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中科院《全球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全球生态学》复习整理

一、概念

1.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应性与脆弱性

敏感性:指一个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

适应性:指系统在其运行、过程或结构中对预计或实际气候变化的可能调节程度。

脆弱性:指气候变化对一个系统的破坏程度。它既取决于一个系统对于特定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又取决于此系统对于该变化的适应性(Houghton,2001)。

2.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一词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为人类科学家所使用。全球变化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如CO2浓度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land use):指人类依据土地的特点,根据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的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经营活动,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土地覆盖(land cover):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4.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在10微米附近(8 10 m)的红外光谱波长上吸收辐射、对地表有一种遮挡作用的气体,并导致地球大气的增温,如CO2,CH4,N2O,O3和H2O等。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高浓度的CO2等温室气体象温室的玻璃罩一样只允许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却吸收从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而导致地球大气温度升高的效应。

5.大气环流模式

大气环流模式(GCM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大气环流模式是进行天气和气候预测的基础,是对用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的大气数值模式的总称。

-是由流体力学方程组和热力学方程组组成的一组用于定量描述发生在大气、

海洋、冰和陆地的各种过程的方程组。该方程组可以综合地反映相耦合的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系统内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过程的相互作用,预测大气运动的变化。

6.植被、植被区划与植被类型

植被:是植物生长着、繁殖着,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与隐蔽所,并通过截留雨水与养分循环稳定土壤的植物群落。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组合的植被地理区。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植被类型:(自己写的,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找到更好的答案):指在一定地带,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植被型,其区系成分是植被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课件提到点)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的,它们的区系成分也是植被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重视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以及一些“标志种”的地理-历史成分,它们对于植被区划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并可据以进行定量的统计。

7.气候-植被分类

研究气候与植被类型地理分布之间关系的科学。

8.遥感(remote sensing )

根据Campell(1996)的定义,遥感“是在地面之上,根据地物在一定的电磁辐射波段内的反射或发射能量特征,对陆面和水面进行数字成像分析的实践活动”。

9.植物生产力概念:生物生产力、植物的总初级生产力、植物净

第一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净生物群区生产力

生物生产力:指生物及其群体,甚至更大尺度(包括生态系统以至生物圈)生命有机体的物质生产能力,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第一性生产力:指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借助于太阳能同化CO2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亦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

植物的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的有机碳量,又称总第一性生产力(方精云等,2001)。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表示植物所固定的有机碳中扣除其本身的呼吸消耗部分。这一部分用于植被的生长和生殖,也称净初级生产力。

NPP=GPP - RA

式中:RA表示自养呼吸(autotrophic respiration),为自养生物本身呼吸作用所消耗的同化产物。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指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土壤、凋落物及植物量等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或能量的变化,亦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异氧呼吸(土壤及凋落物)之差。它表征了陆地与大气间的净碳通量或碳储量的变化速率。

NEP=(GPP-RA)-RH=NPP-RH

式中:RA 表示自养呼吸,RH 表示异养呼吸(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亦即异养生物呼吸消耗量(土壤呼吸作用)。

净生物群区生产力(NBP: Net Biome Productivity)是指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中减去各类自然和人为干扰(如火灾、病虫害、动物啃食、森林间伐以及农林产品收获等)等非生物呼吸消耗后所余下的部分。

NBP = GPP-RA-RH-NR= NPP-RH-NR= NEP-NR

式中:NR为非呼吸代谢消耗的光合产物。

10.模型概念:统计模型、遥感模型、过程模型;陆地表面模型、

生物物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统计模型:又称为气候相关模型,以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等为代表。统计模型是利用气候因子估算植被NPP,因此大部分统计模型估算的结果是潜在植被生产力或称气候生产力。气候生产力指某一地区植物群体在气候处于最佳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模型:是根据卫星遥感资料推算生产力,是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监测的有效工具,如CASA模型,但该类模型还处于发展阶段,且模型中许多参数的生态学意义还不清楚。

过程模型:又称机理模型,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过程模型考虑生理生态和生物物理过程及这些过程确定的生产力空间、时间特性,它根据植物的生长规

律以及该研究地点的给定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来模拟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及养分循环。

陆地表面模型(land surface models ):主要用于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能量、水分和动量平衡,且根据已经的植被地理分布以及土壤特征进行全球模拟。

代表性模型,如BATS模型,SiB模型,LSX模型,LSM模型

不足:没有考虑对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植被覆盖的潜在变化

生物地理模型(biogeography model):主要用于模拟全球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植被的地理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代表性模型,如DOLY模型,BIOME模型,MAPSS模型

不足:主要描述植被结构与气候、土壤间的相互关系,且是静态描述,即假定植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反应植被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geochemistry model):主要用于模拟植被、枯枝落叶和土壤有机质各汇内部以及各汇之间的碳和养分循环

代表性模型:如CENTURY模型,T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

不足:尽管将植被过程与水分循环有机联系在一起,可模拟NPP、碳及养分循环,但它们是以给定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为基础的,不能预测植被类型的变化

11.全球变化陆地样带

定义:由一系列沿着某种具有控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组成,生物圈-大气圈痕量气体交换和水分循环的全球变化驱动力:温度、降水和土地利用梯度分布的生态研究站点、观测点和样地组成的,其长度应不小于 1000公里以确保覆盖气候和大气模式以及决策尺度,并有足够宽度(数百公里)以涵盖遥感影像范围。

12.描述和模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些概念:库、通量、源、汇、

收支、周转时间、循环

库(reservoir):又称盒(box)或分室(compartment)指以某一物理、化学或生物特征定义的大量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被认为是均一的。

通量(flux):单位时间从一个库传输到另一个库的物质量,以F表示。

汇(Sink):进入库中的物质通量,通常以Q表示。

源(Source):从库中流出的物质通量,常以S表示。

收支(budget):是指一个库中的所有源和汇的总和。

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一个库的周转时间是指库的容量M与库所有汇S的和的比率或指库的容量M与库所有源Q之和的比率。周转时间是指在汇保持不变且无源的条件下库被用空所需的时间。

循环(cycle):由2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库组成的系统,物质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在该系统内传输。如果所有物质在该系统内循环,则该系统是封闭系统。

二、理解

1.描述地球系统及其组成特点,并指出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异同地球系统是一个由包括人类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地球环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巨大的复杂系统。对于地球系统的变化,太阳是外界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则是内在的驱动源。

组成特点:地球是一个由若干个开放系统组成的准封闭系统。除从宇宙中坠落的陨石外,其只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而基本上没有物质交换;而地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则属于开放系统,彼此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交换。

“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组成的,这五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控制着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也包含上述五个圈层,不过气候系统对岩石圈仅考虑了最上层部分,即土壤和山脉地形等,没有考虑深层的地壳和地幔等,也就是说在地球系统中还包含了地质过程。

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的异同(网络版本):

相同点:(1)二者组成成分相同,都包括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2)二者都属于准封闭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没与物质交换;(3)二者都是很复杂的而且是高度非线性的系统;(4)二者的动力都主要来自太阳能。不同点:(1)地球系统范围更广,不仅包括气候系统,还有生态系统、海洋系统以及人类作用过程等;(2)气候系统具有可预报性,地球系统却不能;(3)地球系统的关键过程是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气候系统只包括与气候相关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2.阐述气候-植被分类定量研究的3个阶段及其特点

气候-植被分类定量研究的3个阶段:

①基于相关性的气候-植被分类阶段

基于相关性的气候-植被分类特点:以现实自然植被类型与气候之间的相关性为特征,还没有将对植物生理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的气候因子作为植被分类的指标,也没有考虑植物的生长过程,是非机理性的。包括简单指标的气候-植被分类和综合指标的气候-植被分类。简单指标的气候-植被分类:主要是指利用一些观测的单一环境因子来进行植被类型分区的研究方法,以Koppen的生物气候方案为代表。

②基于植物生理生态限制作用的气候-植被分类阶段

基于植物生理生态限制的气候-植被分类特点:以对植物生理生态活动具有明显限制作用的气候因子作为气候-植被分类的指标。这类模型又称为生物地理模型(Biogeography model),主要描述了植被的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指数等,不足的是这类模型关于植被类型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是静态的,即植被与气候处于平衡状态,也没有反应植被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作用。

③基于植被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气候-植被分类阶段

基于植被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气候-植被分类特点:将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植被的分类上得到综合体现。

3.遥感在现实陆地植被生产力监测中的作用及其缺限

遥感模型是根据卫星遥感资料推算生产力,是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监测的有效工具,如CASA模型,但该类模型还处于发展阶段,且模型中许多参数的生态学意义还不清楚。

遥感技术系统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是从传感器本身发出电磁波,然后测定地物的放射量(如雷达)。这种遥感的主要优点是全天候,在夜晚和多云天气也可正常工作。后者可分为两种:①是记录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主要测量波段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②是记录地物本身的能量,测量波段集中在远红外线波段和微波波段。

遥感的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

①地物自然属性的研究,如土壤、植被、水体及人造建筑工程等;

②对地观测,即运用照相机、雷达、多光谱扫描等仪器记录地物反射的电子辐射能量并使其定量化;

③信息提取,也就是把观测到的资料根据研究目的作进一步的系统分析,以获取有用信息;

④应用卫星资料结合其它数据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如土地利用、地质勘探、

水文学、植被及土壤研究。

遥感资料应用的若干问题

遥感资料的地面分辨率可从1m到1km,使用哪一种遥感资料应视研究的大小和研究目的而定。

例如,在大区域内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并一定能得出好结果,反而在计算上浪费了许多时间。相反,在小区域用低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又往往需要达到不到精度的要求,损失掉很多有用信息。再如,在同样大小的区域内水文研究往往需要高分辨率的数据,而气候分析则可以用低分辨率的资料。

对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是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在卫星资料的获取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数据的质量和精度。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数据的辐射误差。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

-由传感器本身

-大气散射造成(地形与入射角的影响不予讨论)

例如,测到的物体亮度读数是60,可能其中的50是物体本身实际亮度,而10则是大气折射产生的。

②地理上的定位误差。这包括:

-两幅遥感图像的拼接误差

-用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空间引起的误差。

在分析处理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把这种误差保持在最小范围内。这就需要根据地形图上的已知控制点来进行几何纠正,以保证相邻两幅图像拼接的精度。尽管目前已有许多数据处理软件可供选择,但应根据特定研究目的,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在建立大区域系统模拟时,遥感数据只是许多数据源之一,因此协调遥感数据与其他来源的数据(如气候、土壤及地形)之间的精度是值得注意的。

一般来说,遥感数据比气象台站观测的数据和土壤图提供的数据精度要高,但卫星资料提供的初始数据只反映了土地覆盖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并不等同于土地利用及植被分类图。某一地区的卫星影像必须和其他地面实测数据相结合,才能得实际的土地利用或植被分类图。

●虽然可用卫星资料来判别植被的疏密度、木材产量及森林类型,但这种分类

法大都根据统计学方法得到,而不是基于生物物理学的原则进行的。

●因此,分析或模拟的结果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研究区域,而不具备普适性。

●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把数据统计与基本的生态属性更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

4.试述植物的总初级生产力、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净生物群区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总初级生产力(GPP),即光合产物。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初始物质与能量,也是碳循环的基础,随不同植被类型而异。

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中,约有一半通过植被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作用)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即形成植被的生长量(Whole plant growth),表示单位面积中用于植被净生产的有机体量,即总生长量。

植物生长形成的有机碳即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流向主要有两种:

1.大部分以凋落物(Litter fall)的形式进入地表,它们或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一部分(从较长时间尺度而言,这些土壤有机质又通过土壤呼吸作用而释放到大气中)或以凋落物分解形式回到大气;

2.其余部分则成为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植物的生物量(Biomass)。

而净生物群区生产力(NBP):指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中减去自然和人为干扰(如火灾、病虫害、动物啃食、森林间伐以及农林产品收获等)等非生物呼吸消耗后所余下的部分。

5.试述模型的重要性及其生命力

人们为什么要建立模型,模型的生命力又在哪里呢?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系统内发生的事件及其状况很难进行预测。尽管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详细理解有助于增进对生态系统过程的预测能力,但是目前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许多生态现象和资源管理问题包含了许多的相互作用以至于凭借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对于生态系统过程的预测还很困难。

自然现象的复杂性早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推理,即根据简单的假设或因果推理来描述现象的方法,通常被用于描述、定义和解释这一世界。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增进对我们已经相当了解的系统过程理解的唯一方法,但是对于哪些了解很有限的复杂现象,试图凭借简单的假设或因果推理来进行解释是不可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地研究这一复杂现象,建立反映这一复杂现象的综合模型,且利用该模型来预测这一复杂现象及其对于扰动的反应。

模型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模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抽象或是一个物理实体的表达,以某一方式反映真实世界的结构和/或功能及其过程。譬如,综合反映某一生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模型,图像和雕像也是一类模型。许多不同类型的模型已经并将继续在生态学和资源管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模型与计算机的结合则是近三十年来的事,这类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对复杂系统的特性和行为的理解。

一个模型在其建立之初通常并不能很精确地描述真实物体或过程,可是模型可以不断改进。一些模型在改进后能够很好地反映现实以至于不再是一个模型而是模型试图反映的现实。然而,模型毕竟是模型,所有的模型在一定程度都不正确。一个模型的好与不好取决于该模型提供的它所描述的现实可否被接受,而不是取决于模型的对与错。

人们为什么要建立模型,从模型可得到什么,一个建立的模型的价值是什么?首先,模型可以作为预测的工具。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所获得的新信息很少,模型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做什么,而不在于模型怎样被建立。另外,模型可被用作启发式的练习,即一种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所想了解的系统的方法和确定我们还不了解但希望或需要了解的系统的方法。一个已经建立的模型用途并不大,许多模型在其建立后从未用过。这些模型的价值在于模型的发展而不在于这一完成的产品。

生态学家和可更新资源的管理者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模型。这些模型在类型(文字,图形,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型)、范围和分辨率方面(如生理过程模型、单株树木生长模型、森林生长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或整个生态系统模型)和目的方面(如描述自然现象,组织现存数据,确定信息不足或研究需要,教/学过程,或预测未来状况和系统对于自然扰动和/或管理的反应)变化很大。

每类模型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尽管从目前模型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模型会大幅度地增加,但没有一类模型可支配其它类型的模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态知识的增加和定向管理的发展将促进生态系统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的结合,从而成为未来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一个主要工具。

6.简述全球变化生物圈模型的分类及其特点

①陆地表面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能量、水分和动量平衡,且根据已有的植被地理分布以及土壤特征进行全球模拟。

陆地表面模型主要被用于大气环流模型(AGM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以模拟陆地表面和大气之间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代表性模型,如BATS模型、SiB模型、LSX模型、LSM模型

模型不足:没有考虑对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植被覆盖的潜在变化

②生物地理模型:又称生物群区(biome)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全球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植被的地理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代表性模型,如DOLY模型、BIOME模型、MAPSS模型

模型不足:这些模型主要描述了植被的结构与气候、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是静态描述,即假定植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反应植被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作用。

③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主要用于模拟植被、枯枝落叶和土壤有机质内部及其之间的碳和养分循环

代表性模型:如CENTURY模型、T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

模型不足:尽管从机理上将植被的过程与水分循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模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及养分循环,但它们是以给定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和土壤类型为基础的,不能预测植被类型的变化

三类模型的特点

●平衡状态:三类模型都是独立发展的,都只反映了生物圈的不同方面,而且

主要模拟的是平衡时的生态系统状态,没有综合地考虑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植被分布的反馈作用和生物圈过程对气候的反馈作用,因而使得模拟生物圈的状态及其与气候系统的潜在作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植被结构与功能的分离:三类模型对陆地表面过程、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地球

化学之间的许多关键联系的描述也不够,没有将植被的结构与功能综合考虑。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综合的模型,以模拟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

用,特别是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

7.试述“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核心项目的研究目标与核心科学

问题

(课件版)

目标:①预测气候、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农业、森林、土壤和生态复杂性

②确定这些影响对于大气和物理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

核心科学问题:

①驱动力:气候、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

②尺度问题: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

~~~~~~~~~~~~~~~~邪恶的分割线:网络文献版作补充~~~~~~~~~~~~~~~~~

GCTE计划的目标:

(1)预测气候、大气成分、土地利用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系统和经营性森林系统的影响。

(2)确定这些影响将如何对大气和物理气候系统产生反馈。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就是要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的角度,研究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探讨全球变化的成因与控制机制、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生态系统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研究全球、大陆和流域尺度复杂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系统内部各亚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其中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水循环与水资源、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为其三大优先研究领域。其主要科学问题包括:

全球大气化学成分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发生作用的?在痕量气体的产生与消失过程中,生物过程起着什么作用?

全球变化是怎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是怎样产生响应和反馈的?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是如何影响一定时空尺度范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以及它们反过来是怎样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功能的?

土地利用、海面升高和气候变化如何改变海岸生态系统,其后果是什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如何响应和影响气候变化的?

过去发生过什么重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其原因何在?

全球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功能、经济与生态价值如何评价?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和有害生物的迁移。如何通过观测水平的提高,依靠气候、土地利用和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化情景来预测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并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在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为了确保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应采取哪些政策?

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

生物圈代谢与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机制和生态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机制。

区域尺度的地圈—生物圈—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的机制,以及关键生态学过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全球、大陆和流域尺度复杂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系统内部亚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间的相互作用。

8.简述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及其选择标准、特征及其全球分布区域

定义:由一系列沿着某种具有控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组成,生物圈-大气圈痕量气体交换和水分循环的全球变化驱动力:温度、降水和土地利用梯度分布的生态研究站点、观测点和样地组成的,其长度应不小于 1000公里以确保覆盖气候和大气模式以及决策尺度,并有足够宽度(数百公里)以涵盖遥感影像范围。

选择标准:

●具有一系列连续的样点、生态实验站和观测点

●反映全球变化驱动力

●一定的空间范畴

●为若干IGBP的核心项目提供有用资源

●已经建成或随着研究样点的选择而积极发展的研究队伍

样带是获取全球变化及其影响信息的有效平台,具有以下特征:

①可比性:比较研究一直就是理解生态系统过程和格局的有效研究手段

②重复性:沿着某一环境梯度重复生态系统水平的实验,可用于分析环境

因子及其与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综合性:样带是分散研究站点的观测研究与一定空间区域综合分析的桥

梁以及不同时空尺度模型间耦合与转换的媒介,其研究成果可反映不同时空尺度及人类活动的现实

④协作性:可推动在同一地点开展研究的不同学科科学家,特别是IGBP

各核心项目的协作研究,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⑤应用性:可促进从较小尺度过程的研究应用到决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其

它研究者感兴趣的区域和全球研究范畴

全球分布区域包括:潮湿热带地区(卡拉哈里样带、稀树草原样带、北澳大利亚热带样带)。中纬度半干旱地区(阿根廷样带、中国东北样带、北美中纬度样带)。高纬度地区(西伯利亚远东样带、西西伯利亚样带、欧洲样带、北方林样带、阿拉斯加纬向样带)。半干旱热带地区(亚马逊样带、迈澳姆宝灌丛样带、亚洲东南样带)。寒温带至热带森林区域(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9.试述导致未来气候预测不确定性原因及未来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

系统研究需重视的方面。

不确定性因素:

?气候模式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的时间、幅度和区域特

征预测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过程、反馈机制与原因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目前的预测因子只考虑了太阳黑子与气候变化的

联系以及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并没有考虑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和影响。

?特别是,对于下述方面的描述还不完善:

(1)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它们影响着对未来浓度的预测;

(2)云。云对气候变化的幅度有很大影响;

(3)海洋。影响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和发展;

(4)极地冰盖。它影响对海表面上升的预测。

需重视的方面: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估与预测全球变化对植被/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未来应加强以全球变化为背景的关键生态因子与不同尺度上植被/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研究,揭示其适应的机理,定量地理解生态过程,特别应强调以下方面的研究:

(1)从不同的尺度上展开研究:揭示响应的分子水平机理;细胞结构、分裂的特性;不同的器官中组织的变异及其适应的机理;个体的生长发育的变化;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趋势及其预测。通过对不同尺度的比较研究,阐明影响机制,揭示各尺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相互协调的机制。

(2)不同区域间的研究及比较:针对全球变化所引起的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找出各自区域内的关键因子,研究本区域内优势植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揭示其适应机制,为制订特定区域的生态安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3)不同植被生态系统类型的研究与比较:研究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等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揭示各自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预测比较它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生态贡献,为制定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4)多因子的交互作用对陆地植被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未来的全球变化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综合模拟的手段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整合研究植物的响应及其适应机理,为阐明和预测未来全球变化条件下陆地植物的复杂变化直接提供第一手资料。

(5)陆地植物对未来环境的反馈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了陆地植物,而变化了的植物亦将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这方面的模拟预测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后记:

后面大题的总结不够精炼,是因为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出论述题,不知道大家是啥口味,所以可以自行删减哈。这个总结还有一些问题答案不好找,所以有一些是网络上和文献上找来的,特别是第1题、第3题,希望同学们有时间的时候继续总结一下,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与大家分享一下。

最后祝各位童鞋在考试中取的好成绩

................!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John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系统理论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由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及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四个研究所整合而成,此外还拥有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随机复杂结构与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和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等。2010年11月成立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旨在从国家层面搭建一个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拥有完整的学科布局,研究领域涵盖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共有16个硕士点和13个博士点(二级学科),分布在经济学、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六个一级学科中,可以在此范围内招收和培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2006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我院数学学科的整体评估得分为本学科的最高分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硕士招生类别为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9年共计划招收122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616数学分析 现行(公开发行)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数学系用数学分析教程。 801高等代数 [1] 北京大学编《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3月第1版,2003年7月第3

版,2003年9月第2次印刷. [2] 复旦大学蒋尔雄等编《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复试原则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招生工作小组领导下,按研究所成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设组长1人、秘书1人。 复试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其中专业知识成绩占60%,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成绩占20%,综合素质成绩占20%。 在面试环节,每位考生有5分钟自述,考查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外语(口语)水平和综合素质等。 1、专业知识面试重点考查考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2、外语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3、思想品德的面试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遵纪守法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容。 4、体检主要了解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体能、体质和心理素质等。 5、研究生部通过“政审表”向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或考生管理部门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况和现实表现。“政审表”将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时间部署与调档函一并寄发,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公章,随档案一并寄回。政审合格方可寄发录取通知书。 六、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录取原则 复试小组对本学科参加复试的考生根据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的综合评定,得出拟录取考生名单,经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 最终录取成绩: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得出录取成绩。加权平均采用下列公式: 录取成绩=(初试成绩÷5)×40%+复试成绩×60%。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政审不合格、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将在网站上公示10个工作日 七、中国科学院大学系统理论专业考研复习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

中科院研究生英语A英语速读第一册期中考试翻译试题(全)

Passage1(共4句) 1. Among his first efforts in this area was “Tommy Tucker’s Tooth” (1922), a short combining live action and animation made on assignment for a local dentist. 他在这个领域的第一个成就是“汤米塔克的牙”(1922),一部结合了生动动作和动画,描述给当地医生任务的短剧。 2. A 1945 Look magazine article, titled “Walt Disney: Teacher of Tomorrow,” described Disney as “revolutionizing a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cited how the Donald Duck short “The New Spirit,” mad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reasury Department, affected 37 percent of Americans regard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taxes 1945年,瞭望杂志一篇标题为“沃特迪斯尼:老师的明天”的文章,把迪斯尼描述为“改革一个教育体系”,并且引用美国财政部是如何用唐老鸭短剧“新的精神”来影响37%的美国人交税的意愿。 3. This film contributed to Disney’s being presented with an award of merit,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public safety, by the Automobile Club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因为迪斯尼对于公共安全的贡献,南加利福尼亚汽车俱乐部给予迪斯尼功绩的奖赏。 4. I’m not an educator. My primary purpose is to entertain – though if people want to read education into my work, that’s fine with me. 尽管他的一些作品中体现一些教育意义,但他很快指出“我不是教育家,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但如果人们想要从我的工作中受到教育,我也乐于接受”。 Passage 2(共3句) 1. Diffus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molecules or ions scatter or spread from regions where they are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towards regions where they are in lower concentrations. 扩散是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区域分散或散布至低浓度区域的过程。 2. Such motion is haphazard, but it accounts for the mixing of molecules that commonly occurs when different kinds of substances are put together. 这种运动是无规则的,但它解释了将不同种类的物质放在一起时,通常会发生分子的混合的原因。

期末考试总结大全

期末考试总结大全 期末考试结束了,同学们有没考好?没考好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小雅整理的期末考试总结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期末考试总结一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了。我的成绩是:语文96、数学79分。语文成绩列全班第20名,数学成绩列第一名——倒数第一名。闭幕式后我把成绩册丢在班级不敢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回到家,我赶忙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关起门来,眼泪也不由自主的从眼角溜了出来…… 爸爸下班回到家里,知道了我的期末考试情况,没有想到他没有责备我,他说: 要为成功总结经验,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语文能考96分是因为我将要求背诵的课文、抄写的生字都掌握了,而且还在爸爸的辅导下做了三份期末模拟试卷。而数学考试考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就恰好相反: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考试的时候粗心大意…… 知道这些使我落后的原因了,我一定会针对它们加以改正,争取当上“三好学生”。 期末考试总结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年级学习生活不知不觉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也为自己

的学习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每门功课都达到老师和家长满意的成绩:数学100分、英语100分、语文98分,总结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第二,改进了学习方法。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要求背诵的课文提前背过。坚持写日记,记录生活笔记。(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积极发言,大胆思考。(3)每天的家庭作业认真检查,再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记在错题集上,考前几天再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4)要多读一些课外书,了解课外知识,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多看几篇作文。 第三,课外特长不放松。能够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课外辅导班学习绘画,在学校的想象画评比中,我荣获“艺术之星”的称号。

835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分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对自然地理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地球的运转 4.地理坐标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7.地壳的物质组成 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9.大地构造学说 10.火山与地震 11.地壳的演变 (二)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2.大气水分和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5.气候变化 6.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三)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 3.海水的运动 4.海平面变化

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包括河流 7.湖泊与沼泽 8.地下水 9.冰川 (四)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类型特征 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 2.生物与环境 3.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 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自然区划 4.土地类型研究 5.人地关系研究 二、考试要求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2017年中科院数学分析考研试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数学分析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 1.(10分)计算极限lim x !1 x 32 (p 2+x 2p 1+x +p x ):2.(10分)已知a n +1(a n +1)=1;a 0=0,证明数列的极限存在,并且求出极限值. 3.(15分)f (x )三次连续可微,令u (x;y;z )=f (xyz ),求 (t )=@3u @x@y@z 的具体表达式,其中t =xyz . 4.(15分)求Z dx 1+x 4 :5.(15分)已知f (x )在[0;1]上二阶连续可微,并且j f (x )j ?a ,j f 00(x )j ?b ,证明f 0(x )? 2a +b 2 .6.(15分)已知f (x )有界且可微,假设lim x !1f 0(x )存在,求证lim x !1 f 0(x )=0.7.(15分)求二重积分“ D j x 2+y 2 1j dxdy ,其中D =f (x;y )j 0?x ?1;0?y ?1g . 8.(15分)已知a n =n X k =1 ln (k +1),证明1X n =11a n 发散.9.(15分)已知n 为整数,a 为常数,I n (a )=Z 10dx 1+nx a .(1)试讨论a 对敛散性的影响; (2)当a 在使积分收敛的情况下,求lim n !1 I n (a ).10.(15分)在[a;b ]上(0

中科院陈玉福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期末简答题答案

1. 贪心算法和动态规划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它们都有那些优势和劣势? 共通点:动态规划和贪心算法都是一种递推算法,均有局部最优解来推导全局最优解 区别:贪心算法中,作出的每步贪心决策都无法改变,每一步的最优解一定包含上一步的 最优解,而上一部之前的最优解则不作保留。 动态优化算法,全局最优解中一定包含某个局部最优解,但不一定包含前一个局部最优解,因此需要记录之前的所有最优解 动态规划算法利用子问题重叠性质,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计算一次,将其解保存在一个表格中。不同的子问题个数随着输入问题的规模呈多项式增长,因此,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只需要多项式时间,从而获得较高的解题效率。但它需要计算之前所有情况花费,更加耗费空间。 贪心算法所作的选择依赖于以往所作过的选择,但决不依赖于将来的选择,这使得算法在编 码和执行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贪心算法是只是找局部最优解,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 2. 试比较回溯法与分枝限界算法,分别谈谈这两个算法比较适合的问题? 二者都是在解空间树里搜索问题的可靠解或最优解,但是搜索的方式不同,回溯法采用深 度优先的方式,直到达到问题的一个可行解,或经判断沿此路径不会达到问题的可行解或最优解时,停止向前搜索,并沿原路返回到该路径上最后一个还可扩展的节点,然后,从该节点出发朝新的方向纵深搜索。分枝限界法采用的是宽度优先的方式,它将活节点存放在一个特殊的表中,其策略是,在扩展节点处,首先生成其所有的儿子节点,将那些导致不可行解或导致非最优解的儿子节点舍弃,其余儿子节点加入活节点表中,然后,从活节点中取出一个节点作为当前扩展节点,重复上述节点中扩展过程。可以看出,回溯法一般用于求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而分枝限界可以用于求出问题的所有可行解。 3. 何谓最优化原理?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动态规划算法是通过什 么问题的什么特性提高效率的? 一个最优化策略的子策略总是最优的。一个问题满足最优化原理又称其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最优子结构性质,子问题重叠性质是计算模型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的两个基本要素。 动态规划算法利用子问题重叠性质,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计算一次,将其解保存在一个表格中。不同的子问题个数随着输入问题的规模呈多项式增长,因此,动态规划算法通常只需要多项式时间,从而获得较高的解题效率 4. 什么是多项式时间算法? 若存在一个常数C,使得对于所有n>=0,都有|f(n)| <= C*|g(n)|,则称函数f(n)是O(g(n))。时间复杂度是O(p(n))的算法称为多项式时间算法,这里p(n)是关于n的多项式。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O(n^3)的算法都是多项式时间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log(n))、O(n!)、O(2^n)的算法是指数时间算法。 一个优化问题如果已经找到了多项式时间算法,则称该问题为多项式时间可解问题,并 将这类问题的集合记为P,因此多项式时间可解问题就称为P类问题。。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整理)中科院自然地理.

山地所2006年一、名词解释30分 河流 梯度风生态系统土壤机械组成滑坡 假整合 二、改错30分 1、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 2、关于山地气候的问题 3、关于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 4、季风的概念 5、地震的概念 6、成冰作用的问题 三、简答60分 1、西南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特征 2、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及中垂直带谱的名称 3、台风(热带气旋)的概念、形成及分布,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四、论述30分 1、泥石流滑坡的成因,分布规律的原因 2、森林的作用方面的论述 新疆所2003年 一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 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 潜水 二简答 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 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 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新疆所2004年 一名词解释 承压水 雅丹 林德曼效率准平原 3S ENSO 生物圈种群 土地 流量 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 二简答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 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三综述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 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新疆所2005年 一、名词解释(60分) 克氏力起沙风蛇形丘辐射雾河流袭夺悬移质灰化作用锢囚锋顶级群落石环 土地结构三角洲土壤肥力LUCC 二、简述 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5分) 2.简述水量平衡的通用方程及假设条件(15分) 3.简述经向地带性10分 4.简述河漫滩类型及地貌特征10分 5.简述群落的参数特征(15分) 三、论述 1. 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及原因(20分) 2.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25分) 地理所2002年 一、名词解释(28分,每小题4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 2.气团与锋 3.岩溶峰林与溶原 4.黑钙土 5.顶级群落 6.土地 7.地域分异 二、填空、选择题(20分,每小题5分) 1、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此时北纬30度的某地的昼长( )夜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度。 2、逆断层是指:①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②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③两盘沿着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3、阶地类型主要有:( )三种。 4、土壤粘化过程主要在( )气候条件下发生,壤粘化作用明显的土壤是( )和( )。 三、问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2、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四、分析论述题(21分,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

中科院-模式识别考题总结(详细答案)

1.简述模式的概念及其直观特性,模式识别的分类,有哪几种方法。(6’) 答(1):什么是模式?广义地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可观察的物体,如果我们可以区别它们是否相同或是否相似,都可以称之为模式。 模式所指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从事物获得的信息,因此,模式往往表现为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的直观特性:可观察性;可区分性;相似性。 答(2):模式识别的分类: 假说的两种获得方法(模式识别进行学习的两种方法): ●监督学习、概念驱动或归纳假说; ●非监督学习、数据驱动或演绎假说。 模式分类的主要方法: ●数据聚类:用某种相似性度量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组织成有意义的和有用的各种数据 集。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的方法,解决方案是数据驱动的。 ●统计分类:基于概率统计模型得到各类别的特征向量的分布,以取得分类的方法。 特征向量分布的获得是基于一个类别已知的训练样本集。是一种监督分类的方法, 分类器是概念驱动的。 ●结构模式识别:该方法通过考虑识别对象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达到识别分类的目 的。(句法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相同的单元(神经元)组成。相互间的联系可以 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传递增强或抑制信号。增强或抑制是通过调整神经元相互间联 系的权重系数来(weight)实现。神经网络可以实现监督和非监督学习条件下的分 类。 2.什么是神经网络?有什么主要特点?选择神经网络模式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8’) 答(1):所谓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基于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 理系统(计算机)。由于我们建立的信息处理系统实际上是模仿生理神经网络,因此称它为人工神经网络。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的两种操作过程:训练学习、正常操作(回忆操作)。 答(2):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固有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 ●知识的分布存储; ●有较强的容错性; ●有一定的自适应性; 人工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不适于高精度的计算; ●人工神经网络不适于做类似顺序计数的工作;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人工神经网络必须克服时间域顺序处理方面的困难; ●硬件限制; ●正确的训练数据的收集。 答(3):选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要基于应用的要求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能力间的 匹配,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期末考试总结

期末考试总结 光影似箭,岁月如梭。期末考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想从期末考试中获得鲜花和掌声吗?想,那么,就请把握现在,决战期末。 “十年砺剑百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我坚信即使前方道路充满阴霾和坎坷,我们都必须勇敢面对!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坚持下去,成功必将属于我们自己!让我们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让我们心中伴着信念,矢志不渝,带着希望而迈向辉煌! 下面我就在未来半个月中,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状态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争分夺秒,提高效率。期末考试是对一学期来所学内容的全面考查,它所复盖的知识点多,能力要求也更高更全。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和记忆,我希望我们学生要珍惜这半个月的时间,坚持不懈。一方面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安排。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作业和测试卷拿出来整理,找出原来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再做一些同类的题目进行巩固。成绩优异的同学可以归纳方法,一题多解。学有困难的学生多注重基础知识,可以完

成书本的练习题,举一反三。还要多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复习的效率就提高了。 第二,面对困难、不要泄气。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但有时只要你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会豁然开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第三,平和心态,决胜千里外。同学们,临近考试,请你放下背上的包袱,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坦然的迎接考试,迎接梦想的飞翔。你可以思慕古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向往诗圣李白恃才傲物的豪迈情怀,艳羡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啸傲考场,人生处处精彩。 同学扪,考试的号角已经吹响,胜利的旋律在寰宇回荡,长风破浪正此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动起来吧,我们一定会谱写自己的辉煌。相信自己吧,人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我们的成绩一定会步步高。 (本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附:

2019版国科大生物信息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科院生物信息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陈润生老师部分: 1.什么是生物信息学,如何理解其含义?为什么在大规模测序研究中,生物信息学至关重要? 答:生物信息学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生物信息学是一个学科领域,包含着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和 解释的所有方面,是基因组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 2)生物信息学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 言,特别是非编码区的实质;同时在发现了新基因信息之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其本质是识别基因信号。 3)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基因组信息结构的复杂性及遗传语言的根本规律”。它 是当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中“基因组、“信息结构”和“复杂性”这三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有机结合。 2.如何利用数据库信息发现新基因,其算法本质是什么? 答:利用数据库资源发现新基因,根据数据源不同,可分2种不同的查找方式: 1)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得到的数据出发,经过基因识别发现新基因: (利用统计,神经网络,分维,复杂度,密码学,HMM,多序列比对等方法识别特殊序列,预测新ORF。但因为基因组中编码区少,所以关键是“数据识别”问题。)利用大规模拼接好的基因组,使用不同数据方法,进行标识查找,并将找到的可能的新基因同数据库中已有的基因对比,从而确定是否为新基因。可分为:①基于信号,如剪切位点、序列中的启动子与终止子等。②基于组分,即基因家族、特殊序列间比较,Complexity analysis,Neural Network 2)利用EST数据库发现新基因和新SNPs: (归属于同一基因的EST片断一定有overlapping,通过alignment可组装成一完整的基因,但EST片断太小,不存在数据来源,主要是拼接问题) 数据来源于大量的序列小片段,EST较短,故关键在正确拼接。方法有基因组序列比对、拼接、组装法等。经常采用SiClone策略。其主要步骤有:构建数据库;将序列纯化格式标准化;从种子库中取序列和大库序列比对;延长种子序列,至不能再延长;放入contig库①构建若干数据库:总的纯化的EST数据库,种子数据库,载体数据库,杂质、引物数据库,蛋白数据库,cDNA数据库; ②用所用种子数据库和杂质、引物数据库及载体数据库比对,去除杂质; ③用种子和纯化的EST数据库比对 ④用经过一次比对得到的长的片段和蛋白数据库、cDNA数据库比较,判断是否为已有序列,再利用该大片段与纯化的EST数据库比对,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序列不能再延伸; ⑤判断是否为全长cDNA序列。 (利用EST数据库:原理:当测序获得一条EST序列时,它来自哪一个基因的哪个区域是未知的(随机的),所以属于同一个基因的不同EST序列之间常有交叠的区域。根据这种“交叠”现象,就能找出属于同一个基因的所有EST序列,进而将它们拼接成和完整基因相对应的全长cDNA序列。而到目前为止,公共EST数据库(dbEST)中已经收集到约800万条的人的EST序列。估计这些序列已覆盖了人类全部基因的95%以上,平均起来每个基因有10倍以上的覆盖率。)

商务智能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讲商务智能概述(综合论述题) 1学习本课程的原因: 现代管理需要基于计算机的方法 让决策更有有效性 企业需要有智能 A:在分析型商务智能软件的帮助下,用户可以建立统一的企业数据仓库平台,并收集,访问,分析每个商业领域的数据,同时,数据库技术的进步,服务器性能的提升以及分析软件算法的优化,是的访问大型数据库处理海量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便捷。 B:商务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智能搜索可以给决策者以很好的数据分析。 2与本专业的关联性: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在国民经济中显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服务形态在全球扩张,市场需求多样化,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等社会经济巨大变革;数据量正以每年翻倍的速度扩增,然而数据源分散,异构数据库难以整合,数据接口复杂等问题严重,导致大量数据中真正能被利用来分析和运用的数据不足10%。如何将数据有效转化为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提升电子商务整体应用水平,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界和软件开发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BI发展趋势:绩效管理,产品模块的集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质量,预测分析,客户定制化。)根据商务智能的主要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移动,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等新型特征,把商务智能同电子商务基础性规律结合起来,完善商务节点的数据挖掘,抽取,转化集成和应用。提升电子商务中的智能搜索,精度营销,比较购物,供应链、配送优化等现实需求。描述商务智能融合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展望。 3商务智能在电子商务中的典型应用 (1)数据挖掘的应用:挖掘主要是挖掘出有潜力价值数据的信息拘束,主要应用在情报分析,数据库营销,识别用户消费行为,客户流失分析,划分客户群体等 相关应用。(沃尔玛超市尿布与啤酒的销售) (2)智能搜索的应用:人们运用关键词进行搜索返还的结果信息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不仅增加了用户筛选结果信息的时间,而且也为用户查找有效信息增加了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 自然地理学6554 8814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课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院 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 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200092 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 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3年一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 二简答 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 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 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 二简答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 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三综述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

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 2004年 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 简答:1.气候变化 2.基本地貌类型 3.水量平衡 4.成土学说 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 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2005年 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 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自然区划原则 3.土壤的物质组成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 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 一、分析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0分) 二、简述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30分) 三、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30分) 四、简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30分) 五、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各自特点。(30分)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999年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综合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节律性 2、地域分异 3、垂直带谱 4、自然区划

中科院数学分析考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本《数学分析》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是一门具有公共性质的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由分析基础、一元微分学和积分学、级数、多元微分学和积分学等部分组成。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各种运算和基本的计算、论证技巧,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数学分析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考试内容 1. 分析基础 (1) 实数概念、确界 (2)函数概念 (3) 序列极限与函数极限 (4) 无穷大与无穷小 (5)上极限与下极限 (6) 连续概念及基本性质,一致连续性 (7)收敛原理 2. 一元微分学 (1) 导数概念及几何意义 (2) 求导公式求导法则 (3) 高阶导数 (4) 微分 (5) 微分中值定理 (6) L'Hospital法则 (7) Taylor公式 (8) 应用导数研究函数 一元积分学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 不定积分法与可积函数类 (2) 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3) 定积分的应用

(4) 广义积分 4. 级数 (1) 数项级数的敛散判别与性质 (2) 函数项级数与一致收敛性 (3) 幂级数 (4) Fourier级数 5. 多元微分学 (1) 欧氏空间 (2) 多元函数的极限 (3) 多元连续函数 (4) 偏导数与微分 (5) 隐函数定理 (6) Taylor公式 (7) 多元微分学的几何应用 (8) 多元函数的极值 6. 多元积分学 (1) 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重积分的计算 (3)二重、三重广义积分 (4)含参变量的正常积分和广义积分 (5)曲线积分与Green公式 (6)曲面积分 (7)Gauss公式、Stokes公式及线积分与路径无关 (8)场论初步 (二)考试要求 1.分析基础 (1)了解实数公理,理解上确界和下确界的意义。掌握绝对值不等式及平均值不等式。 (2)熟练掌握函数概念(如定义域、值域、反函数等)。 (3)掌握序列极限的意义、性质(特别,单调序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和运算??N方法。法则,熟练掌握求序列极限的 (4)掌握函数极限的意义、性质和运算法则(自变量趋于有限数和趋于无限两???方法,了解广义极限和单侧极限种情形),熟练掌握求函数极限的的意义。 (5)熟练掌握求序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常用方法(如初等变形、变量代换、两边夹法则等),掌握由递推公式给出的序列求极限的基本技巧,以及应用Stolz公式求序列极限的方法。 (6)理解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的意义,了解同阶和高(低)阶无穷大(小)量的意义。 (7)了解上极限和下极限的意义和性质。 理解函数两类间断点的熟练掌握函数在一点及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义,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区间套定理和介值定理。理解一致连续和不一致连续的概念。 (9)掌握序列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函数极限(当自变量趋于有限数及趋于无穷两种情形)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2.一元微分学 (1)掌握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了解单侧导数的意义,解依据定义求函 数在给定点的导数。

计算机网络最新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

1.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构成的。 2.广播式通信信道中,介质访问方法有多种。IEEE 802规定中包括了局域网中最常用三种,包括:______CSMA/CD__________、_______Token Ring_________、______Token Bus__________。 3.同轴电缆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两种类型。 4.模拟信号传输的基础是载波,载波的调制有调频、调幅、调相。 5.在计算机网络的层次化体系结构中,除了在物理媒体上进行的是实通信之外,其余各对等实体间进行的通信都是虚通信。 6.提供虚电路服务的通信子网内部的实际操作既可以是虚电路方式,也可以是数据报方式。 7.TCP/IP模型由低到高分别为网络接口层、_ 网络层__、__传输层__和应用层。 8.在TCP/IP层次模型的网络层中包括的协议主要有IP、ICMP、__RIP_和_OSPF 。 9.常用的IP地址有A、B、C三类128.11.3.31是一个_B_类地址,其网络标识为_128.11__,主机标识__3.31___。 10.ATM是一种__ 异步时分复用技术__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11.国内最早的四大网络包括原邮电部的ChinaNet、原电子部的ChinaGBN、教育部的__CERNET_和中科院的CSTnet。 12.DNS正向解析指_通过域名解析成IP地址_,反向解析指__通过IP地址解析域名__。 13.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可分为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两大类,而同步协议又为面向比特、面向字节及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类型。 14.按照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方式,可将光纤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它们是 单模光纤、多模光纤。 15.模拟数据也可以用数字信号来表示。对于声音数据来说,完成模拟数据和数字信号转换功能的设施是编码解码器CODE C 。 16.多路复用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 用。 17.IEEE802.11 指一类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 18.随着IP数据报经过不同的路由器时,发生变化的相应字段有生存时间和首部校验和。 19.“三网”指有线电视网、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20.从IPv4向IPv6过渡的两种策略是隧道技术和双协议栈技术。 21.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封装成帧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22.计算机网络是现代_计算机_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组合的产物。 23.广播式通信信道中,介质访问方法有多种。IEEE 802规定中包括了局域网中最常用三种,包括:CSMA/CD总线、Token-ring令牌、Token-Bus 令牌总线。 24.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5.异步时分复用(ATDM)技术的优点是能够避免出现带宽浪费。 26.通信控制规程可分为三类,即面向字节型、面向字符型和面向比特型。 27.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的数据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

图论期末考试整理复习资料

目录 第一章图的基本概念 (2) 二路和连通性 (4) 第二章树 (4) 第三章图的连通度 (6) 第四章欧拉图与哈密尔顿图 (8) 一,欧拉图 (8) 二.哈密尔顿图 (10) 第五章匹配与因子分解 (14) 一.匹配 (14) 二.偶图的覆盖于匹配 (15) 三.因子分解 (16) 第六章平面图 (20) 二.对偶图 (24) 三.平面图的判定 (25) 四.平面性算法 (28) 第七章图的着色 (34) 一.边着色 (34) 二.顶点着色 (35)

第九章 有向图 (40) 二 有向树 (41)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1. 点集与边集均为有限集合的图称为有限图。 2. 只有一个顶点而无边的图称为平凡图。 3. 边集为空的图称为空图。 4. 既没有环也没有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 5. 其他所有的图都称为复合图。 6. 具有二分类(X, Y )的偶图(或二部图):是指该图的点集可以分解为两个(非空)子 集 X 和 Y ,使得每条边的一个端点在 X 中,另一个端点在Y 中。 7. 完全偶图:是指具有二分类(X, Y )的简单偶图,其中 X 的每个顶点与 Y 的每个顶点 相连,若 |X|=m ,|Y|=n ,则这样的偶图记为 Km,n 8. 定理1 若n 阶图G 是自补的(即 ),则 n = 0, 1(mod 4) 9. 图G 的顶点的最小度。 10. 图G 的顶点的最大度。 11. k-正则图: 每个点的度均为 k 的简单图。 例如,完全图和完全偶图Kn,n 均是正则图。 12. 推论1 任意图中,奇点的个数为偶数。 ()G δ()G ?

13. 14.频序列:定理4 一个简单图G的n个点的度数不能互不相同。 15.定理5 一个n阶图G相和它的补图有相同的频序列。 16. 17. 18.对称差:G1△G2 = (G1∪G2) - (G1∩G2) = (G1-G2)∪(G2-G1) 19.定义:联图在不相交的G1和G2的并图G1+G2中,把G1的每个顶点和G2的每个 顶点连接起来所得到的图称为G1和G2的联图,记为G1∨G2 20.积图:积图设G1= (V1, E1),G2 = (V2, E2),对点集V = V1×V2中的任意两个点u = (u1,u2)和v = (v1,v2),当(u1 = v1和u2 adj v2) 或(u2 = v2 和u1 adj v1) 时就把u 和v 连接起来所得到的图G称为G1和G2积图。记为G = G1×G2 设G1= (V1, E1),G2 = (V2, E2),对点集V = V1×V2中的任意两个点u = (u1,u2)和v = (v1,v2),当(u1 adj v1) 或(u1= v1 和u2 adj v2) 时就把u 和v 连接起来所得到的图G称为G1和G2的合成图。记为G=G1[G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