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的思考20151116

艺术的思考20151116

艺术的思考20151116
艺术的思考20151116

有关“艺术”命题的思考尝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结业论文

摘要:针对课程主题:“艺术何以可能----马克思及其后”,结合我的个人兴趣,我课后查阅了图书馆的书籍《什么是艺术》,结合一些生活经验谈谈我对艺术的认识,我的艺术观。总的概括来说,艺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难把握,对于艺术要学会欣赏,有对美的独特认识,不盲从,不跟风。希望能把个人的情感实践等经历融入到艺术创造中去,暂时额渺小理想就是自得其乐。

关键词:艺术问题、艺术创造、生活、情感、理想

一、引言:我想到的一些有关“艺术”的问题

当我准备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把它写成一篇学术性质的论文,我尝试着让自己“放空”、“冥想”,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探寻有关艺术的一些研究问题,然后在纸上写了有关艺术的很多问题,写了很多。现在罗列如下:艺术的产生?艺术的概念?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的层级?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艺术的界限?艺术的划分?艺术的载体?艺术、艺术品、工艺品、技艺、技术、工艺区别?艺术的传播?艺术的国界?艺术的内核是什么,是美?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及相互影响?个人与集体中的艺术影响?艺术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唯心浪漫艺术,唯物写实艺术?不同人眼中的艺术差异存在原因?艺术可以赏析、培养?艺术的真正存哪里?如何寻找艺术?感情与艺术、理性与艺术?艺术与文化、哲学的关系?(大学)教育与艺术培养意义?艺术的应用?艺术与原创、创新、独创性的关系,艺术是特别的么? 艺术和文青的关系,还是只是在装逼?艺术和经验技术等的关系?成语“庖丁解牛”究竟哪个是艺术,哪个是技术?艺术是可以训练的到的吗?那天赋异禀又要怎么解释?艺术是不是公平的吗?如果不是,教育、文化弘扬宣传又意义何在?难道只是让我们这些“平庸之辈”歆羡的么?高雅、通俗的界限在哪里?标准又是什么?是按受众人数衡量吗?若如此,是否高雅又会陷入低俗的轮回?还是艺术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的自我游戏?艺术究竟与我们

1

有多近?艺术与社会,认知、教育、背景、文化、地位、角色的关系?人生不同时代的艺术影响因素:志趣、兴趣、能力、可能性、社会条件、风俗习惯。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等等。二、文献阅读及思考:

读了Thomas E.Wartenberg编著的《什么是艺术》,这本书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摘要。

它的导论题为:艺术界定何以重重?导论开篇,讲到了法国剧作家雅思米娜·雷扎的戏剧作品《艺术》一书中的情节:对于一副画,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所谓名画家的某副空白画布,有人认为是“这是一件艺术品,它背后存在一个完备的体系……这不是随意之作,而是一件艺术品,作者要表达的是物体运动轨迹的一部分。”不是随意之作,而是有意之为,这是否就能认定该画作是艺术平呢?从而引出了艺术的困惑的核心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艺术品?然后尝试从哲学层面讨论“艺术的本质”问题,这本书收录的文章从哲学史上两千多年前的论著到当今“数字革命”时代的作品。一些文章给出了干脆直接的答案,一些文章则认为简单的定义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另一些文章则质疑对此问题的探讨是否有意义。

因为这是一篇合辑,每篇文章都有相应的观点归纳,因为时间仓促,我就阅读了前面部分文章,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后面截取标题观点,现在简单摘录如下:1.柏拉图:艺术即模仿

柏拉图对艺术报以很深的怀疑态度,他认为艺术只会唤醒情感,而不会激发理智,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以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为什么艺术家应被排除在他假象的理想国之外,其理由既跟艺术的本质有关,又跟艺术对其受众的作用有关。

他认为艺术家是模仿者,作为对日常事物进行模仿的艺术,柏拉图对其提出的批评跟社会实用性有关——艺术是危险的,因为它激发人们心灵中非理性的一面,从而干扰我们对理性的合理追求。

2.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

文章选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认为艺术是模仿(再现),但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对整个艺术、尤其是悲剧持一种

欢迎态度,他认为艺术作品并非在讲述事物真相方面与哲学展开竞争,相反,它们通过与哲学密切合作来揭示事物真相。他认为,一出精心构思的悲剧所传达的人类本性的真谛并不亚于一步哲学论著。

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艺术就是一种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就像我们平时接触的电影艺术一样,为什么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我们的心情,行为,想法都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我们愿意花钱去看电影,一个原因通俗一点就是它好看,它给我们有美的享受,有启迪,这就是一个艺术。

3.大卫·休谟:艺术即品味的对象

休谟以经验主义和怀疑论闻名于世,对于艺术,他关心的不是如何对其下定义,而是探讨是否存在一些客观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优劣。休谟的著作《论口味的标准》:尽管他努力用人类共同的天性来解释人们对艺术价值的美学判断,但他也承认人们在做评判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歧,对此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他在文中也作了一些尝试。

4.伊曼努尔·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

康德三大著名“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艺术理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事实上,“审美”一词被普遍运用于艺术哲学,要得益于康德在审美判断范畴内对艺术的探讨。康德的另外一些具体的艺术哲学观点——比如艺术独立于个体的兴趣,形式为审美判断的对象,天才是艺术创造主体等等——也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讨论。

他的艺术理论极为复杂,他试图解决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第一就是困惑休谟的如何将看似主观判断的艺术价值判断变得客观和准确?

从审美判断理论角度来定义“艺术”:艺术作品就是那些通过形式来制造审美快感的作品。也强调艺术作品看起来应该像是自然的产物(而非人工制品),如果是创作者有意为之,就会大大降低该作品激发快感的能力。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鬼斧神工形容的感觉吧。

5.亚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

叔本华是看重艺术的,他认为艺术揭示了现实的本质,让我们了解关于存在

3

的形而上学的真理。(文章节选自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6 .G·w·F·黑格尔:艺术即理想

节选文章来自黑格尔的《美学》著作,黑格尔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动态的整体,即精神,它遵循一套理性的方案,这套方案体现在绝对精神的三大要素,即艺术、宗教和哲学中。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总是要依附于直观的形式,即可感知的、具体作品的形式而存在,而宗教,尤其是哲学,其目的通过纯粹普遍的概念来揭示真理。正因为这样,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理想——黑格尔用这个词来指代事物固有的个体性,而不是指概念(即对现实最充分的把握)彻底的普遍性。

7.弗里德里希·尼采:艺术即救赎

尼采关注的是“为什么有艺术”,关注其功能之于人类生活又是什么。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在继承叔本华的衣钵而形成的观点,即生活是可怕的,直面这种真实具有致命性,因而艺术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易于承受,让生活在无意义面前得以继续。(《悲剧的诞生》)

8.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艺术即情感交流

托尔斯泰争辩艺术是一种社会事业,给艺术有如下定义:艺术,通过使用诸如色彩、声音和行动等手段,向其观众传达了一种艺术家曾经经历的感受或情绪。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总的来说像一们语言:一种交流手段。(《艺术论》)

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

《诗人与白日梦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通过精神分析法更多的关注艺术品为何能打动受众的问题。

10.克莱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11.R·G·科林伍德:艺术即表现

12.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

13.马丁·海德格尔:艺术即真理

“艺术显示存在的真理”,艺术是艺术品的本源等观点。(《艺术作品的本源》)

14.瓦尔特·本雅明:艺术即灵晕

15.西奥多·阿多诺:艺术即自由

16.莫里斯·魏兹:艺术即无定义

17.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即范例

18.阿瑟·丹托:艺术即理论

19.乔治·狄基:艺术即习俗

20.门罗·C·比尔兹利:艺术即美感制作

21.肯代尔·沃顿:艺术即假扮

22.罗兰·巴特:艺术即文本

23.亚德里安·派柏:艺术即恋物

24.卡罗琳·科斯梅尔:女权主义艺术

25.皮埃尔·布迪厄:艺术即文化生产

26.狄利·杰格德:艺术即文脉

27.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艺术即后殖民

28.道格拉斯·戴维斯:艺术即虚拟

这本书的阅读还在阅读理解阶段,所以还有很多无法理解和整理总结归纳完整的部分,这也是我的遗憾,按照先哲的观点,我这将要完成的绝对算不上式艺术品了吧,但我还是希望这是一种艺术尝试和努力好了。

三、“艺术”相关概念

为了完成一篇学术文章,简单的罗列问题和阅读文章是不行的,为了帮助我更好的梳理问题解答思路和文献的观点总结,有必要在分析以及下结论之前进行有关的概念界定,当然我才识还不够,只能借助别人的归纳总结,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

以下是摘自百科对“艺术”这个名词的解释。艺术,是指才艺和技术的统称,词义很广,后慢慢加入各种优质思想而演化成一种对美,思想,境界的术语.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中国古代艺术词义表达的内容:

1.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

5

2. 特指经术

3. 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4. 比喻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事物。

5. 谓形象独特优美,内容丰富多彩。

(一)艺术的分类

1.按种类划分

按内容划有十种: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艺术类形态有很多很多,主要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两大类别。

2.按形式划分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二)艺术的作用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1.欣赏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

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

2.传播

艺术传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艺术传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均有体现,包括各类艺术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为人民带来艺术引导和审美升华。(三)艺术的认识层次:

为什么有好多人根本看不懂一幅艺术画的美在哪里,而画的人才真的会理会得出感情。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四、我的艺术感悟、艺术观

针对在《什么是艺术》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我之前想到的一些问题,节选部分进行一些阐述也是表达我的艺术观念感悟。

1.艺术家的意图造就艺术吗?艺术是如何产生的?

从语义上分析前一个问题,艺术家自然创在艺术,但是究竟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艺术家这就成了一个鸡和鸡蛋的悖论问题,不想纠结于此。我想,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按社会分工来讲,大概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的,但那只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艺术家并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凭空捏造艺术出来,所谓艺术还是要源自生活,却要高于生活。我还是坚持真正的艺术是全人类的创造结果。而艺术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她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为了达到精神生活的丰富,自我努力创造的结果,她是我们人类追寻美的过程中产生,并为全人类所共同享受的。

7

2.艺术界的认定造就艺术吗?对艺术品的判断是一种客观评判,还是一种主观喜好?不同人的艺术或审美判断有优劣之分吗?艺术的标准是什么?

对艺术的评判,的确需要一个艺术界来衡量,有句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为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她的体系,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往往会流于形式。但真正的艺术并不是靠认定的,还是那句话,从本质上分析艺术的产生,她并不是靠认定而来的。当然了现实中的确需要代表“大多数人”喜好的艺术界来为我们指定艺术的标准,但究其源泉,我想艺术判断她是一个主观感受,所谓“请人眼中出西施”,作为独立的自由人,在艺术审美中坚持一定的审美偏好还是符合人性的,我们也不能去划分艺术审美优劣吧。

3.当代艺术还是艺术吗?

艺术一直存在,她伴随着人类的繁衍和成长,只是当代的艺术的形式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改变,受到了一定的融合和冲击,但不能换了个马甲就不认识了吧?哈哈,要对人类的创造性保持信心,人类对美的追求也从不会停歇,毕竟人生有多种艰难,艺术是我们人类避风的港湾和摇篮,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当代艺术依旧是艺术,并在不断蓬勃发展中。

4.艺术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吗?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吗?

针对这个问题,虽然我很想说,我很希望艺术是无国界的,但是在狭隘上来讲,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能够接受的艺术一定是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我们的观念认识,肯定受着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影响,所以它一定是存在差异的。

五、小结:写在后面的结语

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这个学农经的人来谈谈艺术这个话题,这本身就是一件我认为很有艺术的事情,在职业、角色之外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美的享受,但唯一不足的是这简单的是一篇课程结业论文,要遵从各种各样的格式,在框架之内还会存在艺术吗?不满之外只有接受,个人与集体大概只有服从的关系了,暂时是这样,也许有一天能够给,这篇文章全是我手打,当然渺小的我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特地从图书馆借来了一些书来看,有一些哲学概念的分析,对于开阔自己的眼界,打开自己的思路的确起了很多帮助,所以感谢图书馆,当然老师上课提出的这样一个话题,也是我这篇文章的指路人,遂特意感谢,还希望

老师能够给我文章不足之处予以指教。但是课程论文,究竟能不能被人好好细看,也是很难说的,但一想“艺术”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吧,慢慢磨练把。

附我的个人邮箱yiqusheng@https://www.doczj.com/doc/6c18693314.html,也许有一天回头来看有缘人能够给予我一定的建议,就此话题再来展开深切的探讨,也不枉是艺术。

9

参考书目

[1]Thomas E. Wartenberg 编著.李奉栖、张云、胥全文、吴瑜译.什么是艺术[M]the nature of art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恩斯特?布洛赫等合著:《美学和政治》,1977年英文版。

[3]曼弗雷德?克里姆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1968年德文版。

[4]弗朗西斯?D?克林詹德尔:《艺术和工业革命》(1947),1968年英文版。

[5]大卫?拉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1978年英文版。

[6]米哈伊尔?利夫希茨:《卡尔?马克思的艺术哲学》(1933),1973年英文版。

[7]格?瓦?普列汉诺夫:《艺术和社会生活》(1912),1953年英文版。

[8]麦克斯?拉斐尔:《蒲鲁东、马克思、毕加索——关于艺术社会学的三篇论文》(1933),1980年英文版。

[9]约翰?威列特:《在1917年至1933年的新的冷静思考——魏玛时期的艺术和

政治》,1978年英文版。

[10]约翰?威列特:《艺术和革命》(1980),载霍布斯鲍姆等人编《马克思主义史》,1983年英文版。

[11)卢西安?戈尔德曼:《隐蔽的上帝》(1956),1967年英文版。

[12]《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1987)。

[13]瓦尔特?本杰明;《机械再生产时代的艺术创作》,载《启明录》,1968年英文

版。

姓名:张慧

班级:农业经济管理1501

学号:2015306110089

2015/11/16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存是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等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像一江春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当代艺术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

当代艺术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方面逐渐得到满足,继而,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层面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很多家长不惜将重金投资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学校、幼儿园、少年宫、琴行、画室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培训项目从音乐类的钢琴、声乐、舞蹈到美术类的素描、书法等不胜枚举。在“钢琴热”“书法热”的影响下,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热潮。 每年的7、8月份,各大城市相继拉开各类艺术水平考试的序幕。据统计,全国参加艺术考级的人数已近百万,就在温州这样一个三线城市,其中一个考点每年暑假参加音乐、美术类考试的学生的人数就已突破了2万,而且还保持着每年持续上升的势头。而中小学生成了各类考试的“领军人物”。 艺术考级的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考级的意义就在于:①检测孩子们学习艺术所能达到的水平;②通过非正式授课老师的指导点评,使孩子们的艺术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③让孩子们体验、适应考场气氛,从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④取得全国艺术考级的证书,使孩子们感到学有所成,是对其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其他方面学习的自信;⑤通过考级,促使孩子们在练习过程中更加严谨,增强艺术能力,这样既提高学习质量,又能展现出更加完美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正如方教授所言“考级是件大大的好事”。然而二十余年来,艺术考级在迅猛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组织考级的单位缺乏规范性,考试过程中缺乏公正的原则。受考级利益的驱动,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培训点自成体系,各自为营,开展不同门类的考级活动,然而里面大多存在考风不正、降低标准、收费混乱、考评不正等问题。 第二,授课老师缺乏资格认证,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急于求成、缺乏责任感。就钢琴这个专业来说,老师的数量在总数上是占了大比例的。其中包括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们等。还有些专业团体效益不好,本身并不是钢琴专业,但在“钢琴热”效应的诱惑下动了心,继而临时转专业,加盟到这个疯狂的淘金行业来。这样的老师也许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长,但在琴艺上还只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笔者自己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我从上下届校友那里了解到,现在钢琴教学主要以琴行为主。专业院校的教授专家毕竟有限,而且收费较高,是大多数家庭都不能承受的,而这些专业老师为了教学质量,也会控制学生人数,挑选资质好的学生。所以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才能受到专业、正规的钢琴教学。而大部分琴行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找些音乐院校在读的或刚毕业仍在待业的学生,因为这批人待遇较低,比较服从安排,但教学能力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只是为迎合考级,迎合家长求快求高的思想而教,考什么等级就只学相关的几首曲子,其他一概不教。不注重培养扎实的弹琴基本功和音乐的内涵及表现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有优秀音乐素养的学生呢?所以只有强化师资水

谈谈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谈谈对行为艺术的看法 所谓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 89)它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90年代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 第一种往往是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涉及面较广的社会性行为,例如有一群艺术家从大都市来到贫困山区,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创作,用来表达艺术家们厌恶商业文化希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整个过程就是一项行为艺术;有人把成千上万的红伞挂在公园的树上,让游人漫步其中,使观众成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在不经意间也搞了一把行为艺术。但是这种行为艺术在进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往往受社会、市场、公共秩序的限制,所以这种行为艺术目前很难举行大规模的活动。 而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家展现自己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艺术越来越成为行为艺术家热衷的形式和手段之一,结果就有了舒勇在情人节找花草树木谈情说爱;王晋与一头骡子结婚等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家。 行为艺术其实也是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来,有一些在视觉上比较"刺激"的行为艺术作品被冠上"病态"、"血腥"、"暴力"等称谓之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为艺术"的现场性、直接性的特点,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这称作人体作笔。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当他们作为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是出忽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以身体、形象、行为等资源表达作者艺术观念的行为艺术,成为近些年中国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风景”之一。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行为艺术,人在特定情景中的许多行为确实可以成为艺术,因此,在中国近几年所产生的行为艺术中,有一些令人不敢目睹,比如吃死婴、在自己的身上烙身份证号码等等。而另外像和驴子结婚、上海街头的裸奔等等,都是打着“艺术”的名义,这是“行为艺术”中的极端表现,这种极端的“行为艺术”对社会和艺术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成为艺术,行为成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是非常崇高和神圣的,如果所有的行为都成为艺术,所有的人都成为艺术家,那艺术就没有意义。因此,“艺术”之名很容易被人所利用。一段时间以来,“艺术”之名成了社会上特殊的通行证,只要以“艺术”的名义,似乎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些极端的行为艺术也是如此。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两年流行的人体彩绘。前不久,南京的某餐厅先以“10万元招聘‘绝代佳人’”,而后以中选的“绝代佳人”全身彩绘“零距离”为食客服务,再一次触动了社会的神经。联系到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人体彩绘热潮,这种以“艺术”的名义而进行的商业活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 特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使用者和作品之间进行直接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让艺术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公之于众,有时还会需要参观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与科技相结合,有时,新媒体艺术更像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来虚拟现实,然后重构世界。现在有很多加入了虚拟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 在之前参观的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当时参观时的感觉就是那些展品都很新奇,也很吸引人。新媒体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3D错觉艺术,但是比那更加高级,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而在课上,老师对新媒体艺术的简短介绍,又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特殊属性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现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相对地美学艺术的发展又能使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快速革新,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又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当下思考完整版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 学当下思考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当下思考 最近有幸聆听了国家督学——尹后庆会长的报告,使我我对中小学核心素养的认识从茫然变成了清晰。确实,未来的课程如果不具备现代性与探究性,我们的学生将来无法整体的融入时代的变革;同时,教师如果不思考学科的本质、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学很大意义上将会本成无效的教学;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思考尤其显得重要。那么,我们将如何探索和实践核心素养在学科长的落实呢?就美术学科谈一些个人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现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九本,它们分别对应高中美术课程设立的九个模块。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而今按规定开足美术课,尽心上好美术课,就是在行动上坚守了基础美术教育之阵地,贯彻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路线。 同时,每个模块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会有一些侧重。比如鉴赏模块,更侧重对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绘画模块在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块教学割裂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模块学习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优化对模块中单元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等同于教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合理搜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好地方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主动性,促成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学评价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模块特点,设置适切的评价机制与方式,使学生明晰对自我核心素养现状与不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亦不止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特色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以学校美术类社团、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涵盖的所有美术特色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发挥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同时,实时关注、引领、指导并应给予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发现、解决乃至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再培育。 3.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师生齐心地做好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这包含了指导与训练、沟通与鼓励、反思与总结等具体环节。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制订高效的竞赛辅导方案及策略,形成适切学生的辅导风格。 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美术教学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对现代派艺术的思考

对现代派艺术的思考 改革开放使西方的商品、文化、艺术一起走进中国,西方现代派美术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看待是个现实问题,单方面推崇或批判都是错误的,要一分为二地来品评。了解其本质才能走出我国现代艺术之路。 标签: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表达;探索;孤立;片面;提取;意象;思想;变革;一分为二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派艺术经常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现代派的理解是人们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审美观念。这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大众来说,都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现代派艺术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艺术运动,这场艺术运动波及影响艺术的多个方面,如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方面。从欧洲逐步波及整个世界,今天许多艺术家们在这个方面开拓着自己的艺术道路。我们一些年轻的美術学生还去追求一些现代派落后的一面,也可能是我国美术界对现代派的接受的时间较晚。我们接受现代派艺术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间,与我们对其理解不够深入,或者说有些片面有关。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评价各不相同。“文革”前我国美术界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文革”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从保守走向开放,主要是西方的商品、文化、艺术一起走进中国,禁区彻底被打破。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变成一种非常时髦的东西,以至于效仿。如何理解、评价和借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一味的推崇,还是一味的批判都是错误的。只有对其正确的评价,我们才不会走弯路。 单从美术方面去理解。看待现代派的一些现象,一些分析,一些评判,能带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西方传统艺术要求完美写实主义,无论在色彩、光影还是在主题性等方面都要求绝对完美,到了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受到科技发展的提示,重视绘画的“光”与“色”的追求。从莫奈的《草垛》,乔治修拉的《大碗鸟的星期日下午》能看到他们致力于对光和色在绘画中的表现。从这方面来说画家们开始了在传统绘画中的新的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引起了一场风波。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才给予肯定。这就是现代派产生的苗头。 西方美术进入现代派应拿后印象主义作为转折点。后印象主义是反印象主义的。印象主义绘画是以光和色来“客观”地分析性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主义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地、分析性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这种创作倾向是西方现代美术的真正开端。其原因是从单方面思考。艺术家们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但新思路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他打开了新的艺术大门。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诸多重要的文明。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思想、美学精神及艺术形式。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文字语言、哲学思想、艺术符号、民族情结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当代观念艺术而言,当“拿来主义”成为其转化创作的一种方式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正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用与转换。 当代艺术家在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资源时,往往有着个人的原则与喜好,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当代艺术精神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创作:有艺术家借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有的则对传统的发明创造或民间艺术符号进行当代艺术的重述;亦有艺术家选择传统的哲学思想或文化典故予以当代观念的表达,在此类作品中,艺术内容与思想的呈现方式不再直接,而是常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水墨和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借用从而转换成新的观念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艺术家谷文达通过借用传统水墨媒介及文字创作了以伪文字和错文字为基础的水墨画,以及借助水墨行为艺术和水墨装置艺术形成观念水墨艺术。谷文达在他的水墨作品中,对中国文字进行拆分与错写,其早期作品《畅神》便是通过把汉字形象进行拆分,以直观的形态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在谷文达的此类作品中,他通过现代主义的观念实现对传统水墨画的改造,作品中的文字已不是交流体系中的符号,而成为一种对文字形象借用后的抽象作品。在谷文达的另一代表作品《图腾与禁忌》中,作品内容组成运用了诸多美术字、漏字、错别字,从中不难看出其对汉字调侃与批判的意味。在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创作中,也可明显地看到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转换,徐冰在其代表装置作品《天书》以及《新英文书法》水墨系列作品中,以中国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作为艺术表达语言。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新媒体艺术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感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目基本定历发现评接定表现形 基本定 历 发 现状 评价 接受 定位 表现形式 评论?相关书籍?展开 基本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 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 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客观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世界和主创者独特的审美创造。 然而我国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1、强调结果,轻视过程。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认为作品或成果才能为幼儿艺术能力发展与否作出验证,而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得积极主动的参与、求新求异的思维、大胆、浪漫、无拘无束的表现视而不见。就绘画而言,通常教师要求的作品是在完成教师教育内容的前提下,“以丰富画面”为基本特征,以“纠偏”为手段,以与“范本”最为接近的程度为赞赏标准的活动,从而干扰和限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 2、重视技能技巧,轻视思维个性。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常常有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常常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创作出超乎寻常的作品。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幼儿作画时,从坐、握笔、笔法到布局、比例、结构乃至色彩搭配都要求面面俱到,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 3、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不鲜见。而美术教育无比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使教师综合素质受到严峻挑战,为了使

幼儿艺术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显性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仍不乏“像老师这样画”、“请跟我学”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幼儿在教师控制下,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哪里还谈的上积极主动参与艺术活动,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也受到遏制。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纲要》的改革为幼儿美术教育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尊重幼儿的审美情绪和情感;重体验创作的过程;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激发他们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它需要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创作欲望,使他们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 1、让幼儿拥有充分观察的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美,在社会中感受人文美。通过生活的体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教师可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感受丰富多姿的生活环境;也可利用本园场地布置一些特殊的情景,还可以通过艺术性语言、神话故事的描述,把幼儿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 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思考本文中我将继《当代艺术研究》课程中对于当代艺术中的当代绘画艺术和实践的例子所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 真正的自我是自主,自由的个体。 自我应该是完整、稳定、独一无二的,并能独立行动,具有富有意义的意向和连贯统一的内心。 这段话,自从我第一次听到后就被抄写下来贴在我的床边,每天我睁开眼睛时就能够看到,能够使我不断坚持执着的去做我自己,而不被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 通过了解许多当代的艺术家,使我从实际的例子中真正的去了解我的意义,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我。 在西方绘画史上,伦勃朗是欧洲 17 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一生留下 600 多幅油画, 300 多幅蚀版画和 2019 多幅素描,几乎画了 100 多幅自画像,有他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他对着镜子中描绘自己时的一笔一划间,无疑,是对自己的解读。 梵高一生都在坚强的保留自我的艺术方式,留给世人的不光是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创作过程中的坚持和自我的信念,这种在精神层面顽强的保持自己风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80 年代‐90 年代在纽约举办过大量关于身份的展览,其中1989 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大地魔术师。 1 / 6

它被视为对 1984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轰动一时的展览20 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 种族与现代的联系的回应,并且是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 对于世界,这是第一次西方与非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对于中国,这是第一次有中国艺术家和策展人参与的世界性展览。 回顾大地魔术师。 这是一次另类的现代艺术大展,是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现代艺术好汉们的展览,并非只有人们所熟悉的现代西方艺术。 当然包括欧美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们,此外还有来自北美的印地安人和纽约的另类或边缘性艺术家,当然这是此展览的特色之一,还有不少展出的艺术家们,连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也是艺术家。 其中三分之一是西方著名艺术家,三分之二则来自非西方,人们对他们都相当陌生,大都在其本土上生活与创作,或从事其他职业,他们在封闭或半开放的社会资讯里,大都不受外界(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文艺潮流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本土艺术风格和特色,且从艺术家们的各别身份,就能了解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气候、景观及人生哲理与态度的差异,从中就能理会他们别致的视觉造型语言,在人类本能里展现,并没有什么前卫、现代或新潮的问题困扰,诉求于个人的敏锐度和感性,比起各种迷惑人的名词来得更实在更真实。 这些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们都带着各自的文化、传统、

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艺 术 概 论 论 文 艺术设计学院

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摘要】 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 【关键词】 现代艺术 【正文】 一、现代艺术的出现 认识现代艺术,要从它如何出现谈起。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镌刻的“认识你自己”1的箴言开始,艺术始终凝结着时代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智慧。人类社会的历史,每一个文化类型都有着表达自己时代的方法与技巧,如古埃及文化、中国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等。现代艺术也同样表达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意志,只是

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末,壮大于20世纪初,正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人们的知识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使物质生活的内容和质量都有大飞跃,而且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现实摧毁了一切传统,接着是巨大的空白。 现代艺术首先是从西方的印象派的出现开始的。从而艺术家们开始反对传统的绘画观念,走向主观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的现代工绘画艺术开始了。 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艺术是价值空虚的填补者,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并把信念,救恩和爱赋予这个世界,艺术作为抗拒贫乏时代的本真力量,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①。现代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发现过往的手法变得难以实现,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已丧失了真实感,所以现代艺术需要以抽象的,变形的方法重新获得激情,需要“荒谬与不和谐”来刺激人心,以达到“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的目的。可以说,现代艺术不是源于艺术而是源于生活,它的形式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的反映,现代艺术也是总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扭曲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二、现代艺术的发展与成长 现代艺术是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这些变革自然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曲折折的不平之路。 现代艺术是为反对传统艺术而生,而它却又在遭受传统艺术家们的嘲讽、讥笑中成长。然而它却在当今的艺术之林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量,这可以说明现代艺术具有相当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和为它付出的汗水的艺术家们是分不开的。 现代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精神,尤其是她那顽强的生命,同时也能够表现艺术家的生命。若是处处都是崇拜模仿那就要受其支配,则艺术家表现的绝对不是自己的生命。最高尚的艺术家必不受人的制约,对外界的批评毁誉也能视之漠然。因为我的艺术是我自己生命的表现!著名画家凡·高就是典型的代表。 别人怎么见得知道我绘画时的情感呢?别人又怎么知道我当时的内心变化呢?所以说肤浅的批评,是没有价值的! 何以艺术能够表现艺术家的生命呢?因为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感觉而表现的。因感觉而生情,才能产生艺术。换而言之,就是我对现实世界的感受而产生艺术。譬如:个性刚强的人喜欢热烈的色调,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就喜欢冷静的色调。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去画同一对象,他们所表现的色彩感觉,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强使他们一样的话,那就不是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东西了。所以现代艺术家作画都是从内心有感而发。如若不把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就必然不会快活,便象是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做似的,心里不会舒服,一定要把它表现出来。倘若艺术家在没有感受时而作画,那么就成为一种虚伪的技巧化了,纯粹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艺术。那作画之人也顶多算是个比较好画匠,而不能算是个艺术家。所以我要说艺术家表现在画面上的线条、韵律、色调都是艺术家本人的情感。因为艺术家作画时带有情感,自然画面也就有情感。因此是精神在统治整个画面,生命自然也就存在与画面中。赏画者也必然能够感受到画中有生命的存在。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论文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蒋颖超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新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及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概况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艺术家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艺术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和录像带,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这一举措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其中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WGBH电视台,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WⅣS),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不仅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可以为他们与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促成了许多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语言成熟起来。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和电子工程师舒亚·阿贝共同研制了用于图像处理和着色的合成器,使其跻身于第一批新技术发明者的行列。到了

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开始得到赞助,它们的发展使得艺术家更频繁的接触到数字化技术。尽管在这些媒体艺术中心里创作的录像作品不是以在电视网中播放为主,而主要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但它促使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电子媒介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相结合,从而促成了录像装置艺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挟新技术之威,开始在各种国际大展上出尽风头,并逐渐成为与架上艺术、雕塑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当录像艺术的传统技术被数字技术替代后,艺术家开始普遍采用数字摄像机、数字编辑、DVD光盘刻录和投影仪播放技术。在播放技术方面,投影仪、电脑程控、DVD光盘被大量用于新媒体艺术的播放。目前,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普遍,在国际艺坛上也日益得到首肯。 二、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及类型 关于新媒体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概念。当前所使用的新媒体艺术一词,大多是以马克·崔波(Mark Tribe)的界定为基准,他在1996年将新媒体艺术定义为光盘(CD—ROM)、网络艺术(Net Art)、数字录像艺术(Digital Video)、网络广播(Net Radio)等艺术作品的统称。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则提出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180而清华大学的鲁晓波教授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新媒体艺术的定义(2学时) (一)什么是媒体艺术 1、新媒体艺术定义 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3 、新媒体艺术类型 4 、两种关系 5 、继承还是颠覆 6、早期的新媒体艺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概述 一、选择题 1.ACD 2.ACD 3.A 4.BC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要点提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包括: 第一,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儿童多种感官的协调发展; 第三,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儿童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类型,并分别叙述其含义。 【要点提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类型包括:学前儿童绘画活动;学前儿童手工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 学前儿童绘画是指3~6岁的儿童运用简单的笔、墨、纸、砚等工具,通过点线面、色彩、构图、透视等造型手段塑造平面艺术形象,反映和表达儿童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感受的初步的造型艺术活动。 学前儿童手工是指3~6岁的儿童运用一定的可操作的材料,如剪刀、泥、蛋壳、纸等,通过剪、折、编、插、组合、粘贴等造型手段完成平面、立体或可活动的形象,以反映和表达儿童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感受的造型艺术活动。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认识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及周围环境,了解对称、变化、均匀等形式美的原理,感受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手法,体验美术欣赏的快乐,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儿童审美情趣的一种美术教育活动。 3.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技能包括哪些? 【要点提示】 纸工活动的基本技能包括折纸、撕纸、剪纸、染纸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泥工活动的基本技能包括团圆、压扁、搓长、拉伸、捏泥、粘接、分泥等。 4.简述学前儿童手工能力发展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 【要点提示】 第一,无目的的活动期。此时期的儿童还没有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自主活动的乐趣,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他们还不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的性质,也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 第二,基本形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无目的动作逐渐转化为有目的的尝试。在剪纸活动中,儿童开始初步懂得剪刀与纸的配合,但只限于剪直线,而且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在泥工活动中,儿童开始学习并使用团圆、搓长等技能。起初出现的棒形,到本时期的最后阶段,开始出现粗细、长短的变化。 第三,样式化期。这一时期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和眼手协调能力的增强,以及对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的掌握,他们开始表现出了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在剪纸活动中,儿童能够双手配合着剪出曲线,还能剪出简单的、自己想象中的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样式简单的窗花等。在泥塑活动中,儿童能够挫出各种弯曲的棒状物,还能制作出圆柱体和立方体,并能够用组合的方式制作出一些复杂的物体。 5.简述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特点。 【要点提示】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 方法和基本环节 一、选择题 1.AD 2.ABC 3.ACD 4.AD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原则有哪些? 【要点提示】

对现代社会艺术的认识与思考

对现代社会艺术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现代艺术是相对相对传统的美术而起的一个新名词,它企图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艺术的新观念、新价值,采用新奇的表现形式,十分注重艺术的创新和艺术领域的开拓。这些变革自然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曲折折的不平之路。 。 关键词:现代艺术创造 欣赏 认识思考 1现代艺术的出现。 认识现代艺术,要从它如何出现谈起。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镌刻的“认识你 自己”1的箴言开始,艺术始终凝结着时代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智慧。人类社会 的历史,每一个文化类型都有着表达自己时代的方法与技巧,如古埃及文化、中 国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等。现代艺术也同样表达着我们所处时代的意志,只是 时代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现代艺术出现在19世纪末,壮大于20世纪初, 正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 明,人们的知识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仅使物质生活的 内容和质量都有大飞跃,而且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两次世界大战不 仅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以一种无可回避的现实摧毁了一切传统,接着是巨 大的空白。 如果说古典艺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着自己的社会和真实,那么科技发达 的当代,若仅仅只再现生活,可以依靠机器来完成,但如何反映现代社会的问题: 无线电、摩天大厦、大都市、飞机、原子弹以及战争带来的毁灭与恐慌、城市的 残害、人性的崩塌……人们的心中缺乏信仰,变得麻木。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 样“艺术是价值空虚的填补者,赋予世界新的意义,并把信念,救恩和爱赋予这 个世界,艺术作为抗拒贫乏时代的本真力量,召唤人进入自由的空地”2。现代 艺术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们发现过往的手法变 得难以实现,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已丧失了真实感,所以现代艺 术需要以抽象的,变形的方法重新获得激情,需要“荒谬与不和谐”来刺激人心,1引自:《奥林匹斯山之巅:破译古希腊神话故事》(美)波特曼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2 2引自《演讲与论文集——学术前沿》(德)海德格尔著三联书店出版2005.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