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以“MOOC”为例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以“MOOC”为例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以“MOOC”为例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以“MOOC”为例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手册( 2014届)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以“MOOC”为例

院系文学院

专业编辑出版学

姓名吴曦

指导教师罗锋张冲

职称副教授助教

等级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以“MOOC”为例

摘要

在网络传播革命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为网络传播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的普及和技术上的不断进步,直接推动着网络传播革命。在历史上,历次传播革命都带来了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的改变,它直接作用于教育领域,促进了人类知识水平的进步。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了信息全球化,创造了改变地区间知识水平差异和信息不对等的条件,以新媒体为工具,出现了各种探索性的尝试。MOOC就是其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全球化的信息带来全球化的知识生产与交流,在2012年发起的MOOC运动,就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理念,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知识与信息共享的理念下,新的模式正在摸索中建立。

关键字:网络传播革命新媒体MOOC 知识生产知识传播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the popularity of new media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directly promoting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Historically, the previous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has brought a change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mode, it acts directly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the glob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is a trend, creating a change in the level of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new media as a tool, there have been a variety of exploratory attempt. MOOC is one attempt, glob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rought about globalization, in 2012 launched a MOOC represents a new concept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such a glob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under the concept, the new model is being created.

Key words :Network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new media MOOC Knowledge productio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目录

前言 (1)

一、知识生产与传播 (1)

(一)传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1)

(二)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新趋势 (1)

(三)关于MOOC (2)

二、新媒体下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与挑战 (3)

(一)变革的尝试 (3)

(二)变革的前景 (4)

(三)变革中的问题 (4)

三、新媒体改变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两点思考 (6)

(一)新模式的内涵 (6)

(二)新模式的效用与认可度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共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每一次传播革命对人类文化繁荣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传播史上是网络传播革命的时代,在这个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传播革命时代,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球化的理念,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让每一个受众都参与进来,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而在2012年发起的MOOC运动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模式。依托于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突破地域和时间等限制因素,实现知识与信息的自由共享,为每个人创造一个能够平等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传播革命下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围绕MOOC项目展开研究,主要通过案例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杜克大学ipod实验,Futurelearn在借助移动设备学习方面的尝试这些案例,以及相关机构和学者包括MOOC项目的参与者的看法和观点。在对MOOC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挖掘出MOOC 项目的精神内涵和它代表的趋势。

一、知识生产与传播

(一)传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语言产生之后,个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才得以共享交流,让这些知识从人内传播转变为人际传播。语言另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知识传承下去。但是仅仅只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语言传播存在着传播范围有限,精确度不高,存留时间短等问题。直到文字的产生与应用,人们把信息与知识记录在书籍上。这种模式下,知识的生产积累速度与质量比起语言传播的时代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两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变,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超越以往时代总和的增长,把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带进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由此进入了电子传播的时代。电子传播与文字的传播不同,它将信息推送给更多的人,包括不识字的人,打开了大众传播的大门,正如罗杰斯所说,电子传播是“在没有识字需要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了超越识字障碍,跳入大众传播的一个方法”。

而传统的知识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创造各种为物质运动的转化提供条件与能量来源的思想、观点、方法、技巧等的过程。人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在劳动的过程中对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例如中国的鲁班在发现有锯齿的野草很容易割伤手,从而把这个特征运用到铁器上,发明了锯子。弗莱明则是在溶菌试验中发现了青霉素具有杀灭其它细菌的作用。

(二)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新趋势

电子传播革命还方兴未艾,但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传播革命的大潮又已经到来。如果说电子传播革命对于文字印刷传播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的话,那么网络传播相

对于电子传播而言就是具有继承性和开拓性的。在知识生产方面,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地方,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某些难以在现实中模拟的环境,提供强大的运算能力。例如地图四色定理,最早是一名叫古德里的英国大学生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一个多世纪以来,数学家们为证明它采用了各种办法,但均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K.Appel)与哈肯(W.Haken)宣告借助电子计算机获得了四色定理的证明,为用计算机证明数学定理开拓了前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特网把世界连成一体,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上都有空前的增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尤其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于知识和教育普及有着迫切的需求。以中国为例,在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口状况的差别,一些问题长期存在:教师资源有限,待受教育的群体庞大导致教育经费平均投入不高。这些现实的问题在短期内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等等。并且,作为知识生产的顶端环节—高等教育(大学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尤其薄弱。

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并且鉴于网络的普及和其特有的兼容性开放性,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能。在2012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应运而生。

(三)关于MOOC

MOOC项目的发源地在美国,2012年,美国的几所著名私立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网上陆续的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向全社会提供免费的课程,Coursera、Udacity、edX这些机构与高校合作,是最早的课程供应商。这些课程都面向高等教育(大学教育)。虽然是网络课程,但是MOOC有着自己独特和健全的学习系统、管理系统、运营系统。并且这些课程的提供都是免费的,真正的是向所有人敞开了大门。它没有准入的条件,不同于以往任何地区的任何大学,不需要通过测试进入学校选择专业课程或者老师,进行一定期限的学习。在MOOC,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或者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知识,而且不仅局限于某一个学校某一位老师,不需要坐在课堂里,只需要一台个人电脑,就可以开始知识的学习。

1、MOOC的发展由来

MOOC并不是第一个网络课程,关于线上网络课程的设想由来已久,甚至比互联网热潮的出现还要早。早在1962年,美国人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史丹佛研究中心提出了一个关于“扩大人类智力的概念纲领”的计划书,而今天的技术进步已经满足了道格拉斯在计

划书中设想的条件,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可以阅读电子书籍、可以观看视频、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实现了种种可能。那么以适当的技术辅助,加以运营规划,线上的虚拟智能化教育也是可以实现的。

2、MOOC的特别之处

MOOC是不是只是一些课程视频的集合?显然不止如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是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1]在语言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是时常互换的,在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时代,受众能够接受和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但是无法作出一个即时的互动与反馈。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传播现象,虽然兼具了互动性与反馈性,但是其范围有限。并且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育更像是一种个人消费,学生(受众)通过支付学费的方式获得老师的知识传授,学校通过招收大量学生和重复开课实现价值。[2]而作为建立在网络传播基础上的MOOC,是把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MOOC 不仅仅只是通过网络传输教学视频课程让受众免费观看,从而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MOOC 有着与传统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学生达到了课程通过标准,即完成了规定的课程作业,并通过官方的课程测试,就有可能获得导师签署的相关证书。

二、新媒体下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与挑战

(一)变革的尝试

杜克大学的ipod实验,在2003年,这所大学给每位一年级学生一个苹果电脑公司提供的iPod。苹果的iPod是一个主要用来听音乐的播放器。但是提供给杜克大学的这些iPod 可以进行方便快捷的录音。

杜克教学技术中心的研究者们经过长达一个学年的实验分析与研究,给出了实验的结果。总的来说,在杜克大学范围内,大约有1200多名学生使用了苹果提供的技术。这些班级有外语和音乐,显然这两个专业与ipod的关联性更强。同时经济,教育和工程这些专业也在实验范围内。在参与这一研究性实验的学生中,有75%的学生使用iPod上课录音和做记录。iPod也可以用来存储文件,可是很多使用者没有发现这个功能。研究报告提到两点:运用ipod课堂录音对于学习的效用目前还不知道,但是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旷课情况表示担忧。正如参与研究的一个学生说:“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来听课或者集中精力听讲意义不大,只要我愿意,课堂上出现的东西我在网络上一样可以找到。”报告提到,如果预制好内容供学生下载,他们会很乐意使用。但是一些教授却说这种技术的用处有限,录音效果并不一定很好,而且没有画面感,许多课程的教授仅仅依靠讲是不够的。不只这些,一些出版商也不允许学生记录那些有版权的资料,同时也有一些技术困难。无论实验结果如何,杜克大学方面表示不再打算新学年里将iPod发给所有的新生,但是会发给那些使用频率最高的班级,ipod能够产生更大效用的班级。[3]

从杜克大学教学技术中心的研究和报告中传递出这样几个信息:一、高等学校尝试去运用一些新媒体技术去辅助教学。二、传统学校在尝试教学模式的变革时面临各种外部的

和技术上的困难。三、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会对旧的模式产生相当的冲击,并出现各种难以解决问题。

(二)变革的前景

FutureLearn是整个MOOC项目中的一个英国组织,麦克?菲瑞克(Mike Feerick)在接受彼得?海伊(Peter High)的采访时就说到:“欧洲其实才是这一现象的起源地”。

与诞生于美国的MOOC不同,Udacity、Coursera以及edx的领导者都是学者,而FutureLearn的领导者西蒙?尼尔森(Simon Nelson)则是一位商人,他在BBC工作了15年之久,主要贡献则是把数字媒体引进BBC所有的广播和音乐节目,为广播和电视节目建立的新网站和点播服务。对于FutureLearn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另一个巨大的优势在于,FutureLearn前身是英国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英国公开大学与MOOC有许多相同之处,与一般大学有条件的准入条件不同,它的准入条件十分宽松,而且它的课业可以有学生自由选择在校园的任意地方完成。尼尔森与公开大学的前人展开合作,学习其办学理念并努力创建出新的模式。同时运用到了他在BBC进行的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变这一工作经历中积累的经验,并学习媒体用新形式的内容吸引大众的方法,让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4]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进入这种新媒体带来的新学习模式。FutureLearn已经在着手尝试开发能够在移动设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提供服务的app,受众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旅途或者车上完成学习,这将带来新的体验,学习知识是否也可以像游戏和社交应用的app一样吸引人?

值得期待的是,通过这些可以看到FutureLearn有具备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条件:1、人的因素 2、讯息因素 3、媒介因素 4、环境因素。[5]在有着传统权威办学学校的支持之下,并且有富有经验的国立大学的支持、精心制作课程辅、助以更有趣的更贴合现代人生活的形式、并且突破了环境与地点时间的限制。值得鼓舞的一个消息是:在中国大陆地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宣布加入MOOC,这是对MOOC模式的一种认可。不仅只是在发达国家MOOC才有发展的空间,国内四所顶尖大学的这一举动释放出一个积极的讯号,MOOC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三)变革中的问题

从语言到文字,文字到电子,每一种新的传播模式的出现,都不可避免的会对之前的传播模式产生冲击,但每一个传播模式的革命在冲突性的同时也会是继承性的。文字书籍印刷术的出现把语言信息物化,固定下来。电子系统的出现把物化的信息更大程度的收集起来,运送至世界各地。而网络系统在完成以上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人性化,网络传播更注重人的感受。这与以往的传播模式是不同的,如果说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哈姆雷特,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那么网络传播则是为一千个人塑造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不是单纯的去提倡获取信息(学习)的个性化,而是作为传播者(教师)更加的注重受众(学生)的背景和兴趣,而不仅是考虑方式或个人习惯上的差异。

MOOC正是这样,相对于以往的知识授予,它更自由,更能符合个人意志而不是集体意志;它更注重受众的愿望而不是传播者的要求。但就MOOC而言,它会取代传统的教育吗?这个问题有待商榷,但是它对传统教育的真人教学和校园体验的冲击则是必然的。毫无疑问,MOOC所代表的新媒体,代表的网络传播,确实是历史上所有传播模式的集大成者,而它带来的进步也必然会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进步。但是现在已经有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网络传播的一个特性就是更新换代快,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传播的信息上。这种情形是以往任何时代的传播模式都不需要面对的,更新换代快为我们带来了进步感和成就感,但是我们必须处理好其中的隐患和带来的社会问题。

2014年2月在Coursera上开设了一门MOOC课程,名为“论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未来”,由美国杜克大学的凯西戴维森(Cathy N.Davidson)教授主讲,在第二讲中她就提到了上文中的“ipod”实验,而纵观这门课程,它的核心思想也是一种对新模式的期望:以“共同学习未来”的教学方式,取代目前由上至下,以老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想让愿望实现,网络和线下学习社区就要应对各种挑战和障碍,开发出新的学习方式。[6]

1、传播的效果不佳

MOOC所提倡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模式,为更多的人打开了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大门,英国边山大学(Edge Hill University) 的本?布拉博(Dr Ben Brabon)在MOOC上开设了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最初由100人报名,但是能坚持到最后完成学业的只有31人,这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他指出,这些注册课程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士学位,而不是入门级的受众,虽然MOOC没有准入限制,但是可以看出,MOOC传递出的信息并没有传递到非高学历的普通人群中。

英国的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 (JISC) 的在线教育创新项目主管大卫?克诺汉(David Kernohan)认为:“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它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MOOC提供的客户服务非常少。学生自主报名,他们在课程中也得不到个别辅导,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比如通过在线论坛进行讨论”。[7]MOOC所代表的网络传播教育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选择课程容易,完成课程困难,因为没有约束性。在这样的情况下,MOOC虽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但是真正从中学到知识的人不多,也就是说传播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2、传播的障碍重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与信息壁垒问题,网络传播与以往的传播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让受众极大程度的参与了传播,每个受众都有可能是传播者,这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信息的混乱无序,而直接带来的就是知识产权问题,在网络上盗版侵权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侵权手段多样且操作容易,监控难度大,治理起来更是困难重重。而且有的时候知识产权的归属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难以界定。

在MOOC项目中,课程的直接提供人是教授或者老师,但是制作课程所需要的其它资源则是学校或者其它机构提供的,那么课程是属于教授还是第三方?这种问题一直存在,

但MOOC的出现和普及壮大把问题摆上了台面,让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假设,网络传播所传播的所有信息都存在一个创造者和第三方,而且某些信息的创造者是集体而非个人,那么在这种情境之下知识产权的归属怎么界定分配,如果“教授们”无法获得知识产权,谁还会继续去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去制作网络课程或者在网上发布信息,如果校方或者第三方无法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受益,谁还会继续提供技术与经费支撑这些活动。而MOOC本身是免费的,网上的大部分信息也是免费的,这就构成了一个死结,也许这就是在新媒体情境下的MOOC所产生的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我们必须在这个流程里找到一个合理的突破口,让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进入一个可以持久的良性循环。

而更加根本的问题是,现在世界各地的数码技术、网络普及状况、新媒体的发展水平等并不平衡。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网络信息审查制度、发展中国家设备的短缺、技术上的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很多人无法访问互联网,全世界只有30%左右的人享有稳定的互联网连接。试想一下在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没有稳定的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信息怎么能稳定的传输呢?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发布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是美国教育制裁:美国政府强迫Coursera不向伊朗、古巴和苏丹等国开放。[8]这则新闻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当然现在Coursera也在与美国政府积极磋商,试图去解除屏蔽,而网络传播所面临的此类问题,则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与解决,信息与知识属于所有人,每个人都有获取它的权利。

3、先进技术的去现实化

在前面的关于FutureLearn的例子中,提到了关于FutureLearn已经在着手尝试开发能够在移动设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提供服务的app,受众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旅途或者车上完成学习,这将带来新的体验,在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这种通讯工具正在逐步演化为传播媒介,甚至有可能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第六次传播革命的“导火索”。[9]而近几年手机行业的井喷,手机社交网络的大规模覆盖,已经证明了这种预见,最直接的例证就是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手机功能和性能有超越和替代电脑的趋势。可以说手机是网络传播时代最重要或者是最有潜力的新媒体。在早些年,由电脑引发的网络成瘾问题,网络社会问题,网络经济与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在手机上,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像FutureLearn的做法,为课程开发手机客户端,能取得什么样效果目前尚不知晓,但人过分依赖手机,只从手机这一类移动终端中获取信息、知识、进行社会交流或者经济活动,会让人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每一次传播史上的革命在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面对更多的不是鲜活的人,而是冰冷的机器。

三、新媒体改变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两点思考

(一)新模式的内涵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知识生产传播模式,建立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基础之上。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人性化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各种新媒体技术都以人性化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例如手机客户端获知用户的使用习惯,个人喜好,实现订制般的体验。那么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是不是也应该如此,针对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去制定不同的传播方式。就MOOC而言,并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两点:1、技术实现难度大,资源有限。2、根本的原因在于,即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法是否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就教学而言,有这样一种观点,82%的人认为使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能够改善学习的效果。这个说法一般采用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作为证据支持,但教育和科学方面的证据表明,这种方法并无益处。而正确的应该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学生怎么去学习,则是自己的问题。[10]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不同的,就正如每个人对信息的理解过程都是不同的,盲目以人性化这一条件来创造各种方式的传播手段是不可取也是难以实现的,MOOC课程所有的学员学习的课程内容是一样的,也要完成统一而固定的作业,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这就说明了,MOOC为每个受众提供的无限可能是可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与信息,而不是只属于某一个人的知识与信息。

MOOC所提倡和引导的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则:1、主动学习2、自行安排学习进度3、及时反馈4.虚拟实验与游戏化5.同伴学习。[11]这样的原则体现出了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石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的一般内涵:一是自主性强,但有一定的规则与条件限制来保证效果,同时规则与条件也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良好的交流纽带,在保证传播效果的同时,也为模式的不断发展改进提供方向。二是着眼于技术发展,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传播模式的盲点。在一定的理论共识的基础上,渐进式的改革比革命式的转变更加贴近实践。三是网络化和新媒体扩展了人类认知的界限,但现实距离并未改变,在个人无限贴近事物的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性也应该得到维持。这也是前文提到的人性化思想所要达到的效果,并非只注重个人的感受,而是每个人的感受,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保护共性。

(二)新模式的效用与认可度

运用新媒体学习效果如何,它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模式是否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这是两个关键的问题。

关于效用的问题,前文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一是传播效果不佳;二是传播障碍存在;三是先进技术的去现实化。前两点基于现实和技术因素提出了在目前情境下,新模式的作用有限,这也是MOOC停留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原因,第三点针对新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化,在肯定了新模式作用与良好前景的同时,也指出了社会意义上的隐忧。但有两个现实,一是新媒体创造新模式是一种趋势,二是这些问题并未被忽视,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技术上,针对传播效果不佳,MIT和EDX的三位研究人员Philip Guo、Joho Kim和Rob Rubin研究了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得出了七条研究结论:例如,视频短片更具吸引力,如果视频时长超过6分钟,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急剧下降了。可汗式的边

画边讲教学要比幻灯片或者代码截屏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在网络学习的情境下,依然要保留好教学习惯。学生观看授课类视频与辅导类视频的方式不同,能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去参与学习。 [12]这些学者或者技术人员的研究行为表明,尚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新模式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足以否定新模式的优越性。而这些研究结果也表明,更多的问题来源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作为参与者同事也是创造者,我们应该更有耐心,积极动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认可度问题,美国盖茨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资助开展了一项调查,首次全面评估了企业管理者对MOOC课程的认识、态度以及相关经验。美国北卡三角洲国际研究院的亚力山德里娅·沃尔顿·雷德福博士(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说到,“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可能还不知道MOOC课程。但是一旦他们了解到MOOC 是怎样的,他们就会发现它的潜力,特别是它在拓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应用”。 [13]但这个调查活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北卡三角洲国际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及首席调查员劳拉·霍恩(Laura Horn)表示在条件成熟允许的情况下,会进行范围更广泛的调研。相对于传统名校一样的知名度和认可度,MOOC还有一段距离,但技术先进,理念超前,资源丰富是MOOC的巨大优势。随着MOOC的发展,更多学校参与进来,机制的不断完善,如果能在根本上与传统教育接轨,未来的MOOC或类似的线上学校也能够获得与实体学校一样的社会认可度。

结论

在网络传播革命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为网络传播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相对于历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的情境更为复杂,所借助的技术手段更加多元,创造力也更加的丰富。 MOOC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也需要全球化的理念,而MOOC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在MOOC模式的启发下,不仅局限于高等教育,初级教育也可以通过这个策略展开,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知识资源有限的而需求量巨大的状况下,是一个好的消息。借助新媒体技术对知识生产环节的改变,对知识传播环节的优化,有利于全球文化的发展繁荣。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的去解决这些问题,新媒体时代应该是一个人类生活和体验极其广阔和丰富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创造空前繁荣的时代,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创造。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2]戴安娜?劳利亚德(Diana Laurillard).Five Myths About MOOCs.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1月16日.

[3]杜克教学技术中心.“ipod”实验报告.2004年.

[4]彼得?海伊(Peter High).A British MOOC Start Up With A 44 Year Old Parent.福布斯,2014年1月13日.

[5]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十一章.

[6]David Dulceany.From “iConsumers” to “weLearners”: Negotiating Online Communities.Chronicle.2014年.

[7]路易丝?提科(Louise Tickle).Are MOOCs the best chance we have to satisfy a global thirst for education?.卫报,2014年1月20日.

[8]David Dulceany.From “iConsumers” to “weLearners”: Negotiating Online Communities.Chronicle,2014年.

[9]李一峰.手机传播:第六次传播革命的“导火线”.中国传媒报告,2002年第2期.

[10] Katie Lepi.The Myth of Learning https://www.doczj.com/doc/7c945601.html,demic,2014年1月30日.

[11] 邹景平.从对学习者的好处出发看MOOC. 搜狐教育.

[12]Sharon Hsiao .edX on How MOOC Video Production Affects Student Engagement.哥伦比亚大学EdLab.2014年3月15日.

[13] Research Triangle Park.Study: MOOCs Viewed Positively by Employers for Hiring, Training.PRWeb.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新媒体地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 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 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 本功能,是一种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 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 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 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 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 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 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 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 1 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 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 到 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社会的 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其后逐步衍生了一个新 的领域,即新媒体营销。笔者在了解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的界定、国内外不同营销方式的对比以及 当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新媒体营销的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以及前景广阔 等新特点,这无论对新媒体的发展还是对新媒体营销的经营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新媒体营销;营销模式;营销新特点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在新的价值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信息的 重整的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这不仅在商业领域带来新的商机,而且将社会群体服务引领 到了社会的最前沿。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不仅在新媒体市场占有 着重要的席位,而且在市场格局中占领先地位,一时发展成为目前盈利的主流。在2007年,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吸引资本大规模流入,营销价值加强,国际化竞 争加剧,整体产业向纵深挺进。2008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 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体作 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新媒体营销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一环,发展成 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最终带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二、新媒体及新媒体营销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①关于新媒体的界定,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是以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为代表,他认为“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 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 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②,即新媒体要不断更“新”;二是美国的《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即新媒体要向更“广”的人群;三是当代新媒体是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的一个标志,新媒体已 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工具,更是分众传播能够实现的最好方式,即信息传播须更“快”。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媒体应该体现在新、广、快三个方面,因此,新媒体是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 ①百度百科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7c945601.html,/view/1299105.htm 2012年6月10日进入 ②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内容 1信息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这类传播途径,并且在宽广的传播范围中自由散布消息,因此,新媒体可以传播的信息量十分艰巨大,人们在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媒体也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也不仅限于官方渠道,还可以通过民意选出新媒体消息发言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量。 2传播性质: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代表的传播群体身份多种多样,因此性质也显得比较随意。 3传播主体: 在新媒体中,传播主体可能是多元化的,可以和群众联系起来,构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 二、手段 1传播机制: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则更加广泛。大多数新媒体采用的是新型多角度传播机制。如互联网媒体,信息一旦传播开来,群众就能马上做出反馈,并且这类反馈不属于“一对一”的沟通,而是“一对多”的散射式信息传递,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传播链条不同: 新媒体具有较为优良的实时性特点,这是由于新媒体的从传播机制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产生的,因而不易遭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此外,新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所以不论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都难以破坏新媒体的传播链条。 3传播身份: 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可以很容易的发布匿名消息,任意一种虚拟称谓都可以作为传播身份。 三、传播效果: 1曝光率: 大城市曝光率要高于传统媒体 偏僻地区低于传统媒体 2受众参与度: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备很强的实时性,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参与群众。 3传播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覆盖率逐渐上升,其增长速度和电子科技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与渠道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一、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式 1.病du营销病du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du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想要推广的信息,像病du一样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传播者。病du式营销是一种神奇的营销方法。多数情况下,顾客会自愿地传播含有企业或其品牌、产品(服务)关键词的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迅速扩散。相比其他营销、广告推广手段,病du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接近于零,效益却要显著得多。借助病du营销,不仅能促进大量的一次销售,而且还“俘获”了众多的忠实顾客,为持续营销奠定好的基础。 2.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简单点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3.口碑营销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 4.饥饿营销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5.知识营销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知识营销需要一定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营销是实现知识营销战略的最佳手段之一;网络营销需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知识营销的内容是网络营销信息源中对用户最有价值的部分。 6.互动营销互动营销,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需要访问者参与其中,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互动的形式有两种:①由于企业的公关事件或由此引发的话题得到了广大目标群体的共鸣,于是目标群体积极响应,推波助澜,和企业共同把公关事件造成轰动效应。这一形式是公关事

新媒体培训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培训总结 一、新媒体产生的社会背景: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 2. 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 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 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5. 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以上所有需求。 二、新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主要包含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他们依托于纸张、收音机、电视机进行大众传播,可以是文字、图片、音视频。传统媒体的特质非常明显,也就是媒体展示什么,我们看什么,甚至在没有互动电视、带有回看功能机顶盒出现之前,我只能机械的随着时间流去看电视节目。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渠道和移动互联网渠道。在新技术、新软硬件的发展下,越来越细分用户,不断出现垂直领域的新媒体,教育就是一个很大的垂直领域。我们可以随时点击播放我们想要看的内容,快速进退、下载随身携带。更重要

的是,新媒体里增加了互动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变化。另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内容进行点评、转发,与作者进行交流,这种互动行为在传统媒体里是无法想象的场景。 当你的内容极具传播价值的时候,它不需要你有任何原始的渠道积累,可以迅速的传播出去。当你具备持续输出能力的时候,很多渠道会主动帮助你分发,将你的内容推荐到用户前端,供他们选择查看。所以新的分发机制下,我们更容易取得数据上的成绩,相对而言,会更容易成功! 新媒体常见的表现形式: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手机直播等。 爆炸式增长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作为学校,选用微信公众平台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三、使用新媒体开展学校宣传的必要性 1、微信自2011年1月15日上线,根据《2018年腾讯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达到惊人的10.58亿,微信占据了国内网民移动应用时间的第一位、时间占比高达23.8%,微信已经培养出用户高度的依赖性。这使微信不仅成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平台,而且已完全融入国内网民生活,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2、2012年7月微信上线公众号功能,以订阅号、企业号、服务号的模式将用户与资讯、服务连接在一起。根据《2017年微信经济数据报告》数据,截至2017 年底微信公众号已超过1000 万个,其中活跃账号350万,月活跃粉丝数为7.97 亿,公众号已成为用户在微信平台上使用的主要功能之一,使用微

新媒体推广方案教学文稿

新媒体推广方案 一个品牌,除了建立完整的体验通道之外,全面深入的概念诠释和传播是推广的关键。 根据企业的主要目标(全国性)市场和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分析,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自媒体和以PC端为端口的互联网媒体(合称新媒体)无疑是其重要的推广方式。基于此,就企业新媒体推广方面作出如下剖析,并提出概念性解决方案。 一、新媒体推广战略 当前,网络信息处于一种极度泛滥的趋势,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并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信息无法精确的传播给目标受众;2、信息的二次传播不足; 3、推广内容转化率不足。以此为矛盾点,就其新媒体推广战略做如下制定。 1、明确制定在不同阶段的推广主题——以企业的现状和市场环境分析为依据,其新媒体推广大致分为概念输出、价值体现、信息转化三个阶段;概念输出主要包含与企业相关背景、概念、特点、企业品牌等;价值体现主要产品的系统方案,价值,社会价值,家庭价值等,高度呈现企业在该领域中的技术领先,优先的解决方案。品牌转化则主要集中发力让产品(服务)信息通过与用户的需求的结合,将信息转化成价值。 2、找准市场的切合点——产业在当下话题影响力,与品类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需求是企业最主要的市场切合点;其次,产品的形式和效果区别于其产业的特点和优势,是其市场推广的切合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和完整传播市场切合点是推广的关键。 3、选择精准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平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都存在目标受众和大众受众,针对目标受众和大众受众的传播方式和通道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的切合点,以及自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在传播信息上的不同特点,规划其内容、形式、和平台。自媒体平台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为主,针对目标受众传播其行业背景、专业知识、解决方案等专业信息。互联网媒体以内容源网站和行业网站、用户类网站、及时通讯类工具等为主要平台,以IM推广,软文推广,论坛推广,问答推广,百科推广等形式针对大众传播。 4、信息准确、表现形式多样化——准确掌握针对社会新闻、行业、用户三个不同传播对象的信息要素(新闻爆点、行业权威、用户知识),以图像,文字,视频的形式集中通过产品、服务、技术、事件、活动、人物等多维度立体的呈现企业相关信息、品牌形象、综合价值。 5、解决体验和信息互动——此处所涉及的体验是指将体验感观(以文字、图像、视频形式呈现)供受众理解。互动关系到信息的可阅读性和参与程度,企业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及传播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互动性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宠儿!你我他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受益者,那么关于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你了解吗?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主要特点: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精编版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一、传播内容 1信息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这类传播途径,并且在宽广的传播范围中自由散布消息,因此,新媒体可以传播的信息量十分艰巨大,人们在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媒体也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也不仅限于官方渠道,还可以通过民意选出新媒体消息发言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量。 2传播性质: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代表的传播群体身份多种多样,因此性质也显得比较随意。 3传播主体: 在新媒体中,传播主体可能是多元化的,可以和群众联系起来,构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形式。 二、手段 1传播机制: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则更加广泛。大多数新媒体采用的是新型多角度传播机制。如互联网媒体,信息一旦传播开来,群众就能马上做出反馈,并且这类反馈不属于“一对一”的沟通,而是“一对多”的散射式信息传递,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传播链条不同:

新媒体具有较为优良的实时性特点,这是由于新媒体的从传播机制是在数字化平台上产生的,因而不易遭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此外,新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所以不论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都难以破坏新媒体的传播链条。 3传播身份: 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可以很容易的发布匿名消息,任意一种虚拟称谓都可以作为传播身份。 三、传播效果: 1曝光率: 大城市曝光率要高于传统媒体 偏僻地区低于传统媒体 2受众参与度: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备很强的实时性,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参与群众。 3传播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覆盖率逐渐上升,其增长速度和电子科技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知识讲解

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

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随之到来,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服务中。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不仅使得社会群体服务达到最前沿,更为各类型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新媒体的到来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中通过介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给予理论铺垫,对旅游系统、新媒体营销的媒介、方式、特点等给予理论铺垫,最后为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研究做出整理分析,提出了一套针对我国旅游企业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分别是产品营销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强调通过新媒体渠道,旅游产品要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改进;在竞争激烈形势下如何定价;旅游企业营销团队和体系不断完善和统一以及旅游企业合理制定营销计划,对营销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设计创意广告及广告语,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等。以此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策略;旅游企业

目录 第一张绪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研究的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旅游的特点....................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3.1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概念....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新媒体在旅游企业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 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 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我国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展望... 错误!未指定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附录............................. 错误!未指定书签。致谢............................. 错误!未指定书签。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

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一、新媒体的特点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具体讲: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3.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一)

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一) 摘要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它们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又是娱乐游戏的平台。 关键词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手机媒体AbstractNewmediawhichisbasedonthetransmissionoftheInternetandmobilephone,containstwoim portantfunctions:informationandentertainment.Itisaplatformofinformationtransmission,theplatfo rmofentertainmentalgamesaswell. KeywordsIPTVon-linegameinternetliteraturemobilephonemedia 新媒体,是指最近十多年因为传播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不同传播方式的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两大类,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与娱乐两种重要的功能,网络催生出了日益流行的新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浪潮,改变着人们的娱乐习惯,塑造出新的娱乐文化形态,娱乐文化开始进入“数字化生存”和“自由化传播”的新时代。与此相对应,娱乐文化促进了新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是新媒体成为颠覆传统媒体统治地位的最有力的文化武器,甚至可以说是新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显然,就这一新型的媒体文化传播形态而言,娱乐游戏甚至比信息传播更显得突出和重要。一、网络电视,互动的电视狂欢 在传统的电视娱乐中,狂欢是单向性的,观众只能接受“狂欢提供者”提供的“狂欢形式”和“狂欢内容”,没有选择更没有互动。但随着网络电视(IPTV)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娱乐方式将逐步被改变,观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娱乐主人”,电视娱乐变得“随心所欲”。 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数字化宽带网络传播信息和节目,以家用电视机或电脑为接收器,给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式,它集合了传统电视传输节目的优势,又克服了传统电视单向传输的缺点,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IPTV不仅变革原来电视用户的收看模式,还极大地推进网络用户的发展,IPTV是互联网与电视这两种新旧媒体的最佳融合。”①在中国,IPTV虽然刚刚起步,但势头看好,“根据易观国际数据分析,中国网络用户今年预计可达1.2亿,其中宽带用户3400万,手机用户今年可达4.02亿,到2008年,中国IPTV用户将达到855万,其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至400亿元。”②“中国电视观众的互动性、个性化消费需求在逐年增强,据麦肯锡提供的数据,年轻人在互动媒体上的消费时间是成年人的5倍。”IPTV的互动特性正好契合了年轻观众的个性需求。IPTV可以提供时移功能、视频点播、信息浏览查询等互动服务,使电视观众随时收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让大众的电视成为“我的电视”。“现在很多人把IPTV称为TV2.0,它代表着下一代电视的发展方向。”③ 在娱乐节目的播出中,互动性是网络电视最主要的特征,也被人们称为“视频点播”。网络电视的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显然,网络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观众的“受者”定位和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不断地发生位置的互换和移动。目前,从各大城市已经开通的网络电视提供的节目单来看,应该说,电视频道和用户需求都大大集中在娱乐节目的选择上,音乐、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娱乐资讯的互动点播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播出和收视份额,网络电视所呈现的是家庭娱乐的新平台与新世界。 网络电视多少有点令人激动和向往的娱乐世界,与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相比,网络电视的每一个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生产者,他们可以对选择的节目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加工、编辑,并进入与其他传播者、收看者互动的状态。所以,网络电视将促使传统电视节目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并且人人都变成了电视工作者和娱乐传播者。 二、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狂欢 人类的游戏活动开始于原始时期,游戏是人类克服自身所处的各种困境和放松身心甚至逃避现实的最好方式,也是娱乐文化的核心。如今,世界虽然发展到了网络时代,人类的游戏也

新媒体运营应该掌握哪些基础常识

我们常说的几类运营岗位——活动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中,有那么一种,几乎包含了以上岗位所需的任一技能,可以说,做好它,就能做好运营中任何岗位,那就是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能力可以说是运营的基本功,就像所有的基本功能一样,是一旦打扎实,将会助力我们能力的指数成长。 无论什么形式的活动,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而底层逻辑对应模块掌握得越全面,离成为运营高手也就越近,无论你是哪个行业的活动运营从业者,都可以从下文所列项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 一、活动形式 1、活动形式的核心——是否明确活动目的

真的,这个模块以下的内容可以不看,但这条要刻在脑海里。 做活动时,第一时间反问“这个活动核心目的是什么?”找到答案再开始下一步。一个活动能同时满足好几个目的,但是,每个活动有且仅有一个核心目的,请千万要找到它,如果实在模糊,试着罗列出来,按重要性排序,或者直接向项目发起人确认。 举个例子: 每日签到,可能的目的是:用户活跃、用户黏性、带来交易等,当核心目的为用户活跃时,用户如何在最优先的页面、最短的路径完成签到,是设计活动时考虑的重点,当核心目的是带来交易时,给用户什么优惠、怎样设计能使交易最大化,就变为考虑的重点。 以上例子的表述,是让我们明白重点不同带来的差异,是活动设计时每件事情的重要顺序发生了改变,如果不清楚活动核心目的,可能会在活动开展的流程里,难以对A事项和B事项,进行精确的优先排序。 2、活动形式的核心——是否抓住人性弱点 选择活动形式的要诀是判断其是否抓住人性弱点,对,没错,竟然不是活动创意,我们一定要非常清醒,这是我们判断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指标。 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要做活动,前期头脑风暴出N个活动创意后选预期效果最大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哪个创意最能抓住用户的人性弱点。

新媒体营销概念及新媒体营销特点汇总

新媒体营销概念及新媒体营销特点汇总 新媒体的称呼是与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而新媒体则是最主要借助于和电子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介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是依赖于互联网的,同时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又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是:将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途径(如微信、微博等线上社交平台、电子刊物、网站或软件、网络视频等等)作为载体,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和互联网的整体环境进行的营销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为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开拓一片新的发展领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和便捷。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 1、新媒体营销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由于充分发挥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等都可以成为新媒体营销内容的载体。有了丰富多元的传播媒介,受众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多元的营销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以其丰富的传播途径和多元的营销信息,扩充自身的营销容量,同时也使营销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可控。因此我们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实现对传统营销模式和营销领域的突破,使商品经济的营销变得更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满足。 云图在线+新媒体营销 2、新媒体营销具有普及性 由于新媒体本身就是借助互联网产生的,而互联网又在近年来已经实现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先决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媒体的特点,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是面对网络时代新挑战,开创舆论引导新途径、新方法,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博客、播客、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楼宇电视、分众媒体、电子杂志、IPTV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而言的,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着的诸如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现代化新型传播媒体,有人亦将此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舆情载体的多样性,传播主体的互动性,民意表达的真实性,舆情危机形成的突发性,意见观点的偏颇性。 二、新媒体传播的规律 新媒体同所有社会现象一样,在其纷繁多样的表象之后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人们对于网络舆情规律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规律。网络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传播新闻信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互联网无疑为社情民意的传达和反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渠道,但同时不良的网络舆情极易激 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走向现实推波助澜。现实社会上的许多热点事件会最先在网络上进行炒作,而且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舆情来源的“自媒体”规律。近年来,互联网不仅日益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舆论的基本走向。例如微博的井喷式发展却又一次显示了自媒体的力量,不仅刷新了网络传播的格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今中国媒体的整体生态。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还是在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激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民意表达渠道、社会互动场所。 其三,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规律。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可以通过无线、有线,计算机、手机等一切可以连入互联网的设备传播信息、表达意愿。不论通过何种网络设备,用户都可以平等的享有网络使用权限。 其四,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规律。六度分隔理论指的是:假如每个人跟自己认识的人之间是一步的距离,跟自己不认识而身边有人认识的人之间是两步的距离,那么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最多也就六步之遥。原本根本不可 收稿日期:2013-03-08 作者简介:高武(1966-),男,江苏铜山人,宁夏广电总台经济频道副总监,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和媒体管理研究。 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