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标题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标题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标题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标题

当代日常生活的医学化,独著,《前沿》2010年第11期;

病理与处方:曼海姆论现代西方社会的重建,独著(署名:鲍三石),《理论月刊》2010年第10期;

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五市(县)的调查数据,第2作者,《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风险意识及其培育研究,独著,《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当前我国科技风险规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独著,《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实在抑或建构——社会风险的认识论辨析,独著,《学习与实践》2008年年第4期;

“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独著,《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健全社会,独著,《博览群书》2008年第6期;

现代性反思中的风险,独著,《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4期;

和谐社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独著,《前沿》2008年第11期;

知识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独著,《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不确定性的困扰与权威的丧失——风险社会中的专家困境,独著,《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关系与信任的嵌合——人际行动研究的综合框架,独著,《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文化视野下的风险——道格拉斯的文化与风险思想探析,独著,《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独著,《博览群书》2005年第9期;

极端现代主义的运作逻辑)——读《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独著,《博览群书》2005年第5期。

译著:《真正的穷人》,译著(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当前苏北地区农村风险结构与治理研究,江苏省社科联,09-B-12,主持人;

基于人口收入结构的城镇居民住房供应与保障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青年

课题(2010),主持人。

发表论文:

苗国(独作):“生育率下降背景下高等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从‘98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次贷金融危机’”,《人口与发展》(双月刊),2010年第04期。

——(独作):“‘蜗居之痛’:一项关于青年置业观念的社会学考察”,《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07期。人大复印资料2010 第10期全文转载。

——(合作):“春运难题的建构与消解——社会风险视角下的社会学分析”,《广东社会科学》(双月刊)2010年第04期。

——(合作):“后单位制时代社会支持的断裂与再造——以近期社会极端事件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论点摘编”转载。

——(合作):从民生视角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群众》,2010年第6期。

——:(独作):“街头问题少年研究——全球化问题与多学科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0月。

——(独作):“从青年单身浪潮反思观念上的代际冲突——结合个案访谈对大城市未婚族的一项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12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合作):中国十大城市居民网络使用偏好分析(一)、(二),《当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05期。

——(独作):“中印生育率变动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及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参著:

——:《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和生育政策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合作):中国网络传播研究(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曾主持主要课题:

2010,院青年课题:青年置业观念的社会学研究

曾参与主要课题:

2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络审查制度与社

会控制机制。

200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口集聚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人口管理政策研究。

沈毅,男,1979年7月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本土“关系”理论研究,社区研究。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人际交往中的名与实》,《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

《探寻“二元思维”之外的可能性》,《社会理论学报》(港)2004年秋季卷。

《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5期。

《人缘取向: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模型及相关挑战》,《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

《现代社区的整合机制》,《学海》2006年第3期。

《社会整合与社区整合》,《天府新论》2007年第4期。

《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仁”、“义”、“礼”的日常实践:“关系”、“人情”与“面子”》,《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从封闭组织到社会网络:组织信任研究的不同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社区建设的组织化困境》,《城市问题》2009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网络空间的社会文化意涵》,《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信用问题的比较社会学解析——从职业伦理到法人团体研究视角的转换》,《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编号:06JSCSH004),主持人,2006-2010;

2、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江苏积极稳定促进就业问题研究(编号:10-C-43),主持人,2010;

3、江苏省社科院青年课题,江苏社区分化与综合治理研究,主持人,2009。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临时主干家庭”: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动与策略化——基于N市个案资料的分析,《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社会政策的学术分析维度与研究策略——基于本土的视角,《学海》2011年第6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研究——基于江苏制造业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5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障碍解析——基于长三角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城市问题》2011年第8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路在何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取向研究——兼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流动就业类型与农民工工资收入——来自长三角制造业的经验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农民工参加不同社会养老保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五地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困境及其理论阐释,《天府新论》2010年第1期(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独著

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城市问题》2009年第9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迈向实践的“关系”结构观:超越制度与网络结构观的一个探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独著

社会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关系-结构”双重社会网络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研究——N城地产销售业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09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关系”与“结构”的双重视角:一项工作绩效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实证研究,《社会》2009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模式与路径研究,《农村经济》2008年第7期(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独著

“东西方差异”抑或“元概念”争执——关系概念再思考,《学海》2007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独著

从本土化研究到本土研究——另一种社会理论及其可能,《社会学家茶座》2006年第1期(总第十四辑),山东人民出版社,独著

性、电视和中国中产阶层(本文为译著),《中国研究》2005年秋季卷(总第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独著

译著:《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江苏省应用研究课题:苏南农村养老保险的“碎片化”与制度整合研究(编号:11SC—093),主持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江苏城乡社会保障整合发展研究(编号:院重1218B),主持人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编号:06JSCSH005),主持人

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江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编号:A-07-34),主持人

江苏省社科院青年课题:新农村建设与江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机制创新研究(编号:院青0706),主持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嵌入性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编号:09CSH044),主持人

江苏省社科院青年课题:江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创新研究(编号:院青0912),主持人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研究——基于江苏制造业调查的实证分析,获第四届江苏人口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江苏省人口学会

流动就业类型与农民工工资收入——来自长三角制造业的经验数据,获2010-201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半城市化”问题与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探析——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获2009年江苏人口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江苏省人口学会

张春龙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点击数: 249 次字号:小大

专家介绍:

张春龙,1975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分别于1998年、2001

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01年

进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

于上海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

作为江苏省委驻泗洪帮扶工作队队员,驻点双沟镇开展扶贫

工作1年,挂职副镇长。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

对象。

主要研究方向:流动人口(农民工)、民生发展、城镇化

与城乡一体化、社会分层。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1、专著:《共享与和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5月版。

2、主编:《吴江人口发展30年》,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3、合著:《走向和谐——吴江社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探索与跨越——吴江城市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论文:《现代性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问题及出路探讨》,《中州学刊》2011年第2期;

5、研究报告:《当前“用工荒”的特征、风险及对策》,《咨询要报》2011年第4期;

6、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渐进式策略》,《唯实》2011年第3期;

7、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编:2011年蓝皮书;

8、研究报告:《当前江苏人才机制分析及创新对策》,2011年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8次会议论文;

9、参著:《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第三章)、《人口迁移管理现代化》(第八章),载于刘志彪等人著:《人口现代化:江宁案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月出版。

10、研究报告:《推进江苏基本能公共服务均等化》(第1作者)、《社会篇总报告》(第2作者),载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编2012年蓝皮书。

11、研究报告:《苏北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咨询要报》2012年第12期。

12、论文:《现代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问题及出路探讨》,《中州学刊》2011年第2期。

13、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渐进式策略——市民化的三步骤设计》,《唯实》2011年第3期。

14、论文:《共享与几个相关概念之辨析》,《学海》2010年第6期。

15、论文:《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会组织的机制探讨》,《学海》,2005年第3期。

16、论文:《新社会阶层社会特征》,《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第2作者。

17、研究报告:《新社会阶层形成及特征》、《个体户阶层的形成》,载于《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华文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第2作者。

18、研究报告:《“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与进展》(2003年)、《“农民工”基本权益维护现状与对策》(2004年)、《居民生活质量分析与对策》(2005年)、《进

城务工人员与基本权益保护》(2006年)、分别载于当年的宋林飞主编的蓝皮书。

19、论文:《江、浙、沪文化产业发展比较》,载于江苏文化蓝皮书《2003—2004: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日出版,第2作者。

20、文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发表于《群众》,2005年第2期。

21、书评:《温锐、游海华:“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发表于《学海》2004年第3期。

22、论文:《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实证分析》,发表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作者。

23、研究报告:《南京市流动人口的就业与收入状况研究》,载于朱力、陈如主编的《城市新移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第1作者。

24、文章:《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运行》,载于张晓霞主编的《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实践与评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5、论文:《影响进城农民规范再社会化的个体主观因素》,发表于《学海》,2003年第2期。

26、论文:《青年形象的自我评价》,《青年研究》,2002年第7期

27、论文:《进城长住民工认知城市规范的途径》,发表于《青年研究》,2001年第1期,第2作者。

28、论文:《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社会学分析》,发表于《社会》,2000年第2期。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1、主持:2012年省委书记和省长圈定、院重点课题《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现代城乡形态研究》。

2、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民工的现代性及其走向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10CSH028)。

3、主持: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进城务工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06CSH002)。

4、主持:2006年南京市软科学项目《南京市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602004)。

5、主持:2004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关于“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发展社会学思考》,项目编号:17-2。

6、主持:2003年省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究》,项目编号:W2-032。

7、主持:2011年省长圈定、院重点课题《江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研究》。

8、主持:2009年吴江市政府委托课题“吴江人口发展30年研究”,已经完成。

9、主持:2005年吴江市委、市政府委托课题《吴江社区发展研究》,已经完成。

10、主持:2006年吴江市计生委委托课题《吴江市新型农村社区人口管理问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11、参与:2010年南京市水利局委托课题《南京市水利局级机关建设学习型组织研究》。

12、参与:2006年院重点课题《江苏节约型社会建设》。

13、参与: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14、参与:2006年中央统战部新社会阶层研究基地课题《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研究》。

15、参与:2006年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16、参与:2006年中央统战部社会阶层研究复旦研究基地课题《振荡时期发达国家政党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的战略与对策》。

17、参与:2005年中央统战部新社会阶层研究基地课题《新社会阶层与统战工作研究》。

18、参与:2005年省计生委委托课题《江苏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宋林飞任组长)的子课题《江苏城市化与城镇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19、参与:2004年吴江市政府委托课题《吴江市城市化研究》。

20、参与并负责:2005年吴江市政府委托课题《吴江社区发展研究》。

21、参与并负责:2003年南京市市级机关工委委托课题《南京市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思路与设计》。

22、参与:2003年江苏省环保厅招标课题《江苏省循环型社会建设规划》。

23、参与:2002年南京市重点调研课题《南京市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撰写总报告。

24、参与:2002年江苏省政协调研课题《江苏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状况》。

25、参与:刘志彪院长主持的江宁区委托课题《“江宁人口现代化”的研究》。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1、参撰《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本人撰写其中2章),获2006年统战部一等奖。

2、参撰《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本人撰写其中1章),获2007年统战部一等奖。

3、参与的南京社科院年课题《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获江苏省社科联2005年“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

4、合写论文《失地农民利益的合理补偿与征地制度的改革》,获江苏省社科联2007年“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

5、2012年9月,由本人主持完成研究报告《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现代城乡形态研究》,获得省委书记罗志军的批示。

6、论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中的人口管理问题分析——以吴江为例》,获得2010-2011年江苏省人口发展优秀成果二等奖。

7、专著《共享与和谐-进程务工人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社会学研究》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论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中的人口管理问题分析——以吴江为例》,获得2010-2011年江苏省人口发展优秀成果二等奖。

9、合写论文(第2作者)《政党与阶级:发达国家的经验》,获得上海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0、论文《推进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获2011年度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成果交流大会征文二等奖。

11、论文《现代性与边缘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2011年省社科联举办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独著:

《社会工程基础》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交易成本与制度解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独立发表论文:

《领军人才标准缺失之痛》,《中国人才》 2010.10;

《校园伤害案:社会转型中的偏离与内耗》,《学习与实践》 2010.6.

《交易成本理论的缺陷及其负面影响》《理论与改革》2008.1

《交易成本理论的失误》《学海》,2007.6

《是什么让社会越轨在蔓延》《中国社会导刊》,2007.1

《从法的基准评估三种社会控制的效果》《江海学刊》,2006.6

《失控风险上升与社会控制软着陆的模式创新》《学海》,2005.5

《构筑和谐社会:转轨路径是遏制越轨的关键》,《江海学刊》,2005 .2.

《社会信用的需求与供给》《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社会发展速度与社会稳定的测量和定量调控》,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2.

《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1. 《

社会机制决定论》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6.6.

《当今社会学的两难牵制、双重寻找和最高课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5.1.

《社会学:决定进退的两个主战场》,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1.

《社会行为的定量分析》,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6.

《大社区:当今社会学研究新领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3.1.

《风险研究:逾越社会发展的障碍》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9.1

《论罪因研究中的僵局与突破》,人大复印资料,《法学》,1992.4.

《社会断离:转轨期越轨增多的基本原因》,《学海》,2003.3.

《走向法制国家的路径:从信仰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型》,《学海》,2002.5.

《理论的重构:什么是社会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社会工程学的立足点、工具和理论前沿的三方向》,《学海》,2000.2.

《能量社会学:在社会学元理论阵地的登陆》《学海》1996年第3期

《急需通过立法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新华日报》,2001.3.25. 《论社会稳定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方法》《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0.3.

合作发表论文:

《现代社会冲突论――从米尔斯到达伦多夫和科瑟尔》《江苏社会科学》

1998.2;

《社会转型期越轨现象增多原因与控制方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4合著:《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江苏少儿出版社2000。10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国家课题《江苏省社会转轨期间越轨行为的预防和控制》2002年

南京市课题《“十一五”期间南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期研究》2004年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江苏省1997年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论文一等奖;

《协调发展苏南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叶南客张卫唐仲勋蒋影明《社会学研究》1994.5.

徐琴,女,1963年11月出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现

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社会政策;城市管理与社区管

理。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部分):

1.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7500字,《学海》,1994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年第2期全文转载。

2.我国城市化战略的评估和调整方向,《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3.城市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对应演进,《未来与发展》2000年第6期。

4.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及其文化资源经营,《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5.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与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

6.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绩效与成本,《学海》,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城市与区域经济》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7.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国城市评论》第二辑(2006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

8.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9.论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0.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学海》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11.转型社会的权力再分配――对城市业主维权困境的解读,《学海》2007年第2期。

12.论征地权过度使用的防止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2期(合作)。

13.农民的偏好与农地制度创新,《调研世界》2008年第1期。

14.制度安排与社会空间极化――现行公共住房政策透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论住房政策与社会融合——国外的经验与启示,《江淮论坛》2008年第5期。

16.《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再生》,《中国名城》2009年第1期。

17.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五市(县)的调查数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合作)。

18.居住安置的空间区位差异与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对江苏A市两个失地农民安置区的定量研究,《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合作)。

19.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政策转向,《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20.社区共治中的冲突与协调,《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

主持、承担、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

2000年,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难点和对策”。

2000年9月,主持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的福利分配与农村人口的迁移行为”课题。

2001年5月-8月,直接负责课题“朝天宫地区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其中的总报告“朝天宫地区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和子报告一“朝天宫地区综合发展条件分析和总体发展目标”。

2001年,参加院重点课题“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建设问题”,承担其中的子课题“苏锡常都市圈发展问题研究”。

2001年9月,参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的重点工程课题“江苏省城镇化对策研究”,并主持其中的子课题“江苏省城镇化问题和

对策”。

2003年4月,获得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获得项目择优资助”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问题研究”。

2003年10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失地农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 (03BSH012)。

2003年11月,参加“盐城市城市特色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塑造”课题研究。

2004年,参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004年,参加江苏省建设厅招标课题:“宏观调控形势下的江苏城市化问题”

2004年,主持吴江市有关部门委托课题:“吴江城市化发展研究”

2007年,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提高江苏城市发展质量研究”。

2007年10月,主持2007年度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江苏新一轮城市现代化发展研究”(A-07-35)。

2007年,参与“昆山市城市发展远景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国外同类城市比较研究及其主要启示”研究报告。

撰写“国外同类城市比较研究及其主要启示”研究报告。

2008年9月,主持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研究”(08BSH069)。

2009年6月,与农发所章寿荣共同主持院重点课题“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010年6月,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提高江苏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2010年6月,主持南京市水利局委托项目“南京市水利局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课题。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合作著作《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本人撰写约30000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12月。该书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

论文《城市化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的协调性评价》,200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约10000字,获“面向21世纪的社会学——2000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社会学会颁发),2000年9月24日。

研究报告《失地农民利益的合理补偿与征地制度的改革》获江苏省社科联

2007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何雨,男,1978年3月,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助理研究

员。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运动与社会转型、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

社会舆情与社会政策。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参编著作:

《2011年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梁莹主编),第9章“公共管理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之四”与第11章“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拟定于2010年10月版;

《1949中国城市::五千年历史的切面》(张鸿雁主编),第10章“东方芝加哥的梦想:1949武汉的涅磐重生”,2009年8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

“社区居家养老:潜力巨大的养老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0日第269期;

“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蓝领中产阶级及其在转型期城市中的孕育”,《上海城市管理》,2010第3期;

“市场化社会动员的路径机制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从文化资本到文化整合: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战略”,《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0期;

“‘半乌托邦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面相”,《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夏季卷;

“社会调查中“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讨”,《调研世界》,2009年第5期;

“城市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及其多元影响因子——基于南京市玄武区的调查数据”,《上海城市管理》,2009年第3期;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中产阶层研究”,《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社区照顾: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住房公积金运行中的社会排斥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2期;

“试论当代城市社区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当前博士生就业基本特征研究”,《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

“论当前调查研究量化分析中的诸种问题”,《调研世界》,2008年第6期;

“欧美住宅问题研究主题的历史嬗变”,《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5辑,东南大学出版社;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南京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参与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课题“当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瓶颈”;

参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路径”研究课题;

2008年度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工程“科研创新基金”课题“我国引资政策

对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的项目第二负责人;

参加张鸿雁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社会学(国家985项目)2007—2009》、南京大学985《城市化与城市科学》平台项目等课题;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博士论文“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历史演变与理论贡献”,获2012年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获2012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韩璞庚,男,196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硕士,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二期工程第三层次、新一轮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对象。

主要研究方向:人学,认识论,价值论,编辑学。

代表性成果:

《网络化与人类生存》(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专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公共理性、发展范式与主体逻辑》(专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人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

“理性:在经济哲学的视域中”,《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人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哲学动态》1995年第7期;

“网络与人类生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网络与人类生存的张力”,《哲学动态》2001年第12期;

“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刊物特色”,《吉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论学术理论期刊的选题策划”,《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

“市场化挑战与学术理论期刊的应对策略”,《人文杂志》2007年第6期;

“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的责任与使命”,《新华文摘》2010年第一期。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转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学术期刊如何应对网络化转向》,《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

《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中国立场》,《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4期;

《面向世界的中国学术期刊自律与学术生态建设》,《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6期;

《中国学术理论期刊的国际化问题:理念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

主持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时代的价值冲突,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公共理性、公共价值与社会和谐研究,国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项目;价值冲突与价值定位,江苏省“九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网络与人类生存,江苏省“十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审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参与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获得第四、五、六、七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

李芸,女,1961年7月出生,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工业经济专业,本科学士,江海学刊副社长、副主编,研究员。江苏省“333工程”二期工程第三层次、新一轮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和企业管理。

代表性成果:

《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40万字;

《战略与目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作者 17万字;

《论公共危机中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第一作者;

《业态创新:壮大江苏文化产业的关键与策略》,《决策咨询专报》2012年第7期。

“新一轮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制度、需求与供给战略”,《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都市景观设计的现代理念和美学原理”,《南京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

“城市社区的发展和类型”,《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12期;

“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战略切入点”,《学海》2007年第6期;

“国外企业在华营销的战略转换和发展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都市发展目标定位选择依据”,《学术研究》 2004年第1期;

“现代都市计划编制重要原则”,《人文杂志》 2002第一期独著;

“现代城市形态规划理念转型取向”,《社会科学研究》 2002年第1期;

“都市计划:从传统到现代”,《江汉论坛》 2002年第1期;

“国际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理念、新经验、新标准”,《学术界》2006年第6期;

承担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保障体制: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比较研究”;

承担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区域经济理论新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

承担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培育机制研究”。

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江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培育机制研究”;

省厅局级课题“南京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 ;

2012年院重点课题:《加快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研究院重点课题》。

《战略与目标》获得第七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

《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获得第八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

陈如勇,1966年9月出生,198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

业,1999年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

硕士,200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2011年韩国东

亚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房地产政策分析、人口政策研究、

民主政治研究、社会调查方法。

代表性成果:

公开出版著作及发表论文:

1.《中国现代化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抽样调查中的无回答研究》,《统计研究》1994年第2期

3.《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回顾与再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期

4.《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分析与完善》,《学海》2000年第6期

5.《城市郊区房地产开发》,《城市开发》2000年第10期

6.《信息时代政府职能的有益探索》,《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0期

7.《郊区房地产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房地产》2001年第1期

8.《中国适度人口研究述评》,《西北人口》2001年第1期

9.《公民行政参与的逻辑与实现》,《学海》2004年第6期

10.《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主持、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

1、参与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政府公共政策评估模式研究》

2、参与2009年江苏省水利厅课题《移民拆迁安置流程再造》

3、参与2006年江苏省水利厅招标课题《里下河水管理多中心制度安排研究》

4、承担1998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课题《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

所获科研成果奖励:

《里下河水管理多中心制度安排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获2006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三等奖。

丁惠平,1981年6月出生,研究生(吉林

大学社会学系硕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在

读),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社会学、组织社会学。

(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制与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每一版的最终成果以“要览”的形式发布。以下发布的核心期刊表,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的一部分。该要览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主要研制原则,同时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对核心区范围做了一些调整,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 该“要览”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三部分:第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收文量较大的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主流期刊,数据质量可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现收录1999年至2011年度733种来源刊中的一千万条数据,曾为多项大型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该要览选择该库近5年(2007-2011年)的数据为主要的统计样本(部分指标用到2006年数据)。第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统计量较大的转摘数据库。该库收录的文摘刊物有三种类型:(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重要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第三,其他统计源。主要参考公开发表的各种期刊统计数据,包括其他评价系统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类统计数据。 该“要览”的学科分为24个大类目和综合类,包括法学、管理学(含科学学、人才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其中经济学下列7个二级学科,政治学下列2个二级学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将于近期出版,其中的核心期刊表先期公布如下,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

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 【主办单位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任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在200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法学、社会学、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是目前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金融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货币金融政策研究成果和相关咨询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金融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级金融研究和金融实务人才。研究所现拥有体制内研究人员36人、外聘研究人员10多人和5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项目特色】 为专业人士量身订制的教育项目——本课程专为接受过EMBA教育或它硕士教育的专业人士所设计,为大家提供持续深入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 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本项目将安排中国社科院一批具有极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参与授课。此外,还将在其他著名高校和中央部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深厚、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学者型领导参与授课。 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方案为本源,在确保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 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 【报名条件】 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济政策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政策方向考博真题导师分数 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408 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 (12)020201 学(12) 01国民经政策 辜胜阻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邹东涛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李连仲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曾培炎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崔民选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杨建龙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3191国民 经济发展与政策 文学国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赵芮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马建堂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3191国民 经济发展与政策 谢伏瞻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张承惠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选一 ②2001经济学原理 ③3191国民经济发展与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南北经济关系——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的影响 杨志敏 指导教师:江时学职称:研究员 系别:拉美系专业名称:世界经济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2006年5月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南北关系由以往的对立、僵滞为主的阶段进入以合作为主的阶段后,南北型的区域经济集团开始在历史舞台发挥巨大的作用,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成功建立,不仅标志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诞生的,而且标志由此美国对地区主义的态度发生重大转折,以及南北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40年代至1982年期间,墨西哥的发展模式在错失了两次重要的转向机会,并付出了“债务危机”的代价后,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而加入NAFTA可谓是墨西哥经济改革的一个高潮。墨西哥加入NAFTA的动力在于: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希望获得确保本国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承诺机制”,以及“客户工业”迅速崛起的发展经验。 十余年来,关于加入NAFTA对墨西哥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主要存在三种评价:积极评价、消极评价和折中评价。但是经过有关学者的数量模型的分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NAFTA在对墨西哥的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出口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制度保障方面的成效是巨大的。总体上讲,NAFTA对于墨西哥的影响是积极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看到NAFTA给墨西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一些至今还在争议的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墨西哥自身实行的具体政策的不力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再思考。其中,在“三农”、客户工业企业、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增长、向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环境保护以及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墨西哥来讲,今后如何最大化其中的有利影响,最小化其中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社会和法律政策,来规避存在的问题是其着重努力的方向。 经验研究表明,总体上NAFTA没有使其他拉美贸易集团(或国家)遭受贸易转移的损失;尽管在NAFTA建立的短期内使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遭受了贸易转移效应的损失,但是长期内造成没有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与NAFTA成员——墨西哥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双方之间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双边贸易额的统计差距较大问题;贸易摩擦问题;在第三方市场(主要是美国)上的竞争问题,以及对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问题。 墨西哥加入NAFTA以来获得的启示表明:NAFTA实施的“广度”有待拓展,“深度”有待挖掘;NAFTA的规则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墨西哥的不利之处显现;NAFTA在提高了墨西哥经济效率的同时却忽视了均衡发展;NAFTA与其他协定一道从制度上“锁定”了墨西哥今后改革的方向;NAFTA并非是保障墨西哥经济稳定发展的“万灵药(Panacea)”。为此,墨西哥今后的改革方向在于:对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加强对制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部门的改革;加强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和培训;金融领域的改革应使信贷向私人部门倾斜;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步伐;继续制订一个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政策;重视合法地向国外移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因为对外开放必须与国内改革相结合,必须建立一个与开放的世界相匹配的国内政策、体制环境 实践证明,NAFTA对于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对拟议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NAFTA是FTAA的重要蓝本、NAFTA 成员中的墨西哥成为建立FTAA的坚定支持者、NAFTA对未来的FTAA的建立具有“实验室”的意义。当然,FTAA最终建立还需要克服和解决相当多的难题。 关键词:全球化南北经济关系墨西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605 美国研究系 (4) 020105 世界经济 (1) 01美国经济王孜弘 ①1001英语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 3174当代美国经济 030207 国际关系 (3) 01美国社会与 美国文化 姬虹 ①1001英语②2093当代美国社会文 化变迁③3175美国史 02美国政治 倪峰 ①1001英语②2090美国政治制度③ 3175美国史 赵梅 ①1001英语②2090美国政治制度③ 3175美国史 二、导师介绍 王孜弘,美国系博士生导师。1960年7月出生于北京。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研究方向:美国经济。主要著作:《资本趋利与市场开放――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主要学术论文:《中美经济实力差------以GDP为角度衡量》(2013年),《短期条件下中美面临的减排博弈分析》,2012年,《中国增长模式与中美经贸关系》(2007年),《美国商品输出与中国市场问题》(2000年),《中美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对股票市场的影响》(1996年)<<美国投资银行与中国境外直接筹资>>(1998年)等。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美国资本流动》(2008),完成后出版《《美国资本流动—非成本要素与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分析》(2011)。 姬虹,美国系硕士生导师。1964年3月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学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研究员。 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美国移民政策、种族关系等。主要著作《美国新移民研究:1965年至今》(2008年)、学术论文“美国外来移民对城市的影响”(2008年)、“美国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2018-金融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2018-金融学 1:简述金融体系信息不对称原理 金融系统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就就就是在金融活动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得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金融中得道德风险就就是指,资金短缺者在获得了投资者提供得资金后,从事一些投资者所不希望得活动;逆向选择就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贷款者选择得结果往往就就是那些风险更高得借款者或保险公司选择得就就是那些风险最高得投保人,而将风险较低得借款者或投保人排挤出了市场,在股份公司中,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得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主要表现为委托—代理问题与内部人控制。 2:简述中国利率风险结构 利率风险一般被定义为“由于利息率得变化导致损失得风险(或者收益风险)”,把与净利息收入相关得风险称为结构风险。 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利率对期限得敏感性,关键在于国家得长期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投资得远期赢利能力。迄今为止,中国得存贷款利率结构极其简单,即长期利率会高于短期利率。 3:简述货币层次划分得基本内容 各国中央银行在建立货币统计体系时,一般根据各种金融资产得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分为三个层次: M0=现金;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 我国人民银行得统计体系就就是: M0=流通中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她存款。 其中:“单位”就就就是企业、机关、部队与事业团体。居民个人得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都被统计在储蓄中,其她存款就就是指证券公司得客户保证金。不同得资产具有不同得流动性。被纳入货币统计范围得资产都具有很高得流动性。所谓资产得流动性,就就就是指将一项资产转换为现金而不受损失得能力。货币性就就就是指一项资产执行货币职能得能力得高低。这种分类得经济学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购买力,对当期得物价水平有直接得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得存款,她们就就是潜在得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得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4:简述金融体系得主要功能 金融体系就就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得基本框架,它就就是资金流动得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与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得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得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就就是为准公共产品。 ①清算与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与资产交易得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资金与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得无法分割得投资项目; ③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与产业转移得方法与机制; ④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与控制风险得手段及途径;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得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得激励问题。 5:简述债券回购原理 债券回购就就是指债券交易得双方在进行债券交易得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得价格(本金与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得利息),由债券得“卖方”(正回购方)向“买方”(逆回购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得交易行为。 债券回购得最长期限为1年,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债券回购分为“以券融资”与“以资融券”两种方式。所谓“以券融资”,就就就是债券持有者在卖出一笔债券得同时,与买方约定于某一到期日再以事先约定得价格将该笔债券购回,并付一定利息。假如机构投资者选择“三天国债回购”得融资方式,交易所得交易系统将在三天后自动从其账户里划出本金与三天利息。这就就就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财政学

财政学 一、简答题: 1、经济学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因为资源配置是社会再生产始终面临的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 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正确理解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不仅要研究资源配置的经济关系,也要研究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市场不存在,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垄断市场的影响。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 (1)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公共财政在微观领域内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公共财政如何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及其北部配置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稀缺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2)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公共财政在微观领域内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也就是,对各社会成员占有或享有生产成果的份额的影响。(3)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公共财政通过宏观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作用,即通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解决市场自发不能解决的宏观经济问题,以达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的目的。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也称作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 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 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对于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税,税额的大小应该等于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用来说明公共选择的过程。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问题上,公共选择所涉及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供给和相应的税收份额。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原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的政治均衡。 6:简述两种不同类型公共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多种活动的财政资金的支付。(1)对生产、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就业起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起直接影响,对生产、就业起间接影响。(2)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一样。购买性支出对政府预算是硬约束,而转移性支出是软约束。(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预算是硬约束,而转移性支出是软约束。 7:分析推升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一国具体

在编教师怎么考在职研究生

2017年在编教师怎么考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提示:如果你是在编教师,肯定不能辞职考统招研,也不能考一月联考,因为一月联考考上之后要辞职读书,所以,你最好选择五月同等学力。五月同等学力是先入学后考试,你可以不用顾忌考不上好的学校。五月同等学力可以在目标学校的网站报名,在网站上填写报名表就会接到资格审核通知,通过审核后就可以缴费入学,两年的学费一般都在两万左右。 1、招生对象及条件:大专及以上学历,政治表现好,工作积极的专业骨干均可报名,年龄职称不限,免试入学。 2、报名时间、地点、及手续:学员带毕业证、身份证(均为原件和复印件,有学位证的要带学位证)、4张1寸照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工作办公室225室报名。 3、学制、培养方式:学制两年,不脱产,周六、周日授课,假期班,网络班均可。考试成绩合格,由学校颁发相应证书。 4、学费的话,不同专业收费标准也不同,不过相差不了太多,社科院的话25000/2年~27000/2年差不多。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

本科无学位的学生可直接报名研修班进行学习,但想要申硕需满足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的条件。 一月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有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科有两年工作经历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3年,已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满2年后可报考(年限以当年考生入学时间为截止点计算)。 根据往年数据看,2016年在职研究生学费是有可能会变化的。在职研究生改革实施后,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就只剩同等学力申硕和一月在职联考了,所以报考人员也会随之增多,院校也只能在学费和考试难度方面限制人员了。 那2016年攻读哪种形式在职研究生学费最便宜?据了解,同等学力申硕学费一般在两万到四万之间;一月联考学费一般在七万到十万左右,知名高校还会超过二十万。 在职研究生的学费和院校是有直接关系的,每个院校专业一样,但是院校不同,所以,学费也会有不同的差距。 照目前形势来看,在职研究生的学费会随时间逐渐增加,所以,想报考在职研究生的朋友,还要尽早报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研文学类考研真题汇总

中国社科院2001年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 一、连线(10分) 严羽干宝贾谊陈振孙沈德潜王粲李汝珍皎然徐渭李攀龙 登楼赋镜花缘诗式搜神记过秦论沧浪诗话四声猿沧溟集唐诗别裁直斋书录 二、名词解释(6乘5) 建安风骨游仙诗唐宋八大家杂剧同光体 三、标点以下文章,试阐述其大意并说明看法(20分) 诗以人重人品不正诗虽不足道言者心之声不相假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为世所诵习不以人废言也籍党司马昭而作劝晋王笺子昂谄武后请立武氏庙此外如王维宋之问刘禹锡之类皆应摈斥故口夷齐而心盗跖其诗不伪而自伪口山水而心轩冕其诗不俗而自俗 四、任选两题(20乘2) 1.试述你对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 2.说明东坡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 3.略述《聊斋志异》的人物描写艺术。 中国社科院2001年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一、名词解释(2乘5) 河岳英灵集三十六体瀛奎律髓过片自度曲 二、标点并解释划线句子(10乘2) 1.原夫文章之作本于惰性 2.摸鱼儿东皋寓居晁补之 三、还原一首七律(10分) 牛卧春犁小麦低,层林叠衍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醉扶白叟杖青藜。步随流水赴前溪,望与游云奔落日。独绕辋川图画里,樵归野烧孤烟尽。 四、论述(六选三)(20乘3) 1.初盛中晚唐诗四分法成立吗?你的看法? 2.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诗艺术特色。 4.黄庭坚诗主张。分析黄的一首诗,从各个方面。 5.南唐词西蜀词的差异及其原因。 6.李清照倡词“别是一家”,你的看法? 2003年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文艺理论与评论写作(总分150分) 文艺理论部分(共90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诗言志”被()认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语出自()的(《》)。 3、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为主,气之()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4、陆机《文赋》曰:“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5、刘勰曰:“故知文变染乎(),兴废系乎()。” 6、明人李贽曰:“夫童心者,()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也。” 7、“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之语出自()的(《》)。 8、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 9、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批评拉萨尔:“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而忘掉()。” 10、亚里斯多德《诗学》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的事情,而在于描述()的事情。” 11、《六一诗话》的作者是()。 12、《原诗》的作者是()。 13、《文史通义》的作者是()。 14、《艺概》的作者是()。 15、《汉堡剧评》的作者是()。 16、《情感与形式》的作者是()。 17、《致玛?哈克奈斯》的作者是()。 1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 19、《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作者是()。 20、蔡仪的美学代表作是(《》)。 二、名解(5×5=25) 1、共鸣 2、典型环境 3、知人论世 4、韵味 5、艺术概括 三、阐释下列问题(任选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2、简述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3、鲁迅曾云:“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请就此简要谈谈您对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关系的看法。 4、您认为文学批评的职责大致该有哪些方面?请简述之。 评论写作部分(共60分) 下面摘录了一段歌德对青年诗人的忠告,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自拟一个题目,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短评,阐述你对文学创作中生活经历与诗人的个人才能间关系的看法: 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少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 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 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

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70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还有:秘鲁(1971年11月2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等国。如果说,在70年代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和“人民外交”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二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

在职考研条件时间

在职考研 一、在职考研在职考研指的是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参加每年一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10月10日-10月31日,现场报名时间为每年11月10日-11月14日。考生在进行全日制学习完成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等要求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在职读研在职读研有以下两种情况: 1.非学历教育:指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实行全国联考,一般每年7月报名,10月考试。毕业后只能获取专业硕士学位,不能取得研究生学历。 2.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但不转户口和工作关系的委培和定向的在职研究生。这种情况和全国统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全一样,一般10月份网上报名,11月份现场报名,考试一般在次年的1月份,只不过录取类别为定向或委培,入学时不转户口和档案关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和全日制统考生和自费生一样,委培生和定向生(即在职研究生)毕业后都能获取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 3、研究生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不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在职人员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非学历、非脱产的教学形式,不能直接与授予硕士学位挂钩,不允许发毕业证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员结业后,也不享受国家规定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待遇。可以在结业后参加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考试,完成学位

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十月在职联考的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为:(基本条件) 1、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 )。 2、本科毕业工作并有一定的工作年限,一般要求工作满三年。 3、艺术硕士、体育硕士可接受专科生报考。 但是由于十月在职联考所设专业的特殊性,其具体专业是有相应的报考条件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十月在职联考中的九大热门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报名条件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5年以上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报名条件 (1)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关于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的通知 (96)社科人字85号1996年11月1日 院属各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已经院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991年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试行)》即行废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 (1996年10月28日院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加强研究所建设,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所长在所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所的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充分行使本条例规定的职权。 第三条所长是研究所的法人代表。 第四条所长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科研方向,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而努力。 第五条所长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院党委、院务会议的决定,落实我院的建院方针及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民主,团结全所人员,深化改革,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六条所长由院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任免。每届任期五年。根据工作需要,任职期间可作调整。 第二章所长的职责 第七条坚持以科研为中心,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领导和科研组织工作。 第八条根据全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主持制定本所中长期科研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分析研究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巩固和扩大学科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 (2010年7月29日经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健全不良学风预防惩治机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处理院属各单位科研及科研辅助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所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抄袭、剽窃、伪造等违反社会公认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第四条以下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1.侵占他人研究成果。 2.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3.编造虚假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文献、资料、数据、图表、个案等。 4. 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研究成果上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创作,而在其研究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 5.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参考引用他人作品和数据、资料过程中,不注明出处或来源。 6.在新作品中大量重复使用本人已发表过的研究作品。 7.擅自更改课题研究方向或最终成果形式、数量和质量要求。 8.在申报课题、成果、奖项、职称等过程中,提供虚假个人学术信息,伪造学术经历、研究成果、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

明材料等。 9.学术期刊、出版社及其编辑人员违规收取版面费,或使用人情稿、关系稿,谋取不正当利益。 10.作为评审专家或管理工作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违反规定泄露评审内容。 11.其他违背著作权法等法律或学术规范的行为。 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机构 第五条设立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和研究所学术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条院学术道德委员会由学部委员和著名学者组成,主任由主管科研的院领导担任。 第七条院学术道德委员会的职责: 1.指导和监督院属各单位规范学术行为工作,制定、修订、实施院有关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 2.受理对学部领导、研究所领导、院职能机构人员、跨所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按照学科属性,指定相关研究所及有关部门协助调查取证或性质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 3、审议核准研究所提出的处理意见。 4.受理研究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存在重大异议的申诉,必要时可组织相关专家成立临时审定委员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复查、审议和裁定。 第八条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由科研局和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 第九条研究所学术道德委员会由所学术委员会成员组 成,必要时,可吸收同行专家参加。其职责是: 1.制定和修改本研究所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2018-金融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院考题库2018-金融学 1:简述金融体系信息不对称原理 金融系统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就是在金融活动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中的道德风险是指,资金短缺者在获得了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后,从事一些投资者所不希望的活动;逆向选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贷款者选择的结果往往是那些风险更高的借款者或保险公司选择的是那些风险最高的投保人,而将风险较低的借款者或投保人排挤出了市场,在股份公司中,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主要表现为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 2:简述中国利率风险结构 利率风险一般被定义为“由于利息率的变化导致损失的风险(或者收益风险)”,把与净利息收入相关的风险称为结构风险。 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利率对期限的敏感性,关键在于国家的长期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投资的远期赢利能力。迄今为止,中国的存贷款利率结构极其简单,即长期利率会高于短期利率。 3:简述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内容 各国中央银行在建立货币统计体系时,一般根据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分为三个层次: M0=现金;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 我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体系是: M0=流通中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单位”就是企业、机关、部队和事业团体。居民个人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被统计在储蓄中,其他存款是指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被纳入货币统计范围的资产都具有很高的流动性。所谓资产的流动性,就是指将一项资产转换为现金而不受损失的能力。货币性就是指一项资产执行货币职能的能力的高低。这种分类的经济学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他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4:简述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③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④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5:简述债券回购原理 债券回购是指债券交易的双方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本金和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利息),由债券的“卖方”(正回购方)向“买方”(逆回购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的交易行为。 债券回购的最长期限为1年,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债券回购分为“以券融资”和“以资融券”两种方式。所谓“以券融资”,就是债券持有者在卖出一笔债券的同时,与买方约定于某一到期日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该笔债券购回,并付一定利息。假如机构投资者选择“三天国债回购”的融资方式,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将在三天后自动从其账户里划出本金和三天利息。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债券回购了,简单点说就是需要钱的人拿债券作短期抵押向有钱人借钱。“以资融券”则是一个逆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 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通知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学〔2006〕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3]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7〕13号)的要求,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现就我院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条件 1.申请推荐免试攻读我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人员,须符合以下申请条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精神且有科研潜力,道德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有理想,有抱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有创新意识。 ⑶须为已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⑷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院规定的体检要求。 2.申请者须符合报考系对推荐免试生提出的相关学术要求。 二、申请程序 1.2017年9月28日开始申请人网上报名。 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cn/tm),填写

并提交信息。 2.2017年9月28日后,各系对申请者的网上申报信息进行初审和评议,确定复试名单并通知进入复试的申请者。 被通知复试的申请者须在复试前向报考系提交以下材料: 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申请表》。(见附件) ⑵本科阶段历年学习成绩单(须加盖推荐高校教务处公章)。 ⑶网上报名时需要提交的相关表格。 ⑷公开发表的论文、著(译)作。 ⑸获奖证书。 ⑹报考系要求的其他材料。 3.各系审核申请者提交的材料,确定其复试资格,组织复试。 4.政审、体检由各系在复试阶段组织完成。 5.2017年10月13日前,各系结束拟接收推免生复试。 6.2017年10月13日后,我院网站将公示各专业推荐免试生的接收情况(公示栏目:我院网站“2018年硕士生招生信息”)。 三、复试 1.复试内容:对申请者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诸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2.复试形式:复试分笔试和面试。 3.复试分值:复试总分300分,合格线为180分。其中笔试总分150分,合格线为90分;面试总分150分,合格线为90分,面试包括外语综合能力测试(含听力和口语),占50分。 四、接收 经我院批准接收的推免生的接收手续,由系秘书于10月13日前到招办统一办理。

第9期(总第11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第1期(总第185期) 哲学研究所办公室主办2013年1月9日·全所工作· 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 带领综合检查考核组来所检查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2012年12月28日,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带领以国际合作局副局级调研员王宣敬、人事教育局干部赵晓军、国际合作局干部权达等同志为成员的院综合检查组,来所检查考核2012年度工作。会议由谢地坤所长主持,所领导班子成员、各处室主任及副主任、支部书记共30余人参加会议。 谢地坤所长和吴尚民书记作为我所创新工程首席管理分别代表哲学所领导班子作了2012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谢地坤汇报了我所在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对外学术交流中取得的成绩和重大创新成果。吴尚民总结了党务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并做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专项报告和我所对2012年创新工程及各项工作自评分值的说明。 听取汇报后,李慎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哲学所的工作汇报很好、很全面,说明准备得充分,工作做得扎实。对哲学所一年来的工作有五点认识:一是科研方向正确,在积极稳妥地处理了一些复杂情况后,总体情况良好。二是作风端正,在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方

面都做得较好。理论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僵化,联系了就会不一样;理论联系实际必然要联系群众,最大的实际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际,不能只联系少数人,国情调研、考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方法。哲学所一直抓得不错。三是团结共事,首先是书记和所长很团结,整个班子和班子成员之间也很团结,不是没有分歧,但在共同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讨论解决。四是成果丰富,包括汇报中列举到的成果、以“中特中心”名义发表的多篇理论文章,等等。五是党的工作扎实,党的工作不仅仅是政治保障,应该讲大党建,首先是灵魂和方向,然后才是政治保障,不能把党建工作局限于组织发展、政治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等方面,而应首先关心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要把大党建和小党建结合起来抓。 李慎明对哲学所的工作提出了四点指导意见。他强调,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问题应该清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原理和问题更应熟悉,所谓熟悉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熟悉,而不是仅仅会背诵几句。把学习和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伟大,才能真正做到熟悉。读了他们的生平,才懂得他们是天才,但不仅仅是天才,他们的成就是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经受了很多磨难后取得的,令人发自内心地对他们感到敬佩。二是要努力用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和范畴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范畴来分析和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事物,认为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的人实际是他们在运用和学习上的僵化、教条。三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一直倡导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认为大有发展的空间,包括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还不到六千年,只是宇宙历史中很短的一段。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大家都任重而道远。四是,哲学也需要改革开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哲学要从书本、课堂中走出来,向其他研究所、专业开放,向大社会开放,要了解自然科学,了解万事万物。哲学是从万事万物的具体规律和概念中抽象出最基本、最根本的规律和概念,不了解万事万物就谈不上如何去抽象。还要向国外开放,把国外的思想家、哲学家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