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高考政治热点考点

2012年高考政治热点考点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一、【报告总体内容】?
1、2011年工作回顾: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3、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二、【报告内容】——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认真落

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角度探究】
1.结合材料说明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1)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消费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下外贸受阻,国家通过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价格政策、消费政策等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平稳发展。这是发挥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作用 (3)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运用经济学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1)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4)加快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 (5)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
3.从政府和居民的的角度,就如何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政府角度: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②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

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居民角度:①努力增加自身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 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节制消费和超前消费。?
4.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国家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 (2)物价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稳定物价水平,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3)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百姓的后顾之忧。? (4)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监管、规范秩序。?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1)供求影响价格。农产品涨价与自然灾害较多有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水等资源瓶颈将越来越紧。经济全球化,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 (2)价值决定价格,种植成本增加。流通成本是菜价上涨重要推手。 (3)市场缺陷及宏观调控不及时。市场信息不畅、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宏观调控不及时。 (4)通胀预期引起的惜售、炒作的因素。市场投机商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 (5)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推动CPI走高。
【角度探究】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过快? (1)?增加生产、保障供给。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 (2)?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3)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
?(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有利于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4)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生态建设,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角度探究】
1.谈谈如何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 (2)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5)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 3.政府应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政府应实施经济和文化职能,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划,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2)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进一步扩大开放,学习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升级。?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

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办好民族教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角度探究】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人才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4、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要大力加强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5、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6、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形成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的机制必须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7、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8、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1)从国家与社会发展角度看,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从个人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个人应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首先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其次要扩大就业规模,最后是要完善就业结构。? (2)劳动者个人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3.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在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应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有巨大作用。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2)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个劳动者自己的事情。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是劳动者维权的主要法律依据;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分析我国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学依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兼并和破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职工的下岗失业,为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需要。?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要求。?
??2.简要说明国务院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经济常识依据。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有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社会主义生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稳定物价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 (4)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价格水平成反比。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怎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1)从个人的角度看,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自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从企业的角度看,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从国家的角度看,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通过行政手段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违法行为。? 2.?文化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如何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4)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5)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中“改革”的认识。? (1)改革的性质: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2)改革的内容: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 (3)改革的目的:通过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2)我国的分配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3)政府调控机制乏力。对行业垄断的监管弱化,税收调节乏力。? 3.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应如

何解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 (3)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要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4.结合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几点建议。 (1)完善个人消费商品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 (2)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 (3)强化税收的调节。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4)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性收入。? (5)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统筹城乡发展。 5.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完善分配体制,注重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2)完善劳动工资制度,加强政府监管,维护劳动者权益。? (3)劳动者提高权利意识,依法维护权益,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1.运用对外经济的知识,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危害。 (1)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不能有效实现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不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 (4)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有效发挥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国与国之间贸易自由、相互开放。 (2)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只有在平等、竞争、开放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要求。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做到平等、互利、共赢,有利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4)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要求。危机当头,各国应增强合作,保持贸易和投资开放,抵制保护主义。? 3.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1)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2)运用WTO的规则积极应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树立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拉动自内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热点材料一】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
【理论思考】
一、经济生活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全会提出,加

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全会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议提出,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政治生活 1.政府的职能和原则。全会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基本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 4.综合国力竞争。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生活 1.文化的社会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传承优秀文化,在文化创新中发展。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和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全会提出,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4.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5.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基本道德规范,提

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四、生活与哲学 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全会通过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坚持联系和发展观点。全会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建设放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等,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3.坚持矛盾分析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抓住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等。
【创新训练】
1.《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 ①宏观调控在文化领域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 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 ③文化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属性 ④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事关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的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这反映了 (B)
①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②正确的消费观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③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支出量降低,恩格尔系数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亚当·斯密说:市场无能为力之处,就是政府大显身手之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政府要做 ①宏观政策的制定者 ②市场秩序的监管者 ③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④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A)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决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列内容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是 (D)
①民族虚无,崇洋媚外 ②文化“拿来主义” 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唐诗”“豪放”的文化气质,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繁荣与知识分子的“漫游政策”的时代特征、“宋词”“阴柔的美”的气质,反映了宋代“山河破碎”的时代景象……。材料反映了 (C)
①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②文化服务于政治和经济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这一观点启示 (C)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②坚持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一 ③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积极的向他国输出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全会提出,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体现了 (A)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文化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享有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中部分行业的产值
电影票房 新闻出版业 动漫产业 网络游戏 其它
100亿元 突破1万亿元 480亿元 349亿元 ……
注: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超过10%以上,美国等国家甚至超过20%。这个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全会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材料二:会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三: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商品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双重属性”表现出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会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取向、道德观念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不能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满足市场需求,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为此,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材料一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道理?结合材料一,用经济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2)结合材料二,从政党角度说明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②坚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格局。③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落实好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④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⑤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扩大文化消费,实现和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2)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是目标之一。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精神人民文化生活,正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③当前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①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要通过经济效益的实现而得以实现,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防止放弃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又要避免放弃市场经营和产业发展,空谈方向导向。 ②要全面地看问题,文化产业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取向、道德观念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又要获取经济效益。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9.材料一:全

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材料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2)材料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什么观点?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识,说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1)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②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弘扬和传播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第三,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第五,加强公民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第六,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七,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2)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理,价值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选择。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性

质决定了要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推动国家民族进步。③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正确的方向,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同时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热点材料二】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原创试题】1.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轮驱动思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下列对文化体改革的思路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B.削弱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势必导致文化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C.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能更好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政府与市场分开并不意味这政府对文化市场放任自流,该管的领域不仅要管,而且要管到位,目的是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B项错误。故答案选B项。 2.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经济与文化的密切关系,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

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实力强并不意味着文化先进。故答案选A项。
3.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兴国”作为主要议题。下列关于“文化兴国”的依据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就能挫败世界范围内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④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 ⑤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当前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③说法太绝对,⑤表述错误。故答案选B项。 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人民群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没有说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故答案选A项。
5.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C.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是改革创新 D.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决抵制外国的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D项显然说法错误,故答案选D项。 6.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这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D.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解析】答案选C项。
7.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准确理解程度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应从方向、途径、主体和背景等方面来思考。 【答案】(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外来文化,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社会实践,大胆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势,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同时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8.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案】(1)第一,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启动的。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她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2)这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党始终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3)这是由党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同时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9.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更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答案】(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10.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

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请你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我们应抓好哪些工作? 【答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1.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这充分体现我国越来越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高度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