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家如何对经济作出贡献

语言学家如何对经济作出贡献

语言学家如何对经济作出贡献

是“立志当经济家,救国救民救自己”。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我亟盼和平建设新中国,坚决反对内战。由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使我的企望成了泡影。1948—1949年,蒋管区贪污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我几近饿饭。前面文章已有述及。高中毕业时的苍凉心境,时时压在心头。“毕业就是失业”已成现实,志向何在,成了我新的选择。当兵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海口市只知道当国民党的兵,不干。不当兵,不读书,年满18岁,国民党就要强行拉去国民党的壮丁。考大学,没钱,考入当时在海口即将迁至台湾的长白师范学院,虽然是全公费,但我在台湾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我大哥,大嫂等也反对,不愿去,也不敢去,怕被国民党骗去当炮灰。工作国民党政治工作,决不干;经济工作,没有本领;做生意没有本钱……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大学考试陆续招生。那时大陆已经解放,在海口市招生的有海南师范专科学校,长白师范学院、海南医学专科学校、私立海南大学等。那时大学入学考试没有统考,各校自行招生,时间也有先后。我们这些高中毕业生,在高考过后不去读书的人,就有被抓去当壮丁的危险。那时长白师范学院最早招生,其次是海南大学招生。前者我没有去考,我试考了海南大学。当时我想,不管能不能读,考了再说,如果被录取了,不读也光荣。考什么系呢?我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考经济系。那时我想得很天真,我想中国经济状况之所以落后是没有高明的经济学家,我要当经济学家,就首先把中国的经济治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我自己没饭吃的问题也解决了。那时报考经济系的人最多,竞争最厉害,我也勇敢地去考。结果我被录取了。这是我们白沙门村考上大学的第一人,也是我们里里外外亲属中考上

大学的第一人,大家为我高兴。我却先喜后忧。忧的是那时海南大学入学的学费要120元大洋,我从那里来?整天苦思冥想忧心忡忡,饭也无心吃。那时,我在我大哥和他岳父陈传灏先生(我平时随着大哥,大嫂的口叫他“阿爹”)开的“宝源行”帮忙。“宝源行”是专门卖香烟的,主要是为当时广州南星烟石等代销其产品,同时也作一些其它烟的零售。烟行很小,铺面大约只十四五平方米,二楼租住,三楼是房东。大哥的岳父是经理。他有丰富的经验,只读过私塾两三年,但写得一手好字。这个店共有五人。大哥是作内外公关工作的。“阿爹”的儿子,即大嫂的哥哥陈家克,比我大三岁,比我大哥小三岁,读过小学,当店员,负责柜台售货。另请一位老先生当会计,一位厨工。大嫂的宗兄陈家传,全店就是这样五人。1947年底开张,资金很少(多少我不知道),且主要是“阿爹”的。我高中毕业后,就回海口,平时都在这店里帮忙,主要任务是装箱、运送、站柜台零售。饭在店里吃,夜里和厨工睡在二楼看守店。此店自开业后,还算顺利,赚了一点钱。海南大学在海口市,离店不远。我考上大学经济系时,我大哥和他的岳父都不知道。我不敢告诉他们,大哥那时已有两个孩子,负担很重,怎能还要他负担我读私立大学的学费呢?对大哥的岳父,我也不好开口。读书的学费等无着落,心里老是纳闷。有一天,在吃饭间,“阿爹”关心地问我:“勇飞,我看你近几天心情不好,有什么事你跟“阿爹”说说。”我向来尊重“阿爹”,他是很正派的对人对事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但心地又非常好,处处为别人着想。他特别爱才,见我读书不错,在店里帮忙又勤劳,很喜欢我。尤其是写字,店里“阿爹”第一,会计老先生第二,我算第三。我大哥和家克哥均未读过中学,字当然我好一点,店里的烟装箱送给客户要在箱上用毛笔写明地点和宝号名,这任务便多由我来担。我对“阿爹”从来不说假话,他问我,我也只好如实回答。我

说:“我已考上海南大学经济系,但没有钱去读。”“阿爹”一听说我已考上大学,而且是经济系,很高兴。“阿爹”家祖辈不算太富裕,也没有人读过大学,我能上大学,对蔡家、陈家都添了几分光彩。于是他问我:“学费要多少钱?”我说:“120银元(大洋)。”他听后沉思了一下自言自语:“学费那么高?”接着他面对我大哥说:“想想办法看。”饭桌上的人都高兴,并赞扬我:“考上大学,不错不错!”至于经济问题,大家都觉得辣手。我也不敢过高企望。开学将至,通知发来,限定报到时间。“阿爹”得知后千方百计筹钱,在报到截止日的前一天,他已和我大哥筹足120银元,叫我大哥交给我去交学费。突如其来的喜悦反使我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大哥将120元一筒的银元放在我手里,叫我快去报到。我真有说不出的感谢“阿爹”和大哥的深情。马上去找同学王零,他也考上,学费他姐姐早已为他筹备好了。我们两个作伴一起前去报到。从此我就走上学经济学的道路,立当经济学家的大志,做着将来怎样以自己经济学的本领去富国强民的美梦去了。

第三次是立当语言学者的大志。1950年初,各系科分别并入广州的有关学校,经济系并入广州华南文理学院。从海南到广州的路费等由学生各自负担。此时“宝源行”已接近倒闭,我路费也筹不起,说到广州华南文理学院读书费用很大,读不起。怎么办?那时海南师专不迁,全公费,海南大学学生愿意转入该校读书的,也同意。我想:我语文水平差,文章写不好。读经济系当经济学家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方可。于是我与王零商量,一同暂时入海南师专读文史系,待有经济条件时再上广州读经济系。两人志同道合,便转入该院就读,我大哥等也同意。读了一个学期,经济更困难,便休学教书赚了一笔钱。1952年复学,秋季奉命转入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全公费,吃饭也免费。不能转入华南文理学

院。故当经济学家的梦已成泡影。后来不想当经济学家还有一个原因,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实行国家计划经济,一切按国家计划办,读经济系出去只能当会计,出纳等,没有多大用处,不能发挥经济学家的作用,所以,我也就放弃这一志向,改学中文。中文包括语言文学,面很广,宜有所侧重。读书时代喜欢文学。1952年中山大学分中文系和语言系两系,任我们选择入何系读,我选了中文系。到大学毕业工作时,我才开始侧重语言方面。原因之一:1954年我被分配到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同时分配到中文系来的有七人。系里最缺的是教语言的教师。语言教学解放后才比较重视,1954年开现代汉语课在全国高校中还算是新课程,没有现成教材,教师要自编,困难大,中山大学和四川大学来的四位都不愿意教。我虽不才,但勇挑了重担。从此踏上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征程,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于斯,这就算是我的终身大志罢!而语言教学和研究又是一个大范畴,我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力所能及与国内外学者共筑大厦,虽获一些成果,不足与前贤能者相比,仅尽心尽力而已。为实现此大志,其间因势利导,出一些小志、奇志、度过难危。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语言学名家

洪堡特 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 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索绪尔 在语言学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他所作的三个区分: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 和历时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索绪尔也是符号学的先驱,他提出的所指与能指的区别标志着符号学的诞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种符号系统,语言学无非是一种符号学。按照他的观点。语言单位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他把概念称为所指,把音响形象称为能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他把这两者的结合成为符号。 在语言学之外,索绪尔的魅力似乎更甚于在语言学之内。哲学与其他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与索绪尔是一脉相承的。 索绪尔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开创者,他的魅力似乎一直在被发掘之中,从最先在语言学上全面接受他的理论的特鲁别茨科伊到将他介绍向更广阔领域的哲学家梅洛—庞蒂,都认识到了他的伟大,但也许都没有预料到,他的魅力会这么持久而深刻。 在这之后,对语言的研究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而索绪尔也被人们称作是“现代语言 学之父”。 罗曼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1896-1982) 是位著名的俄罗斯语言学家,兴趣著作广泛,後移居到斯洛伐克共和国与美国,他是?莫斯科语言学圈?的主导者,也是布拉格学派的创建人,以他对语言学、文学理论、结构语言人类学、符号学的贡献来说,堪称二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D.A.Wilkins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lots of things can't be express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expressed(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内容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都表达不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好比砖头之于大厦,No bricks,no mansions.”词汇量的不足会严重制约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会令考生们在各类考试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有的学习者为了扩大词汇量去背词典,而有的学习者则寻找捷径,希望在短时间内攻克词汇关。然而,英语学习没有捷径,但有弯路,能够避开弯路,就等于走了捷径。学习的真谛在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英语单词记忆的两个方法:1目标量化分解。所谓目标量化分解,:将690个重点高频单词,分成了24个列表,每个列表It含有30个单词。考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可以做到目标明确,量化执行,可以衡量,控制进度。2按记忆周期重复。有两句话,非常适用于背单词:一、复习和重复,胜过掌握新东西,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6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9%。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9%。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中国语言学的话语权危机

中国语言学的话语权危机

中国语言学的话语权危机 江结宝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有人指出,中国语言学在相关领域处于“集体失语”状态,换句话说,中国语言学缺乏应有的话语权。 什么是话语权?话语权,“朴素的理解无非就是说话的权力和权利、说话的资格和机会,还有说话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对于国际社会、政府大众、相关领域的。”⑴或说,话语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言权,二是影响力,三是话题权。⑵ 一、危机表现 初步梳理,中国语言学话语权的危机,可有如下表现: 1、学科上的附庸地位 在国家学科目录上,语言学不是一级学科,从属于文学。“语言学史把传统的语文学说成是经学的附庸,而今进入阶段,语言学在学科设置上又成了文学的附庸,仍然是处在附庸的地位。”⑵ 2、语言规划中的失语状态 语言规划,又称语言计划。“政府和社会团

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学进行的各种规范和管理工作和活动的统称。……(语言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即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二是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即语言文字本体的改造和完善……。”⑶从学术上看,语言规划可是地道的语言学的活儿,“但是不少学者感到,语言学界在国家语言规划中似乎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⑵ 3、语言教育领域中的失语或弱声现象 这里说的语言教育领域包括母语教育、外语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和国际汉语教育等。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指出:“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在语言教育领域对语言教育的某些语言政策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出现集体失语的现象。比如,关于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关系问题,关于对外汉语教育50年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育时期,语言学家们还有点话语权,到了国际汉语教育时期,专家的声音却比较少了。”又说:“汉语国际传播问题不仅仅是汉语教育问题,它是涉及国家的安全和语言战略的重大问题,但是在这个领域,我们几乎听不到语言学家们的声音。”⑷ 4、中学语文教育中弱化现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语言教育在中等教育中很受重视,一度曾打算像前苏联一样,语文教学实行文学与汉语分制开课。后来虽不分制,语言知识教学一直很受重视,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高考题仍然出现语言知识类题型。但是,自上世纪末以来,在“淡化语法”观点的影响下,语言知识的教学逐渐弱化和淡出,教材中虽然还有些相关内容,而实际教学几乎没人当回事,因为中 1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 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 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 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 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 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 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 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 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 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 《国文法之研究》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 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 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李荣音韵学家、方言学家 《切韵音系》、《汉语方言调查手册》、创办了《方言》杂志 李行健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廖序东方言学、教学语法研究、楚辞研究 《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楚辞语法研究》 林焘汉语音韵学、现代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语音学教程》、《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北京语音实验录》

外国语言学家

鲍厄斯 鲍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1886年移居美国。在德国海德堡、波恩和基尔等地完成学业,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对地理也感兴趣,后来迈进了人类学的领域。曾任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副馆长、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学馆馆长、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纽约科学院院长等职。1842年去世,享年84岁。 鲍厄斯研究南北美印第安人的体型,认为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体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组织并参加"杰塞普考察队",研究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主持考察报告的撰写。 鲍厄斯从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描写了上千种没有文字材料的印第安语言。通过实地调查,鲍厄斯确立了描写语言结构的原则: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他自己的结构,不能也不该用其他的语言结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这种语言,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对语言学家来说,研究每种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者最重要的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鲍厄斯指明了描写语言学的目的和道路。 鲍厄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并为这本手册写了序言。这篇序言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早期的经典文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种族和语言、语言的特性、语言的分类、语言学和人种学。鲍厄斯还著有《儿童的成长》、《原始人的心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鲍厄斯从人类学出发来研究语言,他把语言学只看成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方法,但他推动了语言共时描写的研究。可以说鲍厄斯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早期奠基人,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揭开了序幕。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威斯康星大学一面进修一面担任德语助教,在那里,他结识了普鲁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响决心研究语言学。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1927--1940),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1940--1949)。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简介

王力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他从事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为中国语言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力,字了一,原名祥瑛。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县 农村。父亲王炳炎,是晚清秀才。王力少年时家境已败落,他14 岁高小毕业后无力升中学,在父亲办的小杂货店里帮了1年忙。 17岁当私塾教师,21岁时被本县著名的李氏开国学校聘为高小教 师,业余刻苦读书。 1924年夏,王力考进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科,不久卷入驱 江(江亢虎)学潮,被学校开除,转入国民大学。因成绩优异, 学校破格将他从专修科拔入本科。1926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国学 研究院,受赵元任的影响,坚定了献身语言学研究的信念。 1927年夏,王力在清华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音 学。1932年,王力完成用法文写成的数十万字的论文《博白方音 实验录》,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秋,王力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任教。1937年芦沟桥 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王力随校先到长沙,在清华、北大、南开 三校组成的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初到桂林,任广西大学文史地 专修科主任,同年中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9年到 1940年,王力利用休假去越南河内远东学院研究东方语言,主要 研究汉越语。1940年回到昆明,仍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 后,王力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从广州到北 京,任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1962年任北大中文系副主 任。其间他曾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部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10年动乱中,他受到迫害,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学术研究。1980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底赴香港讲学,1981年10月赴 日本讲学,均受到盛大欢迎。1986年5月王力病逝于北京,享年 汉语史、语言学史、文字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著述等身, 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王力最早的语法学著作《中国古文法》,即提出了活文法与 死文法的区别等新观点。他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批评了马建 忠以来用汉语比附英语的毛病,倡导研究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指出了中国文法研究的新路。此后他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 词》,提出了上古汉语没有系词的不刊之论,并指出语法是发展

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了实用的目的的。这与经济基础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先王之道”被认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法宝。即使是提倡变法的王安石,也主张“当法其意”(《上仁宗皇帝书》)。要法其意,也就必须通《经》。通《经》必先识字;识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非通过这个手段不能达到通《经》的目的,也就无从确知“先王之道”。张之洞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韵始;欲通音训,必自《说文》始。”这种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的前身是语文学(philology)。语文学与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又叫文献学、语史学、传统语言学);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语文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小学。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有关系。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六书。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到了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训诂是研究字义的,字书是研究字形的,韵书是研究字音的。但是,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三者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 一、语文学的萌芽 语文学在先秦还没有产生。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去古未远,而且书籍很少,人们还不感觉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即还没有产生语言研究动因。但是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已经萌芽。 首先是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孔子、孟子解释字义,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即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但也反映了古代有关语言、字义研究的萌芽。 其次,作者也可以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左传》和《韩非子》对“武”“厶”等字的解释虽然都被《说文》引用了,但也不一定就是正确地说明了古人造字的原意,很可能还是牵强附会。这也说明了,作者在讲字形的时候,也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政治的目的。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则是对古书字义的解释。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语言、文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关于文字的起源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传》:“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成果与名著归纳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瑞士语言学家。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875-1876年在日内瓦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1876年加入巴黎语言学会。1876-1878年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语言学,在那里结识了青年语法学派的重要人物布鲁格曼、奥斯脱霍夫等人,和他们共同从事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工作。1878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1880年以论文《论梵语绝对属格的用法》获莱比锡大学最优生博士学位。1881-1891年他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讲授历史比较语法,培养了众多的比较语言学专家。1891年回国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讲授梵文和比较语法。 从1907年起,他曾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但没有写成讲义,1913年他因病去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提出了全新的语言理论、原则和概念,为语言的研究和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后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语言理论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什么是语言形式?概言之,就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后来有广泛影响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以索绪尔的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今天被称为"索绪尔语言学",也称"索绪尔主义"。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不只限于语言学,现代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并采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的结构。 本书著者是现代语言学奠基人、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绪尔1906-1907、1908-1909、1910-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连续三次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但并没有写成书籍或讲义,到1913年去世后才由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同学们的课堂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他材料编辑整理而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 该书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1922年在巴黎出第二版,其后还连续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1949年出第五版,各国语言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中译本于1980年出版。 全书从序言到索引和目录,一共只有331页。其中除"绪论"外,分为(一)一般原则,(二)共时语言学,(三)历时语言学,(四)地理语言学,(五)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等五部分。 "绪论"简单叙述语言学的历史和它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语言学的对象、言语行为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文字表现语言和音位学。一般原则部分主要讲语言符号的性质、符号的不可变性和可变性,以及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中的种种理论问题。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

中國古代語言學家選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荀子(約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名況,世尊稱荀子、荀卿,或稱孫卿,戰國趙人,曾到過齊、秦等國,晚年應春申君之召入楚為蘭陵令。荀子是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語言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正名篇》一文中。該文著重討論了詞與概念、語言與思維、方言與共同語的關係,指出“名”與“實”的聯繫是“約定俗成”,這一學說正確揭示了語言的社會本質,是我國古代語言研究的第一塊理論基石。 揚雄(前五三-公元十八年)或作楊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辭賦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好學深思,善辭賦,官給事黃門,曆成、哀、平三帝。新莽時召拜大夫,後貧病而終。著作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訓纂篇》、《別字》、《苍頡傳》、《法言》、《太玄》、《甘泉賦》、《長楊賦》、《羽獵賦》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餘字(今本十三卷,一萬一千九百餘字),歷時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漢語詞彚和方言的寶貴資料,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學專著,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傳至今。《別字》、《訓纂篇》、《蒼頡傳》等三種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劉歆(約前五三—西元二三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西漢目錄學家、古文經學家。沛(今江蘇沛縣)人,楚元王交五世孫,劉向次子,幼承家學,善著文,博通詵書。成帝時為黃門郎,後歷任中壘校尉、京兆尹等職。曾奉詔與父劉向同領校群書,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校理六藝群書,並在劉向《別錄》基礎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具體包括輯略(總論)、六藝略、諸子略、詵賦略、術數略、兵書略和方技略。原書早佚,主要內容多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在經學方面,劉歆為將《左傳》、《毛詵》、《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書立於學官作出過巨大的努力,同時著有《春秋左傳注》、《爾雅注》等書,均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許慎(約公元五八-約一四七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偃城縣東)人,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博通經籍,先後任郡功曹、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世稱“許祭酒”,曾校書東觀(皇家圖書館),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語。許慎的主要成尌是《說文解字》一書,該書建立了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的理論並按照這種理論對書中所收九千餘字逐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每個漢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析漢字為五百四十部,創立了部首檢字法。這些成尌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语言学家谢里曼的一些资料

语言学家谢里曼的一些资料 1822 谢里曼1月6日出生在新布科夫(Neu-Buckow) 1831 他的母亲去世 1836-1841 在福尔斯腾堡当店员 1841 去汉堡。后乘船遇到海难 1842-1846 在阿姆斯特丹 1842 学会英语和法语 1843 学会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 1844 进入B·H·施罗德公司从商。学会俄语 1847 第一次订婚 1850 他哥哥去世。去加利福尼亚旅行 1851 在美国 1852 第一次结婚 1854 学会瑞典语和波兰语 1855 儿子出生 1856 学会希腊语 1858-1859 学会拉丁语和阿拉伯语。去瑞典、意大利、埃及和雅典旅行 1859 大女儿出生 1861 二女儿出生 1863 结束从商 1864-1865 环球旅行:印度、中国和美洲。出版《中国和日本》 1866-1871 在巴黎。学习考古学 1861 去希腊和特洛伊。在伊萨卡(Ithaca)发掘。出版《伊萨卡、伯罗奔尼撒和特洛伊》。获博士学位。离婚 1869 第二次结婚 1870 父亲去世 1871 安德洛马赫出生 1871-1873 在特洛伊考古发掘。普利阿姆(Priam)的宝藏。出版《特洛伊的古物》 1874 在迈锡尼试验性发掘。同土耳其人打官司 1876 在迈锡尼发掘皇陵。出版《迈锡尼》 1878 阿伽门农出生 1879 同微尔和(Virchow)一道在特洛伊发掘。发表《伊利奥斯》(Ilios) 1880 在奥尔霍迈诺斯(Orchomenos)发掘 1881 将特洛伊古物收藏赠送德国。获柏林荣誉市民称号 1882 同多尔普菲尔德联合在特洛伊发掘 1883 出版《特洛伊》。安克斯哈根(Ankershagen) 1884-1885 在梯林斯发掘 1886 出版《梯林斯》 1887 去埃及旅行 1888 同微尔和一道去埃及旅行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 人物简介童年时期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一年后正式升入中学,与后来同样成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同学。周有光读中学的时候,学校有两个特点,第一,当时提倡国语,可是没有人讲国语,老师教书都是用方言;第二,当时已经提倡白话文,老师也提倡,可上课学的都是古文,写文章一定要写古文,儿女给父母写信一定要写文言,写白话文在那时是大不敬。但是有一位老师思想很新,经常宣传白话文,对周有光接触新的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从事金融1923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语言学。在大学读书时,周有光积极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33年4月30日,与张允和结婚。结婚后夫妇同往日本留学。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周有光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但河上肇在1933年1月就已经被逮捕入狱,周有光未能如愿作成河上肇的学生。1935年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上海银行有兼职,参加了反日救国会(章乃器小组),女儿小禾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带全家逃难到四川,先在新华银行任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主

管四川省合作金库。1945年抗战胜利复回新华银行工作,先后被派驻纽约,伦敦。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1946年,周有光被新华银行派往欧洲工作,在那里,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自学。1949年解放军攻占上海后回国,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并在上海新华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兼职。 专修语言1954年,因为之前已发表、出版过一些关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周有光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1955年10月,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放弃了在上海的经济学教学工作。这一变动无意中帮助周有光躲过了1957年开始的,在上海以经济学界为重点的“反右运动”。195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于1961年出版。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周有光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汉字改革课程,其讲义《汉字改革概论》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三百余年汉语拼音字母的演进史和中国人自创拼音字母的历程。1969年被下放到宁夏平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确如此,开展课外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认知能力。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另一只翅膀。 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识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 然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一部分小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甚至不看课外书。有的小学生借不到书,我市公共图书馆很少,对少年儿童开放的更少。多数家庭没有藏书或不常购书,小学生在家无书可读。一部分对儿童比较重视的家长为学生购一些书,但购买的主要是跟学业直接有关的书籍,小学生常常没有课外书可看;作业太多,无时间看。随着年级地升高,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繁琐的作业挤掉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更由于缺乏教师有效地课外活动指导,许多学生没有兴趣看课外书,看电视的时间多于课外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今,《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三个学段145万字课外阅读既有量的保证,又有质的提升,因而我们对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这个课题进行了探索现代科学家曾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二十那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专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现代人除了承袭古人的“苦学”精神,而更要拥有比古代文明得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做到对知识理解、消化、吸收、应用乃至创新,从而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益。因此,只有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到常规指导和专题指导相结合,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成效,并使之形成能力: 1、交给学生读的方法:〔1〕浏览性的泛读。这是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方法摘录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2〕探求性的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要求“一目十行”,通过长期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大大提高,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多看点自己喜欢的书,真是一举两得。〔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著书篇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4〕朗读和默读紧密结合。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美美地诵读,培养他们的预感,并和默读相联系。

当代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联系地址

当代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联系地址(2010-03-16 12:58:01)转载▼标签:上海师范大学五院语言学家语用北京市校园 曹广衢550025 贵阳市贵州民族学院民语系 曹广顺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曹志耘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陈保亚100871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陈昌来200234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陈章太100010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语用所 陈至立100000 北京市西单国家教育部 戴庆厦100081 北京市西郊白石桥路27号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学院 邓守信台湾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华研所10610 丁邦新香港九龙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段业辉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 冯爱珍100170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出版部 傅爱兰100081 北京市西郊白石桥路27号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学院语言学系 郝铭鉴200020 上海绍兴路74号《咬文嚼字》主编 侯精一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胡明扬100007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红1楼丙组8号 黄昌宁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蒋平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文化系 蒋严香港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 金基石柳英绿133002吉林省延边大学汉语系 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 江蓝生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李如龙361005 厦门市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行健100010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语文出版社 李宇明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 萧国政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 厉兵100010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语用所 刘丹青200234 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刘坚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刘叔新300071 南开大学文学院 陆丙甫200234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陆俭明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五院中文系 鲁国尧210008 南京市南京大学中文系 潘海华香港九龙达之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 潘悟云200234 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齐沪扬200234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钱冠连510421 广州市广州外语学院《现代外语》编辑部 钱乃荣上海大学文学院 钱曾怡250100 济南市山东大学中文系 裘锡圭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五院中文系

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与其场景框架语义学之简要介绍

?Charles J. Fillmore Charles J. Fillmore (born 1929) is an American linguist, and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61. Professor Fillmore spent ten yea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in 1971. He has been a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Dr. Fillmore has been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 the area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He was a proponent of Noam Chomsky's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during its earliest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phase. In 1963, his seminal article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al cycle, which has been a foundational insight for theories of syntax since that time.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the theories of Case Grammar (Fillmore 1968), and Frame Semantics (1976). In all of his research he has illuminate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role in motivating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His earlier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 Kay and George Lakoff, was generalized into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He has had many students, including Laura Michaelis, Chris Johnson, Miriam R. L. Petruck, Len Talmy, and Eve Sweetser. His current major project is called FrameNet; it is a wide-ranging on-lin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lexicon. In this project, word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mes they evoke. Data is gathered from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annotated for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and stored in a database organized by both lexical items and Frames. The project is influential -- Issue 16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was devoted entirely to it. It has also inspired parallel projects, which investigat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Spanish, German, and Japanese. Frame semantics Frame semantics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 that extends Charles J. Fillmore's case grammar. It relates linguistic semantic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he basic idea is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word without access to all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that word. For example, one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word "sell" withou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transfer, which also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 seller, a buyer, goods,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ey and the goo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and so on. Thus, a word activates, or evokes, a frame of semantic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specific concept it refers to (or highlights, in frame semantic terminology). A semantic frame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that specif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a denotatum,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nteractions with things necessarily or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 (Keith Alan,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A semantic frame can also be defined as a coherent structure of related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such that without knowledge of all of them, one does not have complete knowledge of any one; they are in that sense types of gestalt. Frames are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So the commercial transaction frame is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ords not only highlight individual concepts, but also specify a certain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frame is viewed. For example "sell" view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ler and "bu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yer. This, according to Fillmore, explains the observed asymmetries in many lexical relations. While originally only being applied to lexemes, frame semantics has now been expanded to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other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linguistic units and has more or less been integrated into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the main semantic principle. Semantic frames are also becoming used in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example in Gellish,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definition models' and 'knowledge model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