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用书必修1

教师用书必修1

教师用书必修1
教师用书必修1

第1讲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细胞中的无机物

[最新考纲] 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2.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考点一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5年4考)

1.细胞中的元素

■助学巧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间及各种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①化学元素“种类”:具有统一性,即没有一种元素为细胞所“特有”; ②从元素“含量”来看却具有差异性(源于细胞“主动”吸收)。

2.细胞中的化合物

分类???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3.正确区分鲜重、干重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下图A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及其比例,B是细胞中几种化合物的含量。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图A表示的是活细胞中的元素含量比例,则甲~丁依次为O、H、C、N。

(2)若按干重计,图B中②为蛋白质,其标志性元素是A图中的丁(填甲、乙、丙、丁),按鲜重计②应为水(此时①为蛋白质)。

(3)图A所示元素在非生物界中一定能(填“一定能”、“一定不能”或“不一定能”)找到。

(4)C、H、N三种元素在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而在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

1.(2013·海南单科,1)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解析脱氧核糖属五碳糖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 C

2.(2016·皖南八校联考)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磷和氮元素的是()

A.ATP和磷脂

B.丙酮酸和脂肪酸

C.胰岛素和性激素

D.核苷酸和氨基酸

解析丙酮酸和脂肪酸只含C、H、O;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只含C、H、O;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为C、H、O、N;ATP、磷脂和核苷酸组成元素为C、H、O、N、P。

答案

A

用元素分析法判断物质种类

考点二 细胞中的无机物(5年4考)

1.细胞中的水

(1)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

(2)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抗逆性的关系

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代谢旺盛,如癌细胞、萌发种子、

分生组织细胞比值低?代谢强度弱、但抗逆性增强,如干 种子、越冬植物、细菌芽孢等

根据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化关系图,归纳总结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和抗逆性的关系:

2.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巧记一、一、二)

3.列举无机盐参与构成的几种常见化合物

(1)N:蛋白质、ATP、NADP+、叶绿素、核苷酸等

(2)P:ATP、NADP+、核苷酸、磷脂

(3)Mg:叶绿素

(4)S: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5)Fe2+:血红蛋白

(6)I-:甲状腺激素等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2015·山东卷,1A)(×)

(2)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2013·重庆卷,1A)(√)

(3)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2013·江苏高考,16A)(×)

(4)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2014·海南卷,5C)(√)

(5)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2012·江苏卷,1D)(×)

(6)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2014·四川高考,

2A)(√)

教材P10涉及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P8涉及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其功能,以上内容,主要针对水存在形式及自由水的功能和元素种类及含量予以考查。

2.(必修1相关内容改编)下列与组成细胞的元素及无机物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界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是O、C、H,因此非生物界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也是O、C、H

B.相对于自由水,结合水在细胞中的作用较小

C.活细胞中无机盐含量最少,功能最小

D.结合水、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均较少,但作用不能被取代

解析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元素种类上具统一性,但在含量上具较大差异;结合水、无机盐含量虽较少但其作用非常重要,不可被取代。

答案 D

细胞中的水

【典例】(2016·海南卷,26)水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风干种子只有吸收足够的水才能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使胚生长。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中的水通常以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存在。风干种子细胞中的水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经阶段Ⅰ吸水后,种子中的水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在阶段Ⅱ,种子吸水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阶段Ⅰ,呼吸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阶段Ⅰ。

(3)从细胞组成和结构的角度来推测,水分可经过细胞膜中的________、________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答案(1)结合水自由水(2)小于大于(3)磷脂(或脂质)双分子层水通道

衍射法归纳细胞中的水

【对点小练】

下列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发生癌变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

B.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

C.在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有水生成

D.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细胞代谢比正常细胞旺盛,因此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细胞高,故A项错误。

答案 A

结合细胞代谢考查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功能

1.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含量、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渗透压、酸碱度及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

B.人体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K+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血液中Ca2+缺乏时导致肌肉抽搐

C.某些无机盐是细胞内一些大分子物质的组成成分,如Fe2+参与血红蛋白的构成,Mg2+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氮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元素之一,酶、核酸、ATP中都含有氮元素

解析人体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B错误。

答案 B

2.设计实验探究X是否属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某同学的构思大致如下:本实验中采用甲组、乙组之间的空白对照,以及乙组中实验前(无X)与实验后(有X)之间的自身对照。两次对照中属于实验组的依次是()

A.甲组、乙组实验前

B.甲组、乙组实验后

C.乙组、乙组实验前

D.乙组、乙组实验后

解析甲组使用完全培养液,乙组实验前缺X,乙组为实验组;与乙组实验前相比,乙组实验后加X能正常生长,乙组实验后又为实验组。

答案 D

检验某种矿质元素生理功能的实验方案

(1)实验组:

(2)对照组:

正常植物+完全培养液→正常生长。

考点三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5年6考)

1.检测原理

(1)糖类的检测

(2)脂肪的检测: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3)蛋白质的检测: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步骤

3.实验成功关键点

(1)三个实验中都不宜选取有颜色的材料,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

(2)由于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易溶于酒精,故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蛋白质鉴定中,若用大豆作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黏在试管上不易刷洗。

(4)物质鉴定实验一般可预留部分样液作对照实验,若需进一步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溶液。

1.下图是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1)如下图示的处理,2 min 后试管内将呈现何种颜色?试加以分析说明。

(2)向某试管内无色液体中加入斐林试剂,经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表明试管内含有葡萄糖,对吗?

提示(1)应为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因未经水浴加热,只有将试管臵于50~65 ℃温水中,经水浴加热后,方可呈现“砖红色沉淀”)。

(2)不对。只能证明含有“还原糖”,不能具体证明是哪种还原糖。

2.下图为某种物质鉴定方案,请推测:

(1)图示的实验方案用于鉴定何类物质,其中“某试剂”是什么?A液、B液分别指什么?

(2)若溶液中有被检测物质则右侧试管“摇匀后”变成何种颜色?

提示(1)蛋白质及多肽化合物;双缩脲试剂;A为0.1 g/mL NaOH溶液;B为0.01 g/mL CuSO4溶液。

(2)紫色。

糖类、脂肪与蛋白质的检测

1.(2016·海南卷,15)下列实验中,加入试剂后不能产生特定颜色的是()

A.取成熟香蕉匀浆,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B.黑暗中生长24 h的天竺葵叶片,用碘液检测淀粉

C.玉米根尖经甲基绿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

D.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

解析成熟香蕉中含有较多葡萄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黑暗中生长24 h的天竺葵叶片,淀粉被消耗,加入碘液不会产生蓝色;玉米根尖经甲基绿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呈绿色;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呈橘黄色。

答案 B

2.下图为鉴定蛋白质的流程图,其中甲、乙、丙、丁的含义分别是()

A.黄豆浆、双缩脲、1 mL、4滴

B.花生种子研磨液、双缩脲、4滴、1 mL

C.黄豆浆、双缩脲、4滴、1 mL

D.花生种子研磨液、斐林试剂、1 mL、4滴

解析鉴定蛋白质时选材要选择含蛋白质丰富的组织样液,花生种子脂肪含量高,而黄豆蛋白质含量高,应选择黄豆样液;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答案 A

1.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认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点拨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微量元素虽含量少,但其生理作用却不可替代,如Zn是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辅酶成分,缺Zn将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易错点2认为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点拨关注元素的“三多”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细胞中原子数最多的是“H”。

易错点3认为自由水的作用比结合水作用大并认为干种子中已无水

点拨(1)自由水、结合水的作用都非常大,两种水在不同时期作用各有所侧重。

(2)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的验证

①鲜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重量减轻主要是自由水散失。

②干种子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

③干种子不浸泡则不萌发自由水越少,代谢越缓慢。

④干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失去的主要是结合水。

⑤失去结合水的种子浸泡后不萌发失去结合水的细胞失去生理活性。

易错点4误认为质量大的分子就是“生物大分子”

点拨生物大分子是指由许多“单体”构成的“多聚体”,它们均以“C”构成基本骨架,如淀粉、纤维素、糖原。它们均是由葡萄糖这种单体构成的多聚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多聚体,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的多聚体,RNA是由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多聚体,它们均属“生物大分子”。

脂肪是由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构成的,其分子量虽然很大,但不属生物大分子。

[纠错小练]

1.(原创题)下列关于元素化合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是O

B.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均不可替代,都是必需元素

C.自由水既是良好溶剂,又可参与生化反应,在生物体内其作用比结合水重要

D.无机盐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也可参与复杂化合物的构成

解析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作用均非常重要。

答案 C

2.如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①②③④依次为()

A.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B.蛋白质、水、脂质、糖类;O、C、N、H

C.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C、N

D.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解析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②),其次是蛋白质(①),脂质占1~2%,糖类占1~1.5%,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为C,再次为H、N。答案 D

3.结合下列曲线,分析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变化的曲线

B.曲线②可表示细胞呼吸速率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含水量的变化

解析C项中随着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水分不断减少,无机盐相对含量逐渐增多,因此C项是错误的。

答案 C

随堂·真题演练

1.(2016·江苏卷,5)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解析还原糖鉴定试剂是斐林试剂,DNA鉴定试剂是二苯胺试剂,A错误;鉴定还原糖和DNA需进行水浴加热,蛋白质鉴定不需进行水浴加热,B错误;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C正确;脂肪鉴定时可见橘黄色颗粒,蛋白质鉴定时呈紫色,D错误。

答案 C

2.(2014·海南单科,5)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与休眠种子的相同

解析萌发种子充分吸水,代谢旺盛,因此,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大于休眠种子,D错误。

答案 D

3.(2013·课标Ⅰ,29)某油料植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 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色的脂肪颗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

(3)实验第11 d后,如果要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苏丹Ⅲ(苏丹Ⅳ)橘黄(红)(2)O(3)光照

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10分钟满分:50分)

1.(2016·海南七校联盟)下列可能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A.淀粉和二肽

B.脂肪酸和脂肪酶

C.蛋白质和蛋白酶

D.核糖和核糖核酸

解析淀粉只含C、H、O,二肽至少含有C、H、O、N,A错误;脂肪酸只含C、H、O,脂肪酶的成分是蛋白质,至少含有C、H、O、N,B错误;蛋白酶的本质为蛋白质,C正确;核糖属于糖类,只含有C、H、O,而核酸含有C、H、O、N、P,D错误。

答案 C

2.(2016·山东滨州模拟)有关下表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可能是麦芽糖溶液

B.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C.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

D.②是紫色,③是核苷酸

解析双缩脲试剂所检测的物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

答案 D

3.下列关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N是脂肪、ATP、DNA等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

B.酶分子中至少含有C、H、O、N四种元素

C.占人体细胞干重的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为O、C、H、N等元素

D.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有的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

解析脂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含N,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至少含有C、H、O、N四种元素,B正确;人体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C错误;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D错误。

答案 B

4.下列有关水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越冬的植物体内结合水比自由水多,从而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B.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C.癌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高

D.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都能产生水

解析越冬的植物体内结合水/自由水比例上升,并非结合水比自由水多。

答案 A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严重缺铁会导致乳酸中毒

B.人体内血钙含量过低会发生肌无力,血钙含量过高则会发生抽搐

C.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D.C、H、O、N、P可构成细胞中的RNA,RNA具备的生物功能不少于三种

解析血钙过低出现抽搐,血钙过高才会出现肌无力,故B错误。

答案 B

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B.摄入过多的脂肪会导致尿液中的尿素含量显著增多

C.植物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载体、酶、纤维素等化合物

D.DNA、ATP、磷脂含有的元素种类不同

解析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A正确;脂肪只含有C、H、O,

不含N,代谢终产物中没有尿素,B错误;纤维素只含C、H、O,不含N,植物吸收的氮元素不会用于合成纤维素,C错误;DNA、ATP、磷脂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N、P,D错误。

答案 A

7.下列有关无机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A.菠菜中铁的含量较高,所以缺铁性贫血患者可以多吃些菠菜

B.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C.玉米与人体相比,人体内钙的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人体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是钙盐

D.用含有少量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脏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否则,蛙心脏则不能维持收缩,说明钙盐为蛙心脏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解析D项所述表明Ca2+对心肌收缩是必需的、可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但钙盐并不能提供能量。

答案 D

8.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时,生物体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值会增大

B.干种子仍具有活性,但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细胞内的结合水少

C.组成活细胞的化合物中,水所占比例最大

D.同一物种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含水量大致相同

解析当生物体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多,生物体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值会减小;干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细胞内的自由水少;组成活细胞的化合物中,水含量最多;同一物种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含水量不同。

答案 C

9.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内Na+参与()

A.调节渗透压

B.组成体内化合物

C.维持正常pH

D.提供能量

解析液泡内的各种矿质离子等能够参与调节细胞液的渗透压,盐生植物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增大了细胞液的渗透压,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答案 A

10.(2017·湖南长郡中学等四校联考)互花米草是一种沿海滩涂草本盐沼植物,对水淹的生态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互花米草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K+吸收速率与潮汐水淹时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进行水淹处理时实验用水应为自来水

B.互花米草在水淹时间为3 h/d的环境下,抗逆性最强

C.水淹时间为24 h/d的互花米草长势最差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

D.随水淹时间延长,K+吸收速率逐渐下降,主要与细胞膜上载体数量不足有关解析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该实验应选用取自互花米草采样地点的海水,A错误;在水淹时间为24 h/d时,植物因缺氧而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供能不足和酒精毒害,C错误;随水淹时间延长,K+吸收速率逐渐下降,主要与植物水淹后无氧呼吸供能不足有关,D错误。

答案 B

11.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已知小麦匀浆中含有相关的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1~4号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的一只试管是________(填序号),另外三只试管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组中________(填序号)试管的颜色会变成________,说明发芽得到小麦种子匀浆中相关的酶是________。

(3)已知未萌发的小麦种子中所含的成分主要是淀粉,请结合丙组和乙组分析,乙组中的4号试管会产生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加入蒸馏水的试管中不会呈现砖红色或紫色,而加入了小麦种子的匀浆和斐林试剂但没有水浴加热的才会变成砖红色,所以,图中的1~4号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的4号试管。1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没有加入匀浆,所以不会产生砖红色,2号虽然加入了匀浆但没有水浴加热,所以也不会产生砖红色。(2)由于6号试管中加入了匀浆,匀浆中含蛋白质,所以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产生紫色反应。

(3)淀粉不会和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4号试管产生还原糖的原因是匀浆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还原糖(如麦芽糖)。

答案(1)41和3中不含还原糖,2没有水浴加热

(2)6紫色蛋白质

(3)小麦种子匀浆中含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

第2讲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最新考纲]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Ⅱ)。

考点一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及其种类(5年6考)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及种类

观察下列几种氨基酸的结构

(1)写出图中结构的名称

a.氨基;

b.羧基。

(2)通过比较图中三种氨基酸,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氨基酸的不同取决于R基的不同,图中三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为

(4)氨基酸的种类:约20种

■助学巧记

巧记“8种必需氨基酸”

甲(甲硫氨酸)来(赖氨酸)写(缬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

注:评价蛋白质食品营养价值主要依据其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与结构

1.(海南卷)关于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量最大的氨基酸是甘氨酸

B.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C.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D.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解析甘氨酸应是分子量最小的氨基酸,它的R基是最简单的氢。

答案 A

2.下图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④在生物体内约有20种

B.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于②和③

C.结构④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全部都参与脱水缩合

D.生物体内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多肽链需要n种密码子

解析①为氨基,③为羧基,④为侧链基团(R基)。构成人体氨基酸的种类约有20种,A正确;脱水缩合形成水,水中氢来自①③,B错误;R基中的氨基或羧基不参与脱水缩合,C错误;生物体内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多肽链需要n个密码子而不是需要n种密码子,D错误。

答案 A

解答本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如下图所示

找出氨基酸的共同体,即图中“不变部分”(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的—NH2、—COOH和—H),剩下的部分即为R基。倘若找不到上述“不变部分”,则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考点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5年6考)

1.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①过程:一个氨基酸分子中氨基(—NH2)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3(人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环境和稳态 一、教学容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图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答案和提示 (一) 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细胞产生的代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含答案 精品

生物科学和我们 1.了解人类的健康问题。(重点) 2.掌握科学实验的程序和方法。(重、难点) 1.生物科学 (1)概念: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物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①生物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 ②生物科学对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如人口、能源、粮食、环境和健康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禽流感、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问题的解决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2.癌症 (1)发病现状 ①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是胃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 ②发病率下降的癌症:主要是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和女性乳腺癌。 ③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防治措施 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将癌症发病率降低1/3。 ②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的治疗。 ③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就为防治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新的手段。 3.传染病 (1)发病现状 ①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等。 ②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主要是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 (2)病因: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它们主要属于病毒类、细菌类和寄生虫类。

(3)可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对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诊断。基因诊断可对防治疾病作出快速、灵敏的诊断。 [合作探讨] 探讨1:致癌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提示:(1)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致癌因子。 (2)物理因素: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 (3)化学因素: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等;有机物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尼古丁等。 探讨2: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癌症? 提示:(1)尽量避免接触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致癌因素。 (2)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探讨3:请从传染病发生所需要的三个重要环节谈谈如何控制传染病的大规模发生? 提示:①控制传染病:病人隔离等;②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环境卫生标准,设立检查站等;③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 [归纳拓展] 1.癌细胞产生的机理: 2.癌症治疗方法????? ①外科手术②放射疗法 ③化学疗法 3.传染病特点 有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概率增加 B .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概率与年龄无关 C .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概率相同 D .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第 五 单 元 整本书阅读

单元阅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乡土中国》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乡土中国》中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追溯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进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阅读任务 一、整体任务 1.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 二、分课时任务 1.第一课时(1~3章)

(1)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景、学术范围和成书目的。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前3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 (3)阅读前3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2.第二课时(4~8章) (1)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4~8章的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 (2)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3)任选这五章中一章,分析语言文字的特点。 3.第三课时(9~11章)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4.第四课时(12~14章) 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促使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 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 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 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 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1. 2.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主要功能:支持、保护 一、阅读教材P40实验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取得红细胞后为什么先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 提示: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目的是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结成块。 2.能否利用蒸馏水稀释获得的红细胞? 提示:稀释时不能使用蒸馏水。使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细胞膜的成分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写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提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有C 、H 、O 、N 、P 。 2.判断正误 (1)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2)多细胞生物体的各个细胞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 三、细胞膜的功能分析 1.判断正误 (1)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在功能上协调性的实现,依赖于细胞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的交流。(√)

(2)没有信息交流,生物体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完成生命活动。(√) 2.试从细胞膜功能的角度分析讨论:莲藕出污泥而不染的原因。 提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水分等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能进入细胞,而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会轻易进入细胞内。 一、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1.物质进入的相对性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 (2)细胞不需要的或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 (3)环境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可能进入; (4)有些病毒、病菌也可能进入。 2.物质排出细胞的相对性 (1)细胞将其产生的代谢废物可排到细胞外; (2)细胞产生的抗体、激素等物质可排到细胞外; (3)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物质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特别提醒] (1)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行使,所以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2)糖类在细胞膜中分布很少,并且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膜的外表面。因此,根据糖蛋白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2019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第1课荷塘月色 ◎第2课故都的秋 ◎第3课*囚绿记

第1课荷塘月色 荷 1.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荷塘月色》歌词) 2.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水波潋滟,莲叶田田,挨挨挤挤的荷叶青翠欲滴,圆润的露珠闪烁着光芒,阳光在上面舞蹈,微风在上面歌唱。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满眼是绿,满眼是荷,满眼是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被眼前这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当然,这幅画面的主角就是那人称花中君子的荷花。她们,宛如一位位妙龄少女,一个个娇艳欲滴,一个个冰肌玉骨。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穿着翠绿的萝裙,随着微风的节奏在翩翩起舞;有的则有些害羞,撑着一把可爱的绿伞,遮着自己的面颊要打扮一会儿,才把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大家;有的则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含苞欲放……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 微专题突破 能量流动的计算

微专题突破能量流动的计算 在解决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然后注意题目中的“最多”、“最少”、“至多”、“至少”等词语,从而确定是使用10%或20%来解决相关问题。 (1)设食物链为A→B→C→D,分情况讨论: 设在食物链A→B→C→D中,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现有A营养级生物的总质量为M,能使D营养级生物增重多少? 列式计算:M·a%·b%·c%=X 此时不再涉及“最多”“至少”的问题。 (3)在食物网中分析时,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具体规律总结如下:

①知低营养级 求高营养级 ?? ? ??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 按×20%计算 获能量最少 ? ? ?选最长食物链 按×10%计算 ②知高营养级 求低营养级 ?? ? ??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 按÷10%计算 需最少能量 ? ? ?选最短食物链 按÷20%计算 (4)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不等,则按照各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1.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如下图所示,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 ()

A.100 kg B.44.5 kg C.25 kg D.15 kg 【解析】食物链越短,能量消耗得越少,即按A→B→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且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即1÷20%÷20%=25 kg。 【答案】 C 2.根据图示的食物网,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A.G/75千克B.3G/125千克 C.6G/125千克D.G/550千克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设黄雀增加体重X 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5×X/2+5×5×X/2)×5=G,X=G/75千克。 【答案】 A 3.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同化1 kJ的能量,丙最少需同化的能量为()

《天成教育》2016年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下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若ATP脱去了两个磷酸基团,该物质就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其名称及所含的高能磷酸键数目为( ) 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0 B.鸟嘌呤核糖核苷酸,1 C.胞嘧啶核糖核苷酸,0 D.尿嘧啶核糖核苷酸,1 解析:选A ATP分子含有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形成ADP。ADP分子中含有2个磷酸基团,一个高能磷酸键。ADP分子脱去一个磷酸基团时,伴随着一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因此,ADP分子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后形成的化合物中高能磷酸键的数目为零。形成的化合物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B.ATP是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解析:选D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加ATP溶液,肌肉很快出现明显的收缩,而滴加葡萄糖溶液则不出现收缩现象,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而葡萄糖不是。 酶3.在绿色植物进行“ADP+Pi+能量――→ ATP”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能量不可能来源于( ) A.淀粉B.葡萄糖 C.光D.糖原 解析:选D植物中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不可能是糖原,因为它是动物所特有的。 4.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个高能磷酸键

所含能量为n,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 ) A.2m/5n B.2n/5m C.n/5m D.m/5n 解析:选A ADP转化为ATP,形成了1个高能磷酸键,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产生的ATP分子数为m×40% n= 2m 5n。 5.ATP中任何高能磷酸键水解后均可放能30.54 kJ/mol,那么,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为( ) A.30.54 kJ/mol B.61.08 kJ/mol C.91.62 kJ/mol D.介于61.08 kJ/mol与91.62 kJ/mol之间 解析:选D 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一个普通化学键,2个高能磷酸键含有的能量是2×30.54 kJ/mol=61.08 kJ/mol,普通化学键中含有的能量少于30.54 kJ/mol,所以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介于61.08 kJ/mol与91.62 kJ/mol之间。 6.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②线粒体是蓝藻和黑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③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④ATP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来源均相同 A.2项B.3项 C.4项D.1项 解析:选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蓝藻是原核细胞生物,没有线粒体;ATP分子由1分子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不同生物体内的ATP来源不同,动物和绝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合成ATP,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合成ATP。在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ATP水解的场所非常广泛,所有消耗能量的结构都是ATP 水解的场所。

2019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用书

课时1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本质;2.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知识点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42~43页) 阅读教材第78~80页,完成下列填空: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中。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 水浴加热、FeCl3溶液中的Fe3+以及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均可影响H2O2分解为H2O和O2的速率。 (2)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

(3)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4)对照实验 ①含义: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原则: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且适宜。[思考与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并进行充分的研磨? 提示: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如果肝脏不新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过氧化氢酶可能被分解。另外,肝脏一定要充分研磨,以保证肝细胞破裂,否则,过氧化氢酶不会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会影响实验效果。 3.酶的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要点1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下表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其中,1~4号试管控制的温度、投入物品及产生的现象如表所示,请回答:

(1)1号、2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是实验组,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2)2号、3号试管相比,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3)如果要证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用2号试管和4号试管进行比较。 (4)实验过程中,4支试管为什么必须装有等量的H2O2液?保持无关变量一致。 [归纳总结] 实验中的变量及原则 (1)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Fe3+和过氧化氢酶。 (2)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在本实验中为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重点) 2.学会探究生长素最适浓度的方法。(难点) 3.了解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方式及特点 (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作用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3.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

(2)原因 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A→B(用图中字母表示),A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 ②B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3)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应用示例:棉花的“摘心”、果树剪枝等。 4.实践应用 α-萘乙酸、2,4-D等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合作探讨] 探讨1:分析下图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曲线,并探讨以下有关问题: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效果一定不同吗? 提示:不一定。图中D点、E点对茎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2)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对根是抑制作用,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作用。这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 探讨2:结合下图解释植物的根为何具有向地性?此特点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茎的背地生长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呢? 提示:(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茎:对生长素相对不敏感,B处生长素浓度大于A处生长素浓度,所以B

物理-必修一-教师用书-补充习题-人教版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补充习题 A 组 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不能由体积的大小判断 B .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不能由质量的大小判断 C .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不能由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判断 D .研究月相时,可以把月球视为质点 2.如图1-15所示,沿同一直线运动的物体A 、B ,其相对同一参考系的位置x 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可知( ) A .从第3s 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A B V V > B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 比B 迟3s 才开始运动 C .在5s 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 末A 、B 相遇 D .5s 内A 、B 的平均速度相等 3.一物体以6/m s 的速度沿一光滑倾斜木板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s 后物体仍向上滑,速度大小为1/m s 。现增大木板的倾角,物体仍以6/m s 的速度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s 后物体己向下滑动,速度大小为1/m s 。若选择沿木板向上为正方向,用1a 、2a 分别表示加速度,用1V 、2V 分别表示2s 末的速度,以下表示正确的是( ) A . 21 2.5/a m s =-,11/v m s = B.22 2.5/a m s =-,21/v m s =- C . 21 3.5/a m s =-,11/v m s = D.22 3.5/a m s =-,21/v m s =- 4.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2s 内的位移一定等于1s 内位移的2倍 B .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它的路程 C .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相同 5.关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B.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C.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D.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6.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 B.点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或某段时间的位移 C.点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形状 D.点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7.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重点)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难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碳循环 1.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 填写图中各序号表示的生物或生理过程: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植物,⑤动物。 3.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合作探讨] 探讨1: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球性。 探讨2: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CO2,返回大气中。 (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代号表示) 提示:④ 探讨3:碳循环都是双向的吗? 提示:不都是。(1)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2)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碳循环不是双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技法提炼] 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首先双向箭头的两端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因为只有生产者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因此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之间具有双向箭头(如图1中的A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 高三生物组 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审核:冯占武姓名:小组: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的NaCl0.9%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章第一节 问题探讨(一)溶液的质量分数低NaCl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于或高于0.9%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2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1.(五)思考与讨论2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1.提示:Na+和Cl-换,而草履

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度基本恒定等。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二)思考与讨论1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 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1..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2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与HOCO 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22 -+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OCO+HOH。+HCOH 2 232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HCO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2.3系统有关。)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不同点:(1)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章.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3 )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眩颊咭蚝粑δ芩ソ叨劳觥4送猓琒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