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文本-2011-1011(修订合)

规划文本-2011-1011(修订合)

规划文本-2011-1011(修订合)
规划文本-2011-1011(修订合)

前言

东营是一座年轻的石油城市,自建市伊始就坚持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造就了风格鲜明的城市特色:“大空间、大绿化、大湿地、大水面”,从当初荒芜的黄河入海口,发展成为河口湿地与城市空间相互交融,石油生产与城市生活相互促进,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和谐一体的“黄河水城”。

建市近30年来,东营已经走过高度资源依赖的发展阶段,逐步进入了城市功能转型的新阶段,石油采掘已经不再是城市经济的绝对主导,东营业已成为中国石油城市转型发展的先锋代表。

2009年和2011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先后批复,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崛起和沿海推进,都为东营城市功能的转型之路带来了空前机遇,使得东营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起点之上。东营正在从国家石油基地,走向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黄河三角洲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后备地区,不断扩展的城镇空间和持续膨胀的产业规模,使得黄河口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正面临巨大挑战。

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宏观要求下,在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指导下,东营必须立足原有的发展成就,在发扬城市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功能转型与生态保护并重、空间内部集聚与外延拓展兼顾的高效发展之路。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开始于2004年,至今已历时7年,共经历了三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4至200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4年至2005年期间编制完成《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并于2005年将规划成果报送至山东省政府审查。

第二阶段为2009年至2010年,东营市政府委托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并由东营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成为指导东营新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

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东营市人民政府再次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结合新一阶段的政府发展思路,对第一阶段的技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提升、修改和完善。2011年6月,成果通过了东营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查。8月,修改成果报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本次规划的技术成果。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 (5)

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 (6)

第三节城镇等级、职能与布局 (7)

第四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9)

第五节基础设施布局 (11)

第六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13)

第七节旅游业发展 (14)

第八节社会服务业发展 (15)

第九节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16)

第十节市域空间管制分区 (19)

第十一节海岸线与近海保护利用 (20)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22)

第五章规划区协调布局规划 (23)

第一节发展策略与总体布局 (23)

第二节规划区城乡发展指引 (24)

第三节重大设施协调 (27)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 (28)

第一节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28)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30)

第三节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33)

第四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35)

第五节油田生产防护用地规划 (37)

第七节旧城更新与城中村改造规划 (38)

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40)

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40)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41)

第三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43)

第四节公共停车场规划 (44)

第五节慢行交通规划 (45)

第六节客运枢纽规划 (47)

第七节物流及货运系统规划 (48)

第八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与景观规划 (49)

第一节城市水系规划 (49)

第二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0)

第三节景观系统规划 (54)

第九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58)

第一节供水工程规划 (58)

第二节污水工程规划 (59)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60)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61)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61)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62)

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 (63)

第八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63)

第十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64)

第一节防震减灾 (64)

第二节防洪工程 (65)

第三节人防工程 (65)

第四节消防工程 (65)

第五节综合救灾 (66)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7)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 (68)

第一节空间管制分区 (68)

第二节开发强度分区 (69)

第三节“四线”划定 (70)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71)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远景发展 (73)

第十五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5)

第一节市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75)

第二节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77)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9)

第十七章附则 (80)

附表 82

第一章总则

第 1 条规划目的

为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

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东营市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

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根据2004年5月25

日《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同意修编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函》,特

编制《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第 2 条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社会公平、

城乡协调、区域互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进一步

深化“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

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促

进东营市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 3 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4.《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

7.《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

8.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9.其他相关规划和文件

第 4 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1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远景为2020

年以后20年到30年。

第 5 条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东营全部行政辖区,包括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利津

县和广饶县,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总面积为792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西起东营区界及西六路,东至溢洪河,南起南

外环路及东营南站,北至潍坊路和东营区行政区界,规划控制范

围约486平方公里。

第 6 条城市规划区

东营城市规划区规划范围确定为东营区、河口区和垦利县全域、

利津县刁口乡、广饶县丁庄镇和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将

港口、机场、水源地、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保护区等规划重点拓

展和需重点控制的区域纳入城市规划区,规划控制范围约6442平

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 7 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标志的内容均为依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所确定的强制性条文。规划确定的强制性条文具有法定的强制力,

必须严格执行。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定的强

制性内容。涉及规划强制性条文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 8 条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机遇,加速推动东营从资

源开发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将东营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与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的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先行区、

全国宜居创业城市。

第 9 条分项目标

区域中心:加速建设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将东营发展成为山

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北翼龙头、环渤海地区的新兴增长极。

黄河水城:立足“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的空间本

底条件,建设河海交融、独具特色的“黄河水城”。

产业高地:以生态化、临海型产业体系为导向,打造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高效生态产业基地和临海产业基地。

生态城市:坚持生态型、组团化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滨海生态宜居城市。

第 10 条阶段目标

到2015年,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市的经济综合实力、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 11 条城市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多方联动。一方面,加快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京津

冀)和胶东半岛南北两大发展源头;另一方面,加强与济南、滨

州的联系,积极拓展腹地空间,全面提升东营城市的区域地位。

2.中心提升,职能转型。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

市空间模式,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交通和市政设施,实现从

石油基地向区域中心的全面转型。

3.滨海突破,板块发展。立足市域东西本底差异,以半岛蓝色经

济区为依托,呼应环渤海沿海推进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滨海高

等级公路和环渤海城际铁路建设,整体构筑滨海板块。

4.产业跃迁,多元集聚。在加快石油及相关产业高端化与国际化

的同时,依托“黄蓝”战略积极吸引新兴产业集聚,摆脱单一的

资源驱动模式,加快培育生态化、临海型的多元高效产业体系。

5.生态引领,高效治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指导下,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重点发展高效

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

6.特色塑造,宜居宜业。突出“高效、生态、湿地、水城”的规

划理念,将东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文化多元、生态卓越、宜居

宜业的“黄河水城”。

第 12 条产业发展策略

突出资源科学集约利用、产业循环高效发展和统筹海陆发展三大

主题,着力构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

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海洋产业为特色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第 13 条资源利用策略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水资源与水环

境的区域统一管理,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结

构,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 14 条生态发展策略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

生态旅游业;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设

定环境准入门槛,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明确控制措施;推进环

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第 15 条社会发展策略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扶持农村公

共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教育、医疗、卫生、

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公共

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富民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

第 16 条城乡统筹战略

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促进中心城市、城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集中农业生产空间,强化农村作为生态本底

的作用。保留优化乡村风貌,突出城乡空间特色差异。

鼓励城镇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合理集聚与迁移。鼓励农村居民向

城市和重点城镇集中,适度进行村庄撤并,通过设施的优先配置

引导农村居住人口适度集聚。

完善乡村设施配套,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公

交体系和市政设施的对接,促进城乡社会福利均等化;积极推进

农村环境整治为主,防止大拆大建,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开展农村

的改造和建设。

第 17 条市区(中心城区、河口区)和县城建设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

设执行相应的国家规范。

第 18 条重点镇建设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30平方米以内。公共设施建设应能服务

于镇域及相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执行小城市标准。

第 19 条一般镇建设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公共设施建设应能服务

于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应执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要求,能满足本镇生产、生活要求。

第 20 条农村建设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宜控制在150-200平方米以内。公共设施建设应能

服务于行政村域,基础设施建设应能满足本村生产、生活需求。第 21 条推进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

将村庄划分为城市地区的村庄、农村地区的村庄两种地域类型。

城市地区的村庄控制其建设用地的发展,根据城区、镇区建设的

时序,按城市规划要求,适时进行村庄改造,直接纳入城市、小

城镇范畴。农村地区的村庄以农村社区的形式进行组织,划分为

若干个农村社区。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

与危房改造的意见》,将村庄划分为六种类型:撤村建居型、小城

镇聚集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型、村庄整治改造型、逐步撤并型、

整村搬迁型并进行分类导引。

第 22 条实施差异化分区整合

规划将村庄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疏地区、南展大堤以内的

地区三种区域类型。人口稠密地区采取多村组建农村社区的模式,

人口规模一般应在5000人以上,社区服务半径控制在2-3公里。

人口稀疏地区采取村庄大规模合并组建社区的模式,距离社区中

心3公里内的村庄中期适度保留,不在社区服务半径内的村庄逐

步搬迁,农村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应在3000人左右。南展大堤以内

村庄全部就近搬迁入城区、镇区集中居住,统一改良大堤内土地,

进行农场化、规模化经营。

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

第 23 条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2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6%,城镇

人口158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280万人,城镇化水平

为72%,城镇人口202万人。

第 24 条城镇化战略

强化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人口吸引

力,同时为农民创造相对低成本的城镇化平台。提升城镇基础设施

水平,建立城乡一体、高度开放的户籍登记制度,加大人口集聚,

促进城镇体系和市域空间结构优化。

第 25 条城镇体系发展策略

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采用轴线集聚、核心增长模式,突出发展中

心城,重点突破县城与重点城镇,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统筹发

展新型农村社区,构建不同等级的增长体系。

第 26 条空间发展策略

1.培育滨海。依托港口、区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投放,充分发

挥地广人稀的本底优势,重点加快海洋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集

聚,成为东营城镇、产业发展新的战略承载空间。

2.对接滨州。加强东营与滨州之间的通道建设,加快东滨间塌陷

区发展,实现中心城市功能向滨州方向的辐射,拓展城市腹地。

3.强化轴带。以主要的区域通道为依托,以点连轴带动沿线拓展,

形成中心城镇沿交通走廊集聚发展的空间轴线。

4.构建集群。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整合空间资源,将城镇组群、

城市密集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提高城镇体系运行效率。

第三节城镇等级、职能与布局

第 27 条城镇中心体系

规划城镇中心体系分为“市域主中心、市域次中心、重点镇、一

般镇”四个等级,以“一主四次”为骨架,近期构建“1,4,10,

16”的中心体系,远期则调整优化为“1,4,9,11”。

1.一个主中心:由东营中心城区、垦利县城与滨海新城组合构成。

2.四个次中心:河口城区、东营港城、广饶县城和利津县城。

3.九个重点镇:大王镇(含稻庄镇)、陈庄镇、孤岛镇、胜坨镇、

丁庄镇、黄河口镇、新户镇、牛庄镇、永安镇。

4.十一个一般镇:史口镇、董集镇、盐窝镇、龙居镇、李鹊镇、

北宋镇、汀罗镇、义和镇、大码头镇、花官镇、刁口镇。

第 28 条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一带两轴,三组群”的空间格局。

1.“一带两轴”的城镇空间发展轴线

东营-滨州城镇连绵带:贯通东营市区、利津县城、滨州市的东西

向跨市域城镇功能拓展主轴;

滨海发展轴:依托滨海高等级公路连接东营港、黄河口、东城和

滨海组团,南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和胶东半岛的战略产业功能集

聚轴;

内陆发展轴:依托荣乌高速连接垦利、中心城、广饶以及沿线城

镇形成的综合性城镇功能拓展轴。

此外,培育从东营港联系中心城,并进一步向济南、淄博方向延

伸的次级城镇联系轴。

2.“三组群”的城镇空间形态

大力打造中心城镇组群: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垦利、利津等

周边城镇,进一步扩大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逐步一体

化发展,远景成为东营都市区。

构筑南部广饶-大王城镇群:促进广饶、大王、稻庄等城镇的一体

化发展,面向胶济沿线,带动市域南部城镇化发展。

培育北部河口-东港城镇群:逐步加强东营港、河口城区与仙河、

孤岛、刁口、汀罗等城镇间的联系,带动市域北部城镇化发展。第 29 条城镇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划分为四级:

1.一级城市为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100万;

2.二级城市5个,分别为河口城区、东营港城、广饶县城、利津

县城、垦利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0-20万;

3.三级城镇7个,其中大王镇、滨海新城的城镇人口规模为5-10

万,陈庄镇、孤岛镇、胜坨镇、牛庄镇、盐窝镇的城镇人口规模

为2-5万;

4.四级城镇14个,其中丁庄镇、史口镇、黄河口镇、董集镇、新

户镇的城镇人口规模为1-2万人,龙居镇、义和镇、北宋镇、汀

罗镇、李鹊镇、永安镇、刁口镇、花官镇、大码头镇的城镇人口

规模小于1万人。

第 30 条城镇职能分工

市域城镇分为七种类型:

1.综合型:东营中心城区、河口城区、广饶县城、垦利县城、利

津县城、滨海新城。

2.工贸结合型:大王镇、丁庄镇、牛庄镇、龙居镇、义和镇、黄

河口镇、李鹊镇、永安镇、北宋镇、汀罗镇、大码头镇、花官镇。

3.商贸流通型:陈庄镇、盐窝镇、董集镇。

4.工业主导型:东营港城、胜坨镇、史口镇。

5.工矿服务型:孤岛镇。

6.临海产业型:新户镇、刁口镇。

7.生态服务型:黄河口镇。

第四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 31 条规划目标

至2020年,实现东营市市域交通系统全面现代化和高效联运,将

东营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南翼、衔接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的重要区域

性交通节点。

第 32 条规划原则与策略

充分利用、对接现状国家级交通大动脉,增加区域联系通道,构

建与之联系通畅的公铁路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落实重大

交通设施布局,建设完善自身公路网络体系,加强城市和市域内

主要城镇以及黄河口旅游区的交通联系;组织联运网络,提高整

体运输效率,大力发展物流业。

第 33 条铁路规划

新建黄大铁路、德大铁路,改造提升淄东铁路;分别在利津县城、

史口镇、中心城区南部、田庄村设客货运站。

新建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广利港铁路支线、

寿平铁路(寿光至广饶段)、兴广铁路及其与黄大铁路连接线。

规划预留“济南—滨州—东营”城际轨道通道、环渤海城际轨道

通道,沿海货运通道、并预留轨道站点。

第 34 条公路规划

公路网络按照高速公路、区域级公路、市域级公路三级进行规划。

(1)高速公路:规划东营-滨州-济南高速(陈庄至滨州段)即济

广高速(G35)起点延伸至东营线,经盐窝、利津、北宋,东营

境内约43公里;规划长深高速(G25)(东营境内)高青至广饶

段,向南穿过广饶县连接通向淄博、潍坊。

(2)区域干线公路:规划形成“一环两快五横四纵”的区域干线

公路网格局。“一环”:滨海高等级公路;“两快”:同兴路、东郑

路;“五横”:孤滨路、东滨路、永馆路、广青路、潍高路;“四

纵”:辛沙路、青垦路、郝纯路、辛河路。公路等级不低于二级

标准。

(3)公路客运场站规划

至2020年,全市共规划5个一级公路客运站,9个二级公路客运

站,2个三级公路客运站,三级以下站34个,等级道路客运站达

到55个。

(4)公路货运场站规划

至2020年,全市共规划5个物流园区,13个物流中心,1个危险

品物流中心。

(5)公路沿线控制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线范围为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

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

第 35 条水运规划

东营港主港区近期功能定位为环渤海地区区域性辅助港口和工业

港,远期发展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港口。依托港口建设东营市

临港产业区及物流园区。东营港广利港区定位为东营市商港、旅

游港。

规划加宽河道通游船,恢复通航功能。

第 36 条航空规划

规划定位东营胜利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规划等级4D级。完善发

展支线航空运输,增辟国际及国内航线。

第五节基础设施布局

第 37 条给水及污水处理设施

1.规划全市自来水供水率达到98%。2020年城区水厂设计供水规

模达到134.5万立方米/日(含再生水规模)。

2.规划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规划2020年城区污水处理厂总规

模达到77.5万立方米/日。

第 38 条电力供应设施

1.全市电源:近期胜利电厂新建2×600兆瓦机组。2020年前,

全市新增区域大唐电厂1座,东城热电厂1座;新建及扩建风电

场7处,纳入山东电网,总装机容量3849兆瓦。至2020年全市

装机总容量可达6654.5兆瓦。

2.电网规划:完善东营500千伏供电网络,扩建500千伏(2×500

兆伏安)油城变电站,河口规划500千伏(2×1000兆伏安)黄

河变电站,垦利规划500千伏(2×1000兆伏安)垦东变电站,

广饶规划500千伏(2×1000兆伏安)清河变电站与大唐电厂(2400

兆伏安)共同并入山东电网。

第 39 条全市燃气气源

规划全市气源以天然气为主,近期气源以胜利油田天然气为主,

远期气源为天然气,气源来源为胜利油田天然气和中石油、中石

化的长输管线天然气以及东营港输入青岛液化天然气。乡村可开

发部分沼气或采用液化石油气作为生活用气主要气源。

第 40 条全市燃气用气量预测

规划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气化率达到100%。规划2020年全市年

用天然气量达到19.24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2.44亿立方米,

工业9.7亿立方米,公共设施1.21亿立方米,汽车用气量3.51

亿立方米,采暖用户及其他2.37亿立方米。

第 41 条供燃气设施规划

近期建设门站有:中石油、中石化东营支线首站,中石化返输气

东营首站,中石油沧淄线东营首站,东营末站,稻庄门站,利津

门站,陈庄门站,河口末站,东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门站;远期

建设门站有:仙河镇门站,黄河口镇门站。远期建设东营港LNG

(液化天然气)储存气化站。近期建设高-高压调压站2座,高-

次高压调压站2座,高-中压调压站3座。

第 42 条全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市域北部规划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一座,日处理规模300吨,主要

服务河口、东营港区及周边乡镇。市域南部规划垃圾填埋场两座,

日处理规模分别为200吨和300吨。规划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座,

远期日处理规模1800吨,主要服务中心城区、垦利、利津、广饶

及周边乡镇。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筑垃圾处理场两座。

第 43 条市政走廊

(1)沿227省道规划200米宽市政管线通廊,为规划中石化返输

线、输油管线和引水渠等通道;液化天然气济青管网东营市支线、

中石油沧淄线规划50米管线通廊。

在管线通廊内不允许建设和工程无关的地面建筑。管线之间应该

按有关防火规范预留15-20米间距。

(2)500千伏高压走廊按75米控制,220千伏、110千伏高压走

廊按50米控制。

(3)油田生产集疏管道、其它生产设施按照《石油天然气工程设

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和《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设

置相应保护措施。

第六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第 44 条进一步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调高调优种养结构,实施农业园区带动战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

效生态农业和滨海渔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种植、生态畜牧、

生态渔业、特色林果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大农、海产品深度加工

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 45 条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前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

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稳定石油开发,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着力壮大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业整

体水平和竞争力。

第 46 条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打造黄河三角

洲区域性服务中心,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城市和具有

国家影响力的专业性科技服务城市。

第 47 条全力构建海洋产业体系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全力构建水平高、特色新明、竞争

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 48 条优化市域产业空间组织

坚持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轴、六区、十

园”的产业总体布局框架,引导市域产业合理集聚,打造高效生

态的产业空间平台。

(1)打造滨海新兴产业带。以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港口为支撑,

打造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高效生

态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带。

(2)保护沿黄生态产业轴。科学开发黄河两岸资源,沿黄河两岸

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现代渔业、生态旅游业。

(3)拓展六大主体产业区。在东部临海区域,集中布局(东营港)

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广利

港临港产业区、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六大主体产业区”,打造

市域海洋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区。

(4)培育提升十个工业园区。优化提升胜利工业园、河口经济技

术开发区、广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王经济技术开发区、垦利经

济技术开发区、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高效生态产业区、胜

坨工业园、利北滨海经济区和广饶滨海产业区等县(区)省级开

发区及特色产业园区。

第七节旅游业发展

第 49 条旅游发展目标

将东营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观光、度假和专项生态旅游功能

齐备,生态原生性保持完好,具有国际声誉的环渤海旅游名城。第 50 条旅游形象定位

以“具有黄河口湿地特色的滨海宜居水城”作为整体形象载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2011年11月编制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 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 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 附表 (19)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十三章附则 (81)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于敬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及时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与内涵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设施”三个词语组成,或者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1。但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或维基百科中,并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词条,与之相关的中文词条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条包括“public service”2以及“infrastructure”3,前者不仅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等有形的公共物品,还包括提供无形的诸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后者则专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4。 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基础,不同国家或经济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都不相同,其概念和范围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928年法国法学家Duguit在其著作中定义“公共服务”指“所有要完成的活动都应当由政府提供保障、进行安排和监督”。在法国,公共服务涵盖所有涉及大众利益的事物,因此是一项特定的法律制度。同时,公共服务也有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主权服务,与国家传统职能相吻合;社会和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文化活动;经济服务,法律上成为工商公共服务(SPIC)5。公共服务运行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以及公共服务满足需求或适应需求原则。 200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共同利益服务的白皮书》6,提出了欧盟促进高质量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发展策略,目标关键是确保欧盟所有公民和企业都有权使用高品质的、可负担得起的共同利益的服务。“共同利益服务”已成为欧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概念,包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编制背景----------------------------------------- 1 二、规划编制对象----------------------------------------- 1 三、规划编制目的----------------------------------------- 1 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2 第一部分武汉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3 一、发展背景--------------------------------------------- 3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 (一)现状用地-------------------------------------------------- 3(二)现状设施-------------------------------------------------- 4(三)现状评述-------------------------------------------------- 4(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5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6 (一)规划目标-------------------------------------------------- 6(二)规划原则-------------------------------------------------- 6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6 (一)规模测算-------------------------------------------------- 6(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7五、专项设施规划---------------------------------------- 11 (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11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13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14 (四)图书馆规划----------------------------------------------- 15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v1.0 可编辑可修改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综合考虑建设规模以及投资、布局方式等,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为适应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我市调整市区部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280平方公里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江苏省委、常州市委明确提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必须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第二条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0]17号); 4.建设部《关于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7.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8.中共常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9. 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和实施意见;

10.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 11. 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 12.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条指导思想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立足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3.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视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分重视与各辖区城市资源的整合,谋求共同繁荣;十分重视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和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4.融贯生态城市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目标,确立各类区域的生态管治要求,谋求良好的城市生态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5.融贯特色城市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从常州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努力塑造富有常州特色的常州城市形象。 6.融贯经营城市理念。贯彻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用地,优化建设时序,谋求集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第四条规划重点 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内容编制,重点突出下列内容: 1.城市功能定位;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市规发〔2006〕384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我委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中的指标进行修订,重新制定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 本《指标》是指导规划设计人员编制本市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本《指标》已于2006年1月25日经市政府专题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6年6月1日起执行。我委将依据有关规划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居住地区规划设计中执行本《指标》情况的监督管理,并请有关部门按照本《指标》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文本 1 总则 1.1为保证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标。 1.2本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3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 1.4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或建设规模)分四级。 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为2.8人,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1.5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在符合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可根据城市规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本指标是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最低基本标准。 1.6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等八类。 1.7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附表1、2、3、4设置。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第一章 一、适用范围 总则 本指南适用于县级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县(市)规划包含中心城区规划。县级行政范围全部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则无需编制县(市、区)和下辖乡(镇、街道)规划。县级行政范围部分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需编制县(市、区)和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乡(镇、街道)规划,其中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为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规划内容,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内容符合市级规划。 二、术语和定义 附录A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三、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划调整完善的通知和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技术标准。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标准。 相关规划。上级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等。 四、指导思想 为了探索、建立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制度,提高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统筹管控能力,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县级规划。通过强调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变、“指标分解型规划”向“空间管控型规划”转变,达到县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论,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 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完善应重点突出三个规划理念转变。上下结合、统筹兼顾: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下位规划的引导,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1115) - 副本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 1 任务及程序 1.1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是:综合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2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阶段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在收集基础资料、进行现状调查基础上, 进行分析预测,确定各专业规划的目标、标准和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以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进行总体布局方案比选,听 取各方意见,提出推荐方案; (3)在总体布局推荐方案基础上提出各专业规划方案; (4)提出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5)综合、协调总图和各专业规划; (6)制作规划成果,绘制图纸,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7)对成果检查、校对、审核、交付、验收、上报、归档。 2 编制内容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远期一般为20年.也可根据所在城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期限,与之吻合。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 年。 2.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 镇发展战略,确定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 域城镇化水平、调整观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 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 防洪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 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划 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进行居住用地分类并确定建设标准,安排居住用地,确定人口容量和 布局结构,进行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安排; (5)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 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6)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确定城市交通结构,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 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示意及用地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 (7)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 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9)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特色研究; (10)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确定城市环境 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11)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规划目标和总 体布局; (12)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 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13)提出旧区改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 的要求和措施; (14)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统筹安排居住、公共设施、 乡镇企业、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农田菜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可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划定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15)进行城市土地的区位级差分类,并结合近期建设,分析合理开发建 设程序和近期建设可分配土地额度,划定可转让和不可转让用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