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考物理步步高二轮复习全攻略专题教师用书WORD(第1部分专题4)

2013高考物理步步高二轮复习全攻略专题教师用书WORD(第1部分专题4)

第一部分专题四电路与电磁感应(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知识互联网

, 达人寄语

——科学复习、事半功倍

完美的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我国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两天后与“天宫一号”在茫茫太空顺利实施了人工手控交会对接,令世人瞩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团队是全世界最年轻的一支飞控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1岁.100%的飞控成功率,实现了他们青春与使命的完美对接.他们常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认真才能取胜”;“成功是差一点就失败,失败是差一点就成功”.他们有时为了小数点后的第6位数而通宵达旦.高考也是一次莘莘学子青春与使命的对接,让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在拼搏中飞扬,实力与灵感在挑战中交会,力求成功!力求完美!

“电路和电磁感应”是高考的“重头戏”,“力电综合”更有难度.明确对象、过程及回路,应用规律、方法和技巧,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努力交一份完美的答卷.让“对接”来得更猛烈些吧!青春的火花在此刻闪烁!

第9讲 恒定电流和交变电流中常考的4个问题(选择题)

主要题型:选择题

难度档次: 低档难度或中档难度.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组合交变 电流、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等考点,一般不与其他模块知识发生综合.只考查知识的直接应用,以简单的分析、计算为主.,

高考热点

1.以电路图设题考查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电功率和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基本上是逢题必有图.

2.正弦交流电

③瞬时值i =I m sin ωt ,④有效值I =I m 2

、I m 为最大值,⑤周期T =1f 、ω=2πT ,⑥一般交流电的特点、图象.

3.理想变压器

①P 入=P 出,②频率相等,③U 1U 2=n 1n 2,④I 1I 2=n 2n 1

. ⑤U 1―→U 2―→I 2―→I 1(动态变化规律).

4.远距离输电

一、欧姆定律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I =________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I =________

(1)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U =________.

(2)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U =IR =R R +r E =11+r R

E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________,随外电阻的________而减小.

3.电功、电功率

(1)电功W =qU =________=====纯电阻

I 2Rt =________

电功率P =W t =UI =====纯电阻I 2R =U 2R

(2)在非纯电阻电路中,W >Q ,其关系为:UIt =I 2Rt +W 其他.

二、交变电流

1.交流电的“四值” 最大值?E m =NBSω?计算电容器的耐压值

瞬时值?e =E m sin ωt ?计算闪光电器的闪光时间等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E =E m 2

?电表的读数及

计算电热、电功及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平均值?E =N ΔΦΔt

?计算通过导体的电荷量 2.理想变压器的基本关系式

(1)功率关系:________

(2)电压关系:________

若n 1>n 2,为降压变压器;若n 1

(3)电流关系:只有一个副线圈时,________.

3.远距离输电

(1)输电过程,如图9-1所示:

图9-1

(2)常用关系式

①功率关系

P 1=P 2,P 3=P 4,P 2=P 线+P 3.

②电压损失

U 损=I 2R 线=U 2-U 3

③输电电流

I 线=P 2U 2=P 3U 3=U 2-U 3R 线

. ④输电导线上损耗的电功率

P 损=I 线U 损=I 2线R 线=????P 2U 22

R 线., 状元微博

名师点睛

1.直流电路的动态变化分析在高考试题中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往往以下列变化方式探究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变化情况:

(1)某一支路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

(2)某一支路电键闭合或断开;

(3)热敏电阻或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

2.基本思路

“部分―→整体―→部分”

即R 局?????增大减小―→R 总?

????增大减小―→ I 总?????减小增大―→U 端?????增大减小??????I 分U 分

3.原、副线圈中各量的因果关系

(1)电压关系:U 1决定U 2

(2)电流关系:I 2决定I 1

(3)功率关系:P 2决定P 1

上述决定关系是由变压器的原理及能量守恒确定的.

课堂笔记

常考问题26 直流电路中的“动态变化”分析

图9-2

【例1】 (2012·上海单科,17)直流电路如图9-2所示,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时,电源的( ).

A .总功率一定减小

B .效率一定增大

C .内部损耗功率一定减小

D .输出功率一定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 滑片P 向右移动时外电路电阻R 外增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总电流减小,由P 总=EI 可得P 总减小,故选项A 正确.根据η=R 外R 外+r =11+r R 外可知选项B 正确.由P 损=I 2r

可知,选项C 正确.由P 输-R 外图象,如下图,因不知道R 外的初始值与r 的关系,所以无法判断P 输的变化情况,选项D 错误.

答案

ABC

图9-

3

如图9-3所示,开关S 接通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a 端移动时,各电

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 .V 1减小,V 2减小,A 1增大,A 2增大

B .V 1增大,V 2增大,A 1减小,A 2减小

C .V 1减小,V 2增大,A 1减小,A 2增大

D .V 1增大,V 2减小,A 1增大,A 2减小,

得分技巧

1.电路中不论是串联部分还是并联部分,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大(变小)时,整个电路的总电阻也变大(变小);

2.根据总电阻的变化,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判断总电流、路端电压的变化;

3.由总电流和路端电压的变化判断固定电阻部分的电压变化;

4.由固定电阻部分的电压变化,最后确定变化电阻的电压、电流的变化.

课堂笔记

常考问题27.TIF ,JZ ]交变电流的描述及“四值”的应用

【例2】 (2012·广东理综,19)某小型发电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为e =50 sin 100πt (V).对此电动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 .最大值是50 2 V

B .频率是100 Hz

C .有效值是25 2 V

D .周期是0.02 s

解析 交变电动势e =E m sin ωt 或e =E m cos ωt ,其中E m 为电动势的最大值,ω为角速

度,有效值E =E m 2,周期T =2πω,频率f =1T .由e =50sin (100πt )V 知,E m =50 V ,E =50 2

V =25 2 V ,T =2πω=2π100π

s =0.02 s ,f =1T =10.02 Hz =50 Hz ,所以选项C 、D 正确. 答案 CD

如图9-4甲所示,一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绕轴OO ′匀速转动,产生的交变电

流输出电压的变化规律如图9-4乙所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4

A .该交变电流的方向每秒改变200次

B .该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可表示为u =5 sin(200 πt )V

C .在0.01 s 的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0

D .若某一氖泡的两端电压达到

5 2 V 时便可发光,把图示的交变电流接在该氖泡的两

端,氖泡便可一直发光,借题发挥

解决交变电流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交变电流的产生问题,要把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的位置与图象上的时刻对应好,理

解几个特殊位置的ΔΦΔt

、E 及电流方向的特点. (2)区分交变电流的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和平均值.

(3)由交变电流的图象―→会求有关的物理量

会写瞬时值表达式

(4)交变电流的表达式求有关的物理量.

●特别提醒

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书写的基本思路

(1)确定正余弦交变电流的峰值,根据已知图象或由公式E m=NBSω求出相应峰值.

(2)明确线圈的初始位置,找出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如:①线圈从中性面开始计时,则i-t关系为正弦函数,函数表达式为i=I m sin ωt.

②线圈从垂直中性面开始计时,则i-t关系为余弦函数,函数表达式为i=I m cos ωt.

常考问题28有关变压器问题的分析

图9-5

【例3】(2012·福建理综,14)如图9-5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u=U m sin ωt,副线圈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和是理想交流电压表,示数分别用U1和U2表示;和是理想交流电流表,示数分别用I1和I2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I1和I2表示电流的瞬时值

B.U1和U2表示电压的最大值

C.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U2不变、I1变大

D.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U2变小、I1变小

据泰国《世界日报》报道,由于受洪水影响,2011年10月27日至31日泰国全国放“水灾特别假”.泰国政府在受灾区建起临时供电系统,它由发电机和副线圈匝数可调的变压器组成,如图9-6所示,电动机内阻、输电线的电阻和变压器内阻均可忽略不计.滑动触头P置于a处时,用电器恰好正常工作.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图9-6

A.当发电机输出的电压发生波动,使V1示数小于正常值时,应使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B.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触头位置不变,如果突然增加用电器,则A1的读数变大,A2的读数变大

C.当用电器增加时,为保证正常工作,滑动触头P应向上滑动

D.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触头位置不变,如果突然增加用电器,则V1、V2的读数都不变,

思维模板

1.理想变压器动态分析的两种情况及注意事项

(1)一类是负载电阻不变,原、副线圈的电压U1、U2,电流I1、I2随匝数比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另一类是匝数比不变,上述各量随负载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不论哪种情况,处理此类问题都要注意两点:

①根据题意分清变量和不变量;②要弄清“谁决定谁”的制约关系——对电压而言,有输入才有输出,故输入决定输出;对电流、电功(率)而言,有输出才有输入,故输出决定输入.

2.动态分析问题的思路程序

课堂笔记

常考问题29远距离输电

【例4】(2012·天津理综,4)通过一理想变压器,经同一线路输送相同的电功率P,原线圈的电压U保持不变,输电线路的总电阻为R.当副线圈与原线圈的匝数比为k时,线路损耗的电功率为P1,若将副线圈与原线圈的匝数比提高到nk,线路损耗的电功率为P2,则P1

和P2

P1分别为().

A.PR kU ,1n

B.????P kU 2R ,1n

C.PR kU ,1n 2

D.????P kU 2R ,1n 2 解析 根据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得U 1U =k ,U 2U

=nk ,所以U 1=kU ,U 2=nkU .根据P =UI ,知匝数比为k 和nk 的变压器副线圈的电流分别为I 1=P U 1=P kU ,I 2=P U 2=P nkU

.根据P =I 2R ,输电线路损耗的电功率分别为

P 1=I 21R =????P kU 2R ,P 2=I 22R =????P nkU 2

R ,所以P 2P 1=1n 2.选项D 正确,选项A 、B 、C 错误.

答案 D

本题考查了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电功率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风雨同‘舟’,坚强不‘曲’”,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全国人民伸出了

援助之手.某公司向灾区捐赠一批柴油发电机.该柴油发电机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表所示.现在用一台该型号的柴油发电机给灾民临时安置区供电(如图9-7所示),发电机到安置区的距离是400 m ,输电线路中的火线和零线均为GBCZ60型单股铜导线.该型导线单位长度的电阻为 2.5×10-4 Ω.安置区家用电器的总功率为44 kW ,当这些家 用电器都正常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7

A .输电线路中的电流为20 A

B .输电线路损失的电功率为8 000 W

C .发电机实际输出电压是300 V

D .如果该柴油发电机发的电是正弦交流电,则输出电压最大值是260 2 V ,思维模板

1.对高压输电问题,应按“发电机―→升压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器”这样的顺序,或从“用电器”倒推到“发电机”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故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画出输电线路图.

2.计算线路功率损耗时应用P 损=I 2线R 线,其中I 线可以由公式P 输出=I 线U 输出求出,而公

式P 损=U 线I 线和P 损=U 2线R 线

则不常用,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输电线分担的电压不易求出,且易将输电线分担的电压和输电电压混淆而出错.

课堂笔记

技法1 程序思维法

【技法阐释】 程序思维法是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流程进行正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处理直流电路动态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电路结构的变化→R 的变化→R 总的变化→I 总的变化

→U 端的变化→固定支路?????并联分流I 串联分压U

→变化支路.

图9-8

【高考佐证】 (2011·上海单科,12)如图9-8所示电路中,闭合电键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从最高端向下滑动时( ).

A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大后变小,电流表A 读数变大

B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小后变大,电流表A 读数变小

C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大后变小,电流表A 读数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小后变大,电流表A 读数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 设P 以上电阻为R x ,则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R ′=()R 0-R x R x

R 0.当R x =R 02

时,R ′最大.P 从最高端向下滑动时,回路总电阻先增大,后减小.当P 滑向中点时:

P 滑过中点后,R ′↓→I ↑→U ↓,由并联分流I A =R x R ′

I ,新的I A 增大,故A 正确. 答案 A

技法2 筛选排除法

【技法阐释】 当选择题提供的几个选项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可根据题设条件、备选选项的形式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此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

图9-9

【高考佐证】 (2010·安徽卷)如图9-9 所示,M 、N 是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R 0为定值电阻,R 1、R 2为可调电阻,用绝缘细线将质量为m 、带正电的小球悬于电容器内部,闭合电键S ,小球静止时受到悬线的拉力为F .调节R 1、R 2,关于F 的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 .保持R 1不变,缓慢增大R 2时,F 将变大

B .保持R 1不变,缓慢增大R 2时,F 将变小

C .保持R 2不变,缓慢增大R 1时,F 将变大

D .保持R 2不变,缓慢增大R 1时,F 将变小

解析 R 1不变,缓慢增大R 2时,R 0两端电压减小,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电压U 减小,

小球受到的电场力F 电=q U d 减小,悬线拉力F = (mg )2+F 2电减小,故B 正确,排除A.R 2

不变,缓慢增大R 1时,R 0两端电压不变,F 电不变,悬线拉力F 不变,排除C 、D.答案为B.

答案 B

技法3 利用结论法:即“串反并同”法

【技法阐释】 所谓“串反”,即某一电阻增大(减小)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都减小(增大);所谓“并同”,即某一电阻增大(减小)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都增大(减小).

【模拟佐证】 G 为灵敏电流计(电路图如图9-10所示),当电键S 闭合时,在电容器的平行板间恰好有一带电微粒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10

A .将R 2的滑片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微粒向上加速运动,G 中有从上向下的电流

B .将R 2的滑片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微粒向下加速运动,G 中有从下向上的电流

C .将R 2的滑片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微粒仍静止不动,G 中有从下向上的电流

D .将S 断开后,微粒仍保持静止状态,G 中无电流通过

技法4 极限思维法

【技法阐释】 极限思维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的极限位置,并以此作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当题目要求定性地判断某一具体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或变化趋势时,可假设其他变量为极端的情况,从而就能较快地弄清该物理量的变化趋势,达到研究的目的.

图9-11

【模拟佐证】在图9-1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恒定,要想使灯泡L变暗,可以().

A.增大R1的阻值

B.减小R1的阻值

C.增大R2的阻值

D.减小R2的阻值

图9-12

1.如图9-12所示的电路,a、b、c为三个相同的灯泡,其电阻大于电源内阻,当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P向上移动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b灯中电流变化值小于c灯中电流变化值

B.a、b两灯变亮,c灯变暗

C.电源输出功率增大

D.电源的供电效率增大

2.(2012·郑州市预测)如图9-13所示为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A为升压变压器,其输入功率为P1,输出功率为P2,输出电压为U2;B为降压变压器,其输入功率为P3,输入电压为U3.A、B均为理想变压器,输电电流为I,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图9-13

A.U2=U3B.U2=U3+Ir

C.P1>P2D.P2=P3

3.如图9-14甲所示为一家用台灯内部电路简图,其中R为保护电阻,L为灯泡,自耦变压器左端所加正弦交流电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9-14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9-14

A.滑片P向上滑动过程中,灯泡亮度逐渐增大

B.滑片P向上滑动过程中,由于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它们的匝数成反比,所以变压器中电流减小

C.变压器左端所加交流电的有效值为220 V

D.滑片处于线圈中点位置时,灯泡获得的交流电压的周期为0.01 s

图9-15

4.(2012·课标,17)自耦变压器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原、副线圈都只取该线圈的某部分.一升压式自耦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如图9-15所示,其副线圈匝数可调.已知变压器线圈总匝数为1 900匝;原线圈为1 100匝,接在有效值为220 V的交流电源上.当变压器输出电压调至最大时,负载R上的功率为2.0 kW.设此时原线圈中电流有效值为I1,负载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U2,且变压器是理想的,则U2和I1分别约为().

A.380 V和5.3 A B.380 V和9.1 A

C.240 V和5.3 A D.240 V和9.1 A

5.有两个用相同导线绕成的正方形单匝线圈,在同一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产生正弦交流电,交变电动势e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9-16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线圈电阻不计,则().

图9-16

A.t=0时,两线圈均处于中性面位置

B.两线圈转动的角速度一定相同

C.两线圈面积相等

D.两线圈分别向同一电阻R供电,在T时间内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相同

答案:

【高考必备】

一、1.U R 2.E R +r

(1)E -Ir (2)增大 减小 3.(1)UIt U 2R t 二、2.(1)P 入=P 出 (2)U 1U 2=n 1n 2 (3)I 1I 2=n 2n 1

【常考问题】

预测1 A [本题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由总电压或总电流得到各支路的电压或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a 端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整个回路的总电阻减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E R +r

可知,干路电流I 增大,即A 1的示数增大;再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A 2的示数也增大;又路端电压U 1=E -Ir ,I 增大,U 1减小,即V 1的示数减小;V 2两端的电压为U 2=E -I (r +R 并),I 增大,U 2减小,V 2的示数减小.]

预测2 AB [由图象可知,电压的最大值为U m =5 V 、周期为T =0.01 s. 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电流的方向改变两次,所以该电流每秒改变方向200次,A 正确;

ω=2πT =200 π rad/s ,所以其变化规律为u =5 sin(200πt )V ,B 正确;由图象可

知,在0.01 s 的时刻u =0,ΔΦΔt =0,但磁通量Φ不为0,C 错误;氖泡依照交变

电流的瞬时值工作,所以只有电压在52

V ~5 V 的范围时,氖泡才发光,D 错误.] 【例3】 C [交流电表的示数为有效值,故A 、B 两项均错误;P 向下滑动过程中,R 变小,由于交流电源、原副线圈匝数不变,U 1、U 2均不变,所以I 2=U 2R 0+R 变大,由I 1I 2=n 2n 1,得I 1=n 2n 1

I 2变大,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 预测3 BD [当发电机输出的电压发生波动,使V 1示数小于正常值,用电器不变时,由U 1n 1=U 2n 2

知,应增加n 2.A 错误;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如果突

然增加用电器,由于用户的用电器并联,故总电阻减小,I2增大,n1I1=n2I2,I1增大,B正确;当用电器增加时,由题意可知,输出电压不变.故滑动触头P位置不变,C错误;由于不计电动机内阻、输电线的电阻和变压器内阻,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触头位置不变,增加负载对输出、输入电压均无影响,D正确.]

预测4 BD[I

线=I0=

P0

U0=

4.4×104

220A=200 A;线路损失功率P线=I

2

线

R

线

8 000 W,线路两端电压U=I线R线=40 V,所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60 V;如果该柴油发电机发的电是正弦交流电,则输出电压最大值是260 2 V.B、D选项正确.]

高考阅卷老师支招

技法3

【模拟佐证】B[当R2的滑片向下移动时,由“串反并同”法知电容器两端电压减小,微粒受到的电场力减小,微粒向下加速运动中;极板电压变小,说明电容器放电,G中电流方向从下向上,B正确;A、C错误;将S断开后,电容器放电,G中有电流,电压减小,电场力减小,微粒向下运动,D错误.] 技法4

【模拟佐证】AD[因电容器具有

“隔直通交”的特征,所以其分析可等效画为右图所示.当R2的阻值减小并趋于零时,L被短路,灯泡L变暗;当R1的阻值增大并趋于无穷大时,可视为断路,总电流趋于零时,灯泡L也变暗,所以选项A、D正确.]

【随堂演练】

1.BC[由动态分析可知I a变大,U c变小,I b变大,ΔI b>ΔI c,R外>r,且R外

减小,所以输出功率增大,效率η=

R外

R外+r

1

1+

r

R外

变小,只有B、C对.]

2.B[由远距离输电电压规律可知,U2=U3+Ir,选项A错误,B正确;由变压器功率关系,可知P1=P2,P2=P3+I2r,选项C、D错误;因此答案选B.]

3.AC [根据n 1n 2=U 1U 2

可知选项A 正确;滑片P 向上滑动过程中,副线圈两端电压逐渐增大,则通过灯泡的电流也逐渐增大,选项B 错误;由图乙可知所加交流电的峰值为311 V ,根据U =

U m 2

可知选项C 正确;变压器不能改变交流电的周期,所以选项D 错误.]

4.B [根据理想变压器电压比关系U 1U 2=n 1n 2,代入数据解得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有效值U 2=380 V ,因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输入和输出的功率相等,即P 入=P

出=U 1I 1,解得I 1=2×103

220A ≈9.1 A ,选项B 正确;选项A 、C 、D 错误.]

5.AD [t =0时刻,两个线圈的电动势为0,即两线圈均处于中性面位置,

A 正确.又因为两线圈产生的电动势的最大值相同,所以E m =BSω=BS 2πT ,周期

不同,所以角速度不同,面积不同,可见B 、C 均错误,两线圈产生的电动势的最大值相同,所以有效值相同,所以两线圈分别向同一电阻R 供电,在T 时间内电阻R 上产生的热量相同,可见D 选项正确.]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应考策略 深刻理解各种性质力的特点.熟练掌握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各种方法. 1. 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1)大小:F洛=q v B,此式只适用于B⊥v的情况.当B∥v时F洛=0.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垂直于B、v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总不做功.6.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 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②若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1.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确定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巧选研究对象(整体法或隔离法)→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或作讨论. 2.常用的方法 (1)在判断弹力或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方向时常用假设法. (2)求解平衡问题时常用二力平衡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 法等. 3.带电体的平衡问题仍然满足平衡条件,只是要注意准确分析场力——电场力、安培力或洛伦兹力. 4.如果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磁场三者组成的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则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F洛⊥v. 题型1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例1如图1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P,左侧是光滑圆弧面,一根轻绳跨过物体P 顶点上的小滑轮,一端系有质量为m=4 kg的小球,小球与圆心连线跟水平方向的夹角θ=60°,绳的另一端水平连接物块3,三个物块重均为50 N,作用在物块2的水平力F=20 N,整个系统平衡,g=10 m/s2,则以下正确的是() 图1 A.1和2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B.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考点网络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

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2019年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

高三物理选择题专项训练(7套含答案)

2013年高三物理选择题专项训练(一) 14.如图所示,直线I、Ⅱ分别表示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的v-t图 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物体的加速度小于B物体的加速度B.t0时刻,两物体相遇 C.t0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近D.A物体的加速度大于B物体的加速度 15.如图所示,物块A、B通过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连接,A静止在斜面上, 细线绕过光滑的滑轮拉住B,A与滑轮之间的细线与斜面平行。则物块 A受力的个数可能是 A.3个B.4个C.5个D.2个 16.如图所示,A、B、C、D是真空中一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现在在A、B两 点分别固定电量为+q、-q的两个点电荷,则关于C、D两点的场强和电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两点的场强不同,电势相同B.C、D两点的场强相同,电势不同 C.C、D两点的场强、电势均不同D.C、D两点的场强、电势均相同 17.图示为某种小型旋转电枢式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在磁感应强 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固定轴OO′以角速度ω匀 速转动,线圈的面积为S、匝数为n、线圈总电阻为r,线圈的两端经 两个半圆形的集流环(缺口所在平面与磁场垂直)和电刷与电阻R连 接,与电阻R并联的交流电压表为理想电表。在t=0时刻,线圈平面 与磁场方向平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电阻R的是直流电B.发电机产生电动势的最大值E m= nBSω C.电压表的示数为D.线圈内产生的是交流电 18.2009年5月,英国特技演员史蒂夫·特鲁加里亚飞车挑战世界最大环形车道。如图所示,环形车道竖直放置,直径达12m,若汽车在车道上以12m/s恒定的速率运动, 演员与摩托车的总质量为1000kg,车轮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 A.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恒定为4.08×104W B.汽车通过最高点时对环形车道的压力为1.4×l04N C.若要挑战成功,汽车不可能以低于12 m/s的恒定速率运动 D.汽车在环形车道上的角速度为1 rad/s 19.如图所示,一竖直绝缘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上端连接一带正电小球P,小球所处的空间存在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小球平衡时,弹簧恰好处于原长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五步走

2019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五步走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 (7)选考模块。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选考模块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抓住规律区别对待。 选考模块的复习要突出对五个二级知识点的加强(选修3—4中四个,

选修3—5中一个)。由于分数的限制,该部分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扩大知识面上,特别是选修3—3,没有二级要求的知识点,应该是考生最容易拿分的版块,希望认真钻研教材。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弄透,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行需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是从这里取材的。 实验部分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的理论部分一般在第一轮中进行,我们把“走进实验室”放在第二轮。历年来尽管在实验部分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掌握的情况往往是不尽如人意,学生中高分、低分悬殊较大,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思想重视不够、学习方法不对。实验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特别是《课程标准》下,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实验原理的迁移能力,即使是考查教材上的原实验,也是改容换面而推出的。原理是为目的服务的,每个实验所选择的器材源于实验原理,电学中的控制电路与测量电路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把握的地方。复习中还要注意器材选择的基本原则,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是二轮实验复习的一个目的。针对每一个实验,注意做到“三个掌握、五个会”,即掌握实验目的、步骤、原理;会控制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选做题中考实验的可能性也很大,不要忽视这方面内容。 突出重点知识,狠抓主干知识,落实核心知识 二轮复习中我们不可能再面面俱到,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时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精选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 我们已经顺利结束了高三物理的第一轮复习,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应用等知识,但较为零散,故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不够熟练.上周,我们参加了临沂市高三物理后期教学研讨会,通过参加会议,我们学习到在二轮复习中,要以专题复习为主,把整个高中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益?下面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材料选用】 第一:学案组织:我们以市二轮资料为基础,集合多种优秀资料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有针对性的习题,以期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第二:要重视理科综合中物理的定时训练,习题的选择以各地优秀的模拟试题为基础,每周至少一次理科综合训练,一次物理单科定时训练,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找到速度、时间、准确的切合点,养成规范的审题、答题习惯. 【具体做法】 (一)我们集思广益,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模式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不同,它是知识的升华.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阶段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训练. (二)提高审题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审题,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构建物理模型,分清物理过程,是顺利解题的关键.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是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第五章第1讲

2018高考物理步步高第五章第1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 高考命题解读 内容 要求 说明 1.考查方式 能量观点是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三大方法之一,既在选择题中出现,也在综合性的计算题中应用,常将功、功率、动能、势能等基础知识融入其他问题考查,也常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作为解题工具在综合题中应用. 2.命题趋势 通过比较,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应用在近两年有增加的趋势,常将功和能的知识和方法融入其他问题考查,情景设置为多过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9.功和功率 Ⅱ 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 10.动能 动能定理 Ⅱ 11.重力势能 Ⅱ 12.弹性势能 Ⅰ 13.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Ⅱ 14.能量守恒 Ⅰ 实验四: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五:验证机械能守恒定 律 第1讲 功 功率 动能定理 一、功 1.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计算公式 (1)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一致时:W =Fl .

(2)恒力F 的方向与位移l 的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W =Fl cos_α. 5.功的正负 (1)当0≤α<π 2 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π 2<α≤π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3)当α=π 2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 6.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 做功情形 图例 备注 都做正功 (1)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与参考系无关 (2)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W =Fl cos α.l 是相对位移,α是F 与l 间的方向夹角 (3)一对相互作用力做的总功可正、可负,也可为零 都做负功 一正一负 一为零 一为正 一为负 ]7.一对平衡力的功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若物体静止,则两个力都不做功;若物体运动,则这一对力所做的功一定是数值相等,一正一负或均为零.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 (1)P =W t ,P 为时间t 内物体做功的快慢. (2)P =F v ①v 为平均速度,则P 为平均功率. ②v 为瞬时速度,则P 为瞬时功率. ③当力F 和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以将力F 分解或者将速度v 分解. 深度思考 由公式P =F v 得到F 与v 成反比正确吗?

2021年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1)

2021模拟模拟-选择题专项训练之交变电流 本考点是电磁感应的应用和延伸.高考对本章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突出”:一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二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图象和交变电流的四值;三是突出考查变压器.一般试题难度不大,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电磁场和电磁波只作一般的了解.本考点知识易与力学和电学知识综合,如带电粒子在加有交变电压的平行金属板间的运动,交变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等.同时,本考点知识也易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相联系,如“电动自行车”、“磁悬浮列车”等.另外,远距离输电也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不同情况下的有效值计算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对变压器的原理理解的同时,还要掌握变压器的静态计算和动态分析. 北京近5年高考真题 05北京18.正弦交变电源与电阻R、交流电压表按照图1所示的方式连接,R=10Ω,交流电压表的示数是10V。图2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 ) A.通过R的电流i 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 R=2cos100πt (A) B.通过R的电流 i R 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 R=2cos50πt (A) C.R两端的电压u 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 R=52cos100πt (V) D.R两端的电压u 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 R=52cos50πt (V) 07北京17、电阻R1、R2交流电源按照图1所示方式连接,R1=10Ω,R2=20Ω。合上开关后S后,通过电阻R2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 A、通过R1的电流的有效值是1.2A 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通过R2的电流的有效值是1.22A D、R2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2V 08北京18.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11:5。原线圈与正弦交变电源连接,输入电压u如图所示。副线圈仅接入一个10 Ω的电阻。则() A.流过电阻的电流是20 A B.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是1002V C.经过1分钟电阻发出的热量是6×103 J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是1×103 W 北京08——09模拟题 08朝阳二模16.在电路的MN间加一如图所示正弦交流电,负载电阻为100Ω,若不考 虑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则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A.220V,2.20 AB.311V,2.20 AC.220V,3.11A D.311V,3.11A t/×10-2s U/V 311 -311 1 2 3 4 A V M ~ R V 交变电源 ~ 图1 u/V t/×10-2s O U m -U m 12 图2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高考物理模型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 高考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10 电容器专题

电容器专题 一、例题部分 例题1、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A、B接于电池两极,一带正电的小球悬挂在电容器内部,闭合S,电容器充电,这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AD) A.保持S闭合,将A板向B板靠近,则θ增大 B.保持S闭合,将A板向B板靠近,则θ不变 C.断开S,将A板向B板靠近,则θ增大 D.断开S,将A板向B板靠近,则θ不变 例题2、如图所示,让平行板电容器带电后,静电计的指针偏转一定角度,若不改变两极板带的电量而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同时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那么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 ( A ) A、一定减小 B、一定增大 C、一定不变 D、可能不变 例题3、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ε=10V,内阻r=1Ω,电容器电容C1=C2=30μF,电阻R1=3Ω,R2=6Ω,开关K先闭合,待电路中电流稳定后再断开K,问断开开关K后,流过电阻R1的电量是多少?A、C两点的电势如何变化?

分析与解:我们从电路上看到,开关由闭合到断开,电容器上的电压发生变化,使电容器所带电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要通过电容的充放电来实现,如果这个充放电电流要经过R 1,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电容器带电量的变化来确定通过R 1的电量。当K 断开,稳定后,电路中没有电流,C 1上板与A 点等势,C 点与B 点等势,C 1、C 2两端电压均为电源电动势,所以 Q 1'=C 1ε=30×10-6×10=3.0×10-4 库 Q 2=C 2ε=30×10-6×10 =3.0×10-4库且两电容带电均为上正下负 所以K 断开后C 1继续充电,充电量△Q 1=Q 1'-Q 1=3.0×10-4-1.8×10-4-=1.2×10-4库 这些电荷连同C2所充电量都要通过R 1, 故通过R 1的电量Q=△Q 1+Q 2=1.2×10-4+3.0×10-4=4.2×10-4库 A 点电势U A =10V, C 点电势U C =0V ,所以A 点电势升高,C 点电势降低. 例题4、电源内阻r=2Ω,R 1=8Ω,R 2=10Ω,K 1闭合,K 2断开时,在相距d=70cm ,水平放置的 固定金属板AB 间有一质量m=1.0g ,带电量为q=7×10—5C 的带负电的微粒,恰好静止在 AB 两板中央的位置上,求(1)电源的电动势(2)将K 1断开0.1s 后,又将K 2闭合,微 粒再经过多长时间与极板相碰。(g=10m/s 2) 【解答】(1)V E d E q mg 202=?= (4分) (2))1(/102分s m m mg d E q a =-= m at h 2210521-?==(1分) s m at V /10==(1分) m g V h 05.0220=='距上极板25cm 时V=0粒子不能碰到上极板(2分)

高三物理专题训练

高三物理专题训练 —连接体 一、选择题 1. 如图1-23所示,质量分别为m1=2kg,m2=3kg的二个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一 轻弹簧秤连接。水平力F1=30N和F2=20N分别作用在m1和m2上。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弹簧秤的示数是10N。 B. 弹簧秤的示数是50N。 C. 在同时撤出水平力F 1、F2的瞬时,m1加速度的大小 13m/S2。 D. 若在只撤去水平力F1的瞬间,m1加速度的大小为13m/S2。 2. 如图1-24所示的装置中,物体A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由此可知: A. 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 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 物体A可能不受摩擦力作用。 D. 物体A一定受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无法判定。 3. 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1和2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图1-25所示。如果它们 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且F1>F2,则1施于2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A. F 1 B. F2 C. (F1+F2)/2 D. (F1-F2)2 4. 两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1和m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1-26所示,对物 体A施于水平推力F,则物体A对物体B的作用力等于: A. m1F/(m1+m2) B. m2F/(m1+m2) C. F D. m1F/m2 5. 如图1-27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有A、B两个长方形物块,质量分别为m A、m B,在平 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的推动下,两物体一起沿斜面向上做加速运动。A、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A、B之间的相互作用为T,则当它们一起向上加速运动过程中: A. T=m B F/(m A+m B) B. T=m B F/(m A+m B)+m B g(Sinθ+μCosθ) C. 若斜面倾角θ如有增减,T值也随之增减。 D. 不论斜面倾角θ如何变化(0?≤θ<90?),T值都保持不变。 6. 如图1-28所示,两个物体中间用一个不计质量的轻杆相连,A、 B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当它们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时,关于杆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μ1>μ2,则杆一定受到压力。 B. 若μ1=μ2,m1m2,则杆受到压力。 D. 若μ1=μ2,则杆的两端既不受拉力也不受压力。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m/s 2,若用a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T s s v n n n 21++=,其中s T 1.050 15=?=,得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 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因为56v v >,67v v <,所以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其中5v 是正确的,6v 、7v 是错误的。因为公式T s s v n n n 21++=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 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间的距离应该为01.1300.201.11s 5667=+=?+=s s ,但图中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加速度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 所以s m aT v v /20.11.000.200.156=?+=+=。 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 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 cm s 00.260.460.63=-=?,求平均值cm s s s s 00.2)(3 1321=?+?+?=?,所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ma =mg μ,得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ma f mg =+μ(此式中f 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 f g a +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因为a a >'所以g a =μ的测量值偏大。

高2021届高2018级版步步高3-5高中物理第四章 4-5

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5 不确定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的内容, 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的关系.2.知道粒子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了解电子波动性的实验验证.3.初步了解不确定关系的内容, 感受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1.德布罗意波 (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 小到电子、质子, 大到行星、太阳, 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 这种波叫物质波, 又叫德布罗意波. (2)德布罗意波的波长、频率的计算公式为λ=h p , ν=E h . (3)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 是因为宏观物体的动量太大, 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太小. 2.电子波动性的实验验证 (1)实验探究思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则在一定条件下, 也应该发生干涉或衍射现象. (2)实验验证:1926年戴维孙观察到了电子衍射图样, 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3)汤姆孙做电子束穿过多晶薄膜的衍射实验, 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二、氢原子中的电子云 1.定义:用点的多少表示的电子出现的概率分布. 2.电子的分布:某一空间范围内电子出现概率大的地方点多, 电子出现概率小的地方点少.电

子云反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 说明电子对应的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三、不确定关系 1.定义:在经典物理学中, 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测定的, 在微观物理学中, 要同时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太可能的, 这种关系叫不确定关系. 2.表达式:Δx·Δp x≥h 4π.其中以Δ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以Δp x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h是普朗克常量.

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模型讲解 斜面模型

2013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之模型讲解 斜面模型 [模型概述] 斜面模型是中学物理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各级各类考题都会出现,设计的内容有力学、电学等。相关方法有整体与隔离法、极值法、极限法等,是属于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模型之一。 [模型讲解] 一. 利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斜面上的平衡问题 例1. 相距为20cm 的平行金属导轨倾斜放置(见图1),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θ,现在导轨上放一质量为330g 的金属棒ab ,它与导轨间动摩擦系数为50.0=μ,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2T 的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导轨所接电源电动势为15V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可按要求进行调节,其他部分电阻不计,取2/10s m g =,为保持金属棒ab 处于静止状态,求: (1)ab 中通入的最大电流强度为多少? (2)ab 中通入的最小电流强度为多少? 解析:导体棒ab 在重力、静摩擦力、弹力、安培力四力作用下平衡,由图2中所示电流方向,可知导体棒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右。当导体棒所受安培力较大时,导体棒所受静摩擦力沿导轨向下,当导体棒所受安培力较小时,导体棒所受静摩擦力沿导轨向上。 (1)ab 中通入最大电流强度时受力分析如图2,此时最大静摩擦力N f F F μ=沿斜面向下,建立直角坐标系,由ab 平衡可知,x 方向:

)sin cos (sin cos max θθμθ θμ+=+=N N N F F F F y 方向:)sin (cos sin cos θμθθμθ-=-=N N N F F F mg 由以上各式联立解得: A BL F I L BI F N m g F 5.16,6.6sin cos sin cos max max max max max == ==-+=有θ μθθθμ (2)通入最小电流时,ab 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此时静摩擦力N f F F '' μ=,方向沿斜面向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由平衡有: x 方向:)cos (sin 'cos 'sin 'min θμθθμθ-=-=N N N F F F F y 方向:)cos sin ('cos 'sin 'θθμθθμ+=+=N N N F F F mg 联立两式解得:N mg F 6.0cos sin cos sin min =+-=θ θμθμθ 由A BL F I L BI F 5.1,min min min min === 评点:此例题考查的知识点有:(1)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的确定;(2)临界条件分析的能力;(3)直流电路知识的应用;(4)正交分解法。 说明: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代数运算来解决矢量运算。正交分解法在求解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力时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建立坐标系时,一般选共点力作用线的交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并尽可能使较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这样可以减少需要分解的数目,简化运算过程。 二. 利用矢量三角形法处理斜面系统的变速运动 例2. 物体置于光滑的斜面上,当斜面固定时,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1a ,斜面对物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直线运动

专题一直线运动 『经典特训题组』 1.如图所示,一汽车在某一时刻,从A点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途经B、C两点,已知AB=3.2 m,BC=1.6 m,汽车从A到B及从B到C所用时间均为t=1.0 s,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汽车加速度大小为0.8 m/s2 B.汽车恰好停在C点 C.汽车在B点的瞬时速度为2.4 m/s D.汽车在A点的瞬时速度为3.2 m/s 答案C 解析根据Δs=at2,得a=BC-AB t2=-1.6 m/s 2,A错误;由于汽车做匀减速 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 均速度,所以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 B=AC 2t=2.4 m/s,C正确;根据v C=v B+ at得,汽车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v C=0.8 m/s,B错误;同理得v A=v B-at=4 m/s,D错误。 2.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A.在t1时刻,b车追上a车 B.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平均速度比a车的大 C.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同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 答案A

解析在t1时刻之前,a车在b车的前方,在t1时刻,a、b两车的位置坐标相同,两者相遇,说明在t1时刻,b车追上a车,A正确;根据x-t图线纵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可知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的位移相等,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B错误;由x-t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错误;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图线斜率不是一直比a车的大,所以b车的速率不是一直比a车的大,D错误。 3.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1+v2 2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答案A 解析根据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而运动时间相同,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A正确,C错误;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可以用v1+v2 2来表示,由图象可知乙的位移小于初速度为v2、 末速度为v1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故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v1+v2 2,B错误; 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甲、乙的加速度均逐渐减小,D错误。 4. 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2-x图象(其中v为速度,x为位置坐标),下列关于物体从x=0处运动至x=x0处的过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 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攻略,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一、知识板块:以小综合为主,不求大而全 第一轮复习基本上都是以单元,章节为体系。侧重全面弄懂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规律,熟练运用基本公式解答个体类物理问题。综合应用程度不太高。实际上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是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因势利导把知识进行适当综合。但要循序渐进,以小综合为主,不求一步到位的大而全。 所谓小综合,就是大家一眼就能审视出一个问题涉及那两个知识点,可能用到那几个物理公式的。譬如: 1.力和物体的运动综合问题(力的平衡、直线运动、牛顿定律、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问题; 3.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4.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5.气体性质问题; 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往复运动),曲线运动(类平抛、圆周运动); 7.直流电路分析问题:①动态分析,②故障分析;

8.电磁感应中的综合问题:①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单根、双根、U形导轨、形导轨、O形导轨;导轨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倾斜放置等各种情景),②闭合线圈穿过有界磁场(线圈有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有边界单个磁场,有分界衔接磁场)、(线圈有竖直方向穿过、水平方向穿过等各种情景); 9.物理实验专题复习:①应用性实验,②设计性实验,③探究性实验; 10.物理信息给予题(新概念、新规律、数据、表格、图像等) 11.联系实际新情景题(文字描述新情景、图字展现新情景、建物理模型,重物理过程分析); 12.常用的几种物理思维方法; 13.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物理方法。 二、方法板块:以基本方法为主,不哗众取宠 分析研究和解答物理问题,离不开物理思想,这种思想直觉反应是思维方法。平时学习中大家已经接触和应用过多种方法,但仍是比较零乱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地加于归纳总结,能知道一些方法的适用情况,区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其中要以基本方法为主。即必须掌握,熟练应用且平时用得最多的几种方法。 如受力分析法:从中判断研究对象受几个力,是恒力还是变力;过程分析法:能把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分析成若干简单的物理过程从而明确每个分过程该选用什么物理定理定律处理;状态分析法:对于应用守恒规律(机械能守恒、定质量气体状态方程)和物理定理(动能定理)处理的问题,正确选定和确定状态至关重要;控制变量的方法:当研究

物理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答案

实验基础知识 一、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1.构造:如图1所示,B为固定刻度,E为可动刻度. 图1 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mm.读数时估读到毫米的千分位上,因此,螺旋测微器又叫千分尺. 3.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0.01(mm). 如图2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mm,半毫米刻度线未露出,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2.0mm+15.0×0.01mm=2.150mm. 图2 二、游标卡尺 1.构造:主尺、游标尺(主尺和游标尺上各有一个内、外测量爪)、游标卡尺上还有一个深度尺.(如图3所示)

图3 2.用途:测量厚度、长度、深度、内径、外径. 3.原理: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 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多的小等分刻度少1mm.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个的、20个的、50个的,其规格见下表: 4.读数:若用x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K×精确度)mm. 三、常用电表的读数 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问题,首先要弄清电表量程,即指针指到最大刻度时电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压或电流,然后根据表盘总的刻度数确定精确度,按照指针的实际位置进行读数即可. (1)0~3V的电压表和0~3A的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相同,此量程下的精确度分别是0.1V和0.1A,看清楚指针的实际位置,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2)对于0~15V量程的电压表,精确度是0.5V,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即读到0.1V. (3)对于0~0.6A量程的电流表,精确度是0.02A,在读数时只要求读到小数点后面两位,这时要求“半格估读”,即读到最小刻度的一半0.01A.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一)

2019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一)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高三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的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这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主干知识,突破疑点、难点;关注热点和《考试说明》中新增点、变化点。二轮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二轮复习的思路模式是:以专题模块复习为主,实际进行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专题来复习:(1)力与直线运动;(2)力与曲线运动;(3)功和能;(4)带电体(粒子)的运动;(5)电路与电磁感应;(6)必做实验部分; (7)选考模块。每一个专题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结构分析;(2)主要命题点分析;(3)方法探索;(4)典型例题分析;(5)配套训练。具体说来,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部分,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

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动力学和天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如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 中的运动、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③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与运动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④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如通过粗略地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等。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分别安排不同的专题重点强化,这是我们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希望在这些地方有所突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