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必修II第5、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新课标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必修II第5、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新课标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必修II第5、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新课标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必修II第5、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五单元生物的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标解读

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举例说明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育种上的应用。

知识网络体系

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外因:由于某些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骤变、各种射线等)或者生物

内部因素(如异常代谢产物等)等作用。

原因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

序发生局部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稀有性、多害少利性。

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应用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其发生基因突变。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重组概念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自由组合型减分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随之

自由组合。

类型

交换型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

重新组合。

应用杂交育种是将两个和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

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难点归纳

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基因重组的概念。

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

复习策略

将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知识进行归纳与比较,增加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便于理解与记忆;结合重难点选择典型的综合题,以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经典例题解析

例题1 如果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一变化一定导致()A.遗传性状改变B.遗传密码改变

C.遗传信息改变D.遗传规律改变

解析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有3种情况: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如果在基因中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必然会在增添或缺失点的后边脱氧核普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在转录。翻译成蛋白质时,后半部分的氨基酸的种类的排列顺序全部发生改变。但如果是改变一个碱基,由于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即一个氨基酸不一定是一个密码子,有些氨基酸有几个密码子,如亮氨酸有6个密码子)。改变一个碱基,密码子发生了改变,由一个密码子换成了另一个密码子,但经转录翻译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没有变化。改变了一个碱基,并未引起蛋白质的改变,那么这个碱基的改变也就不能算引起遗传信息的变化。选项中的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不能理解为遗传密码表上的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不能改变的。基因突变是不可能改变遗传规律的,基因突变引起的性状改变按照遗传规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答案 B

例题2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下代和上代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可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解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上下代之间发生差异可以是由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引起,但后两者只要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生理过程不发生剧变,一般均不会发生,表现出低频性。而基因重组却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必然过程,生物的染色体数越多,其上携带的等位基因越多,后代中产生基因重组的变异种类也越多。

答案: A

例题3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B.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很高

C.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物种中广泛存在

D.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发的突变是定向的

解析生物的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因此产生的适应性突变不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而是由于环境的选择而保留下来的。A为错误答案。细菌的数量多,只能说明突变的机会多,而不能说明突变频率大。因此B错。人工诱发的突变,需要再经人工的选择,才能得到人们所需的优良品种,而在此过程中,大批不利变异都被淘汰了,所以突变的过程还是不定向的。因此D错。

答案:C

例题4 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这种变异是()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人工诱变

D、自然突变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核区中无染色体,因而细菌产生的变异不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又由于细菌的繁殖属于二分裂,因而产生后代时不会进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又包括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自然突变是发生在自然条件下。

答案:C

例题5 (2000 上海)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产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近年来已将控制酯酶活性合成的基因分离出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它导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内的DNA分子结合起来。经过这样处理的细菌仍能分裂繁殖。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人工诱变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提高———,通过人工选择获得————。(2)酯酶的化学本质是—————,基因控制酯酶的合成要经过—————和—————两个过程。(3)通过生物工程产生的细菌,其后代同样能分泌酯酶,这是由于——————,

(4)请你说出一项上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解析本题综合了人工诱变育种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基因工程生产能保护环境的细菌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等生物学知识,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技新成就。(1)诱变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另外还能大幅度改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等),通过人工选择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突变性状,因而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当产生了高酯酶活性有关的基因后,就可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随着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并在后代中得以基因表达。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需转录和翻译两个连续的过程。

(3)由于该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应紧扣题干信息强调保护环境,因此可降解污水中的有机农药,其带来的间接后果是避免了有机磷农药的污染,保护了环境。

特别点评:用生物学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现代生命科学前沿课题是新高考的方向。其解题思路一般为:阅读情景材料→理解:材料筛选→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

答案:(1)基因突变频率人们所需要的突变性状

(2)蛋白质转录翻译

(3)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随着细菌DNA分子复制而复制,并在后代中表达。

(4)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磷农药,以保护环境。

例题6 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Tt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抗病但易倒伏纯种和易染病抗倒伏的纯种

品种杂交,来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请回答:

(1)F 2代中,选种的数量大约占F 2的( ) A.169 B.163 C.161 D.16

4 (2)抗病又抗倒伏个体中,理想基因型是( )

A.DT B .Dt C .ddTT D .Ddtt

(3)F 2代中理想基因型应占( ) A.31 B.32 C.161 D.16

2 (4)F 2代选种后,下一步应( )

A .杂交 B.测交 C .自交 D .回交

解析 先画出遗传图:

根据上述遗传图解答:

(1)选种是指选育符合

要求的表现型抗倒伏抗锈

病,选种的数量大约占F 2的

3/16。

(2)在F 2中抗倒伏又抗

锈病的基因型有2种:ddTT

和ddTt 。符合生产要求的应是纯合体,因为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基因型是ddTT 。

(3)在F 2中抗倒伏又抗锈病的基因型有2种:ddTT 和ddTt 。其中ddTT 占1/3,ddTt

占2/3。

(4)由于F 2中表现型为抗倒伏又抗锈病的类型中既有纯合体又有杂合体,所以应让其连

续自交若干代,不断选种、观察,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所以选种后应是自交。

答案 (1)B (2)C (3)C (4)C

基础试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03 综)人类1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DNA 序列,决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这个DNA 序列的某一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种改变属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D.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2.(1999 上海)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

是因为该株番茄()

A.发生基因突变 B.发生染色体畸变

C.发生基因重组 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

3.肺炎双球菌抗药性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A、B、C都有可能4.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

B. 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5.某基因的一个片断在解旋时,a链发生差错,C变成G,该基因复制了3次,发生突变的基因占全部基因的

A.100% B.50% C.25% D.12.5%

6.如果DNA分子的模板链的TAA突变成TAC,则相应的遗传密码

A.由UAA突变成AUU B.由AUU突变成AUG

C.由UAA突变成UAC D.由AUG突变成AUU

7.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其主要作用是为进化提供()

A、重组的基因型

B、多种新基因

C、更多的有利变异

D、可遗传的变异8.下列实例中,能够说明突变对生物本身的利与害具有相对性的是

A.玉米绿色苗中出现白化苗B.晚熟水稻中出现早熟植株

C.高秆作物中出现矮秆植株D.高粱作物中出现雄性不育株

9.下列关于自然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突变的频率低 B.自然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 D.自然突变只产生在个别生物个别基因1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

A.细胞形状异常 B.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C.食物中缺铁引起 D.血红蛋白分子多肽链上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11.下面列举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杂交B.射线的辐射作用 C.亚硝酸处理 D.激光照射

12.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的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籽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13.基因突变发生在

A.DNA→RNA的过程中 B.DNA→DNA的过程中

C.RNA→蛋白质的过程中 D.RNA→携带氨基酸的过程中

14.若一对夫妇所生育子女中,性状差异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

15.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A.染色体变异B.基因分离 C.基因自由组合D.基因突变

16.下列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是()

A.神经细胞 B.正在无丝分裂的蛙的红细胞

C.蛙原肠胚细胞 D.正进行减数分裂的精原细胞

17.科学工作者把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分离开来,将单个细胞放在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的植株,这些植株的特点是()

A.彼此性状极相似 B.变异频率较高

C.都是单倍体 D.都是纯合体

18.(2004 江苏)将纯种小麦播种于生产田,发现边际和灌水沟两侧的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 B.环境引起性状变异

C.隐性基因突变成为显性基因 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

19.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大约有109只果蝇的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

A.2×109 B.2×108 C.2×107 D.108

20、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A. 置换单个碱基对

B. 增加4个碱基对

C. 缺失3个碱基对

D. 缺失4个碱基对

21、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动力潜艇在巴伦支海域沉入海底,泄漏的核物质有放射性极易导致海洋生物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属于

A.细胞灼伤B.基因突变C.基因互换D.基因重组

22、(2002 上海)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中国返回卫星搭载水稻种子,返回后经地面种植,培养出的水稻穗多粒大,营养成分高,这种育种属于

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

24、水稻的糯性;无籽西瓜;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A.环境改变、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25、一个碱基可加到DNA分子上或从DNA分子上除去,这种生物体DNA碱基顺序的变化属于

A.细菌转化B.基因自由组合 C.基因突变D.等位基因分离

二、非选择题(除特别注明外,每空2分,共50分)

26、家兔的灰毛(A)对白毛(a)为显性,短毛(B)对长毛(b)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将长毛灰兔与短毛白兔两纯种杂交,再让F1的短毛灰兔交配获得F2,请分析回答:

(1)F2中出现纯合体的几率是_______。 (2)F2中纯合体的类型最多有_______种。

(3)F2的短毛灰免中,纯合体的几率为____。(5)在F2中非亲本表现型占的比例为_______。

(4)在F2中短毛灰兔占的比例为_______,雌性长毛灰兔的比例为_______。

27、(2004 广东综)良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良种有多种途径。其一是具有不同优点的亲本杂交,从其后代中选择理想的变异类型,变异来源于,选育过程中性状的遗传遵循、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其二是通过射线处理,改变已有品种的个别重要性状,变异来源于,实质上是细胞中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改变。其三是改变染色体数目,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经过培育和选择能得到植株。28、彩色小麦是河南南阳市著名育种专家周中普带领的科研小组,经过10多年的努力,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三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而成的。其蛋白质、锌、铁、钙的含量均超过普通小麦,并含有普通小麦所没有的微量元素,种皮上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故被称为彩色小麦。目前,彩色小麦已被列入我国太空育种计划,以创造出更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1)“三结合”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可以提高_______________,创造人类需要的_____________,“远缘杂交”由于亲本间的__________相差较大,因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能性也大。

(2)假若杂交后子房壁的染色体数目为2N,则种皮、胚乳和胚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____________。

(3)彩色小麦所含更多的微量元素是怎样吸收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物空间育种技术相对于人工诱变育种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用一定剂量的Co 60—γ射线照射处于萌动状态的棉花种子,其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均发生显著变异。Co60—γ射线引起棉花变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由辐射处理种子长出的幼苗,有的出苗后不久死亡,绝大多数的单株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表明___________。(每空1分)

创新设计训练

30、在野生大肠杆菌中多肽P 是由169个氨基酸组成的,由N –末端算起第161到165位

上的氨基酸序列是……色161组162 甲硫163谷164酪165

……。有一株大肠杆菌,其多肽P 的结构基因发生了突变,结果多肽P (突变后的P )仅含有165个氨基酸。前160个氨基酸的序列与

野生型的相同,其他序列如下:……色161组162 甲硫163谷164酪165

。在下列问题中假定突变种的mRNA 与野生型的mRNA 仅有一个核苷酸之差。试回答:

(1)写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mRN 中161至165的氨基酸密码子来(对于每一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是正确的,色氨酸的密码子为UGG )。

(2)大肠杆菌其多肽P 的结构基因发生了突变,该突变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

A 、 置换(替换)突变

B 、 插入突变

C 、 缺失突变

D 、 重复突变

(3)在突变的mRNA 中,密码165之后紧接着什么字母?

第五单元 生物的变异答案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A

2、A 解析 考查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红果番茄作为品种应为纯合体,在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发现一株黄果番茄,说明在果实颜色这一性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类型,并且性状的变异率比较低,可以认为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并且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化仅发生在一个个体上的可能性很小;根据本题条件,环境条件引发的变化也不能仅出现在一个个体上。而发生染色体畸变往往会引发多个性状改变。

3、B

4、D

5、B 解析:由于是解旋时a 链发生差错,导致以a 链为模板链产生的子代DNA 中碱基对发

生改变,由这个DNA分子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均会发生同样的突变,而b链并未发生差错,因此以b链作模板链产生的子代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与该基因片段一致,其再复制后代也不会发生改变。

6、B

7、B

8、 C 解析白化苗对玉米的生存是不利的;早熟性状对水稻的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雄性不育对高粱的繁殖是不利的;矮秆抗倒伏,对作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但矮秆不利于光合作用,对作物的生存又是不利的,所以高秆植株中出现矮秆突变植株,体现了突变对生物本身利害的相对性。

9、D 10、B 11、A 12、D

13、 B解析考查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是在DNA复制时,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差错而改变了基因的分子结构。A项是转录,B项为DNA复制过程,C项为翻译过程,D项是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决定氨基酸顺序过程。

14、B 15、C 16、A 17、A 18、B 19、B 20、D 21、B

22、B 解析考查基因重组原理及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关注。培育太空椒是种子在失去重力作用下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克隆”是一项无性繁殖技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杂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都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23.B

24、D解析水稻的糯性来源于基因突变;无籽西瓜的培育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5、C 解析基因突变方式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碱基替换,即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所代替;另一类是碱基对数目的改变,即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

26、(1)1/4 (2)4 (3)1/9 (4)9/16 3/32 (5)5/8

27、(1)基因重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基因突变(3)多倍体

28、(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突变率变异类型遗传物质基础基因重组产生变异(2)2N、3N、2N (3)根通过主动运输方式从土壤中吸收来的(4)在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等多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种子内的遗传物质更容易发生突变。

29 、解析考查生物变异的来源和基因突变的特点。依题所述,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的变异是由一定剂量的Co60—γ射线照射引起的,很显然是射线引起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的性状,有的出苗后不久死亡,绝大多数单株产量和品质下降。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及多数是有害的特点。

答案:人工诱发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且一般是有害的。

30、解析:基因突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碱基替换突变,即DNA 分子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替代,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替代。 ③移码突变,即在DNA 分子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时,通过转录将使mRNA 上的原有密码系列的位置发生改变。因此替换突变只改变单个密码,而移码突变可改变一系列密码。本题由于只有三个核苷酸之差导致多肽P 中从162到165四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即改变了四个氨基酸的密码,故不可能发生替换突变,而只可能发生了移码突变,而且移动应该发生在第162号密码子。野生型大肠杆菌第162号是组氨酸密码子(CAU 或CAC ),若发生缺失突变,无论缺少哪一个碱基都不能解释本题所述的结果,那么只可能发生插入突变,在野生型161号和162号密码子之间插入1个腺嘌呤核苷酸(A ),则野生型162到165号密码子序列CAU (组)AUG (甲硫)GAG (谷)UAU 或UAC (酪)将移码ACA (苏)UAU (酪)GGA (甘)GUA (缬)。野生型中165号酪氨酸(UAU )移码突变成缬氨酸(GUA )后,在突变型mRNA 上除编码 165号缬氨酸后,剩一个U 碱基(尿苷酸),因此在突变型中紧接165号密码子之后的字母应是U ,它刚好是166号密码子的第一个核苷酸,这样就使得166号可能成为一个终止密码子(UAA 、UAG 或UGA )。

答案: (1)野生型密码子为UGG 161CAU 162 AUG 163GAG 164UAU 165;突变型密码子为UGG 161ACA 162

UAU 163GGA 164GUA 165

(2)B (3)在突变的mRNA 中,紧接着密码子165的是U 字母。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现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是安岳县岳新乡中心小学的刘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结构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重点是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课题、位置:《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从教材第17页至19页) 2、教材的编排: (1)、本课与《生物的遗传》《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共同组成“遗传与变异”单元。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一对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找出她们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初步了解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然后比较同学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变异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种金鱼,康乃馨、玉米等的不同之处。利用图片展现了形态各异的金鱼、千姿百态的康乃馨、颜色各异的玉米的照片。这些动植的外形特征,颜色等各不相同,表现为生物之间也存在变异,说明变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部分:查找关于变异的谚语。和遗传现象一样,人们很早已经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关于变异的谚语和俗语。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学生已学习了生(2 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因为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本课先是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导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异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3、教材前后联系: 这部分教材是以前面3至5年级科学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来揭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其中的奥秘。 4、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 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3)、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德育目标:(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5、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二细胞工程知识点总结归纳和答案

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默写 1、细胞工程是在或的操作 2、细胞工程按操作对象分为和 3、植物细胞工程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和 4、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 5、理论上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因为 6、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7、为什么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 8、植物组织培养的外界条件:, 内在原理是: 9、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经过形成 经由过程形成,最后移栽发育成。 10、是指已分化细胞经诱导,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变为未分 化细胞的过程。 11、是指由外植体长出来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 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 1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优势):。 13、去除细胞壁的常用方法:(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14、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物理法:等; 化学法: 15、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16、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包括:和。 1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和

18、人工种子的特点是: 19、作物脱毒(1)材料: (2)脱毒苗: 20、单倍体育种:(1)方法: (2)优 点: ; 21、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基础)、、 、 22、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 23、用处理,一段 时间后获得单个细胞。 24、细胞贴壁: 25、细胞的接触抑制: 26、原代培养:,培养的第1代细胞与传10代 以内的细胞称为原代细胞培养。 将原代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用处理后配制成,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称为 27、目前使用的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 28、细胞株:原代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细胞生长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 少数细胞存活到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为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传代至50代后又出现细胞生长停滞状态,只有部分细胞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使其在培养条件下可以无限制传代,这种传代 细胞为细胞系。 细胞株和细胞系的区别: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 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29、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 2. 3. (培养 液的Ph为7.2-7.4)4.

高二生物选修一专题一二测试卷(含答案)26454

高二生物选修一专题一二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5x2=70) 1.关于果酒的制作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去烂子粒和枝梗,再用清水冲洗掉污物 B.发酵的温度维持在18~25 ℃最好 C.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打开瓶盖放气,以防止发酵瓶破裂 D.需要不断地充入氧气 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和果醋实验中,一直保持厌氧环境 B.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C.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 D.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响不大 3.对制葡萄酒和葡萄醋发酵条件的控制中,错误的是 A.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的空间 B.用清水冲洗葡萄除去污物,应反复多次冲洗 C.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除在适宜的条件下,时间应控制在10~12d D.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葡萄酒的温度高些,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d左右 4.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 C.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的菌落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汁产生酒精 B.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 6.与醋酸发酵有关的微生物是 A.一种细菌和另一种细菌 B.丝状真菌和细菌 C.酵母和细菌 D.酵母和丝状真菌 7.下列对腐乳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 ℃ B.豆腐块分层摆放,逐层加盐,层数加高盐量不变 C.卤汤中的酒量应控制在12%左右 D.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8.某同学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发现豆腐腐败变质,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用盐腌制时,加盐量太少 B.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 C.制作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较多 D.装瓶后,没有将瓶口密封 9.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毛霉可利用其体内的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经典练习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经典练习 1、(2014新课标2,39,15分)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然后,将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 是 。 (3)示意图A和B中,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

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的利用率。 【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2)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4)溶解氧营养物质 2、(2014理综,10,11分)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⑴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________________,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制成___________保存备用。 ⑶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__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2、技能目标: (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变异玉米实物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给学生提出问题: 1.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

1.游戏“找不同” (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进行汇报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头发是否能卷”等。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 (3)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5、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种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6、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 7、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学生之间进行着不同见解的交流) 8、了解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课件出示金鱼、康乃馨、玉米图片,并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几种玉米,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 (2)小组讨论回答。(原来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目的:观察、调查、统计、假设等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什么是变异现象。) 三、继续探究,拓展变异 课外知识补充: 1、交流有关变异现象的谚语。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等。(说明人们早已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着变异现象) 2、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3、了解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4、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2020年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2020 年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教学内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4)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染色体组的概念. (3)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4)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四、具体内容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定义:由于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产生新的基因)可以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突变的时间:主要发生在DNA 复制时. (4)基因突变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基因(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5)基因突变如何产生的?(诱因) (6)基因突变的主要特点: ①普遍性:只要内因(基因变化)和外因(诱导因素)同时存在控制任何性状的基因都可以发生突变 ②随机性:只要是在DNA 复制时,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③突变率很低:(低频性)原因:自然状态下DNA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具有严格的复制机制. 如生殖细胞的突变率为10—5—10—8 ④有害性:由于生物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已与环境取得了高度的协调,因此基因突变往往是有害的,如人类的遗传病,植物的白化苗,但也有少数突变是有利的,如植物的抗病性耐旱性突变,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等. 另外,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有时可以针对不同个体而言,如微生物的抗药性对人类有害,但对生物生存有利,同时突变的有利和有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在一种环境条件下的有利突变可能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成为有害突变. ⑤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基因突变只能在控制同一性状的范围突变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一试 题 篇一: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一基因工程知识点 专题一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 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黏性末端: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切开时,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平末端: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是平整的,这样的切口叫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变异现象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二课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与它们的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来展开的,但是对于“变异”这个概念,学生的背景知识非常之少,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作为一节概念教学课,其中包含不少的名词、术语,如何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和准确?如何在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关系处理本课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科学知识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科学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推测植物是否也存在变异现象后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对多个苹果进行观察,从而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和收集证据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这个结论性的知识。 2.探究与传授的时机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在概念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传授。在“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概念中“同一物种”、“子代与父代”等术语大部分学生对于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起始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以解释,消除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障碍。当然,我的设计是先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同一物种来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如果发现学生确实有异议后才开始解释的。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可以扫除概念理解中的障碍,一举两得。而在归纳“变异”概念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事实信息,有了较多事实信息后,我就引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科学处理各种信息:“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对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水到渠成”的形成“变异”具体概念。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试题

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一定能引起性状改变 B.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C.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DNA分子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2.谷胱甘肽(GSH)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化合物。下表为GSH的密码子和氨基酸序列及控制合成GSH的DNA突变后所对应的密码子和氨基酸序列,则下列有关突变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添 B.缺失 C.改变 D.易位 3.(2013·泰安模拟)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改换了 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缺失了 4.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 B.CD段 C.FG段 D.HI段 5.据报道,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选择特定的外源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并将其嵌入到细菌基因组的特定区域,这些片段便可作为一种免疫因子,抵抗DNA裂解酶入侵,此项技术有望解决某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难题。这种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DNA分子杂交 6.(能力挑战题)(2013·长沙模拟)如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像,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农业技术人员在大田中发现一株矮壮穗大的水稻,将这株水稻所收获的种子再种植下去,发育成的植株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细胞质遗传 8.(2013·温州模拟)已知家鸡的无尾(A)对有尾(a)是显性。现用有尾鸡(甲群体)

(推荐)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1、2重点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⑴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 ⑵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再变为。 反应式为:。 (三)、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挑选葡萄→冲洗→→→ ↓↓ 果酒果醋 (二)、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 1、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 2、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3、发酵瓶为什么要留有1/3的空间? 4、装置的使用:在进行酒精发酵时应关闭口,在进行果醋发酵时,充气口应连续充气,输入 专题一课题2 腐乳的制作 (一)制作腐乳的实验流程: (二)毛霉的生长:

1.腐乳制作时,温度应控制在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自然条件下毛霉的菌种来自 中的。 一、腐乳的制作过程 1、前期发酵——让豆腐上长出毛霉 (1)前期发酵的作用是什么? (2)前期发酵的温度为什么为15~18 ℃? 2、后期发酵——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专题一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1.原理 (1)在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发生反应后,与结合形成色染料。 (2)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测定方法:比色法 3.测定步骤 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 3、制备样品处理液 称取泡菜榨汁→加入蒸馏水、提取液、氢氧化钠过滤→加入氢氧化铝乳液问题2:提取剂、氢氧化钠、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 5、测定结果: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2)消毒:是指使用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微生物,(不包括和)常用的方法有:、、 灭菌:是指使用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的方法有、、, 此外,实验室里还用或进行消毒。 三、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方法步骤: →→→→倒平板 四、纯化大肠杆菌 (1)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和。 五、菌种的保存 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需对菌种进行保藏。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我们可以采用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法。 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尿素只有被分解成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体内能合成。 2.设置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1、游戏:同学们,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我为每组都准备一些相片,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是本班的送回本人处。 2、谈话:我们做了一个看相片找家人的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遗传。 3、回忆一下,什么是遗传?学生回答。 4、可是有的同学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的,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么这些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同桌互动) 小结:看来,我们大家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2、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组特殊的照片,照片中的孩游戏:请你来找出他们的家人都是谁? 学生回答:什么是遗传? 请你们拿出与家人的照片,找一找你跟父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子都是我们学校的,可他们却是双胞胎,知道什么是双胞胎吗?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小组活动)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与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3、那么我们同学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提出要求,教师并讲解各特征。 4、从统计结果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小结:同一种外形有不同的特征,有差异。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外形特征是我们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内在的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 5、我们同学在一起六年了,你们能来说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我们把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出示小黑板,学生理解)教师揭题,板书课题。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生物界的人类有变异现象,猜测一下,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金鱼---形态各异,颜色不同,师介绍金鱼的发展史;玉米---颜色各异,康乃馨-----千姿百态) 2、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小结:同遗传现象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学生汇报已有经验。请你们仔细观察照片,找一找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做一次班级调查,了解同班 同学之间的外形特征差异有多大呢? 你们能来说 说同学们在血型、脾气、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吗? 猜测一下,动 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存在吗?观察图片,学生回答。 思考:为什么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 的差异?

(整理)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过关检测

精品文档 专题二单元复习题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总50分) 1.关于微生物的营养,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碳源又作氮源B.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2.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气、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A.接种针、手、培养基B.高压锅、手、接种针 C.培养基、手、接种针D.接种针、手、高压锅 3.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作酵母菌碳源的是() A.含碳有机物B.蛋白胨C.含碳无机物D.花生粉饼等天然物质 4.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B.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5.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中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 6.某混合样品微生物R含量极少,要得到大量的R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 A.天然培养基B.稀释涂布平板法 C.利用适合R生长但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 D.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寻找,再培养 7.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下列属于菌落特征的是() ①菌落的大小②菌落的形状③菌落的隆起程度④菌落的颜色⑤菌落的透明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 8.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下列不属于厌氧细菌生存环境的是() A.土壤深层B.人或动物体内寄生C.真空D.池塘淤泥 9.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其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A.比实际值高B.比实际值低C.和实际值一致D.比实际值可能高也可能低10.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 102、103和104倍稀释,其原因是() 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细菌在土壤中含量比真菌高D.随机的,没有原因 11.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A.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大量菌体B.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用液体培养基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营养物质 D.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12.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物质配制而成的,这些物质是() A.指示剂或化学药品B.青霉素或琼脂C.高浓度食盐D.维生素或指示剂 13.蓝藻常利用的碳源、氮源依次为() A.二氧化碳、氨基酸B.氨基酸、葡萄糖 C.二氧化碳、硝酸盐D.葡萄糖、蛋白胨 14.在温度条件适宜的热带雨林,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落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关于微生物的代谢速 度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快得多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B.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迅速 C.适宜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D.微生物内酶的种类比其他生物多 15.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 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16.高温灭菌的的原理是() A.每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一定的B.微生物对于高温环境不适应 C.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D.高温降低了环境中氧的浓度 17.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无名指夹住在菌种试管和待接种的斜面试管,管口并齐,使斜面向上 成水平状态②右手拧松棉塞,但不取下 ③在火焰边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两个棉塞,将它们取下,同时左腕转动,灼烧管口一周 ④将接种环伸入管内,让环先接触培养基上未长菌的部位,使环冷却,然后轻轻挑取少量菌体 ⑤右手拿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⑥在火焰旁边迅速将沾有菌体的接种环伸到培养基的底部,由里向外轻轻画蛇形细线 ⑦抽出接种环,再用火焰灼烧管口,并在火焰上方将棉塞塞上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⑤③④⑥⑦C.①③②④⑤⑥⑦D.②③①④⑤⑦⑥ 18.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下述实验结束后的 做法错误的是() A.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B.带菌培养基须经高压蒸气锅灭菌后才能倒掉 C.带菌培养基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D.接种后双手须经肥皂洗净,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试19.尿素是尿素分解菌的氮源,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 A.葡萄糖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多越好B.尿素在培养基中含量越少越好 C.尿素分解菌有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尿素为无机氮 D.尿素分解菌无固氮能力,故培养基中的尿素为化合态氮 20.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在某稀释浓度下某同学做了若干个平板并统计每 个平板的菌落数,最接近样品中菌体数真实值的是() A.菌落数最多的平板B.菌落数量最少的平板 C.菌落数量适中的平板D.取若干个平板菌落数量的平均值 21.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筛选出多种具有较高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其中有真菌和细菌,试分 析此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下列哪种生物类似() A.硝化细菌B.蓝藻C.蚯蚓D.兔子 22.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 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生物的变异教案

复习生物的变异 一. 教学内容: 复习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 ? ? ? ? ? ? ? ? ? ? ? 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遗传的变异 化引起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变 二. 学习重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及人工诱变的应用,多倍体育种及单倍体育种。 三. 学习过程: (一)基因突变: 1. 概念:由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实例:镰刀型贫血症。 2. 结果:形成等位基因。 3. 时期:在DNA复制时——有丝分裂的间期、减数分裂的间期。 4. 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始材料。 5. 特点: (1)普遍性:各种生物体均可能发生。 (2)随机性:生物体的各个细胞随时可能发生。 发生在体细胞不可遗传给后代,发生在生殖细胞可能遗传给后代。 发生时期越早,对生物个体性状影响越大。 (3)突变率低: (4)多害少利:利、害不是绝对的,依据环境的变化而定。 (5)不定向:变为何种等位基因不确定,并且突变是可逆的。 6. 突变分类: 自然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 人工诱变:人为诱发产生的,提高突变率,提供更多的变异性状以便选择。 方法:物理——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 太空技术——特殊环境条件 (二)基因重组: 1. 时期:减数分裂: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受精作用:不同的精子和不同的卵细胞结合。 2. 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生物个体性状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为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3. 基因工程: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 比较:

人教版重点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总结归纳》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3O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

2019年-9 月

精心整理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无菌技术除 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 的? 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方法: 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2019 年-9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1.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2.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 3.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4.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A)产生的有利变异多(B)使变异的频率提高 (C)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D)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射线的辐射作用(B)杂交 (C)激光照射(D)秋水仙素处理 6.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 7.人工诱变是创造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人工诱变() (A)易得大量有利突变体 (B)可按计划定向改良 (C)变异频率高,有利变异较易稳定 (D)以上都对 8.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尔出现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给种子种下,后代仍为白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基因互换 9.下列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母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 (C)纯种红眼果蝇后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穗大粒多 10.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影响 11.如果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变化叫() (A)遗传性变化(B)遗传信息变化 (C)遗传密码变化(D)遗传规律变化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一基因工程知识点

专题一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 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 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黏性末端: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切开时,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 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平末端: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 是平整的,这样的切口叫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 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 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 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 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不同点连接的DNA双链单链 模板不要模板要模板 连接的对象2个DNA片段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存在的单链DNA片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