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复习笔记

儿童文学复习笔记

儿童文学复习笔记
儿童文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美学特征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①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②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

艺术;③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④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①儿童本位文学(20世纪20年代)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

积极意义是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自

觉提供观念上的巨大推动;不足是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②教育儿童的文学(20世纪50、60年代)贺宜鲁宾

积极意义是把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强调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的社会责任感;

不足是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娱乐等功能。

③解放儿童的文学(21世纪初)朱自强、王富仁

积极意义:是“儿童本位”的继承和发展,是尊重、爱护、发展儿童的根本表现。

3

4

童两种审美意识的对立统一:

①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对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儿童的审美意识同样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个性的构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之,儿童文学是儿童与成人两种生命投射的必然结果,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就在于成人与儿童在这一特殊领域里,达到生命韵律的碰撞、契合、共振、交流。

5

①欢愉:游戏精神的张扬。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组合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徜徉其间,产生愉悦和共鸣。——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②变幻: 出色的荒诞美。儿童(尤指幼儿)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思维”必然导致任意结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儿童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常将不同类别性质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因此,儿童在审美时对作品中的“荒诞”部分特别容易接受。即荒诞正契合了儿童审美心理中任意结合的思维方式。——卡塔耶夫《七色花》、特拉弗斯《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阿姨》

③稚拙:明净的清新美。稚拙美是对儿童天性的升华,儿童由于陈规陋习的熏染,不懂权势名望的单纯及不受外在规范拘束的自由,而拥有的是赤诚的心、敏锐的感觉和创造性的稚拙美,是一种原始的、有悖于常情常理,却异常透彻、异常明净,异常独特的美,它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中川李枝子《不不园》、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④纯真:天真的真诚美。纯真美是儿童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用儿童那质朴性灵的纯净溪水,来冲刷伴随着所谓文明教养而淤积在成人心中的肮脏污垢,就成为儿童文学作家追求的目标,纯真美是儿童文学独有的美。——李其美《鸟树》

⑤质朴:天然的淳朴美,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含的素朴,从而出现“与无足轻重的东西中出现最高度的深刻意义”(黑格尔)的儿童文学美学特征。——张秋生《粉红色魔椅和蓝精灵》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自觉”类:有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目的①教育型②社会使命型③娱乐型

“自发”类:无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目的,但带有儿童的素质为儿童所接受①童心型②儿童崇拜型③童年回忆型

①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有儿童创作潜能的人,应该有对儿童生活、儿童情感、儿童心灵、童年经历特别兴

趣和感悟,他们对孩子的热爱和描画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出于内心需求。

②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敏感区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他们是少年儿童的天地里,

有着特别深刻的体验和特别敏锐的洞察力,这些特别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童年回忆和深入儿童生活。——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陈丹燕《上锁的抽屉》《中国少女》《我的妈妈是精灵》

③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儿童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主要体现在想象力、幽默感、诗意、

故事的叙述等多种艺术气质和多种文学手段的驾驭能力。

3、儿童文学接受对象的类型:成人读者、儿童读者(为主)

4、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映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

·幼儿文学,指适合3到6岁学龄前期幼儿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文学;

·儿童文学,即童年期文学,指适合6、7岁到11、12岁儿童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文学作品;

·少年文学,指适合13岁到15、16岁儿童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文学作品。

①思想内容表达上的具体可感;——《小蝌蚪找妈妈》

②形象描绘和艺术构思的充满幻想;——黄庆云《摇篮》

③情节结构和叙述方式的游戏精神;——郑春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④语言亲切自然、口语化。——《下雨》

①题材广阔、内容丰富、蕴含多方面的知识;——任溶溶《爸爸的老师》

②情节生动曲折,具有浓重的故事性;——邱勋《三色圆珠笔》

③形式新颖,手法多样,带有极强的娱乐性;——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④故事、人物、环境的设计充满奇异性;——J·K·罗琳《哈利·波特》

①开放性:题材选择更加广泛,内容表现更加丰富。——安徒生《她是一个废物》

②探索性:存在一些探索性题材和探索性表现。——曹文轩《古堡》

③现实性:不论是现实作品还是幻想性作品,故事演绎、人物命运更具现实性。——秦文君《男生贾里》

第三章: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1、儿童文学故事性的构成·“故事元”和叙事技巧中的“矛盾体现物”;·叙事技巧中的传奇性与意外性;

·叙事技巧中的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叙事技巧中的悬念

2、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主要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

特殊的——三迭式结构、连环式结构、对立式结构

形象性: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岑桑《野孩子阿亭》②突出语言的动作感。《跪》③语言呈现鲜明的色彩感。《火烧云》

简洁性:儿童文学对语言的要求比一般文学更严谨,以简明为前提,以生动为根本。简明就是要尽量选用意义简单明了的常用词语,既不深奥晦涩也不生编硬造。—严文井《浮云》

音乐性:儿童最早接触儿童文学作品并喜爱上儿童文学作品,便是被其音律所吸引。

叙述性:叙述语言一般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或人物的行动起始与命运,也有介绍人物关系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叙述对于儿童文学十分重要,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不仅注意尽可能让叙述多于描写,且注意在用词上讲究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在词语组合上让来龙去脉更清晰可见,人物关系更明确,更合乎情理。

5、插图的功能:助读功能、再创造功能

容、增强阅读效果和提高审美感受的作用。

:儿童的思维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优秀的插图作品为儿童提供了这种具有直观性的形象。②依附性:优秀的插图往往用绘画来表达,描述事物的特征,又融涵着一种内在的独特的文学性。③延伸性:在有插图的儿童文学中,由于是图文共同讲述故事,决定了儿童文学在以简明之文和形象之间共同协调和各自讲解的情况下,经常显现出某种象征性、暗示性和多义性特征,并预留出读者在阅读中结合阅读经验进行猜测、探索、尝试性理解的空间,许多插图因此

具有特别的寓意或韵味。④艺术性:优秀的插图要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插图作为绘画艺术,应十分讲究艺术性的创意的构想、趣味的情境、新颖的技法、和谐的版面、美感的适形、独特的风格、精巧的印刷配合等创作要素。

第四章:儿歌儿童诗

1、儿歌的概念: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收对象的具有民间风味的简短诗歌。

2、儿歌的特点

①内容浅显易懂、易记易唱;②歌戏互补、富有情趣;③语言活泼、节奏明快。

3、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谜语歌。

4、儿童诗的概念:指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情趣和心声的诗歌。

5、儿童诗的分类:生活诗、自然诗、童话诗、科学诗。

6、儿童诗的特征:①真率明朗的情感性(弗·赫鲁宾《眼泪》)②形象鲜明的叙事性(黎焕颐《蒲公英》)

③稚拙活泼的趣味性(傅天琳《我是男子汉》)④流畅简洁的音乐性(刘饶民《月亮》)

【区别】①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儿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则是以学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的。②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表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显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③从语言表现看,儿童诗与儿歌的语言均要求凝练、简洁、有概括性,但由于变现深度不同,儿童诗的语言比儿歌的语言更富有想象的张力,在韵律方面,儿歌比儿童诗更讲究韵律的和谐和节奏的整齐。④从篇幅的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比较长;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一)实施童诗教育可行性的考察

⑴事实证明对儿童实施童诗教育是可行的。

⑵童诗教育的理性考察:孩子天性是诗人。①儿童与诗人在思维品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②儿童具有诗人般奇特的想象力;③儿童具有诗人般的直觉感悟能力。

(二)实践诗歌的设想:熏陶、点燃、捕捉、推动

①熏陶是指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一个优

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②点燃是指燃起孩子对创作的热情。③捕捉是指教师捕捉孩子创作中的闪光的诗句和让孩子领会如何到生活中去,到心灵中,到情感世界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诗的素材。④推动是一个系列工程,小到对一首诗歌创作过程中思维的推动,大到对一个人、一个班、一所学校童诗教育的推动。

第五章:童话寓言

1、童话的概念: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2、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

3、童话的表现手法: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4、童话形象的类型:超人体、拟人体、常人体

5、童话的分类:

诗意型童话与热闹派童话的特点。

6、如何理解童话的幻想:

①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假想形象,所描绘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的境界,其中的情节,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虚假故事,任何文学都存在想象,但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核心与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②幻想在童话中的具体表现:a.童话中的人物,大多是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是作家通过幻想的方式编造出来的;

b.童话中出现的环境,很多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审美理想臆想的的,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意味;

c.童话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往往偏离生活本真的逻辑;

d.童话中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虚拟的、淡化的、不确定的,非生活的;

e.童话中常见的魔法宝贝,也是幻想的产物。

7、寓言的概念: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简短故事。

8、寓言的艺术特征:①寓意明确突出;——《守株待兔》②比喻形象生动;——《鸡生金蛋》③故事简洁短小;

——《母狮子与狐狸》

【区别】①从读者对象看,童话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和编写的,所描绘的生活、表现的内容接近儿童生活,以表现儿童生活为主,而寓言不专属于儿童,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要广阔得多。

②从体裁特征看,寓言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简单,不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塑造细腻生动的人或拟人化形象;而童话篇幅较长,结构也较为复杂曲折,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形象塑造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③对幻想的要求与表现不同。童话创作要求幻想植根于生活,因此童话作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物性的选择,取舍时必须遵循童话逻辑。寓言则以表述教训、哲理为目的,因此它只要求在幻想事物与现实事物之间找到一种联系,故事仅仅是为表达寓意而存在的,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④主题表现不同:童话虽有一定象征意义和寓示色彩,但往往以间接的方式折射现实生活;寓言的寓意往往比明确,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直接投射的目标。

安徒生童话经典品格的追问

进步的向上的思想内容上与完美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的结合,这为他的童话成为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内容: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热情歌颂人民的美好品行;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艺术特征:①幻想和夸张的成功运用。正是“无意义“的幻想和夸张等因素,使安徒生童话“被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性、受不同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全球儿童所共同接受”。②表现了诗的意境,其童话是诗的天地、诗的海洋,处处是诗意葱茏的境界。双重审美意识的运用:①由于以儿童视角进行创作而赢得了儿童的认可。首先,从儿童视角出发,在“听“字上大下功夫;其次,从天真的儿童的角度观察和描写客观事物,表现儿童纯真朴素的精神世界。②由于描写普通人性与提供“共名”而获得成人的认可。来自作家心灵的人格力量,具有自我象征意义的丰富意蕴,安徒生的童话倾诉他的爱,他的理想,他对灵魂的追问,他对世事的洞悉,所以其童话的精神实质更多地赢得了成人。

《小王子》——【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第六章:儿童故事儿童小说

1、儿童小说的概念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根据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创作并为儿童所

能理解和接受的小说。

2、儿童小说的基本特征

主题鲜明而有针对性。

①儿童小说鲜明的主题一般表现为某种积极正确的思想、鲜明健康的情感和恒久审美的价值。——都德《最后一课》;彭学军《红背带》

②强调儿童小说主题思想积极鲜明,不是说不能表现生活中阴暗、丑恶的一面,也并不是说不能宣泄情感世界中感伤、悲苦、愤怒的一面。——常新港《独船》

③一部好的儿童小说,其主题必然是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一定的针对性,而“针对性”是指作品所体现的主题紧密结合小读者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兴趣爱好,对他们认识生活具有一种“前导”意识,其核心是少年儿童的成长。——薛涛《女孩的暖冬》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以少年儿童为主。

①儿童小说应努力塑造富于幻想、积极进取、爱憎分明的先进少年儿童形象。————徐光耀《小兵张嘎》

②应把典型形象的发掘目光积极地投向普通少年儿童。——秦文君《男生贾里》

③还可把严重过失,带有一定悲剧性的少年儿童作为主人公。——刘厚明《绿色钱包》

④主要刻画和塑造少年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成人形象。—曹文轩《第十一根红布条》

●情节曲折生动,发展迅速而引人入胜。

①优秀的儿童小说都是以新奇多变、曲折生动的情节吸引小读者,使他们爱不释手。——张成新《夏克作文》

②儿童小说的情节发展应迅速快捷。邱勋《三色圆珠笔》

3、儿童小说的分类

按形式分:长篇、中篇、短篇(包括小小说)

按内容分:生活小说、历史小说、惊险小说、动物小说、武侠小说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1、本次考试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晓玉主编的《儿童文学引论》为主,以与之配套的《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和下发的作业题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有:填空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 2、复习重点如下: 一、填空题: 1、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 2、童话的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和()。 3、一则完整的寓言应包括()、()和()三个要素。 4、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它有别于成人 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是:()、()、()、()。 5、儿童泛指()岁的未成年人,狭义的儿童是指()岁的孩子。 6、童话是一种带有()色彩的虚构故事,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7、从人物形象看,童话可以分成()、

()和()种。常人体童话、拟人 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 8、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 ()好比身体,所给以人的() 好比是灵魂。 9、儿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0、寓言是一种()的简短故事,作者把将要说明的道理 用()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11、小说是通过()、()和()的具体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12、儿歌常见的类型有:()、()、()、 ()、()、()、()。 13、儿童小说与成人文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一是()、().. 14、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是()、()、()。 15、童年期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 两方面。 16、儿童文学评论的一般要求是:();().

17、儿童文学评论一般包括()、()和()三种形式。 18、儿童文学鉴赏有较明显的()色彩和() 色彩,具有()和()的特点。 19、儿童文学具有审美的()、()和()。 20、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虽然形式相近,但又有区别,表现 在儿童故事着重于(),儿童小说着 重于()。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寓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具有鲜明的教谕性和强烈的讽刺性。 B、具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C、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精练。 D、通过幻想折射式的反映现实。 2、将儿童小说分为短篇、中篇、长篇三种类型,其分类标准是()。 A、叙述方法 B、题材 C、表现手法 D、篇幅大小 3、“找哇找,找哇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

文学理论复习提纲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二、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1、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 3、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前提与动因,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并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三、文学艺术创造的主客体: 1、客体:“自然”说、模仿论、“情感”说、文学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 生活。 2、主体:“模仿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造者”—狄德罗、歌德、黑格尔。 四、文学创造客体——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五、文学创造过程: 1、发生阶段: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 识、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创作动机 2、构思阶段: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支配下, 心理活动和艺术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程。 心理机制: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思索。 回忆可以提供素材;沉思产生思想意蕴。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 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灵感: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了直接了解和 揭示。 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 感情: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 的具体方式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 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 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 体、生动的效果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的基本含义: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儿童文学概念的不同理解:1、儿童本位论 2、“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4、“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二、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结合作品展示五个特质)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 1、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2、小学审美教育中应掌握的几个原则:(1)直觉性原则 (2)非功利性原则 (3)情感性原则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1、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任务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二章 多媒体对儿童文学的利弊、自己的看法、如何克服、合理方式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 新媒介促进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新媒介削弱了儿童文学的文学性?

第三章 一、儿童读者的多样性 1、性别差异 儿童读者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其文学阅读兴趣和能力会显示出性别差异。 2、智力差异 智力水平与阅读能力相对而言成正比。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儿童读者的实际年龄与阅读年龄产生了分离。 3、心理个性差异 心理需要(阅读目的)、气质类型等因素影响阅读能力。 4、文化差异 东西方儿童审美习惯、各民族儿童审美习惯存在差异。 二、幼儿期文学:游戏性趣味性直观性 童年期文学:浅显性故事性趣味性 少年期文学:真实性深刻性艺术性 第四章 一、故事性的构成 故事性是依凭故事元和叙事技巧的使用而实现。 1、故事元 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基本故事,是故事发生的中心,是故事的母体,其他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故事元这个中心服务的。 2、故事性的实现——调动相应的叙事技巧:道具(矛盾体现物)的使用、悬念的设置、故事的完整、连贯、生动、曲折。 (1)故事中的矛盾体现物——道具,道具穿接全文,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白雪公主》中的魔镜 (2)传奇性与意外性 如《长袜子皮皮》人物形象的奇特性,《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在鲸鱼腹中与父亲相遇。 (3)完整连贯,生动曲折 如绘本《我想吃一个小孩》 (4)悬念设置与气氛控制 如罗尔德·达尔的童话《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3、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 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较成人低,文学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尤其年龄较小的儿童的阅读,还需要借助成人讲述的帮助。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口头文学的许多叙述特点。 儿童文学的叙事性语言是一种充分儿童化的文学口语形式,它以简明为前提,以生动为根本。 4、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构成的一般方式: ①“纵式结构” 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情节。 ②“横式结构” 按空间顺序将若干前后并无联系的生活场景或情节并列安排,从不同的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儿童文学: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题材:指儿童文字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3.儿童文学母题: 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儿童文学有三大基本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4.幽默手法: 一种使人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艺术手段。 5.写实手法: 真实地去描写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7.儿歌:种专为较小年龄的儿童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8.摇篮曲:又叫摇篮歌、催眠曲或催眠歌,是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那种哄孩子睡觉时所吟唱的诗或歌。 9.游戏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一种伴随游戏动作而诵唱的歌谣。 10.谜语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以歌谣形式表现的谜语。 11.儿童诗: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12.儿童故事:为儿童创作的、适合于儿童阅读的故事。 13.童话: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如《渔童》、《卖火柴的小女孩》。 14.超人体童话:以神仙妖怪、魔法宝物为主人公,幻想神秘、奇特,表现出超乎人类力量的童话。如《渔童》、《白雪公主》。 15.寓言: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如《伊索寓言》。 16.寓示:指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

17.儿童小说: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心理特点创作的、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 18.典型人物:指小说中具有某种代表性、并且有独特性格的人物。 19.典型环境:指小说中典型人物活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 20.儿童散文:指专为儿童所创作,或虽不专为儿童所创作但能为儿童阅读欣赏的散文。 21.童心:儿童的心灵,即人生在儿童期的纯真善感、自然直率的心灵状态。 22.儿童报告文学: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报告文学。 二、填空题 1.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儿童情趣;它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叙事性) 2.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3.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 应的相对稳定的________特征、________特征和的综合表现。(生理、心理) 4.文学接受是指读者_________文学作品,初步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作品,以至产生________的过程。为了分析的方便,一般把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几个阶段。(注意、阅读、听讲、兴趣。注意、阅读、兴趣) 5.婴幼儿是靠__________感受儿童文学的。婴幼儿文学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觉、游戏性、趣味性、直感性、幻想性) 6.婴幼儿文学的功能主要有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愉悦、认识、教育、审美)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文学的作用: 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 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 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 什么是文学理论 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 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 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