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诊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487411.html,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诊断

作者:许昕曹志群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2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镜;中医辨证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2.030

中图分类号:R259.7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2-0102-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978年,世界卫

生组织将CAG定为胃癌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LGC)。

CAG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不外乎因虚致实,本虚标实。邓

铁涛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证,主要由脾失健运,胃阴亏虚致使痰阻湿遏,胃络瘀阻失于濡养,导致胃腺体萎缩[1]。王氏等[2]提出,脾肾不足,邪羁入络,导致胃络瘀阻,胃固有腺体萎缩。笔者以胃镜观察为客观依据,认为脾肾虚滞、痰瘀阻络是CAG的关键。

1 ;脾虚为发病之本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亏虚是CAG的始动因素。CAG患者胃镜下可见病变黏膜颜色变淡,黏膜失去正常橘红色,或为苍白色,或为灰白色,或为灰黄色,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与周围黏膜的界限不清楚。黏膜皱襞较正常变小,严重者可能消失。病理检查可见腺体萎缩,胃黏膜上皮细胞、主细胞与壁细胞的线粒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数目减少及结构受损[3]。这些改变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细胞基质与致癌因

子的接触机会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概率和程度大为增加,从而使胃黏膜易发生癌前病

变并最终癌变。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AG的镜下表现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胃络空虚、机体失养的理论是一致的。临床上,CAG患者多有倦、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之象,治疗以六君子、建中汤类方化裁,药用黄芪、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之品为主。研究发现,脾虚型癌前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胃黏膜细胞代谢异常,增殖细胞核抗原、银染核仁形成区表达增高,增殖细胞凋亡指数下降。以健运脾胃则能收到抑制和纠正细胞的异常增殖、诱导PLGC细胞凋亡的效益[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