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尔干国际治理科索沃案例

巴尔干国际治理科索沃案例

巴尔干国际治理科索沃案例
巴尔干国际治理科索沃案例

巴尔干国际治理:科索沃案例

孔田平

【内容提要】冲突后地区的国际治理是冷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对国际治理的起源进行了简要分析,考察了巴尔干国际治理的条件与功能,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科索沃国际治理的背景、法律依据、实际运作及其经验,并对科索沃独立后国际治理的演化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东南欧科索沃巴尔干国际治理

【作者简介】孔田平,196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岁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7)

一巴尔干国际治理问题的缘起

(一)国际治理的起源。关于国际治理的起源,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而言,神圣同盟是国际治理机制的起源。1815年的“神圣同盟条约”被视为人类建立“世界政府”维护和平的第一次试验。神圣同盟是人类在经历战争冲突之后,为控制战争、保障和平而进行的第一次建立世界政府的尝试[1]。然而,在国际组织的授权下对某些领土或区域进行管理的国际治理方式却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中的新现象[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给予了国际联盟治理一些领土的权力,如萨尔区交由国际联盟管理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但泽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授权联合国管理日本和意大利的原殖民地和有争议的区域,如的里雅斯特城。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进入了新的时期。联合国虽然不是世界政府,但是在一些冲突结束地区发挥了国际治理的功能。

随着冷战的结束,巴尔干等地区冲突频发,联合国作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日渐突出。1995年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下,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和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1995年12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波黑部署一支联合国执行部队。1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 035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国际警察工作队,联合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特派团正式成立。根据代顿和平协定,设立了国际社会驻波黑高级代表。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为确保克罗地亚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联合国安理会1996年1月15日通过1 037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东斯拉沃尼亚、巴拉尼亚和西锡尔米乌姆过渡时期行政当局(东斯过渡当局)。1999年美国主导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 244

号决议,授权秘书长成立一个由联合国领导的临时民事管理机构。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特派团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在巴尔干的国际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组织不仅有联合国,而且有欧盟、北约等组织。

(二)巴尔干国际治理的条件。一般而言,国家内部的治理属于国家内部的事务,不需要来自外部的干预。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国家治理能力弱化或丧失了治理能力时,外部的力量会介入国家的治理,因此会产生国际治理的问题。从巴尔干的现实看,国家间或国家内部的冲突的激化导致了国际干预,国际干预的结果是冲突的结束,而冲突结束后国际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冲突后国家的治理。演化的路径基本上是冲突——国际干预——国际治理。

巴尔干国际治理的形成具有下列条件:

1.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主导的政治动摇了基本的政治秩序,民族间的仇视、敌对、冲突和对抗导致了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国家的治理出现了严重危机。

随着南斯拉夫联邦国家的寿终正寝,民族主义的幽灵再次在巴尔干徘徊,其产生的破坏性力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1992~1995年的波黑内战中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冲突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而且摧毁了新独立国家的政治体系,国家治理出现了危机,甚至国家的生存也出现了问题。在代顿协议签署后,波黑虽然实现了和平,但是民族间的敌对远没有消除,民族主义政治仍主导着政治舞台,国家的治理危机尚未结束,需要国际力量的介入。

2.巴尔干的冲突不仅影响国内和平,而且威胁到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最终导致了国际干预。由于巴尔干国家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在南斯拉夫联邦国家解体后民族关系陷入紧张,爆发了流血冲突。波黑冲突不仅是波黑内部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与波黑穆斯林之间的相互残杀,而且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世界也卷入其中。科索沃阿族与塞尔维亚关系的紧张在1998年后逐步升级,演化为武装冲突。2001年3月阿族民族解放军袭击马其顿政府军,马其顿内战爆发。国际社会对马其顿的局势忧心忡忡,担心马其顿境内的冲突会导致整个巴尔干地区卷入战争。巴尔干冲突具有溢出效应,如果不加控制,局部的冲突会蔓延到整个巴尔干地区,威胁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为结束巴尔干冲突,联合国、欧盟和北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干预。

3.国际干预后的巴尔干国家虽然实现了和平,但是冲突的因素尚未消除,来之不易的和平仍很脆弱,巴尔干国家面临着“国家失败”的现实。国际干预的结果是和平的降临,但是远非持久的和平。引起冲突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民族间的敌对、仇视和互不信任,民族主义的政治势力的影响力依旧。如果仅靠巴尔干国家国内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地区的安全稳定。经过冲突的巴尔干国家多数为失败国家,国家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公共品如法律与秩序,国家失败为国际治理提供了机会。

4.国家解体伴随着国家构建。南斯拉夫联邦国家解体的结果是南斯拉夫一分为七,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和科索沃相继宣布成为独立国家。新独立国家面临着国家构建的繁重任务,一方面要实现国内的有效治理,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除斯洛文尼亚外,多数巴尔干国家缺乏国家构建的能力,需要国际力量的介入。

(三)巴尔干国际治理的功能。国际治理是为了填补由于冲突造成的治理危机。国际组织相继介入巴尔干国家内部事务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巴尔干火药桶死灰复燃的担忧使国际社会对巴尔干局势的演化保持高度警觉,因为巴尔干局势的失控不仅对巴尔干地区,而且对整个欧洲都具有灾难性的后果。

国际治理的主要功能有:

1.维持和平。在结束冲突的巴尔干国家或地区派驻军队或警察,以维持和平。

2.重建秩序。在冲突结束的巴尔干地区由国际组织建立临时行政机构,对其进行托管,维持基本的公共服务,重建法律与秩序。

3.重建经济。由于冲突与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经济的重建。巴尔干国家经济的重建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参与巴尔干国际治理的国际组织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巴尔干国家经济的重建。

4.国家构建。因为许多巴尔干国家为失败国家或薄弱国家,国家甚至不能维持法律和秩序,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在冲突结束后的巴尔干国家面临着国家构建的繁重任务。这一任务在民族间敌对未消除的环境下单靠当地的政治力量难以完成。国际组织在国家构建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巴尔干国家的国际治理是国际社会应对巴尔干危机的危机管理手段,是一种应急措施,对巴尔干国家的国际治理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在时机成熟后国际治理将面临退出的问题。

二国际治理:科索沃案例

(一)科索沃国际治理的背景。科索沃原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其中阿尔巴尼亚族人口占90%,其他民族为塞尔维亚族人和黑山族人等。自20世纪80年代起,科索沃阿族人开始谋求独立。1989年,时任塞尔维亚总统的米洛舍维奇下令取消科索沃省的自治地位,这一做法在科索沃引起强烈反应。1991年,阿族人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并于1992年5月进行了选举,选举产生了“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和“科索沃共和国议会”。1996年阿族极端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出现,针对塞族警察和平民的恐怖活动不断升级。1998年南联盟开始清剿阿族武装,南联盟军警与“科索沃解放军”的冲突加剧。国际社会开始介入科索沃冲突。1998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科索沃冲突双方立即停火,要求塞尔维亚军队从科索沃撤军,并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冲突。10月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军事威胁,并发出最后通牒,如南斯拉夫不同意北约的条件,北约将进行军事打击。在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的调停下,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同意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从科索沃撤出军队和警察,并同意欧安组织2 000名观察员进驻。1999年科索沃冲突再次激化,2月到3月举行的朗布伊埃谈判没有达成协议。1999年3月未经联合国授权,北约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开始了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轰炸。1999年6月9日,北约与南联盟代表在马其顿境内的库马诺夫斯基小镇正式签署了《军事一技术协议》,俗称为《科索沃战争停火协议》。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 244号决议,重申南联盟对科索沃地区享有主权,要求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充分尊重南联盟的主权与领土

完整。决议还要求南联盟“按照一个快速的时间表开始并完成可核实的分阶段从科索沃撤出所有军事、警察和准军事部队的工作,同时将在科索沃部署国际安全存在”。随即,南联盟军队和警察部队从科索沃撤离,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和维和部队进驻。自此,科索沃处在国际托管之下。

(二)1 244号决议与科索沃托管。对科索沃国际治理的法律依据是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 244号决议。1 244号决议授权联合国秘书长,在有关国际组织的协作下,在科索沃设立国际民事存在,以便在科索沃建立一个临时行政当局,使科索沃人民能够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享有高度自治,并进行过渡行政管理,同时设立临时民主自治机构并监督其发展,以确保科索沃所有居民有正常和平生活的条件。1 244号决议确定了国际民事存在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包括:促进建立科索沃的高度自治和自我管理;履行基本民事管理职能;在达成政治解决、包括举行选举之前,组织民主和自治的自我管理临时机构并监督其发展;在这些机构设立后,移交其行政管理职责,同时监督和支持科索沃地方临时机构和其他建设和平活动的加强;促进旨在决定科索沃将来地位的政治进程;在最后阶段,监督科索沃临时机构将权力移交给根据政治解决办法设立的机构;支持关键基础设施的重建和其他经济重建;与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协调,支持人道主义和救灾援助;维持治安,包括设立地方警察部队,同时在科索沃部署国际警察人员;保护和促进人权;确保所有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安全、无阻地返回科索沃的家园[3]。

1999年6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给安理会的报告中提出了科索沃特派团的初步概念。在驻科索沃部队完成初步部署后,6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临时特别代表德梅洛抵达普里什蒂纳,科索沃特派团先遣小组在随后几天抵达科索沃。1999年7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任命贝尔纳·库什内尔为负责科索沃事务的秘书长特别代表。科索沃特派团团长由负责科索沃的秘书长特别代表担

任。他作为驻科索沃资历最高的国际文职官员,主持各“支柱部门'32作,并为旨在确定科索沃未来地位的政治进程提供便利。?月25日,联合国驻科索沃行政长官库什内公布了该文职行政管理机构的第一项正式文件《法规总则》。为了执行任务,科索沃特派团将四大“支柱部门”统筹置于其领导之下。2000年6月紧急阶段结束时,由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难民专员办事处)领导的第一支柱部门(人道主义援助)被逐步裁撤。2001年5月成立了新的第一支柱部门。这几个支柱部门是:第一支柱部门:政治和司法,由联合国直接领导;第二支柱部门:民政管理,由联合国直接领导;第三支柱部门:民主化和体制建设,由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领导;第四支柱部门:重建和经济发展,由欧洲联盟领导。安理会1 244号决议授权临时民事管理当局管辖科索沃的领土和人民,因此一切立法和行政权力包括司法系统的管理权都交给科索沃特派团[4]。特派团团长可视执行职能的需要,或在现有法律不符合临时民事管理当局的任务、目标和宗旨时修改、撤销或暂时取消现有法律。在履行科索沃特派团的职责时,特派团团长可以以规则的形式,发布立法条例。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安排,科索沃特派团的工作将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巩固科索沃特派团权力,并设立科索沃特派团行政结构。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服务,巩固法治。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和举行科索沃权力当局的选举。第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并在必要时协助科索沃当选代表组织并建立民主的自治的行政机构。这些机构建立后特派团将移交其剩余行政任务,并监督和支持科索沃临时行政机构。最后的第五阶段将取决于最后解决办法及其中的安排。

来自法国的贝尔纳·库什内尔从1999年7月~2001年1月担任科索沃特派团首任团长。

在库什内尔在任期间,开始建立科索沃的国际托管框架。东南欧稳定公约在科索沃如同幻影,不能成为有效的国际协调力量[5]。库什内尔不得不游走各国,

寻求援助。库什内尔在位18个月。他在位时推行联合国驻科索沃临时特派团和科索沃代表的共同治理。2000年2月,科索沃联合临时行政结构形成。建立了20个行政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两个部门首长,分别由联合国驻科索沃临时特派团和科索沃代表担任。科索沃代表的工资为每月250美元,而联合国人员工资是当地人员的许多倍。工资的差距使得双方难以建立基于信任的伙伴关系。

2000年10月,科索沃举行地方选举,温和派鲁戈瓦领导的科索沃民主联盟赢得了近60%的选票,在30个市镇中赢得了21个。“科索沃解放军”前司令萨奇领导的科索沃民主党在选举中表现不佳。科索沃地方选举的结果使国际社会备受鼓舞。2001年丹麦人海克鲁普继任联合国秘书长驻科索沃特别代表。受地方选举结果的鼓舞,海克鲁普2001年5月公布《科索沃临时自治宪法框架》。允许科索沃建立经选举产生的议会,少数民族拥有1/4的席位。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理和政府由总统提名。科索沃政府负责内部事务:经济、教育、交通、地方行政、司法、监狱和媒体,但特别代表仍保留了许多权力。特别代表可以解散议会,要求举行新的选举,提名和解职法官,监督科索沃保护团和海关,提名主要的经济官员,监督对外关系,就内部和边界安全与维和部队进行联络。

2001年科索沃实行了有限的自治,并非联合国1 244号决议许诺的广泛的自治。2001年11月17日举行选举,科索沃民主联盟获得46%的选票,科索沃民主党获得25.54%的选票,17万塞族人约一半参加了选举,改革联盟获得了11%的选票。鲁戈瓦当选总统,提名科索沃民主党雷杰皮担任总理。科索沃两次选举顺利举行,温和派在选举中取得胜利,而且少数民族参加议会,这表明科索沃的政治趋于稳健。2001年后,科索沃出现了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即民主的合法的拥有有限权力的政府与非选举产生的强加的具有无限权力的政府[6]。

2001年12月,海克鲁斯辞职。在海克鲁斯担任联合国秘书长驻科索沃特别代表期间,《科索沃临时自治宪法框架》得以公布。根据该文件,科索沃举行了议会选举,并组成了拥有120个席位的科索沃议会。海克鲁普还与南联盟官员在2001年11月签署了共同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科索沃问题的1 244号决议的“联合文件”。“联合文件”强调,科索沃今后的地位不可随意更改。然而,1 244号决议中关于科索沃非阿族居民的安全问题、难民返回家园问题以及澄清失踪人员等规定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非阿族居民仍缺乏安全感。科索沃的谋杀、绑架和贩毒等犯罪活动仍很猖獗,贫困问题相当严重,社会经济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海克鲁斯在离职前承认,科索沃仍是欧洲最复杂的地区。

2002年3月,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担任国际社会驻波黑副高级代表的米夏埃尔·施泰纳就任联合国秘书长驻科索沃特别代表。施泰纳在任期间,联合国特派团与科索沃临时自治机构间关系持续紧张,两者之间并未形成某种伙伴关系。在特别代表向安理会提交季度报告时,没有邀请临时自治机构的代表参加。在主要的倡议上特派团也不与总理雷杰皮磋商。施泰纳在任职期间,首先提出了“标准先于地位”的政策。

2003年7月德国人施泰纳辞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2003年?月25日任命芬兰前总理哈里·霍尔克里为他的科索沃问题特别代表,负责领导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在霍尔克里在任期间,标准先于地位成为联合国驻科索沃临时特派团的神圣语言。2003年11月,霍尔克里明确提出了科索沃应达到的8个标准。这8个标准为:(1)可发挥作用的民主制度。临时自治机构由自由公平的选举产生。临时自治机构以公平、透明和负责的方式进行治理。媒体独立,向所有社群提供信息。设立独立的媒体管理机构。媒体、媒体管理机构和评论员谴责仇恨言论;

(2)法治。存在符合欧洲标准的法律框架和有效的执法。无人高于法律,任何人都能因犯罪而被起诉。通过反腐败法,惩罚行贿者和受贿者;(3)自由流动。所

有科索沃人可以在没有对攻击、骚扰和威胁的恐惧的条件下在科索沃安全地旅行、工作和生活。所有科索沃人可以自由使用其语言;(4)可持续的回返和族群及其成员的权利。所有族群的成员能够充分参与科索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基于民族的安全和福利不受威胁。所有希望返回科索沃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必须能够安全和尊严地回返;(5)经济。形成可持续的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建立规制委员会,使政府官员和私营部门各负其责。税制能够维持政府运作、鼓励投资,向所有人提供基本的服务如医疗和教育;(6)产权。所有人有权拥有住房。产权的公平实施有助于鼓励被迫离开家园的人返回,对所有族群平等相待。建立农业土地和商业地产争议解决的制度。建立房地产登记制度,完成市政测量,以确定边界线、细分线、建筑物及相关细节;(7)对话。临时自治机构与贝尔格莱德相关机构就能源、交通、通讯等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8)科索沃保安团完全符合宪法框架规定的要求,科索沃保安团是民事紧急救援组织,在灾难或紧急情况发生时为公共安全做出快速反应。科索沃保安团必须以透明和负责的方式运作,代表科索沃所有族群的利益。霍尔克里强调只有在科索沃满足上述8项标准的条件下,才就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做出决定。然而,标准先于地位的政策在科索沃并不受欢迎,到2003年年底,该政策被迫放弃,被名为科索沃标准的政策所取代。2004年3月,科索沃爆发了针对塞族的暴力活动,有19人死于非命,数百人受伤,数百房屋被烧毁,东正教堂和其他的宗教和文化场所遭到破坏。这次骚乱是对致力于科索沃稳定的霍尔克里的沉重打击。骚乱造成了科索沃特派团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破裂,私有化进程陷于停滞,向地方机构移交权力被迫推迟,科索沃特派团的信用一落千丈。2004年5月25日,霍尔克里因健康原因辞职。

2004年6月,来自丹麦的瑟伦·耶森一彼得森担任联合国秘书长驻科索沃特别代表。他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稳定、民主和多民族的科索沃,为此需要推行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标准如安全、法治、自由流动、难民回返和下放权力等。

在经过他的数个前任之后,特别代表的权力已经减少,耶森一彼得森强调有必要进一步向科索沃移交权力,但面临着当地缺乏能力的问题。2005年2月25日,耶森一彼得森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科索沃的局势,他认为科索沃没有基于民族动机的袭击事件,科索沃在建立民主制度、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和建立公正的司法体系上取得了切实的进展。他认为,科索沃地位问题的会谈有可能在下半年展开。在解决地位问题前,联合国特派团将继续向临时政府移交权力。耶森一彼得森领导下的科索沃特派团的治理方式有所变化,他选择去倾听,而不是发号施令。他加强了科索沃特派团与当地领导人和当地机构间的合作,向当地机构移交更大的权力,加快了科索沃公共企业私有化进程;他明确拒绝任何的科索沃分割方案;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塞尔维亚政府呼吁科索沃塞族抵制科索沃选举的做法,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特派团与塞尔维亚以及科索沃塞族间关系的恶化。科索沃塞族领导人认为耶森一彼得森充满偏见,过于急切地推动科索沃地位问题的解决。耶森一彼得森试图将科索沃塞族纳入科索沃政治进程,但未取得成功。耶森一彼得森与科索沃总理拉穆什·哈拉迪纳伊保持着良好关系,而哈拉迪纳伊则受到海牙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指控。耶森一彼得森因此遭到了国际刑事法庭的指责。他忽视了经济复苏以及司法体制和警察机构的改革问题,并漠视科索沃普遍的腐败问题[7]。

2006年6月12日,耶森一彼得森宣布辞职。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来自德国的吕克尔为驻科索沃特别代表。吕克尔就职时期适逢科索沃地位问题的解决进入关键时期,他强调及时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对地区稳定的重要性。联合国科索沃地位问题特使阿赫蒂萨里2007年3月10日宣布结束科索沃最终地位谈判,并确定了就此问题提交安理会的建议文本。针对阿赫蒂萨里方案的出台,吕克尔认为,保持当前的进展非常重要,从当地了解到的情况表明,人们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及时解决最终地位,阿赫蒂萨里提出的方案被科索沃全面接受。

吕克尔呼吁塞族人表达其利益,参与科索沃的政治进程。2007年7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驻科索沃特别代表吕克尔敦促联合国安理会尽快拟定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的路线图。他认为,联合国科索沃特派团作为临时行政机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科索沃已经走出了1999年的人道主义危机、制度崩溃和安全真空,联合国科索沃特派团已经为科索沃的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索沃标准政策成为在上述领域取得具体进展的驱动力量[8]。2007年9月28日,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三驾马车”主持的塞尔维亚与科索沃的谈判在纽约举行。吕克尔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然而,到12月10日谈判的最后期限,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三)科索沃国际治理的经验。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一直处在国际托管之下。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在科索沃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的作用尤为重要。

联合国秘书长驻科索沃特别代表变动频繁,迄今为止已有五任。尽管他们都有相关的经验,但在应对冲突后地区的治理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临时行政当局的首脑的频繁变动显然不利丁治理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局势的稳定。

联合国特派团在国际协调上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科索沃的国际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不同的领域与不同的部门。联合国特派团尽管对四大支柱负有领导责任,但是在国际协调上较为薄弱。警察和司法由联合国负责,民事管理由联合国负责,民主化和制度建设由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领导,重建与经济发展由欧盟领导。联合国特派团对上述任务进行协调的任务相当繁重。

联合国特派团尽管权力很大,但是在科索沃施政时面临着阿族与塞族敌意的不利环境,面临着塞尔维亚对科索沃享有主权的约束。在经历过科索沃冲突后阿尔巴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的敌意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因此阿族和塞族

对联合国特派团的行为非常敏感,即使是惠及所有科索沃人的政策也有可能被指责为偏袒一方。科索沃的国际治理也受到塞尔维亚对科索沃享有主权的约束,如何对待塞尔维亚的法律亦成为国际治理的难题。虽然肯定了米洛舍维奇之前法律的适用性,但是在科索沃最终地位上的悬而未决增加了在科索沃建立法治的困难。

联合国特派团使命的完成有赖于维和部队的参与。在法律与秩序分崩离析的科索沃社会中,没有国际军事存在的进入,科索沃特派团这样的国际民事存在就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即使在国际维和部队和国际维和警察存在的条件下,科索沃在2004年3月还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如果没有国际军事存在,科索沃局势有可能再次失控。

联合国特派团的国际治理具有临时性质,因此在科索沃国际治理的演化中联合国特派团不断向科索沃当地机构移交权力。由于国际治理具有危机管理的特点,因此需要优先确保科索沃的和平与稳定,而对经济问题的关注显然不够。随着2003年后对科索沃的国际援助逐渐减少,科索沃经济开始下降,每年3~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形势非常严峻。科索沃能否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经济体成为一个疑问。从根本上看,国际治理不可能替代当地的治理,科索沃的民主、法制和繁荣归根结底取决于当地的力量。

(四)科索沃独立后的国际治理。科索沃虽然已单方面宣布独立,但科索沃独立后仍将处在国际治理之下。2007年阿赫蒂萨里方案虽然未被联合国安理会接受,但是科索沃独立模式基本是阿赫蒂萨里方案的思路,即科索沃在国际监督下获得独立。

欧盟将在独立后的科索沃发挥核心作用,担当国际民事存在的角色。科索沃备受欧盟关注,欧盟认为西巴尔干的未来在于其欧洲前景。而科索沃走向欧洲

一体化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尊重人权的、与邻国和平合作的和有助于地区和欧洲稳定的多族裔的科索沃[9]。早在2006年4月10日,欧盟理事会就决定建立欧盟科索沃规划小组(EUPT Kosovo),以为欧盟在科索沃法治和其他领域的危机管理行动进行准备。2008年2月16日,就在科索沃宣布独立的前一天,欧盟理事会决定建立欧盟驻科索沃法治使团(EULEX Kosovo),以帮助科索沃司法机构和执法部门,形成和发展多族裔的独立的司法体系和多族裔的警察和海关部门,并确保这些机构不受政治干预和恪守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欧盟最好的惯例。欧盟科索沃法治使团主要通过监督、指导和建议履行其职责,同时欧盟法治使团也保留了一定的行政责任。欧盟科索沃法治使团团长为德凯尔马邦。欧盟理事会决定设立欧盟驻科索沃特别代表(EUSR),并提名费特担任欧盟驻科索沃特别代表。特别代表的任务是向欧盟提出建议,促进欧盟在科索沃事务的整体协调,向欧盟科索沃法治使团团长提供政治指导,加强科索沃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欧盟驻科索沃特别代表以及欧盟驻科索沃法治使团为科索沃的国际民事存在。根据计划,欧盟使团人数为1 800人,他们中有警察、检察官、法官和海关官员。欧盟使团将雇佣约1 100名当地雇员。2月20日,欧盟特别代表费特宣布,欧盟驻科索沃使团正式开始办公。费特表示,欧盟驻科索沃法治使团将帮助科索沃政府及其机构落实前联合国秘书长科索沃问题特使阿赫蒂萨里的方案。他强调,使团将保护和尊重人权,特别是塞尔维亚少数民族的权利。费特说,欧盟使团将在整个科索沃,包括北部塞族居住区执行任务。欧洲法治使团最初的授权期为2年,当科索沃当局获得足够经验能够确保所有社会成员从法治中获益时,欧盟法治使团的使命将中止。2月28日,已承认科索沃独立的15个国家的代表在维也纳成立科索沃国际指导小组,身为欧盟驻科索沃特别代表的费特当选为驻科索沃国际民事代表。科索沃国际指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监督阿赫蒂萨里计划的执行。3月初,欧盟法治使团的首批20位官员抵达科索沃。3月10日,欧盟法治使团团长德凯尔马邦访问联合国总部,讨论与联合国的协调问题。

北约领导的科索沃维和部队继续在科索沃担当国际军事存在的角色,为新独立的科索沃提供安全保障。北约目前在科索沃部署有1.8万人的维和部队。在科索沃宣布独立后,北约重申除非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其他的决定,维和部队将根据1 244号决议继续驻留科索沃。北约将继续根据其行动计划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执行其任务,为科索沃提供安全与稳定的环境。北约在确保法治、保护少数民族以及保护文化和宗教场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预期,在科索沃独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北约将在科索沃保持其军事存在。

虽然科索沃独立后的国际治理结构已经就位,但是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对欧盟法治使团和科索沃国际指导小组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塞尔维亚外长耶雷米奇2008年3月11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强调,联合国1 244号决议必须得到完全的尊重,因为它给予了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以明确的授权。塞尔维亚反对联合国特派团将其权限转移给其他机构。阿赫蒂萨里计划并没有获得安理会的批准。他要求安理会确认1 244号决议和联合国对科索沃托管的合法性。他强调欧盟法律使团和科索沃国际指导小组超越了1 244号决议,不符合联合国宪章和赫尔辛基最后协定。耶雷米奇强调,塞尔维亚欢迎欧洲,但是欧洲应当有明确的法律授权。联合国安理会未就俄罗斯提出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继续进行谈判的建议达成一致。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指出,美国准备帮助科索沃加强其独立,实施阿赫蒂萨里计划,促进科索沃与塞尔维亚基于现实的合作,任何忽视现实或通过玩弄辞藻不接受现实的行为都不会获得支持。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指出,重要的是安理会表达了对联合国使团和l 244号决议的支持。俄罗斯不承认欧盟使团和国际指导小组的合法性。俄罗斯不接受西方承认科索沃的新现实。由于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可能就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向欧盟驻科索沃法治使团移交权力达成协议,因此从短期看,联合国特派团将继续在科索沃运作。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斯洛文尼亚外长鲁佩尔证实,联合国使团将继续在科索沃与塞尔维亚边界保持存在,

联合国特派团驻科索沃的时间将比原来设想的要长[10]。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后,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团长吕贝尔强调“联合国特派团目前仍然在负责保持当地局势稳定,是绝对意义上的最高权威。联合国科索沃特派团和科索沃国际安全部队的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也许情况会在未来几个月出现变化,但我们会随之进行调整和适应,因为联合国会一直对科索沃负责。”[11]从短期看,科索沃会出现联合国和欧盟共治的局面,但从长期看欧盟使团将取代联合国使团对科索沃实行国际治理。

科索沃在西方主要大国的鼓励下单方面宣布独立,从表面上看科索沃的地位已经解决,但是科索沃的地位问题尚存在不确定因素。由于俄罗斯的反对,联合国不会承认科索沃,因此科索沃无法参加主权国家的俱乐部即联合国,这会导致其地位的不明确。瑞典外长比尔特指出,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必须继续留在科索沃,虽然已经开始执行阿赫蒂萨里计划,但科索沃仍没有地位。其地位应当由联合国安理会规定,但是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科索沃公民将继续使用联合国驻科索沃特派团签发的文件到不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旅行。同时,联合国特派团将继续在国际组织内代表科索沃;因为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科索沃不能加入国际组织。作为科索沃母国的塞尔维亚主流的政党反对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强调科索沃独立的非法性,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敌意意味着科索沃必须完全依赖于外部的保护。塞尔维亚对科索沃北部塞族聚居区的影响意味着即使获得独立,科索沃仍缺乏对其领土的真正控制。

随着欧盟法治使团的进驻,科索沃将由联合国的保护国成为欧盟的保护国。从巴尔干的地缘政治格局看,科索沃已成为欧盟和北约的内院。拥有27国、5亿人口的欧盟将在科索沃发挥重要作用,欧盟的利益是确保其对科索沃的治理不陷入失败,避免科索沃成为巴尔干另外一个失败国家。

(责任编辑陆齐华)

注释:

[1]商景龙:《简论国际和平机制的历史沿革》,http://www.xslx.com/htm/mzfz/gjzz/2007—05—21—21741.htm。

[2]Blerim Reka, UNMIK as a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within

Post-Conflict Society,New Balkan Politics,Issue 7/8,http://www. newbalkanpolitics. org. mk/napis. asp? id =17&lang=English.[3]联合国安理会第1 244号决议,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 /prinorgs/sc/sres/99/s1244.htm.

[4]秘书长关于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的报告,1999年7月12日,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report/1999/987e—1。

[5]Tom Gallagher,The Balkans in the New Millennium,in the Shadow of War and Peace,Routledge,2005,p.152.

[6]Tom Gallagher,The Balkans in the New Millennium,in the Shadow of War and Peace,Routledge,2005,p.154.

[7]Fatmire Terdevci,Exit of the Proconsul,Transition onlion,June 19,2006.

[8]SRSG urges Security Council to act quickly on Kosovo Status — 10 July 2007, http://www. unmikonline. org/srsg/statements.htm.[9]EU,The EU in Kosovo,http://www.eupt-kosovo,eu/new/home/eng /080216_EU_in_KOsOvO_Global.pdf.

[10]UNMIK May Remain Longer in Kosovo, http://balkaninsight.com /en/main/news/8502/.

[11]科索沃特别代表:联合国科索沃特派团仍是最高权威,http://www. un. org/chinese/radio/story.asp? NewsID =5673。《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2期

《信息化战争》试题库完整

一、单选题 1.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被人们称作“信息战争”的战例是 C 。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2.未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最终的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武器 B、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C、人 D、作战的理论与方法 3.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广阔的特征表现在 D 。 A、陆地和海洋 B、海洋和空中 C、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 D、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 4. A 是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5.英阿马岛战争发生于 B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6.海湾战争发生于 C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7.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查于一体的 A 系统是信息化战场上军队行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A、指挥控制 B、后勤保障 C、参谋策划 D、协调联系 8.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 B 力量。 A、精神 B、物质 C、技术 D、信息 9.随着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于战场,产生了许多新的作战形式,下面不属于新的作战形式的是 C 。 A、自然战 B、软杀战 C、运动战 D、电子战 10.在信息化战争中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 D 。 A、制陆权 B、制空权 C、制天权 D、制信息权 1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指挥控制结构为 A 状的网络结构。

A、扁平 B、椭圆 C、矩形 D、菱形 12.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战争所依赖的 A 基础,促使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 A、物质 B、信息 C、技术 D、保障 13.不断更新的 A 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先导。 A、作战理论 B、武器装备 B、人员质量D、信息技术 14.第三次中东战争中, A 以电子——火力交战方式显示军事优势。 A、以色列 B、伊拉克 C、巴勒斯坦 D、伊朗 15.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是 C 战争。 A、阿富汗 B、伊拉克 C、海湾 D、科索沃 16.“沙漠风暴”行动发生在 B 战争中。 A、阿富汗 B、海湾战争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 樊勇明 2012-12-28 14:43:55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08年01期作者简介:樊勇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区域合作进行理论解释的一种新尝试。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原来仅限于西方盟国体系内的所谓国际公共产品在冷战后被不恰当地夸张为“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在“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下,这些“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被美国严重“私物化”,并且供应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进行改造和重构,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一般来说,只服务和适用于本地区、其成本又是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国际性安排、机制或制度被称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除特定区域外,一般不存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被某一个大国“私物化”的危险。同时,由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涵盖范围较小,各国从中得到的收益和必须付出的成本比较清晰,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免费搭车”的现象,避免国际公共产品中普遍存在的供应不足问题。 关键词:区域合作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解读 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是全球化的一个新起点,那么现在已有迹象显示:虽然全球化还在继续发展,但是区域合作正在成为新的国际潮流,21世纪将是区域合作的世纪。区域合作的理念正在成为众多国家对外战略的主导思想。国际

形势的变化必然要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得到反映。为此,本文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为区域合作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有关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提供有助于本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国际公共产品,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预料,关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的新内容、新方向。 一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及其缺陷 “国际公共产品”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国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产品与劳务。最初,公共产品理论仅限于一国范围内,该理论认为政府有责任提供包括国防、外交、治安等公共产品以及道路、桥梁、路标、灯塔等社会基础设施,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国范围之内,公共产品的成本由政府向公众征税来筹集。 美国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将公共产品理论引入了国际关系学。他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提出,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需要某个国家来承担“公共成本”。①这一观点后来被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发展成“霸权稳定论”,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霸权国家,通过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的国际金融体制、开放的贸易体制、可靠的安全体制和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等国际公共产品,来获得其他国家对由霸权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认同,从而实现体系内的稳定和繁荣。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所

现代战争剖析——信息化战争

现代战争剖析 从冷兵器时代战争、热兵器时代战争,到现代战争所包括的机械化战争、高技术 战争,每一步的发展与演变都体现着科技的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对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军事信息化引起战争信息化,信息战成为信息时代崭新的作战样式。因此,现代战争主要是打信息战。但是,由战争及其他军事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种类在增多,杀伤破坏性能在提高,核生化武器在扩散,新的环境战的危险在增加。 “现代战争”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在核武器威胁下的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常规战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等领域都对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于战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技术武器几乎包括陆海空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夜视器材、隐型飞机、电子战武器、C3I系统等。这些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为多国部队提供了约70%的战略情报,其中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竟高达90%军事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战争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战争是指像以前那样的

真实且充满血腥味的战争,而无形的战争则是指高科技之间的竞争。侦察与监视技术和反侦察与监视技术共同构成了无形战争。 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而产生的。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导致一系列战术技术性能优越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问世并用于作战,使现代战争建立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对现代作战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装备将广泛地渗透到战场的各个领域上。信息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以至于高科技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信息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命脉。 军事专家们预言:21世纪的战争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战。信息战也叫指挥控制战、决策控制战,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信息战是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信息战要与网络空间结合以发挥威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信息战中,计算机既是攻击敌人的武器,也是战争中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_1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2](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边界。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

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权与领土是不可分的。1993 年9 月中印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只有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落实这一原则,才能促进中印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三)加强高层互访,为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稳固的政治平台与其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交往相比,中印两国交往还十分不够。就边界问题的协商也仅仅停留在原则的层面。中印两国需要高瞻远瞩,进一步推进两国高层互访,加强两国高级首脑往来,通过外交途径密切两国政治关系,

基于火力毁伤效果不确定性的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火力毁伤效果不确定性的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现代战争的环境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多重变革,在这种被现代科技不断推动的复杂化环境下,目标毁伤效果评估(BDA)对于现场指挥作战的决策支持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存在着战争中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影响,以及目标毁伤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使得BDA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回到历史战争中,可以看到BDA的重要价值。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正是因为在目标毁伤效果评估能力上的欠缺,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浪费,而且也贻误了战机。美军航空导弹部队在此次战役中平均每天有40次重复打击,最高时重复打次次数达到一天160次。重复打击带来的巨大军事浪费和实际延误后果事实上是可以通过提升目标毁伤效果评估能力而得到规避的。美军正是在此次战役以及海湾战役因BDA能力吃亏之后,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产出了后来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其中包括1994年的BDASIM仿真模型,以及1999年产生的目标BDA贝叶斯决策模型。 在近几十年的BDA研究中,各种方法和思想层出不穷,贝叶斯网络是这些方法中长期保持热门的一种不确定性推理工具,由于通过其能够对不确定或者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较为准确的推理,与战场上从不确定和不完整的目标毁伤信息对目标毁伤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的特性十分吻合,这一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在BDA上的应用有着极大的研究前景和应用

价值。 纵观国内的军事目标损毁效果评估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期,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更没有成套的评估系统,依赖于侦查信息和指挥者的主观经验判断的粗放模式对于现代战争能力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结合时下热门的贝叶斯网络研究,提出有效的算法和方法论并进行仿真对比,有利于为提升和完善国内的军事BDA,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贝叶斯网络算法起始于著名的数学家Bayes的一篇哲学性论文《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s》【1】,这篇文章奠定了贝叶斯学派的基础,而贝叶斯网络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的Pearl提出【2】。 自贝叶斯网络被提出之后,对其的研究就被应用到了治疗诊断、机器故障诊断、用户建模、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各个领域,贝叶斯网络的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3】:(1)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机制研究;(2)贝叶斯网络的学习方法研究;(3)贝叶斯网络在实际问题领域的研究。 对于推理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Ceiger等人在图模型的拓扑结构和随机变量独立性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向分隔的概念与判断方法【4】,之后贝叶斯网络形成了精确推理算法和近似推理算法两类。精确推理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Pearl于1986年提出的消息传播算法【5】、Lauritzen等人1990基于组合优化思想提出的连接推理算法【6】、Shachter在1990年提出的弧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2018电大国际法答案

2、当某一国际条约与联合国宪章发生冲突时,通常的原则是( A )。 A.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联合国宪章优先 B.联合国宪章优先 C.该条约优先 D.视情况而定,由当事国协商解决 3、国家通过使领馆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叫做( B )。 A.国家保护 B.外交保护 C.使馆保护 D.领事保护 4、认为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源于人类良知、理性和法律意识的学派叫做( D )。 A.实在法学派 B.规范法学派 C.格老秀斯派 D.自然法学派 1、18世纪末开始,一些国家宣布的领海法令大体上都按照( B )确定领海宽度。 A、12海里论 B、大炮射程论 C、200海里论 D、国家管辖论 5、在群岛国的群岛海道上适用( A )。 A.通过制度 B.无害通过制度 C.自由航行制度 D.条约规定的制度 7.关于国籍丧失,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C )。 8、联合国正式成立是在( C )。 9、国家通过使领馆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叫做(B)。 6、蒙特利尔公约中关于"使用中"的界定是( B )。

B.从航空器为起飞而启动时起,倒着陆滑跑完毕为止 C.从地面人员或机组为某一特定飞行而对航空器进行飞行前的准备时起,直到降落后24小时止 D.从地面人员或机组为某一特定飞行而对航空器进行飞行前的准备时起,直到降落后12小时止 E.从航空器装载完毕,机舱外部各门均已关闭时起,直至打开任一机舱门以便卸载为止 10、根据1971年《赔偿责任公约》的规定,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间实体在( B )造成的损害应负有赔偿的绝对责 任。 11.关于国籍丧失,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C )。 12.确定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条件之一是( C ) 13.学者对国家承认的效果的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两种主张,其中之一是( A ) 14. 合法交战者有(A) 15.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只有曲入陆地的海域面积( B )以湾口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才称为海湾。 16. 国家依法赋予出生国籍的原则之一是(D )。 17.确立南极法律制度的基本条约是(D )。

狙击手吊舱

目前洛马“狙击手”XR的剖视图还没有公开,只能找到1幅生产车间中未封装的吊舱的照片。但是现有瞄准吊舱的结构大同小异,所以附上AN/AAQ-14“蓝丁”瞄准吊舱的彩色剖视图供您参考。详细介绍和性能参数如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各种相关技术获得突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先后研制出“夜间低空红外导航与瞄准”(LANTIRN,音译为“蓝丁”)系统的两种吊舱,分别是用于低空飞行的AN/AAQ-13导航吊舱和用于昼夜目标截获的AN/AAQ-14瞄准吊舱。很快,美国空军将这两种吊舱先后安装在F-15E和F-16战斗机上,并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借助这种最先进的前视红外探测设备,美国空军将类似白天的空战战术运用到夜晚,显著增强了在全天候条件下精确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 然而,作为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机载吊舱式瞄准设备,“蓝丁”在设计上主要用于低空对地攻击,近年来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地面防空系统时,逐渐暴露出一些性能局限。美国空军在接受了科索沃战争的经验教训后,明确要求战机必须在6000米以上高度、更远的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以避免来自敌方地对空导弹的攻击。这一要求对于采用第一代热成像传感器的“蓝丁”吊舱来说,已经明显力不从心,而且后勤保障费用也愈加昂贵。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空军在2001年初正式提出了“先进瞄准吊舱”(ATP)计划,要求战斗机携带的前视红外吊舱能够从12200米高空、37千米外的距离承担指示目标的任务。当年5月,美国空军正式发布ATP投标需求,但考虑到技术风险,暂时取消了对新型吊舱的远距、高分辨率、自动识别目标的要求,而把这种能力作为未来一种升级选择。 很快,美国三家专门从事瞄准吊舱设计研制的承包商分别向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提交了各自的投标方案。它们分别是洛马公司的“狙击手”XR吊舱、诺格公司的“蓝丁”II型吊舱和雷锡恩公司的“终结者”(Terminat or)改进型吊舱。为了实现在高空飞行时远距离识别目标,各种候选方案都采用了第三代前视红外技术,并且先后在F- 16和F-15战斗机上作了试飞,在技术性能上可谓是各有千秋。 与其它两家公司相比,洛马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的瞄准吊舱发展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狙击手”XR大约60%模块经过重新封装后,可与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的机内光电瞄准系统互相通用,令美国空军产生极大兴趣。于是,美国空军和空军国民警卫队在2001年8月正式宣布,ATP计划最终选择了洛马公司导弹与火控系统分公司的“狙击手”XR瞄准吊舱(美军编号AN/AAQ-33),授予该公司一项期7年、制造522个吊舱的合同,总价8.43亿美元。 与现役各种瞄准吊舱的外部形状相比,“狙击手”XR的形状明显变化,尺寸有所减小。它的头部采用了独特的楔形设计,避免了球型头部和空腔有可能因气流诱导而产生的振动,特别是在超音速飞行状态下。为了减小气动压力的影响,楔形头部采用4块蓝宝石,平时装在复合材料保护罩内。这种蓝宝石非常硬,足以抗强烈撞击。试验表明,在速度为315千米/小时的花岗岩片和速度为240千米/小时的金属螺帽的撞击下,头部仍安然无恙。 “狙击手”XR长239厘米,直径30厘米,重181千克,包括转接器在内重量只有200千克。就F-16而言,该吊舱安装在进气道下颌的右侧,当飞行速度超过音速时,吊舱头部形成的斜激波减少了进入进气道的扰动。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楔形头部还可以部分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强飞机的隐身性能。 “狙击手”XR吊舱内部由高分辨率的前视红外、CCD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器/照射器、激光点跟踪器和激光指示器等组成,所有装置均安装在一个由6个减振器支撑的光学基座上,可以确保在无抖动的情况下有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为例论民族自决权

国际公法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民族自决论视角下的科索沃单方 面独立问题研究 姓名:李静文 学号: 00829156 院系:法学院 授课教师: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内容摘要 科索沃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单方面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和民主的国家”。从国际法的视角来看,科索沃的单方面独立行为不是“民族自决”,科索沃以“民族自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以及一些国家对科索沃的承认给国际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拟从民族自决权的角度探讨科索沃独立的合法性问题。 关键词:科索沃独立民族自决国家主权

目录 一、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背景 (4) (一)南斯拉夫的解体 (4) (二)发生在科索沃的种族清洗和针对平民的犯罪的历史 (4) (三)联合国的长期管理 (4) 二、科索沃问题与联合国安理会1244号决议 (5) 三、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权 (5) (一)民族自决权概念的产生 (5) (二)民族自决权的内容 (6) 1、对内自决权 (6) 2、对外自决权 (6) (三)行使民族自决权所要受到的限制 (7) 四、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不是民族自决权的实施 (9) (一)从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上分析 (9) 1、科索沃不存在外来统治或外国军事占领 (9) 2、科索沃不是一个分裂国家的加盟共和国 (9) 3、科索沃人民不是基于严重侵犯人权的自决 (10) (二)从民族自决权受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限制方面 (10) (三)主体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独立宣言,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和民主的国家。”科索沃的独立得到了美国及英、法、德、意等国的支持,但受到分离分子困扰的西班牙、罗马尼亚、塞浦路斯等国则不予承认,俄罗斯、塞尔维亚更是坚决反对。 一、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背景 美国国务卿赖斯在承认科索沃独立时解释说:一些因素不同寻常的组合可以在科索沃局势中找到。包括南斯拉夫解体的背景,发生在科索沃的种族清洗和针对平民的犯罪的历史,以及联合国的长期管理!这些因素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因此使科索沃成为一个特例。1 (一)南斯拉夫的解体 根据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1974年宪法,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自治地位,并且拥有分离权。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是拥有较多自治权的自治省。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全境塞尔维亚族人占多数相反,科索沃人口的约8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族人约占10%,因而科索沃省阿族人一直有独立和自治的要求。 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7月2日,自行组建的科索沃议会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但全世界只有阿尔巴尼亚一个国家出于种族和政治原因予以承认。科索沃因此一直保留在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之内。 (二)发生在科索沃的种族清洗和针对平民的犯罪的历史 1998年起,阿族分离主义武装与塞族冲突升级,并发生南联盟对科索沃阿族种族清洗的事件。 (三)联合国的长期管理 从1999年到2008年,科索沃实际上完全脱离了塞尔维亚的统治,而处于国际机构的临时管理之下。根据1244号决议,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出全部军事和准军事部队,国际社会则相应部署国际安全存在和民事存在,负责过渡时期的行政管理和安全防务,并逐渐将权力移交给科索沃自治机构。 1S t at em ent b y Secret ary Condoleezz a Rice, u. s .Recognizes Kosovo as Independen t St at e, us Department of St at e Pres s St at ement NO. 2008/ 117(18 February 2008) . A mer ic anJ ournal of Int er na ti onal L aw , 2008( 21) .

海军电子侦察船发展建议_陈波

Vol.34No.9 8   舰船电子工程 Ship Electronic Engineering 总第243期 2014年第9期海军电子侦察船发展建议* 陈 波 李 腾 (海军装备研究院 北京 100161) 摘 要 电子侦察船具有活动范围大、任务持续时间长、综合侦察能力等优势,成为海上电子情报侦察体系的重要组成,论文在研究国外电子侦察船装备情况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海军转型发展分析了发展电子侦察船的作用意义,提出了我国电子情况侦察船发展建议,为后续装备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电子侦察船;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T91 DOI:10.3969/j.issn1672-9730.2014.09.003 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Ships CHEN Bo LI Teng (Naval Academy of Armament,Beijing 100161) Abstract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ship with the advantage of long range,big active region,long duration,low costand high integrated capability,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maritime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sys-tem.Based on this idea,this paper firstly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ships insome military powerful nations,and then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Navy of Chinese People s Liberation Army.Finally it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for our equipm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ships,development,suggestion Class Number T91 1 引言 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围绕信息攻防和精确打击展开的体系对抗。综合情报保障贯穿于整个作战过程,是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依托,也是信息攻防和精确打击的力量倍增器。美军在分析海湾战争以来历次局部战争取胜的原因时认为“战争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导弹和战斗机,也不是战舰和坦克,而是部署在该地区的庞大的情报系统”。因此,加强平时及战时情报获取,是打赢海上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关键。 电子侦察船具有任务系统搭载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持续跟踪监视时间长、侦察手段丰富、可抵近侦察、使用灵活、情报效益明显等优势,是战略战术情报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发展受到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上世纪六七年代以来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历次局部战争中,美、俄(前苏联)、法等国家均派出电子情报侦察侦察船,赴交战区域收集情报、监控战场态势,获取了大量和平时期无法取得的雷达/通信/数据链等战时工作模式、工作参数及武器系统性能、平台辐射特征、战术战法等高价值电子情报,并为高层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在分析国外电子侦察船装备情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电子侦察船对我海军的作用意义,提出了我电子情况侦察船发展建议,为后续装备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收稿日期:2014年3月7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25日 作者简介:陈波,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对抗方向论证与研究。李腾,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对抗方向论证与研究。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 秦思 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 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 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

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1994年阿族还成立了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到1998年7月该组织已发展到2万余人,一度控制了科索沃近1/3的领土,导致科索沃危机不断升级。需要指出的是,阿族分裂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除外部因素外,南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也是阿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和不断策划民族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三是美等西方国家拔掉南联盟这颗钉子蓄谋已久。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南联盟看作在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和实施东扩战略的主要障碍。尽管科索沃问题纯属南联盟内政,但美等西方国家却以阻止南进行“种族清洗”为由,竭力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涉南联盟内政。1998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压南做出单方面让步。1998年10月,北约国家大兵压境,以武力威胁逼其接受了具有“城下之盟”性质的“霍一米协议”。1999年1月16日,北约又借口南塞警察部队杀害拉察克村的45名阿族人(后经芬兰等国际法医小组证实死者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而扬言对南动武。朗布依埃和巴黎和谈期间,美等北约国家逼南签署有损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朗布依埃协议”,遭到南的断然拒绝,北约遂以此为借口对南大打出手。

复旦大学国际法课程中英文大纲

国际法 (International Law) 第1-2周绪论 预习:1. 《国际法原理》第一章绪论; 2. 研读指定案例1“北海大陆架案”(英文摘要),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讲授:一、国际法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二、国际法的实践性:一国对外法律关系、国内法院的适用、国际争端的解决 三、现代国际法的产生:“凯瑟琳号案”与“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 四、《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及其之后近四百年的国际法体系变化和现状 五、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院“北海大陆架案”(1969年) 条约与习惯国际法、案情介绍、分析、讨论 讨论:1. 从你已学的法学专业基础课程看,你对国际法有什么认识? 2. 从你已知历史常识看,为什么现代国际法产生在欧洲,并发展为全球性法律体系? 3. 国际法的渊源与国内法有什么关系? 4. 国际法院对“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及理由是什么? 复习:结合《原理》第一章、案例及其思考题和授课内容,复习、并做必要读书笔记。Section 1 Introduction: what is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Case 1 the Case of Catharine Holland v. Portugal (1595-1602)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Relations of inter-European nations in Grotius time The freedom of trade and navigation by see Dispute settlement by war or court Law of war and peac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Section 2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Case 2 River St. Lawrence US v. UK (1824)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Natural law vs. positive law Modern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law for dispute settlement by ICJ Case 3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 Germany v. Denmark and Netherlands (1969, ICJ)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reaty v. custom What’s the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Epps International Law Chapter 1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bstract of Case 3 Epps pp.22-26. Prefer to download Judgment from ICJ website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索沃战争简介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科索沃战争 简介 本文导读: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势力圈。

战争背景 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解体。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6月

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马其顿独立; 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1992年5月,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易卜拉欣·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5年,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领导人在停止波黑内战协议上签字。 1996年,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国际法上国家承认制度的新发展_以科索沃独立为中心

2011年02期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NO.02,2011 129 国际法上国家承认制度的新发展 □刘素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北京100000) 摘要:联合国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科索沃单方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不违反国际法,该咨询意见对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此为中心,在坚持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不符合国际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法上国家承认制度的新发展,认为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宣告说"与"构成说",对于分离产生的新国家,只有得到母国的承认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关键词:科索沃宣布独立;国际法院咨询意见;国家承认;宣告说;构成说; 为。其过错形态通常为故意。主要包括通奸行为、姘居行为和重婚行为。四、配偶权的救济法谚有云:无救济则无权利。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侵犯配偶权、破坏家庭稳定的因素和事件不断增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包二奶、包二爷等现象非常常见。严格的说,"包二奶"是一种民间叫法,并不是法律用语,这种现象在个案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很难将它们界定为通奸还是重婚,这在法律上是一个很难理清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社会问题。但合法的婚姻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律不能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失语状态,必须由法律规定配偶权被侵犯时应采取的救济措施。当今,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国家,都已普遍在立法中明确对夫妻人身关系进行规范和保护,如《德国民法典》第214条规定:"如果夫妻一方不履行其义务,他方得依民事诉讼法轨道的方法迫使其履行"。《法国民法诉讼法》第864条规定"夫妻无正当理由不与对方同居时,不得拒绝支付其生活费用,也可申请扣押其收入或赔偿精神损失"。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律也对配偶权进行了规定和保护。 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46条规定:"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家庭成员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该条实质上是对配偶权的保护,即有过错一方需要向无过错一方进行赔偿。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说是否对第三者进行法律制裁,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法律应该给民众通过法律来维权的机会,因此,必须完善救济措施。 虽然侵权法中有多种救济措施,但请求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等救济手段显然是很难用于配偶权救济的,最合适的救济方式还是损害赔偿。侵害配偶权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包括: (一)有过错配偶的损害赔偿1. 物质性赔偿。2. 精神性赔偿。侵害配偶权主要是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婚姻法第46条为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二)第三者的损害赔偿 一般情况下,第三者会对无过错方造成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财产损害指配偶权受损时,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夫妻共同财产支配利益和物质上相互扶助的利益的损失。如配偶一方为第三者的利益隐藏、转移、变卖夫妻共同财产。二是受害配偶为恢复被侵害的权利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如王泽鉴先生所列举:1.侦查通奸事实之费用;2.通奸子之生产费用;3.对通奸子之抚养费;4.撤销通奸子为自己婚生之生产费用;5.离婚诉讼费;6.闻悉通奸事实,情绪激动致身体健康所受之损害。 对于财产损害,第三者应承担返还财产、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精神损害,指"第三者介入"破坏了配偶身份的纯正和感情专一,而导致的配偶精神受损状态。"第三者介入"侵害配偶权,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直至离婚,最主要的是引起配偶另一方的精神损害。 总之,我认为配偶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护婚姻家庭的稳定,为无过错的一方提供更有效的救济,应该予以更加具体和完善的规定。 参考文献: [1]邓宏碧.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思考[J ],民商法学,1997,(7). [2]【美】威廉杰欧唐奈等著,顾培东、杨遂全译.美国婚姻与婚姻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73. [3]史尚宽.亲属法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杨立新.具体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暨实例评析[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32. [5]韩松.婚姻权及侵权责任初探[J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3).[6]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67.[7]蒋月.配偶身份权的内涵与类型界定[J ].民商法学,2000,(1).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汉族,吉林省梅河口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学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引言 2010年7月22日, 联合国国际法院宣布,科索沃2008年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一事不违反国际法,国际法院的法官以10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该咨询意见。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其咨询意见只具有建议性质,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具有极高的威信。可知,国际法院的该咨询意见没有强制力,但为科索沃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将对欧洲及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那么,科索沃是否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该如何评价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以该事件为中心如何全面理解国际法上的国家承认,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科索沃问题不仅是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还是当今国际政治势力对比以及各国利益冲突的结果。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文化基础的多样性造成了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冲突,而多种国际势力的介入进一步使得该地区问题成为难以化解的症结,各种势力的对立最终使得该问题走向爆发。 (一)科索沃问题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时期,科索沃地区所在的前南斯拉夫在领导人铁托的带领下,对内实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反对大国垄断。南斯拉夫处于两大集团 的边缘,力图摆脱美苏的垄断统治,成为巴尔干半岛独立自主的力量,这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也避免了两大国干涉半岛主权,但是也应看到处于两大国之间的南斯拉夫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而国内资源又很匮乏,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生活总体水平低,综合国力增长较慢。南斯拉夫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科索沃是最贫困的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科索沃的居民主要由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组成,其中阿尔巴尼亚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随着阿尔巴尼亚人的增加,居民构成了发生了变化,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到总人口的73.7%①。在铁托时期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采取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民族矛盾不断升级,而且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人口比例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阿族的知识分子反对中央政府的民族独立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民族基础。 (二)在科索沃问题中,大国势力扮演重要角色 科索沃问题反映出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区矛盾,其背后又隐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大国争夺现实利益的较量。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多种民族主义急剧膨胀,终使南斯拉夫陷入四分五裂,各独立 ——以科索沃独立为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