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青少年学习适应指导

第三章 青少年学习适应指导

第三章青少年学习适应指导

●什么是学习适应?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呢?

●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

●如何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个体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也是每一个人终身都要面对的事情,所谓“学不可以已”。然而,学习是需要艰苦的付出、不懈的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尤其

是在面临激烈竞争的今天。因此,在学习中每一个体都会面临许多挑战、遇到许多困难,并由此构

成对其意志的考验。其结果是,有的人能很好适应学习的各项要求,学得轻松自由,且成绩优秀,

而有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却难以适应,致使其紧张焦虑,厌学苦学,且成绩平平,有的人虽然学得认真、勤奋努力,却并不一定出类拔萃、名列前茅;如此等等,都涉及到个体的学习适应问题。本章

针对学习适应问题,分析了青少年学习适应的特点,提出帮助青少年有效适应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节青少年学习适应概述

一、学习适应的内涵

【案例】

独生子小舟是个居住环境优越、家庭经济富裕的孩子,家长非常重视对小舟的培养和教育,期望他早成材,成为优秀人才。在小学表现不错的小舟,自升入某初中后,由于他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很快出现了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精神萎靡;在学习中焦急忧虑,神志恍惚,坐立不安;对待人生消极自卑,行为懒散,出现了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的成长和发展。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所谓适应就是主体对外部变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①。心理适应包括生活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工作适应等,其中,学习适应是青少年心理适应的重要内容。

“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有学生、学习环境和自我改变三个部分。青少年能否适应学习,与其学习适应性有着紧密联系。所谓“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是个体克服种种困难以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性,或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②。

至20世纪90年代,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引起了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较好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是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不良、达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③“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学习方法科学,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才。”④有调查资料表明⑤⑥,我国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适应问题:他们欠缺学习热情、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最终导致其学业不良。教育实践表明,学习适应问题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巨

①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112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②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328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③田澜,肖方明,陶文萍,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41-44

④王惠萍等,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应用心理科学,1984,4(1):59-64

⑤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7,(2):60-63

大的消极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学习进步,导致学业不良,而同时又严重制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此类问题,并调查研究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改进和推动作用。

学习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的方面:①

1.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2.有无积极的学习热情

3.学习的计划性

4.课堂听讲的方法

5.阅读和记笔记的方法

6.记忆和思考的策略

7.应试的方法和策略

8.学习环境的影响

9.个性特征对学习的影响

10.身心健康状况

【案例分析】

小舟进入初中后,面对的教学环境改变了,老师的教法改变了,学科增多了,学习内容更抽象了。但他还是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依赖于爷爷奶奶的辅导学习,因而导致了学习适应不良。加之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便产生了自卑心理。小舟的变化和表现正好反映了青少年学习适应不良的一些具体特点。

所谓学习适应不良亦称为学习适应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不能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而导致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达不到应有发展水平的学习干扰现象。②大量研究表明,学习适应不良主要有以下表现③:

1.学习能力感下降,学习成绩极度下滑;

2.学习效率降低;

3.厌学情绪膨胀。即情绪上表现为害怕学习,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冲突面对眼前的学习困难产生紧张不安、慌乱惧怕的心理,总是在想:“为什么成绩下降”“为什么别的同学都不喜欢我”“老师、家长该拿我怎么办”等。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和对自己过分的指责而产生自卑感、失败感、内疚感甚至负罪感。

4.身心健康问题。如莫名其妙地发呆,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减少,集体场合不愿发言,不合群,与同学玩不到一块等。有的同学则进一步发生生理功能性的异常表现。比如上课头晕、脑胀,入睡困难,感到有腰酸背痛、心悸、乏力、腹泻等症状,但身体检查却又查不出任何躯体疾病。

学习适应不良主要出现在学段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能否调整身心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将极大地影响以后学习的顺利进行。深入分析青少年学习适应的特点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引导青少年取得学业成功。

二、青少年学习适应的特点

由于青少年时期处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个体发展成才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了给以后踏入社会做好铺垫,青少年要大量的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加重及个体生理

①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328~330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②田澜、张大均、陈旭:《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交与干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1389-1392。

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对青少年的学习适应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环境的依赖性逐渐降低独立性要增强

在环境方面,中学的管理方式、作息制度、守则规范等有别于小学,中学老师再不像小学老师那样实行家长式的看管,不和学生们在教室里“连轴转”,自习往往也无老师到场,那些在小学自制性差、依赖性强的同学常难约束自己,容易违反纪律。①而大学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思想、性格、习惯互不了解,大都远离父母和原来生活的环境,大学对学生的自觉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缺乏家庭的管束,也要求大学生降低对学校、家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对学习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

小学课程少,内容浅显,且形象、具体。到了中学,课程增多,且各科内容较为抽象、概括,难度大、不好学,需要中学生更多的理解、分析、思考;需要端正学习态度,科学分配时间,科学用脑。②面对众多而复杂的学习内容,良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这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达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老师不再像中学老师一样的从旁辅导,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这时,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良好自我定位的要求逐步提高

良好自我定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阶段跨越上,青少年从低一级学校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必然对新的学校生活充满着向往和希望,但同时也会出现不适应。其中以初中新生和大学新生表现得最为明显。③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会体验到一种“权威人士现象”(top-dog phenomenon)的变化,即从小学时的“老大哥”地位转变为初中的“小兄弟”地位。这会使很多学生对学校生活、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中学进入大学,大学新生往往带着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的自豪感跨入大学校门,进入大学后,开始颇有几分优越感,往往把成才的道路看得一马平川。但一旦开始学习,很快发现“高手云集”,以前的优势没有了,有的因为第一次考试就不理想,就使他们不知所措,焦躁不安,自信心下降。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产生的消极情绪,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就,又影响到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现代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教育也就提高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广大的大、中学生能否对学业上的成绩与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归因,对自我的正确定位,直接影响到了其成长成才。

在这样的趋势下,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及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疲倦、、焦虑、忧郁和无力感等。它们对学生的学校以人格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④学习适应不良,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由于直接地影响学习,使学业不良,如不及时调适,会导致休学、留级,甚至由厌学而辍学,拖延下去,严重的可发展为神经官能症,故必须及时予以调适,以确保这类学生人生的健康发展。

上面案例中的小舟,其表现出的学习适应不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小学升入初中,以初二

的学生中常见,这时他们原有的适应机制,如小学的学习方法,依赖长辈辅导学习等不适应了,而

新的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尚未建立,于是导致了学习适应不良。面对小舟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辅导措施】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小舟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作业环境。让小舟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住在一起,这样做既避免了爷爷奶奶对他造成的负面影响,又加深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从根本上杜绝了家庭作业由爷爷奶奶代做的现象。

①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430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②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430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③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429~43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其次,寻找积极的内在对话,向小舟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诸如:“我小学成绩很好,说明智力不差。”对自身进行积极的定位。

第三,学习新的技巧。使小舟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有条不紊地学习。

同时,从4个方面对他进行了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是晚上做作业,让他关起门,在他的卧室兼书房里完成,同时希望父母不要打扰他。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制能力。

二是考试前的复习,重点培养他在外界因素制约下能按学科程序流畅地完成家庭作业,以适应考场的答卷心理。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预习→提问→阅读→自我复述→测验的目的。

通过跟踪三年的辅导,小舟变得比较斯文,有修养,人际关系和谐,无论是与同学、与老师、与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及朋友相处得都很好,思想也比较成熟,中学生的行为规范也较到位,学习成绩从初一时的中下水平,上升到中上水平,初三升学考试成绩竟然达到了区级重点高中投档线,进入了理想的高中。

第二节青少年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指导

一、学习动机概述

【案例】

张某,男,16岁,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高中时,满怀激情,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几个月后,他发现高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变得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原来,他在初中时是普通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羡慕,老师器重,他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到了重点高中,同学们都是佼佼者,他的比较优势就不存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他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

张某表现厌学甚至退学,主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不适应等挫折使他失去了自信心,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有怎样地作用呢?

(一)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动机(或动机作用)(motivation)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一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①。动机主要有三种作用②:

1.激发行为: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动力,它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

2.行为定向:动机使有机体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

3.维持行为:动机使有机体保持适当的行为强度直到选择的活动得以完成。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③。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使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当有机体出现某种需要时,便会作出某种行为以寻求满足,消除不平衡状态。当一个人渴了的时候,即体内出现了一系列与渴有关的生理不平衡状态,在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驱使下,这个人会四处寻找解渴的东西,此时,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291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80~8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内在的生理需求成了他寻求水源这一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除了有机体内部的需要外,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incentive)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按其性质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令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且能由接近而获得满足者,该刺激即称为正诱因(positive incentive);诸如食物、玩具、金钱、考试分数。凡令个体逃离或躲避的刺激且能由逃避而获得满足者,该刺激即称为负诱因(negative incentive);如电击、苦药、罚单等均属之。①任何人的学习,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对起来,被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②。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尤其当学生不存在智残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量研究发现,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关于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些学习可以不靠动机给予力量。如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中,动物仅依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暂时联系而产生学习。某些没有经过组织的短期学习,如学习某个单词,当时并没有要学习的意向,常是偶然获得的。大部分心理学家则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谈不上。③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Uguroglu,M.&Walberg,H.)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④因此,学习动机对于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学习豪无兴趣、对知识没有半点儿需要和渴求的人,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也很少发现从未接受和体验过外在的促进、支持和鼓励的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功。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影响学习效果。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

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

求有关的信息。很多研究的结果都已证明,动机水平高

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

有坚持把学习任务最后完成的学习毅力。有些学生之所

以学习成绩不良,其原因即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在学习

中不能克服困难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

第三,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讲,动机

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不总是

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295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1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③张大均:《教育心理学》,8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学习要通过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中介因素而实现。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推断动机作用的强弱。

动机水平与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和多德森(R.M.Yerkes & J.D。DOd50n,1908)的研究表明(见图),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下降。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另有一项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

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往往与此有关。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加的压力太大。过高的目标、过分的压力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带来延误儿童终身的心理障碍。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的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同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年级越高,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动机就越占有支配地位,并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与学习结果直接有关的具体人和事的影响,如某些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父母或亲友的赞扬,而另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喜欢授课的老师。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在起主导性作用。到了初中,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归宿感及荣誉感增强了,他们在同龄人中已取得一定的地位,新产生的与社会要求一致的需要,就逐渐成为推动其学习的巨大动力。而高中阶段,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更富有社会性,他们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职业定向,其学习动机便与未来的工作或学习有了更加密切的关系。这时,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都发展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指向性也更加明确。这一年龄阶段,在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学生可以形成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祖国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的主导活动是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分化,表现出4种类型:①

学习动机不太明确。比如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要求,或是为了混日子,混到毕业可以找到工作上。

学习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比如学习是为了班集体、团组织,或不给集体丢脸,学习是为了入团或不受指责等。

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比如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前途等。

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比如想到学好文化知识就能为祖国做出贡献等。其中社会性学习动机最突出,并且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其理想有密切联系。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近景性动机占主导逐渐向远景性动机占主导推进,并在少年后期发生质变。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前者是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这类学习动机比较具体,效果比较明显,但作用不够持久;后者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联系的动机,这类学习动机比较抽象,但作用稳定而持久,不易受偶然因素和情境变化的干扰①。

研究发现(周国韬,1993),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②:

(1)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和从事某种活动感到有乐趣,如学生感到动脑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

(2)学习能力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知,如学生感到自己在作业上不吃力。

(3)外部目的:学习是为了获得他人尊敬、称赞等学习以外的目标,如努力学习是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自己。

(4)知识价值观: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知,如觉得学习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德西(E.L.Deci)认为,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能力感和自我决定感。研究发现,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好奇心强、喜欢挑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性,能在学习中获得很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2)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因素引起。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它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避免家长处罚带来的不愉快必须学习。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作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张某,其学习的动机就是来源于“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这一外部学习动机。一旦这一目的受到威胁或者不能实现,其学习的动机就彻底消失,所以他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以至于最后退学。

下面是一些学生为什么学习的原因:

A.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

B.知识本身的吸引力;

C.取得高一级学习的资格――升学;

D.获得毕业文凭;

E.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F.父母或老师要求我学习。

如果你选择了A和B,则你属于内部动机型,你想要的回报是学习本身,如果你选择它们,你可能会感到心里很踏实;如果你选择了C、D、E、F,则你属于外部动机型,表明你的学习原因对你很重要,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8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周国韬:《初中生学业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3年6期,344—349页。

但是得到回报的时间较长,你可能会逐渐感到学习很枯燥;尤其是如果你仅仅选择了F,表明你很可能是一个厌恶学习的人,你根本不想学习,你之所以学习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为之。

其实,面对学习,许多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具有适应上的困难。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积极的内部学习动机,而是被一些外在的要求所左右,甚至仅有外部的学习动机。其实,这也是学生厌学的心理根源。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小故事】:暑假里,上中学的小王和他的一群伙伴一起到郊外玩,正当他们玩得很愉快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同学小李哭了起来,说是必须要赶紧回家。

她急着说:“天啊!我竟然忘记了时间,今天的功课我还没有做。”

“现在是假期,怎么还有功课?”伙伴们问她。

“是我妈妈让我做的,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她会打我的。”那个女同学哭丧着脸说道。

其实,学习对于小李来说,已经成为负担和压力。不管她走到哪里,做什么,学习的负担总是像影子一样跟着她。她在其父母的强迫式学习下,虽然眼前可能会有好的学习成绩,但日日夜夜被学习负担压抑着,其心情是不可能愉快的。她的学习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享受学习的乐趣,而是为了不挨妈妈的打骂。在这样的情境里,她怎么可能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良好地适应学习要求呢?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培养

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张某到了重点高中,他以往的比较优势不存在了,成绩也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消除了他入学时的优越感,也使得他情绪消沉。而努力学习,自己的成绩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他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最后他要求退学。

怎样才能重新激发张某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解除他当前的学业危机呢?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由于内部动机是一种比较稳定、持久的动机,所以在激发学习动机时,应当特别注意内部动机的作用,尽可能使内部动机在学习动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具体的方法有:①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增强教学形式的新颖性、活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利用教学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和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增强学生的间接兴趣;采用游戏、表演、讨论、辩论、实验、演示等形式,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以增强学生的直接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近景学习动机和直接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的心理机制是成就感和求知欲。这种欲望可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学习、探索。而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新知识,新技能会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推动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样,学习者才能越学越爱学,越学越好。反之,没有兴趣,学习成绩往往不好,就会更没有兴趣。

(3)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给教师的建议》)。比如采用发现法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独立发现新规律后的兴奋;给学生提出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参与】故事中的成就需要①

在一种有关青少年成就动机培养的课本中,有这样两个故事。要求学习者说出:这两个故事中,哪一个包含了更多的成就需要。

故事A:不要感激人

世界是幻觉。妻子,孩子,马群,牛群,所有这一切恰好是命运的锁链。所有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之后,每样东西都消失了。所以,明智的是,我们不应该吵吵闹闹地去追求不是永久的财富,只思念上帝。我们应该无烦恼地生活,因为还没有到悲伤结束的时候。所以最好是明了现实状况地去生活,不受家庭生活网络的牵连。

故事B:我多么喜欢学习

我到速成技术中学读书。我幸福得哭了。学习不得很容易的。一开始,我不能理解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我的作业上尽量打着红叉叉。坐在我身边的男孩非常热情,他是个成绩突出的学生。

当他发现我不能回答问题时,他就给我看他是怎么做的。但我不能抄他的作业。我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我把他的薄子还给了他,说我应该自己做。有时,我为了一个问题一直干到深夜。

如果我不能做完它,明天一早我再做,我作业上的红叉越来越少了。

我克服了困难,提高了分数。我毕业了,并上了大学。

显然,故事B中包含了更多的成就需要。

(4)通过积极地反馈和评价,增强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通过对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提高成绩的愿望;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经常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和信任,这种高期望也能转化成学生较高的自我期待,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的进取心。

(二)对外部动机激发手段的运用要适当

外部动机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激发外部动机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②(1)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成绩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适当地使用考核、评价手段,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3)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4)合理运用奖惩作用;

(5)完善优秀生保送制度。

(6)在运用奖励手段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7)及时性原则。即奖励和反馈要及时,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肯定。

(8)有效性原则。即奖励手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特别是要符合学生的优势需要,这样才能使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

(9)合理性原则。这是指奖励的强度要与学生的表现相符,有合理的对应关系,不要小功大奖,小过重罚;同时,在掌握奖惩标准时,也要注意做到公平合理,不要因人而异。

(10)稳定性原则。规定的奖惩措施与制度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要朝令夕改,这样便于学生把奖励的标准转化为内心中追求的目标。

(三)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帮助学生如何正确的评价自己,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形成积极的归因。德韦克(C.S.Dweck,1975)曾对一些数学成绩差而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进行了归因训练,经过训练后,学生不仅形成了努力归因,而且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也提高了。③国内专家韩仁生(1998)采用集体干预和

①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172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②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278~279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③C.S.Dweck,The Role of Expectations and Attribution in the Allevi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个别辅导进行的方法进行归因训练。集体干预包括说明、讨论、示范、强化矫正等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认识能力和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

集体干预的归因训练:

(1)说服。老师向学生讲解: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相信自己,树立自信心及如何树立自信心;指出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只有努力是不够的还有恰当的学习方法,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等。

(2)讨论。根据讲解,组织学生讨论:自信心、能力、努力与成功的关系。然后老师对观点进行总结,肯定、鼓励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观点。最后讲述成功与失败的例子,让学生讨论文重人物成败的原因,联系自己学习表现阐述。

(3)示范。让学生观看录像,内容为一个人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仍坚持完成任务。观看后学生重复类似任务,以促使观察学习的效果运用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4)强化矫正。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情况做出归因。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及时鼓励,对做出消极归因的学生给予引导和暗示,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个别辅导的归因训练:

针对个别学生分析努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如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教学风格等,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首先让张某认识到他是有能力,不然他就不会在初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会考进重点高中。其次对他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帮助他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自我定位,使他重新地认识自己,积极地鼓励他,并且对他的学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促使了他成绩的提高,从而使张某重拾了对学习的信心。

(四)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承受力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而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强的人对挫折的反应小,消极影响小,不气馁不动摇。挫折承受力弱的人,挫折反应大,常常失去自信心,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挫折承受力受目标理解,目标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目标理解指行为所指向的目标对个体越重要,挫折反应越强烈。目标距离指如果接近目标时发生挫折,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越大。反之,在目标的开始发生挫折,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

提高挫折忍受力的方法:

(1)正确认识挫折。通过主题辩论法让学生认识挫折。教师以挫折的功过是非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辩论双方要进行充分准备。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挫折具有两面性,适度的挫折具有促进作用,过度的挫折具有阻碍作用。

(2)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力,调整目标水平,使目标经过努力后能够实现。学生不能单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追求不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目标。已有的研究发现,目标过高,连续失败会导致学生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降低;重复失败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不恰当的估计,即使有强烈的外部诱因,学生也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相反,如果目标水平过低,成功来得太容易,也会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际情况,设置恰当的目标,恰当地运用成功和失败,使学生形成对学习的内部动机,促进学生能力、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学习策略概述

【案例】

小雅,女,14岁,是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擅长唱歌、跳舞,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上中学后,曾担任宣传委员,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次在活动中给班级争光。但后来的几次阶段性检测,小雅的成绩一退再退,在班委改选中也落了选,她的情绪迅速低落。通过老师的分析、了解,小雅的学习能力应该不成问题,很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了“学习适应不良”。①

能否帮助她走出困境?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策略研究开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工作。布鲁纳认为,概念形成过程因其富有策略性而表现出任的主动性②。梅耶(R.E.Mayer)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杜费(Duffy)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是指使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一般性术语;德瑞(S.J.Derry,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复杂计划”。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学习策略的界定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前者是指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学习者编码、分析、保持、提取信息的一系列方式或方法,后者则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控制和调节信息加工行为的方式或方法③。因此。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被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则被称为学习监控策略。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其次,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第三,学习策略是针对学习活动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张林,2006)。④

【案例分析】

通过老师和小雅的交谈,共同分析了小雅学习退步的原因:初中生活相对于小学来说非常紧张,而小雅对此在思想认识上准备不足。小学的教学是“保姆式”的,写完作业就算完成任务,而上了中学应该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小雅的问题就出在没有把初中和小学很好地衔接起来,过渡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她运用的是小学的学习策略来进行中学的学习,当然会在学业成绩上出现问题,导致其学习策略上的适应不良。

①贾晓波:《走出心灵误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案例》,15~20,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24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③张大均:《教育心理学》,200~20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二)个体学习策略的发展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手段、方法和调控技能,在不同的学习者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差异。

1.学习策略发展的年龄差异

研究发现,在年幼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策略生成和策略运用的缺陷,即他们没有策略或者不会使用相应的策略。米勒(Miller,1994)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策略运用缺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①。策略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策略阶段,即儿童根本不会使用策略;第二阶段为部分使用或使用策略的某一变式,即有些场合儿童会使用策略,有些场合又不会;第三阶段为完全使用但不受益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能够在各种场合使用某一策略,但策略的使用并没有提高成绩;第四阶段为使用且受益阶段,即儿童不仅能使用策略,并且因为策略的使用而导致成绩和策略有效性的提高。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儿重的记忆策略、元记忆和解决问题策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左梦兰,1994)③,其中,小学和中学是两个转折点;何进军(1994)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策略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中从小学升入初中是认知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④;

2.学习策略发展的水平差异

不同能力水平的青少年在拥有和使用学习策略上也存在巨大差异。表现为:学习困难的青少年缺乏策略,他们不能抑制不必要的信息输入,不能有效地选择线索,不能适当地利用编码策略以及不能自发地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评价使用策略的效果;低水平的学习者由于缺少丰富的相关经验,难以获得以及使用高级的、复杂的策略,中或高水平的学习者则容易获得并容易从高水平的策略受益。研究发现,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不仅在学习策略使用的数量与频率上有差异,尤其在质量上也有差异。如对数学成绩优、中、差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元认知监控策略的研究发现,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元认知监控方面,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评价和选择,即对自己的理解过程更善于进行监控,更能选择有效的策略;鲁(Lu,1997)在比较不同水平外语学习者的英语阅读策略时发现,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的阅读策略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差异⑤。其根本差异在于使用策略的恰当性,即善学者懂得何时何地完成何种任务、使用何种策略最合适。

二、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策略。如,麦基奇等人(Mckeachie et al.,1990)①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等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等策略;学习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如时间管理、努力管理、环境管理、寻求他人支持等。沃克斯福德(Oxford,1989)②认为学习策略包含五个层面:(1)元认知策略: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2)情感策略:用来提高学习兴趣和态度的策略,如正面鼓励和反馈;(3)社会交往策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策略;(4)记忆与认知策略:用来增強记忆与思考能力的策略;(5)补偿性策略:用来与学习者沟通,帮助其克服知识上的不足的策略。

①田学红、方格:《儿童记忆策略研究的近期动向》,心理学动态,1998(2).

③田学红、方格:《儿童记忆策略研究的近期动向》,心理学动态,1998(2).

④何进军:《西方心理学关于学习策略研究的进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⑤Cohen, 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published by Addison Longman limited,1998,14-23

①Mckeachi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2nd ed.),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ochigan., 1990

② Oxford, R. and Crookall, D.(1989).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ethods, findings, and instructional issues.

综合这些不同的分类,我们采用综合性的分类观点,把学习策略分为与信息加工有关的学习的认知策略和监控调节学习有效性的调控策略两大类①。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策略

学习活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等几个步骤,相应的认知策略则主要有复述、精细加工、合理组织和建构、高效练习和保持记忆等。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人长时记忆的关键,同时,为了在长时记忆中建立信息,也需要复述。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复述策略。

(1)复述的时间安排技巧

◆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H·Ebbinghaus)遗忘曲线,遗忘速度开始时最快,学习后的10小时内复习10分钟,比5—10天后复习l小时的效果好得多。所以要及时复习,特别是对那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更是需要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由于消退、干扰等各种原因,学习的材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遗忘。因此还需要采用分散复习来保持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效果。例如,如果当天学习了20个生词,那么当晚复习1小时不如当晚复习30分钟、第二天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星期后复习5分钟。一天中复习的时间安排也是如此,集中1小时不如将时间分摊于早、中、晚。

◆限时记忆。限时记忆主要应用于临时需要记住大量材料的场合。当我们对学习记忆的时间加以限制时,随着限制时间的来临,大脑的兴奋度就会提高,它的机能因此而被调动起来,记忆效果就会提高。

(2)复述的次数安排--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是指在“记得”、“学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学习的时间,以便使得对学习材料的掌握达到更高的程度。一般来说,过度学习的次数保持在50%一100%最好。超过的次数少,达不到效果;超过的次数多,费时费力,效果却不会因此而提高。所以,过度学习要适当。过度学习最适用于那些必须能准确回忆却没什么意义的操练性信息,例如,乘法口诀表、汉字书写和英语单词的拼写。

(3)复述的方法选用

◆注意克服记忆效应。这里所指的记忆效应主要有两种,一是复述过程中不同材料的干扰。这种干扰既有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面要复述的材料的干扰,也有后面复述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这就要求复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应该尽量保持清晰的印记。二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是指复习刚开始时的材料和最后复习的材料容易记得牢,这就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就要求对复习中段的内容要加以特别的注意,或者将特别难于记忆的内容放在开始或者结尾的时候进行复述。

◆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可在大脑中留下多方面的回忆线索,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边听边看,边说边写,边听边做,边想边动手等等。特瑞奇勒(Trechler)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信息获取中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增强记忆。

◆多种形式复习。不同的复习形式会使复习更加持久专心,不单调,利于多角度地理解知识内容。例如,复习英语生词时,可朗读、抄写、默写、看中文回忆英文或相反、用单词造句、同学间互问互答等多种方式。

◆心向、态度和兴趣的影响。心向、态度和兴趣也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果我们对某事感兴趣,或者对它持积极态度,就会记得牢,反之,则容易忘。

因此,我们若想保持良好的记忆,最好对要记背的材料持积极态度。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人们常描述说它是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人、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根据学习材料自身意义性的强弱,可以将精加工策略分为两大类:对意义性不强的信息进行精加工的策略称之为人为联想策略,而对意义性较强的信息进行精加工则称作内在联系策略。

(1)人为联想策略

人为联想策略通常也被称为记忆术。它通过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记忆的效果。人为联想策略对于那些必须记住的学科基础知识材料,如外语单词、物理化学符号、植物名称、效用等信息非常有用。常用的人为联想策略主要有:

◆形象联想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的难记的材料和头脑中的鲜明奇特的形象(视觉表象)相结合,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要记住“飞机、大树、信封、耳环”等二十个不相干的没有内在意义联系的词汇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联想:1)天空飞着一架银色的飞机;2)飞机突然撞到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上;3)这棵大树很奇特,它的叶子形状象一个个信封;4)信封似的叶子上挂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耳环。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好,形象越夸张越奇特越好,形象之间的逻辑联系越紧密越好。

◆谐音联想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例如,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Tiger”可联想为泰山上的一只虎;“Battle”即“班头”带我们去战斗。印度洋的面积约为7496万平方公里,可以记成“旗子旧了”。化学学习中,金属元素的活动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有人把它们编成“加个那美丽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还有的人将圆周率3.1415926535编成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等。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关键的谐音词只起“检索”的作用,它不能代替对知识本身的精确感知,应该在谐音和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例如,记外语单词时,不能把谐音当作准确的读音,它只是帮助我们在准确发音及其所表达的中文意义之间建立的一种人为联系。

◆首字连词法。首字连词利用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形成缩写,或者用一系列词描述某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然后将这一系列词提取首字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在这种策略的应用中要注意,当需要记忆的是操作程序时需要按顺序记住材料,一般情况下可根据记忆的内容和方便来决定首字如何组合以形成记忆和提取的线索。如记忆北美五大湖时,可以想象湖面上漂浮着几幢房屋(HOMES),即Huron(休伦湖)、Ontario(安大略湖)、Michigan(密歇根湖)、Erie(伊利湖)、Superio(苏必利尔湖);记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帮助记忆:1)要清政府赔款(钱);2)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禁);3)容许外国在中国驻兵(兵);4)划分租界,建领事馆(馆)。

(2)内在生成策略

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则可以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使新信息合理化。这种认知策略首先要求对新信息进行理解,其次是强调新的学习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衔接,正是由于它要求在头脑中主动形成一些思想之间的逻辑联系,所以也可以称其为“内在生成策略”。

◆充分利用背景知识策略。现代教育心理学充分证明,对新知识能掌握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与它有关的已有知识知道的多少。背景知识在学习中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能够帮助学

和深化。要充分利用背景知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树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应该是在对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而不是机械记忆式地学习。②建立类比。例如,在学合并同类项时可用已有的生活常识来类比,把a、b、c比喻为鸡、鸭、鹅,合并同类项就象商贩算账一样,先分别计算卖鸡、鸭、鹅各自收入多少,然后再算总价。再比如,初学负数时也可以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进行类比,一个人一分钱都没有,穷不穷?肯定穷,但如果还有另外一个人,他不仅身无分文,反而还欠别人很多钱,那么这个人就比刚才那个人更穷,他所拥有的钱财就不是没有(零),而是负数了。③利用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新材料学习之前所温习的、与新材料有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它通常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所呈现出来的、用以同化新知识的熟悉的认知框架,它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识。例如,在讲语文课的某一篇记叙文时,先回忆类似的叙述文体,接着介绍该类文章的常见框架,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根据框架浓缩关键信息,并加以组织。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学习材料进行提炼和组织。具体方式有:(1)划线、摘要与作注释。划线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将比较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便于理解记忆。因此区分重要与次要信息就成为划线的关键。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下面的程序,首先是对新材料进行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对里面不熟悉的地方加以解决,如不知道的字词等;在理解的过程中同时需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勾画,有时为了更多地提供思考材料的机会,还可以在划线、摘要旁边作注释。在划线、注释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简写符号,以提高效率。(2)标题目、写提要。标题目、写提要与划线中的摘要不同,它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行简短陈述。它们的目的都在于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是对材料的中心思想重新进行心理加工,写提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话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3)记笔记。记笔记策略是内在生成策略中使用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不及墨。记笔记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还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记笔记既能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又能有效地组织材料。

3.组织策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知识的条理、层次等组织特性是认知结构清晰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对知识进行组织是学习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组织是把信息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而有意义的内容通常是比较容易记住的。另一方面,组织是把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较小的单元,再把这些单元归在适当的类别之中,这样,每项信息就都能够同其它信息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这将大大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1)归类策略

归类是把材料分成小单元,再把这些单元归到适当的类别里。例如,要外出购买的东西很多:盐、葡萄、蒜、苹果、胡萝卜、桔子、胡椒、豌豆、辣椒粉、姜,可以将它们归在“水果”“蔬菜”与“佐料”的概念下,再分门别类地记忆。研究表明,某一领域的专家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他们的长时记忆中拥有一个组织良好的、金字塔结构式的知识体。在记忆大量信息时,他们会迅速地识别和处理,将它们归成不同的“组块”,安插在自己的知识体里。在需要这些信息时,他们又会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的线索,从而很快地找到信息。总之,组织使记忆量大大减少,从而大大减少了识记与回忆的沉重负担。

(2)纲要策略

“举一纲而万目张”。纲要策略也称提纲挈领,是掌握学习材料纲目的方法。学生学习教材的根本任务是抓住教材的中心思想和支持中心思想的重要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纲要法不仅能够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有助于阅读和记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纲要可以是用语词或句

◆主题纲要法。主题通常是学习材料的各级标题,当然有时也需要自己进行提炼。试读下面这一段话:“广场比街道更理想,跑动比走路为好,最好每个人都有很大的空间。虽然鸟类不会靠近它给它带来损坏,但雨水是它的大敌,因此不能选择雨天。”这段话里没有生字,每个句子都很好懂,但我们读了以后,仍然不明白它说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它说的是“放风筝”,那么这段话立刻就可以理解了。“放风筝”这个短句在这里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促进了理解。

列提纲时要注意,以简要的词语写下主要与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教材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的类别中。

◆符号纲要法。符号纲要法则是采用图解的方式体现知识的结构,即作关系图。它比主题纲要法更直观形象,但要求学习者对符号相当熟悉。符合纲要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层次网络法,它是由结点(观点)和连线(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结点的排列分层,似金字塔(如前所述),而连线具有不同的性质,来表达不同性质的关系。二是流程图,流程图着重说明某个过程之间的要素是如何联结的。它具有方向性和时间顺序,易于表达程序性知识的结构。

(二)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

学习的自我调控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所学对象进行认知加工,而且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即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要实现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依赖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研究者一般从认知活动的阶段来研究元认知监控:在认知活动开始前,它决定认知目标,制定计划,挑选策略,想象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预测其有效性;在认知过程中,它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认知活动,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认知活动结束时,它评价认知结果,若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调整认知策略。学习的自我监控策略主要有三种: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学习中的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策略水平高的学生并不只是被动地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作业,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

2.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等。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某一部分时,他就会退回去重新阅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

【案例分析】

通过老师和小雅的交流探讨,分析出小雅误用小学的学习策略进行中学的学习,导致了中学学习的学业不良。为了使帮助小雅走出学业困境,老师对小雅进行了学习策略的培养:

1.每天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

3.上课专心听讲,记好笔记,积极思考每一个问题;

3.自觉做课外题、看课外书,不懂就问;

4.考试前制订复习计划,做到有计划、分科目地系统复习。

与此同时,老师还教给小雅一种“60秒PR法”,即每天用60秒钟,以讲演的形式,简单明了地

描述自己的潜力和特点,以及自己应达到的目标和抱负。①从而激发自己的壮志,唤起自信和自尊,

促使自己奋发进取。老师还与她的家长保持联系,力求使小雅在学校和家庭得到同向发展。

那么,在面对广大青少年,怎样培养他们的正确的学习策略呢?

三、青少年学习策略的培养

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有关。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能直接促进学生能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其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生活能力。②帮助青少年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③:

(一)学习目标设置的指导

在人类从事的各项活动中,确定前进的目标非常重要。它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对于学习来说,合理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置学习目标时应帮助青少年注意遵循以下要求:

1.充分认识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2.正确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3.设置的目标要长短结合,形成系统;

4。要学会把当前的目标具体化;

5.要不间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目标。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可以采取一些保障措施,比如自我奖励。自觉性差的青少年,要请家长或其他人对自己进行监督,保证目标顺利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设置目标的水平讲求适当,过高过低效果都不好。与此同时,给自己规定一个完成目标的时限,时间不可过短或过长。按照目标的水平和等级,分别确定适当的时限。

【参与

①刘善循:《快乐学习法》,29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27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③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288~311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二)学习计划的指导

在科学的学习方法当中,学习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就是学习者对其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的一种预先的期望,并在分析自己目前学习状况的基础上,确立达到预期目标的步骤和措施。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施行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个体来讲受益终身。学习计划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习时间的安排;二是具体的学习内容;三是规定学习的任务量。

学生在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

1.时间概念模糊,影响时间利用效率;

2.学习内容不具体,缺乏指导意义;

3.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密,不切合实际;

4.对于学习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具体要求。

制定一个好的学习计划,青少年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优先保证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

2.文理科学习内容交叉搭配;

3.妥善安排集中的时间和零散的时间;

4.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

5.注意劳逸结合。

【参与】

请同学们阅读短文“一条最有价值的建议”并回答问题①

美国伯力恒钢铁公司经理西韦伯深感自己公司效率不高,难以应付同行业的剧烈竞争,便求教于效率问题专家戴维〃李。戴维建议他每天上班时用卡片写下自己要做的六件事,并按照轻重缓急排个顺序,然后逐一去做好。两个月后,戴维收到了伯力恒钢铁公司寄来的一笔酬金和一封短信,信上说:“你的建议是我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建议,谢谢”。

回答问题:

1.戴维的建议,就是要求西韦伯在工作之前先定一个:。

2.西韦伯称戴维的建议是最有价值的建议,这是因为:。

【参与】: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学习计划①

我的学习优势是:。

我的学习劣势是:。

我的学习目标是:。

我的一日学习计划是:。

(三)时间利用的指导

很多学习效率低的青少年学生都缺乏对时间的驾驭能力,不能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因而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分析自己对时间的使用是否适当。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学习和工作顺序;

2.确立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3.有效利用“黄金时间”(自身状态最好的时间);

4.主动利用零散时间,避免浪费;

(四)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利用它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预习的重要意义在于:

1.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汲取更多的知识;

2.可以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掌握得更加牢固。

预习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除了我们熟悉的课前预习之外,还有阶段性预习,就是提前一章甚至是新学期开始之前对整册书进行预习。这两者都很重要,也应遵循共同的原则。一般来讲,预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内容不要过多过杂;

2.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3.不同学科的预习需要分别对待(对于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

预习是接受新知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应不断提醒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五)听课方法的指导

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就是在提高学习效率,谁在这个环节上做得出色,谁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要提高听课效果,首先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具体包括:

1.掌握预习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意义,提高听课的动机,做到主动听讲;

3.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4.养成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促进一切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3.五到(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4.卫生:注意用脑卫生,劳逸结合。

(六)复习方法的指导

复习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不少学生缺乏对复习的作用以及方法方面的正确认识,好像只有在考试之前复习才有必要,对于平时的学习,则认为复习是白花力气。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复习在学习活动中有着显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复习时加深理解,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2.复习可以巩固记忆,避免遗忘;

3.复习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复习从时间安排上可分为及时和阶段性复习。及时复习指的是每天晚上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帮助提高记忆效果和理解水平。阶段性复习可以划分为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除了加深记忆外,还通过概括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有一种“四步曲”复习方法,可以介绍给学生:

(1)尝试回忆: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记录质量,培养动脑筋的好习惯,也是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方法;

(2)钻研教科书:尝试回忆后,主要看回忆时想不起来或印象模糊的部分,并做相应标示,为阶段复习提供启示,提高效率;

(3)整理笔记:补全笔记,争取做到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为再复习节省时间;

(4)看参考书;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购买适当的参考书解决复习遇到的疑问,并将有用知识摘录进笔记本;

复习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时间。要善于将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结合起来使用,才会获得最佳的效果。

(七)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阅读的效果而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要看一个人是否善于读书。如何才能有效地读书,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1.制定计划法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代,书籍可以汇成浩瀚的海洋,阅读一定要有所选择,否则将会因漫无目的而浪费有限的时间,使阅读收效甚微。因此首先要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与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确定一个阅读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获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计划要详细些,主要围绕所学科目。随着年纪升高,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可以考虑得长远些,可以兼顾到兴趣和其他需要。

2.循序渐进法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系统和科学体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逐步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另外不能偏重于学习自认为有用的某一科,文理知识都很重要,不能偏废。

3.博专兼顾法

即泛读与精读兼顾的方法。博览是人们获得渊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学识的博大与精深同等重要,不能忽略“术业有专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要在应做的功课完成后的余暇时间里,

青少年心理学17春在线作业1A满分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17春在线作业1A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7.5 分。)V 1. 厌恶疗法利用了(A )原理。 A. 条件反射 B. 间断强化 C. 强化依随 D. 用进废退满分:2.5 分 2. 科尔伯格采用(C )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 A. 认知法 B. 情感冲突法 C. 两难故事法 D. 对偶故事法满分:2.5 分 3. 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由单纯的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具有( C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满分:2.5 分 4. (A )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 型行为与态度。 A. 性别角色 B. 性别特征 C. 性别差异 D. 性别期望满分:2.5 分 5.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B )的观点。 A. 行为学派 B. 认知学派 C. 精神分析学派 D. 人本主义满分:2.5 分 6. (A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它同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 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A. 理智感 B. 美感 C. 社会性情感 D. 道德感满分:2.5 分 7. (C)以因素分析为手段,以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对个性进行研究,因此,他的特质论又称“特质 因素分析论”。 A. 荣格 B. 马斯洛 C. 卡特尔 D. 艾里克森满分:2.5 分 8. 让儿童听完一个包含着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这种做法 是道德( C )。 A. 认知法 B. 情感冲突法 C. 两难故事法 D. 对偶故事法满分:2.5 分 9. 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C )两大阶段。 A. 思考决定 B. 贯彻决定 C. 执行决定 D. 完成决定满分:2.5 分 10. (C )领域多以学制为依据,参考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标准,对青少年期进行划分。 A. 医学和儿童少年卫生学 B. 生理学 C. 教育学 D. 社会政治思想工作满 分:2.5 分 11. 在时间上,女孩比男孩早成熟(B )年。 A. 1-2 B. 2-3 C. 3-4 D. 4-5 满分:2.5 分 12. 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B )。 A. 传授给孩子大量的性知识 B. 使孩子学会正确的性态度和正确的性行为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青少年认知发展综述 院(系): 班级:姓名:学号:青少年期主要代表11——18岁的时候,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分别分为: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在这一个时期,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做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在这一个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行为表现都是不同的,每一个阶段随时代的差异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就如:大概从05年开始,人们开始使用“80后”、“90后”来称呼青少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则由于网络的普及,他们的言论也开始被整个社会所感知。火星文的出现,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青年人为了追求一种时代的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可是到了后来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知,知道去普篇的

接受,由此得知:青少年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认知和学习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个体的认知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进行的,学习成为了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个体的学习丛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在任何的学习活动中,个体都要进行适当的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的活动。现实生活中叶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问题。周杰伦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很多青少年追逐的偶像,我们想:是他的歌真的那么好听吗,是他长的真的那么的吸引众人的眼球吗,还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在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注目。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所谓周杰伦的劲歌。很多的时候很大的一部分,周杰伦的歌曲都是哪一些听不清讲不明,只知道他在唱的东西。可是很多的人为什么就喜欢上这种风格了,从青少年个人认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90年代后的很大一部分青少年追求的是一种与众不同,追求的是一些时尚的新元素。因为听不懂才那么的受欢迎。,后来虽然部分的歌曲加上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可是居于青少年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使得个体的认知功能得到了训练,很多事情也就变得习以为常了。 青少年个人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介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个体就不能进行认知的活动,更谈不上发展个体认知的功能,而只是技能的掌握是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一次认知发展是学习活动的结果。很简单普片的一个实例。刚才周杰伦的崇拜,是在有一定音乐基础的条件下去认知的,生活中很多模式化的东西也能诠释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这样的一耳光阶段: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 答: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2.焦虑 答: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 答: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 答: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 答: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正确。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性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性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纵向研究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①暴怒性与温和性②可变性与固执性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有:(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学第三讲 练习题

第三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10.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11.私语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AC____。 A.关键期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B__. A.初中一年级B.初中二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B_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图式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最近发展区__、__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__ 和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___。 3.发现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流畅性____、__变通性__、__独特性_。 4.初二是_经验型水平__向_逻辑型水平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正确)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要点06052

06052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要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安徽) 课程代码:06052 教材:青少年心理学出版社:东北师大 主编:张向葵出版时间:2005 定价:¥26.00 前言: 青少年心理学是自己今年1月份考试用的,成绩合格。 本资料是自己根据教材、浙江考卷整理而成,考青少年心理学的同学应该知道,该课程没有考纲,很多地方都得自己整理,而且没有头绪。本备考资料适合安徽、浙江考生使用(自己根据安徽、浙江的考纲整理的),其他省可做备考参考,使用时请先确定上面的课程代码等信息是否符合本省考试计划,如果不符合,建议不要使用,以免浪费时间。 随着以后考试的发展,我将会将自己考试合格科目的相关备考资料陆续上传到文库中,欢迎到时讨论交流。 欢迎心理学的同学加QQ:1029605000,讨论交流。 高亮 2012.01.26 本次上传的资料: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名词解释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简答题(含论述题) 06052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大部分题目含参考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试题是浙江的,安徽没有,可做练习用)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没有教材的同学可以下载这篇文档使用)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要点06052 (考前冲刺用) 预祝参加青少年心理学考试的同学能顺利通过。 (如需要打印,请将本页删除后直接打印)

青少年期的划分:青少年期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我国,青少年期一般定在11—12岁到17—18岁,是由少年期和青年前期共同组成的,主要是指的是中学生。 少年期是从11岁到13岁,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二、青少年心理学的界说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年龄特征的学科。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具体内容。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研究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3.揭示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二)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具体内容。1.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划分及标准。2.该时期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第一,青少年生理变化带来的性心理活动的特点。第二,青少年认识活动方面的特点。第三,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有: (一)生物因素:具体有遗传、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 1.遗传:遗传是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也称核酸),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2.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果和机能等,是基因与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体理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扩展。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水平的环境系统。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学校教育、家庭、同龄人团体等。 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主观心理状态 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 (四)活动因素:青少年并不是直接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而是通过活动积极、主动地反映现实,并影响、适应、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五)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活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心理自身的内部矛盾构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即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整体加速与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1.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4.言行不一的矛盾5.自傲与自卑的矛盾 一、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 (一)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理论有霍尔的心理复演说、霍林沃斯的心理断乳理论、彪勒的肯定期和否定期理论、斯普兰格的心理第二次诞生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勒温的“场论”、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奥苏贝尔的人格再构成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几种主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观1.霍尔的心理复演说 霍尔认为,个体的发育和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全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青少年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青少年心理发展机理性趋势有复演式路径、趋平衡路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路径。 2.影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理辅导中资料收集过程中的三个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性心理是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性情感和性适应等。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判别青少年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可借用中医术语__________四个字进行概括。() A.敲、听、看、摸 B.望、闻、听、触 C.望、闻、问、切 D.望、听、问、切 2.以下哪一句话描述青少年生理发育的特点是错误的?() A.身体迅速长高是青少年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B.青少年期,个体的肌肉发育特别快 C.青少年脉搏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快 D.青少年脑机能的成熟表现在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占据优势地位 3.威特金认为__________之前是个体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明显发展期。() A.5岁 B.9岁 C.12岁 D.17岁 4.以下哪一句话反映的是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A.易感性与兴奋性 B.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C.面部表情不断发展 D.体验丰富多彩 5.以下描述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同样的环境经验对具有不同遗传构成的个体有相同的影响 1

《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

---------------------------------------------------------------最新资料推荐------------------------------------------------------ 《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 《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点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2、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 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 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4、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 自我意识良好.2,人格健全.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6,人际关系和谐.7, 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5、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 1, 轻度的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 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 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1936 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 年 4 月重新成立. 6、心理卫生的意义: 1, 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2, 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7、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 而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 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 主体性原则.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 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8、青少年心理卫 1 / 2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503[转贴2006-01-01 15:39:27] 字号:大中小一、填空题 1.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 2.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智力成分亚理论 。 3.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卡特尔 。 4.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个人童话。 5.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是观察学习。 6.青少年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 意志特征。 7.社会性只是社会化的内涵之一,并非社会化内涵的全部。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形成了发展了社会性,而且使个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8.压力具有情绪性和动力性。 9.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10.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 个别差异 性。 11.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__执行决定____两大阶段。 1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13.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道德信念。 14.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 段。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16.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 17.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__个人童话_。 18.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就是压力感。19.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20.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 青少年期 。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三)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觉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又可进一步加工为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再成为人们驰骋想象的素材、成为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响、气味、冷热等某一个特性的认识。感觉是由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解释的结果。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而高中学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从容、灵活地使用各种概念、定理或规律,更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必考知识点

1.教师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影响因素包括 外部因素:社会风气、人际关系 内部因素:教育观、自信心 2.皮亚杰 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顺应:是指儿童在习得新的知识之后,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平衡: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识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一般出现在新旧信息势均力敌、一方无法完全吃掉另一方的时候。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 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成熟成熟主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儿童日益增加的理解他们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但儿童是否能承担某些任务,还要看他们在心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负担。比如,一个5岁的儿童可能不能形成计算2+2=4的演绎推理能力。 (2)经验在环境获得的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形成的。皮亚杰把经验分为具体经验(物理经验)和抽象经验(即逻辑数学经验)。儿童直接面对实在的物品,从而获得具体经验。皮亚杰认为,具体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具体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理论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青少年发展理论 青少年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生物进化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l.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与发展看成足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而生长与发展具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该理论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模式: (1)复演论。个体发展的四个阶段就好比复演论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婴儿期是原始人类的再现,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 儿童期是狩猎时代的再现,他们乐于游戏活动,喜欢幻想与冒险; 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在这个时期,技术学习与常规训练最为重要,如此才能如农牧社会一样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青少年期则如演进到现代社会一样充满不安与冲突,这也是个体由未开化转变到文明化的重要时期。因此,青少年期是“狂暴与冲突”、“风暴与压力”的阶段。 (2)生物进化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青少年期的重点就是人类“再繁衍的历程”。青少年期是个体开始具有生殖能力的阶段,青少年也要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生物进化论给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必须理解青少年时期行为的动力,成人应有效地协助青少年维持生理健康,使之在婚姻、家庭与生养子女方面有良好的适应;同时要协助青少年具备谋生技能,以使青少年具有生存能力,延续人类的生命力。 (3)发展螺旋论。发展螺旋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具有前进与后退的现象,形成了“螺旋状”,逐步爬升,使机体日益成熟与精密。儿童获得了新的发展领域就会向前生长,并在移动前加以巩固,但生长过程中若遇到不利因素,生长则会后退。 2.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创立。其理论有三个重点: (1)相信人类所有心理事件都与生理的生物化学特质有关,尤其与性能力密切相关。 (2)心理功能可区分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这三者的发展与冲动的表达、现实的考 虑以及良心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3)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作用,潜意识是个 人欲求、动机、恐惧与冲突的储存库。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都拉创立。根据班都拉的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经由观察学习,被观察者,也即示范者的行为就成为观察者的“楷模”,再经由自我系统的作用,观察者“模仿”了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编码储存在个体内部,进而显现相似的行为。上述观察学习的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生过程、增强过程。 对于青少年来说,良好的楷模是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条件。楷模的发挥需要三个条件:楷模的特质、观察者的特质、模仿的结果。青少年辅导应兼顾上述三个条件,提供良好楷模,以激发青少年模仿的动机,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奥鹏青少年心理学答案

奥鹏青少年心理学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第二性征 答:第二性征是指非,而可以用来分辨一个物种的性别的特征。马特·里德利在其着作《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中认为这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跟对手竞争所演变出来的。与第二性征相对的是,即是以来分别性别。 2.焦虑 答: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3.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等)、(如兴趣、能力、、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和(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客观的、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4.性别角色 答:性别角色(Genderrole)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其形成在动物主要与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来,动物界已可见到性

别角色分化的雏型。例如:大多数飞禽由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雌雄两性的变化而演变。 5.他律 答:狭义来说,他律指非自愿地执行涵盖、(包括惩治和预防)和其他。广义来说,他律为除本体外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本体的直接约束和控制。 二、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答:正确。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答:错。矛盾动荡性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 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

青少年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分。) 1. ( B)是青少年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A. 身体变胖 B. 身体迅速长高 C. 出现第二性征 D. 长出胡须 满分:分 2. 在青少年的注意成分中,( B)占优势。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无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满分:分 3. 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C )。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满分:分 4. 男女生殖器官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这种与生俱有的两性生殖器官的特征,称为(B )。 A. 第一体征 B. 第一性征 C. 个体特征 D. 第二性征 满分:分 5. ( A)提出青少年期是“疾风怒涛”的说法。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6.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种类有直接的观察学习、(B )、创造性观察学习 A. 联想性观察学习 B. 抽象性观察学习 C. 想象性观察学习 D. 记忆性观察学习 满分:分 7. ( B)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A. 班杜拉 B. 埃里克森 C. 桑代克 D. 奥苏伯尔

满分:分 8. ( B)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A. 瓦龙 B. 米德 C. 皮亚杰 D. 华生 满分:分 9. 着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由心理学家(B )做的。 A. 霍尔 B. 格塞尔 C. 达尔文 D. 班杜拉 满分:分 10. 英国心理学家( C)的行为个别差异研究开创了科学智力测验的先河。 A. 比纳 B. 西蒙 C. 高尔顿 D. 韦克斯勒 满分:分 11. 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表现为(A ) A. 过渡性 B. 闭锁性 C. 社会性 D. 矛盾动荡性 满分:分 12. 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 D)的方法。 A. 横向研究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纵向研究 满分:分 13. 直到(C )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 A. 12 B. 13 C. 14 D. 15 满分:分 14. (D )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A. 斯腾伯格 B. 塞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卡特尔 满分:分 15. 英国的心理学家(B )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论。

青少年发展期末测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 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 9.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学习的方法及途径。 10.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与她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 3.进入(C)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B )。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个案研究法的结果容易相互比较。(正确) 2.离差智商是由斯腾伯格提出来的。(错误,韦克斯勒) 3.高级情感是指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错误,社会的需要) 4.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是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错误,矛盾的闭锁性) 5.系统脱敏法是诱导个体缓慢地暴露出导致心理紧张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正确)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矛盾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早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早熟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生交往。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早熟的女孩与早熟男孩相比,早熟女孩体会到了更多的麻烦、苦恼。对这种在时间上早成熟3~4年的女孩来说,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因而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3.简述青少年动机的特点。 答:青少年动机的特点:表现出4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 2.学习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3.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 4.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 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3.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4.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5.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6.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__执行决定______两大阶段。 7.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8.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9.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智力成分亚理论。 10.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11.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青少年期。12.情绪的产生以__需要__为基础。 13.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是观察学习。 二、名词解释 1.测验法: 是指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2.同化: 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全于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5.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义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6.第二性征: 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7.成熟: 格塞尔认为,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8.生长突增: 在青少年期开始前,身高增加率突然改变,好像一夜之间长了很多,骤然间失去了儿童期体型的和谐外型,这现象称为“生长突增”。 9.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三、判断改错 1.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错不需要改为需要) 2.米德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对) 3.一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都是适用的。(对) 4.直到14岁,人的大脑发育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主要表现为α波。(对) 3.情感是情绪的基础,情绪要通过情感表现出来。(错情感和情绪交换位置) 5.青少年期包括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阶段。(错改为:少年和青年初期) 6.个案研究法的结果容易相互比较。(错,改为:不容易) 7.离差智商是由斯腾伯格提出来的。(错,改为:由韦克斯勒提出) 8.高级情感是指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错,改为:社会需要)9.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