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刑法学反思--以夏俊峰案为视角-论文

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刑法学反思--以夏俊峰案为视角-论文

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刑法学反思--以夏俊峰案为视角-论文
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刑法学反思--以夏俊峰案为视角-论文

法律法规探析FAL VFAGUITANXI

412

一、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犯罪原因

从社会学角度看,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其特点体现在:(1)从产生原因来看,是由于能力上的缺陷或经济、政治等方面权利的分配不均;(2)从生存环境来看,这一群体处于社会的边缘和底层,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话语权;(3)从不良影响来看,这一群体往往是社会动荡、犯罪频发的诱因。具体而言,弱势群体可分类为自然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与生理性弱势群体,三者之间的分类标准又有交叉性,即某一人群可能由于不同的特点而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类别。然而,相对于因频繁遭受自然灾害而深受其害的自然性弱势群体、因器官机能、行为能力缺失而受到歧视的生理性弱势群体而言,社会性弱势群体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其一,从构成人群来看,主要包括有一定谋生手段的农村务工人员、流动性摊贩,以及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生活需要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等;其二,从社会因素来看,这一弱势群体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公平、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菲利在其著作《犯罪社会学》一书中曾论述道:“犯罪是由人类学、自然、社会三个因素造成的,其中又以社会因素最为重要。”以菲利的这一学说为指导,我们不妨再一次地全面审视夏俊峰案的起因。如果不是因为就业困难,夏俊峰夫妇会不会铤而走险地从事违反城市管理的摊贩经营?如果不是因为收入微薄,夏俊峰会不会在城管执法过程中竭尽全力地试图抢回经营设备?如果不是城管态度粗暴,夏俊峰会不会在办公室里与城管争吵殴斗,最终酿成命案?夏俊峰被执行死刑的悲剧固然有其自身的过错,但犯罪人并非是天生注定或生物遗传的,也不存在注定使人犯罪的“犯罪人格”,任何犯罪动机的形成都是与犯罪人所在的周边环境密不可分的。

那么,是哪些社会原因诱发了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犯罪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配制度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合理进一步又引发了贫富悬殊。(2)技能局限原因。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偏低,难以胜任高技术含量、高劳动报酬的工作,而他们往往又由于自身经济状况而难以参加费用高昂的职业技术培训,致使其工作领域大都集中在社会劳动报酬分配的下层;(3)福利制度原因。一方面,我国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管理缺乏监督机制与统筹措施,导致慈善资金的周转不灵,甚至引发了公众对社会慈善的质疑;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基数、千差万别的地区发展水平成为了推行公共福利制度的瓶颈,使得高程度的社会保障难以实现。(4)社会观念原因。我国公众常常以社会地位的高低、物质收入的多寡作为衡量生活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对从事繁杂琐碎工作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持一种轻视、鄙夷的态度。在社会交往中饱受歧视、频遭冷眼成为了一些社会性弱势群体成员仇恨社会、报复社会的根源。

二、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犯罪现象及特点

洛克曾说:“法律按其真正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社会性弱势群体若想真正地获得应有的地位与尊严,就应当遵守法律的指引,而非逾越刑事政策的藩篱。然而,当下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犯

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刑法学反思

——以夏俊峰案为视角

宋行健/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法学系,四川 成都 611756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性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治安的不良影响正逐渐凸显。以今年尘埃落定的夏俊峰案为例,该案不仅引发了对“正当防卫”证明标准的讨论,更导致了对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审视、对这一群体犯罪预防对策的反思。本文将结合实际,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理论界定予以明晰,并从刑法学的角度分析与之相关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预防。【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原因;犯罪现象;犯罪预防

罪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具体而言,社会性弱势群体不仅在犯罪人数、案发比例上屡创新高,而且在犯罪形式上体现出了一些新特征。首先是在犯罪类型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虽然仍趋向于实施自然犯罪而非法定犯罪,但在自然犯罪领域,他们的犯罪类型日益集中于故意伤害等暴力性犯罪、抢劫等财产型犯罪和卖淫等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其次是在参与人数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犯罪团伙明显增多,以2011年审判的“兰州王康恶势力团伙案”为例,该团伙由十几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无业人员组成,除了首要分子王康32岁以外,其余大部分被告人的年龄都在19岁至26岁之间。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采用暴力手段在兰州市疯狂实施绑架、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不同性质的犯罪活动。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团伙犯罪我们可以发现,参与者多因共同的社会遭遇、共同的犯罪目的而集结在一起,抱持着一种“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有组织地相互配合以实施共同犯罪;再次是在犯罪方法方面,犯罪方法的隐蔽性、技术性不断提高,新犯罪方法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一特征与社会性弱势群体受到社会亚文化的影响较大、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需求与能力结构相近似等原因是密切相关的。最后是从争取权利对犯罪动机的影响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犯罪动机越来越受到“为自己争取正当权利”思想的影响,视自己的犯罪为“自救型犯罪。”以夏俊峰案为例,作为小贩的他只是想通过摆摊来挣得一点微薄的收入,以支付全家的生活费用和儿子的教育费用,但城管却以妨碍城市管理为由,对他的经营工具予以扣押,并对其处以罚款。但在夏俊峰看来,占地摆摊完全是一件合法合理的事,由此,其对城管心生不满并在进一步的争执中拔出刀具刺向城管,致使两人死亡、一人重伤。在笔者看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由于法律知识缺乏、劳动报酬偏低而在使用正当途径维权的过程中不知所措、屡屡受挫,进而引发对社会的愤恨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最终走上了以非法手段维护权益的不归之途。

在分析了上述犯罪形式上的新特征之后,笔者再从犯罪构成的四个基本要件来进一步阐述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在主、客观上的特点。(1)从犯罪主体来看,农村务工人员、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无从业资格的个体工商户是主要的犯罪实施者,且年龄上以青壮年为主。在犯罪类型与性别的关系上,男性多实施暴力型、财产型犯罪,女性多实施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或作为从犯出现在以男性为主要实施者的犯罪中;(2)从犯罪主观方面来看,犯罪人以直接故意为主、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为辅。现实生活中,有的犯罪人因自身经营活动受到他人阻止、责备而在情绪激动之下使用致命器械打击他人致命部位,从而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宜认定其主观上对犯罪结果持间接故意态度。(3)从犯罪客体来看,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主要危害了他人人身、财产权利和社会管理秩序。具体而言,这些法益所对应的犯罪对象大多是弱小的妇女、儿童、老人,或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执法者。从涉案财物金额来看,弱势群体常常会因为一些小额财物而临时起意或据理力争,这是由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犯罪能力所决定的。对他们而言,这些财物往往非常重要,可以解决生活上的迫切需求,因此值得为其铤而走险。(4)从犯罪的客观面来看,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随意性很强,情绪自控能力差,常常临时起意而不计后果。他们通常不会仔细地策划犯罪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环境要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管理学家2014.1

413

三、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

刑事社会学派的李斯特主张:“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类似地,列宁亦指出:“对防止罪行来说,改变社会和政治制度,比采取某种惩罚的意义要大得多。”通过以上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犯罪主客观原因的反思,我们足以认识到对这一群体进行犯罪预防的重要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犯罪预防应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互相支持”的社会援助制度。传统的制度设计思维仅局限于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应当如何帮助,却没有考虑如何使弱势群体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事实上,仅仅是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就业条件是不够的,若要使他们真正对主流社会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就应当让他们在受助后参与到社会的共建共享过程中来。我们应当鼓励弱势群体更多地为社会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价值创造贡献力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其他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负的责任,从思想根源上抑制犯罪。

(2)完善就业、收益分配、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基本制度建设。首先应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就业困难问题。一方面,政府应扩大公益性技能培训的适用范围,使更多的弱势群体成员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所需的技术含量,合理制定录用标准,从而使弱势群体成员在求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其次,收益分配改革应注重公平性,并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工资制度上缩短结算周期。以“河北农民工讨薪被拒后自杀”为例,如果不是由于深深的绝望和无奈,谁又会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从绑架工头、集体跳楼,再到近年的自杀,农民工的讨薪方

式正变得越来越极端,亦体现了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

性。再次,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并提高资金发

放额度。鼓励就业是一

面,保障必要生活是另一

面,两者必

须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安居乐业。最后,城管执法应提高专业化、合理化程度,避免应暴力执法导致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弱势群体失去理性。

(3)反思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一方面,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犯罪时总是不遗余力地渲染他们贫穷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使一些弱势群体成员以经济拮据作为实施犯罪、暴力抗法的正当理由;另一方面,社会主流文化应更多地注重精神文明而非物质文明的建设,逐渐改变当前一味地追求权势、追求财富的喧嚣氛围,使社会其他群体一视同仁地对待弱势群体成员,加快弱势群体融入到主流社会当中,增进他们对于自身归属的认同。

四、结语

陈兴良在其著作《刑法的价值构造》一书中曾写道:“迟发展的社会尽管可以借鉴早发展社会的价值、制度与技术,但历史阶段又是不可超越的——早发展社会的今天才是迟发展社会的明天。”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起步晚、不平衡,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成为了当前社会矛盾的突出体现。我们不仅要从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上认识这一群体的犯罪行为,更要在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反思预防措施。随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不断解决,我国社会最终必将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菲利.犯罪社会学[M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4.[2]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马皑.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 ].中国法学,2003(4).

[4]汪明亮.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J ].社会科学,2010(6).[5]刘媛媛.弱势群体的犯罪趋势预测[J ].河南大学学报,2011(3).

综合研究

一、软件工程的理解

尽管笔者在将近2O 年从事的基础技术工作中,曾经用传统开发工具及流程化的编程思想编写实现过某一项功能的程序,还从传统开发思路实现面向对象开发思路的转变,有成功和失败,有奇思怪想,也解决过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但依然感觉自己只知些皮毛。于是静下来时笔者也会经常反省,同时查阅各类相关文章,与同行经验交流,和关注相关软件技术发展的新闻报道。

软件工程从概念提出至今已经近40年了,但是客观地说,软件工程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软件工程主要讲述软件开发的道理,基本上是软件实践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软件工程的观念、方法、策略和规范都是朴实无华的,平凡之人皆可领会,关键在于运用。我们不可以把软件工程方法看成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在出了问题后才打开来看看,而应该事先掌握、预料将要出现的问题,控制每个实践环节,并防患于未然。研究软件工程永远做不到理论家那么潇洒:定理证明了,就完事。

软件工程以后的发展可能会变成一个广义的“软件工程”,而它却不再完全属于工程化的范畴。开发软件,人的因素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开发软件不能像汽车制造那样完全的流水化,除非软件完

浅析软件工程的相关问题

赵立龙/上海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

【摘 要】阐述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几个基本阶段需要运用的方法和思想并通过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从5个阶段总结心得体会。

【关键词】软件工程;相关问题

全产品化,但事实上很多软件都是项目化的,项目化的特点就是需求多变,有个性,只有开发软件的人运用其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去适应这种多变的需求。

软件工程思想将软件开发分成多个阶段,没有一定之规,说法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完成的工作都是雷同的。笔者暂且按照5个阶段谈谈认识,这5个阶段是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和维护再生阶段。5个阶段需要投入的技术力量平分秋色,如今面向对象的开发思路使得代码编写已经不再是高手的事情,而每个阶段的文档编写一定是技术人员需要细致严谨的编写才可以达到工作的循环和进步,并提供给他人复用。

二、5个阶段工作的认识

在介绍我对5个阶段工作的认识之前,我首先敷述几个基本观念。软件工程的目标是提高软件质量,质量因素有正确性、性能、可靠性、容错性、易用性、灵活性、可扩充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等等。开发常用模型有:线性模型、渐增式模型、螺旋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形式化描述模型等等。“套用固定的模型不是程序员的聪明之举”。比如“程序设计”与“测试”之间的关系,习惯上总以为程序设计在先,测试在后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程序,将测试分为同步测试与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内容摘要: 回首人类发展的历程,转眼间我们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另一面也在“进步”着——犯罪。时代在不断发展,而犯罪,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疑都处在最多样最丰富的阶段,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情况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更有效的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便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针对犯罪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进行论述,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以便我们更好的解决犯罪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一、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概念,各学科之间与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定义, 针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我想从两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论述。 1.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 在刑法学里,犯罪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主要讲犯罪构成。乔治·P·弗莱彻在其著作中指出:“犯罪是被描述为已经实施违法行为或者错误的行为。”1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则指出:“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 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的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任何不包含在上述限度之内的行为,都不能被称为是犯罪,或是以犯罪论处。”2总之,外国学者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如大致归纳,通常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主要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论述最科学的就是马克思。他认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 1[美]乔治·P·弗莱彻著《刑法的基本概念》,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浅谈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

浅谈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弱势群体教育却依旧面临着一定程度上大的不公平。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教育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一。 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首先,受先天素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残疾儿童和女童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处于劣势;其次,受地区因素影响,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1999年高中在校生人数,城市占38.7%,县镇占47.8%,而农村才占13.5%。各省区间初等教育发展的绝对差异在规模上有所缩减,但在质量上呈不断扩大趋势。第三,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其中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最为突出。民工子女就学现状有三种:一是完全辍学;二是在流人地公办全日制学校借读,但借读费较高,且存在着不公平待遇;三是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是大多数民工子女的选择,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另外,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以钱择校、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以及教学关系和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其中教育经费是根本因素,它决定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好坏;而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主要的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按人均GDP可以把我国省区分成发达、中等发达和不发达三类地区,不同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是很明显的:1994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平均生均教育经费,一类地区是864.63元和1550.81元,为三类地区433.84元和711.66元的2倍;1999年,全国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375元、小学为184元,而这一数据在农村地区则分别为264元和141元。由于经费的不足,相当多的地区还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外,“一刀切”的教育收费,致使很多的在校生,难以接受到平等的教育。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因为家庭负担原因而辍学的情况已为人所共知,1994年一类地区的初中生毕业生升学率为85.13%,而三类地区的为39.36%,各地区中学升学率的标准差维持在15%左右;高等学校的收费更是让贫困学生望而却步,2000年普通高校的学杂费都在3000~6000元之间,占了学生经常性支出的22.2%,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 3.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主要是指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其所能够__达到的基水平,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保证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就社会弱势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高考分数线地区差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的子女的成功机会、就业机会的不公平性等等问题。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通常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比如2003年文史类的重点线,北京市是455分,比湖jB省的559分低100多分,还不到该省的资格线480分;另外,一蹙民办高校或是与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相对而言,分数线较低但收费很高。贫困家庭的子女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二、弱势群体理应受到更多教育公平 1.弱势群体承担着夏多的社会代价,理应享受公平待遇。在社会转型时期,

毕业论文: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好

中共甘肃省党校函授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班级:省函2009级敦煌法律本科班 学号:213904093400001 姓名:梁艳花 指导老师:姜生治 二0一一年十二月

论文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伴生物,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特殊年龄段,他们的犯罪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为严重;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笔者认为深入分析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成功之路。

论文提纲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自身预防 (二)家庭预防 (三)学校预防 (四)社会预防 (五)司法预防

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为严重;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进一步深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辩题资料收集1-对社会弱势群体更应该强调特殊保护

. 对社会弱势群体更应该强调特殊保护/平等对待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从语义学上,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主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他们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是收入。其次,从社会学上,弱势群体指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再次,从法学意义上,"即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需要国家帮助和是和社会支持,以实现其基本权利的群体。"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概念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贫困人口中有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和非弱势人口(如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中间的自强自立者),我们估计出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我们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只能逐步地创造消灭弱势群体的条件。 关心弱势群体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而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群体,更不能片面宣传、强化强势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频发,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从而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对策、家庭教育。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未年人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承载着一个民族兴盛的未来和希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现象。近年来国家为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由于诸多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有效完善的措施,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引导我国未成年犯罪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就我国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有如下几项进行分析: 案例:一、性犯罪 马某、景某和张某均系某中学学生,由于受淫秽色情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加之又处于青春萌动期,产生邪念。三人经过预谋,于2010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将景某在网上认识的女孩陈某约至某小区的平房内,采用打扑克牌输的人喝酒的方式,由张某负责发牌,故意让陈某

输,使其喝下掺有白酒的啤酒,致使陈某处于醉酒状态,后又采用玩扑克输的两个人发生性关系的方法,故意让陈某和马某输,后马某在女孩陈某明确表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法院以强奸罪判处三人一年至二年不等有期徒。 案例:二、侵财犯罪 [盗窃罪]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90后”王某成为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管教,王某初中未毕业即“逃离”家庭来到京打工。来到大都市后,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有时为买游戏装备一夜要花近百元,这也让时长间断打工的王某有些承受不住。2010年6月的一天下午,从网吧出来的王某几乎身无分文,这也让他起了邪念,在某胡同一院门前时,王某趁被害人杨某进院的功夫将杨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偷走,后被人赃并获。法院以盗窃罪对王某免予刑事处罚。 案例:三、扰乱社会秩序犯罪 [聚众斗殴罪] 陈某(犯罪时17周岁)曾因滋事被劳教。2009年1月11日晚,陈某在石某家玩时,听到了石某在某职技学校读书的女友曹某打来的请求增援的电话。原来曹某因琐事与同校女生李某发生口角后,李某扬言要找人与贾“约架”。在石某提出帮忙为曹某“出气”的请求后,陈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准备了一把砍刀。次日下午,陈某等一行四人与李某叫来的曹某、韩某等一行八人在某职技学校门口相遇,双方话不投机即大打出手。陈某持刀将曹某、韩某均砍成轻伤。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

犯罪学论文设计

犯罪学论文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论家庭教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摘要: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整体犯罪呈现增长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2月21日发表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透露,2009年一到十月,公安机关共立案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立案444万多起,比前一年同期上升%,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经济危机、贫富差异过大等等,但这其中,家庭教育也同样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作为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然对犯罪预防也启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犯罪家庭教育犯罪预防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2月21日发表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透露,2009年一到十月,公安机关共立案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立案444万多起,比前一年同期上升%,其中杀人、强奸、放火、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都有上升,其中纵火案件上升%,强奸案上升 %,盗窃和抢劫案件上升了16%,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整体犯罪率的处于上升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中国现在青少年犯罪更是呈现令人担忧的增长趋势,并且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也逐渐增多。有关专家分析,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介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来,因为对于涉世还不深的青少年以及未成年来说,他们主要接触的就是自己的家庭,于是这些犯罪行为当然主要也是受到了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其毕生教育经验后指出:“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等多半在六岁以前养成。幼儿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而对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主要的生活空间,家庭教育是他们所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其智育、德育培养的奠基石,对其未来的成长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同样对犯罪预防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对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会通过“行为暗示”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公德、好与坏的评价方面的认知,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影响巨大。 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动作姿势,对于孩子的思想作风、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如果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好,孩子看得见,学得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促使孩

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对策总结

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对策 作为一位老师,我们不能很潇洒地撇开学生的成绩来谈教育成功。在学生身上,老师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也品尝着成功的欢乐。然而,学困生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之后,才发现他们不是问题的学生。 三年前,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下,我接上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级。虽然,这个班属于中年段没有小升初的压力,看上去轻松了,但背后的压力却更沉重了。为了更好的完成上级领导教给的任务,为了更快得到家长的认可,更为了尽快了解这个班的现状,在开学初,我就进行一次全面而严格的检测,再通过两个月的相处了解和两次严格测试后,我发现这届学生他们拥有的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学生素质的差异较大,存在着不少学困生,最典型的要属“智力欠缺型”的乔旭文和属于“性格问题型加无良好习惯型”双差学困生许崇志了。他们的出现大大的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当务之急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三年的帮扶计划,决定从三个方面进行“培优扶差”: 一、树立自信,让他们重新体会学习的快乐。 1、有针对性的家访,摸清状况,对症下药。

2、及时挖掘学生特长,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3、教师要摆正心态给予关爱,让他们在温暖中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 1、生活上与家庭密切合作,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2、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变被动为主动。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6种习惯的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有错必纠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 1、教师与家长双向沟通,实现了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2、结合学情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3、善于表扬,让他们通过体会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4、下移教学中心,把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多提善问,提高学习兴趣。

青少年犯罪论文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四川省少管所失足少年家庭情况的调查分析 08心理1班20085743 宋盼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较低的知识层次、犯罪手段成人化、有极强的随意性、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青少年犯罪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原因。本文调查并分析了一些四川省少管所失足少年的一些家庭状况,力求归纳出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家庭特点,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抚养者氛围 【正文】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可见,青少年犯罪之普遍、之危险、之复杂、之麻烦、之难以治理. 近几十年来,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也都涌进我国,一些腐朽的东西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毒害着我国青少年。除此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调,人口发展失控所带来的青少年待业问题,由于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造在流失生增多等等,使得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主体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等特点,成为社会治安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类型的家庭及其变化,分析其与青少年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配合社会和学校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早期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比较严重。与过去比较,出现了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危害程度的一些新变化。 (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量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多数,青少年仍是犯罪主体。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小城镇以及交通枢纽地区,青少年犯罪活动更为突出,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症结所在。 (二)青少年犯罪性质恶化,暴力犯罪严重。青少年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攻击性特别强,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绑架人质等重大暴力性犯罪增多,对社会危害加剧。 (三)青少年犯罪类型增加,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以往青少年犯罪是以盗窃、抢劫、强奸、流氓、伤害杀人等类型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智能化、高科技犯罪类型。 (四)青少年犯罪方式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出现早熟,犯罪方式也逐步升级。近几年逐渐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流动作案、结伙作案和利用高科技作案。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全球化,新的高智能、高科技犯罪正在不断出现,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本研究即是在这个背景下,以四川省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能了解解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全部为男生,共45

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策略 (写作提纲)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 2、犯罪组织团伙化 3、犯罪类型多样性 4、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 5、重新犯罪率较高 6、犯罪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1、对孩子过分溺爱 2、对孩子放任不管 3、对孩子管教过于简单粗暴 4、父母关系失和 5、父母自身行为不良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重智轻德,教育错位 2、部分老师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当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三)社会因素 1、文化市场鱼龙混杂,管理缺位 2、网络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四)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 2、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因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探索 (一)家庭方面 1、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2、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加强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2、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三)社会方面 1、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未成年人提供先进的精神食粮 2、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挥司法机关职能,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未成年人自身方面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策略 (论文提要)

[摘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亡。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由于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都未成熟,认知能力较差,受某些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了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急剧上升,恶性案件持续增多,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等,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严得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预防策略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策略 (正文)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使未成年人得以健康成长,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相继出台了《未成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并由过去的简单暴力型向混合暴力型、个人作案向团伙作案发展,未成年人犯罪较之成人犯罪更具社会危害性。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研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控制手段与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持社会长久稳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 20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要比过去早2-3年,然而其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并不同步,这样就形成了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独立意识大大增强,总想摆脱父母的管束,对事情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同时,他们又具有心理发育不成熟、辨别能力、自控力差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就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犯罪组织团伙化 犯罪组织团伙化是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特点。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因此,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方式,因为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使犯罪易于得逞。在生活中,未成年人喜欢以合群性来确定自身的形象,当一些贪图物质享受,或被社会、学校所排斥的未成年人聚到了一起,他们的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逐渐加强。有些甚至模仿电影以及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成立所谓帮会,成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团伙后,传染性极强,他们大都正处于青春期,求知欲旺盛,模仿性极强,尤其是对坏事物的接受力强。加上现代社会信息传送方便,犯罪方式、作案手段等在他们之间传播速度非常快,犯罪就像病毒一样向周边蔓延,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3、犯罪类型多样性

犯罪学论文

论大学生犯罪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难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在不断加剧,例如近年比较出名的马加爵事件、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校生罗卡娜因琐事将同学刺死、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死老师、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无不令人震惊。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犯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还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关注程度的不够等方面的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分析 狄更斯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说不清好坏的年代。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进步, 但是也体会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后果, 环境污染、价值沦落、腐败盛行、生存压力剧增、安全感低等。但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 被视为国家未来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的趋势。虽然没有具体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统计, 但是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看, 在校大学生犯罪已经占刑事犯罪的很大比重, 而且犯罪越来越恶劣。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其他违法犯罪没有本质的区别,可由于其特殊群体的身份,结合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的事件,归纳如下几点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我在网上做了一些简单的信息搜索, 整理如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知名青少年法律工作者尚秀云2008年9月在北京透露, 从1987年至今, 共有超过6000名在校大学生在海淀区人民法院被判刑。从最开始的一年一

我国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究

我国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究 摘要:目前我国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是弱势群体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弱势群体的特点、产生原因,详细阐述了农村、城镇、大学弱势群体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通过政府、社会和弱势群体自身多维度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弱势群体;教育;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1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我国的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城市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口等弱势群体。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弱势群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棱角的重新调整与重新分配利益的社会转型时期内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因为自身生理、自然灾难等原因致成的弱势群体,它的形成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不利境遇的现象密切相关[1]。 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脆弱群体”、“边缘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在社会权力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状况的人群。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使弱势群体也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2]。 弱势群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他们往往社会地位低下,处在社会的边缘;不掌握社会权力,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较少或无机会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不能及时、充分地向社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经济贫困,不具备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贫乏,其社会关系往往同样具有弱势特征。因而使其获得、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潜在能力受到损害,在获得和支配社会资源时处于弱势地位[3]。 对于“弱势群体”到底应该包括哪些人群,至今尚无一致的说法。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先生给出的。但界定“弱势群体”应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客观的界定标准,而不是将社会中的某一人群作为整体全部的划入弱势群体之中,而且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范围内。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处于经济 不发达地区的农民也应属于弱势群体,而且他们应该是人数最多、最弱的弱势群体。 教育不仅是现代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因此,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根本长远之计,是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教育则是其获得理想的地位和改变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弱势群体处于不利地位和状况,其改变自身劣势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有责任也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弱势群体本身(或成年人)的教育和弱势群体子女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或未成年人)的教育两个范畴。本文主要对目前农村、城市以及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的现状及弱势群体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想过措施做一简要综述[4]。 2 我国弱势群体教育现状 2.1 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及问题 2.1.1 农村弱势群体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农村弱势群体,是指现阶段我国城乡中那些由于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分析和客观评价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并积极寻找预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并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对策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我国第四次、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少年占当时全国人口的比重在30%左右(1990年3.83亿,占比33.9%;2000年为3.45亿,占比27.8%)。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少年约有3.41亿[1]。由这个庞大的少年基数决定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的庞大。 在来自法院系统的一本资料汇编上,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惊人: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2005年截止到2006年的7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 根据司法部的统计,2001年全国未成年犯总数为15328人,2002年为16479人,2003年为19990人,2004年为21975人,2005年为23957人[2]。 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呈“七多”态势 第一是文化水平低的多,即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较多。第二是低龄犯罪主体增多。有的不法之徒以不负法律责任为诱饵唆使操纵未满14岁的儿童犯罪。加之社会不良风气以及未成年人不良性格倾向等因素的影响,犯罪低龄化的程度已相当惊人。第三是农村未成年犯罪增加。第四是女性犯罪率上升。第五是独生子女犯罪增多。第六是在校生和辍学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第七是重新犯罪的增多。 2.严重犯罪日益突出

贝卡利亚犯罪学思想述评(论文)

贝卡利亚,作为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到犯罪学就不能不提到他。他通过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犯罪与刑罚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犯罪学历史上起了开创新时代的作用。 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块:一、犯罪的原因 关于犯罪的原因,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中论述较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他对犯罪原因的一些看法。 1.经济原因。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很多犯罪是由过大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贝卡利亚在书中借用盗贼和杀人犯的口吻说道:“我应该遵守的算是些什么法律阿!它在我和富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富人对我一毛不拔,反倒借口让我偿受他们所没有尝试过的痛苦。这是谁制定的法律呀?是富人和权势者。他们对穷人阴陋的茅舍从来不屑一顾,他们眼看着儿童们在哭嚎,妇女们在伤心落泪,却连一块发霉的面包也不肯拿出来。我们要斩断这给多数人造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这不平等的根源开战!我将重新恢复自然的独立状态,我将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来获取一定时间的自由愉快的生活。也许痛苦和忏悔的一天终究会来临,但那是短暂的,在度过多年的自由和享乐的生活之后,我会有那么一个烦恼之日的。作为少数人之王,我将纠正命运的荒谬,让那些暴君在被他们的奢侈侮辱的还不如他们的马和狗面前,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就是这样一段朴素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犯罪人的心声。在这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犯罪是犯罪人本身恶的表现,是其个人的反社会性造成的。而贝卡利亚的这段话向世人说明了犯罪人犯罪的真正根源——那就是贫穷。社会的贫富分化,底层劳苦大众痛苦的扩大化和上层社会的冷漠与暴虐,社会现实的严重不平,使穷人们几乎没有通过正当渠道来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可能性,只有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即实施犯罪,才能打破原有的社会状态,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烦恼,以获取一定时间自由愉快的生活。贝卡利亚又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分析道:“一个人如果发现它将在生活于自由之中的本国公民的眼下,在苦役和痛苦之中,度过许多年岁甚至整整一生,成为曾经报复过他们的法律的奴隶,那么,他将这种结局同能够成败未卜的犯罪,同他可能受到的暂时的痛苦进行有益的比较。”也就是说,一旦穷人们

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篇一:关爱弱势群体的制度及措施 扎囊县吉汝乡吉汝完小关爱弱势群体的制度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位学生在这大集体里感受家的温暖,尤其是那些 弱势群体的学生,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家园中快乐成长,才是我们办学受教的 目的。本校现有学生的人数为357,其中弱势群体的学生有23占总人数的,学 校每学年统计这些弱势群体,包括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子女,学 困生,贫困生,依照统计数据显示本校的弱势群体一年比一年少,这不光是农 村生活条件和经济的好转,在一定程度上于农村百姓的思想教育有关,与学生 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与学校的教育有关。我校继续为了关爱适龄儿童的弱势 群体,加强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做了一下的方案: 一.调查及建立档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管理。 首先,通过班主任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弱势群体的数量和 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方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等),监护人 方面(姓名、联系电话),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然后,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子女,学困生,贫困生”专项个人档案。建立学校“弱势群体”情况统计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帮助 发现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行为的成因、制定策略、选择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班主任努力做到:弱势群体不辍学、弱势群体在班里学 习不掉队、弱势群体能享受公平教育 二.开展帮扶活动,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关爱活动要求我校的党员教师参加,每年学校的贫困生和学困生的弱势 群体分给每个党员教师,按“一帮一”的形式进行帮扶,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教育等各方面得到帮助。(具体的一帮一安排名单按照党员的“献爱心”活动 为准)。每个党员要与学生常常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给与正 面相对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四观,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品质和积极上进的 精神。每位老师要经常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指导 他们的学习,给予符合的学习方法。 三.开展关爱活动,共创良好的成长环境。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