节确定教学目标的重点P153

小学科学总目标

(1)P153总目标三领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P153总目标三领域的关系。

第二节科学课的教案编写P155

*p155 案例小小纸飞机

科学教案编写的注意点:P155-P159

(1)教案编写流程图:p155

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材料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

(2)创设教学活动:p158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的问题(教师始终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第三节选择活动材料P159

一、科学课最具特色的地方——教师精细为学生选择活动材料(学具)P159

二、选择活动材料的原则:

①既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血液,激发探究的兴趣,又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②选择活动的材料应既是学生能够独立支配的,又具有恰当的支配难度,让学生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③选择活动的材料最好是学生身边随时可以得到的东西,只要留心便可以成为科学探究的材料。

④选择活动的材料要具有“结构”意义。材料的结构指的是材料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第四节探究教学的过程P162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P162

①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②学生获得可以帮助他们解释观察现象的证据

③学生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提出的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④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与观察更相符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结论

⑤学生要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来的解释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课堂组织与控制P164

①激励环境的创设

②把握儿童感受(教师帮助学生创造的氛围6点)

③培养好奇心

④课堂组织与控制

本章小结:P167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自主探究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 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 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 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

小学科学关于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科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究 汪蔚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殿堂里多加修炼,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笔者从三个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对学习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然而,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提问要做到收放有度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课堂里,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思维辨析或动手活动最后得出答案,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然而

在许多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思考过少的现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 2、提问要具有指向性,当问则问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单纯追求为了提问而问问题,一般存在有这么两种情况:一是把不是问题的作为问题;在《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引出“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一科学概念,先是拿出一根棍子,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用它来撬重物,再问学生:当这样来使用的时候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只一个杠杆概念的引出就耗费了很长的教学时间,再加上一些干扰因素的引入,很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杠杆的掌握。在我看来,概念性的知识没必要采用提问的形式,而是可以结合课件或亲身体验的方式,直接给学生呈现出。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种情况也是我们科学课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本来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引导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可是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3、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适度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有效地指导。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既不能太容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处下手。 4、提问要及时,恰到时机 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纽带作用。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课堂提问现状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2.教师对于问题的表述有时不清楚,造成学生理解问题时的困扰。 3.对于问题的等待时间不合理。 4.数学教师对于表扬鼓励在课堂提问中的同学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甚至忽视。 5.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如:“妈妈带400元钱,去买一台285元的微波炉和一个148元的电吹风,钱够吗?”学生通过大胆地估算,尝试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学习。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教?W“9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创设龙舟比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编口诀的经验,自己编9的乘法口诀。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读《让它落得慢一点》教学设计有感 小学科学教育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得出科学结论、探索自然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使人感受到科学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新变化,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有机地融入在教学之中,赋予科学课堂新的活力,成为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接受学习方式,可以高效率地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如果“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变得只会接受,不会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缺乏,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则意味着失去赖以进步的动力。一、传统教学中“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首要解决的是学科课程上面罗列的一些问题,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学习成果毫无创造性。 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性学习,主张在一个学习课题的统领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通过主题将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的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进一步完善,并由此获得预设的经验。它是一种由“课题研究--体验、经历过程--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是说使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想、

去研讨,甚至去玩,寻求结论,发现一些他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的自然事物和科学道理,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兴趣和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呢?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预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自由动手做实验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东西,在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在《让它落得慢一点》这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师提问:乒乓球“蹦蹦”和“跳跳”喜欢从空中落下的感觉,但常常觉得不够瘾。你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们落得慢一点?学生说出一些让物体落得慢一些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你能怎么做?有什么办法?”于中就会出现“做个降落伞、把乒乓球吊在气球下、放在纸飞机、将杯子旋转起来。”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可以让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可能超出老师的预料,可能学生的问题还是不断,他们的讨论、争议还那么激烈, 2、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当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你是否关注过老师的课堂提问?就让我们一起在下面的问卷里重温一下当时的情形吧。请你选出你最真实的感受哦! 1.科学课上,老师爱提问吗?( ) A.爱提问B.很少提问C.没注意 2.你注意到老师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大概要提多少个问题?( ) A.0~10个C.20~30个B.10~20个D.30~40个或更多 3.你们班科学老师比较喜欢全班一起回答整齐划一还是大家各抒己见?( ) A.喜欢大家一起回答C.看情况 B.喜欢各抒己见D.我没注意 4.你觉得老师提问后留时间给大家思考了吗?( ) A.问完就自己答C.老是等,耽误时间 B.看问题的难易决定时间D.我没注意 5.认真听老师提问时,你是否能听懂老师在问什么?( ) A.能听清听懂C.简直听不明白 B.有时听不明白D.我根本没听 6.你觉得老师爱请哪类同学回答问题呢?( ) A.数学成绩好的C.纪律有问题的 B.数学成绩不好的D.不知道 7.老师请你回答问题一般在什么状况下?( ) A.走神或违反纪律时 B.举手或与老师眼神交流示意时 C.A、B情况都有 D.无明显规律或其他 8.对抢答者或坐答者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 A.责怪多事,重申纪律B.耳听八方,鼓励支持 C.不予理睬,淡然处之D.其他 9.同学回答问题时,你注意到老师在做什么?( ) A.心不在焉或做其他的事B.注意倾听回答 C.一直瞪着抢答或违反纪律的人D.没注意 10.你回答问题不完善或错误的时候,老师会如何表现?( ) A.宽容、理解、鼓励B.特别提醒注意听讲 C.不评价,自己说出答案D.严厉批评 11.你回答问题准确出彩时,老师如何表现?( ) A.欣喜、表扬、鼓励B.自己说出更精彩的答案 C.肯定答案但不评价D.其他 12.你觉得老师提的大多数问题对你来说难度如何?( ) A.基本适合我B.偏难 C.偏易D.根本无法回答 13.老师爱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 A.公式定义定理的回忆B.公式定义定理的应用 C.解决问题的思路D.对方法的对比评价取舍 14.你班科学课上一些不大容易回答的问题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 ) A.定义的回忆B.问题太陡没有铺垫 C.问题太多,不知道从哪个说起D.其他 15.你一般对科学课上的什么问题比较感兴趣?( ) A.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B.代数计算问题 C.几何推理思路D.其他 16.同学答案与老师标准答案不符合而引起课堂争论时,老师一般的表现是什么?( ) A.强调要听老师的标准答案B.很尴尬或很生气 C.一起探讨寻求最佳解答D.其他 17.老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以下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呢?( ) A.答案标准唯一性强,体现知识的科学性 B.答案往往很开放,有时甚至争论激烈 C.每个同学在一节课中都会成功回答几个问题 D.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富于启发性 E.其他 18.问题提出后全班冷场时,老师会怎样?( ) A.再三提醒大家思考、举手B.再次解释重复问题 C.自已回答D.问下一个问题 19.课堂上有同学向老师或大家提出问题或不同意见时,老师如何处理呢?( ) A.建议他以大局为重,课后再提 B.在课堂上绝不允许有这样的“插曲” C.鼓励大家提问,并适当讨论 D.没听见,继续讲课 20.做完本问卷你对科学课上的提问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请写下来吧

教师优秀论文漫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三步曲”

教师优秀论文漫谈小学科学课的教 学“三步曲” 欣赏文章漫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三步曲” 江苏省新沂市城东小学王鑫 摘要: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三步曲”其实就是科学课教学的三个步骤,即:课前准备求充分;课中探究求实效;课后反思求深刻。其中,第二步曲“课中探究求实效”最为重要,至少应做到两个方面:1.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环节步步跟进。2.巧“扶”妙“放”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关键词:教学“三步曲”课前准备求充分课中探究求实效课后反思求深刻 多年前,想到一篇论文的题目叫做《科学课教师应有“三求”精神》,经过多次思考,发觉“三求”精神好像有些夸张,什么是“三求”精神?其实只不过是我对自己二十多年科学教学工作的一些总结,即:课前准备求充分,课中探究求实效,课后反思求深刻。之所以称之为“三求”精神,因为我对科

学教育工作是热爱的,以至于不得不给自己一种压力促使自我前进不已。同时,多年的科学教育也的确需要科学老师有一些精神,这精神的内容是广泛的,但对于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来说,“三求”精神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课堂才是科学教师的主阵地,才是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良好载体,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后来,因为怀疑“三求”精神的妥当性,所以我又改为科学课教学的“三步曲”,这一名称由“三求”精神改为“三步曲”,好像从理性思想一下子简化为感性的认识行为,“三步曲”就是三个步骤,是对科学课教学过程的微观分析。对我而言,是非常实际而又便于操作实现的具体做法。之所以总结下来,实为更好地“做”科学,去实现科学课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效性、高效性。对学生而言,就是享受科学课中发现探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更多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科学奥秘,这是多么快乐的学习啊!这里,就说说科学课教学的“三步曲”吧。 第一步曲,课前准备求充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老师如果在课前不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那必然是一堂零乱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小学科学教师转岗培训教学论文 科学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小学科学中含有丰富的问题因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极好阵地。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于发问。 关键词:科学课培养问题意识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中也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让事实性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才能善于发问。 一、“敢问”意识的激起 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疑,就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师长是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1、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环境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上《奇妙的指纹》时,一位教师利用影片《警察的证据》成功地引出了课题《奇妙的指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奇妙的指纹,大家都先看看自己的指纹是怎么样的?学生在观察完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的指纹是一条条的”、“我的是一圈圈的”……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到“老师,我能把指纹印到纸上……”话还没有说完,教师马上问道:“你在回答哪个问题?”这学生被震住了,倒也“识趣”,自己“乖乖”地坐了下去就不再言语了。最终,到下课结束,他都再也没有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是的如此可怜,他的眼中教师又是多么“威严”。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地方允许再想;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自己要是有错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意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可到他们的身边去征求问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双河二小杨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

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 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 促进思考。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 克拉克和Ls. 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 )、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 )、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 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问题设计的原则: 同步性原则。设计问题必须与教学进程同步,不能游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所设计的问题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适度性原则。设计问题不能太多、太滥,要适度。教师不能为问题而设计问题,要事先考虑提出问题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做出正确地回答,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矫正。 可知性原则。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不可太难。否则,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也不可太易,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简单、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在不同的课型如实验课,概念理论课,计算课中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本质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与总结的。 2、有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且会造成学生因无法回答问题而引起心里不安影响听课的情绪与效率。但是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或者很少提问,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像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让老师们关注提问的数量,做到既不泛又不乏,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小学科学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课学生探究水平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师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实行教学来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呢?我以为,在实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时,理应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理解程序,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在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但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点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水平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例如:

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相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相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相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相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动。要处理好这个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要有所预见,并有应对预案。 2、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决定探究方向。 三、探究方案的设计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水平的培养。一所学校有教学计划,一家企业也有营销计划,同样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为了自主探究、顺利有序地实行,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了保证。当然学生初次设计,很难做到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但教师可有意识地作指导和训练,比较几个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师生一起评议优劣各在什么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制订计划的水平就大大提升。 四、探究方案实施

小学语文试题试卷大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小学语文试题试卷大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的有效提问策略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小 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是教学中师生沟通与互动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反馈师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从抓住题眼,激发兴趣,把握时机,注重启发,突破 难点,促进探索等方面来升华发表意见技巧,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的有效性产生积极主动效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 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提问能启发小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 医学知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G 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 进师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早已被批贬抛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开动脑筋、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巩固记忆,那么就要巧设问题来 引导点拨学生。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所设计的课堂提问,直接影 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抓住题眼,激发兴趣 大部分学生开始时对课文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透彻了 解教材,看准课文的突破口,从课文题眼入手,有意识地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为回答问题,进行思索、探 究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这样,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很 容易把握课文所表达的首要内容。题眼往往是在单词题目中起到关键 作用的词语,它不仅反映了短文文章的中心内容,还体现了题目的特 殊性。让学生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时评的中心曹聚仁内容。如在学 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启发高中学生 寻找题眼的寻找亮点,抓住“美丽”一词,设置提问:“珍稀动物丹 顶鹤美丽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非洲狮美丽的歌声是什么样

小学科学德育论文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一门学科,但科学启蒙不仅仅指科学知识的学习,就像《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谈一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我国科技成就以及科学发展史等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我们学习《磁的应用》时,结合课本司南图片,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伟大。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一节中,结合宇航员进入太空观察到地球形状这一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在当今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科学课中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的,所以我们就不能淡化这些爱国教育的时机。。 其次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的教学中,会有大量的观察与实验,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等这些最基本的科学态度。 在《盐到哪里去了》这节课中的溶解实验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有的组因为加水量比较少,所以造成盐并没有全部溶解,在记录实验现象时,他们组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其他组的盐都是消失了的,我们却说一部分溶解,一部分不溶解,是不是不好。我针对这种情况,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与实验。结果

他们组在汇报时不仅尊重事实的记录了实验结果,还骄傲的向大家汇报了他们的进一步实验的结论。通过这样适时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不盲从其他人,而要尊重事实,这对我们的科学探究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 第三方面是借助科学的魅力,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品质。 小学阶段,孩子大多数做事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而科学课那些需要长期观察的任务正适合培养他们的这种意志品质。例如四年级天气预报一节中,如果没有两周的观察记录天气情况,怎么能进行预测与汇报呢?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提醒,及时的鼓励,同学间互相的督促,使他们最终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另外,《种茄子》一课种植植物,《养小鸡》养小动物,观察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的良好契机,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绝不能丧失掉这些机会。 第四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在科学课中,分组实验中更需注重小组的分工合作,在展示时,因为要求以小组形式,他们会更注重合作时的情况,这样逐渐使他们树立小组意识,逐渐的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逐渐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五,培养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年级科学中关于学习白色污染的内容时,先统计了一下学生们的家里一天要用几个塑料袋,然后利用一个居中数,让孩子们计算了一下我们整个班一天共用多少个塑料袋;继而是整个学校;然后是整个市一天用多少个塑料袋。孩子们在不断增大的数字中强烈体会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体会到自身的行动确实在影响着环境。通过设计这样教学活动,达到不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标是我们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科学电教论文科学课中的电化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电教论文《科学课中的电化教学手段》 摘要:电化教育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正确在运用好实物投影、幻灯、电视、收录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电化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环境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有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的过程的最优化。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在这个精神中,我们知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下面,笔者就这些电化教学手段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实物投影、幻灯 在《科学课》教学中,实物投影、幻灯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 1、将模糊变清晰 如在教学浙教版三下《科学课》中第六单元《物体的热涨冷缩》一课,关于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在管里滴一滴带颜色的水,外面用线做个标记,然后用热毛巾捂住玻璃瓶,瓶内空气逐渐变热,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放开热毛巾,瓶里空气变冷,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且移动距离短,弄不好小水滴会窜出玻璃管外。可以把玻璃弯成“W”或“V”形,这样实际距离长了,就避免了小水滴溢出,将它平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再照上法实验,实物投影或幻灯放大的图像十分清晰,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学生一目了然。 2、将枯燥变生动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浙教版四下教材《电流》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简单电路,但没有演示板,如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特别是讲解并联时,学生更是莫名其妙。不如直接把干电池、开关、小灯座、导线等放在幻灯机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示范,把其黑影打在银幕上,使学生直接看到了老师做的情况,简单明了。当然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则效果更佳。 又如浙教版四下教材《磁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示范磁铁性质之一: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示范时如把两辆小车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演示,老师就是嘴里什么都不说,学生通过观看演示,也能知道磁铁的性质了;再如《鱼》一课,讲解鱼体构造及鱼鳍作用时,也可把鱼缸放到幻灯机工作面上,(注意当心把水溅出来)鱼影一下子投影到银幕上,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