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题组训练:4-7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题组训练:4-7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题组训练:4-7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题组训练:4-7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7讲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基础巩固题组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填空题

1.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岸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________. ①.北偏东10°;②北偏西10°;③南偏东10°;④南偏西10°

解析 灯塔A ,B 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由已知得∠ACB =80°,∠CAB = ∠CBA =50°,则α=60°-50°=10°,即北偏西10°.

答案 ②

2.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α,对着山峰在水平地面上前进900 m 后测得仰角为2α,继续在水平地面上前进300 3 m 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4α,则该山峰的高度为________m.

解析 如图所示,易知,在△ADE 中,∠DAE =2α,∠ADE =180°-4α,

AD =300 3 m ,由正弦定理,得

900sin 4α=3003

sin 2α,

解得cos 2α=32,

则sin 2α=12,sin 4α=32,

所以在Rt△ABC中山峰的高度h=3003sin 4α=3003×

3

2=450(m).

答案450

3.在相距2千米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千米.

解析由已知条件∠CAB=75°,∠CBA=60°,得∠ACB=45°.结合正弦定理,

AB

sin∠ACB

AC

sin∠CBA

,即

2

sin 45°=

AC

sin 60°,解得AC=6(千米).

答案 6

4.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则电视塔的高度是________m.

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塔高AB=h m,在Rt△ABC中,由已知得BC =h m,在Rt△ABD中,由已知得BD=3h m,在△BCD中,由余弦定理BD2=BC2+CD2-2BC·CD 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得h=500(m).

答案500

5.(2014·广州调研)如图所示,长为3.5 m的木棒AB斜靠在石堤旁,木棒的一端A在离堤足C处1.4 m的地面上,另一端B在离堤足C处2.8 m的石堤上,石堤的倾斜角为α,则坡度值tan α=________m.

解析 由题意,可得在△ABC 中,AB =3.5 m ,AC =1.4 m ,BC =2.8 m ,且∠α+∠ACB =π.

由余弦定理,可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即3.52=1.42

+2.82-2×1.4×2.8×cos(π-α),解得cos α=516,所以sin α=23116,所以

tan α=sin αcos α=2315.

答案 231

5

6.(2013·哈尔滨模拟)如图,两座相距60 m 的建筑物AB ,CD 的高度分别为20 m ,50 m ,BD 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 的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为________.

解析 依题意可得AD =2010 m ,AC =30 5 m ,又CD =50 m ,所以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CAD =AC 2+AD 2-CD 2

2AC ·AD

=(305)2+(2010)2-5022×305×2010= 6 0006 0002

=22,又0°<∠CAD <180°,所以∠CAD =45°,所以从顶端A 看建筑物CD 的张角为45°.

答案 45°

7.(2013·杭州一中测试)如图,一艘船上午9:30在A 处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 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8 2 n mile.此船的航速是________ n mile/h.

解析 设航速为v n mile/h ,

在△ABS 中,AB =12v ,BS =8 2 n mile ,

∠BSA =45°, 由正弦定理,得82sin 30°=1

2v sin 45°,∴v =32 n mile/h.

答案 32

8.某登山队在山脚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为45°,沿倾斜角为30°的斜坡前进 1 000 m 后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0°,则山的高度BC 为________m. 解析 过点D 作DE ∥AC 交BC 于E ,因为∠DAC =30°,故∠ADE =150°.于是∠ADB =360°-150°-60°=150°.又∠BAD =

45°-30°=15°,

故∠ABD =15°,由正弦定理得AB =

AD sin ∠ADB sin ∠ABD =1 000sin 150°

sin 15°=500(6+2)(m).

所以在Rt △ABC 中,BC =AB sin 45°=500(3+1)(m).

答案 500(3+1)

二、解答题

9.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 ,现测得∠BCD =α,∠BDC =β,CD =s ,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

解 在△BCD 中,∠CBD =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

BC sin ∠BDC =CD sin ∠CBD , 所以BC =CD sin ∠BDC sin ∠CBD =s ·sin βsin (α+β)

, 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

s tan θsin βsin (α+β). 10.(2014·石家庄模拟)已知岛A 南偏西38°方向,距岛A 3海里的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A 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岛北偏西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 ? ??

??参考数据:sin 38°=5314,sin 22°=3314

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度为每小时x 海里,则BC =0.5 x ,AC =5海里,依题意,∠BAC =180°-38°-22°=120°,

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120°,

所以BC 2=49,BC =0.5 x =7,解得x =14.

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sin ∠BAC BC =5×327=5314,

所以∠ABC =38°,又∠BAD =38°,所以BC ∥AD ,

故缉私艇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能力提升题组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填空题

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 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 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 到达点B ,在B 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________.

解析 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即(h -50)(h +100)=0,即h =50,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

答案 50

2.如图,在湖面上高为10 m 处测得天空中一朵云的仰角为30°,测得湖中之影的俯角为45°,则云距湖面的高度为________m.

解析 在△ACE 中,

tan 30°=CE AE =CM -10AE .∴AE =CM -10tan 30°(m).

在△AED 中,tan 45°=DE AE =CM +10AE ,

∴AE =CM +10tan 45°(m),∴CM -10tan 30°=CM +10tan 45°,

∴CM =10(3+1)3-1

=10(2+3) 答案 20+10 3

3.如图所示,福建省福清石竹山原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 ,现在又新架设了一条索道AC .小明在山脚B 处看索道AC ,此时张角∠ABC =120°;从B 处攀登200米到达D 处,回头看索道AC ,此时张角∠ADC =150°;从D 处再攀登300米到达C 处.则石竹山这条索道AC 长为________米.

解析 在△ABD 中,BD =200米,∠ABD =120°. 因为∠ADB =30°,所以∠DAB =30°.

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DAB =AD sin ∠ABD

, 所以200sin 30°=AD sin 120°.

所以AD =200×sin 120°sin 30°=2003(米).

在△ADC 中,DC =300米,∠ADC =150°,

所以AC 2=AD 2+DC 2-2AD ×DC ×cos ∠ADC =(2003)2+3002-2×2003×300×cos 150°=390 000,所以AC =10039(米).故石竹山这条索道AC 长为100 39米.

答案 10039

二、解答题

4.(2014·常州二模)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从O 点出发沿一条直线公路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图中的箭头方向为汽车行驶方向),汽车开动的同时,在

距汽车出发点O 点的距离为5千米、距离公路线的垂直距离为3千米的M 点的地方有一个人骑摩托车出发想把一件东西送给汽车司机.问骑摩托车的人至少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行驶才能实现他的愿望,此时他驾驶摩托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解 作MI 垂直公路所在直线于点I ,则MI =3千米,

∵OM =5千米,∴OI =4千米,∴cos ∠MOI =45.设骑摩托车的人的速度为v

千米/时,追上汽车的时间为t 小时.

由余弦定理,得(v t )2=52+(50t )2-2×5×50t ×45,

即v 2=25t 2-400t +2 500=25? ??

??1t -82+900≥900, ∴当t =18时,v 取得最小值为30,

∴其行驶距离为v t =308=154千米.

故骑摩托车的人至少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才能实现他的愿望,此时他驾

驶摩托车行驶了154千米.

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文科数学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 =<<=<<-B A x x B x x 则,30,21 A.(-1,3) B.(-1,0 ) C.(0,2) D.(2,3) (2)若a 实数,且 =+=++a i i ai 则,312 A.-4 B. -3 C. 3 D. 4 (3)根据下面给出的2004年至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 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2700 260025002400210020001900 ) A.逐年比较,2008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B.2007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碳排放显现成效; C.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D.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 (4)已知向量=?+-=-=则(2),2,1(),1,0( A. -1 B. 0 C. 1 D. 2 (5)设{}项和, 的前是等差数列n a S n n 若==++5531,3S a a a 则 A. 5 B. 7 C. 9 D. 11 (6)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截去一部分后,剩余部分的三视图如右图,则截去部分体积与剩余部分体积的比值为 A. 81 B.71 C. 6 1 D. 51 (7)已知三点)32()30(),01(,,,,C B A ,则ABC ?外接圆的 圆心到原点的距离为

A. 35 B. 321 C. 3 5 2 D. 34 (8)右边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来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 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 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 为 A. 0 B. 2 C. 4 D.14 (9)已知等比数列{}=-== 24531),1(4,41 a a a a a a n 则满足 C A. 2 B. 1 C. 2 1 D. 81 (10)已知A,B 是球O 的球面上两点,为该球面上动点,C AOB ,90?=∠若三棱锥O-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36,则球O 的表面积为 A. 36π B. 64π C. 144π D.256π (11)如图,长方形的边AB=2,BC=1,O 是AB 的中点,点P 沿着边BC,CD,与DA 运动,记 的图像大致为则数两点距离之和表示为函到将动点)(),(,,x f x f B A P x BOP =∠ x P O D C B A

((人教版))[[高考数学试题]]2008年高考数学压轴题专题训练

求点A到点P距离的最大值d(a); (3)在0?a?1的条件下,设△POA的面积为S1(O是坐标原点,P是曲线C上横坐标为a的点),以d(a)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S2.若正数m满足S1?mS2,问m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此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在直角坐标平面上有一点列P1(x1,y1),P2(x2,y2),?,Pn(xn,yn),?,对每个正整数n,点Pn位于一次函数y?x? 公差的等差数列?xn?. (1)求点Pn的坐标;(2)设二次函数fn(x)的图像Cn以Pn为顶点,且过点53的图像上,且Pn的横坐标构成以?为首项,?1为42Dn(0,n2?1),若过Dn且斜率为kn的直线ln 与Cn只有一个公共点,求 ?111???lim??????的值. n??kkkkkk23n?1n??12 (3)设S?{xx?2xn,n为正整数},T?{yy?12yn,n为正整数},等差数列?an?中的任一项an?S?T,且a1是S?T中的最大数,?225?a10??115,求?an?的通项公式. 757→→3.已知点A(-1,0),B(1,0),C(- 12,0),D12,动点P(x, y)满足AP·BP=0, →→10动点(x, y)满足|C|+|D|=3 ⑴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C0和动点的轨迹方程C1; ⑵是否存在与曲线C0外切且与曲线C1内接的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一个这样的平行四边形,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固定曲线C0,在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使⑵成为⑶的特例,探究能得出相应结论(或加强结论)需满足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4.已知函数f (x)=m x2+(m-3)x+1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至少有一个在原点右侧,⑴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⑵令t=-m+2,求[t;(其中[t]表示不超过t的最大整数,例如:[1]=1, [2.5]=2, [- 2.5]=-3) 1tt⑶对⑵中的t,求函数g(t)11 [t][ttt5.已知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C的两条渐近线过坐标原点,且两条渐近线与以点A(0,2)为圆心,1为半径为圆相切,又知C的一个焦点与A关于直线y=x对称. (1)求双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高考试题练习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 1.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2.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 A. 3 400 B. 33400米 C. 2003米 D. 200米 3.在?ABC 中, 已知sinA = 2 sinBcosC, 则?ABC 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如图,△ABC 是简易遮阳棚,A 、B 是南北方向上两个定点,正东方向射出的太阳光线与地面 成40°角,为了使遮阴影面ABD 面积最大,遮阳棚ABC 与地面所成的角为……………….( ) A C D B 阳光地面 A.75° B.60° C.50° D.45° 5.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 km 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 A.0.5 h B.1 h C.1.5 h D.2 h 6.在△ABC 中,已知b = 6,c = 10,B =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是 …………………( ) A 、无解 B 、一解 C 、两解 D 、解的个数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7. 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8.我舰在敌岛A 南50°西相距12nmile 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10°西的方向以10nmile/h 的速度航行,我舰要用2小时追上敌舰,则需要速度的大小为 9.有一两岸平行的河流,水速为1,小船的速度为2,为使所走路程最短,小船应朝_______方 向行驶. C D 12 A B D 6045 0 m o o 10..在一座20 m 高的观测台顶测得地面一水塔塔顶仰角为60°,塔底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的 高为_______.

2015年高考文科数学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

2015年高考文科数学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 1.已知集合{}|12A x x =-<<, {} |03B x x =<<,则A B =( ) A . ()1,3- B .()1,0- C .()0,2 D .()2,3 【答案】A 【解析】 因为 {}|12A x x =-<<, {} |03B x x =<<,所以 {}|13. A B x x =-<<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基础知识及集合的交集运算. 2.若为a 实数,且2i 3i 1i a +=++,则a =( ) A .4- B .3- C .3 D .4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得 ()()2i 1i 3i 24i 4 a a +=++=+?= ,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乘除运算,及复数相等的概念. 3.根据下面给出的2004年至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逐年比较,2008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B .2007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碳排放显现成效 C .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D .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 【答案】 D 【解析】由柱形图可知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成递减趋势,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年份负相关,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统计知识及对学生柱形图的理解 4.已知 ()1,1=-a , () 1,2=-b ,则(2)+?=a b a ( ) A .1- B .0 C .1 D .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得2 112=+=a ,123,?=--=-a b 所 以

2015高考数学压轴题

2015高考数学压轴题 1、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2a =,公比为(q q 为正整数),且满足33a 是18a 与5a 的等 差中项;等差数列{}n b 满足2*32()0(,)2n n n t b n b t R n N -++=∈∈. (Ⅰ)求数列{}n a ,{}n b 的通项公式; (Ⅱ) 若对任意*n N ∈,有 111n n n n n n a b a a b a λ++++≥成立,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Ⅲ)对每个正整数k ,在k a 和1k a +之间插入k b 个2,得到一个新数列{}n c .设n T 是数列{}n c 的前n 项和,试求满足12m m T c +=的所有正整数m .

2、已知函数)(),1ln()(2R a x ax x f ∈++=. (Ⅰ)设函数)1(-=x f y 定义域为D ①求定义域D ; ②若函数)0(")1)](1ln()([)(24f cx x x x x f x x h +++ +-+=在D 上有零点,求22c a +的最小值; (Ⅱ) 当21= a 时,a x a b x bf x f x g 2)1()1()1(')(2+---+-=,若对任意的[]e x ,1∈,都有e x g e 2)(2≤≤恒成立,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注: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Ⅲ)当[0,)x ∈+∞时,函数()y f x =图象上的点都在0,0x y x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求实 数a 的取值范围.

3、设k 为正整数,若数列{a n }满足a 1=1,且 (a n +1-a n )2=(n +1)k (n ∈N*),称数列{a n }为“k 次方数列”. (1)设数列{a n }(n ∈N*)为“2次方数列”,且数列{a n n }为等差数列,求a 4的值; (2)设数列{a n }(n ∈N*)为“4次方数列”,且存在正整数m 满足a m =15,求m 的最小值; (3)对于任意正整数c ,是否存在“4次方数列”{a n }(n ∈N*)和正整数p ,满足a p =c . 4、已知数列{}n a 满足*1()a a a =∈N ,*1210(01)n n a a a pa p p n ++++-=≠≠-∈N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 (2)若对每一个正整数k ,若将 123,,k k k a a a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此三项均能构成等差数列, 且公差为k d . ①求p 的值及对应的数列{}k d . ②记k S 为数列{}k d 的前k 项和,问是否存在a ,使得30k S <对任意正整数k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a 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三角形大题经典练习

解三角形大题经典练习

高考大题练习(解三角形1) 1在"BC中,内角A*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o TZ 普 cosB (1)求哑的值;(2)若cos^1,^2,求:ABC的面积S . sin A 4 C 2、在.ABC中,角A, 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si nC?cosC=1-s in . 2 (1)求sin C的值; (2)若a2 b2=4(a b) -8,求边c 的值. 3、在. 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 ■TT d (1)若sin(A ^2 cos A,求A 的值;(2)若cosA= —,b=3c,求sinC 的值. 6 3 5 3 4、- ABC 中,D 为边BC 上的一点,BD=33,sin B ,cos ADC ,求AD . 13 5 高考大题练习(解三角形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 1 a =1, b =2, cosC 二- 4 (1)求ABC的周长;(2)求cos(A-C)的值. 2、在ABC中,角A, B,C的对边分别是a,b,c .已知si n A ? si nC二psi nB(p?R),且 ac」b2. (1)当p =5,b =1时,求a,c的值;(2)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4 4 3、在ABC 中,角A, B,C 的对边分别是a,b,c .且2asi nA = (2b,c)si nB,(2c,b)si nC . (1)求A的值;(2)求sin B sinC的最大值. 1 4、在ABC中,角A, 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cos2C - 4

(1)求sinC 的值;(2)当a=2,2s in A=s in C 时,求b,c 的长. 高考大题练习(解三角形3) A 2x15 T 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满足cos , AB A^ 3 . 2 5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及答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 一、选择题 1. △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为………………………………………………(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 A.103海里 B.3610海里 C. 52海里 D.56海里 3. 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4.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0)()(=-?+→ -→-→-→-AD AB AD AB ,则该四边形是………( )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任意平行四边形 5. 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 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只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 ( ) A.5海里 B.53海里 C.10海里 D.103海里 6.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1d 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 2之间的关系为 ………………………………………………………………………..( ) A. 21d d > B. 21d d = C. 21d d < D. 不能确定大小 二、 填空题

2015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绝密★启用前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 理 科 数 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 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A={-2,-1,0,1,2},B={x|(X-1)(x+2)<0},则A∩B=( ) (A ){--1,0} (B ){0,1} (C ){-1,0,1} (D ){,0,,1,2} (2)若a 为实数且(2+ai )(a-2i )=-4i,则a=( ) (A )-1 (B )0 (C )1 (D )2 (3)根据下面给出的2004年至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万吨)柱形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逐年比较,2008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效果最显著 (B ) 2007年我国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显现 (C ) 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D ) 2006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与年份正相关 (4)等比数列{a n }满足a 1=3,135a a a ++ =21,则357a a a ++= ( ) (A )21 (B )42 (C )63 (D )84

数学专题 高考数学压轴题15

新青蓝教育高考数学压轴100题1二次函数 2复合函数 3创新性函数 4抽象函数 5导函数(极值,单调区间)--不等式 6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7函数与数列综合 8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9 Sn与an的关系 10创新型数列 11数列与不等式 12数列与解析几何 13椭圆 14双曲线 15抛物线 16解析几何中的参数范围问题 17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18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19解析几何与向量 20探究性问题

15.抛物线 例1.已知抛物线C :2 2y x =,直线2y kx =+交C 于A B ,两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过M 作x 轴的垂线交C 于点N . (Ⅰ)证明:抛物线C 在点N 处的切线与AB 平行; (Ⅱ)是否存在实数k 使0=?NB NA ,若存在,求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Ⅰ)如图,设 211(2) A x x ,, 222(2) B x x ,,把2y kx =+代入22y x =得2220x kx --=, 由韦达定理得 122k x x += ,121x x =-, ∴ 1224N M x x k x x +=== ,∴N 点的坐标为248k k ?? ???,. 设抛物线在点N 处的切线l 的方程为 284k k y m x ? ?-=- ? ??, 将2 2y x =代入上式得2 2 2048mk k x mx -+-=, 直线l 与抛物线C 相切, 22 22282()0 48mk k m m mk k m k ??∴?=--=-+=-= ???,m k ∴=. 即l AB ∥. (Ⅱ)假设存在实数k ,使0NA NB = ,则NA NB ⊥,又M 是AB 的中点, 1 ||||2MN AB ∴= . 由(Ⅰ)知121212111 ()(22)[()4] 222M y y y kx kx k x x =+=+++=++ 2 2142224k k ??=+=+ ???. MN ⊥ x 轴,22216 ||||2488M N k k k MN y y +∴=-=+-= . 又 222121212 ||1||1()4AB k x x k x x x x =+-=++- x A y 1 1 2 M N B O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提升专题05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大题部分训练手册

专题05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大题部分 【训练目标】 1、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角的推广及三角函数的符号判断; 2、熟记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降幂公式,辅助角公式,并能熟练的进行恒等变形; 3、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正确的迁移到正弦型函数和余弦型函数;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的规律,并能根据图像求函数解析式; 5、熟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6、能熟练,灵活的使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温馨小提示】 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属于必考题,难度中等,要想拿下,只能有一条路,多做多总结,熟能生巧。 【名校试题荟萃】 1、(浙江省诸暨中学2019届高三期中考试题文) 已知函数. (1).求 )(x f 的最小正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 (2).当 时,求函数)(x f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答案】(1)π, (2) 【解析】 (1) ,π=T , 单调递增区间为; (2) ∴当 时, ,∴ . 当时, ,∴ . 2、(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数学文)试卷)已知 中,角 所对的边分别是 ,

且,其中是的面积,. (1)求的值; (2)若,求的值. 【答案】 (1);(2). (2),所以,得①, 由(1)得,所以.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即②, 联立①②,解得,,则,所以. 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2019届高三十月联考文科数学试题)已知函数f(x)=sin(ωx+)- b(ω>0,0<<π的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若将f(x)的图象先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为奇函数. (1)求f(x)的解析式并写出单增区间; (2)当x∈,f(x)+m-2<0恒成立,求m取值范围. 【答案】 (1),单调递增区间为; (2).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综合测 试题(含答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同步练习 1.在△ABC中,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ab =sinBsinA B.asinC=csinB C.asin(A+B)=csinA D.c2=a2+b2-2abcos(A+B)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a2+ab+b2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A.135 B.120 C.60 D.90 3.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mile,从A岛望B岛和C 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A岛和C岛成75角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52 nmile B.103 nmile C. 1036 nmile D.56 nmile 4.如下图,为了测量隧道AB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应当用数据 A.、a、b B.、、a C.a、b、 D.、、 5.某人以时速a km向东行走,此时正刮着时速a km的南风,那么此人感到的风向为,风速为. 6.在△ABC中,tanB=1,tanC=2,b=100,则c=. 7.某船开始看见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 的方向航行30 nmile后看见灯塔在正西方向,则这时船与灯

塔的距离是. 8.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9.在塔底的水平面上某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由此点向塔沿直线行走30米,测得塔顶的仰角为2,再向塔前进103 米,又测得塔顶的仰角为4,则塔高是米. 10.在△ABC中,求证:cos2Aa2 -cos2Bb2 =1a2 -1b2 . 11.欲测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A、B两点,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45,CBA=75,AB=120 m,求河宽.(精确到0.01 m) 12.甲舰在A处,乙舰在A的南偏东45方向,距A有9 nmile,并以20 nmile/h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舰以28 nmile/h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能尽快追上乙舰? 答案 1.C 2.B 3.D 4.C 5.东南2 a 6.40 7.103 8.203 ,203 3 9.15 10.在△ABC中,求证:cos2Aa2 -cos2Bb2 =1a2 -1b2 . 提示:左边=1-2sin2Aa2 -1-2sin2Bb2 =(1a2 -1b2 )-2(sin2Aa2 -sin2Bb2 )=右边. 11.欲测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A、B两点,望对岸的标

数学高考压轴题大全

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 (1)当时,如果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当时,试比较与的大小; (3)求证:(). 2、设函数,其中为常数. (Ⅰ)当时,判断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Ⅱ)若函数的有极值点,求的取值范围及的极值点; (Ⅲ)当且时,求证:.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如图所示,斜率为且不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线段的中点为,射线交椭圆于点,交直线于点. (Ⅰ)求的最小值; (Ⅱ)若?,(i)求证:直线过定点;

(ii )试问点,能否关于轴对称?若能,求出 此时的外接圆方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二、计算题 评卷人得分 (每空?分,共?分)4、设函数的图象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为,且函数为偶函数.若函数满足下列条件:①;②对一切实数,不等式恒成立. (Ⅰ)求函数的表达式; (Ⅱ)求证:. 5、已知函数: (1)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2)若函数的图像在点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问:在什么范围取值时,函数在区间上总存在极值? (3)求证:.

6、已知函数=,. (Ⅰ)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 (Ⅱ)是否存在实数,对任意给定的,在区间上都存在两个不同的,使得成立.若存在,求出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Ⅲ)给出如下定义:对于函数图象上任意不同的两点,如果对于函数图象上的点(其中总能使得 成立,则称函数具备性质“”,试判断函数是不是具备性质“”,并说明理由. 7、已知函数 (Ⅰ)若函数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求实数的最小值; (Ⅱ)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Ⅲ)在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不同两点,线段的中点的横坐标为,有成立?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已知函数: ⑴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解三角形大题专项训练

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Ⅰ)求cosA的值; (Ⅱ)的值. 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1)求的值; (2)若cosB=,△ABC的周长为5,求b的长. 3.△ABC的三个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AsinB+bcos2A=a.(Ⅰ)求; (Ⅱ)若C2=b2+a2,求B.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是a,b,c,已知3acosA=ccosB+bcosC (1)求cosA的值 (2)若a=1,,求边c的值.

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1)若,求A的值; (2)若,求sinC的值. 6.△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1,b=2,cosC= (I)求△ABC的周长; (II)求cos(A﹣C)的值. 7.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cos2C=.(I)求sinC的值; (Ⅱ)当a=2,2sinA=sinC时,求b及c的长.

8.设△ABC的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且3b2+3c2﹣3a2=4bc. (Ⅰ)求sinA的值; (Ⅱ)求的值. 9.在△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且2asinA=(2b+c)sinB+(2c+b)sinC.(Ⅰ)求A的大小; (Ⅱ)求sinB+sinC的最大值. 10.在锐角△ABC中,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且. (1)确定角C的大小; (2)若,且△ABC的面积为,求a+b的值.

1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Ⅰ)求sinC的值; (Ⅱ)求△ABC的面积. 12.设△ABC的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60°,c=3b.求:(Ⅰ)的值; (Ⅱ)cotB+cot C的值. 13.△ABC的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求: (Ⅰ)A的大小; (Ⅱ)2sinBcosC﹣sin(B﹣C)的值.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最新衡水中学自用精品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主标题: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副标题:为学生详细的分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高考考点、命题方向以及规律总结。 关键词:距离测量,高度测量,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 难度:3 重要程度:5 考点剖析: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命题方向: 1.测量距离问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既有选择、填空题,也有解答题,难度适中,属中档题. 2.高考对此类问题的考查常有以下两个命题角度: (1)测量问题; (2)行程问题. 规律总结: 1个步骤——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种情形——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两种情形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2个注意点——解三角形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 (1)画出示意图后要注意寻找一些特殊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这样可以优化解题过程. (2)解三角形时,为避免误差的积累,应尽可能用已知的数据(原始数据),少用间接求出的量.

知识梳理 1.距离的测量 背景可测元素图形目标及解法 两点均可到达a,b,α 求AB:AB= a2+b2-2ab cos α 只有一点可到达b,α,β 求AB:(1)α+β+B=π; (2) AB sin β= b sin B 两点都不可到达a,α,β, γ,θ 求AB:(1)△ACD中,用 正弦定理求AC; (2)△BCD中,用正弦定理 求BC; (3)△ABC中,用余弦定理 求AB 2.高度的测量 背景可测元素图形目标及解法 底部可 到达 a,α求AB:AB=a tan_α 底部不可到达a,α,β 求AB:(1)在△ACD中用正弦 定理求AD;(2)AB=AD sin_β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角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1).

最新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他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 3 km,那么x的值为() A.3B.2 3 C.23或 3 D.3 2.已知船A在灯塔C北偏东85°且到C的距离为2km,船B在灯塔C西偏北25°且到C的距离为3km,则A,B两船的距离为() A.23km B.32km C.15km D.13km 3.已知△ABC的三边长a=3,b=5,c=6,则△ABC的面积是() A.14 B.214 C.15 D.215 4.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A.a km B.3a km C.2a km D.2a km 5.已知△ABC中,a=2、b=3、B=60°,那么角A等于() A.135°B.90° C.45°D.30° 6.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上,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上,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A.5海里B.53海里 C.10海里D.103海里 二、填空题 7.(2010~2011·醴陵二中、四中期中)已知A、B两地的距离为10km,BC两地的距离

为20km,经测量∠ABC=120°,则AC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 8.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30°,∠CBA=75°,AB=120 m,则河的宽度是__________. 9. (2011·北京朝阳二模)如图,一艘船上午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42n mile,则此船的航行速度是________n mile/h. 三、解答题

2015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1卷-含答案

2015年高考理科数学试卷全国1卷 1.设复数z 满足 11z z +-=i ,则|z|=( ) (A )1 (B (C (D )2 2.o o o o sin 20cos10cos160sin10- =( ) (A )2- (B )2 (C )12- (D )12 3.设命题p :2 ,2n n N n ?∈>,则p ?为( ) (A )2 ,2n n N n ?∈> (B )2,2n n N n ?∈≤ (C )2,2n n N n ?∈≤ (D )2,=2n n N n ?∈ 4.投篮测试中,每人投3次,至少投中2次才能通过测试。已知某同学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0.6,且各次投篮是否投中相互独立,则该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 (A )0.648 (B )0.432 (C )0.36 (D )0.312 5.已知M (00,x y )是双曲线C :2 212 x y -=上的一点,12,F F 是C 上的两个焦点,若120MF MF ?<,则0y 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3- ,3) (D )(3-,3 ) 6.《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 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放斛的米约有( ) (A )14斛 (B )22斛 (C )36斛 (D )66斛 7.设D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3BC CD =,则( ) (A )1433AD AB AC =- + (B )1433 AD AB AC =- (C )4133AD AB AC = + (D )4133 AD AB AC =-

解三角形大题专项训练

标准文档 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Ⅰ)求cosA的值; (Ⅱ)的值. 2.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1)求的值; (2)若cosB=,△ABC的周长为5,求b的长. 3.△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AsinB+bcos2A=a.(Ⅰ)求; (Ⅱ)若C2=b2+a2,求B.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是a,b,c,已知3acosA=ccosB+bcosC (1)求cosA的值 (2)若a=1,,求边c的值. 5.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1)若,求A的值; (2)若,求sinC的值. 6.△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1,b=2,cosC= (I)求△ABC的周长; (II)求cos(A﹣C)的值.

7.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cos2C=. (I)求sinC的值; (Ⅱ)当a=2,2sinA=sinC时,求b及c的长. 8.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且3b2+3c2﹣3a2=4bc. (Ⅰ)求sinA的值; (Ⅱ)求的值. 9.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且2asinA=(2b+c)sinB+(2c+b)sinC.(Ⅰ)求A的大小; (Ⅱ)求sinB+sinC的最大值.

10.在锐角△ABC中,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且.(1)确定角C的大小; (2)若,且△ABC的面积为,求a+b的值. 1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Ⅰ)求sinC的值; (Ⅱ)求△ABC的面积. 12.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60°,c=3b.求:(Ⅰ)的值; (Ⅱ)cotB+cot C的值.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7节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 识 梳 理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1). 2.方向角 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 3.方位角 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 1.不要搞错各种角的含义,不要把这些角和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弄混.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诊 断 自 测 1.思考辨析(在括号内打“√”或“×”) (1)东北方向就是北偏东45°的方向.( ) (2)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 (3)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0,π2.( )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解析 (2)α=β;(3)俯角是视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答案 (1)√ (2)× (3)× (4)√ 2.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 解析 如图所示,∠ACB =90°, 又AC =BC , ∴∠CBA =45°,而β=30°, ∴α=90°-45°-30°=15°. ∴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 答案 B 3.(教材习题改编)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 者在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 距离为( ) A.50 2 m B.50 3 m C.25 2 m D.2522 m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 sin B , 又∵B =30°,∴AB =AC sin ∠ACB sin B =50×2212 =502(m). 答案 A 4.轮船A 和轮船B 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C ,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 ,15 n mile/h ,则下午2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n mile. 解析 设两船之间的距离为d , 则d 2=502+302-2×50×30×cos 120°=4 900, ∴d =70,即两船相距70 n mile.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东方中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理解各种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俯角、仰角、方向角、方位角等;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的引导新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练习”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修改简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解范例: 例1 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采用液压结构,设计时需要计算 油泵顶杆BC的长度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为60°,油泵顶点 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为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分析:求油泵顶杆BC的长度也就是在△ABC内,求边长BC的问题,而根据已知条件, AC=1.40m,AB=1.95 m,∠BAC=60°+6°20′=66°20′相当于已知△ABC 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所以求解BC可根据余弦定理解: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 cos A =1.952+1.402-2×1.95×1.40×cos66°20′=3.571 ∴BC≈1.89 (m) 答:油泵顶杆B C约长1.89 m 评述:此题虽为解三角形问题的简单应用,但关键是把未知边所处的三角形找到,在转 换过程中应注意“仰角”这一概念的意义,并排除题目中非数学因素的干扰,将数量关系 从题目准确地提炼出来 例2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 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A为10海里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 以9海里/h的速度向某小岛B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h的速度前去营救, 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

2015年高考文科数学试卷全国卷1(解析版)

2015年高考文科数学试卷全国卷1(解析版) 1.已知集合{32,},{6,8,10,12,14}A x x n n N B ==+∈=,则集合A B 中的元素个 数为( ) (A ) 5 (B )4 (C )3 (D )2 2.已知点(0,1),(3,2)A B ,向量(4,3)AC =--,则向量BC =( ) (A ) (7,4)-- (B )(7,4) (C )(1,4)- (D )(1,4) 3.已知复数z 满足(1)1z i i -=+,则z =( ) (A ) 2i -- (B )2i -+ (C )2i - (D )2i + 4.如果3个正整数可作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则称这3个数为一组勾股数,从1,2,3,4,5中任取3个不同的数,则这3个数构成一组勾股数的概率为( ) (A ) 310 (B )15 (C )110 (D )120 5.已知椭圆E 的中心为坐标原点,离心率为12,E 的右焦点与抛物线2:8C y x =的焦点重合,,A B 是C 的准线与E 的两个交点,则AB = ( ) (A ) 3 (B )6 (C )9 (D )12 6.《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放的米有( ) (A )14斛 (B )22斛 (C )36斛 (D )66斛 7.已知{}n a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 若844S S =,则10a =( ) (A ) 172 (B )192 (C )10 (D )12 8.函数()cos()f x x ω?=+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则()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