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30课__诗四首_创新学案[1]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30课__诗四首_创新学案[1]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30课__诗四首_创新学案[1]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30课__诗四首_创新学案[1]

《30 诗四首》导学案编辑设计:孝感市毛陈中学黄志华2010-12-10晚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计划课时:2课时

预习导读: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和节奏。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这四首古诗都以景传情,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卷。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形象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的《登楼(其一)》,凭栏“吊古”,勾起诗人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苍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调。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2、补充注释。(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请填所留之空)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本义,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hè),。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长,现书注zhǎng。我尊重之。但我认为读cháng更好。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②草木的生长是非瞬间不可觉察的过程。—H)

沾:沾湿。足:。但:。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

3、参考译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杂草茂盛豆苗稀稀。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衣服沾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违背(就OK了)。

4、理解欣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劳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从“”到晚,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极富诗的意境。试闭眼想象之: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5、请默写本诗于下:

二、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1、齐读、自由读……自背,指名背。(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2、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3、补充注释。(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请填所留之空)

①题解: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言律诗,选自《集笺注》,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途中所作。②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③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④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⑤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⑥征蓬:随风飘飞的,此处为诗人自喻。⑦归雁:雁北飞,也应是诗人。(实虚解皆可)

⑧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

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⑨长河:。⑩候骑.()(请注音):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4.参考译文:轻车简从视察边疆,要去之地远过居延。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落日正圆。到萧关恰遇骑马的侦察兵,说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5、理解赏析: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适时引导看课后练习三)

6、请默写本诗于下:

三、巩固练习:1、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2、《使至塞上》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一、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2、注释:(1)荆门:荆门山,在现在宜都西北长江南岸。楚国:。(2)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大荒:广阔无际的。(3)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海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4)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3、参考译诗: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成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4、理解欣赏:(阅读,体会,学习鉴赏诗歌等文学作品)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处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5、请默写本诗于下:

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学习《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nàn)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cāng)波无限悲。

(一)范读、齐读、自由读……自查,互查,指名查。(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创作背景: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后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登临岳阳楼的无限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满腹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发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未来命运的呐喊和呼唤。

(三)补充注释:

①《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江南三大名楼是,,。

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

④徙倚():。(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⑤三年多难( ):1126年(宋钦宗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年。⑥凭危:指登楼。凭,。危,指。

⑦吊古:凭吊,即对着遗迹等怀念古人或旧事。⑧沧波:青绿色的湖波。沧,(水)色。(四)参考译文: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因无风)楼阁上的帷幔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光山色之中。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古树青波,勾起无限的伤悲。

(五)诗词鉴赏

本诗是一首言诗。全诗紧紧围绕“”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处着笔(二选一:A.大B.小),将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有些惨淡,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

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登岳阳楼其一翻译

杜甫《登岳阳楼》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最新范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最新范文 【导语】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一定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2 学案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 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 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你是怎样理解尾联这两句诗的?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过故人庄 陆 游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1

诗四首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 课时 总计 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知 识回顾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背诵王维的诗。 学 习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能默写。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归园田居》 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 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 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愿”应该是什么? 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的? 自学指导二、《使至塞上》 学习十分钟,比谁学得好。 1、诵读 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 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第 1 课时第小组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得分 1、注音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征蓬.出汉塞萧 ..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2、表现陶渊明不懒惰的诗句: 表明陶渊明理想的诗句: 王维用旷远的境相来表达孤独的诗句: 表明王维出使目的的诗句: 借用孤独之物表达内心之凄苦的诗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误 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 价 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 纠错本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自 主 学 习 展 示 巩 固 学 有 所 思

桦甸六中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长二次备课人 学科语文年级八课题诗四首第1 课时 总 计 节 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学习《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理解情感, 能默写。 感受陶渊明的恬适,王维的凄凉心境。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诗人情感。 陶渊明的“愿”及王维的 孤苦心境的理解。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知识 回顾 出示 目标 自主 学习 以学 定教 展示 巩固 当堂 检测 及时 反馈5 1 20 10 3 5 1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内容个性化修改 知识回顾 背诵《桃花源记》;说说陶渊明这个人。 背诵王维的诗。 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 一、《归园田居》 1、诵读 2、解决生字:稀秽荷沾违 注意字音和字形。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4、结合《桃花源记》和诗句可以发现哪些信息?诗人的 “愿”应该是什么?想想本诗要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 看出的? 二、《使至塞上》 1、诵读 2、学习字形:蓬雁萧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及情感。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如何理解?表达什么情感? 检测:字音及诗句默写 以 学 定 教 内容个性化修改 1、联系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及陶渊明其人指导陶渊明的 “愿”的理解。 2、调动想象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 板 书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反思: 解读和品悟了诗人情感,。 测试结果反思: 理解诗句个别同学失误。 学 生 评 价 小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 平均分 检测成绩优异 课堂表现积极 进步幅度较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 9 古诗四首教学案 苏教版

九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法】 生主师导展示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春望》《泊秦淮》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2.作者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0《诗四首》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第30课《诗四首》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30课《诗四首》Ⅰ. 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kuì),带月荷.(hè)锄归。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然。C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拄.(zhǔ)杖无时夜叩门。D征蓬.(pēng)出汉塞,箫.(xiāo)鼓追随春社近。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月荷.锄归(扛着)B晨兴理荒秽 ..(污秽的垃圾) C但使愿无违.(违背)D仍怜.故乡水(爱) 3、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道狭草木长,西露沾我衣。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月下飞天境,云生接海楼。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按课文填出上句或下句 ⑴衣沾不足惜,—————。⑵————,都护在燕然。 ⑶山随平野尽,————。⑷————,衣冠简朴古风存。 5、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⑴《使至塞上》中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⑵《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⑶《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⑷《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6、把下列相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归园田居》唐李白 《使至塞上》南宋王维 《渡荆门送别》唐陶渊明 《游山西村》晋陆游 7、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诗人虽不善于种田,但是仍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耕作的形象。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作者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C“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江上的美景。 D“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联表现诗人对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恋恋不舍的心情。 8、“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 Ⅱ. 课内精段阅读 (一)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017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

教学媒体:录音机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

《30 诗四首》导学案编辑设计:孝感市毛陈中学黄志华2010-12-10晚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计划课时:2课时 预习导读: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和节奏。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这四首古诗都以景传情,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卷。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形象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的《登楼(其一)》,凭栏“吊古”,勾起诗人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苍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调。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2、补充注释。(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请填所留之空)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本义,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hè),。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长,现书注zhǎng。我尊重之。但我认为读cháng更好。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②草木的生长是非瞬间不可觉察的过程。—H) 沾:沾湿。足:。但:。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 3、参考译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杂草茂盛豆苗稀稀。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衣服沾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违背(就OK了)。 4、理解欣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劳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从“”到晚,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极富诗的意境。试闭眼想象之: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八年级上册30诗四首(1)

八年级上册30 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1.这首诗可分①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②劳作的辛苦与执着,③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这首诗流露了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心愿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4 “带月荷锄归”历来被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二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渡荆门送别》李白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 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

人教版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

1 《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不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观月记》 [南宋]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二、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

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翻译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疏。早起,去南山下除杂草,到晚才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家。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对心愿就好。《使至塞上》单人独乘,轻车从简,到边疆去慰问、查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唐朝的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股浓烟,直直地升起,在长长的黄河的尽头,一轮夕阳缓缓落下。在萧关遇上起码的侦察兵,我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方前线。《渡荆门送别》从荆门外渡江,远去楚国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月影如飞下来的明镜在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万里送我的船。《登岳阳楼》(一) 岳阳楼面朝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背靠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惨淡的夕阳缓缓下沉,楼上悬挂的未满一动不动。来到吴蜀两国争夺荆州时的驻扎之地。徘徊在这雾霭淹没的山色之中。逃难三年,崎岖飘零,不远万里,才登上这岳阳楼凭栏远望。(如今已)鬓发斑白,(独立在)萧瑟的秋风里怀古伤今。面对那枯木沧波(眼看国土沦陷),怎能不生出无限悲愁。 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词语解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足:值得。 “但使”句: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违,违背。 第二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 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 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 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2] 词句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 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四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译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四首译文、背景、主旨、练习题及答案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背景:《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2分)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1、【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分) 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分) 龟虽寿曹操 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背景:此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主旨: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体观作者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1、直接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主旨句是 , 。 3、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词语解释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之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翻译如下: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疏。 早起,去南山下除杂草,到晚才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路旁草木长得很高,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对心愿就好。 《使至塞上》 单人独乘,轻车从简,到边疆去慰问、查看,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唐朝的边塞,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股浓烟,直直地升起,在长长的黄河的尽头,一轮夕阳缓缓落下。 在萧关遇上起码的侦察兵,我唐军统帅就在燕然这边方前线。 《渡荆门送别》 从荆门外渡江,远去楚国漫游。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影如飞下来的明镜在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万里送我的船。 《登岳阳楼》(一) 岳阳楼面朝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背靠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 惨淡的夕阳缓缓下沉,楼上悬挂的未满一动不动。 来到吴蜀两国争夺荆州时的驻扎之地。 徘徊在这雾霭淹没的山色之中。 逃难三年,崎岖飘零,不远万里,才登上这岳阳楼凭栏远望。 (如今已)鬓发斑白,(独立在)萧瑟的秋风里怀古伤今。 面对那枯木沧波(眼看国土沦陷),怎能不生出无限悲愁。 ——《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