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9“数说”无为县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69“数说”无为县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69“数说”无为县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69“数说”无为县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数说”无为县农村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无为县委、县政府紧跟国家统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步伐,实现了全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深入了解该县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10月,国家统计局无为调查队在全县随机抽样了11个行政村,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耕地管理等五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状况

调查的11个行政村2009年末总人口29336人,同比增长6.7%。其中有劳动力19081人,占总人口的65%,本地劳动力有10872人,占劳动力总数56.9%,外出劳动力8209人,占总数的43.1%。2009年底11个行政村总户数为7672户,同比增长6.7%,其中个体工商户有225户、干部户63户、只有1户少数民族户,五保户和低保户分别有211户和357户,同比往年互有增减。

(一)举家搬迁户数较多。整个2009年,11个行政村共有206户举家外迁,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有较大的下降幅度,达48.9%。只有26户举家迁入,同比保持稳定。

(二)本地劳动力就业结果趋于合理化。在调查的10872个本地劳动力中,约有70%的人在本地从事农林牧渔业,且从事该类行业的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比例占12%、有5%的人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行业、剩下13%的人从事其他行业。

(三)外出从业劳动力的数量、收入双增加。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农村外出劳动力相关情况,我们在这11个行政村中还典型调查了110户农村居民。2010年三季度末,110户农村居民家庭共有常住人口436人,从业劳动力319人。监测结果显示:一季度末有109人外出务工,二季度末有121人,三季度末有119人,占总人口的27.3%,三季度同比增长7.2%,较今年年初也增长了9.2%。其次从收入状况来看:三季度末,119位外出从业者平均月收入为1637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7.1个百分点。其中收入较高的可超过3000元每月,较低的也有1000元左右。而根据从事行业的不同,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涨幅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家政服务业,同比涨幅约为20%和18%。涨幅相对较慢的外出务工者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等。涨幅约为10%和8%。

1、外出从业地点相对稳定。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9月下旬,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人最多,有58人,占外出总数的48.7%;在江浙一带就业的有27人,占22.7%;在广东、福建从业的最少,

只有1人,占0.8%;有13人在省外其它地方的务工,占10.9%;剩下的20人则选择在省内务工,占总数的16.9%。从长期的监测结果来看,选择前往京津沪和江浙一带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占外出总数的71.4%,同比增长3.7%,且有不断增多的态势。

2、外出从业类型较为合理。从就业性质上来看:在外从事个体经营的有25人,占总数的21%,受雇与人的有94人,占外出总数的79%。从就业类型上来看:在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3.5%和76.5%。其中制造业占16.8%,建筑业占6.7%,住宿和餐饮业占40.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8.4%。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此从业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四)本地外来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末11个调查村外来劳动力有341人,其中来自县内外乡的有307人,占总数的90%;来自省内外县的有15人,占总数的4.4%;来自外省的有19人,占总数的6.5%。这些外来劳动力在本地从事三类产业的比例分别为40%、40%和20%。

(五)本地农民收入状况。我们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500元以下至20000元以上共19个区间。其中有4个调查村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以下,有5个村在4000-5000之间,剩下的2个村在5000-6000之间。另外在这些调查村内,劳动力打临时工平均每天收入约为80元(不包括吃喝),较去年同期约有15%的涨幅。

二、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一是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看:去年11个调查村农作物播种总面

积达34914亩,同比增长4.3%。其中粮食作物面积为14357亩,占总面积的41.2%;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2470亩,占总面积的64.6%。在粮食播种面积中,稻谷面积为5548亩,小麦面积为3700亩,玉米面积为3109亩。二是从粮食单价与价格来看:三种粮食作物平均每亩的单产分别为503公斤、268公斤和372.5公斤,同比分别下降2%、6%和13.8%。每公斤的平均价格分别为1.93元、1.62元和1.74元,三种作物价格分别同比增加16.9%、8.7%和5.5%,可以看出,虽然2009年粮食作物单产较往年略有下降,但是总体来看农民“减产不减收”。三是从农民和从事农业获得的补贴来看:2009年粮食直补为16.7元每亩,良种补贴标准为15元每亩,综合直补标准为61元每亩。四是从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有6个行政村在2009年遭遇过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较正常年份的减产幅度平均约为

12.5%。

三、农村耕地管理情况。

2009年,11个行政村的均没有进行过耕地调整,且村组都没有提留机动田。(机动田指由村组集体保留作为人口增加而补充的耕地),总体来看土地变动幅度较小。

从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的本村土地管理情况来看:一是在去年,11个调查村只有6位外出务工者回村要耕地,实际分到耕地的有6人;二是没有大学毕业生回村要耕地的现象发生。

从耕地有偿流转的情况来看:11个行政村有偿流转耕地的总面积达到1759亩,同比下降41.5%,平均每个村达159.9亩。其中转包

给村内其他农户的总面积为1529亩,转包、出租给外地人的总面积有230亩。11个调查村耕地转包费的标准平均每亩为142.8元,同比上涨47.3%。

从土地的流转形式来看:有7个村实行了土地转包,每亩转包的费用平均为143元。有4个村从实行了土地转让,平均每亩转让的费用为200元。有3个村从实行了土地互换。有6个村从实行了退耕还林,每亩转包的费用为240元。

四、村集体财务和村治理情况

(一)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

一是从收入情况来看: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11个调查村村集体财务收入合计为101.38万元,同比下降15.6%。其中村组统一经营收入(包括集体企业上缴)的有4.26万元;由集体企业以外的各种经济实体上缴的收入有0.92万元;由村“一事一议”筹集的有26.8万元;由村民上缴的其他各种费用(包括承包任务、收费、集资等)有15.56万元;由上级拨入的各种收入有44.55万元;剩下的9.29万元来源于其他各种各样收入。

二是从支出情况来看:2009年村集体财务支出合计118.43万元,其中用于集体扩大再生产服务支出的有0.35万元;用于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支出的有4.03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有2.4万元;用于公路维修和灌溉排水的支出有29.1万元;用于其他公共服务支出的有2.1万元;用于村组干部工资和补贴支出的有30.6万元;其他行政管理支出8.55万元;41.3万元用于其他支出项目。

(二)集体所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留存状况。2009年末,11个调查村村组集体所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总计达380万元,平均每个村达34.5万元。

(三)农村治理体制状况。11个调查村在2009年共计召开62次村民代表大会,平均每个村召开5.6次。乡镇开会或找乡镇干部商量解决问题平均每月达到7.2次。从对五保户和低保户的救助情况来看:2009年五保户分户供养的标准每月为120元,11个调查村的低保户每人每年获得的救助金平均为378元。

(四)村领导班子配置情况。11个村的支书平均年龄为48.6岁,村主任平均年龄50.3岁。平均每月的工资标准分别为608和609元。在这22人当中,有10人表示曾经当过兵,有15人曾经有过企业管理的经验,有17人曾经有过经营个体工商业的经验。

五、农村公共服务开展情况

(一)公共工程建设情况。我们在调查中把农村公共工程分为修路、水利、教育、医疗四大块。其中2009年有9个村开展过修路工程,有8个村开展过水利、灌溉工程,有3个村投资了教育事业,4个村投资了医疗卫生事业。据调查,这些村的工程经费约40%来自上级拨付,60%来自村内自筹。

(二)农村涉农收费情况。具体主要分为农业用水、用电以及学生交纳学杂费三个部分。一是11个调查村农业用水平均每亩花费16.49元,较往年持平,其中包括水费和排灌费。二是农业生产用电平均每千瓦时0.615元,同比增加11.8%。三是在这些行政村上学的

学生学杂费基本全免,只有一个调查村表示平均每个学生一学期缴纳340元该类费用。

(三)农村教育情况。2009年底,有8个行政村建设有小学或者教学点,较往年多出一个村,平均每个村有教师10.5人,同比平均减少0.5人。在校学生每村平均167人,同比增加5人。从教师的待遇情况来看,农村教师每月平均工资2217.5元,同比增长幅度较大,达到30.9%。且11个村均没有用村级财务补助过教师工资。从学校的公用经费安排来看:有3个村表示教学公用经费非常困难,有4个村的小学公用经费较困难,只有1个村表示教学公用经费没有困难。从农村小学有无危房的情况来看,8个村均表示在小学或教学点内不存在危房。

(四)农村卫生、新型合作医疗开展情况。从医疗点建设和卫生人员配备情况来看:有10个调查村建设有医疗点(包括卫生站、私人诊所等),较往年多出一个村,平均每个村有3.2名卫生工作人员,同比增长52%。剩下的1个村目前还没有相关方面的建设和配备。从农村卫生人员的收入情况来看: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工资(包括奖金、各种补贴)约为1350元,同比增长12.5%。从参保新农合的情况来看:2009年末11个调查村的居民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且参保率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六、对农村发展进程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从长期看,减少农民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那么如何让农民在城市留得住?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存保障,同时也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民,使得在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进行“一锤子买卖”几乎成为不可能。这样一来农民的理性选择就是“打得赢就留在城市,打不赢就返乡种地”。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地把土地“解放”出来才是最合理的。

(二)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医疗、道路和教学点的建设。一来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对该县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地方的基础设施的水平依旧不高,还不具备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条件。由于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力量过于分散和薄弱,由政府带头牵线,并且承担大部分的费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三)突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在村一级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承担起农村基础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功能,成为农民活动、文化、体育、老年娱乐、儿童学前教育的载体。二是在乡(镇)一级利用2—3年完成文化站的改扩建,扩大其职能,统筹乡村两级文化活动,开展电影、图书,培训三下村活动。三是加快农村网络工程建设,通过信息化,带动新农村发展,力争2年内实现全县网络、数字电视村村通,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创新思路,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开展农村流

动放映电影试点,尝试在乡(镇)一级、通过一个操作员,一台车,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套快装投影设施,在农村流动放映电影,周转图书,播放科技培训课件。二是组织开发制作面向农村、适应农民特点的培训课件,课件内容应简单、形象、易学,课件体系应包括种植、养殖、医疗、保健、健康健身、科普常识、生活常识、家电使用保养等,使农民科技培训教材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人才、劳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部门联动,加强劳动力人口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居民素质。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科门类:单位代码: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XXXXXXXXX系 二○**年X X月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4) 1、选题意义及选题背景 (4) 1.1选题背景 (4) 1.2选题意义 (5) 1.3基本概念界定 (5) 1.4研究的理论背景 (6) 2、本领域研究综述 (6) 2.1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7) 2.2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7) 2.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7) 2.4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 (8) 2.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对策和意见 (8) 3、研究方法及样本描述 (9) 3.1研究方法 (9) 3.2样本描述 (9) 4、新农保试点情况调查 (9) 4.1新农保参保率及覆盖范围 (10) 4.2科学的筹资模式是建立新农保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10) 4.3合理的运营是是建立新农保的重点之一 (10) 4.4合理的给付标准是完善新农保的可靠保证 (11) 5、农民参保意愿调查 (11) 5.1根据问卷分析影响雨城区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因素 (11) 5.2生物生理维度影响 (11) 5.3心理维度影响 (12) 5.4社会维度影响 (13) 6、研究结论 (15) 7、反思和对策 (15)

7.1养老责任主体及养老资金筹集与给付的反思 (15) 7.2对策及建议 (17)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致谢 (22)

摘要:本文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试点地雅安市雨城区进行实证研究。调查样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来选取调查对象,问卷以影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三大维度即生物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社会维度为标准来设计问卷变量。结构式访谈主要以雅安市雨城区社保局为对象,通过访谈来了解新农保试点情况以及其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给付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新农保三大维度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城关镇李海英董亚丽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做好社区管理与服务,既是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不同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在乡镇社区建设实际,就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谈几点体会。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我县的22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村改

居越来越多,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建设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我镇社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未完全达标。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镇社区的数量由原来的六个增至现在的11个,但按照社区建设“三有一化”要求,只有城区6个老社区活动室面积和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基本达标,5个村改居的社区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室面积不达标和没有室外活动广场的问题,再加上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 2、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从我镇社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县、镇党委、政府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社区党建、文化等各类活动室,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配齐配足了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班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还是被动沿用老一套方法,严重制约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3、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引言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等问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大的现实就是旧的二元体系没有被完全打破,新的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半截状态。本文将在下面部分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3号黑体) 1.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二级标题4号黑体) 建国以来,由于特定的环境,我国采取了牺牲农业,优先;牺牲农村,优先发展城市的发展战略。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国家运用行政手段,人为的建立起了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这种政策的长期实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乃至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不仅仅是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的。 2.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新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先是在城市国有中建立起来,是针对国有企业职工而言的。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行,是公认的新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郑功成,2002)。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被比较完善的建立了起来,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却始终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令人堪忧。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国家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仍然是剩余型的,即只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大多数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外了;此外,社会保障资源的城乡占有也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费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张亨明,2008)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党和政府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在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家庭保障功能的退化 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一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一方面,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个人的生老病死只能依靠自己或家庭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农业社会,家庭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生活,只有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理论届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益凸现出其有待进步完善的一面。如何建立和健全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措施,为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农村社会现状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建立完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太子的读书计划”系列节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推进和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贯彻执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一)老龄化加快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加凸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目前我国已有百岁以上的老人1.78万人。在我国人口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从768万增加到了1199万,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56%远远高于我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增加到2700万,占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上升到19%。81%的高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等方面,16.7% 的人或多或少需要他人的帮助,5.1%完全依赖他人。①并且随着城市化不化的加快和农村社会劳动力的输出,穿越之《爱上古代帅哥》第28章--第29章,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这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二)社会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得传统以家庭养老方式发生微妙变化 养儿防老,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产中,经济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家庭自然承担着赡养老人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分工为特色的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这一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以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为例 太平乡地处莲都区西北部,东面与市林场、仙渡乡交界,南与联城镇毗邻,西同老竹畲族镇接壤,北靠雅溪镇,丽雅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从乡域中部通过,交通便利。现太平乡由原巨溪乡和太平乡2006年10月撤并而成,驻地太平村,辖1个办事处,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203个村民小组, 2011年年末农户6973户,总人口21443人,辖区总面积105.3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2万亩,耕地面积7479亩。2011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36%,农民人均收入 4619元,较上年增长25.45%。 和绝大部分农村一样,处于转型时期的太平乡的治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体制内控制手段不完备和体制外控制手段失控,体制内控制功效不断削弱和体制外控制功效逐步增强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乡镇机构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2006年10月,巨溪乡和太平乡撤并成现在的太平乡,但乡镇领导班子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改,方向在何处。甚至有同志连乡镇政权的职能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必然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也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二是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包括责任田纠纷、水利纠纷、邻里口角纠纷等。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三是一些村霸、乡霸、市霸、地痞流氓等恶势力,欺压群众,危害一方。四是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五是太平乡各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村内卫生严重存在着“脏、乱、差”,通村道路弯、窄、多,车辆无法进村,严重制约了本村群众的吃、住、行。笔者认为,从太平乡实际出发,可从以下基本途径进行农村的社会治理: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基层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政府改革与转型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实现基层治理的有效保证。根据“善治”理论的思想,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应当集中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基层建设等方面,应当突 出“指导”和“服务”这两个核心要素,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可以借鉴的做法是: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各种组织以及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等。例如,在保留乡镇作为一级政府的前提下,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把一切以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为农民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包括农民最为需要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等。政府将乡村问题内部化,让基层化解自己衍生出的问题,建立各式各样属于农民自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与探索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 查与探索

Index 1.什么是农村社会保障 (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3)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4)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出现的问题 (5) 4.问题的对策 (6) 对于,问题一: (6) 对于,问题二: (7) 对于,问题三: (8) 对于,问题四: (8) 结语: (8)

1.什么是农村社会保障 农 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 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和任务是: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三)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五)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曾是重庆市四川维尼纶厂化纤分厂牵切纺车间的一名操作工,因为单位效益不太好于2001年“买断”工龄而赋闲在家,从那时起,“社保”就由她自己缴纳,每个月近300元。 在我们湖北,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少见,所以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是完全的“保障”。虽然我们大悟市社保局保证:完善社会保险“五险一单、一票征收”制度;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低保对象门诊、购药优惠政策;确保社会保险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100%。但是所有诸上保障却不一定能下发到每一户,有的困难户能够顺利得到诸如医疗的社会保障,但是有的户口却不能很好地得到基本的保障,这是我国社保的尴尬境地,虽然政府一直在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要实现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再就是就业问题:大悟市的就业保障内容是: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公益性岗位及相应的社保补贴;加大国有特困企业“4555”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援助力度;全力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推进创业促就业计划,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扩大享受范围,力争扶持350人创业成功,带动1200人

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农村宗族与村民自治

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农村宗族与村民自治 农村宗族复兴在当代农村形成一种隐性的非正式力量,对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重要影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既要尊重农村社会存在的内生力量,又要以现代法治规范和制约,通过在法治框架内合理整合才能走出一条村民自治的最优发展路径。 标签:社会治理;农村宗族;村民自治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村与宗族始终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转型使得传统宗族势力重新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空间,宗族组织在农村开始活跃,对农村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基层社会治理中农村宗族对村民自治的积极影响 (一)农村宗族德育传统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凝聚作用 农村宗族比较注重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宗族文化这个载体,宗族道德被不断传承,很多宗族都秉承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尽管其中不乏封建伦常色彩,但也凝聚了许多传统道德精华,对宣扬和保持优良传统道德具有一定教化功能。《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中选录的孔子宗族的族规家训中,就规定“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崇道重道,好礼德”〔1〕。山东淄博翟氏在总结该族历史经验时,提出“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乃吾族之美德……如果人类把血脉相连的亲缘丢掉,那么罪恶便会疯长;如果人们把最具良知的孝道忘记,那么世间便失却了真情。”〔2〕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村宗族宗法关系一直与基层政权并存,农村宗族承担着一定的组织、协调、教化和救助的义务,维系了农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时至今日,在宗族文化内化下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维系农村社会安定秩序的重要基础,在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方面发挥着很好的调解功能。实践证明,现代文化与传统宗族文化经过适度整合可以统一,其功能可以促进当代乡村社会的和谐。 (二)农村宗族力量对基层行政权力的制衡影响了乡村政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曾经提出社会参与国家、社会制约国家、社会收回国家这三种防止国家权力蜕变的途径,村民自治就是社会参与国家,社会制约国家和社会收回国家的重要表现形式。〔3〕随着国家制度安排的多样化,村庄内部的公共事务由国家严密管控变成了村庄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分权。在农村,村民会认为村委会背后有乡镇政权的支持,他们往往会在认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寻求宗族力量的帮助,宗族力量无形中成为制约基层行政权力的一种独特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委会选举的竞争性和选举的公正性,影响了乡村政治民主化的进程。①借助宗族这种隐性的形式,农民形成了一定的利益表达共同体,参与乡村政治,悄然改变了农民对政治的冷漠观望,逐渐由动员性政治参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2-07-26 17:07:33) 转载▼ 标签: 杂谈 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静云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无论是基于权利与公平的观点,还是从发展市场经济和健全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角度出发,都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所谓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尤为迫切。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构建和谐社会;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现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长期滞后。总的说来,农村的养老保险情况并不理想,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也非常低。由于我国农民基数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能一蹴而就,以及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格局,成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的人为历史性因素。城市居民享受的国家给予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而这些农民都没有。经过多年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参保人数约为6000万人,其中有财政补贴的约为1000万人。在农村低保方面,全国农村低保对象有4291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9%,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22.3亿元,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2元。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国有543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300万人,而目前中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还不到20万。如何在既有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培养出数量和质量均符合要求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并且让这一队伍有机地嵌入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去,显然是一个急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高校每年培养社工人才不超300人 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主要由负责人才培养培训的高等院校和包括民政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在内的负责具体政策实施的实务部门共同承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湖南省开展社会工作学历教育相对比较早,但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有限。湖南最早(1999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是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是全国唯一的社会工作高职示范性专业。截至2011年,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近2000名。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每年招收5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女子学院2004年设置社会工作专科专业,同年招生30名学生,2011年升级为本科专业后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商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每年招收30名左右。湘南学院2010 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同年招收43名学生,2011年招收69名学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于2010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因只招收了3名学生而没有开班,2011年也仅招收到13名学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招收13名社会工作硕士。湖南省委党校每年招收20 名左右的社会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综上,湖南省各高校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超过300人。 社会工作实务部门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成效不佳。湖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实践层面开始于2007年,长沙市天心区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同期纳入试点的地区和单位还有石门县、凤凰县和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2009年长沙市、长沙第一福利院以及株洲市儿童福利院进入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单位名单。2007年试点时长沙天心区计划在3年内培养2000名社工,不过在4年后的2011年,该区只有263名社工在开展工作。长沙市第三福利院2011年的社工仅50名。虽然国家在2009年将长沙市整体作为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但长沙市并没有在整个市区整体推进社工事业,而是再次选择开福区作为第二个试点,目前开福区共聘请20名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另外,由于湖南省民政厅积极动员各市州相关人员报考国家人力资源部举办的社会工作资格证考试,使得湖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0年,湖南省共有1020名考生获得社会工作初级和中级资格证书。 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者不足8%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主体的人口大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只有很小的覆盖面,水平低,区域差异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农村社会保障己不能适应农民对其新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和探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与社会进步以及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传统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建立与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它包括农村“五保”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当前在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

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不如人意,从整体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发展长期滞后。受我国情省情等因素所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项长期工程。还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化格局的人为性因素。农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在改革后却倒退了。农村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除在保障体制之外,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不平衡性日益加剧 (二)、国家重视不够,养老保险滞后。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国家对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甚重视,投入很少。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保险费的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辅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农民的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交纳,国家并无责任。这表明社会保障仍基本是或主要是城镇职工的。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缺项,帮扶力度偏小,应保障的未保障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东部相对发达完善,而西部地区集中了我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9502837.html,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安小林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7期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题中之意,农村社会则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应当积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关键在基层,而农村则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更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新时代的农村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种种、农村教育资源缺位、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需要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层出不穷。故综合准确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来应对与解决,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限制了社会治理发展 从目前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发现,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作用,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行政力量加以推动,对于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以及农村慈善救助等事务一般均由政府控制,由政府设置组织或者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工作落实,如此一来既加大了政府压力又限制了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制约了社会自治的发展。 (二)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不够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特别是很多年轻有文化的人才流失更大,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此类人群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相对淡漠,常常抱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事不关己”的心态,即便是留守家乡的精英人才,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自己如何发家致富上,对乡村事务关注度不高,久而久之导致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 (三)农村各類社会矛盾日显突出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第一章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一、农村社会救济的现状、问题 农村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保障的对象主要是无收入、无生活来源或孤苦无依、无法生活者,以及虽有收入,但因遭受意外事故或收入较低无法维持生活的农村社会成员。这些社会成员如果得不到安全保障,也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农村社会救济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的农村社会救济主要包括临时性的贫困救济、灾害救济、农村五保救济、扶贫开发。由于农村财政汲取能力低、社会集资能力低、个人支付能力低,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大、筹集资金贫乏、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薄弱,虽然有关部门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过种种努力,但是农村社会救济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 1、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较而存在。农村弱势群体是低收入农户或农民的集合,其中包括大量的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 目前,重庆农村已形成了一个人口较多、收入很低的弱势群体。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社会阶层的五分法,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1年重庆市农村人口中最低收入人口约有5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2%。这540万人口人均纯收入(包括折价的自产自食农产品)为916元。另据重庆市扶贫办测算,200 1年重庆农村的贫困人口达36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09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58万人。上述测算结果表明,重庆农村弱势群体中,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占20.2%,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6~865元)占47.8%;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占32.0%。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平均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经济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最明显、且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存在的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中为温饱问题所困扰的人口,是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根据国际通常的评价标准,以基尼系数来评价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程度。当基尼系数小于0.3时,收入分配处于最佳的平均状态;当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时,收入分配处于正常状态;当基尼系数大于0.4时,收入分配进入极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警戒状态;当基尼系数大于0.6时,则处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据测算,重庆市按城乡家庭收入分组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公共社会保险体系皆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强制性收取的社会保险费组织建立形成养老基金,在劳动者失去基本劳动力以后,发放退休金,从而可以保证该离职人员的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已经在全国普及流行的实施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1935 年时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起养老、遗属及残障保险制度(简称OASDI),这便意味着美国保险制度的确立。几十年以来,通过自身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已经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基本点的完善社会保险体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的体制的发展和调整可提供更好的样本。因此,接下来会对中美两国的保险制度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从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上进行讨论,美国对于退休时间的提供了宽泛的年龄范围,从大体上来讲,个体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正常、提前亦或者延迟退休年龄。而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形势起伏较大的现代社会,正常的退休年龄会同社会发展现状平行变化,当然很大比例上,美国职工会选择在正常年龄退休,对于提前退休的年

龄界限美国给出了62岁的规定,而推迟退休,则可以相应的获取更多的退休金补偿,这就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延迟退休,美国将延迟退休的年龄上限设置为了70岁。而中国的退休年龄则普遍在60岁左右。但随着中国经济现状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矛盾也显现出来。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目前劳动人口数量却在逐渐减少,缴费的人减少了而需要养老金的人却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状,目前政府放开二孩政策,并延迟退休,这些改革都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措施。其次问题出现在中国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偏早。中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退休年龄仍然执行的是之前的鼓励提早退休的政策,所以现实与政策之间出现了落差。 因此提出了一下可行的有效改革的办法。总体来说就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与延长缴费年限。首先渐进式延迟退休。规定一个特定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延长几个月,这样经过几年的又或者长期的发展达到从整体上延迟退休年龄的目的。已现如今的我国状况为例,可从2017年开始规定每隔三年退休年龄向后推迟,循序渐进,最终达到65岁退休的效果。其次,对于不同行业的退休年龄,做出具体的规定,已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用最大化。比如教师以及文职公务员可能在60岁之后的工作效益会比之前更高,而同时体力也是跟得上的,则可以选择将其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往后,而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的人员就不适合这种退休改革,总之是面对不同的工作人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力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维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目的在于推动陕西省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主要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档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了农民参保档次较低的原因集中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信息宣传、对政策的信任度、政策的稳定性、青年人的保险意识以及对政策的认知程度不够,跟风缴纳等六个方面。 标签:新农保;参保档次;现状;影响因素;黑池镇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政策对于改善我国农村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意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陕西省政府于2009年9月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对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做出了具体规定。11 月陕西省确定了11个国家试点县、34个省级试点县,并下达了国家和省级试点县的批复。截至2011年10月底,107个县(市、区)已全部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其中新农保参保人数已达到635.87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46.34万人。自2009年以来,新农保政策的推行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次研究将主要针对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农民参保档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黑池镇位于渭南市合阳县,东临黄河,西接金水沟;北依新池,南接马家庄。合马公路贯穿南北,距县城22公里,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3.1万人口,是合阳县经济强镇、文化大镇。 2016年7月,笔者对黑池镇多个行政村进行了调研,分别是黑西村,黑东村,东洼村,南社村,北黑池村等,增加了数据来源,使得调查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因此,调研数据及结果更加具有可靠性。本次调查研究总共进行访谈32人次。在此次进行访谈的32名对象中,男性有16人(50%),女性有16人(50%),性别较为平衡;20~30岁2人(6%),30~40岁6人(19%),40~50岁12人(37%),50~60岁12人(38%),访谈对象年龄大部分集中在40~60岁这一区间,其是最接近新农保收益的年龄层,因此相对更加熟悉新农保,所提供的数据也相对更为准确。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对访谈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按照事先制定的访谈提纲,针对合适条件的访谈对象进行访问,并在访谈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

理论与实践 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求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从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相结合的治理方式,通过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促进农村有效治理,建构农村社会发展新秩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一、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治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三农”问题是关系民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进行,农业农村发展的落后必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下,要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整体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如农村文化、基层社会治理、农民生存生活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等,真正做到民生、产业、生态、文明等全方面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也是和乡村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决策部署。因此,要全面深入认识和把握乡村社会发展的特征,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农村社会治理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的现状决定了农村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促进乡村有效治理,建构乡村社会发展新秩序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基层政府在管理和推动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以及个人等)等对农村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党的十九大以来,平安中国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农村的生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在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保安全、护稳定、打基础、谋长远。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工作是重点,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治理体系,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打造新农村建设,让农业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加快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基调。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提供重要保障,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 陈 茜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