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则培训班-曹国华(交通导则)

导则培训班-曹国华(交通导则)

规划选址报告编制导则

规划选址报告编制导则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一、总? 则 1.1? 为规范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根据《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其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申请可参照执行。 1.3? 建设项目选址,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 ⑴ 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⑵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⑶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⑷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⑸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1.4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的重点: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 ⑵与城乡规划关系研究; ⑶选址方案场地条件与外部条件研究; ⑷选址方案的比较及结论。 二、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2.1? 项目概况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与必要性; 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用地规模、运输量及运输方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热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噪声情况;技术装备先进性情况;职工人数、配套生活设施情况; ⑶选址要求,包括区位、用地条件、外部条件及项目的特殊情况。 2.2? 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项目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同类项目的有关情况。 2.3? 城乡规划要求 项目拟建地区城乡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情况。 2.4? 项目选址研究的依据与原则 项目选址研究的法律、技术、政策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2.5? 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过程、选址方案及各方案的基本情况。 2.6? 选址方案分析论证比选 ⑴对城乡功能、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宏观影响分析; ⑵是否符合相关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用地布局安排; ⑶场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情况分析; ⑷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外部条件及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分析; ⑸是否符合生态和环境、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及景观要求; ⑹对城乡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及直接关系人利益影响分析; ⑺对机场净空、微波通道、军事设施保护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要求的分析; ⑻定量和定性经济分析;

智能交通建设系统总体设计

智能交通建设系统总体设计 1.1 总体设计原则 在本次系统的总体设计中,要求在总结同类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将遵循以下总体设计原则。 ?标准性 本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和数据库之间存着大量的数据交互,因此强调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系统应保证与现行业务系统实现有效的衔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在系统建设中将遵循各类业界标准,从数据结构、技术架构、数据库存储等多个方面标准化建设。 ?先进性 采用当前成熟且先进的技术,保持系统硬件、软件、技术方法和数据管理的先进性,保证系统建成后在技术层次上3~5年内不落后。同时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在将来能迅速采用最新技术,以长期保持系统的先进性。 ?可靠性 一是以可靠的硬件、成熟的软件产品为基础,结合具体需求进行配置、定制和二次开发的方式进行实施,保证有效缩短项目实施时间,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 二是系统应能够支持较大并发用户同时进行浏览、操作等与数据库的交互式的操作,并且相对占用较少的硬件资源。当意外事件发生时,能通过快速的应急处理,实现故障

修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丢失重要数据。 三是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确保系统在运行时反应快速、安全可靠。 ?安全性 一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首先,选择先进、可靠的主流硬件产品和成熟、领先的软件产品构建系统,为系统的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必须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恢复机制和备份机制,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灾难恢复;再次,严格管理制度,为系统安全性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完整的权限控制机制、考虑充分的系统保密措施也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因素。需依据信息访问权限,向用户提供授权查询,有效避免越权使用。 系统后台用户分层次管理,并且具有可灵活调整、可细分的权限控制。可对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角色权限管理,保证每个用户能够看到且只能看到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对系统的管理操作有详实的历史记录。 ?扩展性 系统真正符合多层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不仅基于当前的需求,而且应保证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不需做较大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今后的平滑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数据的扩展:可以利用可视化的工作界面,进行数据的添加,或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创建新的数据库、词典。 应用的扩展:考虑到和其它信息系统的连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外接接口,将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充,整个系统中应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业务模块;利用开放标准的应用开发接口可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二次应用开发。 ?易用性 系统应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化界面,易于使用和推广,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掌握系统的使用。除特殊的、必须的应用外,用户终端全部采用浏览器方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编制导则 一、总则 1.1为规范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根据某某省建设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其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申请可参照执行。 1.3建设项目选址,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 ⑴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⑵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⑶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⑷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⑸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1.4建设项目选址研究的重点: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 ⑵与城乡规划关系研究; ⑶选址方案场地条件与外部条件研究; ⑷选址方案的比较及结论。 二、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2.1项目概况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与必要性; 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用地规模、运输量及运输方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热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噪声情况;技术装备先进性情况;职工人数、配套生活设施情况; ⑶选址要求,包括区位、用地条件、外部条件及项目的特殊情况。 2.2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项目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同类项目的有关情况。 2.3城乡规划要求 项目拟建地区城乡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情况。 2.4项目选址研究的依据与原则 项目选址研究的法律、技术、政策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2.5项目选址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现有的机动车和驾驶员增长快速与城市道路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了现有的交通管理模式与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设智能交通信息化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切实解决城市的投资环境,制定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规划,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录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 2.智能交通系统案例展示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 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在城市交通中主要体现在微观的交通信

息采集、交通控制和诱导等方面,通过提高对交通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主要是由信息采集输入、策略控制、输出执行、各子系统间数据传输与通信等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子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和路面信息,策略控制子系统根据设定的目标运用计算方法(例如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计算出较好的方案,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子系统(一般是交通信号控制器),以引导和控制车辆的通行,达到预设的目标。所谓智能交通,主要是通过综合手段,对城市道路通行进行智能化管理,包括根据通行情况实时指挥车辆通行顺序、疏导道路拥堵的智能化交通拥堵解决方案。 2.智能交通系统案例展示 “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是基于英唐众创

方案公司研发的地图数据,整合多源交通出行信息数据、路网运行信息、高速公路运行信息、气象信息等各类动态信息,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汇聚。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将满足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需求;全国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权威的电子地图服务;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自动接入的实现,将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的汇聚。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充分整合、简化公安交警现有业务流程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建设面向交警业务,具备交通管理数据采集与分析、交通控制、交通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交通系统,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指导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以下简称“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增强规划选址论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 1、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 2、未纳入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专业规划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3编制要求 1、选址论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2、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公众等方面意见,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等部门应配合报告编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现状基础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用地现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等资料。 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 2.项目选址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2.2合理性原则。 项目选址要综合考虑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及同类项目的建设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论证,做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 2.3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基本情况及选址要求,综合考量其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确保不超出当地环境的容量,不存在安全隐患,满足环境保护、安全等要求。 3.选址论证的主要内容 3.1选址论证的缘由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交通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目录 1 线性规划 (1) 1.1 模型及分析 (1) 1.2 Matlab求解方法 (2) 1.3 Lingo求解方法 (3) 2 运输规划 (5) 2.1 模型及分析 (5) 2.2 Lingo求解方法 (6) 3 整数规划 (8) 3.1 模型及分析 (9) 3.2 LINGGO求解方法 (9) 4 图与网络分析 (11) 4.1 模型及分析 (11) 4.2 Matlab求解方法 (11) 5 预测分析 (14) 5.1 货运量预测 (14) 5.1.1 模型及分析 (14) 5.1.2 R软件求解方法 (14) 5.1.3 Excel求解方法 (15) 5.2 综合客运量预测 (17) 5.2.1模型及分析 (17) 5.2.2用Excel里的模型求解 (17) 6参考文献 (19)

1 线性规划 某地段的地面剖面图如图1所示(折线ABCD ),拟在AD 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修筑公路除一般的建造费用外,由于填挖土方不平衡而需要增加的额外费用为1=6M V ??元/m3 ,其中V ?为填挖不平衡土方量(公路填挖宽度为10m );由于纵坡而引起汽车额外的油料费用(设计年限内的总费用)为2=3000i M ?元/m ,其中i 为纵坡度。问如何设计纵坡才能使这些附加的费用为最少? 要求最大纵坡不大于10%,并且1230,0,0i i i ≥≤≥。因坡度不大,公路长度可按水平距离计算,即' '' ' 400AB B C C D m ===。 20 50 100 高程(m) 400800 1200 水平距离(m) A i 1 B C D C′ X 1 i 2 X 2i 3 B′ 图1 某路段的地面线高程 1.1 模型及分析 原问题可用如下的数学模型来表达: ()1212min 240001206000z x x x x =--+- 12121212901040..50500 x x x x s t x x x x ≤??≥??-≤??≥??≤?-≥??

浙江省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浙江省建设工程交通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1 范围 本技术导则规定了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新建建设工程以及各类改、扩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本技术导则作为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与审核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所含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即构成本导则的条文,与本导则同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 号)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GJJ15-87)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

●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大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人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50万人的城市。 小城市:指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人的城市。 快速路、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道路网体系,广泛连接城市各区,集散主干路交通的功能。 支路:是住宅及工业区或其他类型地区的交通路径,为连接次干路与街坊的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项目交通流量:也称项目生成交通量,是建设工程生成或吸引的交通负荷增量。 非项目交通量:也称背景交通量。除建设工程自身和研究区域内计划审批的其他建设工程生成的交通量会影响目标年的交通系统状况外,研究区域外的变化同样会产生影响。非项目交通包含两部分:(1)过境交通,即所有通过研究区域且起止点均在研究区域外的交通出行;(2)其他项目交通,即研究区域内其他项目产生的交通,起点或终点在研究区域内。 交通量预测四阶段法:包括出行产生、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个阶段。 4 总则 4.1 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交通影响评价( Traffic Impact Evaluate 简称TIE)是通过定量分析预测建设工程开发后对周围相关交通设施及路网的影响度,定性或定量评价建设工程开发并投入使用后对交通通行、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的影响效应,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减小建设工程对周边交通负荷的影响,评价建设工程出入口、基地总平面

选址技术导则2012-02-14(试行)

陕西省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1 总则 1.1为保障我省建设项目选址科学合理,加强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遵守国家及我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特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内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的编制。 1.3编制建设项目选址报告,必须遵循已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 2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1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内容及建设单位 明确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新建、改建或扩建)、建设内容和建设单位。 2.2建设项目的用地及建设规模 2.2.1建设项目的用地 说明建设项目的位置、用地要求、现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包括永久占地面积、临时占地面积等)。 2.2.2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 说明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定员、项目投资等。 2.3建设项目的用水与能源需求量 2.3.1建设项目的用水需求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用水量及用水要求。

2.3.2建设项目的能源需求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用电量、供热需求量、燃气需求量、通信需求量等。 2.4采取的运输方式与运输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运输量及采取的运输方式。 2.5废弃物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废弃物及相应的排放量与处理方式。 2.6需要说明的其它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相关内容,着重对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总体布局等进行说明。 2.7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结合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项目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3 编制依据与原则 3.1编制依据 3.1.1法律、法规、文件 明确说明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与建设项目内容相关的技术规范。 3.1.2相关城乡规划文件 明确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城镇体系规划或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区)、镇(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 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 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 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等级、用地规 模和配套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物流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目录 背景及需求4 形势及背景4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及空间分布模式转变4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及管理并重4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4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4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5 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5规划定位5 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5 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网格6 “打基础、上业绩、出成效”三年三大步,合理推进城市ITS进程6 以人为本,推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发展7规划目标7 提升全城路网实时态势监控和交通秩序监管水平7 打造全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7 提升交通管理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涉牌违法目标车辆的打击能力8 提升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加强应急处突综合调度能力8 提升道路科学辅助决策能力,优化路网渠化、信号配时等交通管理措施8

增加互联网+智能交通应用,增加道路交通信息交互能力,提升城市交通形象9 提高系统运维和数据运维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健壮性9 提升业务需求迅速转换为实际系统建设落地的能力,打造城市交通管理亮点9 系统总体设计10 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10 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12 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34

背景及需求 形势及背景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及空间分布模式转变 公众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及空间分布模式转变、交通拥堵范围及程度扩大,需要ITS构建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及管理并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及管理并重,在大规模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ITS软环境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速。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 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需求,通过开展多种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法占用公交车道、道路逆行压线等行为,规范出行交通新秩序。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引进先进的IT手段,通过交通物联网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智慧交通、低碳出行”。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继续教育试卷答卷92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2009年8月()在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C.《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3.《环评法》规定,对于(),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 A.指导性规划 B.综合性规划 C.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D.规划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包括()、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等三方面的内容。

A.影响最大化 B.影响忽视 C.影响预防 D.影响加大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的形式。 A.篇章 B.说明 C.篇章或者说明 D.报告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战略环评的核心目标是将环境影响量化,识别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其影响的()和(),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A.范围 B.规模 C.大小 D.强度 E.面积 用户答案:[AD] 得分:8.00 2.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1.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指导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以下简称“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增强规划选址论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 1、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 2、未纳入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专业规划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3编制要求 1、选址论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2、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公众等方面意见,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等部门应配合报告编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现状基础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用地现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等资料。 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 2.项目选址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2.2合理性原则。 项目选址要综合考虑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及同类项目的建设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论证,做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 2.3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基本情况及选址要求,综合考量其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确保不超出当地环境的容量,不存在安全隐患,满足环境保护、安全等要求。 3.选址论证的主要内容 3.1选址论证的缘由

万达广场交通规划设计审核规范

万达广场
交通规划设计审核规范?
2012 版

主编单位: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 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股份公司北方项目管理中心 股份公司南方项目管理中心 股份公司成本控制部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 编委成员:刘冰、朱志军、张永财、王东、刘晓峰、李彬、郭薇、侯建辉、黄泽栋、李琪

万达广场
2012版交通规划设计审核规范 总则
?

一、目的:

为规范万达广场交通规划、设计、审核管控流程, 统一万达广场交通安全设施配置,指导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 施工、验收过程,特制定本规范。 二、适用: 本规范适用于 2012 年 (含) 以后新建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中, 大商业部分 (自持物业) 的交通系统规划、 设计及建设过程。 三、导读: 第一章 管控篇:管控界面及职责清单---适用于全体管理者 1、 以工作表单的形式,厘定了万达广场立项、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万达集团内部各系统(发展部、规划院、 成品部、项目管理中心、各地项目公司、商管总部、各地商管公司等)与交通专业相关各项工作的职责分工, 统筹引导、全程规范万达广场的交通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过程; 2、 明确了各工作节点对应的管控模块节点、审核(批)流程和阶段工作成果(标准) ;
?

万达广场
2012版交通规划设计审核规范 总则
?
3、 明确了与交通系统设计、施工过程相关各专业工种间工作界面及验收标准。 第二章 技术篇:交通规划、设计导则---适用于设计和施工管理者 依据国家、行业相关规范,结合万达广场建设使用经验,明确了相关术语、技术规范、技术指标,用以指导万达内 部技术管理,尤其规范万达广场交通设计技术标准。 第三章 标准篇:适用规范、标准与模板文件、术语、参考文献
?

规划体系(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 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

河北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目录 1总则 2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3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4建制镇总体规划成果要求 5建制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 6附则 1 总则 1.1为规范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证建制镇总体规划质量,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导则。 1.2市、县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建制镇,组织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适用本导则。 城市规划区内的建制镇总体规划应服从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制镇总体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不再单独编制。 1.3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战略与目标,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应当立足于改善人居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符合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要

求;保护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观,保持地方与民族特色。 1.5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1.6承担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 1.7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 1.8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以及河北省有关建制镇规划的各项规定。 2 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2.1建制镇总体规划包括镇域规划和镇区规划。 2.2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十至二十年,同时可对城镇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应在镇区规划基础上编制,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滚动编制,原则上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 2.3编制建制镇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规划纲要,确定镇域规划、镇区规划的重大原则,统筹考虑影响建制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2.4镇域规划应当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编制依据,从区域角度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确定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对镇域范围内的工矿企业、村庄居民点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整体安排,提出空间管制的原则和措施,指导镇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2.5镇区规划应当在镇域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镇区发展方向,进行用地 -1-

西南某国家级新区交通设施设计技术导则

一、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16) 《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XG1-2006)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082) 《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道路交通信号倒计时显示器》(GA/T508-2014)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A25280-2010) 《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 成都新型路名牌设置原则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七分局关于《统一信号灯系统路段管线预埋标准的函》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七分局关于《规范路口非机动车信号灯设置的函》 二、交通工程 1.交通标志 1.1信息选取 (1)到达道路信息:表示当前路口左、右两个方向相交道路的道路名。 (2)近前方信息:指示直行后第一个可转换灯控路口相接的道路名;左、右转后的主、次干路名或可转换灯控路口相接的道路名。没有主、次干路灯控路口相接的,可使用支路名称。 (3)远前方信息:指示直行方向远端重要信息。远前方信息包括主干道、快速路、可转换立交桥、可到达的高速公路、重要地名或远端可到达道路。远前方信息的选取应确保指路信息的连续性。 (4)下一个可转换灯控路口左右方向道路名称不同,且交叉路口两侧道路等级不同时,优选等级高的一侧道路路名。 (5)当交叉路口两侧道路等级相同时,可优选前方右侧道路名称,也可根据交通主管部门对交通流的分配来选取。具体如下图1.1-1

XX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XX市智能交通系统 项目设计方案 XX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1) 1.1 项目背景 (1) 1.2 国内外ITS发展概述 (2) 1.2.1 国外智能交通发展概述 (2) 1.2.2 国内智能交通发展概述 (5) 1.3 城市概况 (12) 2 现状分析 (14) 2.1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14) 2.1.1 城区路网现状 (14) 2.1.2 道路交通管理现状 (16) 2.2 交通拥堵现状分析 (18) 2.2.1 城区交通拥堵现状 (18) 2.2.2 城区交通拥堵分析 (18) 2.3 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建设现状分析 (20) 2.3.1 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建设现状 (20) 2.3.2 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建设分析 (23) 3 需求分析 (25) 3.1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5) 3.2 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需求分析 (26) 3.3 交通电视监视系统需求分析 (27) 3.4 高清卡口系统需求分析 (28) 3.5 交通指挥中心和集成指挥平台需求分析 (30) 4 必要性分析 (31) 4.1 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的需要 (31) 4.2 有效缓解拥堵的需要 (32) 4.3 加强交通安全的需要 (32) 4.4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33) 5 总体规划和设计 (33) 5.1 总体规划 (33)

5.1.2 规划时间 (33) 5.1.3 规划设计依据 (34) 5.1.4 规划内容 (35) 5.1.5 系统建设步骤 (38) 5.2 总体设计 (39) 5.2.1 技术路线 (39) 5.2.2 设计思想 (39) 5.2.3 设计原则 (40) 5.2.4 建设目标 (40) 5.2.5 系统总体结构 (42) 5.2.6 系统物理结构 (42) 5.2.7 系统功能 (42) 5.2.8 系统方案特点 (44) 6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47) 6.1 系统概况 (47) 6.2 设计依据与标准 (47) 6.3 设计原则 (48) 6.4 建设内容 (49) 6.4.1 布点原则 (49) 6.4.2 点位列表 (49) 6.4.3 点位图 (50) 6.5 系统架构 (50) 6.6 网络架构 (52) 6.7 软件架构 (53) 6.8 系统功能 (56) 6.8.1 交通流检测 (57) 6.8.2 交通仿真 (57) 6.8.3 联网控制 (57) 6.8.4 自适应控制 (57)

控规交通部分技术导则

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交通部分) 技术导则研究(征求意见稿) 1 城市道路 1.1 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应与用地功能布局相协调,路网密度合理,道路功能明确,充分考虑人行过街的便利性、舒适性,体现城市道路交通对用地开发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2 道路分级 城市道路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特殊道路五类。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大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两侧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组团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对向车行道之间宜设中间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设臵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特殊道路:一般指城市支路和次干道的特殊连接线、小区路、厂区路等,解决局部区域或特定环境的服务交通。 各等级道路设计车速 路网密度应保证道路通行能力与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相协调。在根据上位专业规划确定快速路和重要干道布局基础上,对特定功能地区的次干路、支路路网密度提出设计要求如下表规定。 道路网密度指标(千米/平方千米)

(一)对于工业用地等路网密度较低的区域,如需调整用地性质,路网密度应按调整后的用地性质匹配设臵。 (二)由城市道路围合的居住用地地块面积一般不宜超过3公顷,最大不应超过5公顷;由城市道路围合的商业用地地块面积一般不宜超过2公顷,最大不应超过3公顷。 (三)规划道路不得随意取消,确需取消的,应进行专题论证。 1.4 道路红线宽度 (一)红线宽度 城市快速路红线宽度为54米、64米、132米(高速公路转换为快速路),双向6-10车道; 主干路红线宽度采用40米、44米,双向6-8车道; 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6米、32米、36米,双向4-6车道; 支路红线宽度为16米,22米,双向2车道。 (二)桥梁和隧道的车道数与相应的道路等级相匹配。 1.5 机动车道宽度 人行道和路侧带最小宽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