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霸权之后读书报告

霸权之后读书报告

题目:关于《霸权之后》的读后感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级:政治

姓名:杨尊 111 关于《霸权之后》的读后感

[摘要]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罗伯特·基欧汉的经典之作,

它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石。当然,这本书也使得基欧汉蜚声学坛。作为新自由制度主

义的重要理论著作,是我们认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窗口,它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新自由制度

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对该书的理解。

[关键词] 霸权;新自由制度主义;合作;国际机制;共同利益

正如苏长河教授所言,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中,有两位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牛耳

的学者,一位是美国西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思·华尔兹,另一位则是东部杜克大学

的罗伯特·基欧汉。基欧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大师,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而其最主要的著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可谓

是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石;也正是基欧汉的不懈努力,新自由制度主义才得以创立并

发展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一、《霸权之后》的内容总括

通读《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可知该书的内容以四大部分呈

现,共计11章。作者理论论证的核心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与概念”和第二部分的

“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在该书的第一部分中主要提出了其主要旨在解决的霸权之后合作的

问题,也就是说当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组织

起来的。而在第二部分当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能的,并提出了这种合作

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也就是说即使在无政府状态下,由于国际机制的存在,

国际

合作仍可以实现。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具体实践中的运作,说

明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运用权力、利益、霸权、合作与国际机制等概念来理解当代的国

际政治经济问题;并用实例证明了在霸权衰落以后,国家在机制内相互合作是可能的,指明

这也是维护世界稳定最有效的方法。而第四部分是结论,是对前面的论述作总体的回顾,并

评估了合作的道德价值以及机制的影响。

二、作者研究的基本前提

在对《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

们可以发现作者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前提而展开的:其一,作者提出随着各个国家之

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加强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各方面交往的不断加深,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一定存

在着共同的利益,也正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将会迫使它们采取一定的行动。其二,由于各

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往来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因

此该书中的论证也主要是针对发达经济国家,而非非发达国家,尽管作者强调其理论对非发

达国家也适用。

三、该书中的重要概念

作者在开始其论证之前,首先探讨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合作”与“国际机制”。作

者认为,与其说合作是各国争取的目标,还不如说是为了达到各种各样的目标的手段。同时,

作者也提出了如果合作的目的是不道德的,那么更多的合作就并不必然比更少的合作要好;

也就是说,在合乎道德的前提下,更多的合作才能算上是更好的、更有效的。作者将国际交

往分为三类,即和谐、合作和纷争;明晰了合作并非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并阐明了和谐、

合作及纷争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指出和谐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行为者的政策能够自动的促进其他行为者目标的实现,即和谐是利益完全一致。纷争是利益存在冲突。

而合作则是介于和谐与纷争之间,它需要通过谈判的过程经各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的行动变得相互一致起来;通过政策协调过程,当行为者将它们的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者现行的或可预料的偏好上时,合作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合作是政策的相互调整,而不仅仅是共同利益压倒冲突利益的状态。同时,合作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冲突;相反,合作与冲突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作者强调要采取成功的努力去克服潜在或现实的冲突。

而关于国际机制(这是作者为了解释霸权之后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而引入的一个关键概念),作者援引了克拉斯勒的定义,“国际机制”就是指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形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具体地说,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关系和城实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行动的专门规定和禁止;决策程序是指流行的决定和执行集体选择政策的习惯。同时,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对行为都具有禁制的含义:它们限制着特定的行动并禁止其他的行动。也就是说它们含有义务和责任。

此外,关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权”这一概念,作者认为它是指一个国家必须能够自由使用关键的原料,控制主要的资本来源,维持庞大的进口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商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作者之所以这样定义霸权,在于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具备他上述所说的所有这些因素,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比其他国家更为强大的。毫无疑问,作者在明晰了这些重要概念之后,才对其中心命题进行论述,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四、中心命题的回答

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中

心命题,即霸权之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当然,作者对它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是可能的。作者认为,给定的共同利益可以为各国的合作提供必要条件,虽然它不是充分条件。并在此前提下,霸权之后的合作存在着可能性与现实性,由于利益的不同导致国际政治经济中充满纷争,而国际机制的建立及存在则可以带来更多的合作,也使合作成为了可能。因为国际机制可以影响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界定,通过影响预期和价值观念,国际机制则可以促进合作;同时作者强调国际机制不仅和自身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一些条件下对有效地追求自身利益来说也是必要的。

而对于“国际机制是如何建立并发挥作用”——这就是作者贯穿全书所要回答的问题。作者首先是从修正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开始他的论证的。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或霸主存在,因为霸权国通过为国际体系提供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类似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或制度来维持国际体系的合作与稳定。也就是说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秩序是由一个主导国家创立的,国际机制的形成一般要依赖霸权国家的存在。作者是赞同霸权稳定论的“霸权可以促进合作”这一观点的,但从下面开始两者的观点就分道扬镳了。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国际公共物品,则国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稳定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霸权国家处于衰落之中时,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发生霸权战争等后果。一句话来说就是国际秩序的维持需要霸权国家的持续存在。而作者则认为霸权稳定和国际机制的崩溃之间存在一个“时滞”,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既有的霸权国家领导下创设的机制也会相应的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会使它们对确保霸权之后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着独立的作用。篇二:解读《霸权之后》

2012—2013年第一学期行政管理专业

《国际政治学》读书笔记

阅读书籍:<霸权之后:世界政府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美)罗伯

特·基欧汉著

姓名:易嘉欣

学号:17 班级:行政管理111班

任课老师:周小花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

解读《霸权之后》

摘要:本文主要以基欧汉的眼光分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思想。罗伯特?基欧汉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主要的奠基人。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新自由制度主义得以创立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新自由制度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之一,是在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没有单个霸权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合作能够持续下去吗?罗伯特·基欧汉分析了促进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的制度或“国际机制”,并描述了美国霸权受到削弱时这些机制的演变。他驳斥了霸权衰弱使合作不可能发生的观点,将国际机制视为促进自利行为体之间非集体化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世界政府的弱势替代物。

关键词:霸权;合作;纷争;国际机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政治现实主义研究推向新的理论顶峰。然而,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弱,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纷纷涌现,跨国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传统的以强调“国家为中心”和“物质性权力在维持世界稳定中作用”的权力国际政治观开始遭到国际关系学者的普遍质疑。罗伯特?基欧汉敏锐地洞察到了新现实主义的解释性缺陷。他指出,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未能充分关注跨国关系,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忽视了国内因素与国际体系结构的联系,因而未能动态地说明世界政治的主要变化。正是在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和论战中,基欧汉力图重新诠释变化中的世界政治,创立并完善了他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体系。

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共同撰写了《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制度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在基欧汉的所有著述中,《霸权主义》是最重要的一本书,共分四个部分计11章。第一部分的是“问题与概念”,分为三章讨论,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如:“制度”、“国际体系”、“合作”等,最关键的是他提到了世界政治经济的说法,并把政治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考察国际体系,从而引出合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是“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分为四章来论述;在此部分中,基欧汉详细论述了“合作”、“国际机制”和“理性选择”,在霸权衰落以后国际社会怎么才能维持稳定呢?本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其可能性与重要性。第三部分的是“实践中的霸权与合作”,也是分为三章来具体论述的;在本部分中,作者用具体的例子在说明他提出的理论,即在霸权衰落以后,国家在机制内相互合作是有可能的,也是维护世界稳定最有效的方法。第四部分

的是“结论”,用一章来论述;说明了制度的重要性,这也是对国际机制理论的一个完善。在四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

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在基欧汉看来,霸权之后合作存在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益的不同导致国际政治经济中充满纷争,而国际机制的建立可以带来更多的合作,进而使世界政治经济仍可以在霸权之后保持合作。而且这些国际机制虽然一开始都是在霸权的主导之下建立的,但其本身可以在霸权消失之后继续运行。

一、现实主义与制度主义

本书是研究当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组织起来的。①在整本书的开篇立论中,基欧汉就阐述了问题,即在假设存在既定的共同利益情

况下,在怎样的条件下才会促进合作。众所周知,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就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霸权稳定论”在一定时候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可是二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的不断动摇,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风靡一时的“霸权稳定论”陷入了危机,再也无法解释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的产生与发展。正如基欧汉所指出的,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国家是一个统一的理性的行为体,它会仔细权衡可供选择的各项行动成本,并寻求预期效用的最大化,尽管这样做还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可供理性选择的足够的信息。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纷争的盛行是因为根本利益冲突的缘故。

②而在20世纪70年代,上期居于主流地位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充分解释和说明国际社会的现实,传统现实主义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肯尼思·沃尔兹等新现实主义者在保留了“现实政治”主要内容的同时,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科学的修正与补救。在现实主义者中间,持另一种极端看法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把合作视为经济相互依赖世界中的本质特征,认为共同的经济利益导致对国际制度和规则的需求。基欧汉称这样一些人为“制度主义者”,他们尤其重视国际制度的功能作用。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国际机制。“国际机制”是在霸权之后建立一个国家间相互合作的世界体系的关键因素,将在后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二战后的美国失去了霸权地位,这时要在国际社会上建议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平的世界环境、要在没有霸权的情况下形成合作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使用了许多经济学、政治学的概念,来发展关于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与纷争的一种政治理论。除了这些概念之外,基欧汉认为国际政治可以①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增订版(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 2012年第4页

②<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增订版(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 2012年第5页

运用体系分析,而国家行为可以根据“由外及内”或“由内及外”的方法来研究。体系分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对各国政府的行为影响,也不会导致有些不必要的决定性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个体系分析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也存在着局限性。体系分析是基于理性和利己主义假设的理论,从利己主义和理性的假设出发,可概括为三个重要的优点。首先,它的假设很简单,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其次,它可以让我们更注重体系对国家行为产生的限制性因素;最后,利用利己主义理论可以最具有说服力与解释力。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利己主义模型出发,进行深层次的推论与演绎。

传统的现实主义常常夸大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权,认为单一国家的霸权更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稳定。或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情形下,单一国家的主导地位也许可以发挥作用,但这不代表着世界秩序必须通过霸权来稳定。基欧汉分析了现实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霸权的论述。从某种程度来看,霸权与合作的关系是紧密的。霸主拥有霸权地位,在国际社会中起着主导作用,可是同样他也需要伙伴们的支持与服从,倘若拥有霸权的国家只顾自身发展,而忽视同伴们的发展,这样的国际环境会有多稳定呢?这是可想而知的事。“霸权与合作”给人的感觉像是两个不相往来的对立面,其实并不然,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二、合作与国际机制

基欧汉认为,与其说合作是各国争取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达到各种各样的目标的手段。如果合作的目的是不道德的,更多的合作并不必然就比更少的合作要好。合作也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基欧汉把国际交往分为三类:和谐、合作和纷争。和谐是利益完全一致;纷争是利益存在冲突;合作介于和谐与纷争之间,指的是国家之间有利益的冲突也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在协调政策之后,使行为符合相互之间的利益。因此合作式政策的相互调整,而

不是仅仅共同利益压倒冲突利益的状态。在各国的相互交往中,根本很难甚至是无法形成利益完全一致,因此,和谐的状态是几乎难以实现的;然而,合作与纷争也难以明显界定或分开,它们总是混合在一起,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就是一个即合作又冲突的局势。

基欧汉借用克拉斯纳的定义,“国际机制”就是“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关系和诚实的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行动的专门规定和禁止;决策程序是指流行的决定和执行集体选择政策的习惯”。③很明显可以看出,这四个概念的定义有的重复难以区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细分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国际机制反映了一段时间内合作和纷争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合作与纷争是并存的,合作③ <国际机制>(美)斯蒂芬·克拉斯纳著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1983 第2页并不是长期存在的,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也会存在冲突。而国际机制可以被看作是世界政治经济中调节性因素,在合作与纷争的选择中发挥着调停的作用,或许合作,或许纷争。而从当今的国际形势看,国际机制一直都是每个国家致力于建设的,可现实仍存在种种冲突,因此,我认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机制并不是简单的,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本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是以理性的利己主义假设为基础,并由此出发,对国际机制所发挥的功能进行了抽象的论述;而第七章则是将理性的利己主义假设放宽在进行分析的。在国际政治中存在着“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完全理性之间的理性。对于政府来说,做出完全理性是困难的,他们在收集信息并作出决策的过程的成本是高昂的。正是无法实现零成本的决策,国际机制的规则与原则才更显现出其价值。自觉遵守国际机制的规则,虽然无法做出完全理性,但大大的节省了成本,是每个政府、国家都乐于接受的。“移情与国际机制”是基欧汉提出的又一论据,国际机制的改变是由于人们利益观念的转变,即在行为者的学习中自我利益发生了“移情”现象。行为者是不断学习的、不断了解更多、不断发生改变,自我利益是具有弹性的,而国际机制也会受到影响。

三、实践中的霸权与合作

二战期间与战后的霸权与合作具有互补性。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机制与合作,而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机制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有利于统④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增订版(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 2012年第79页篇三:读书报告

本科生学年论文

读《国际关系史》有感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8 月 31 日

读《国际关系史》有感

一、作者简介:

袁明教授1962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后到河北、陕西等地工作。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1989年至199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起,袁明教授受邀赴乔治亚亚特兰大的卡特中心、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以及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作研究,她经常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三边委员会、罗马俱乐部等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

表演讲。袁明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兼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外经贸部中美顾问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国际上兼任美国纽约“亚洲协会”董事会董事,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顾问,英国牛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会顾问,日本立命馆亚太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顾问等。

袁明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包括作为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的《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1945-1955年的中美关系》,与人合编有《中美日三角关系的黄金时代》等。

二、内容概要(全书结构)

本课程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在体系层面——即威斯特伐利亚、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和雅尔塔四大体系的兴衰演替的历史,一条暗线是互动能力方面——即现代以来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促进作用。

第一部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161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1648年,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正式签订,它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欧洲五强国家有:西班牙,通过王位继承战争逐步强大起来。奥地利,通过王位继承和七年战争发展起来。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赢得了国家的独立,通过发展经济和

外交强大起来。法国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展起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结束了国内政治中因宗教原因引起的社会大动荡。英国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上半期始终将欧洲强国西班牙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另外,英国的崛起表现在他以海洋作为自己的扩张目标。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他对外扩张,占领殖民地,之后强大起来。

第二部分:19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维也纳体系形成与解体、意大利和德国的先后统一及影响、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维也纳和会召开以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他是第二大体系。维也纳和会实质上是英、俄、普、奥等大国就一系列的战后利益问题进行着秘密协商与争吵。维也纳和会后欧洲国际政治中出现了“欧洲协调”。在最后的普、奥战争中,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使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使德国趋于统一。统一的德国内政与外交都迅速的发展。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国力强盛,生产力高速发展。德国的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第三部分:欧洲列强争夺亚、非洲的斗争、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欧洲强国在逐步的强大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目标主要指向落后的亚、非两洲。英国的扩张目标主要是亚洲,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法、美、德、日、俄等国相继开始踏入亚、非洲,开始了争夺的斗争。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大国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有了重新的发展阶段,于是帝国主义要重新瓜分世界,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洲的国家大都变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的人民遭到了最严重的灾难。

第四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最初冲击。一战是英法俄协约国与德意奥同盟国的较战。英法美战胜国于1919年1月1日在法国的巴黎召开和会并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1919年9月10日又与奥地利签署了《圣日尔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又签订了《纳依条约》等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2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九国公约》、《五国海军条约》、《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这些形成了华盛顿体系。至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

第五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1929-1933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日意法西斯为摆脱经济危机都走上了对

外扩张的道路。他们结成了法西斯同盟。德国闪击波兰导致二战全面爆发。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于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1945年9月2日日

本结束投降仪式宣告了二战的结束。战后,美英苏等国家召开雅尔塔会议讨论一系列主权的土地问题,此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第六部分:美苏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的对抗。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与美苏冷战的爆发与结束,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苏关系的缓和与紧张以及两大阵营的分化。

意、罗、匈、保、芬五国帝结合约。二战后,美国垄断资本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他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的超级大国。这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提供了动力。苏联为二战做出了重要的牺牲,它的战后目标要巩固战争取得的成果、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优先的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推经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于是二者互不相让,1946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为冷战打下了基础。直到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苏联的华沙条约的正式建立冷战开始。期间二者有紧张的时刻也有缓和的时刻。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两大阵营是大西洋联盟和和社会主义阵营,他们是西欧国家和东方国家分别建立的。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殖民主义势力严重削弱。在上述条件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资解放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斗争遍及亚非拉美大陆,形成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第七部分:走向多级化的世界。二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中国、日本、俄罗斯、西欧、东欧国家也发展壮大,成为美国独霸世界的牵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向多级化方向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都不能独立存在和发展,它们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都在加强,它们为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作者的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国际社会关系。进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古代和中世纪,生产力水平低、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轨迹关系没有发展。但近代国家在自身形成时发展起了国际关系。到现代国际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向前发展,对每一个对家的影响

越来越深刻。在当今世界,处理好国际关系是各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国家应该认识到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处理好自己与别国的关系,使自己更好地发展。

四、喜欢的段落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的一段话:在国际关系中,危机就是常态失去控制,正常关系失去平衡力与控制力。矛盾冲突加剧,需要用大的外交行动或战争行动来达到新的平衡。危机有局部的,也有全面的,俩者还可以互相转化。危机出现,就需要用政治行为来解决,而政治行为又是由个人来实现的。欧洲俩大军事集团的领袖人物们在外交行为或军事行为中都没有真正解决危机,他们只是局部地表面地平息事端,并不能彻底地消除根源。相反,欧洲危机的迭起,局部战争频繁。矛盾愈演愈烈。

五、读书心得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有一些感触。我有一些见解和看法。

大国崛起都有各自的不同历程。自世界历史发展以来,各个国家由弱小到强大,都经历了不一样的过程。现在的世界强国有美国,日本,中国。他们在发展自己的时候都用了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外交手段,于是使自己一步步走向壮大和繁荣。如美国:尽管美国是世界诸大国中最年青的国家。但扩张却是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早在独立以前,北美各殖民地就追随英国进行了商业扩张和地域扩张。为了促进北美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北美殖民地卷入了英国为争夺海上优势的多次商业战争。独立以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1897年)、海外扩展时期(1898-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至今),分别以“孤立主义”、“门户开放”政策和“遏制与领导”为口号或

标志。

驱动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和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

定命运”说。商业精神与重商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商主义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经

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强大的国家力量,以商业为杠杆,发展贸易顺差,在国

内实行关税保护和垄断专营制度,在国外开拓和建立殖民地并掠夺殖民地的资源,以此来增加

国家财富。美国独立后,为了维护本国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成

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使来到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

人自认篇四:小组读书报告解说稿

读书报告会系列材料二:

小组读书报告解说稿

专业:音乐学班级:专升本音乐一班组长:尹俊彦联系方式:153******** 找那个过的世界秩序观不满,希望能打入中国市场。他们的目标其实是掠夺中国,赚取

经济利益。中方将其看做是“蛮横”看待。使团向中国展示科学实力及产品,以求一种商业

上的交流。中国官员对此毫不稀罕等。中方和英方在交流上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与列强的冲突

其实就是两种体制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的堆积就是战争的爆发原因,由于战争中对人民的上

海和国家的损失导致了国家的由盛转衰。

【采访】小组成员

从小我们就知道毛泽东是位伟大的人物,我们经常学到毛泽东的诗词,看到毛泽东的画

像及照片,这个伟大而熟悉的人物到底做了哪些伟大的事迹?

【解说】

追溯历史,1962年10月,毛泽东召集一批高级军政领导人到北京开会。距离首都2000

英里外的中国西部,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带,中印两国军队在双方有争议的边界线两

边互相对峙。毛泽东决定打破僵局,借鉴里他正在打算破阵的中国古典传统。他告诉手下的

军政领导人,吸取历史上中印打过的仗的经验,不得不使用武力“敲打”印度。这一次毛泽

东叮嘱中国军队要做到“有理有节”。根据毛泽东阐述的方针,中国开始制定进攻计划,几周

之后,中国基本上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发起突然袭击,给与印度的真滴致命打击,然后旋即撤

回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甚至还退还了激活的印军重武器装备。

难以想象,除了中国还有那一个国家的现代领导人会借用千年之前战役的战略方针做出

一项签订全国的决定,同样难以想象,他确信他的同事能够领悟地借鉴历史事件的深意,然

而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疑惑与其古老的战略和

政治策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采访】小组成员

请讲讲晚清中国外交大国礼仪与西方规则的碰撞

【解说】

中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存在了2000多年。

它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靠对近乎猖獗的外族入侵逆来顺受。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征

服者要么被迫接受中国文化,要么逐渐淹没在被征服者的海洋中,而中国人的耐心遮掩了他

们务实的特点。现在,决定命运的又一个时期即将降临。

1860年的冲突之后,皇帝和朝廷内的主战派逃离首都。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弟恭亲王扮演

了事实上的政府首脑的角色。他通过谈判结束战争后,于1861年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概述

了眼前面临的可怕的战略选择:

惟捻炽于北,发炽于南,饷竭兵疲,夷人乘我虚弱而为其所制。如不胜其忿而与之为仇,

则有旦夕之变;若忘其为害而全不设备,则贻子孙之忧。

篇五:霸权之后——国际机制与后霸权时代的合作

国际机制与后霸权时代的合作

——读《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霸权之后》的结构及理论主张

《霸权之后》一书共分四大部分计11章,此书论述的核心问题就是在霸权衰落以后,国际合作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第一部分“问题与概念”和第二部分“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其中第一、二、三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提出了本书主要旨在解决的霸权后合作的问题,同时,阐明了权力、财富、霸权等概念以及采用的体系层次的分析方法。第四、五、六、七章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该书的主要部分,主要论述了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能的,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分析了既有机制在创立消失后,机制的连续性问题。第八、九、十章为第三部分,说明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战后美国的政策来解释。第十一章为第四部分,对前面的论述作了总体回顾,并评估了合作的道德价值及其对政策的含义。

以下,将较为详细的概述这四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谈谈阅读该书的感受与认识.

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就是:霸权之后合作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

说它是一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是由于,在“霸权稳定论”者看来,国际体系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霸主的存在。霸权稳定论者认为,虽然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那么国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者存在霸权国家但是这个霸权国家正处于衰落之中,那么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者发生争夺霸权的战争。

在此处,霸权稳定论提供了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观,即在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就能够维持,而如果没有霸权国家,那么各国之间就会处于纷争的状态。而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对这种正统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霸权后的合作是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因此,为了解释霸权后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欧汉引入的“国际机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能够维持下去吗?为了回答当代世界政治中的这一紧迫问题,基欧汉教授分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得以发生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制)的作用,以及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这些国际机制的演变情况。基欧汉教授并不认为霸权的衰落会使国际合作变得不可能,相反,他认为国际制度的设计能够促进利己主义政府间的合作。

(一)问题与概念

第一部分的题目是“问题与概念”,分为三章,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如:“制度”、“国际体系”、“合作”等,最关键的是他提到了世界政治经济的说法,并把政治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考察国际体系,从而引出合作的重要性。在这部分的始初,基欧汉就提出了其主要打算解决的问题,“当存在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组织起来的。”(第4页。)作者指出了两种对合作的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现实主义的看法,其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纷争盛行,偶尔的联盟合作也只是均势的结果;与此相反,“制度主义者”则认为相互依赖而出现的对政策协调的持续需求,导致合作的出现。对此,基欧汉的观点是,在有些条件下,合作在互补利益的基础上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并且国际制度影响着已经出现的合作模式。(第7页。)

随后,作者分析了展开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和方法论问题。其认同了罗伯特·吉尔平提出

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中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之间相互的和动态的相互关系”的这一概念。主张把财富定义为“获得满意的手段”,同时建议从控制意义上定义权力。作者也认识到财富与权力的互补性问题,认为国家面临大部分重要政策选择是在(财富和权力的)消费与投资之间进行相对的衡量。就方法论而言,该书的分析主要是一种体系层次的分析,当然,在论述战后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时,也超越了体系分析而进行了单元层次的分析。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霸权概念在合作问题研究中的价值和局限等问题。首先,作者定义了霸权,指出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权是指一个国家必须能够自由使用关键原料,控制主要的资本来源,维持庞大的进口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商品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基欧汉认为传统的霸权稳定论主张的“具有超强实力的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主导能力越强,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就越多”的论断是一种“未经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其次,他提出所谓“经过提炼的霸权稳定论”,把霸权定义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个国家是足够强大的,能够维持管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规则,而且它愿意这样去做”。(第33页。)这种解释框架仍然强调权力的意义,但是它比粗糙的权力理论更加重视强国的国内特征如,国内态度、政治结构和决策过程。其指出了单纯的物质性霸权对于合作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主张从愿意去领导和有能力去领导的意义上去界定霸权的概念,有助于思考潜在霸权国家面临的激励问题。最后,基欧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所谓“意识形态霸权”概念的意义,指出次级国家中精英们认识到牺牲有形的短期利益可以获得无形的长远利益,形成的“服从”对于解释霸权合作有重要价值。

(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

第二部分的题目是“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分为四章来论述,在此部分中,基欧汉详细论述了“合作”、“国际机制”和“功能理论”,在霸权衰落以后国际社会怎么才能维持稳定呢?本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其可能性与重要性。这一部分是本书理论构建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了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能的,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首先,作者阐明了和谐、合作以及纷争的相互关系。指出和谐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行为者的政策能够自动的促进其他行为者目标的实现。而合作需要通过谈判的过程(政策协调)经各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的行动变得相互一致起来。通过政策协调过程,当行为者将它们的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者现行的或可预料的偏好上时,合作就会出现。(第41页。)导致合作的政策协调不总是涉及到谈判和协商,也可能出现“适应性调整”的情况。同时,合作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相反,合作是与冲突混合在一起的,并部分说明要采取成功的努力去克服潜在或现实冲突的必要性。

基欧汉主张理解国际合作,有必要理解制度和规则是怎样不仅仅反映世界政治、同时也影响着世界政治的事实。为此,其对国际机制进行了界定和辨别,基欧汉认同把国际机制定义为“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其中,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关系和诚实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行动的专门规定和禁止;决策程序是指流行的决定和执行集体选择政策的习惯。同时,国际机制对行为是具有禁制的含义,它们限制着特定的行动并禁止其他的行动。此外,机制有别于协议,机制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促进政府间特定的合作协议的形成。虽然主权和自助原则意味着国际机制中的原则和规则必然要比国内社会中的要弱,但是由于国际机制可以影响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界定,通过影响与预期和价值观念,国际机制可以促进合作。“国际机制不仅和自身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一些条件下对有效地追求自身利益来说是必要的。”(第63页。)

在第五章,基欧汉阐明了由于国际机制的存在即使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仍能出现。首先,其通过囚徒困境下的最优战略是“背叛”以及集体行动的困境的分析,指出即使在行为者相互之间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中的信息和沟通的障碍也可能阻碍合作的实

现,并导致纷争的涌现。随后,基欧汉分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了修正。他

指出要区分国际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两个层面,限制因素和决策。理性选择不等于自愿选择,

这里的“选择”是存在限制的,如环境因素和强有力的行为者。“在解释结果时,实现存在的

宪制性因素也许比选择过程本身更重要”。(第72页。)理性选择假设中的“理性”也是

存在限制条件的,比如国际机制的存在会改变对“理性”的考量(如黑手党组织对于囚

徒困境下的囚徒);行为体道德标准的客观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体的“理性”估算。

行为者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其利益判断,“任何理性分析都不得不假设一个先在的权力、预期、

价值观以及准则的背景,这些因素对利益的决定和估算的作出产生着影响。”(第75页。)“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

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

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案例分析:

政治学例子:军备竞赛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

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

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

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都有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

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重复囚徒困境: 经济学例子:关税战

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以两个选择: 如果a、b双方都选择合作,都保持定高价,则双方在每个阶段的收益均为30个单位

1.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2.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