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杨光斌复习重点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杨光斌复习重点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杨光斌复习重点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杨光斌复习重点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外国语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外交学)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考研参考书目

统考科目:716政治学原理(含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

1、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杨光斌:《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外交学专业课二:922国际关系史与中国外交

1、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6、牛军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有关当前国际时事和中国外交的报刊和论著。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第二章政治思想

第一节政治思想的涵义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1.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3.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

一、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对于的研究。包括人的本性、本能、利益需求、人的社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2.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及组织结构的安排及政治过程的研究。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政治变迁的动因、政治理想、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理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

2.专门的政治理论,为人们提供专门性政治知识和观点。

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研究所形成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政治思想演进的发展历史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

现代政治思想。

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3.依据政治思想所反映的所维护的利益要求划分,可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资阶级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

一、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明;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政治发展

第一章政治革命

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人们对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下过种种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革命发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的意义上来说明革命的涵义的。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而政治革命就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促的变革。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第二节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一、政治革命的条件

1.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

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5.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

二、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

2.和平过渡。和平过渡必须以暴力作为后盾。

考察历次政治革命,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方式总是互为补充的。暴力革命为和平过渡创造条件,和平过渡则为暴力革命降低“成本”。

第三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革命的类型

西方学者对政治革命的研究,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标准。他们的划分有的不够确切,有的没有体现政治革命的性质或实质性内容。

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革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环境。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第二章政治改革(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政治改革,有论述题可能)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涵义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改革、改良和革命是人们经常使用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革、改良和革命是表征社会进化与变革的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三个概念。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次为主体。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3.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4.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其限度。

7.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一、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对于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二、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渐进方式”。

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一、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包括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改革的合理目标和周密计划、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二、政治改革的作用

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次,政治改革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第三,政治

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

第三章政治民主(重点)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涵义

一、政治民主的定义

“民主”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于中西文化中,并且都与社会政治生活相联系。不过古代中西方文化中各自的“民主”概念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在人类政治学说史上,诸多政治思想家分别对民主的涵义作出过各种不同的论述和界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的内涵的论述: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民主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特征。

2.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6.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

2.奴隶社会的民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

3.封建社会的民主。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就其阶级本质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的完全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原则是:(1)人民主权原则;(2)议行合一原则;(3)共产党领导的原则;(4)政治协调原则;(5)人民监督原则;(6)法制原则。

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的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建设。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对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为其利益服务的,它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矛盾的最好政治形式,它也是缓和和掩盖阶级矛盾的有利政治形式。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一种无法实现其根本利益要求的骗局,但在客观上它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2.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

(3)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人民提高政治能力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5)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政治与政治学

一.名词

1.行为主义政治学 2.后行为主义 3.政治哲学复兴

二.回答

1.什么是政治学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4.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 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 7.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 8. 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三.课堂思考题

1.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 2.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4.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或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的变革)

政治关系

一.名词

1.政治关系 2.政治结构 3.利益集团的关系 4.政党 5.民族6.民族关系

二.回答

1.列宁的阶级关系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四种状态 2.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 3.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 4.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 5.政治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官员与政治家与公民的关系 6.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7.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解

三.思考题

1.政治关系的含义和本质 2.政治关系的特征 3.政治关系的结构

是怎样的 4.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存在哪些形式 5.各种社会存在的政治关系有哪些特点

政治权利

一.名词

1.政治权利 2.政治权利的制约 3.国家权利

二.回答

1.政治权利的特征 2.政治权利的类型 3.国家权利的特征 4.国家权利的产生及其基础 5.国家权利的途径、作用、功能、结果 6.政治权利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7.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模式都有那些典型类型三.笔记思考题

1.怎样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本质 2.政治权利的特征 3.获取政治权利的途径有那些 4.政治权利有哪些类型 5.政治权利的作用原则6.政治权力的职能 7.政治权力的分配有哪些形式

政治体系

一.名词

1.国家 2.国体 3.政体 4.国家职能 5.国家的结构形式 6.单一制 7.复合制 8.国家机构

二.回答

1.氏族组织的特点 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 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 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 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 8.西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 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 12.国家机构的马

克思主义划分原则 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

三.课堂思考

1.国家的本质 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 3.国家消亡的途径 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

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 6.国家权利的特点 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一.名词

1.政治行为 2.政治冲突 3.政治革命 4.政治起义 5.政治暴乱 6.政治不服从 7.政治资源 8.统治秩序 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 10.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二.回答

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 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 3.政治冲突的动因 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5.政治冲突的功能 6.政治冲突的结果 7.政治革命的特征 8.政治起义的特征 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 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政治统治

一.回答

1.政策治国的优缺点 2.法律治国的优点。 3.政治统治合法性获得的来源。 4.政治统治的方式、特征。 5.政治统治的类型。 6.马克思从阶级角度分析的政治统治类型。 7.政治统治的规律。

二.课堂问题。

1.政治统治的基本理论 2.意识形态与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关系 3.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4.政治统治的类型。

政治管理

一.名词

1.管理 2.政治管理 3.政治领导 4.政治决策

二.回答

1.政治管理的饿性质和特点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区别 3.政治管理与经济管理的区别 4.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5.政治管理的特点6.政治管理的作用 7.政治领导的过程环节 8.政治决策的特征 9.政治决策的模式 10.政治决策的程序与原则 11.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三.课堂思考

1.政治管理的含义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3.政治领导的含义与过程 4.影响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因素

一.名词

1.政治参与 2.政治参与方式 3.政治人 4.制度 5.制度化6.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二.回答

1.政治参与的目标、作用、价值标准 2.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3.影响政治参与的两个变量 4.政治参与的障碍5.政治参与的结果和影响6.政治制度化的内容和特征 7.政治制度化的实现途径

政治文化

一.名词

1.政治文化 2.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二.回答

1.政治文化的内容与特点 2.决定政治文化变异的因素 3.政治文化的功能 4.政治化的特点 5.政治化的途

径和技术手段 6.政治化的功能

三.思考题

1.政治文化的内涵 2.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 3.影响政治文化变异的因素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差异

5.政治文化的功能 6.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7.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渠道。

政治发展

一.回答

1.政治发展的模式 2.政治发展的动力 3.政治发展的问题 4.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

二.思考题

1.政治发展的含义 2.政治发展的基本尺度 3.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模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政治的涵义及其本质?

2.政治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有哪些?

6.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是怎样的?

7.研究现代政治学应掌握运用哪些方法?

8.什么是政治关系?它包含哪些内容?

9.如何把握利益的内在矛盾?

10.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什么是政治权力?它有哪些特性?

12.政治权力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4.什么是政治斗争?它的特征有哪些?

15.政治斗争的方式有哪些?

16.什么是政治统治?其本质是什么?

17.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取得政治统治的合法化?18.什么是政治管理?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19.现代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20.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观点有哪些?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1.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2.什么是政治体系?其构成有哪些组成部分?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揭示国家本质的?

24.国家的结构形式包括哪些内容?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5.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26.现代政党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27.什么是政党制度?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28.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

29.政治社团的功能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30.什么是政治文化?其构成有哪些方面?

31.什么是政治心理?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32.什么是政治思想?它有何特点?

33.政治思想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4.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它有何作用?

35.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动力是什么?

36.何谓政治革命?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7.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8.如何选择、运用政治改革的方式?

39.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40.为什么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学的历史任务?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版笔记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

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P15——P18)

哲学

政治学

世界史学

国际法学

地理学

政治经济学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P18——P22)

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大战后初期至六十年代)

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70——80年代)

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P22——P38)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P38——P54)

参见李少军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总结或《国际关系考研宝典》上册或者参考“国际关系论坛”上孙学峰博士的《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重点)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及其基础

1.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

(1)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

(2)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

(3)再次是国际行为或国际行为达成一致的结构状态,

2.国际社会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2)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国际社会才在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列强角逐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3)19实际末20实际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国际社会基本形成。这个时期没有完全形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权——民族国家”社会体系,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全球社会。(4)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范围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才成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社会体系,才使得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完整完全的社会。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及其特征

1.国际社会的构成

2.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

(1)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3)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4)国际社会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一.世界体系及其形成

1.概念

所谓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2.形成

世界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始于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是同步形成的,但以经济为基础和条件。世界体系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A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B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C殖民政策的出现是世界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3.构成

世界体系主要由:

A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

C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

D以统治剥削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所组成

二.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

1.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P65——P67)

(1)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2)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二战结束。(3)从二战结束到90年代初

(4)冷战结束后。

2.世界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第三世界的崛起

资本主义的两重性——既有腐朽性,又有进步性。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相互联系性

3.不平等性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一.一般系统与国际政治系统

1.系统的一般性(P71——P73)

2.国际系统

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我们可以把国际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政治系统,二是国际政治系统。3.国际政治系统

国际政治系统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所结成的一定的结构状态。和“国际社会”基本相同。

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指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和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1)概念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2)辨析

国际政治格局与一般或广义国际政治系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行为角色,而是“国际政治力量”。

政治力量与一般国际行为主体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能力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综合国力强大的大国。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的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都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均势”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