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曹刿论战》的内容、主旨。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六、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体现曹刿富有责任感、爱国精神、参与精神的词语:

2、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

3、从“”可以看出鲁庄公政治清明,却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上。

4、从“”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5、从“”可以看出鲁庄公政治清明,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

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7、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8、鲁庄公说明战前的政治准备的句子是:

9、鲁国在战争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是:

10、曹刿评价鲁庄公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条件去打仗的句子是:

2、划分第(1)段层次,归结层意。

3、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揭示了什么?

4、从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与乡人对这场战争各持什么态度?

5、曹刿的“请见”“请从”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6、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阐述了他怎样的思想观点?

7、从鲁庄公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8、从鲁庄公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9、从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体现了曹刿怎样的思想观点?“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11、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了鲁庄公下令出兵迎战?

12、统观战前曹刿所言,皆着眼于什么?体现了曹刿的什么特点?

13、就第(1)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行文字。

七、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2、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谨慎小心,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词语是:

3、表现曹刿谨慎小心、详察敌情,把握追击时机的句子:

4、“”和“”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正确。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2)段内容: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3、“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5、“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表明了什么?

6、曹刿在战场上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基础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7、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8、就第(2)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八、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2、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之后说“可矣”?(曹刿说明在“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进攻原因)

3、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驰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说“可矣”?(曹刿说明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下令追击的原因)

4、与第(2)段中的“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

5、与第(2)段中的“齐人三鼓”相照应的句子:

6、出自第(3)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1)(2)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3)段内容:

2、划分第(3)段层次,概括层意。

3、第(3)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哪两个疑问?

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既克”,而鲁庄公却不知“其故”,表现了什么?

6、曹刿的论战阐述了怎样的军事思想?

九、回答问题。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鲁国战胜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2、从全文来看,曹刿的深谋远虑表现在哪些方面?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3、曹刿是怎样一个人?鲁庄公是怎样一位国君?联系本文对曹刿和鲁庄公作评价。

4、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在材料处理上详略得当,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说明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6、列举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分析说明取胜的原因。

7、曹刿是个平民,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重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他的这种思想可以用哪句名言来概括?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最好体现?

8、写出两位你最崇敬的爱国将领,并用几句话加以评价?

9、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感悟到做人处事的什么道理?

《曹刿论战》答案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曹刿论战》的内容、主旨。

第(1)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略观点。

第(2)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曹刿“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才能。

第(3)段:曹刿说明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六、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体现曹刿富有责任感、爱国精神、参与精神的词语:请见、请从

2、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可以看出鲁庄公政治清明,却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上。

4、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5、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鲁庄公政治清明,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

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鲁庄公说明战前的政治准备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鲁国在战争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评价鲁庄公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条件去打仗的句子是: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1)段内容: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略观点。

2、划分第(1)段层次,归结层意。

想。

3、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揭示了什么?

揭示出当官掌权的人眼光短浅,缺乏军事才能,不能深谋远虑。

4、从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与乡人对这场战争各持什么态度?

曹刿:爱国(关心国事),主动参与,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乡人:漠不关心,没有责任感、使命感。

5、曹刿的“请见”“请从”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爱国(关心国事),主动参与,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6、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阐述了他怎样的思想观点?

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7、从鲁庄公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体现鲁庄公政治清明,但军事上无知,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与恩惠的身边的臣子上。

8、从鲁庄公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体现鲁庄公军事上无知,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9、从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体现鲁庄公政治清明,尽心竭力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体现了曹刿怎样的思想观点?“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体现曹刿“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一思想观点。

“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11、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了鲁庄公下令出兵迎战?

因为鲁庄公政治清明,尽心竭力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12、统观战前曹刿所言,皆着眼于什么?体现了曹刿的什么特点?

着眼于“政治上是否取信于民”。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13、就第(1)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行文字。

这段文字先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请见”的根本原因,表现曹刿的爱国精神、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然后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才曹刿“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一军事思想:最后写曹刿请战,引起下文。

七、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谋略,军事上无知的句子: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2、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谨慎小心,善于捕捉和

把握作战时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词语是:未可,可矣

3、表现曹刿谨慎小心、详察敌情,把握追击时机的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正确。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2)段内容: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曹刿的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的军事才能。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军事才能,但能任人唯贤,放手让曹刿指挥。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军事才能,

3、“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表明曹刿指挥正确,具有卓越军事才能。

6、曹刿在战场上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基础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建立在科学的战略战术基础上,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仔细观察敌情,了解敌情,分析敌情,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彼知己,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

启示:(1)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高超的能力和本领。要深谋远虑,认真谨慎,善于把握时机。(2)要知彼知己,用智慧沉着应对。

7、曹刿在这场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正确指挥,详察敌情,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是使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8、就第(2)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这段文字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曹刿和鲁庄公指挥鲁军战斗的情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曹刿的“智”和鲁庄公的“鄙”。从曹刿的“未可”“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他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他急躁冒进,急切求成,军事上无知。

八、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2、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之后说“可矣”?(曹刿说明在“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进攻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3、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驰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说“可矣”?(曹刿说明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下令追击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与第(2)段中的“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与第(2)段中的“齐人三鼓”相照应的句子:三而竭

6、出自第(3)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

7.曹刿阐述把握作战时机的句子:(1)进攻时机:彼竭我盈(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3)段内容:曹刿说明鲁军取胜的原因,阐述要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2、划分第(3)段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既克,公问其故”):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询问鲁军取胜的原因。

第二层(“对曰……故克之。”):曹刿回答“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发动反攻”的原因,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阐述要在“彼竭我盈”之时发动反攻的战略战术思想。

第三层(“夫大国……故逐之。”):曹刿回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为什么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可以追击”的原因),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依据,阐述要在敌军“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的战略战术思想。

3、第(3)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发动反攻?

(2)为什么“登轼而望之”,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可以追击?

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既克”,而鲁庄公却不知“其故”,表现了什么?

表现鲁庄公的“鄙”,军事上无知。

九、回答问题。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鲁国战胜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1)鲁庄公的任人唯贤,曹刿的正确指挥。(2)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2、从全文来看,曹刿的深谋远虑表现在哪些方面?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

(1)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曹刿详察敌情,了解敌情,分析敌情,把握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果断作出决定,谨慎指挥。

(3)战后,曹刿向鲁庄公阐述“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鲁庄公】

(1)战前,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上和求神灵的保佑上。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在曹刿的启发下才始有所悟。

(2)战中,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不知详察敌情,分析敌情,不知把握作战时机,

(3)战后,鲁庄公还不明白鲁军取胜的原因。

3、曹刿是怎样一个人?鲁庄公是怎样一位国君?联系本文对曹刿和鲁庄公作评价。

【曹刿】

爱国,关心国事,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大任,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深谋远虑。面对强敌从容不迫,沉着冷静,谨慎小心,详察敌情,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卓越才能,令人赞叹。

【鲁庄公】

是一位平庸而不昏庸的国君。缺乏军事才能,军事上无知,但是,鲁庄公能够尽心竭力为民办事,政治清明,取信于民,能够任人唯贤,善于用人,放手让有军事指挥才能的曹刿指挥鲁军,这一点难能可贵。

4、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特点】:(1)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2)运用对比手法。

【好处】:突出表现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5、本文在材料处理上详略得当,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说明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第一段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写曹刿指挥作战,详察敌情,把握作战时机。第三段详写战后曹刿阐述战争原理(把握战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些都是为了表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其他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场景、战后的处理等情况)一概不提,而对曹刿的“请见”“从战”等情节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材料,能够突出表现曹刿的“远谋”这一中心思想,突出表现曹刿的形象。

6、列举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分析说明取胜的原因。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公元199年,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袁绍轻敌,内部不和,曹操乘机全线出击,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粮车,袁军纷纷动摇,溃散投降。)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役。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率军20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5万,共同抵抗,操兵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病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等特点,用火攻击曹操水军,曹军几乎全军覆没。)

(3)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击败前秦的战役。前秦军队(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灭晋。晋兵

7、曹刿是个平民,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重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他的这种思想可以用哪句名言来概括?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最好体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末思想家顾炎武)

胸怀祖国,树立爱国思想,勤奋学习,增长才干,时刻准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

8、写出两位你最崇敬的爱国将领,并用几句话加以评价?

岳飞(南宋抗金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民族英雄。他为人忠厚,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坚强刚毅,奋勇杀敌,精忠报国,屡建战功。他清正廉洁,爱兵如子,纪律严明。他的爱国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永垂青史,激励着后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文武全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功勋显赫,长期镇守西北边关,屡次击退西夏契丹族的侵犯,对巩固国防颇有贡献。他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所得俸禄救济贫寒之人,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虽屡遭贬谪,全不在意,心里想的是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成为济世良相,万世楷模。)

9、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感悟到做人处事的什么道理?

(1)鲁庄公政治清明,竭诚为民,能够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上下团结,共同抗敌,取得胜利。启示人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以民为本,竭诚为民办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取得胜利。(2)无权无势的曹刿军事才能得到施展发挥,取决于鲁庄公的任人唯贤,亲贤纳谏。启示人们:作为领导者,要重用人才,任人唯贤,亲贤纳谏,才能得到人才,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取得成功。

(3)曹刿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关心国事,有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战场上,他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谨慎小心,详察敌情,稳重果断,把握战机,正确指挥,取得胜利。启示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需具有高超的能力、本领,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充分发挥才能。做事要深谋远虑,沉着冷静,谨慎小心,三思而后行,把握时机,不能贸然行事。

《曹刿论战》答案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五、《曹刿论战》的内容、主旨。

第(1)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略观点。

第(2)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曹刿“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才能。

第(3)段:曹刿说明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六、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体现曹刿富有责任感、爱国精神、参与精神的词语:请见、请从

2、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可以看出鲁庄公政治清明,却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上。

4、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5、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鲁庄公政治清明,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

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鲁庄公说明战前的政治准备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鲁国在战争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评价鲁庄公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条件去打仗的句子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1)段内容: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略观点。

2、划分第(1)段层次,归结层意。

第一层(“十年春……未能远谋”):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

第二层(“乃入见……战则请从”):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一军事思想。

3、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揭示了什么?

揭示出当官掌权的人眼光短浅,缺乏军事才能,不能深谋远虑。

4、从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与乡人对这场战争各持什么态度?

曹刿:爱国(关心国事),主动参与,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乡人:漠不关心,没有责任感、使命感。

5、曹刿的“请见”“请从”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爱国(关心国事),主动参与,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7、从鲁庄公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体现鲁庄公政治清明,但军事上无知,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与恩惠的身边的臣子上。

8、从鲁庄公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体现鲁庄公军事上无知,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9、从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体现鲁庄公政治清明,尽心竭力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体现了曹刿怎样的思想观点?“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体现曹刿“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一思想观点。

“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11、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了鲁庄公下令出兵迎战?

因为鲁庄公政治清明,尽心竭力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12、统观战前曹刿所言,皆着眼于什么?体现了曹刿的什么特点?

着眼于“政治上是否取信于民”。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13、就第(1)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行文字。

这段文字先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请见”的根本原因,表现曹刿的爱国精神、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然后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才曹刿“政治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一军事思想:最后写曹刿请战,引起下文。

七、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谋略,军事上无知的句子: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2、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谨慎小心,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词语是:未可,可矣

3、表现曹刿谨慎小心、详察敌情,把握追击时机的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正确。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2)段内容: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曹刿的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的军事才能。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军事才能,但能任人唯贤,放手让曹刿指挥。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军事才能,

3、“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

5、“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表明了什么?

表明曹刿指挥正确,具有卓越军事才能。

6、曹刿在战场上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基础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建立在科学的战略战术基础上,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仔细观察敌情,了解敌情,分析敌情,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彼知己,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

启示:(1)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高超的能力和本领。要深谋远虑,认真谨慎,善于把握时机。(2)要知彼知

正确指挥,详察敌情,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是使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8、就第(2)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这段文字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曹刿和鲁庄公指挥鲁军战斗的情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曹刿的“智”和鲁庄公的“鄙”。从曹刿的“未可”“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他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谨慎小心,详察敌情,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他急躁冒进,急切求成,军事上无知。

八、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一)用原文回答。

1、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克,公问其故。

2、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之后说“可矣”?(曹刿说明在“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进攻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3、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驰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说“可矣”?(曹刿说明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下令追击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与第(2)段中的“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与第(2)段中的“齐人三鼓”相照应的句子:三而竭

6、出自第(3)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2)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

7.曹刿阐述把握作战时机的句子:(1)进攻时机:彼竭我盈(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二)回答问题。

1、概括第(3)段内容:曹刿说明鲁军取胜的原因,阐述要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2、划分第(3)段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既克,公问其故”):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询问鲁军取胜的原因。

第二层(“对曰……故克之。”):曹刿回答“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发动反攻”的原因,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阐述要在“彼竭我盈”之时发动反攻的战略战术思想。

第三层(“夫大国……故逐之。”):曹刿回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为什么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可以追击”的原因),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依据,阐述要在敌军“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的战略战术思想。

3、第(3)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发动反攻?

(2)为什么“登轼而望之”,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可以追击?

4、“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既克”,而鲁庄公却不知“其故”,表现了什么?

表现鲁庄公的“鄙”,军事上无知。

6、曹刿的论战阐述了怎样的军事思想?

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要在“彼竭我盈”之时发动反攻,要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

九、回答问题。

1、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鲁国战胜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1)鲁庄公的任人唯贤,曹刿的正确指挥。(2)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中,曹刿详察敌情,了解敌情,分析敌情,把握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果断作出决定,谨慎指挥。

战后,曹刿向鲁庄公阐述“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鲁庄公】

战前,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上和求神灵的保佑上。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在曹刿的启发下才始有所悟。

战中,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不知详察敌情,分析敌情,不知把握战时机,

战后,鲁庄公还不明白鲁军取胜的原因。

3、曹刿是怎样一个人?鲁庄公是怎样一位国君?联系本文对曹刿和鲁庄公作评价。

【曹刿】爱国,关心国事,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大任,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深谋远虑。面对强敌从容不迫,沉着冷静,谨慎小心,详察敌情,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卓越才能,令人赞叹。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而不昏庸的国君。缺乏军事才能,军事上无知,但是,鲁庄公能够尽心竭力为民办事,政治清明,取信于民,能够任人唯贤,善于用人,放手让有军事指挥才能的曹刿指挥鲁军,这一点难能可贵。

4、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特点】:(1)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2)运用对比手法。

【好处】:突出表现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5、本文在材料处理上详略得当,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说明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第一段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写曹刿指挥作战,详察敌情,把握作战时机。

第三段详写战后曹刿阐述战争原理(把握战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些都是为了表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其他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场景、战后的处理等情况)一概不提,而对曹刿的“请见”“从战”等情节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材料,能够突出表现曹刿的“远谋”这一中心思想,突出表现曹刿的形象。

6、列举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分析说明取胜的原因。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公元199年,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袁绍轻敌,内部不和,曹操乘机全线出击,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粮车,袁军纷纷动摇,溃散投降。)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役。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率军20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5万,共同抵抗,操兵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病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等特点,用火攻击曹操水军,曹军几乎全军覆没。)

(3)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击败前秦的战役。前秦军队(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灭晋。晋兵8万迎战,秦方士兵厌战撤退,晋兵乘机渡水攻击。)

7、曹刿是个平民,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重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他的这种思想可以用哪句名言来概括?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最好体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末思想家顾炎武)

胸怀祖国,树立爱国思想,勤奋学习,增长才干,时刻准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

8、写出两位你最崇敬的爱国将领,并用几句话加以评价?

岳飞(南宋抗金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民族英雄。他为人忠厚,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坚强刚毅,奋勇杀敌,精忠报国,屡建战功。他清正廉洁,爱兵如子,纪律严明。他的爱国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永垂青史,激励着后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文武全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功勋显赫,长期镇守西北边关,屡次击退西夏契丹族的侵犯,对巩固国防颇有贡献。他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所得俸禄救济贫寒之人,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虽屡遭贬谪,全不在意,心里想的是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成为济世良相,万世楷模。)

9、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感悟到做人处事的什么道理?

(1)鲁庄公政治清明,竭诚为民,能够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上下团结,共同抗敌,取得胜利。启示人们:

(3)曹刿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关心国事,有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战场上,他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谨慎小心,详察敌情,稳重果断,把握战机,正确指挥,取得胜利。启示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需具有高超的能力、本领,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充分发挥才能。做事要深谋远虑,沉着冷静,谨慎小心,三思而后行,把握时机,不能贸然行事。

《曹刿论战》检测(一)答案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春秋左传注》。《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54年间的史事(记载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三、相关对联:庄公鄙陋急躁迎战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四、相关成语:一鼓作气

五、用原文答题

1、曹刿论战的背景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2、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请从。

3、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齐人三鼓。

18、文中和毛泽东的“敌疲我打”的战术,《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的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20、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彼竭我盈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21、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六、问答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交战的双方: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我”是指鲁国。】

2、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表现了什么?【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

3、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何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5、“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6、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看出鲁庄公的“鄙”。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与小恩小惠上的身边的臣子上和求神灵的保佑上。】

7、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9、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0、第二自然段写了怎样内容?怎样安排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11、“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的特点。】

12、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现什么?

【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

13、“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什么?【证明了曹刿指挥正确。】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曹刿详察敌情,把握追击时机。】

15、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16、“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7、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进攻的问题。(2)为什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令追击的问题。】

18、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根据是:“夫战,勇气也。”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9、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在敌方彻底失败、没有埋伏的情况下才可以追击的观点。】

20、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1、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22、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好处:突出表现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3、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远谋】

2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25、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在战场上正确指挥,抓住有利战机后发制人。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后才下令追击;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方辙乱旗靡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26、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1)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高超的能力和本领。要深谋远虑,认真谨慎,善于把握时机。(2)要知彼

知己,用智慧沉着应对。】

27、第2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曹刿什么特点?

【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28、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9、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缺乏军事才能。“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沉着冷静、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30、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在文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今义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3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交代了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其中“我”指鲁国。

32、作战时,曹刿和庄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突出曹刿的军事才能】

3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政治上: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

34、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

35、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只靠勇气,还要有智谋。】

3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长勺之战”的胜利,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3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谈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而不昏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与小恩小惠的身边的臣子上和求神灵的保佑上;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任人唯贤;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38、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不好。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3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立即“请见”并主动要求参战。(2)政治上远见卓识,对作战的先决条件有深刻的见解:取信于民。其见解高于“肉食者”。(3)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详察敌情,分析敌情,把握作战时机,后发制人。(4)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40、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公元199年,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袁绍轻敌,内部不和,曹操乘机全线出击,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粮车,袁军纷纷动摇,溃散投降。)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役。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率军20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5万,共同抵抗,操兵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病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等特点,用火攻击曹操水军,曹军几乎全军覆没。)

(3)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击败前秦的战役。前秦军队(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灭晋。晋兵8万迎战,秦方士兵厌战撤退,晋兵乘机渡水攻击。)

《曹刿论战》检测(一)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54年间的史事(记载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成为中国古代名著和名著。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三、根据本文内容撰写对联:

四、相关成语:

五、用原文答题

1、曹刿论战的背景是:

2、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

3、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

10、鲁国反攻的时机: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

18、文中和毛泽东的“敌疲我打”的战术,《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的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1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这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20、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

21、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和庄公“”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六、问答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2、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表现了什么?

3、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何作用?

5、“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李新超编辑整理)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左丘明。2. 选自:《左传》,本文记述的(战役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原叫《左氏春秋》,后为《春秋左氏传》。二.注意下列的【字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1)【重点词语解释】:(参考课下注释) (2)【文言现象】知识点归类梳理: (一)【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进攻)今义:砍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谭)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报【既加冠:戴。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实情【小信未孚:信用】今义:书信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形作动)今义:忠诚 11、衣食所安安:古义:有“养”的意思【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今义:安稳 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能,行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焉:①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②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5、故:①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6、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8、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温故知新() 9、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③公与之乘(代词,他) 4、公将鼓之(助词,无实意) 5、故克之(代词,指齐军)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4、省略句: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5、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 么启发? 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21.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22. 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2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24.“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25. 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26.文中的“将鼓”、“将驰”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作结局说明了什么? 27. 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8.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9.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0.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31.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乘战车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下视”看见“其辙乱”,“登轼”望到“其旗靡”。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导读:【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2)既克:已经打了胜仗。

曹刿论战全文解析

曹刿论战 1.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刿论战》知识梳理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 ....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谋划。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的事。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肉食者:谋:之:间:焉: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乃: 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 以: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专:以: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加: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孚:福: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属:可以: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之: 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 (1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14)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败绩:驰:之: 其:而:之:遂:逐: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16)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作:再:而: 竭:盈:故:克: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靡:故: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合同范本栏目。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

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 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解释与翻译

曹刿论战《左传》(教师版)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齐鳍(国家)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古今异义词 ①齐师伐.我:古:攻打、讨伐今:砍伐 ②又何间.焉:古:参与今:隔开,不连续 ③牺牲 ..玉帛:古:指猪、牛、羊等今: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④肉食者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卑鄙 ⑤弗敢加.也:古:虚报今:增加 ⑥小大之狱.:古:案件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⑦虽.不能察:古:即使今:虽然 ⑧再.而衰: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⑨忠.之属也:古: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忠诚 6.词性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7.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8.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跟随 请从 战则请从请允许民弗从也听从、服从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何以战凭、靠 故以 故逐之故克之所以必以分人把 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 之小大之狱的 公与之乘代指曹刿 9.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②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③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10.板书 一论:战前准备 求信于臣 民弗从 取信于民是作战 (政治) 求信于神 神弗福 胜利的前提条件 求信于民 可以一战 政治上深谋远虑 二论:战中指挥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鼓 未可 —齐人三鼓 善于把握时机 (指挥) 驰 未可 — 下视登望 三论:取胜原因 彼竭我盈,故克之 (军事) 辙乱旗靡,故逐之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曹刿论战 《左传》 (学生版) 《曹刿论战》出自《 》(原名《 》),又称《 》,或者称《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 (国家) 之战。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音】 曹刿(guì) 间(jiàn) 玉帛(bó) 未孚(fú) 辙(zhé) 靡(mǐ)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文白对照 原文:[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作者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曹刿[guì],约前745~前663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终年84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了。关于曹刿的传说有: 1、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得曹刿相助才转危为安,本文讲的就是此事,后面细说。 2、谏阻庄公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但庄公不听从,所以名声不好,丢掉霸业。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