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2011/7/5 17:29:00 来源: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网站【大中小】查看评论(0)

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要精神,以及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信息化对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确立智慧浦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依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浦东新区“十二五”发展实际和需要,编制本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全文(2007)

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要精神,以及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信息化对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确立智慧浦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依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浦东新区“十二五”发展实际和需要,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卓越成就与瓶颈问题

“十一五”时期,浦东新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信息化总体水平居全国前例,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信息化领先国家和地区水平。

(一)卓越成就

2010年,浦东新区荣获我国信息化最高荣誉“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领先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综合水平继续居国内前例。主干网络能级不断提升。到2010年底,新区主干光缆总长已达23204皮长公里,城市光网覆盖用户40万户,覆盖率达29%。无线覆盖区域快速拓展。基本建成覆盖全区重点区域、重要场所的3G网络,室外无线基站1381个,移动宽带用户数178万户,WiFi热点覆盖达1417个。数字电视覆盖率极大提高。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用户达到35万户,IPTV 用户超过28万户,NGB覆盖率达42.5%。数据存储空间大幅提升。政府数据中心机架数达62个,通信运营商和其他企业数据中心机架数达10025个,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共荣格局。

2、电子政府框架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以《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基本建成了新区电子政府“五横两纵”框架体系,初步解决“跨系统资源整合,跨部门业务协同,跨领域公众服务”部分问题。基础网络完成升级改造。政务网、教育网、公安网三大网络能级逐步提升,其中政务外网实现万兆骨干、千兆汇聚、百兆接入的网络构架,校园网实现区内550余所职校、中小学、幼儿园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更加汇聚。建成新区实有人口库、市场主体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并推广应用,建成公共数据中心,满足政务资源容灾备份等需求。应用支撑平台逐步完备。建成新区协同办公平台,并实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认证授权、数据交换、基础服务等支撑功能,目前所有党政机关均已通过该平台实现网上协同办公。应用服务成效显著。建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行政审批平台、公共财政服务平台等数十个应用服务系统,公众满意度、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能得到明显提高。服务渠道层更加亲民。以“上海浦东”门户网站为基础,开设了“浦东市民中心受理大厅”和“张江一表制受理大厅”,共提供932项服务事项告知、668张表格和22个行政事项的在线受理和反馈。

3、行业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需求和项目为导向,围绕产业应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极大的提升了新区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势头良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向金融、航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渗透。到“十一五”期末,新区企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普及率达75%,企业门户网站建站率达49.2%、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达22.1%。2010年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初步形成。建成“一总三子”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电子政务和社会服务协同应用平台等应用系统,基本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一总三子”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荣获“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奖”。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家校通、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一期)、电视影像库与网络电视制播平台等项目,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实现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区管理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农村信息化取得实质进展。开展“一村一网”建设,完成了194个涉农行政村和155个非涉农行政村的网站建设工作;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实现“绿、特”农产品网上营销;加强信息化培训普及,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工程,三年累计培训 13359人次,宣传普及122477人次。

4、信息产业发展持续突破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产业能级快速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2010年实现产值达2146.1亿元,同比增长39%,占上海市30.39%。集成电路344亿元,占上海市64%,已形成国内技术层级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服务+内容”为架构,在游戏软件、金融软件、部分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2010年实现收入达1380.2亿元,占上海市54.5%。优秀企业加快崛起。到2010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6 家,占上海市51.67%,经营

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66家,占上海市42%,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新兴领域日渐繁荣。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物联网已初步形成包括芯片和模块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10年获批“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呈现总量大、产业链完整、业态模式超前的发展态势,2010年交易额达2800亿元,占全市60% 以上,浦东新区成为国家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基础上,浦东软件园二期、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以及电信、移动、大唐等央企产业基地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培育优秀企业、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

5、应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在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及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的领导和协调下,浦东新区信息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度规范更为完善。颁布了《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浦东新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信息安全测评、软件测评和IT审计制度。宣传推广更为到位。组织了信息化大型宣传展,举办了中国(上海)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论坛、国际金融信息化论坛等大型专题论坛,积极和主流媒体合作宣传和推广新区信息化建设理念和最佳实践。技术培训更为专业。每年开展4-5次新技术、新领域信息化培训,并鼓励信息化专职人员参加信息主管、COBIT国际认证IT 治理等职业资格培训,提高队伍专业水平。

(二)瓶颈问题

浦东新区“十一五”期间虽然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作为我国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信息化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信息化核心价值认知度参差不齐

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将“信息化”紧列“工业化”之后成为国家发展的“五化路径”之一;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列为重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但是,少数单位对于“五化路径”和“两化融合”战略缺乏起码的认知,“纯技术论”、“纯工具论”、“纯部门论”仍有市场。同时,信息化集约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力保障,“信息孤岛”和“孤岛惯性”仍然存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共享和协同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2、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力亟待提升

浦东新区的信息网络设施虽然比较发达,但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一百米末梢”和“无缝的无线覆盖”还存在“断点和盲区”;网络带宽也远远不够,尤其是感知体系等新兴基础设施尚未全面成为城市建设标准配置,城市光网、无线基站等主要网络建设因此而阻力重重,而且由于统筹机制不健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客观存在。

3、信息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喜忧参半

浦东新区的信息产业虽然已经超过上海市半壁江山,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喜忧参半。具体表现在:产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但产业生态结构脆弱,产学研各类要素的内生关联性不高;创新企业星罗棋布,但龙头企业凤毛麟角;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但整机产品和本土品牌严重缺失;政府公共项目投资很大,但是对民族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采购比例很小;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应用领域的过多“标准”、“规范”严重制约试点示范应用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紧扣浦东新区实际,把握行业规律和发展趋势,逐步突破瓶颈问题,实现“智慧引领模式变革”的愿景目标。

二、趋势研判和愿景目标

(一)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和严格的绿色环保要求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有效路径。其中,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重要战略发展期,也是浦东新区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智慧浦东建设作为浦东新区“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之一,符合上述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新兴应用理念和模式正引领发达国家迈向智慧社会。物联网、云计算、4G等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引发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理念,智能产业和智慧应用正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引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推动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快速提升的战略举措。欧盟更是对70个中等城市分析后,形成了六大纬度(智慧经济、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31个要素、74项指标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可以预见,“智慧引领模式变革”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已在国内迅速起步。鉴于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将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走向更为便捷、高效、智能、绿色,更将带动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发展,并催生出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北京、南京、武汉、

深圳、宁波、无锡、广州、佛山等为代表的国内大中城市均颁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纲要文件或战略设想,江苏省更是提出了“智慧江苏”的蓝图。

同时,建设智慧城市已经纳入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的快速兴起,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智慧城市锁定为发展战略之一,并将出台“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这表明,“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化的城市已成为上海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智慧化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上海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各类资源将优先配置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

更重要的是,建设智慧浦东首次成为新区“五年规划”的单独篇章。这既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战略在浦东的具体体现,是浦东新区积极对接上海市总体部署、把握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更将极大的促进浦东新区高效惠民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金融、航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

因此,浦东新区理应通过智慧浦东创新与实践,成为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导区和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示范区。

(二)愿景目标

基础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表明,浦东新区有必要以“智慧引领模式变革”为主线,把握“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的信息化时代特征,以提升民众幸福感和城市运行效率为目标,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融合化、开放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进而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全面实现基础设施高端化、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市民生活数字化、新兴产业融合化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化。

到“十二五”期末或更长的时间,争取基本建成智慧浦东框架体系,达到“基础设施高度覆盖、产业发展高度生态、应用体系高度发达、民众生活高度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新阶段,把浦东打造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导区域和示范区域。

三、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

(一)建设智慧浦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扣“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主题,“统筹兼顾、民生优先;试点示范、逐步推进;产用联动、协同创新”,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引力,以综合创新为动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优化智慧应用体系、夯实智慧产业基地、强化市民信息意识;充分发挥存量,适当规划增量,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金融业、航运业、商贸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而

强劲助力浦东新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学发展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全面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目标。

(二)重点任务归纳为:“3935战役”

1、建设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三大计划)

主要目标:网络一体化和覆盖基本无缝化。到2013年,实现全区百兆家庭宽带全覆盖;到2015年,新区主干光缆总长要达到33000皮长公里,城市重点区域内90%以上实现移动宽带覆盖,无线基站达到3000个,移动宽带用户数达

到570万户,基本实现“U-Wlan”(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城镇化地区NGB全覆盖。特别是要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后世博区域、上海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城等区域率先实现更移动、更高速、更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

(1)城市光网升级计划

加快推动城市光网向全区域普及,实现通信管网超前到位,加快已有小区、楼宇和农村地区固定宽带网络的光纤化改造,在产业园区优先发展FTTO/LAN,

实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网络能力全覆盖。

(2)无线城市完善计划

完善3G和WiFi网络建设,率先开展TD-LTE试商用和4G移动通信网的试验网建设,实现校园、酒店、机场、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的热点全覆盖。

(3)三网融合加速计划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逐步开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改造与升级,争取提前完成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化。完成对区内中心城区的NGB改造,对郊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和监管体制的改革试点,统筹规划网络资源,加快关键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设备产业化。

2、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九大工程)

主要目标:管理智慧化和服务人本化。到201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事务、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成为同类区域“最高效、最便捷、最惠民”区域之一,以创新的政府管理和卓越的公众服务助力“幸福浦东”愿景目标的实现。

(1)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推动政府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

深化“电子政府”建设,加强融合与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的“云政务”体系,努力实现行政事务的“互动参与”高级形态,推动政府资源整合、实现

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具体目标为:100%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受理及查询结果,7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可实现在线处理,70%左右的经济统计与决策分析网上实现,100%的政府行政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

优化“上海浦东”门户网站枢纽功能。以“上海浦东”门户网站为网络枢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各区域网站和信息服务资源,拓展和对接更多的行政办公系统;建设专门的https://www.doczj.com/doc/76114205.html,,按用户群体进行主题设置,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为市民百姓提供全面优质的贴身服务;进一步发挥“浦东市民中心”物理平台和网络受理大厅的便民功能,完善网上和网下一体化的服务架构,达到行政事务“在线互动处理”的高级阶段。

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跨部门网上运作模式。优化统一公务人员协同工作平台,重点突破“异构集成、互联互通”的应用难题。完善新区行政审批平台功能,扩大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处理应用范围,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新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推广到所有委办局和街镇,覆盖所有行政审批系统。

建设新区无线政务应用服务平台。秉承“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理念,探索建设新区无线政务服务平台,开发移动办公系统,扩大移动宽带和移动终端应用,逐步实现无线办公。

建设开放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库对业务的支撑。完善实有人口库建设,加强公安、社保、房地产等部门人口数据一致性。完善市场主体库建设,提高市场主体库对行政审批平台等重要系统的支撑力度。完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空间数据的社会化应用。强化地理、人口、金融、交通和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和运维机制,为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加强新区公共数据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全区政务信息数据统一管理;提高存储和备份能级,提升持续处理和数据恢复能力,发挥公共数据中心在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应用中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作用。为各部门的已建应用系统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低成本整合手段,从而实现跨网络、跨操作系统、跨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推动部门业务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广泛应用云计算和无线宽带等技术,新建和完善一批政务领域专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如价格移动采集监管平台、项目绩效审计系统、档案馆库异地监管系统、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电子检务等,进一步丰富政府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手段与方式,提高服务和监管能力。

(2)智能城管升级工程,推动城市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模式明显转变

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和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理念及技术成果,在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

实施“智慧感知”计划。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精细化。在优化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同时,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

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按照一定规范,在不同建筑物上预置多种功能的传感系统。同时,按照城市建与管需要,形成“集中+分布”的信息资源存储和利用中心。

实施“智慧交通”计划,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完善“一总三子”综合交通管理系统,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

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进而优化交通流量、优化市民出行体验。

实施“智慧生态”计划,形成多层多元的环境感知与生态保护网络。围绕“生态宜居浦东”建设目标,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海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建设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环保系统。结合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管网设施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涉水信息采集机制,打通涉水部门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安全、节约的智能给排水管理体系。

试点“智能电网”计划。以张江、临港地区智能电网建设为试点,加强电力、燃气、石油等能源管网的实时监测和调度分析,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民用与并网、局域网调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能源智能化管理系统。

实施“智慧平安”计划,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完善城市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全面提升公安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级,加快公安资源整合,完善指挥通信、侦察破案和信息查询系统,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建设新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监控与处置资源,提高预警指示、统筹分析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食品(药品)研制、生产、流通、食用(使用)等全程动态的质量监控及流向追踪。建设危险化学品在线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全面落实“国家金安工程”要求,提高对企业事故预防、生产评估和处置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高危生产行业的监管能力。建立覆盖全区的智能化电子巡逻治安防范平台,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3)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推动教卫文体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共存”明显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全面提高教卫文领域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实施“数字健康”计划,建立新型的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卫生医

疗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强化“医疗联合体”价值,

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

心的数字健康工程,实现新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建立集

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

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远程医疗

系统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级医院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资源,远程实时监测慢性

病人和居家老人健康状况,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加

强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季节性、突发性、规模性传

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提高对重大或高危传染疾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实施“数字教育”计划,建立智慧型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

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

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普及以智能

终端为载体的“一机通”式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小额支付、信息查询的信息

化服务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

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

快推动科普信息化,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国

内外现有科普图书音像等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

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数字文化”计划,拓展先进文化传播途径。创新浦东文化资源的管理

和共享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浦东网络电视制播

平台功能,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

以新区图书馆为依托,建设网上图书馆和一批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规

模适当、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的新型图书馆网络服务架构。探索建立浦东公共文

化交流与服务机制,整合新区各种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

渠道,扩大浦东新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4)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

显转变

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

绿色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实施“智慧社区”计划,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以街镇为依托,构

建亲民便捷的社区服务信息综合平台,并将社区事务延伸到居(村)委;针对浦

东新区面积大、部分居民“人户分离”等特点,本着“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

民利民、安全可控”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模式从“本地受理本地办结” 向“本地受理全区通办”转变。试点推进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动”,探索

应用电视作为公共服务渠道,完善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提供的为民声讯服务,形成“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形态。到2015年,完成100%街镇的社区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区域智能小区覆盖面达

到 55%。

试点推进“市民卡”计划。以上海市推进二代社保卡工程为契机,扩展社保卡应用领域,有效整合多种公共服务功能(如医疗保险、小额支付、乘公交车、租借图书、租公共自行车等),并在自助服务终端方面积极创新,形成“多卡合一、全区通用”的“市民卡”。

实施“智慧家居”计划,建立智能生活新模式。建立“科技助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远程体质监测、健康咨询、紧急救助等快速、畅通、安心的服务,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开展“智能小区”应用示范,围绕终身教育、社区安全、居家养老、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应用移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让居民享受到智能、环保、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通过家用电器和社区公共设施的信息互联,实现实时远程控制、安全监控等,提升居住的舒适性、便利性、娱乐性和安全性。建设智能呼叫中心,集热线电话、互联网查询和单键呼叫“三位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民生一体化服务。

实施“数字人保”计划,使社会保障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信息资源的多维共享,加快信息系统向社区、农村全面覆盖。提升劳动就业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对接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信息,提供适合于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就业、维权和生活服务等的网上受理和信息推送,实现城乡劳动力信息资源引导和共享。

(5)数字三农综合工程,推动农村建设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明显转变

加快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水平,大力推动促进农村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协调发展,建设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施“基础设施并轨”计划,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同质。积极推进“城市光网”工程进村到户,实现45%的农村宽带互联网的接入率,全面提升郊区付费通、信息亭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在郊区,特别是新城镇、中心村建设低价高效的无线宽带网,基本实现城乡信息服务基础能力无差别。

实施“精准农业试点”计划,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拓展“农信通”功能,推进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在农业中的创新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支撑现代化精准都市农业发展。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加大农民信息化培训力度,将信息化普及培训打造成为农民提升生产技术、管理水准、电子商务意识以及收入水平的功能平台。同时,通过信息化培训向农民推送公共服务、社会发展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提高大都市农民综合素质,引导现代农民向智慧型农民转变。

(6)两化融合深化工程,推动重点行业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明显转变

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进一步建设“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着力推动信息化和新区各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到2015年,新区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以上,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

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造船、汽车、飞机、重大装备、新能源等制造业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目标,加快跨地域协同制造、数字化协同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的渗透应用。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和工业软件,以提高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推广应用面向高污染行业或产业链环节的绿色、低碳信息技术,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能耗水平。支持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重点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助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信息、咨询、信用等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资讯机构、信用评级公司入驻浦东。探索建设具有公共金融数据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务能力的浦东金融云服务机构。整合完善并加强金融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覆盖面和数据量,推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信息共享,支持国家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加快提升金融信息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网络支付三方支付平台,高标准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新区金融信息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提升航运信息化水平,助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三港三区”联动的综合优势,积极推动“三港三区”及大型航运企业制订并实施信息化规划,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在电子通关、海关电子监管、电子支付、物流信息、航运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促进航运综合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升航运信息化服务能级,有效整合航运行政审批、航运物流调度、航运大通关、航运气象导航、航运贸易供应链等功能环节,实现港航内部电子数据互换,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服务。

积极配合“科技兴海”计划,助力海洋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洋监测管理、交通运输、海洋产业等方面加强信息化服务,为建设“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提供最佳实践范例。

提升商旅信息化水平,助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探索试点贸易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化无纸化通关改革,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探索“单列制”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贸易便利化环境。积极推进智能商业中心建设,聚焦若干核心商圈,充分应用物联网、3G、4G等新兴技术,打造国内智能商业中心典范。运用世博先进理念和资源优势,加强数字化景区建设,推广电子门票,推动浦东成为世界级综合性的商务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延伸

地。加快提升商旅信息化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旅游多媒体展示中心和旅游服务移动信息化平台等的建设。

(7)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推动信息安全体系从“被动防御”向“主动保障”明显转变

加快完善信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功能架构,形成智慧浦东建设强有力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和规范。强化电子政务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制定信息安全分级测评制度、信用管理、安全认证、信息资源管理等安全规范。完善安全监管平台,推进网络安全监管的全区覆盖,实现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运维调度功能。全面推进数字认证系统应用,拓展认证手段、认证对象,构建统一的安全认证平台,健全认证机制,实现政务应用全覆盖。

建设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以国家863信息安全基地为依托,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大中型信息安全咨询、评测和技术服务企业,支持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与应用,促进信息安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新区信息安全公共服务、技术防范、安全监测、应急处置能力。

(8)智慧城区样板工程,推动试点区域从“试点建设”向“示范引领”明显转变

聚焦若干基础条件突出、应用前景显著的区域,率先推进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并坚持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向全新区推广覆盖。

开展“智慧镇”建设试点工作。基于镇域在浦东新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独特地位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微缩样版”价值,通过发布“智慧镇”建设指导意见和试点,有步骤地推进“智慧镇”建设。

开展“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区”试点工作。“社区、园区、商区”是城市功能的基本支点。所以,以“智慧、低碳、生态、宜居”为理念,发布“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区”建设指导意见,部署试点,有序推进。

有序建设“智慧新城”。以临港新城获得首个国家级下一代互联网试点示范区域为契机,缜密规划、综合、集成应用各种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将临港新城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智慧新城”和国际领先的中小型智慧城市样板。

(9)信息市民培训工程,推动市民信息化水平从“基本认知”向“全面应用”明显转变

大幅度提升市民信息化素质。智慧浦东的建设和成效都必须以市民百姓的充分感受为最重要的检视标准,而这种充分感受必然要求市民百姓有比较强烈的信息化时代意识、比较熟练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比较直观的信息化应用效益。这是智慧浦东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此,“十二五”期间,将充分利用上海和浦东高校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实施“智慧浦东人”信息化培训计划,每年实施5万人次以上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市民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全民参与、感受、使用智慧服务的程度,激发积极参与智慧浦东建设热情,保障智慧浦东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育职业技术人才。根据智慧浦东建设实际需要,实施“信息主管开发计划”,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具有创新创作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复合型的信息化领军人才和领军人才后备队。

3、形成健康坚实的智慧产业体系(三大任务)

主要目标: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夯实产业基地,聚焦数字电视、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智能表具等领域“整机品牌”。到2015年,浦东新区新一代信息产业总值,争取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和上海市信息产业总值50%以上。

(1)迅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既有优势

优化集成电路、光电子产业基地、网络和通信设备新型制造业发展,支撑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在国内的核心产业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快推进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集成电路产业重点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和培育IC设计、IP供应等产业链高端企业,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半导体专用设备和配套材料等在内的国内最完整、规模最大、产业层级最高的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重点聚焦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光存储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具有行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快速成型。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网络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参与TD-LTE及其后续技术的研发、标准制订和规模应用,引领国内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产业发展。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 3400亿元左右。

加快推进以“整机品牌”为核心的产业聚合发展。强化“整机带动、终端崛起”战略,创新高端数字产品制造模式,以总部落地、品牌落地、结算落地和研发设计自主为原则,高位打造新区数字整机制造基地,重点聚焦数字高清产品、创建3D显示产品基地、数字多媒体产品、移动终端产品、智能表具产品等高端数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国家高端数字产品品牌集聚地。到2015年,高端数字整机产品争取达到650亿元规模。

(2)强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能级

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暨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主要依托,推进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陆家嘴金融信息服务业基地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高软件与信息

服务业集聚度和产业能级,不断强化对金融、航运、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服务和支撑能力。到2015年,浦东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2500亿元。

着力推动软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鼓励已有的软件产业领域的企业兼并与重组,以尽快改变新区软件行业“小、散、弱”的局面;以建设“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双高地为目标,推动浦东软件企业向高端化发展。聚焦国家“核高基”项目,鼓励和支持国产基础软件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力争在数据库软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鼓励和吸引外包服务提供商总部入驻浦东,加强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将浦东打造为国际软件外包服务中心。尤其是要加强对嵌入式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引导支持力度,提升其他关联行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

着力提升信息服务的品质和覆盖领域。以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加快推动信息服务业向其他领域延伸覆盖。建设“数据保税服务基地”(暂名),促进大型金融机构和服务贸易总部集聚,助推总部经济发展。探索建设“电子商务创新基地”,强化支付、物流、信用、安全认证等支撑体系,打造产业深度融合、服务效应显著、技术先进、标准领先的亚太电子商务中心核心功能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高端业态,强化专业信息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推广在线服务,大力提升金融、航运、贸易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积极鼓励房地产、法律服务等专业领域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互动娱乐产业,完善数字内容产业链。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社会化服务,支持区级信息服务行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全国性及跨区域信息服务行业组织入驻浦东。

(3)极大关注新兴交叉领域创新发展

高度关注并全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ICT、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握产业发展先机,尽快形成规模集聚优势,为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谋篇布局。

务实建设物联网发展示范先导区。以“国家RFID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基地”,把浦东打造成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领跑地和国际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引进具有功能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物联网核心机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等落户浦东。支持物联网企业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导航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并支持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物联网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及相关环节

重要标准、技术的研究制定和开发。大力推进物联网示范试点应用,形成以应用促市场、以市场促产业的产业发展机制。

着力推进云计算应用服务创新。积极配合实施上海市“云海计划”,加快形成“上海市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基地”。以建设“数据服务基地”为抓手,加大对公共、私有企业云存储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基础设施服务领先优势。加大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支持力度,优先支持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

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行业服务和政务服务等三类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中国物流云基地建设,加快引入和建设云计算相关服务机构,支持建立浦东新区云计算行业协会、上海市云计算示范应用中心等。

有效推动ICT产业融合发展。以金桥现代通信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国移动视频基地、中国电信视讯中心、中国大唐上海产业园等的集聚优势,加强 ICT 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集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机构,促进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三屏融合等的发展,积极参与并率先实施TD-LTE的4G国际标准,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倾力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探索创新并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新模式,重点支持和推动供应链管理、大宗产品电子交易、第三方电子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等模式的发展。加快提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投融资、区域电子商务共享平台等方面加快引入或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推进行业和企业泛电子商务化。以独特的思路建设唐镇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试点镇,搭建国际商贸平台,加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到2015年,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要达到 6000亿元,第三方支付资金达30000亿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

大力构建辐射全国的网络文化产业高地。以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主要依托,聚焦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核心领域,加快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全媒体数字出版基地,加快汇聚包括影视、图书、教科书在内的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资源,形成涵盖全媒体知识产权保护、监管和交易的完整产业链。支持电子书发展,全力打造集内容制作、出版、印刷、传输发行和消费为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促进数字出版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浦东新区以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为主的网络文化产业总体经营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4、发展环境与保障体系(五大措施)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

形成智慧浦东建设组织领导架构。以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为基础,设立智慧浦东推进工作组,充分发挥在智慧浦东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

制定行动计划并形成考核机制。根据智慧浦东具体推进实施情况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基础条件,形成区级层面及各委办局、街镇、开发区推进建设智慧浦东的行动计划,并将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2)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及配套国家和上海市重点信息化、产业化项目。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适当引导,主要依托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积极鼓励社会领域资金共同参与,引导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智慧投融资体系,为智慧浦东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

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力度,为智慧浦东建设打造更为良好的体制机制及环境。

探索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街镇、园区及国有企业为试点,探索实施首席信息官制度,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有效整合试点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对区域管理、企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深化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研究出台“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地方性法规,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建设尽快走向集约建设、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

拓展应用领域开放制度。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应用领域,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产品、资本进入到相应领域,快速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

探索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在政府和国企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中,明确规定按照一定比例优先采购新区企业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探索信息化设施纳入基建标配制度。按照城市基本建设不同内容和类别,进一步改进基建标配,将有线和无线网络及覆盖度、无线基站、传感器等信息化设施纳入基建标准配置,并尽可能实现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

深化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IT治理制度。积极推广国家IT治理试点成果,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IT治理框架体系和实施规范,逐步将IT治理制度化。通过IT治理,提高信息化与智慧浦东总体发展目标的符合度,降低信息化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政府IT投入价值,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4)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

强化多级政府联动机制。依托部市联动、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部、市、区多级联动、共同推进的信息化统筹协调工作格局,争取在国家、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创新政社合作机制。导入“PPP”机制(private-publicpartnership,公私伙伴关系或政企伙伴关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特别是在智慧基

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引入社会力量作为建设主体。建立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信息基础设施合作同盟,汇聚相关专业领域社会资源,在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共同推进等方面形成合力。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国际的全方位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城市管理经验,组织或参与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性、全国性的论坛会议,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形成智慧浦东建设的强大智力支撑。

(5)宣传推广和战略研究

广泛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推广智慧浦东建设理念和建设框架,提升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核心价值的认知和认同程度。跟踪了解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在智慧浦东建设框架结构、指标体系、推进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前瞻性研究,确保智慧浦东建设的科学性、引领性、务实性。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有序和有效地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新区将在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把握“智慧引领模式变革”的发展主线,全面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架构,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幸福、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和牵引力。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 2012年2月24日) 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月24日上午公布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晒”一“晒”上海的“家底”。 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 公报中称,据抽样调查,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长13.8%。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长8.2%。 市统计局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轿车18辆 统计公报显示,至去年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18辆,家用空调207台,移动电话236部,家用电脑13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0辆,彩电188台,洗衣机88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空调130台,家用电脑50台。 至去年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7958.22亿元,当年新增1521.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 至去年年末,全市共有1290.88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604.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1.9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领先 去年本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折合12784美元,在全国各省级地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1-3-3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39.9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31亿元,增长5%。“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69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11.1%。 图1“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53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34.55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060.29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45万户,比上年增长9.4%。其中,企业12.52万户,增长16.4%;个体工商户5.81万户,下降3.2%。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155户,增长5%;外商投资企业6457户,增长27.1%;私营企业11.46万户,增长16.3%。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见图1),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 总值的比重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万元。 图1 2013~2017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万户,比上年增长%。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5606户,减少%;外商投资企业8020户,减少%;私营企业万户,减少%;个体工商户万户,增长%。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

表2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见表3)。

表3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居住类价格指数为,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 以上年12月价格为100,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其中,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为;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

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高级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学校学院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也是我国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我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上海财经大学目前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国家级基地;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国家学科目录内批准的学位授权点24个,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6个本科专业。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我院拟在2017年继续举办经济哲学专业在职课程进修班。

所属学科门类:法学 所属专业名称:社会学 培养目标与方向 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目标: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的雄厚学术优势,学习先进的知识成果,建设和谐企业,和谐政府及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上海财经大学的师资力量,打造企业、政府及社会管理精英,塑造管理新理念,提升各级、各部门规划和管理水平。 招生对象: 免试入学、资格审核;入学时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满3年。 课程设置: 必修课: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史;社会学经济理论与实践;英语;社会学研究方法;人类学;应用社会学;新闻编辑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理论社会学研究选修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估、发展社会学专题研究、经济社会学原着研究、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教学特色: ◆免试审核入学: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严格的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09.02.13 【实施日期】2009.0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克难前行,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 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

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图1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4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3116.4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2.9万户,比上年增长4.4%。其中,企业 8.21万户,增长5.4%;个体工商户4.61万户,增长0.7%;农民专业合作社846户。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28户,比上年增长1.9%;外商投资企业6374户,下降15.7%;私营企业71787户,增长8%。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38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2223.43亿元,增长12.6%。在地方级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34.89亿元,增

2019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指导

2019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指导 前期准备:这篇考研经验贴可能和其他经验贴不同的是,我们班身为一个二本学校的末流专业考上211社会学研究生有20人左右,其中覆盖南京所有211,上海、武汉、合肥和云南,所以为什么会考这么好。包括本人也因为前期生病所以从十月份才开始复习,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我们本科有两位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班里有关社会学考研的难点-社会学理论都是在大二的时候跟着那位老师硬肯下来,一学期我们真的苦不堪言。但考研的时候轻松很多,所以基础真的很重要。但是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不要感到失望,无论基础好与坏一切都得看后期的努力,哪怕基础不好的后期也能通过学习加强基础。 而对于考研最重要的选学校来说,我个人认为不要太过高估自己。对于本科是社会学专业的来说,如果仅仅是扎实地学完统计方法理论,看完费孝通的书,可以报个东部的211。而如果基础不够扎实,报个中西部的211把握比较大。对于想考东部985的同学,比如说南大、复旦,还是要求本科跟老师做过社会调查,啃过大部头的外国名著的学生。 上海财经大学的参考书目一共有七本,但主要看《西方社会学教程》《外国社会学史》《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官网上会发布考纲,不怎么会超纲,按照考纲复习就行。统计学的题目考的也非常基础,所以可以做一些卢淑华统计学书上的题目作为练

笔和补充。 考研经验:除了刚开始说的基础很重要之外,方法和统计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论要学会融汇贯通。社会学理论比较枯燥和难懂,这个时候要把理论结合现实社会具体问题进行理解,要把同一流派的社会学家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流派社会学家的特点。这点非常重要,对于理论的学习是考研的重中之重。在考试的时候,最后两大题大概五六十分会考的比较灵活,所以应该把重难点放在理论方面 而对于方法来说,不仅仅要会背书上的名词解释,同时要会写调查报告,还要对不同调查方法的利弊,处理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其他的倒不会有什么超纲的部分。总体来说上海财经考的非常基础。 对于统计学来说,不仅要把公式记清楚,同时还要掌握为什么运用这个公式,这个公式的运用原理,以及一些统计方法和原理的逻辑链都要掌握清楚,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会超纲,我觉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跟着本科老师一步步把基础夯实。 上海财经会考一些经济社会学的内容,比如说格兰诺维特,但是考的分值比较少,不是重点,学有余力可以看,如果基础部分没有把握好就不用看了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15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5 【实施日期】2012.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统计网 2015年02月28日 16:11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服务业增加值1840.00亿元,增长8.5%(见表1)。 表1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2)416号 索取号: (发布日期:2012-07-18)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各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1日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本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就业的主体、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一五”发展状况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型企业,下同)33.9万户,吸纳从业人员805.7万人,实收资本总额为2002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924.3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的99.5%、80.8%、77.1%与64.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企业分布看,上海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9个行业,总户数为30.5万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0.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图 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2010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7个行业,总人数684.5万人,占图2-1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主要行业户数情况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120,000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 他(户)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申请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0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各栏签章处必须由本人或相关管理部门签字、盖章,否则一律作无效处理。 二、(本表同时用计算机录入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平台。)数据填写和录入的注意事项,参见下页说明;若有其它不明事项,请与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 三、本表报送一式5份。请用A4纸双面印制,于左侧装订。装订不规范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四、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讯地址: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内邮政编码:200032。

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 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如实填写。 二、表中有代码的请直接填写代码,无代码的填写文字。 三、主要参加者指除项目申请人之外的项目研究方案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与子项目负责人等,人数不得超过11名。项目顾问不能列为项目组主要参加者。 四、承担青年专项项目的申请人须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尚未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 通讯地址:必须填写详细,宜以第一时间能够收到的联系地址为准,包括路名、村名、弄号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可以填写多个联系电话,但必须填写手机号码。 参加者:必须填写真正参加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学者,不含项目申请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预期成果: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限选报2项。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和研究报告的,填入“A”和“B”。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 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注意小数点位置。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1、发展基础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3、发展新理念 4、2020年主要目标 二、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 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11、改革释放新活力 三、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 1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1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4、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15、推进重点区域高品质规划建设 1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7、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18、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19、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21、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 22、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23、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24、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 25、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集约利用 2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27、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五、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8、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 29、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31、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32、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33、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 34、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 35、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六、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 36、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37、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8、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9、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40、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 41、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42、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43、优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七、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44、营造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 4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46、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7、大力建设法治 48、完善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附录 《纲要》有关名词和部分指标解释 前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十三五”规划既要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又要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是2400多万市民的家园,美丽城市、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承担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承

点赞 未来的浦东要上天 你想要了解的规划都在这儿

点赞未来的浦东要上天你想要了解的规划都在这儿! 浦东不但是上海的浦东,更是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放眼中国几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面向渤海湾,深圳特区面向香港,也只有浦东面向广阔的太平洋,拥抱世界。 浦东还将有哪些重磅规划和利好呢? 龙东大道(罗山路-G1501)预计2021年建成根据规划,龙东大道快速化工程西起内环罗山路,东至郊环G1501,全长约14.5公里,道路红线宽60米,两侧绿带各宽15米。未来,该路段将采用“主线高架+地面辅路”的形式,高架主线为全线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地面辅路同样为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龙东大道快速化工程区位图 较为明确的出入口大概有6个,由西向东分别是:内环罗山路、金科路、中环申江路、外环S20、华东路与郊环G1501。同时为了迎合浦东机场远期扩建,龙东大道未来还将继续往东延伸至海边,并沿着海岸线经过三甲港外围,往南通往浦东机场新航站区与上海东站,成为浦东机场及祝桥交通枢纽的重要进场通道,将对华夏高架路、外环线起到明显的分流作用。 龙东大道远期预留路线 利好:改善张江、唐镇、合庆、川沙、金桥、曹路等地居民

的出行条件;是浦东新区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浦东机场远期发展、祝桥航空城、上海东站,以及上海建设全球顶尖级航空枢纽、具有全球航空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空大都市的重要前提。 陆家嘴:“一道三区金镶边” 建设国家级、辐射全世界能力的金融产业核心区和浦东新区的标志性区域,调整提升扩展整合现有用地布局。 整个区域需要配适和增强越江交通、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和过境快速道路体系的布局。 改造滨江大道,使之形成休闲、停车、防汛、绿化的一体功能。 在浦东行政中心地块,结合9号线、18号线、16号线的布局,建设塘东总部园区,以及10号地块的上海国际艺术文化中心,完善世纪广场区域的地下环路和商业、创意休闲、张家浜水岸步行体系,开发外围三个站点的地下空间一体化体系。 在洋泾地区开发泾南、海事大学、东镇和杨浦大桥匝道地块,开发匝道和海事大学地块的地下空间体系,形成与陆家嘴定位互补的总部和商业、居住综合区;在塘桥地区完善宁阳路到浦建路的地区中心规划,开发宁阳路到塘桥站的地下空间。在花木地区,结合龙阳路大型换乘枢纽、国际博览中心的建设,改造龙沟和沪南路王家浜沿线地块,补强居住和商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来源:新浪财经曹 磊摄)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尚玉英: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今天把上海制造业整个发展的情况和各位做个交流,也是对于我们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解读。 我从六个方面简要做一个介绍。首先是“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一些总结。从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上海工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情况。“十二五”工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工业含制造业和交通业,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制造业部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05年的3995亿提高到了2010年的6226亿,五年累计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8%,我们叫做15000亿提高到了三万亿,分别在03、07和2010年分别突破了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工业利润年均达到了17.4%的速度。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税收在全

市税收的总额比重五年42%的速度增长,工业从业人员五年平均300万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010年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50%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海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还是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2009年,上海提出了聚焦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对接。这期间我们推动了新能源汽车,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网在世博会的示范应用。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规模来看达到了6327亿,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左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的技术和环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积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投资增长总体来看趋于平稳,但是结构明显优化。上海工业投资增长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还是保持不会有大的增长,大概是0-3左右稳定的持续增长。有多种原因,我们还是觉得内在的结构有明显变化,从“十一五”明显看到,我们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技术改造占总的工业资产投资达到了50%,我们认为技术改造更多体现在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发展。另外,工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四是我们产业融合转型趋势明显加快。以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52%以上。 五是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力度不断的加大,特别是07年以来,上海明确了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累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我们铝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基本在上海退出。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企业从2009年开始调整减少到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的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了27%。这是我们总结“十一五”上海工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感觉尽管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在国际或者全国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总的感觉,上海的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低端。我们高端缺位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这么几个方面是我们“十二五”需要进一步面对的挑战。一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电子信息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在10%以下。 第二、我们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技术、新产品,怎么让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特别是支持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安排。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统计网 2015年02月28日 16:11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 2011年是虹口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一年以来,全区人民在中共虹口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和支出 全年完成三级财政收入1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中央级收入3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市级收入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区级收入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加上当年市、区财力结算收入31.03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上年滚存结余,收入合计为91.62亿元。财政支出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加上体制和专项上解支出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合计为91.28亿元。收支相抵,预算结余0.34亿元。 工业 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4.84亿元,比上年减少8.7%,其中中央属、市属控股单位26.49亿元,比上年减少26.6%;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14.64亿元,比上年减少35.6%。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1%。 建筑业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8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6.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4.4%。建筑施工企业签定合同总金额613.16亿元,比上年减少4.7%。 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吃的商品89.87亿元,穿的商品33.08亿元,用的商品98.66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09亿元,占全区总额的35.5%;限额以上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13亿元,占全区总额的6.6%。 投资与房产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6.76亿元,比上年减少7.4%。城市基本建设投资19.31亿元,比上年减少18.6%。全年商品房开发投资额67.45亿元,比上年减少3.5%,

社会学硕士点

北京市: 北京大学(211,985,有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211,985,有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清华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北京工业大学(211), 北京科技大学(211), 中国农业大学(211,985), 北京师范大学(211,985), 中央财经大学(21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可能有不同的条件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中国政法大学(21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博士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天津市: 南开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河北省: 河北大学 山西省: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省: 沈阳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吉林省: 吉林大学(211,985,有博士点),(分数有点高)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211),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黑龙江省: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哈尔滨工程大学(211),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 复旦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同济大学(211,985), 华东理工大学(211,有博士点), 华东师范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211), 上海大学(211,有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 南京大学(211,985,有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苏州大学(211), 东南大学(211,98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 南京理工大学(211), 河海大学(211,有博士点), 南京农业大学(211), 南京师范大学(211),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浙江省: 浙江大学(211,985), 浙江师范大学 安徽省: 安徽大学(211) 福建省: 厦门大学(211,985,有博士点), 福州大学(211),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省: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山东省: 山东大学(211,985), 中国海洋大学(211,985),

XXXX年上海市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为工作主线,及时把握上海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先机,促进经济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年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一、综合 2011年,闵行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3.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54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财税收入增势较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34.15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39.07 亿元,同比增长12.9%。全年完成税收收入39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税收实现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4.3%、31.6%和26.4%。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7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公共安全支出9.25亿元,增长4.5%;医疗卫生支出6.77亿元,增长1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05亿元,增长46.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9.79亿元,增长19.0%。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工业投资78.93亿元,增长6.9%;房地产开发投资183.52亿元,增长5.5%。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78.96亿元,增长6.6%,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重为25.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232.20亿元,下降0.9%,占74.6%。全年投资项目总数 486个,其中工业投资项目231个,房地产投资项目119 个。年内新开工项目183个,完成投资62.13亿元;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7个,完成投资37.43亿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