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80研究技术报告

C80研究技术报告

C80研究技术报告
C80研究技术报告

目录

1 绪论 (16)

1.1研究背景 (16)

1.1.1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6)

1.1.2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8)

1.1.3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研究现状 (21)

1.1.4高强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现状 (22)

1.2课题的提出 (23)

1.3研究难点 (24)

1.3.1研制技术难点 (24)

1.3.2生产工艺难点 (25)

1.3.3工程应用难点 (26)

1.3.3强度评定难点 (26)

1.4主要研究内容 (27)

1.4.1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制 (27)

1.4.2 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普通化研究 (27)

1.4.3 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工程应用 (27)

1.4.4 基于工程应用的C8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27)

1.5研究目标 (27)

1.6技术路线 (28)

2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制 (29)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9)

2.1.1 原材料 (29)

2.1.2试验方法 (31)

2.2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32)

2.2.1 配合比设计要求 (32)

2.2.2 配合比设计 (32)

2.3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36)

2.3.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37)

2.3.2 抗碳化性能 (38)

2.3.3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39)

2.3.4 收缩性能 (40)

2.4 小结 (44)

3 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普通化研究 (45)

3.1 C80~C100高强混凝土生产工艺普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45)

3.1.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要求高 (45)

3.1.2泵送性能及保持能力要求高 (45)

3.1.3生产效率低及过程不环保 (46)

4 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工程应用 (49)

4.1工程应用一:成都市群光大陆新建广场 (49)

4.1.1工程概况 (49)

4.1.2全过程质量控制 (49)

4.1.3实施效果 (57)

4.2工程应用二:成都市茂业中心 (58)

4.2.1工程概况 (58)

4.2.2全过程质量控制 (58)

4.2.3实施效果 (59)

5 基于工程应用的C8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61)

5.1抗压强度 (61)

5.1.1 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61)

5.1.2影响抗压强度发展的因素 (62)

5.1.3尺寸效应研究 (63)

5.2静弹性模量 (66)

5.3劈裂抗拉强度 (68)

6 创新点 (70)

7 结语 (71)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制与工程应用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近年来,混凝土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其中,以普通工艺配制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是混凝土技术最重大研究成果之一。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强度更高,因而结构尺寸更小,这就带来:①结构自重减轻;②占地面积更少,不但增加使用面积,而且节约用地;③材料用量减少,生产、运输和施工能耗降低,建筑成本减少;第二,弹性模量更高,因而结构变形更小,刚度更大,稳定性更好;第三,耐久性好,因而结构的维修和重建费用少;第四,抗渗性好,因而在化学腐蚀等恶劣条件下的工作寿命大幅度延长。

由此可见,发展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因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也与日俱增,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工程、海上采油平台等。

1.1.1.1高强混凝土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并已取得重大进展。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有非常成功的应用实例。日本东京汐溜区H街超高层住宅采用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达C100~C120,并且采用预制柱梁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先进,效果很好。挪威在使用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他们在北海油田的海上钻井平台上,曾进行了立方强度超过1000kgf/cm2的超高强混凝土施工,并于1989年就制订和实施了抗压强度高达105MPa的超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高强混凝土逐渐动摇了钢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统治地位,曾经世界上最高的房屋建筑己让位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City Center,这一双塔大厦高450m,底层受压构件用C80高强混凝土。美国西雅图市的Two union squqr大厦应用了强度达135MPa的超

高强混凝土。该建筑为58层大楼、高230.7m,其主要特点是采用超高强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输送干管长达122m,混凝土强度为135MPa。在1990年美国芝加哥建成的311Southwacker大厦,高295m,共71层,底层柱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相当于我国的C95级。德国法兰克福J即an Center 大楼采用了设计强度达C110级的超高强混凝土。德国法兰克福行政大楼BFG建造中应用了的C115超高强混凝土。

同样,高强和超高强混凝土广泛地用于制造装配式预应力桥跨结构。1986年加拿大建成一座斜拉桥,跨度465m,使用了75MPa的混凝土。值得注意的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方向是修建海上石油开采平台。据上世纪末资料统计,在欧洲北海修建的平台,混凝土体积最大的为24万m3,从1987年开始在北海建成的21个平台,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均大于80MPa。此外还有系船桩、大型锚、隧道以及海上作业的漂浮设施均可预制。

上述例证说明,在国外先进国家,超高强混凝土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开始走出实验室而大量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上。

1.1.1.2高强混凝土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近年来,高强、超高强混凝土在我国亦有很大发展,混凝土向高强度发展的趋势,己为我国学术界和工程界所普遍关注。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试点和推广,国内的很多试验室都可以制备出抗压强度100MPa以上的混凝土,除重庆大学外,目前,沈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长沙等地,也有高校、科研院校、企业试验室利用当地的材料制备出超高强混凝土,这种地域性的研究是高强混凝土全面推广应用的基础。

近年来,高强与超高强混凝土也陆续在沈阳、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推广应用,对我国高强与超高强混凝土的全面推广应用起到了表率和极大地推进作用。表1.1-1为我国高强混凝土应用的典型工程。

表1.1-1 我国高强混凝土应用的典型工程

从相关的资料可知,高强混凝土的应用多集中在钢管混凝土柱等部位,而在剪力墙土木工程建筑大量运用的结构中,高强混凝土的应用相对较少。

高强混凝土相关的标准规范,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进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混凝土委员会在1993和1999年提出了《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第一和第二版。2002年,新修订的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将C60-C80高强混凝土正式列入规范,给出了法定的材料计算指标。这些规范指南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1.2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2.1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机制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与天然河砂相比,由于颗粒表面粗糙、多棱角,且有一定数量的石粉,一般认为机制砂混凝土坍落度减小,但石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的泌水性

和粘聚性,使得混凝土易于成型振捣。这些作用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中尤为明显,在高强混凝土中,由于本身的胶凝材料用量比较大,过量的石粉和级配较差的机制砂必然会导致混凝土工作性变差。

吴明威等人研究了机制砂中小于0.08mm石粉对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的影响,认为石粉是一种惰性掺合料,颗粒细小,补充了混凝土中缺少的细颗粒,增大了固体表面积对水体积的比例,从而减少了泌水和离析,而且石粉和水泥及水形成的浆体增加了混凝土的浆量,从而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

Pedro Nel Quiroga研究了不同种类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级配的机制砂可以导致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最高的差别可以达到175mm。在达到特定的坍落度时,外加剂用量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机制砂中石灰石质石粉比暗色岩和花岗岩石粉需要较少的超塑化剂,在达到同样的特定坍落度,掺有15%的花岗岩质石粉的细集料配制的混凝土所用的超塑化剂用量是无石粉的细集料的1.5-2.5倍。

AK.Sahu等人通过机制砂部分取代河砂配制混合砂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得出:(1)在没有外加剂时机制砂部分取代河砂配制的混凝土的工作性变差。(2)随高效外加剂掺量的增加,混合砂混凝土工作性逐步改善。

B.P.Hudson等人认为,机制砂中的石粉填充了大颗粒之间的空隙,在集料体系内起一定的润滑作用,在不含泥土的情况下,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介于5~10%之间时,用水量不必增加很多也可保持工作性。

(2)机制砂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表明,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比河砂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略高。周明凯等人认为机制砂中的石粉在水泥水化中起到了晶核的作用,诱导水泥的水化产物析晶,加速水泥水化并参加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碳铝酸钙,并阻止钙矾石向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转化。安文汉等认为机制砂增强混凝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石粉的存在可以较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特征,改善浆一集料界面结构,并且混凝土晶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D.P.bentz在0.30水胶比下,使用石粉等体积代替相同粒径的水泥,试验结果表明石粉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干缩,7d强度稍低,而56d强度与基准混凝土并无差别,认为在低水胶比下,较多水泥颗粒并没有水化只起到惰性填充的作用,

用部分石粉取代水泥时可行的。

对于弹性模量,安文汉和杨德斌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相同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的条件下,人工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高于普通混凝土。舒传谦也认为人工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高于普通混凝土,但机制砂石粉含量或砂率过高,由于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的骨架作用,也可能降低弹性模量。

(3)机制砂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目前混凝土的耐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一般来说,混凝土只要渗透性较低,就可以有很好的的抵抗水和侵蚀性介质浸入的能力,因此对于机制砂混凝土抗渗性及抗冻性是研究比较多的。

机制砂由于表面比较粗糙,可以与浆体很好的粘结,增加水泥石的密实性,石粉虽然不具有活性,但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增强了水泥石与骨料界面的粘结。有人认为石粉能加速C3S的水化并与C3A反应生成结晶水化物C4AF,改善了水泥石的孔隙结构,因此抗渗性能得到提高。

对于体积稳定性,学者的试验数据差别很大,影响规律也不尽相同。

1.1.

2.2机制砂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国外对于机制砂的研究应用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将机制砂分级生产然后进行掺配,几乎不存在级配问题的困扰,所以其生产的机制砂代替天然砂配制混凝土没有很大的阻碍,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使用人工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将人工砂纳入其国家标准的时间至少30年以上。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天然集料与人工集料的比例,大约0.9:1;20世纪90年代则降为0.5:1;美国地质勘探局出于资源利用率和环保的需要,于1996年对机制砂及其母岩进行过调查,该调查显示,机制砂大致占细集料的20%;在挪威,人工砂从1982年占总用砂量的44%上升到2002年的77%。

我国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对人工砂的应用研究。2002年2月1日起实施的国标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首次增加了人工砂种类,确定了人工砂为新的砂源。2007年6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对人工砂的性能进一步改进。这对机制砂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国标对于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要求比较严格,目前对该规定尚存在一些争议,普遍认为石粉限值过低,不利于机制砂的生产与推广

应用。

1.1.

2.3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王元采用秦皇岛浅野P.Ⅱ42.5级水泥,胶结材料用量为590kg/m3,水泥80%,掺合料20%,水胶比0.25,砂率39%,配出了初始坍落度250mm,2h后坍落度230mm,28d抗压强度118MPa的大流态高强河砂混凝土,成功应用于沈阳市皇朝万鑫大厦地下2层至地上8层为C100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在实验室中对于C80级的机制砂混凝土己有相关研究,江京平采用水泥强度等级为62.5R,胶结材料用量为600kg/m3,硅灰掺量为10%,矿渣掺量为20%,粉煤灰掺量为20%,砂率为38%,水胶比0.25为的配合比,配制出了C80等级的高强混凝土,由于使用的是的62.5R水泥,高掺量硅粉,所以成本比较高,而且作者只给出机制砂细度模数在2.9-3.4之间,没有对机制砂的特性进行分析,回避了机制砂作为主要原材料对C80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肖保怀,姜涵等用机制砂和特细砂复合,采用水泥强度等级为52.5R,胶结材料用量为600kg/m3,水泥70%,矿粉30%,水胶比0.25配出了C80等级的高强混凝土由于使用机制砂和特细砂复合,混凝土和易性较好,但是作者只给出了机制砂的细度模数为3.6,也没有对机制砂的石粉含量等其他特性进行分析,也只是单纯设计了混凝土的配合比。

对于C80等级机制砂混凝土在国内已有工程应用的报道,云南建工混凝土有限公司使用P.O42.5水泥、S75级矿渣、Ⅱ级粉煤灰、机制砂、特细山砂,掺入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采用常规的生产工艺,生产出28d抗压强度达到100MPa 以上,能够满足泵送施工要求的C80高强混凝土,并在昆明时代广场(富邦商厦)工程得到了成功应用。采用三一重工HBT-60C高压泵送设备,最远水平泵送当量距离达到310m以上,垂直泵送距离达32.45m,该工程累计应用C8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8504m3。

目前,对于C80机制砂混凝土应用虽然已有相关的报道,但是对于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生产工艺、工程应用质量控制、强度评定等并没有系统、详细的研究报道,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1.1.3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研究现状

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的相似,但是《普通混凝土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2)明确指出:“标准混凝土强度等级

冷发光等对掺加粉煤灰的C70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尺寸换算系数应取0.82;1995年,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强混凝土力学性态的研究》中提出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为0.86;重庆建筑工程大学的蒲心诚教授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韩素芳教授都对高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尺寸换算系数进行过研究,一般认为是0.98;国外资料显示,混凝土强度为C60~C110时,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换算系数为0.99左右。

综合国内外对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研究现状,对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并没有统一,不同试验室研究出的结果差异较大,对于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1.4高强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现状

高强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混凝土的耐久性破坏主要有:收缩导致的裂缝、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碱-骨料反应、冻融破坏等。由于我国混凝土工程中绝大多数的强度等级为C60以下,所以,对实际工程中C60以下的混凝土工程耐久性已经有了大量试验研究,而对于实际工程中采用C100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较少。

在C80~C100的高强混凝土中,为了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会增加胶凝材料用量,特别是增加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同时要大幅降低水胶比,这些技术措施在提高混凝土密实性的同时,提高了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

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等各项耐久性能,但同时也会显著地增大混凝土的收缩,特别是自收缩。当收缩受到限制将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之后就会产生裂纹,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因此,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自收缩控制技术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途径。

2004年,王元,张大利,陈翠红等人针对沈阳皇朝万鑫大厦工程中实际应用的C100混凝土进行了系列的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动弹性模量、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冻性等耐久性相关试验和分析,为应用超高强混凝土的工程在耐久性方面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实际工程的C100混凝土现场实际取样,系统的分析了其强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长期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虽然C100混凝土的水灰比很低,但其未来不会发生劣化,保证该工程长期力学性能的稳定性。通过试验表明,C100混凝土具有很好密实性和极好耐久性,同时建议对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价方法要进一步改进,可以有效地评价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水平。

管学茂,杨雷,姚燕等人在“低水灰比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一文中较系统地研究了低水灰比混凝土的水化程度,未水化胶凝材料后期继续水化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并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了后期水化对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情况。研究表明,低水灰比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未水化水泥,其后期继续水化将导致混凝土损伤,抗压强度显著降低,耐久性变差,且水灰比越低,未水化胶凝材料后期继续水化产生的危害越大。

目前,我国对于高强混凝土耐久性的检测和评价方法报道的比较少,对其抗冻性、抗化学侵蚀性、抗碳化、抗碱-集料反应和抗渗透性,基本上沿用普通混凝土的实验和检测方法。田培、姚燕、李建勇等人在“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综合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通过试验证明了高强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矿物外加剂的使用和低水胶比对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2课题的提出

目前,在试验室配制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技术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强度评定、生产工艺、工程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机制砂具有表面粗糙、粒形差、级配差的特点,这对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极为不利,尤其是用机制砂制备高强混凝土,由于本身的胶凝材料用量比较大,过量的石粉和级配较差的机制砂会导致混凝土工作性变差。

(2)高强混凝土在具有一系列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即: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大,而混凝土的收缩很容易导致内应力,加上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极易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C80~C100高强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尚存在使用的材料较为复杂、质量过程控制标准缺乏、生产无法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大多数商品混凝土企业对C80~C100高强预拌混凝土望而却步,使得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一直处于推广阶段,并没有像普通混凝土那样普遍地应用。

(4)在实验室中对于C80~C100的机制砂混凝土己有一些研究,但对于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在国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报道极少,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必须从各个全面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探索出一整套适宜的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生产、泵送工艺,从而实现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在业界备受争议,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结果,C80强度等级以上的高强混凝土粗集料粒径一般较小,最大粒径在20mm以内,因此非常适合采用100mm×100mm×100mm的小尺寸试件来评价,但是国家标准对于C80强度等级以上的高强混凝土的非标准尺寸试件与标准尺寸试件之间的换算系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对于评定C80强度等级以上的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此,需通过试验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尺寸换算系数,方便配合比设计和工程验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提出的“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制与工程应用”,对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生产工艺普通化、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高强混凝土,尤其是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研究难点

1.3.1研制技术难点

(1) 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差

尽量采用常规的材料研制C80~C100大流态高强混凝土,使混凝土具有广泛的原材料基地,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只能选用机制砂来配制C80~C100大流态高强混凝土,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级配较差、细度模数偏大,具有表面粗糙、颗粒尖锐有棱角等特点,这虽然对集料和水泥的粘结有利,但同时也增加了混凝土拌和物流动的阻力,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的流动性不良,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满足长距离运输的需求。

(2) 高强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差

相对于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多,导致体积稳定性较差,使C80~C100大流态高强混凝土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能,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体积稳定性,必须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收缩,特别是自收缩,使之不产生裂缝。

1.3.2生产工艺难点

高强混凝土的生产对原材料性能指标控制及生产工艺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高强混凝土生产工艺普通化,提高生产效率,面临以下的难点:

(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要求高

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水胶比通常≤0.3,水胶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对强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水胶比的控制是保证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水胶比的控制,除了控制砂石料含水变化外,胶凝材料的性能稳定也非常关键,细微的变化可能导致较大的误差。而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硅灰、特细掺合料、超塑化剂等C80~C100高强混凝土大量使用的材料接触较少,对其性能和质量波动情况不了解,质量控制的经验较少,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2)泵送性能及保持能力要求高

高强混凝土的粘度大,泵送阻力大,必将降低混凝土的泵送效率,对混凝土的泵送性能及保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产效率低及过程不环保

①搅拌工艺问题

高强混凝土水胶比低,组成材料多,拌合物黏度高,搅拌工艺(包括搅拌时间、投料方式等)的好坏不仅影响生产效率的高低,而且决定了混凝土的匀质性。生产高强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较普通混凝土长,降低了生产效率。

②硅灰的自动输送和计量问题

高强混凝土一般会使用硅粉,这种材料本身流动性和可输送性差,且没有在预拌混凝土企业中得到大量使用。该材料往往使用袋装运输,储存、计量与添加需要人工操作,会导致较大的扬尘,不利于生产过程的环保;且长期吸入硅粉的的工人,极易导致硅肺病;与此同时,人工操作还会带来计量精确度不高及生产效率的下降的问题。

1.3.3工程应用难点

(1) 全过程质量控制难度大

采用通用的生产、运输、施工设备及工艺,使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生产、运输、施工设备及工艺相适应,实现混凝土的顺利施工与应用。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必须进行严密、科学的生产、施工组织,全过程控制混凝土质量,包括原材料要求与准备、生产设备准备、泵送设备准备、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混凝土生产与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及混凝土养护等各个环节。

(2) 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要求高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在满足长距离运输与泵送施工要求的同时,需保证混凝土硬化后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满足结构设计要求,使用过程中,在内部的或外部的,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作用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度保持能力。

(3) 混凝土泵送阻力大

相对于普通混凝土,C8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拌合物黏度大,泵送过程中,混凝土与管壁剪切阻力增大。资料显示水灰比为0.385时,黏着力为0.01MPa,水灰比为0.28时,高强混凝土的黏着力为0.04MPa,是前者的4倍,必须保证混凝土泵送性能优良。

1.3.4强度评定难点

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在业界备受争议,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结果,并且在成都地区,一般使用l00mm×l00mm×l00mm试件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因此,必须在大批量生产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系统的数据统计,找出适合C80~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以便于工程结构验收。

1.4主要研究内容

1.4.1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制

包括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耐久性能研究(收缩性能、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湿涨性能)。1.4.2 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生产工艺普通化研究

针对C80~C100高强预拌混凝土推广所面临的困难,分析C80~C100高强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普通化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C80~C100高强预拌混凝土生产工艺普通化的研究,利用商品混凝土企业现有的生产系统,实现C80~C100高强预拌混凝土的普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满足工程需要的目的。

1.4.3 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工程应用

为顺利实现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大批量工程应用,必须对全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包括原材料要求与准备、生产设备准备、泵送设备准备、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混凝土生产与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及混凝土养护等各个环节。

1.4.4 基于工程应用的C8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在工程应用的基础上,研究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尺寸效应研究)、静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等。

1.5研究目标

依据现有的国家规范,采用常规的材料研制出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使这种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能,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体积稳定性。

利用商品混凝土企业现有的生产系统,实现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普通化生产,解决C80~C100高强混凝土普通化生产的瓶颈,为其他商品混凝土企业生产C80~C100高强混凝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采用通用的生产、运输设备及施工工艺,即目前广泛使用的强制搅拌、搅拌车运输、泵送浇筑、振动捣实及常规养护,使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与现有的普通混凝土制备与施工工艺相适应,为顺利施工及广泛的推广应用奠

定可靠的基础。

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出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解决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评定问题。

1.6技术路线

(1)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按照“强度设计为基础,耐久性设计为主导”的基本原则,在满足力学性能需要的前提下,重点进行耐久性能设计;

(2) 采用高性能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复合技术来配制大流态高强机制砂,高性能减水剂与矿物掺料的复合增塑减水作用,使水泥混凝土的水胶比进一步降低,同时水泥石结构更加均匀,强度提高;

(3) 采用4.75-9.5mm、9.5-16mm两种粒形较好的碎石,按一定比例搭配成连续级配使用,降低粗集料间的孔隙率,节省填充砂浆用量,降低泵送阻力;

(4) 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级配较差、细度模数偏大,具有表面粗糙、颗粒尖锐有棱角等特点,这对集料和水泥的粘结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增加了混凝土拌和物流动的阻力,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的流动性不良。为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黏性,减小泵送阻力宜选用较高的砂率;

(5) 机制砂石粉基本为惰性物质,在石粉含量备受争议的情况下,严格按国家标准控制其含量,选用MB值小于1的机制砂。

(6) 利用超细粉煤灰取代硅灰、掺加饱水沸石粉、添加天然无水石膏粉、添加在绝湿状态下具有高膨胀能的高性能膨胀剂等技术手段,控制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自收缩。

2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研制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原材料

(1)水泥

根据资料报道,配制高强混凝土一般采用高标号的水泥品种,课题组选取了市场上两家大厂家的P·Ⅱ52.5R水泥及四川某水泥公司生产的P.O42.5R级水泥进行试验研究,其原材料检测代表性数据见表2.1-1。

由上表可知,P·Ⅱ52.5R水泥与P.O42.5R级水泥相比,在性能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其细度相对较细,早期强度比P.O42.5R级水泥要高,28抗压强度高于P.O42.5R级水泥不到3MPa,分析其原因,P·Ⅱ52.5R水泥与P.O42.5R级水泥在组分上差别不大,主要是粉磨的细度不同,导致其早期强度较高,用水量也较高。

在材料保供与价格上,P·Ⅱ52.5R水泥产量不如P.O42.5R级水泥充足,单价也高于P.O42.5R级水泥,若进行工程应用,在搅拌站还需另备储存罐。因此,综合考虑,课题组决定采用四川某水泥公司生产的P.O42.5R级水泥,该水泥质量稳定,与外加剂适应性良好,由新型干法窑生产,产量也很充足。

(2)矿物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体积稳定性,降低水化热,并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减少泌水、离析现象。

表2.1-2矿物掺合料性能指标

粉煤灰:选用低碳、需水量小的优质粉煤灰,其Cl-的含量不能超过0.02%,SO3含量不超过3%,游离CaO不超过1.0%。经多次实验验证,选用成都某公司生产的I级粉煤灰。

矿粉:Cl-的含量不能超过0.02%;为避免混凝土拌合物的体积稳定性不良,矿粉中的SO3含量不超过4%,MgO不超过14%;从减小混凝土收缩开裂的角度考虑,磨细矿粉的比表面积不宜太大。选某公司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

硅灰:选埃肯920微硅粉。各掺合料性能指标如表2.1-2所示。

(3)外加剂

高性能减水剂减水分散作用十分明显,同时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改善和易性。通过试验对比,选用广州某公司的高强混凝土外加剂,其性能指标见表2.1-3。

(4)集料

砂选用四川新津优质机制砂,主要性能指标如表2.1-4所示。

表2.1-4 砂主要性能指标

碎石选用四川新津优质碎石,采用4.75~9.5mm和9.5~16mm两级配,性能指标如表2.1-5所示。

表2.1-5 碎石主要性能指标

(5)水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地下水。

2.1.2试验方法

(1)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

按照《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进行测试。同时用采用简易粘度计法(用倒置的坍落度筒测定混凝土的排空时间为8~15s,说明混凝土既不泌水,也不粘稠、不板结,具有良好的可泵性)检测混凝土粘聚性,作为评价混凝土工作性的一项指标。

(2)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能

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测试。

(3)收缩试验

按照《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2009)进行测试,早龄期收缩采用非接触法,测试仪器选用CABR-NES型非接触式混凝土收缩变形测定仪测试。

长龄期收缩采用接触式法,待早龄期收缩测试完毕后立即测试试件基准强度,试件的龄期以混凝土加水拌合开始,选用外径千分尺分别测试7d、14d、28d、

56d、90d、180d试件收缩。

(4)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抗硫酸盐试验及碳化试验

按《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 50082-2009)进行测试。

2.2 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2.2.1 配合比设计要求

采用常规的材料研制C80~C100大流态机制砂高强混凝土,使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及广泛的原料基地;采用通用的设备及施工工艺,使其与现有的混凝土制备与施工工艺相适应;使用过程中,在内部的或外部的,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作用下,该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持自身工作性能的能力;采用通常的养护措施,使其耐久性能良好。

2.2.2 配合比设计

本试验采用表观密度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原有高强混凝土(用天然河砂配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混凝土原材料方面,基本确定了原材料的种类和厂家,通过调整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的组合、砂率、不同粒径粗集料的比例搭配、外加剂的组分、单位用水量等,初步确定设计配合比,其中典型的试验配合比见表2.2-1,混凝土基本性能检测结果见表2.2-2。

表2.2-1 C80~C100试验配合比(kg/m3)

表2.2-2 C80~C100试验配合比基本性能检测结果

【精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成果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励,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现希望的曙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因为教育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亚迪校园大部分学生是比亚迪公司子弟,随父母进入公司而从内地插班到亚迪,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怎么办?答案:不能放弃;面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整个班级怎么办?答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全体同学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年适逢比亚迪公司提出创办优质化精品化学校,借创精品提质量契机,小学数学组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两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激励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分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途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采用“一刀切”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涣散学生的意志,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分层教学正是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2、分层教学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课题研究报告 北京市大成学校徐朝辉李英一、研究背景 我校从2002年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作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得到了总课题的帮助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老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点难点无关的地方,并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

课题研究报告模版_最终版

课题研究报告 学号: 姓名: 课题名称: 学院: 导师签名: : 联系方式: 手机:

年月日

填写说明 课题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容: 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要求用500字左右概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2、文献检索围及检索策略 列出检索系统名称:要求尽可能使用所有和所查专业相关的数据库及搜索引擎,国外检索系统均不少于5个(可以使用上课未讲授,但与专业相关的检索系统)。 国必查数据库国外必查数据库 检3、检4、检6、检7 读秀、CNKI总库平台、国 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 库 EI、web of science、欧 洲专利局数据库、 Elsevier 检5、检8 读秀、CNKI总库平台、国 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 库 EI、web of science、 Scifinder、Elsevier 检9 读秀、CNKI总库平台、国 研网(经管学院必查) EBSCO、Google scholar、 PQDT 列出每个检索系统使用的检索策略(包括检索词和检索式) 写出检索思想和检索策略的演变 给出每个检索系统采用的最终检索策略截图以及检索结果。 例: 3、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要求用2000字左右综述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并参照参考文献格式列出相关文献信息(参考文献不得低于20篇)。 参考文献格式:

期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图书: [序号]作者.图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国钧,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高等教育,1957.15-18. 网络信息: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s://www.doczj.com/doc/791268770.html, /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学位论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1]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课题创新点及文献分析 逐条列出课题的创新之处,并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给出文献支撑,每条创新点给出的相关文献不少于7篇。 例:课题名称:膜集成技术分离与提纯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 课题背景:课题对银杏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精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细胞结构和浸取传质过程的分析,对细胞通透性技术进行优化和集成;通过对浸取液体系的筛选与对浸取过程的优化,提高活性物质的提取收率。其中为了增强细胞的通透性,将酶法提取技术和超声技术结合,提高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和程度。 创新点1:将酶法提取技术和超声技术结合用于银杏叶提取过程。 相关文献对比分析:文献[1]采用超声波技术对银杏叶进行提取并进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文献[2]重点研究了银杏叶黄酮的酶法强化提取过程的最优工艺条件;……上述文献分别将超声技术和酶法强化技术用于银杏叶提取过程,而本研究课题将酶法提取技术和超声技术的结合用于银杏叶提取过程。 5、对《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工作报告记录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工作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水天坪小学课题组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是我校于2015年3月申报的市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2015-0015)。2015年3月至今,在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镇教管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将研究工作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三话回顾课题工作 (一)一话----多管齐下,保障课题实施 1.组织保障机制:从课题的立项、申报以来,学校领导、科研处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针对本次市级课题提出了“科研兴校,以研促教”的口号。由校长牵头,形成了以科研处为中心,教研组长为主研人员,全校教师为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小组。 2.制度保障机制: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出勤制度,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人员保障机制:学校聘请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谢胜勇、敖小华为指导,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彭绍普老师为研究顾问,教科室主任(县级骨干教师)彭大荣为课题带头人,课题主研人员也由县级骨干教师曾国琼、付淑芳等担任,保证了课题的研究能力。 4.资料设备、科研手段以及经费保障机制:我校建有图书室,有良好的文献研究条件;有良好网络计算机系统设施设备,对课题的资料查询、数据分析,对课题资料的上传共享,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有专项的课题研究经费,鼓励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实行重奖,提高研究质量,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时间保障机制:本实验分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课题理论论证、申报阶段。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最新修改)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结 题 报 告 清镇市红枫第六小学:胡蓉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 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 研究教师:胡蓉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他们片面地认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分内事。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已经在全国成为风气。很多学生思想空虚、道德水平下降、少有感恩之心,80后90后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心。当然大多数学生能自律自理、严格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但有不少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短视情况严重;二是缺乏民主法制法纪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三是做人行事乖张,缺乏诚信原则;四是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搞小集团,在班上拉帮结派,甚至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五是贪图享受,不知节俭及生活的艰辛;六是讲哥们义气,无视大局,无视他人利益;七是作风散漫,追求极端自由,等等。 数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数学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的界定 1、学科教学指按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课内外活动。 2、德育渗透就是往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三、理论依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校级课题研究

校级课题研究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校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

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章治国 成员,程娟,英语, 周晓红,语文, 张惠敏,语文, 章艳平,数学, 尚金锁,语文 , 李书龙,数学,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报告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报告——推翻悖论 高2014级15班冯靖翔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经典的悖论包括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康托悖论等等。 首先我举“说谎者悖论”来让大家多多少少了解一下“悖论”的感觉—— 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最早的悖论。传说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伊匹门尼德的人。他年幼时,有一天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去一个常去的山洞里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竟一下子睡着了。这一觉竟然睡了57年。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于是,道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他喜欢和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事情,借以显示自己具有非凡的智慧。 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岛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伊匹门尼德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那里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呢? 结果,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对此大伤脑筋。如果“先知”说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就成了一个事实,可是伊匹门尼德本身就是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样一来他说的也就变成了谎话。前后矛盾。而如果“先知”说的是谎话,那么只是一个克里特岛人在说谎,没有办法验证“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是真的。所以伊匹门尼德的这句话要构成悖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毕竟“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这句话的反面是“并非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而不是“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真话的”。 后来,公元前4世纪时,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把这一“悖论”作了一个小小的更改——我现在说的是假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可以知道说话者说的是假话啊,矛盾。 如果这句话是假的,也就是说“我现在说的是假话”是假的,所以说话者现在说的应该是真话,又出现矛盾。 这一说法,由真推出假,由假又能推出真。看似普通的一句话至今让人深陷困惑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仔细思考,还真是会带来一定的困惑。比如为了制止不文明行为,在墙上写“不准在墙上写字”。到底能不能写呢? ……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你一定对“悖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兴趣。那下面我就来举几个“悖论”的例子并来推翻它们吧。 模块一找错 例1 如图1,ABCD是矩形,G是外一点,且CG=CD.试证明:∠DCG=0°

信息技术课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探究的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却能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为此,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经过努力,该课题得以顺利实施。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各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又加强合作。在分管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不断调整思路,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制定出了具体细致而又切实可行的课题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进行本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广泛查阅各种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有针对性的设计了检测表,分别用于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现状。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发展,我们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订阅了多种电教刊物,并在阅览室安置了阅览书架,便于教师及时阅读。 (2)课题组成员例会制度 为加强对课题开展过程的管理力度,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一般是一月一次),通报情况,讨论分析研究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安排下一步的工作等。 (3)教学观摩制度 课题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至少上一堂(课题)研究课,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以便为课题研究提供个案。 (4)检查考核制度 科研室每期都对每位课题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参加课题活动次数、学习笔记内容、论文及赛课获奖情况等方面,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类评优评先的依据。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教育的发展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的关键,在于拥于一大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而教师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培训才能实现。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主要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培训。 二、研究的成果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在生产发酵笋中提升产品品质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上加工发酵笋为自然接种,发酵过程长,产酸时间滞后,势必有一些杂菌同时繁殖,对产品的安全性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发酵笋的合格品率低,产品品质较差,限制了发酵笋的发扬光大,同时也限制了竹笋加工产业的发展。竹笋经过乳酸发酵乳酸含量达1.5%以上,在密封条件下这种酸度足以抑制其他腐败微生物繁殖,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后续干制处理,这样产品加工更具灵活性,能源消耗也较低;另外经过发酵、干制、复水等加工处理,产品的韧性、色泽、脆度的品质特征更加突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此外发酵笋可直接作为餐饮业的配料做特色美食。 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业的改造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蔬菜加工中人工接种优势菌种进行发酵已经有成功的案例,虽然竹笋发酵上还没有采用,但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基础,所以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生产发酵笋这种应用创新是可行的。食品的安全性是中国食品行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应用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生产发酵笋是提高发酵笋安全品

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本项目的实施将祛除发酵笋的异臭味,极大地提高发酵笋的品质,显著提高发酵笋的合格品率,合格品率最高可达85%,降低清水 发酵笋的生产成本20%以上,增强清水发酵笋的市场竞争力,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利税180万元左右。同时,笋农通过掌握发酵笋的初加工技术,可以自制发酵笋出售给加工企业,提高原料附加值,增加笋农收入,从而有力地促进笋竹产业的发展,巩固国家退耕成果,协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 二、项目研究的计划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 1、产品标准:Q/74227333-1.5-2008 2、总酸(以乳酸计)含量:≥1.8%; 3、挥发性盐基氮(TVB-N):≤0.05mg/kg; 4、可发酵性糖(以葡萄糖计)含量:≤0.05g/100g (二)主要经济指标 发酵笋的合格率由现在的60%提高到85%以上,清水发酵笋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增强清水发酵笋的市场竞争力,项目研发成功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利税180万元左右。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doc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成果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励,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现希望的曙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因为教育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亚辿校园大部分学生是比亚辿公司子弟,随父母进入公司而从内地插班到亚迪,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怎么办?答案:不能放弃;面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整个班级怎么办?答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全体同学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年适逢比亚辿公司提出创办优质化精品化学校,借创精品提质量契机,小学数学组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两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激励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分层教学是全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途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采用“一刀切”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涣散学生的意志,泯灭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分层教学正是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2、分层教学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 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 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 薛华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薛华 一、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者涌入乌鲁木齐,据公安部数据显示: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乌鲁木齐共有流动人口858756人,创历史新高。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占汉语系总人数的90%,而其中以甘肃宁夏两地的回族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有的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有的从五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有的从山区转来的学生,甚至从没接触计算机。这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每班平均不到5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于学习时间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直接带来了不同的学生个体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在对某一内容教学时,既要保证每节课知识点前后衔接性,又要让每课的操作内容上的独立性。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练习一般都是在前一节课的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或加工的,但如果前一节课作品完成的不好或没有完成的同学,他们在新课的练习中就没有“加工”的对象了,难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正是由于学生的自主练习中由于个性差异,时间有限,前面的技术没有掌握,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存在较大的困难,由此形成学生技术操作盲区,恶性循环。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加工的对象——半成品,我尝试对“半成品加工”教

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什么是“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 “半成品加工”就是给师生提供一种“待完成的教学模具”。这个名词是借用工业半成品加工的一个叫法。实际上大家常用这种方法,对关键教学技术进行的“留白”,师生补充以后即变为“成品”。 “半成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都不破坏整体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而且可以简化整体策划、从头制作的过程回避了学生自我作品的进度差异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需求的内涵和技术操作要点,提高了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情境与训练环境。 三“半成品加工”策略的适用范围如下: 第一,适用教师讲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对技术点起支撑作用。 第二,适用学生迅速配合教学进度进行实践。 第三,适用技术点测试和过程评价但不适用学生终结性(作品)评价。 四、“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应用 1、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 在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课《列车飞驰》教学内容中,图形的复制粘贴是本课重点,可作品背景起伏的山峦需要用到“曲线”工具,学生还没学过,这时候使用“半成品”背景图,给学生充足的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研究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经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于2015年9月被列为市教育学会“2015-2017”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标志着数学教育目标全面转向了素质教育。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价值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大多以教科书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天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单一课堂,也不是学生的随意无止境的乱动,而是学生在数学文化的殿堂中润物细无声的与数学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如何让数学文化浸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就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场所。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2.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自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和全体研究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各项研究工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要将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协作的方式,通过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以及资源的交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模拟相应的场景,进行适当的模拟实验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如何用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益我们研究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没有很好的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策略,怎样才能提高它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又不应局限于课堂,学生将来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外,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与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新一轮课堂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自主的、探究的、协作的课堂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现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武装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延伸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发现、自主的探究,并从中有所获得,有所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进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迎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观点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关的情境、模拟实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机与欲望的引导下积极的投入到学生中去,提升课堂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课题

附件2: 河南省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 课题立项·审批书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农村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 申请单位虞城县沙集初级中学 填表日期2013-3-13 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立项·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成果发表时,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在成果分享时,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在成果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在成果署名时,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挂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循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

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精神,同时也更进一步曾强了小组成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整个过程计划有序,操作得当,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教师层面,通过研究课题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教师的课动起来,活起来,紧起来了。 从学生层面,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形式,把形成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的原因充分暴露出来,为今后的整改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最终使学生从课堂中收获真正的实惠。在此次课题研究中,共收集理论学习资料共余份(含个人反思),学生调查问卷余份,共上实验课10余节,并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会议记录,教学随笔等过程性资料。从整个研究的的过程和方法来看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高度重视。接题后迅速行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 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计划进度、汇报方式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并对小组成员的分工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从思想上将此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方法科学合理。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围绕研究课题,我们主要运用了调 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学习、问卷调查到课堂实验与分析,再到反思总结和资料的收集,层层推进。并且要求成员在每个环节的开展中写出自己的研究感悟,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心得,最大程度的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扎实性。 三、成果丰硕实用。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形成了 良好的教研氛围,在理论学习阶段全体成员各抒己见,讨论认真,并对

学习材料形成了自己的感悟,活化了教学思想。实践阶段。以实验课为载体,认真分析、积极改进,课堂的氛围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积累了多种过程性资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在此次课题研究中也能积极配合,学风日益浓厚,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中收益,提高了成绩。 效果与反思: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为后续的改进方法提供切实的参考和依据。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主要为: 1.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思想。 2.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悬殊,导致合作不能正常开展。 3.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合作缺乏外界动力。 4.学生知识面窄,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广,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探究的必要条 件。 通过的对这些问题的查找与揭露,使师生明确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在无形中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检验和纠正,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本次教研课题的操作性和实战行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成功的查找出了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但我们并不会停止不前。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应对策略和改进方法,并积极投入课堂实践,让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堂,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成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