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欧洲文明”涉及的“欧洲”,并不简简单单局限于地理意义上“欧洲”,而是一种文化范畴的“欧洲”,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呈辐射状,譬如欧洲移民建立的美国,以及她“自由”、“民主”的思想,实际上是对欧洲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因而了解世界文明,很难不从欧洲开始。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应当算作古希腊,尽管两河流域文明中一些先进的东西也流向并影响了古希腊地区。在悼念雅典城邦阵亡英雄的一次集会上,伯里克利发表了一番演讲,体现了希腊的民主和法制思想——当然,这种民主思想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便是死于这种民主。

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凭借武力取得希腊控制权之后,继续向东方扩张,征服了小亚细亚、波斯、北非,乃至印度,不过他病逝时年仅33岁。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极大地推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并成为哲学的集大成者。此后希腊国运堪忧,直至被罗马人征服并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相对于古希腊的一千年(前1000年至公元前末),古罗马的历史时期也是大致一千年(前500年至后500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历史学家热衷于比较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力,关于这个问题,应当有分寸地进行比较——罗马的遗产以实物居多,而希腊则留下思想和精神。

同希腊分散的城邦自治不同,罗马人靠战争不断扩大版图,征服的部落多了,并且这些部落逐渐拥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贵族和平民区分开来,形成类似元老院的组织,便是罗马共和制的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著名的领袖人物——恺撒和庞培,罗马征服了东至土耳其的大片土地。

恺撒后期逐渐被元老院孤立,他便自封为“独裁者”,也就是“行政长官”。恺撒遇刺身亡后,养子屋大维自封为皇帝,改共和制为帝制,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此后尽管罗马帝国有几次中兴,但总体上是一个逐渐消亡、逐渐衰微的趋势,直至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东西罗马分治起源于戴克里先皇帝,随后的君士坦丁大帝索性直接将罗马国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形成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衰微原因有二:一是松散的行省自治,缺乏统一的精神;二是财富的大集中,导致行为的腐化堕落。此外,还有日耳曼人的崛起,这是外因。

罗马留给后人的财富:1.政治、行政经验(行省建制、中央统治、分省管理);2.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提出基于对古罗马的研究);3.大量实物(公共建设、民用设施、雕塑)。罗马文明弱于希腊文明的地方,在于文化、思想和精神,比如历史学和哲学、自由民主精神。

将历史分期的弊端,在于容易误导人们将历史看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段段的时期,然而分期对于历史研究确有必要。欧洲中世纪的起止时间很难界定,大体上将西罗马帝国灭

亡后的5世纪认定为中世纪的开始;而结束标志则争议更甚——新大陆说、文艺复兴说、但丁之死说等等。

【分期容易形成割裂的感觉,但历史并不是突然变得不同的,如唐、宋的差别】

不同于我们“日耳曼等于德国”的传统印象,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欧洲民族,古罗马时期生活在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至黑海地区。从恺撒时代起,日耳曼民族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行政机构、军团和国王,并不断向南发展,公元5世纪时占领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序幕拉开。

公元9世纪时,查理曼大帝将日耳曼民族占领的地区统一起来,建立了查理曼帝国,并皈依基督教。之后,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就是后来法德意三国的来源。公元10世纪时,奥托大帝被基督教教皇册封为罗马帝国皇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也叫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

日耳曼民族有许多原始宗教,并在同罗马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日耳曼-罗马文化,特别是在接受基督教后,成为承袭希腊、罗马基督教文明的民族。封建体制大体上从8世纪开始形成,到十一二世纪时达到鼎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自成一体。

基督教诞生在东方的耶路撒冷,却成长于中世纪的西方。教会按照罗马帝国的路子分成各种教阶、教区,并统一在教皇的领导之下。随着教会有了财产、封地,以及政治化的一套东西,逐渐产生了教皇与皇帝争权的问题。与此同时,基督教义的发展,将基督教变成一种神学、一种哲学。

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大约在公元五世纪至八九世纪,主要原因在于罗马帝国的溃烂,以及基督教的立足未稳——直到查理曼大帝以后,才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东西。封建鼎盛时期出现过一些小的“复兴”,比如拉丁文的普及,以及12世纪文学、艺术、哲学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经济比东方差得多。东征在二百年中进行了八次,由教皇发起,各国国君领衔,名义是要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基督教的诞生地耶路撒冷,实则是以基督教徒为骨干的杂牌军,去东方打砸抢烧,非常残酷。当然,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并非一无是处。

【十字军东征(1096-1291),相当于宋朝(960—1279年)和元朝(1271年—1368年)初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却依然繁荣。6世纪的查士丁尼大帝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统治时期有几个方面值得称道:希腊传统、商业、艺术和法律。拜占庭的外患主要来自分裂地区的多民族威胁,包括斯拉夫族、阿拉伯及土耳其人——并终于在1450年灭于奥斯曼帝国。

【以下为中世纪对欧洲的三大贡献。中世纪或者说其带来的结果并不全是糟糕的。】

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对于欧洲的一大贡献,在于促使欧洲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简单概括“民族国家”,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民族、一个国家,这是欧洲文明史一个独有的特点。与民族国家产生相结合,出现了“市民社会”的萌芽,一种自治精神,并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发达。

中世纪对于欧洲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基督教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的政治化和理论化使其成为中世纪的支柱,凝聚人心、代表理性,直到文艺复兴。基督教积极的一面,在于发展了教育、神学和哲学;消极的一面,则体现在教会作为政治组织带来的黑暗腐败,以及它的分裂效果。

【基督教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中世纪对于欧洲的第三大贡献,在于东西交流。西欧文明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而早期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东方文明功不可没。十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人将成批成套的希腊哲学,以及阿拉伯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东西经由西班牙传到整个西欧。

“文艺复兴”一词,翻译得有些片面,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外延非常宽,绝不仅限于“文艺”范畴。文艺复兴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同以前大不相同。上古时代是活泼美丽的美学时代,中世纪是严肃凝重的法学时代,当封建制度开始没落,便需要有一个新世纪的新时代来代替它。

中古和近代之间的一段时期(黑格尔称为从封建制到王权制的过渡时期),西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成熟起来——法国形成了有民族特点的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是有民主自由萌芽的王权,西葡荷等国效仿英法制度,形不成国家的日耳曼和意大利则体制各异。总体上西欧正迈向民族国家。

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帝国,由非常野蛮的民族所统治,拜占庭文明的光辉逐渐减弱,并被西欧赶上;与此同时,阿拉伯对西欧的作用也告一段落。这就是说,中世纪以后,原来生根在东方的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包括本来西方就有的日耳曼和罗马本身的文明,全都扎根在西欧了。

“文艺复兴”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它借助文艺让人们感受到新的东西,但不限于文艺;它从意大利发起,集中在意大利,但不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意大利没有统一的王权,城邦商业繁荣、思想自由。基督教文明下出现人文主义,将理性回归,是文艺复兴的功劳。

【文艺复兴一般认为是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一种运动。这里认为是一个时代的概念。我觉得“文艺复兴”狭义是运动,广义是时代。本书是广义的。】

但丁是一个不自觉的人文主义者。他在佛罗伦萨参加过政治活动、政治斗争,后来被驱逐处境,到处流浪,也到处去观察、体会,他感觉这个世界应该变成另一个样子,于是有了《神曲》。但丁透露出一种愿望,向往一个人和人和谐相处、没有战争的社会,这在十三四世纪十分难得。

彼特拉克是一个书生,他研究希腊以来的古籍,并成为考据基督教文明的第一人。他在考据过程中发现基督教文明的矛盾,从而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现世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彼特拉克的书信透露出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西方普遍将他看作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写的《十日谈》,说的是黑死病灾荒时期,十个男女跑到穷乡僻壤躲避灾祸,在他们住的十天里,每人讲一个故事,将教会、牧师、神甫、神职人员肮脏丑恶的东西全部抖搂出来,反映了薄伽丘对现世的看法,作为一个人来对待社会,是一种人文主义。遗憾的是,故事没有讲完。

后人对马基雅维利有所误解,在于《君主论》鼓励皇帝成为暴君,为达目的不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主义,这种看法不够全面。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在于政治是脱离道德、超道德的,国际关系是权利问题、利益问题,也有道德问题,但首先不是道德问题。他提出的是排除道德的政治学。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但丁等人甚至还是虔诚的基督徒,关键在于他们是用人的眼光来看这一切;人文主义者也并不是不能画宗教画,要看他们表现的是什么。中世纪的宗教画,画的是满面愁容的玛丽亚、受苦受难的耶稣;到了文艺复兴,则变成美丽温柔的妇人抱着可爱的孩子。

文艺复兴的主要影响包括:1.把人与神剥离,改变了人生态度;2.让社会更加活跃,商业、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更加密切;3.增强了学术上的批判意识;4.推动了学院制度;5.推动了科学思维。文艺复兴对各国的特殊影响——英:经验哲学;法:启蒙运动;葡:航海;日耳曼:宗教。

14世纪到16世纪,乃至17世纪上半叶,是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1.科学思维的产生;2.地理大发现;3.文艺复兴;4.宗教改革。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宽,人对世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马丁·路德年轻时是一名温和的知识分子、神学家,闵采尔领导反对教廷的农民运动时,他写了《九十五条论纲》,虽有叛逆之处,但还是主张温和辩论。有历史学家认为,闵采尔利用了马丁·路德,使他不得不往前走,加之罗马教廷的《斥马丁·路德谕》,终于将他推向激烈的革命者。

此后,马丁·路德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为自己辩护(如《论基督徒的自由》),言辞激烈,矛头直指罗马教廷。然而这段时间仅持续了三五年,闵采尔农民运动的过激行为,对他差生了一种特殊的压力,他又转变了立场,向罗马教廷妥协了。恩格斯评价他为改良派,而闵采

尔属于革命派。

当时还有一个未出场的宗教改革者——伊拉斯谟。作为一位神学教授,他对教廷的不正之风看得非常透彻,通过《愚神颂》把红衣主教和各种神职人员讽刺了一个遍。伊拉斯谟在英国认识了《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非常投机,他们也是那个时代非常著名的两个人文主义者。

伊拉斯谟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整理《圣经》。马丁·路德开始学习《圣经》的时候,他已经整理出一本希腊文和拉丁文、个别地方对照希伯来文的标准本子。当时民族语言开始在社会上流行,马丁·路德依据这个本子,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日耳曼文。伊拉斯谟下蛋,马丁·路德孵鸡。

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天主教的松动。信奉路德教义的教称为新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基督教;原来天主教皇控制的教称为旧教,也叫天主教。区别于旧教,新教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没有一个统一宗教上的意识形态,不搞教皇这一套,所以后来衍生出更多互不冲突的小教派。

“文艺复兴”的影响基本上限于知识分子范畴,而“宗教改革”则更进一步,因为基督教是家家户户的事。法国的新教胡格诺派和旧教打了30年,英国的三十几种教派反而能够“和平共处”,对照法国情况,伏尔泰认为英国有“宗教宽容”而法国没有。

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伏尔泰因此写了一本书《论宽容》,讲的是一个社会应该是宽容的社会,自由和宽容是相溶的,非常经典。宗教宽容问题,是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西方人在教训面前逐渐成熟。宗教改革后的宗教问题,都是理论上神学上的辩论,没有冲突。

十七八世纪是欧洲文明进入资本主义的前期、西欧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个时期的局面:1.从政治上讲,总的还是一个王权专制的政体;2.“科学思维”推动“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商业大大发展;3.产生思想上、文化上、人文上的“思想革命”,即“启蒙运动”。

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在总结法国大革命时他说道: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引用康德的观点简要描述“启蒙”:1.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2.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3.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4.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5.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启蒙运动来源于英国——英国的启蒙是渐进的,不同于法国的高潮时期——英国神学家首先提出感觉和经验的概念。中世纪的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个提出实验哲学,认为实验感官加经验是认识问题的基础。培根有三句话很精彩:读书使一个人丰富,讨论使一个人成熟,写作使一个人精确。

【启蒙运动的来源】

法国启蒙运动的首要来源,可以算是英国的经验主义,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深受英国影响。“三权分立”是从英国来的,从约翰·洛克那里,从英国革命经验过来的,只是由孟德斯鸠提出来而已;英国的(宗教)宽容及对知识、科学的尊重,影响了伏尔泰的一生,他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

启蒙运动的第二个来源,是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思想家们。笛卡尔抱着有神论的信仰,想要用科学(几何学、数学)的办法,让非基督教徒去信仰上帝,这个事情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启发了后面科学的、哲学的认识论,非神学的认识论。笛卡尔倡导理性,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

启蒙运动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大体上在于思想方面,但没有很直接的材料去说明它。启蒙运动在18世纪末转到德国,表现形式为古典哲学,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但是它不如法国那样活跃、跟社会现实结合得那么密切。启蒙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发展,以蒸汽机为代表。

十七八世纪,欧洲爆发了许多革命,出现了新的政治体制,使这两个世纪成为否定旧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全盛时期的关键阶段。三十年战争以后,英国爆发内战,并在克伦威尔执政后出现短暂的共和时期,但很快又由詹姆士二世恢复为专制制度,随后有了“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

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签署《权利法案》,其革命之处在于确立了议会与王权的分权并延续下来。《权利法案》明确重申了13世纪《大宪章》(英国分权制度的起源)的内容,将国王与贵族权利分辨明晰,加上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贵族的独立性及其资产阶级化趋势日益明显。

瓦特发明蒸汽机的重大技术意义,在于它解决了动力源的问题,是科学技术在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实践、积累、改进的结果。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经济领先欧洲大陆近百年;新兴资产阶级随之兴起,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改变,贵族的思维方式开始资产阶级化。

【觉得针对一个社会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非常重要的,既是社会变革的因,也是

社会变革的果。】

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或其它地方),因为欧洲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知识流动自由通畅,智力发展能够独立进行而不受政治道德约束;欧洲科技发展讲究方法,实验、实证的方法,是一种钻研的精神;欧洲的发明是不断翻新的,from invention to invention,波浪式推进。

【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的原因,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原因。】

不同于英国,18世纪的法国国王和贵族站在一起,独裁专政到了极点。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时期的法国,国库空虚、财政混乱,上层社会奢侈荒淫,人民生活非常悲惨,封建王朝的弊病集中在这一时期爆发。路易十六并非不想改革,只是改革方案行不通、暴动先于改

良运动发生而已。

1789年7月14日,群众冲击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英国对于这场自发的革命存在分歧,一方面很多人对法国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让英国担心会对《权利法案》后国内稳定的秩序产生不良影响。一场辩论在埃德蒙·伯克和托马斯·潘恩之间展开,激烈而影响深远,波及欧洲乃至美国。

法国大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以律师为主掺杂一些政府官僚的知识分子,他们有革命的思想,认为法国不是路易十六个人而是制度的问题,于是有了《人权宣言》,把英国革命以来的政治、哲学观点都提出来了。大宪章-洛克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是脉络。

1792年路易十六逃跑时,欧洲其他国家都是君主国家,害怕法国大革命影响本国秩序,准备武装干涉。路易十六的弟弟串通普鲁士攻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奋,将仇恨一股脑抛向国王,国民政府“公安委员会”决定处死路易十六和皇后,这在法国大革命历史上被称作“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后,法国宣布成立统一的共和国,但没有总统。法国革命大体分为三派:观点激进的左派“山岳党”、倾向于君主立宪的右派“吉伦特党”,以及中立的“平原派”。派系间相互斗争,借自由的名义滥杀不同政见者,直到罗伯斯庇尔也被推上断头台。

白色恐怖之后,法国于1795年成立“督政府”,设立两院,把国民议会分成上院和下院,即现在的参议会和国民议会。督政府由五人组成,拿破仑为第一督政(两年后被任命为终身督政)。1804年,拿破仑改制称帝,对外发动“拿破仑战争”,用战争手段宣扬“自由、平等、博爱”。

一种理想,哪怕是非常神圣的理想,如果要把它变成现实的话,逃不脱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一旦介入就必然带有事功的成分,利益的成分。所以我看天下理念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只要一落实下来,没有不变味的。

如果把英国革命形容为“文火炖肉”,法国革命则是“猛火煮肉”,虽然都能熟,但文火熟得更透。法国固然有激烈的革命运动,但还是集体主义的东西更多一些,自由主义的发源地还是在英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法国进入民主共和时代,已经是19世纪。

欧洲的“重商主义”及“地理大发现”后的航海运动,共同促进了欧洲文明的扩张。欧洲文明扩张的内容包括:1.欧洲文明所处的地位及它前进的阶段注定它已经发展到非向外扩张不可的时候了;2.欧洲文明扩张分为两步,欧洲内部大陆上的扩张,以及通过航海在欧洲以外地区的扩张。

欧洲文明的传播同航海运动后的殖民开拓联系紧密。殖民开拓是三位一体的:通商、传教,以及强迫性地建立商业扩张定居点。现在通常意义上讲的“殖民”,意思不太准确,一个地方的人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并成为主要居民,称为殖民;英法在亚非建立统治,并

不算严格意义的殖民。

19世纪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关键时期,各国国内工农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加上殖民地的复杂状况,结合民主、自由、平等这些启蒙思想并制度化,就形成了19世纪西欧主流地位的近代民主体制。近代民主体制于19世纪初最先在英国以君主立宪的形式建立起来,随后是法国的共和制度。

西方对于日本,有通商、有传教,不是拿枪动仗进来的,不同于对印度和非洲的做法,但影响深远。日本文化有中国的影响,但不能因此便将日本归为“儒教文明圈”;日本搞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工业化和民主制度,社会改革、建立近代文明,实打实是引进西方文明,儒家帮不上忙。

俄罗斯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实行农奴制度,本应是一个“亚洲民族”。彼得大帝登基让俄罗斯重心西移,叶卡捷琳娜二世则从西方引进技术和启蒙思想,到19世纪时俄罗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西方工业国家。俄罗斯文化相当独特,是掺杂着亚细亚、古希腊和奥斯曼文化的西方文化。

16至19世纪,欧洲社会有三个渐进且关键的转变:1.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尽管有些国家至今仍然保留“虚君”,但其实质已经转变);2.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3.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探讨性的、思辨性的、纯理性的、纯粹逻辑性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转向经验主义。

【第三点不太理解】

1620年,第一批大型英国移民带着史密斯绘制的北美地理草图,乘着“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七八天,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粮食也已经快要吃完。在普利茅斯上岸后,因为没有退路,这些人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向上帝发誓要自力更生生存下去。

之后到北美来的人,也同样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建立议会,选出执政官员——当然,上面还有一个英国总督。北美移民面对的两大敌人,是自然环境和印第安人。他们很快发展了农业、畜牧业,并且有了商业,随后建立起教堂、学校,让自己的后代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

英国通过派遣总督及控制外贸的方式管理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前殖民地已发展为13个,它们在行政上相互独立,遵循各自法律和管理模式。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如杰弗逊、富兰克林)脱颖而出,他们的教育、经验、思想都来自英国,却没有中世纪的包袱,只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活。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极尽其剥削手段(如“印花税”),但当殖民地发展成熟,完全实行一种自治、民主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事务,便具备了独立的条件。经过几次大陆会议,殖民地决定向英国宣布独立,北美独立战争爆发,随后有了《独立宣言》,大讲人权并宣布与英国在主权上决裂。

《独立宣言》体现了美国文明对欧洲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前几段对于人权、公民权的阐述,是在洛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也多处引用了《独立宣言》的内容,这是美国革命对欧洲的反馈。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详细考察美国后认定,欧洲的理想在美国实现了。

美国先于欧洲大陆接受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美国没有历史包袱,不必推倒旧房子;但另一方面,美国的弱点在于没有哲学,直到19世纪末,美国才出现了三位经验主义(后来发展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美国能够成功,在于他们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

20世纪的欧洲像万花筒一样,发生了很多事情,并且大多激烈极端,特别是战争越打越残酷,一直打到世界大战,是打铁打出的欧洲。通过以下四个问题,可以简单勾勒出20世纪欧洲文明的轮廓:一是社会主义问题;二是法西斯主义问题;三是社会民主主义问题;四是欧洲统一问题。

19世纪社会主义有很多派别,从极左到极右,基本上只要是反对资本主义的都能在阵营中有一席之地,但直到苏联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才真正进入“执政实验室”。苏联演绎的社会主义,一是无产阶级专政,二是工业化,搞集体经济、大工业优先,后果是经济垮台、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能够树立起“老大哥”级别的威望,在于它是第一个执政的“社会主义”,以及在二战中的英勇表现。然而随着斯大林这个主心骨倒下,赫鲁晓夫一发难、匈牙利事件一爆发,那些完全顺从于斯大林的西方共产党便无所适从、一片混乱了。苏联再也收拾不起威望,直到它最终崩溃。

同苏联不同,东欧是弱小的、被压迫的民族,长期被奥斯曼、沙俄控制,但他们的文化、精神终归属于欧洲。十月革命后他们跟着苏联走(但是失败了),二战时又被希特勒占领,导致东欧文化意识被政治扭曲。东欧只有社会民主党而没有苏联式的共产党,于是1989年一下就解体了。

社会民主主义的大理论家伯恩斯坦,在承认自己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上,提出当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时代的时候应当加以修正(即“修正主义”),不一定非要通过革命的手段获取政权。于是,社会民主党占据了一个20世纪执政党席位,正式进入“执政实验室”。

20世纪50年代末,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有了一个飞跃;到60年代时,社会民主党感觉到伯恩斯坦的理论根据又发生了变化,理论需要修改。1959年西德社会民主党的《哥德堡纲领》成为调整后的社会民主党理论,它不再提马克思,而是将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

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次理论修改。“第三条道路”是“新社会民主主义”同“老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更向右靠拢、更向自由资本主义靠拢。传统资本主义也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东西,以北欧和英国较为明显,从纲领上讲究平等。

日耳曼民族在20世纪有三部曲:一是极权主义推到了极端产生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二战后德国由于国际形势的缘故不得不一分为二,但并没有摆脱“要有一个民族国家”的夙愿;三是推倒“柏林墙”,日耳曼人世世代代憧憬的民族统一终于实现。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文化上很优秀的民族,19世纪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时,文化、艺术、哲学和科学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涌现出康德、费希特、歌德这样的代表人物。日耳曼民族有两个特点:崇拜铁腕人物,以及具有平民的民族主义。德国统一了结了神圣罗马帝国后的民族夙愿。

“欧洲联盟”是欧洲人在20世纪的一大创举,是几个世纪以来的理想主义(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过渡到经验主义的一个重大创造。他们认为,他们都是欧洲人、都信仰基督教,就应该有个庞大的帝国把他们都收拢起来。当然,精神层面之外,也有实际需要,特别是经济方面。

“欧洲联盟”的创举有二:一是有严密的组织且组织结构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而设,欧盟设立了很多组织、首脑会议、各级理事会,凡事都要详细论证,很细致(机构庞杂、官僚体制造成浪费,这是弊端);二是依靠法律,每件事、每个行业、每个问题都有法的规定,这也是欧洲传统。

黑格尔说,世界历史归根结底是“精神的”而非“现世的”,“世界精神”体现在理性、自由、正义等关键词中。无论怎样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或“欧洲中心主义”,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欧洲精神”是了解欧洲的一把钥匙。不论康德还是马克思,也都是从欧洲看世界。

“了解欧洲”应当通其三史:一是“欧洲通史”;二是“欧洲思想史”,旁及社会史、哲学史和科学史,这是欧洲“精神世界”的历史;三是“欧洲艺文史”,含诗文、美术等诸科。欧洲文化传统以及这传统通向今天的现代化、现代性,都涵盖在这三史当中,这是“了解欧洲”的焦点。

与“了解欧洲”互为参照的,是中国。人人都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却不能接受“世界文明的中心在西方”这一观点。陈序经说,要救中国,必须虚下心来,取人所长;然而他的“罪过”在于提出“全盘西化”四个刺眼的字。20世纪以来,中国虽有成就,却仍然处在“赶”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广大而精微,刻着悠久历史的沧桑痕迹;它深邃幽远的哲理、独特的美学价值及某些可以抽象继承的道德操行,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涉及现代化及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问题时,传统文化和道德却是无能为力的,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从自己的土壤里生发出近代文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有没有一个理性的大方向?这需要跳出现实的迷雾,跳进东西文明的全程比较:“欧洲精神”或西方文明,在实质上点出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五四时期提出的德、赛二先生,是对“欧洲精神”的高度提炼,“欧美风雨”所及,浓缩而又浓缩,就是“民主与科学”。

对于近世之欧洲的几点意见。17世纪的作用:上承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下启方法

论革新的启蒙时期;启蒙时期:英国经验推动法国思想;19世纪的欧洲: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浮出水面,并日渐羽翼丰满(其基本点包括自由与人、自由与法律、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民主)。

欧洲的历史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四个字用在欧洲文化上同样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过有一点不同:欧洲文化传统总是向前看的,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经常向着过去的。

中国现在的文化是缺乏自主性的,因为中国没有从自身发展成为近代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是古代的历史。冯友兰先生说“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即中国文化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中国文明代表“古代”而西方文明代表“近代”,文化冲突促使中国文化不得不变,同时也失去了自主性。

1840年西洋文明进来了,林则徐们提出“睁眼看世界”,中国近代史在国际的参与下产生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失掉文化的自主性,并不是件坏事——穷则变,变则通,变是件好事。中国历史同西方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是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变,中国则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循环。

古代的中国就像一个密封的很大的“易拉罐”,若不从外部打破,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突破。【觉得说的很对。】

文化传统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政治的、道德性的“道统”,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从上到下的“专制主义”和从下到上的“臣民主义”。改朝换代改变不了社会和生产关系,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却无法根除封建思想,这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需要民主和法制。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是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旧文化,儒道释三合一的精神状况。一百多年来中国面对世界总有一个姿势:“赶”。从林则徐、魏源开始,我们一直想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嫁接在自己身上,但是一直嫁接不准,因为那毕竟不是自己的、不是在自己的土壤里生长的。

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

我们要把西方文明里精华的东西吸收进来,让它在我们的土壤里生根、成长,这样出来的“新文化”,不是“嫁接”的,而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这其中应既有科学,又有民主,同时保存了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好的东西?第一是中国的哲学,第二是中国的美学,第三是中国的伦理中可以“抽象继承”的那部分。结合西方文明的精华——“科学”与“民主”,我们的文化应当实现一种“融合”,而不只是一种“拼凑”,达到这种“融合”,恐怕需要若干个世纪。

我们的教育现在仍然滞后,文盲太多;同时我们又恰恰不能轻视文化,它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的脊梁,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小学搞“重点学校”,质量好的教员和学生集中在几个重点学校,大量的学校保持在低质量低水平上,相当畸形;把专科院校升级为大学,是中国发明。

“通识教育”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欧洲早期的学科教育包括几何学、逻辑学、音乐、文法等七种学科,13世纪后的大学教育,也是以此为基础,有文有理,称为“通识教育”;我们的教育分科太细太专,反而没有通识教育了。提倡通识教育,要学文科,培养一种人文精神、文化学养。

中国的教育问题,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只争朝夕,从现在做起、从人人做起,全民办教育、全社会办教育;二是不能性急,这是几个世纪的事。办教育不要再搞形式主义,教育需要的是“宁静致远”,恢复到蔡元培那时的“通识教育”上去。中国的民族振兴应寄希望于文化的复兴。

文化教育问题,比造两颗原子弹更难,比办一两个大企业集团要难得多。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信息读书笔记

信息读书笔记 第一篇:网络 读书笔记 1. b to b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基本框架:文章通过分析b to b 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提出发展b to b 电子商务要素,具体包括信息标准化用户身份认证网络交易的整合处理受控的操作性等,明确了企业建立 b to b 电子商务战略时应考虑的细节问题,以求更好的推动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 心得体会:电子商务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交易的双方划分就 有企业对企业 ,企业对消费者 ,企业对政府机构,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等等。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的类型。 购买者与供应商交易是利用互联网还是电话;买者是否可以通过多种 b to b 电子商务渠道进行交易;购买者是通过现存的网络还是原有的系统与供应商交易;购买者与供应商交易是通过商业网络还是电子化市场进行交易。上述情况是供应商在建立b to b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购买者可能与供应商用上述的一种、一些或全部共同指导企业的运行和经营。无论企业实施什么样的电子商务战略,本质上都是

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利用可靠的工具搭建交易平台,保证企业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生存和发展。 2. 从美国的电子商务看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基本框架: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含义界定,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原因分析以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心得体会:目前, 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有两个层次: 狭义的电子商务和广义的电子商务, 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包括b2b、 b2c、 b2g、 g2c 在内的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电子交易活动。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 intranet 和internet 等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企业员工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 并以此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中的充分应用。这段话解释了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善我国的商业信用机制;政府的有效支持和引导。这些是从美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来看, 并结合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总结出来的应对对策。 21 世纪是电子商务为主导的全新贸易时代, 借鉴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必须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业信用机制以及政府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等方面入手, 积极主动地抢占下个世纪经济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1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小学信息技术读书心得3篇

小学信息技术读书心得3篇 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北宋的欧阳修认为立学以读书为本。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小学信息技术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信息技术读书心得范文1 信息技术读书心得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的读书活动为我们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在这次教师主题读书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信息技术行走课堂》,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不仅理念得到了更新,而且从中学到了了许多知识,感悟颇深。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这意味着除了学习我们别无选择。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读取相关的拓展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行走课堂》这本书就是立足教师实际需求,力求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教师搭建了一座理念与实践相沟通的桥梁。 一、深化教师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 P.伊利亚德说:“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本书通过具体案例解读了我们教师在认识理解上的存在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教学对策有哪些?3、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其中“聚焦课堂”是案例呈现及案例分析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理念,掌握操作方式方法的作用。“资源链接”以培养和促进教师学习为目的,体现补充和拓展,让我们通过案例的学习过渡到理论的反刍和提升。 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实践。本书针对教师在关注学生方式转变的学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概要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案例的分享和解读,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而在新课堂中老师却是这做的:“想一下,你学得怎么样了?老师的问题你能回答上吗?你是个既聪明又遵守纪律的孩子吗?那就表现给同学看看吧!其实,教师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一个不认真的同学说的,是对这一类同学说的,实际上是行为规范的调控。使注意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

20篇教师读书笔记-经典(有目录)

教师读书笔记20篇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2)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3) 《我的教学生涯》读后感 (5) 《世上最划算的教育》读后感 (5)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所感 (6) 读班主任教育教学丛书有感 (7) 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8)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9) 《爱的教育》读书感悟 (10)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10)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11) 读《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11) 读《向孩子学习》有感 (13)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书心得 (14)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15)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15)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读书心得 (17) 读《高效课堂22条》心得 (18)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有感 (19) 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1)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 (22)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23)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

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 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 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

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 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 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物品 与劳 生产资料 物品和物品和劳动、生产投 工资、支出 投入与产出流向 收入 收入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 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 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 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 P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 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 sume 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 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篇一: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曾贤鹏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区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 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 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六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 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 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

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 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 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就想到信息技术,其 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 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 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 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 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篇一 《你能成为优秀教师》教师读书笔记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都是无穷的,这个假期有幸读了《你能成为优秀教师》一书,我又一次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师只有时刻持续学习的心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的理论思想与技能,才能始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永远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审时度势,不断激发勤奋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书中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务必具备以下素养:对工作敬业--竟也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对学校忠诚--忠诚是信赖的前提;对领导服从--

服从是步迈协调的保证;对自己信任--自信是成长的基点;对他人欣赏--欣赏是快乐的源泉;对社会奉献--奉献是卓越人生的境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成功,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它不会一蹴而就,成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也蕴藏在平凡的工作当中,生命的价值离不开工作,工作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平台,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务必重视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全部的热情。大家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干的是良心活,是呀,我们的身上担负着教育好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我们更就应要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我热爱我的工作,它让我得到尊重,得到幸福的满足,光有热爱是不够的,我要做的事在热爱的基础上如何让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受人喜爱和尊重。作为教师,就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多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凡

是多问问大家的想法,做到对学生信任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就应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的给大家创造一个战士自我的舞台,时刻用用心乐观的心态应对工作和孩子们,用阳光般的笑容感染周围的人,快乐是能够传播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要努力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从小事开始,坚持天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容易的事情十分认真的做好,学会欣赏他人,多向同事学习与同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欣赏。有句话叫“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人人都有我们值得钦佩的地方,真诚的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喝彩!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做事,先做人,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有德的人才能够把事作对,有了好的人品做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正气。做人要时刻持续一颗自律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致青年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致青年教师》 △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 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 △ 在和钱理群教授讨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 质时,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三个关键词——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 △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 阴暗。 △ 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 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 △ 他的阅读如果是有效的,能孕育人文情怀的,他的情感 就能被唤醒,也就一定会感动。 △ 言行的底线,是不妨碍他人。 △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 △ 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 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 △ 一节语文课后,学生或感动,或激动,或疑惑,或感概,

或悲伤,或有不平之气,或有醒悟,或有疑问,等等,都是不错的结果,因为学习中有情感思维活动,这些,都会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听了一节语文课,做了作业,却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那是最糟糕的。 △ 刚刚立足讲台,为什么就要急于报名去参加“赛课”? △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 △ 教师的工作,很大意义上是留给未来的。至于我们的劳动价值,可能也得让后人去评说。为了明天的“不后悔”,今天就不要急。 △ 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 △ 想“以勤补拙”,想到要多流点汗水,想到要多花点时间,可是这样做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 △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不能“唯分数论”,比分数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 △ 不会学习,是当今学生最大的学习困难。 △ 有一次我在学生作文后面批了一句“文章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纠正”,那位学生在我的批语后面写的是“我找到了四个”。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作者:孔祥智 主要内容:作者利用二十世纪30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主要观点:与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分化之后其生产力并未发生质性变化,小农生产仍处于糊口水平。半无产化了的小农倚仗家庭式农作与佣工或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忍受并依赖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才能在内卷和分化的联合压力下毅力不倒。在贫农农场上,内卷和劳力不足同时并存,因此贫农整体的土地生产率与经营式农场并无二致,但二者的劳动生产率却有很大差异。与经营式农场主和富农不同,贫农经济的性质仍是为维持生计而不是为追求利润的经济。村庄半无产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政权渗入其中的趋势,士绅的官僚化成了国家政权渗入村庄的主要工具,在新的压力下村庄内部结构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 变迁。最后一部分包含全书结论。 I. 背景 A. 探讨的问题 1. 小农的特征 a. 农民学中的三个传统:形式主义:追求利润者;实体主义:维持生计的生产者;马克 思主义:受剥削的耕作者。 b. 本书的主张:区别不同阶层(包括经营式农场与富农、中农、贫农与雇农)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的 统一体。

c. 首次提及“内卷”(involution)的概念。 2. 农村演变的型式 a.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 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b. 本书认为:应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中 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 3. 村庄 a. 过去的研究:(1)形式主义(主要是施坚雅的研究)不太注重村庄,而认为小农的活动范围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其基本假定是自然村完全被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体系之中。(2)实体主义的观点主要由日本学术界持有,他们很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所以观点不同的原因在于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地区,而日本学者的资料多来源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 b. 本书试图描述二十世纪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情况。 B. 引用的史料和研究的村庄 1. 引用的史料 a. 满铁实地调查资料。共三组。对满铁资料的认识:有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现存同类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一)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著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

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