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

第31卷第2期2014年6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V ol.31No.2

Jun.2014

文章编号:1001-4543(2014)02-0172-05

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

杨德才1,文秀军2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宣传部;2.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深层次矛盾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为了表达某种利益诉求或者宣泄情绪而聚集在一起、不受社会规范制约并对高校产生深刻影响的集体行为。一些高校建立了有效的防控体系,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与演练,群体性事件一旦爆发,便能妥善处置。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心存侥幸,没有建立完善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体系,这就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留下了隐患,也将对高校治理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为此,针对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只有事前积极准备预案及演练、事中妥善处置、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应急预案;有效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B

0引言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城、大学园区不断涌现。这些相对高度聚集的学生群体,是群体性事件易发的场所。罢课、罢餐、集体起哄、闹事、聚众斗殴、游行示威、请愿静坐、网络煽动等形式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学生群体性事件包含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中,主要来自于各类大学或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出现表明学生群体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力量存在是不容忽视的[1]。只有采取有效、迅速、及时的应对措施,才能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事件。

对于高校群体性事件,国内外都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外研究得比较早,研究成果丰硕,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比较多。他们对群体性事件给出的定义是: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参与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表达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或者宣泄一种共同的情绪而临时聚集在一起,不受正常的社会规范制约并对高校产生深刻影响的集体行为[2]。而我国高校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得比较晚,从2003年“非典”爆发后,才逐渐引起各方对群体性事件的重视,并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国内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2006年,全国有报告的各类学校群体性事件发生206起,涉及27个省的100多所学校,比2005年增长了92%[3]。近些年,我国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趋势,很多学者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对高校声誉和形象、生存和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始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并把应对群体性事件与学校有效治理结合起来,提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危机管理有机组成部分的内涵[4]。

1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在特定的氛围下由众多大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任何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学生的狂热行为[5]。准确地认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牢牢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有效地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1.1事件出现的突发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多为偶发性和随机性事件。冰

收稿日期:2013-11-25

通讯作者:杨德才(1969-2014),男,黑龙江人,副教授,在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电子邮箱dcyang@https://www.doczj.com/doc/6e17874189.html,;文秀军(1986-),男,河南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电子邮箱xjwen@https://www.doczj.com/doc/6e17874189.html,。

第2期杨德才,文秀军: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173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的发生不会无缘无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有一个导火索出现,立即会呈现突然爆发的趋势,让人猝不及防。由于高校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多会涉及到老师和学生的利益,面广势猛,所以极易产生不良后果。如,坐落于海边或山区的高校,易发生自然灾害类群体性事件。如果防范机制不健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危害就比较大。

1.2组织行为的互动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突发性的,但不是自发性的,整个事件中一定具有主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两种不同的角色,没有组织策划就没有群体组成,集体行为更无从谈起。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领导者往往通过语言或暗示的方式,在消极的氛围中起到策动作用,激起参与者的情绪互动。这种互动无形中鼓舞了为首的策划者,助长了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趋势,加剧事态的进一步扩大[6]。例如2005年河北某高校因为毕业证的问题,导致学生静坐示威包围行政楼的事件,就是由于组织者通过煽动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1.3个体心理的从众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升级扩大,很多情况下是依赖个体心理的从众性,从一定角度来说就是群体行为的内在驱动[7]。事件刚发生时,大多数人处于不了解的观望状态,由于人云亦云的心理,导致个体的行为逐渐向群体行为靠拢,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主要策划者的诱惑下盲从,不自觉地成为群体行为的参与者。如2005年和2013年内地爆发的大规模涉日游行事件,都是由于从众心理而导致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1.4事件扩散的迅速性

大部分高校群体性事件都有潜伏酝酿期,潜伏酝酿期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伴随社会通讯工具和网络信息社会体的发展,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便会呈现迅速扩散的态势,甚至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

1.5负面影响的持久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过激行为发生。在当今新媒体通讯工具日益先进的情况下,会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高校是教育教学的场所,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将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会给学校的环境和校园氛围造成破坏,对师生心理造成恐慌和不安,甚至会给当事人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例如2007年安徽某高校学生群体与校方及政府部门的直接对抗和2008年川渝教师的罢课等事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消除其影响。

1.6网络媒体的助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通过网络组织、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表达诉求的机会也逐渐增加。校园BBS 论坛、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平台有着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助推作用,在事情不清楚、不明朗的情况下,各种版本的不良信息都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和发展过程。比如河北某大学撞车门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网络舆情事件,把事件一步步扩展放大到举国关注的程度。

2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

(1)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转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社会的经济结构不断转型,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行为的不规范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8]。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国际政治事件涉及中国的负面消息,最易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膨胀,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群体正处在热血沸腾的时期,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挑起事端,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2)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表现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发展滞后,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安排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因素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从学生层面来说,主要表现是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还不能完全准确判断是非,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容易产生认知的偏差,扩大负面情绪;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引发从众行为;虽然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但仍不能脱离

174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1卷

社会普遍规律,对于突发事件缺乏主见和正确判断,容易盲从。

3加强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的认识

3.1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学校的学生、保卫和后勤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应对突发事件。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各部门要协调一致,联合启动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如果做得不好,就可能把原本简单的小事件发展到不断升级、进而扩大到群体性事件。因此,只有建立预警机制,才能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要构建三级应急管理体系,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为应急管理体系的第一级,以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班主任为第二级,以班长、寝室长为第三级。只有建立三级应急管理体系,才能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全面掌握信息、快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3.2完善网络预警机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群体无疑是活跃的校园BBS论坛、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中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各种社会信息通过网络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然而高校学生的易冲动和不成熟的特点,往往难以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做到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同,而其中一些带有煽动性的内容极易导致学生盲目地跟从。

高校要更多地关注校园的网络舆情,经常进入学生经常光顾的论坛和社交网站,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言论,以便做出相应的引导和疏通。高校应与有关部门合作,对学生易涉猎的网站加强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对网络过激言论应及时清除,必要时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发布正确信息,做好解释和辟谣工作,对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及时进行更正与补救。同时通过网络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的利益诉求提供畅通的表达途径。

3.3重视防灾事故演练,避免片面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对于天灾人祸等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预防,往往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的多,真正参与演练的少,这样就易导致当突发性事件来临时不知所措,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有效预防和避免事件的损失和扩大。如上海某学院女生寝室发生火灾,当事人因不知道如何逃生而酿成悲剧。而另一所上海高校,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群体事件的演练,当学生乘坐的公交车发生燃烧时,学生不但能自救,还能救人。

对防灾演练要高度重视,不能流于形式。高校应在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如自然和人为的火灾、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事故方面,制定预案并不断进行演练,才能在事件发生时有的放矢,减少损失。否则,一旦发生了群体性事件,会导致抱怨和不满情绪的爆发,直接或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4加强学生社团引导,建立和谐文明校园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织,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以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为主,学校各部门应把青年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拓宽知识、增长才干、锻炼体魄、陶冶情操、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中来。只有形成良好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降低青年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同时,高校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学生表达观点的渠道,从而降低和避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

4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

4.1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初期,迅速控制局面,防

止事态恶化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初期,是高校主动应急的最好时机。在这个阶段,应该依靠学生骨干队伍尽可能地收集信息,了解事件起因,迅速判断形势和发展趋势,对可能引发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地管控。只有保持信息动态的畅通,才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判断,才能进行权威、真实的信息发布,才能用可靠的信息引导舆论。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警机制。学校的学生工作负责人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稳定师生情绪。采用疏导的办法,管控群体的不稳定情绪。在群体性事件中,对一些人出现的过激言行,要尽可能避免正面冲突,要想方设法消除对立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激化。同时,也不能采用高压

第2期杨德才,文秀军: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其应对机制175

硬堵的方式,可以采取适当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员工,逐步稳定事态。对现场能回答的问题就当场解答,争取在初级阶段把矛盾化解。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学生代表见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诚恳的对话和沟通争取师生的理解。对于学校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敢于承担责任,及时纠正错误;对于师生的合理要求,要承诺尽快解决,以安抚情绪和人心;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

4.2事件处置解决过程中,运用柔性方法,化解矛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群体事件的应急管理责任人沉着冷静地面对。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师生员工的利益为中心,妥善对待事件中的师生员工,运用柔性方法化解矛盾。根据预警机制预案,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主动灵活处理。采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式,把事件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有策略地进行疏导教育。现场处理事件的领导者,要从稳定大局出发,本着化解矛盾和满足要求为出发点来解决问题。

对于群体性上访、静坐、罢课、示威、冲击学校的事件,高校应急处置负责人在对话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广播、现场喊话和张贴通告等方式,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求参与者和围观者迅速分散离去。事件中针对不同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核心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应该以法律震慑力进行瓦解,使其放弃继续策划组织的计划。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甚至出现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时,高校应该立即请求公安机关的介入,进行依法处置。通过执法机关的强大震慑力,制止群体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在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做好取证,包括录音、录像、收集资料等,以便事后提供有力的证据,进行有理有据的处置工作[9]。

4.3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善后工作

高校群体性事件基本平息后,要着手查找引发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实质性问题,巩固事件的成果,安抚相关学生的情绪,尽快恢复校内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在事件处理中,校领导在疏导和对话中的相关承诺和表态,事后一定要兑现,失信于师生不能凝聚人心和稳定情绪,反而会造成连锁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对事件要进行等级分类,通过适当的形式在学校官方媒体进行通报,正面宣传报道,消除负面影响。特别要注意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本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进一步的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复发。同时要对参与的师生员工进行跟进引导,对其进行遵守法制道德意识、加强是非观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避免再次受到煽动、蛊惑。对于危害性不大的一般性群体事件,应该对事件的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按照校规、校纪进行处分;对于危害性较大、对社会和学校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应在事件基本平息后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取证调查,依法对组织者和策划者进行法律制裁[10]。

高校在平息事件的基础上要尽量缓解矛盾、化解矛盾。对于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进行认真总结,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对于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改,认真总结和分析事件处理中的经验教训,以防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5结语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以预防为主,要增加应急演练过程,尽可能把群体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也要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同时采取联动机制,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群防群治。事后也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尽快改进,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认真反思,对事件暴露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没被发现的问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突发性、偶然性强,但只要常抓不懈,就能有效化解矛盾,实现高校的善治过程。

参考文献:

[1]RIZER G.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

New Jersey:Blackwell,2007.

[2]郭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社,2009.

[3]王中斐,冯丽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解决路径

[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7):110.

[4]杨德才,严晓.探析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

理机制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76-77.

[5]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罗逻辑[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5.

[6]李元芳.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的原则和

方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4(2):64-67.

176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1卷

[7]张佳辰,张英.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J].全国情商:理论研究,2013(11):88-89.

[8]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杨德才.对大学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

教研究,2010(2):66-67.

[10]陈校,章志图.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2010(2):98-100.

Study of Prevention and Coping Mechanisms for Mass Incidents in

College in New Period

YANG De-cai1,WEN Xiu-jun2

(1.Department of Publicity;2.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201209,P.R.China)

Abstract:Mass incidents in college concentratedly re?ects social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and also a collective behavior not com-plied with social norms by assembled students who express their interests or emotions.Since these incidents have great affect,some colleges have established effective system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actively keep them under control.Through their preventive exercises,the incident,once occurred,can be properly managed.Some colleges,however,are reluctant to set up complete preventive system to such incidents,so there leave hidden danger for incident disposal and also serious tests to college administration.A better preventive system for mass incidents needs contingency plans in advance and then proper disposals before drawing up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time.

Keywords:mass incidents in college;warning mechanism;emergency response plan;effective governance

简讯我校获得两项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资助

近日,上海市科委组织专家网上评审以及见面会考核,决定批准150人入选2014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我校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李文琴、陈诚老师获得该项目计划资助,资助经费为每项10万元。

市科委自2014年起实施“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主要面向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32周岁以下的在岗科研人员,要求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无省部级(含)以上项目主持经历,且非在站博士后。扬帆计划主要是想鼓励年轻人突破传统框架约束,进行原始创新,更偏向于基础研究。

关于群体性事件处置方面的方法集锦

浅谈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三四五工作法 一、要坚持三个原则,确保群体性事件妥善有效处置 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始终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区别对待和依法处置三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党委、政府领导。近些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企业破产改制、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引发,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的事端。公安机关要想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既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决不“包打天下”,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只有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要坚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根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诉求正当但方法不当、意愿善良但理由不当、既无合理诉求又无理取闹,对这三种情况,在处置时应加以区别对待。工作中,对一般参与者,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当渠道解决诉求问题,敦促其离开现场或散开;对少数对抗心理严重、有煽动表现或进行幕后策划的人员,则进行重点管控、重点打击,从而提高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要坚持依法冷静处置。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不管是在事前、事中环节,还是在事后、善后阶段,都应当注意冷静、理智,依法办事。要严格依法进行调查取证、维持秩序,依法实施相关强制措施等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各项权力,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有理、有据、有节,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要注重四个方法,牢牢掌握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主动权 总结各地公安机关以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些好的范例会发现,公安机关在处置工作中是否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决定着公安机关是否可以有效、妥善地开展处置工作。从有效掌控处置工作的主动权这一点着眼,在处置工作可以选择运用四个方法: (一)是领导牵头,靠前指挥。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极为复杂,处置力量比较分散,坚持领导牵头、靠前指挥是统一协调指挥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保证。特别是在处置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时,公安机关领导人亲临现场,坚守一线指挥协调现场警力,既可以使现场的各种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得到现场领导的指示,从而确保快速处置,又可以营造领导亲为、形成合力的工作氛围,提高参战民警的工作信心和工作热情。 (二)是全警动员,全员参战。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强,集中优势警力快速处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处置一些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时,公安机关更要注意调动充足警力,配备充足装备,迅速控制现场局势。 (三)是主动出击,掌握先机。公安机关应当重视把握使用警力的时机,根据群体性事件的行动方式、事件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的趋势等具体情况适时出动警力,力求最好效果。特别是在做好群体性事件跟踪调查、掌握事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时间、部位及时进行重点布控,有效避免群体性事件形成规模、扩大蔓延,最终化解可能形成的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苗头。 (四)是宣传教育,晓之以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是特殊状态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手段。公安机关要将宣传教育作为采取强制措施前的必要程序,在处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工作,对参与者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及规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以害,讲清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危害,阐明党委、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以瓦解闹事人群的斗志,孤立挑头闹事的骨干分子,争取绝大多数群众。 三、要把握五个步骤,全面提升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能力和水平 为确保群体性事件预防到位、处置得当,公安机关应当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五个步骤,全方位提升处置工作水平。 (一)是信息靠前。公安机关应坚持定期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

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的第二单元,要求学员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我结合自身在基层政府工作,需要经常面对群众,解决群众反映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较多接触到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特选取了《亚龙县平息槐树湾水电站被征地农民群体性事件》这个案例,进行评析。 一、案例情况 亚龙县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槐树湾水电站位于其境内的化蝶河上,总投资3.9亿元,由省化蝶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该电站于2004年6月动工建设,2005年12月投产发电。 槐树湾电站共征用亚龙县土地1242亩,涉及拆迁户45户180人,征地560户2372人。按设计要求于2007年4月11日开闸放水,实施大坝消缺维修工程。然而次日上午,征地农民约80人聚集到电站坝首,阻拦电站检修施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征地补偿标准问题上,农民认为政府执行的标准过低。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费加安置补助费)应为征地前3年种植业平均亩产值的10-16倍。2003年省政府批准亚龙县土地征地补偿标准为征地前3年种植业平均亩产值的10倍。亚龙县上报“一书四

方案”时2002年种植业产值尚未公布,补偿标准是按省政府公布的亚龙县1999-2001年三年土地平均产值的10倍报批后执行,即一类地(水地)每亩12000元,二类地(旱地)每亩7000元。但电站建设实际征地时间是2003年,此前2000-2002年三年平均产值的10倍为一类地每亩15360元,二类地每亩8000元,形成征地补偿标准前后每亩一类地相差3360元、二类地1000元。 第二,要求解决因电站建设影响其生产生活的问题。电站建设确实影响了一些农户生产生活的水、电、路,存在临时用地恢复困难等问题。 第三,在国家补偿规定之外提出了很多要求。如,要进电站当工人,自己用电要免费,至少要低于正常电价等。 面对如此形势,亚龙县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成“槐树洼水电站阻工事件”处置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 2、迅速对阻工事件性质作出判断: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确定了处置的基本方法,即说服教育,疏散疏导,平衡利益,化解矛盾。 3、深刻认识被征地农民阻工事件的复杂性严重性。形成了《阻工事件经济政治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这对以后有针对性制定、实施应对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 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 预防处臵好群体事件已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社会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提高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有效的处臵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个别个体和群体在其利益受到损坏或者得不到满足时,由个别人组织或煽动,以要求解决问题为目的,采取游行集会,集体上访、罢工,围攻或冲击党政机关等方式实施的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事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事件的公开性。参与事件的人员大多因某种原因或某种利害关系临时汇集而成,一旦引发,常常具有公开性质,参与人员往往情绪高昂,言行过激,举止失范,并且事发场所往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在公路静坐,阻塞交通;如在机关叫嚷,造成围观;如以赴省进京相挟,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等。 (二)事件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群众的共同思想情感或共同的利害关系,多为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更由于不少人员“不闹不解决、

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参与人在思想上、语言上容易沟通,感情上容易接近,容易形成共识,产生共同的意愿和要求,很容易产生雪球效应。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十几人、几十人的上访很有可能发展为聚众闹事,攻击党和政府,造成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三)参与人利益的共同性。纠纷的发生往往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或利益差别而引发的。如企业改制造成下岗工人不能及时妥善安臵、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等,都成了他们维护切身利益的根本原因,而共同的利益目标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又很容易获得社会同情,极易吸纳相同利益者,使群体逐步扩大,事态不断蔓延,极易导致突发性事件发生。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改革的渐进和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关系日益显现,由于这种利益关系在短期内不能趋于合理,从而催生了群体性纠纷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和利益冲突日益剧增。在社会转型期间,随着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的大量涌现,加之利益分配出现等级和差距,同时由于个体文化素质、思想水准的不同,对待社会和有关政策的认识态度也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相反催生了那些利益难以实现、经历不同但愿望共同的个体聚集起来向政府和有关部门上访,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要求。一旦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或解决不及时,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从无理上访、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 应急处置方案 为了及时有效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根 据上级政府的规定,结合我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要求,积极稳妥 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正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基 本概念、等级和处置原则,规范处置群体性组织指挥机构、力量调度、装备配置、现场处置行为。力争做到对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根源是利益矛盾问题, 表达的是利益诉求,表现为聚众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形式。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是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行为:①聚 众冲击、围堵党政军机关、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②聚众堵塞国家 干线公路及重要交通枢纽的;③聚众阻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施工的; ④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及经营场所物资的; ⑤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引起跨地区、跨行业连锁反应的; ⑥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宗教活动;⑦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大规模事件;

⑧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事件; ⑨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策划的大规模非法聚集活动;⑩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或行为。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成立黎明居委会群体性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其他居工作人员为成员。综治主任为处置应急小组长,处置应急组长负责现场疏导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及时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按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置。 四、处置方法 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处置领导小组要迅速安排相关负责人快速赶赴现场,要正确把握“四不”,即不懂政策没有经验的人不要派;导致群众情绪激化的话不要说;不符合政策、法律的态不要表;通过努力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不要开,防止造成工作被动。 1、征用土地和农民负担等方面而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根据掌握的信息,排出中间主要人,然后通组织干部单个做思想工作,必要时请上级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造成损失的违法人员,在现场注意观察其动向,一方面让其慑于法律的威严,另一方面为打击、处理提供依据。 2、针对非正常死亡或医疗事故等引发的闹丧和冲砸事件的处置。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 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矛盾的凸显,中国99%的群体事件是由老百姓的利益受侵害引起。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财产分布不平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平等,就业和工资报酬不平等,公共卫生和健康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平等,税收和财政收支不平等………不平等的两端是强弱的二元对立。一端是底层的弱势群体,另一端是强权们的的合谋。社会公平正义长期得不到落实和伸张。 (一) 二元对立的形成和强势群体对社会的绝对主导 1、强弱二元对立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市场转型的争论,在今天似乎看出了些结果,如今的市场经济分层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再分配权力转变过来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拥有再分配权力的人将权力转化为社会网络资源:政府官员在长期的权力结构中的经营已使其建立了庞大的权力网络和社会网络,形成了强势的“场域”,权力拥有者同时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经济管理和调节控制机制,政治权力对社会财富的控制导致了各种寻租现象,拥有或收买政治权力成了暴富的必要条件。这种社会政治条件培养了新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政治与资本的合谋构成了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社会的资源配置,主导着社会的主流话语,全力维护者自身的利益。

关于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2019年精选范文

关于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一、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的现状 非正常死亡事件因其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复杂性多,稍有处理不慎,就极有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从我县情况看,造成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主要因素是道路交通、生产安全、溺水死亡及其他意外死亡,且总量居高不下,引发的群体事件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至20xx年7月,我县共发生非正常死亡××*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其中:20xx年××*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20xx年××*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20xx年××*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20xx年1-8月共发生 ××*起,死亡××*人,引发不稳定事件××起,占总数的××*% 二、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的主要特征 1、事发突然,人员聚集快。非正常死亡一般都无预兆,因事发突然,死者亲属会一时无措,马上会召集其亲朋好友以及邻里聚集在地一起,引发的群体闹事事件,难以及时准确地做到预警处置。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闹事事件参与人员主要是死者家属、亲朋好友和邻里,同时也会造成群众的围观,造成人员的大量聚集,造成可能引发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个别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 2、情绪激动,手段多样化。非正常死亡往往一时无法让死者家

属接受,在承受丧失亲人的悲痛中,情绪都比较激动,无法冷静下来通过法律途径或通过当地党委政府来解决问题,丧失理性的当事人在不理智的状态下常常做出违法出格的事情。而且在亲友邻里聚集后,往往会仗着人多势众,在别人的鼓动下,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或是到肇事方或单位、或是到死亡发生地、或是到当地党委政府,采取围堵、抬尸闹丧、群体上访,甚至阻塞交通等极端做法,以期通过闹事来解决问题。 3、目的明确,期望要求高。非正常死亡发生后,不管是否引发闹事事件,取得最大的经济赔偿是死者家属的最终目的。其采取的闹事行为,一方面是悲痛情绪的发泄,另一个方面是为了扩大影响,采取多种方式,以达到其合理、不合理的诉求,在经济赔偿上获得最大化。特别是一些家属往往不分事故责任,以“人死为大”为要挟,用“死人”来压活人,提出不合理的诉求和赔偿要求,有的甚至漫天要价。 三、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 妥善处理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把握规律,找出症结所在。通过深入调研,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群体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虽然,通过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宣传,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忙于勤劳致富或创业或经商或打工,平时很少参加学习,看书读报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基层还普遍存在“法不责众”的思

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预案

预防群体性事件和处置工作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提高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全力维护全镇的社会政治稳定,迎接北京奥运会和崀山申遗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各负其责、超前预防、快速反应、依法处置、不留隐患”的方针,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为目标。加强工作预案建设,健全责任体系,强化措施落实,提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全力维护全镇社会政治稳定。 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抓早抓小抓苗头,立足教育与疏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群体性事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及产生社会危害,坚持提早预防的原则。 二、组织机构 1、经镇党政研究,决定成立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陈挺 副组长:陈文军黄俊 成员:李斌斌、阳茂平、李许明、王跃明、郭华斌、肖匡、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斌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镇政法办。 三、处置原则 1、坚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依法解决问题和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据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说服劝导,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尽力把矛盾化解在本级。 2、领导小组各成员要认真负责,高度重视突发性群体事件,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3、及时沟通,把握事态动向。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应立即按照处置预案进行处置,成员间要互通情况并及时向组长、副组长报告,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4、发生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启动突发性群体事件处置预案。 四、工作职责 1、突发性群体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密切关注动态,要突出做好预防工作;负责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参与研究答复意见、解释有关政策法规,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及时将事件总体情况上报领导,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负责落实领导指示精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处理上访事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及时通知所涉

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年级:2011年(秋季班) 学号:44 姓名:彭飞 专业:社会学 课程: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指导老师:冯仕政

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由抢盐事件有感而发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释放大量核辐射,消息传来,中国出现了抢盐的风潮,引起国民恐慌。 此事件的严重性使得我们对“群体性事件”的重视进一步加强。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做好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是当前社会面对的重大课题。 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多发、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这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 回顾抢盐风潮的始末: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释放大量核辐射。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许多超市食盐销售一空。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见面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恐慌多起于未知,未知则不可控。由于民众不信任主流媒体等原因,一个明显无厘头的谣言就可能把问题无限扩大,直至造成集体性的恐慌。后来卫生、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高速反应进行辟谣,网络上尤其是微博中迅速形成了理性的对抢购食盐的质疑声。这种网民自发的开放的言论,使谣言瞬间粉碎。到18日,抢盐风潮平息。 从抢盐这一新近事件来看,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如下新特点: 一、主体具有多元性、广泛性。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会遇到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种种难以预料的干扰,种种难以预料的风险。 二、焦点具有交叉性、复杂性。由于人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的多

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教案(含附件)

教学技能大赛教案 课目: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教师:赵云 学时: 2 学时 代表队: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治安类专业 《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教案 Ⅰ教学提要 ●教学对象 3年制治安管理专业三年级学员,人数40人(分组设计实训,每组5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应遵循的原则;明确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任务流程和处置措施等。 能力目标:初步具备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 1.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遵循原则; 2.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的工作任务流程; 3.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措施的运用。 ●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充分考虑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增加授课的直观性,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3.严格学员考勤,注重学员课堂表现及学员主体的参与度,做到教与学的活动有机结合。 ●教师分工 课目团队主讲教师,主要讲授本课目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和实训。辅助教师,可配合主讲教师组织开展本课目基本技能的实训课前准备工作、单项内容实训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另外,要加强本课目团队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教学重点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应遵循的原则和现场处置的工作任务流程。 ●教学难点 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措施运用,引导学员如何将理论应用于模拟现场情景实训演练。 ●教学方法 重视教师讲解、提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单项内容实训、学生互评、点评指导、现场答疑以及条件允许下的模拟情景实训演练等方式,正确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明显。 ●教时安排

群体性事件处置

一、概念辨析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 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1.群体性事件与治安事件 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社会事件)。 (1)区别:治安事件的概念体现了其行为类型属于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事件的参与者应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客观表现是多层次的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更强调了事件对社会治安秩序的破坏,具有危害后果,比较而言有“有罪推定”、“污名化”之嫌,由此相关部门采取的处置措施可能也以打击为主。而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更为中性,强调了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的表现方式一般是逐步发展的,常常是在和平、合法的行为方式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通过直接侵害法益的方式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社会的同情,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从群体性事件概念出发,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更为科学。 (2)联系:治安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有交叉重叠的部分(群体性暴力事件)。一些群体性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演变为治安事件,对社会治安造成危害。 2.群体性事件与骚乱 骚乱是指“混乱不安”。西方学者认为骚乱是贱民(社会底层人士)所为,且为制度的产物,因此不太适合于中国语境。相对于骚乱事件的贬义性和负面性,群体性事件是中性、理性的,强调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群体性事件应通过疏导与教育的方法和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3.群体性事件与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区别:《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而在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于报道是有所控制的,避免破坏社会稳定。 (2)联系:①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其中社会安全事件中的群体性暴力事件也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二者有交叉重叠部分。②突发事件如事故灾害等处置得不得当,有可能引发次生事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 4.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安全危机 公共安全危机,是指危及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立即作出联合反应的事件或情境。将群体性事件理解为“危机”,有过度解读之嫌,易引发过度的处置应对措施。 5.群体性事件与集群行为 集群(合、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群体性事件具体表现形式的群体行为中有一部分是集体行为,但集体行为的范围更广,不特指民众的抗争行为,群众性的生产、生活均在其列。

基于案例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17874189.html, 基于案例分析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对策研究 作者:杨畅朱琳兰月新张慧玉 来源:《现代情报》2014年第10期 [摘要]高速发展的网络使群体性事件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散播开来,其中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给事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鉴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为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应对同类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对策 DOI:10.396g/j.issn.1008-0821.2014.10.002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10—0010—05 1 现状分析 据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7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并且群体性事件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也在提升。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破坏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还容易滋生一些其他的问题。陈月生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反映舆情的窗口,体现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问题状态”,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往往引起了人民群众采取聚集的形式与党政机关对抗,甚至有的还演变成暴力事件,影响了公共安全。群体性事件的起因是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诉求的极端方式。网络的发展又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通过网络聚集社会舆情、放大事件、推动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群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Chatting)、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E-mail)及网络新闻组(usemerNews)等网络工具,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信息,并表达出来社会政治态度。 我国的许多学者已有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及其相关内容的进行研究。例如,易承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进行过分析,把网络舆情的演变分成形成、扩散、爆发和终

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Q/XXX-XXXX 内蒙古xxxxxxx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XXX-XXXX-XXXX-026-2012 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2012-06-30 发布2012-07-01 实施 XXX公司发布

本应急处置方案由本企业突发事件 管理领导小组提出本应急处置方 案的起草部门:安全生产部。 本应急处置方案的起草人:XXX 本 应急处置方案的审定人:XXX 本应 急处置方案的批准人:XXX 本应急处置方案由安全生产部归口并负责解释。本应急处置方案2010年首次发布。

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业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信访条例》 《电力企业专项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导则》(试行) 《XXX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处置方案》 《XX)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处置方案》 1.3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以下简称突发性事件)管理工作应根据不同类型事件的特点,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遵循“分级负责、预防为主、教育疏导、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的方针,快速处置,缩小影响,控制局面,稳定职工队伍,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将突发性事件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分级负责原则。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下进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行政管理部牵头接谈、相关职能部门主谈,涉访部门劝返, 行政管理部维护秩序”的现场处置工作格局。 (2)预防为主原则。及时了解、掌握和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3)教育疏导原则。以教育疏导为主,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防止矛盾激化。 (4)快速反应原则。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反应快速,应对正确,依法果断处置。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日期:2010-06-09] 来源:河南省内乡县委组织部作者: 袁浩 [字体:大中小]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袁浩 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 6月22日凌晨,一位14岁的女孩在贵州瓮安县西门河溺水身亡。6月28日,这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 这起事件的导火线表面是一名初中女生的死亡导致谣言纷乱,而实质却是公安局不作为,党委、政府的不作为。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现场办公时,大声问大家:这样的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该不该下课啊?代表委员激动地齐声应答:应该!石宗源说:对!该下课的统统下课,决不姑息!大家热烈鼓掌。 云南孟连事件 2008年7月19日上午,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多名胶农暴力围攻,41名执勤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执勤警车被砸坏;危急情况下,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名胶农被击中不久后死亡,另有15名群众受伤。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群众利益诉求反映机制不健全,群众没有地方讲话,反映的情况得不到处理,是这起冲突事件带给广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教训。 湖北石首事件 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发生了酒店厨师蹊跷坠楼亡事件。6月19日,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出现混乱。6月20

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理预案

重大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 为依法妥善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建立良好的治安秩序和维护全镇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为目标,以防止聚众打、砸、抢、烧、防止交通严重堵塞、防止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和其他重点要害部门等为重点,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力争把事件制止于萌芽和始发状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局部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重大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一)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二)集会、游行、示威和集体上访活动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罢课、罢市;(四)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五)聚众围堵、冲击党政、司法、军警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广播、电视、通讯等传媒和通讯枢纽以及其他要害部位

或者单位;(六)聚众堵塞公共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破坏公共交通秩序或者非法占据公共场所;(七)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出现的聚众滋事或者骚乱;(八)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以及其他公私财产;(九)较大规模的聚众械斗;(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体性行为。 三、处置原则 (一)在上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联合有关主管部门处置的原则。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将情况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镇党政领导要亲临现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迅速商请公安机关维护好现场秩序,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在必要时,镇人民武装部在报请党委同意后可调集民兵应急分队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秩序;(二)防止矛盾激化原则。对参与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以教育疏导为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三)防止事态扩大原则。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及时处置,要防止措施不当而激化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四)依法果断处置原则。对围堵、冲击党政机关、阻断交通、骚乱以及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抓住时机,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控制局势,尽快平息事态,防止事态的扩大蔓延.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姓名:李林 学号:27 班次:市中区2010年度选调生培训班

苏州通安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一、当前拆迁工作存在的问题 苏州通安征地,因怀疑征地款被克扣,通安及周边村民陆续向镇政府、高新区政府进行补发补偿金的请求。由于“动迁与富民并进”承诺兑现迟缓,不同年度拆迁补偿金额相差过大,导致发生大量群众不满,引发聚众上访。另外由于镇政府散漫、轻视的处理态度,激起了上访群众更大的怨气,更加上区政府在问题尚未妥善解决的时候,以公告的方式撤换镇政府干部,对整个事件起到了催动恶化的结果。 二、此次拆迁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这是一场由于拆迁引发的公共利益引起的公共事件。此次公共事件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确定公共利益的范畴 绝大多数的拆迁是出于谋利的商业目的,但却经常被一些行政机关、利益集团和个人描述成是为了公共利益,这就便于大量地租用行政权力为经营活动服务。这是拆迁中“化私为公”的过程和原因。所以,必须对公共利益进行严格的界定,否则,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如何找准实施过程中,被实施者的定位和实施者的定位 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规定以后,不等于说公益事业项目就可以任意侵占老百姓的权益了,还必须要进行协商、安臵和补偿。无论是“公共利益”拆迁还是“发展需要”,都要合理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找准拆迁者和被拆迁者的定位。 3、如何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扩张运动,拆迁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行政权力与开发商利益的结合,造成拆迁纠纷急剧增加和激化。被拆迁的居民不断增多,迁居的地段离市区越来越远,给这些居民上班、上学、就医等经常性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状况带来了不少困难,对于低收入者更是难于承受的。这样,一项为民解困的德政就逐渐演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炒卖,压低甚至侵吞城镇拆迁费,与民争利的“扰民工程”了。 4、如何应对危机事件 一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二是老百姓的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基层土地被大量征用为建设用地后,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失地农民安臵等相关

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解读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应对措施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姓名:叶锦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冲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的重构期,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与冲突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断爆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从1994年的一万起上升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剧增:由1994年的约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稳定的首要因素。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努力排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影响,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诱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

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群体性 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社会阶层或具有相同身份人,其行为主体已经构成了群体。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如2012年7月28日清晨发生江苏省启东市的一起大规模群体事件,据媒体估计,有超过两万人参加。参与事件的人员也十分复杂: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工人,私营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等等。有些参与者根本和事件毫无关系,却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搅和在事件内,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 (二)、利益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近年发生的较为突出的群体性事件来看,无论是池州“6·26事件”、孟连县“7·19”事件还是浙江余杭“5·12事件”,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完全都是无理取闹的:农民参与该事件主要是要求基层政府和官员补偿自己受损的利益或者是提议要求实现村民自治;工人抗争主要是以企业管理者为对象,主要以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和企业管理事务为内容;农民工

群体性事件案例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事实表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地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于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体性事件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启示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绝大多数都与干部作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敲响了警钟,也给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发展不够和深化改革带来的震荡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这为领导干部如何求真务实地解决好发展和民生两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造成部分群众仇富乃至仇官心理。有些地方发展不够,以及发展中某些政策的制定忽视了群众利益,造成民众心理不平衡。一些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最后以一种非正常的途径迸发出来,就形成群体性事件。其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发展不科学。这就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方法措施,妥善解决好发展和民生两大问题。 2、认识上的误区和处置上的迟缓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主观原因,这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群众提出了新要求。事实表明,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在认识群体性事件问题上存在误区,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形成的重要原因。有的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素质太低、法制观念淡薄、不听话;有的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是有人故意破坏所致;有的认为,群体性事件难以预测,落到谁头上谁倒霉。这些对群体性事件认识上的误区带来处置上的迟缓。这就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正确理解群众,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 3、困难群体利益受损和诉求表达途径不畅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为领导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困难群体的利益表达途径不畅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下岗职工、失业青年、失地农民,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其表达权不畅通,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这就告诉我们,有些群体性事件虽然规模很小,暴露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转变作风,通达民意,站在群众立场上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深入做好群众工作。 4、领导干部不作为和责任心缺失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这为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执政为民的责任感提出了新要求。重大群体事件,往往都是因为一点小事引起的。由于部分干部不作为和责任心缺失,许多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不少小问题拖成了“老大难”问题,一般性的矛盾被人为地激化。群体性事件对干部不作为和责任心缺失敲响了警钟。它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在矛盾凸显期,一定要增强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遇事要敢于担当,亲临现场化解民怨,积极回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5、少数领导干部管理技能和应急能力存在缺陷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这为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