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届高考复习3年高考2年模拟:第八章 生物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

2011届高考复习3年高考2年模拟:第八章 生物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八章生物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种群和生物群落

(10全国卷1)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

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

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10全国卷1)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 A>i a、i A=i a和i A<i 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10浙江卷)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 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 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 段相似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 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 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10福建卷)26.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 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1)寄生(2)样方 S 6—30(3)增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

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叙述“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10福建卷)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 :1、(1)被滨螺捕食竞争

(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1)凸出基质就地保护(2)水坑

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第二题: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10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10海南卷)18.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

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10海南卷)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9全国卷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

2.(09安徽卷,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3.(09山东卷,6)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答案 D

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

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4.(09广东理基,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只)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答案 B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5.(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

...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6.(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

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竟争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7.(09江苏卷,27)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

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

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

...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关系。

答案(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

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8.(09辽宁、宁夏卷,3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

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答案(1)较强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捕食 5n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

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

2008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 D

2.(08海南生物)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 C

3.(08广东生物)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莬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

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4.(08全国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5.(08天津理综)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

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答案C

6.(08广东理基)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 ) 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

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长

答案C

7.(08海南生物)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

答案B

8.(08上海生物)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答案D

9.(08江苏生物)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10.(08上海生物)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答案A

第二部分二年联考题汇编

2010年联考题

题组(2010年6月更新)

1.(10济宁高三一模)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

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2.(10潍坊一模)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3.(10潍坊一模)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

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答案B

4.(10苏北四市模拟)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多选)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答案ACD

5.(10嵊州市综合检测)右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答案D

6.(10东城区高三综合)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答案C

7.(10清华实验中学月考)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影响图②所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最直接因素可能是食物的增加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答案A

8.(10内江、广安中学联考)右图表示某细菌在一定条件、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E段时间内只有酶的活性调节,无酶合成的调节

B.在发酵过程中,E点将开始合成并积累次级代谢产物

C.CD段所对应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D.AE段时间内体现了细菌生长的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答案B

9.(10自贡市高三诊断)右图表示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

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答案D

10.(10佛山高三质检)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A.右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

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D.理想状态下,在达到K值前种群呈J型增长

答案D

11.(10怀宁中学月考)将少量细菌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不做其他处理)。以下哪个曲线图最有可能是该细菌种群数量从最初到最终的变化?

答案D

12.(10开封高三二模)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

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

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

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

答案C

13.(10临汾二模)下图表示某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一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他们以同种植物为食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体现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C

14.(10安溪高三期末)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 ) A .种群的特征

B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C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D .年龄组成的规律 答案C

15.(10安溪高三期末)研究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丰富度通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 ) 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目测估计法 D .记名计算法

答案D

16.(10闵行区高三质检)右图示意一个植物群落,不同的树

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每个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现对该植物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答案D 17.(10河南省高中毕业班调研)(10分)某地由于引入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右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入植物)。

A .随机取样、样方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大是调查结果可 靠的基本保证

B .树木A 与B 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由基因突变和 基因重组引起

C .树木

D 与G 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D .若 ,则D=0.32,说明均匀度优,群落无分层现象

D=1—∑ s

i=1 (——) n i N

2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 .乙为该入侵植物,甲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 .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 .t2、t4时,甲、乙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 .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量、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量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答案:(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15

(2)曲线图见下图。 (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及标注字母B 均正确,3分)

9 8 7 6 5

(3)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 (4)C (3分)

(5)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 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 (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题组(2010年5月更新)

1.(10东山二中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 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 D .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2.(10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3、(10南昌模拟)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

理的是

A .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B .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D .图中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 答案A

4.(10上海六校联考)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