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讲义(11页)

古代汉语讲义(11页)

古代汉语讲义(11页)
古代汉语讲义(11页)

古代汉语讲义

绪论

第一节综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古为今用,知今语之由来

例: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诸要素?

1、古汉语(Chinese in the ancient times):上古(archaic Chinese / the old Chinese)/中古(ancient Chinese / middle Chinese)/近代(modern Chinese / modern 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 Chinese / contemporary Mandarin)

2、文字(a letter/ a character/ written 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

(四)怎样学习古汉语?

利用工具书、以今(方言)勘古(典籍)、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

(五)课程目标、要求

能阅读汉代文献、熟悉语法、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

第二节古代汉语定义与分期

一、文献语言学

1、“五四”以后——现代汉语

2、鸦片战争——“五四”为早期现代汉语

3、隋唐五代——鸦片战争为近代汉语

4、周秦两汉为古代汉语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为上古汉语

二、古代书面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

(1)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散文个诗歌一直以文言写作为主。唐宋以后,首先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采用白话,如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宋元话本、金元时的诸宫调等。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戏剧等,也采用白话,如元杂剧、《水浒》、《金瓶梅》等。

(2)为特定目的而作的口语实录。包括禅宗语录、理学家语录、外交谈判记录、司法文书、直讲体、会话书等。

(3)散见于文言作品中的白话资料。如诗、词、曲中反映口语的语句或词语,笔记、史传中反映口语的片断或词语等等。

第三节怎样查字典辞书

第四节文字概说

一、汉字之性质

1、表意文字(the ideogram):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之文字。

戴维·克里斯特尔:“纯”表意文字系统是罕见的——即一个符号直接对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系统。大多数俗称的表意文字系统事实上含有语言学因素,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或符号的部分表音。

2、表音文字(phonograph/ the phonetic scripts):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讨论)

二、汉字的结构与“六书”理论

1、汉字的结构

颖:从禾顷声行:独体象形路:从足各声

《诗经大雅》“实颖实栗。”“谷穗”的意思。

文字学的字形分析就是根据造字法来进行的。(简化字、繁体字、古文字)

汉字发展之历史

古文字(paleographic/ paleography/ paleographer, 先秦)→近古文字(篆、隶)→今文字(以隶变为界碑)→简化汉字(an abbreviated [or simplified] form of a character/ simplified characters)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商代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西周(西周晚期由块面笔画变成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籀文、古文、篆书、秦隶],隶变则是第二个里程碑)

从造字的角度来分析文字的做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似‘背私谓之公。(厶、公)”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首推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见教材p548

2、六书(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有二义:1、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王莽时书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1)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汉书·艺文志》)(2)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说文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四体二用说”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四体: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二用: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汉字孳乳发展的两种方式。唐兰“三书说”:象形、象意、形声。(见《中国文字学》第十一章“六书说批判”,上海古籍,1979)

3、如何利用“六书”分析汉字本义?

象形(独体)

指事、会意、形声(合体)//指事=象形+(一个或以上)指示性符号//会意=两个或以上象形之相加//形声=声符+形符

形声之省形、省声:集(雦省形)//塵(麤省形)雷(畾省声)//夜(亦省声)//融(蟲省声)

4、隶变后的混同和讹变

混同:春、奏、奉、泰、秦//霸、朔、肥、脂、服、朕

讹变:賊、思、表、更

“六书”与字义的关系

“右文说”(the doctrine of which the meaning of a character was searched from the indicative symbol of sound)

明王世贞《调谑编·字说》: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水骨》: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意,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王子韶(圣美)《字林》:戔有小义,賤,貝之小者;淺,水之小者;錢,金之小者;殘,叚有红义:霞、蝦、瑕、葭、暇、假、遐

5、古今字:同一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或因意义发展变化,或因假借而意义转移)。例1:取→娶;説→悦;

例2:與→歟;莫→暮;辟→避;

6、异体字:义同、音同而形异者。

例1:构形相同而结构不同

鵝-鳥我-鵞//慙-慚//胸-胷

例2:构形不同

(1)声符相同,形符相异

煇-輝-暉//谿-溪//瓶-缾

(2)形符相同,声符相异

鱔-鱣//蟺-蟮//莕-荇

(3)因隶定而异

怪-恠//刺-刾//兔-兎

7、同形字(homocharacter/ homographs/ the same-form characters)

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字。事实上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混同和讹变。在外文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英语:base=基础/卑鄙的//singer=[si??]歌手/[sin??]烫毛工。

甲骨文中即见:六-入//甲-七。

后世文字亦见:愁-愀;鯉-鯉(野)。但不如简化字出现后普遍。

胜:犬膏臭也(勝:任也)//腊:干肉也(臘:祭百神)//蜡:蝇蛆也(蠟:蜜滓也)//适:迅疾(適:前往)

8、繁(the complex characters)简(the simplified characters)字

爨//鬱鬰//耀-燿//炉-芦//枣(棗)//赵(趙)//风(風)

一对一关系以及一对二以上关系

发=發、髪//钟=鍾、鐘//台=臺、檯、颱//蒙=矇、濛、懞

9、同音替代字

后=后、後//云=云、雲//几=几、幾//才=才、纔//里=里、裏

10、假借字

本无其字的假借(假借)

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飛=蜚//伸=信//叛=畔

11、《说文》简介

1935354014

王宁谓《说文》字头有9431,重文10744。

第五节词汇

一、词汇之构成

1、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

由于汉语以“字”作为音节单位,所以在谈词汇的时候,不能完全绕开语音内容。其实,在谈词汇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必考虑词的音节问题。

2、复音节词

复音词,按我的理解,复者,重也,双也,与“单”相对,实际上只是disyllable,是指两个音节的词。各种语言都有复音词。在汉语中,复音词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合成词,也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借词borrowing,同时也可能是两个音节的连绵词(即: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者。也有三个音节的连绵词,参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277页,商务,2003年。步云按:徐先生所谓的“复音节”,是指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另外,徐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区分借词和连绵词)。古人把单音节词称为“字”,复音节词称为“辞”。两个或以上音节的词。三音节词:傅住兒(富珠哩、傅桂兒)(见新、旧《五代史》、《辽史》)

(1)联绵词(謰语、联绵字)

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者。有两个来源:A.外来音译词或异族同源词。例如:李父[li35pa31]、李耳[li35ni31]、契丹(китай)、突厥(Turki)。B.因复声母(辅音)而衍生双音节。例如:於菟、不聿(律)、逍遥、淅沥(以上叠韵)//觱發、栗烈(以上双声)//脊令(鶺鴒)、滂沱、狐疑(以上非双声叠韵)

(2)单纯词与合成词(blend / blend word)

一个词素者称为单纯词。单纯词可以有多个音节,如上述的联绵词。两个或以上的词素合成的词称为合成词。合成词包括复合词、重叠词和派生词。

①复合词(词根root/ radical和词根的合成称为复合词a compound word)

程湘清判断复合词(与词组比较)之标准:A.语法结构。B.词汇意义。C.修辞特点。D.出现频率。

例一: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二: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贾利。故曰“平凖”。(鼂错《盐铁论》)

例三: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

复合词之构成

A.并列式。例如:婚姻(女方父“婚”,男方父“姻”)、牺牲(“牺”,毛色纯正的祭物;“牲”,祭祀、享用的猪牛羊)、国家(诸侯国,卿大夫家)。

B. 偏正式。例如:丈夫、天子、先生。

②重叠词(“叠音”、“迭字”、“重言”reduplication: 完全重叠total reduplication, 部分重叠partial reduplication)

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例如印尼语:rumah(house) →rumahrumah(houses),ibu(mother) →ibuibu(mothers),lalat (fly) →lalatlalat (flies)

这是total reduplication。也有partial reduplication,相当于汉语的双声、叠韵词,例如:bili(buy)→bibili(will buy),kain(eat))→kakain(will eat),pasok(enter)→papasok(will enter) (以上阐述及例子请参V. P. Clark, P. A. Eschholz, A. F. Rosa, Language: Introductory Reading, St. Martin’s Press, Inc. , 1981.)

汉语除了有上述两类reduplication外,还有所谓的broken reduplication,周法高等先生作“间隔的重叠”。例如:悠悠→悠哉悠哉//经营→经之营之

第二编词汇

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的词汇是发展变化的。阅读古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古今词义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一、旧词不断消亡

1、历史事物的消亡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觥是古代一种有兽头形的器盖或整个器物象兽形。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觥筹交错)

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腊,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腊月)

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微子)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为耒。(易经系辞下)

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本纪)(玦为环形而有缺口的玉;璧为平圆形,中间有孔。)

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筑: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史记刺客列传)

2、表示过去的思想意识的词语

薨: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

弑: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渐矣。(易经坤文言)

3、被别的词语所取代

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仍然存在,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流俗之所轻也。(报任安书)倡优-艺人、演员

4、有些词语,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和今义却迥然不同。

《说文示部》斋,戒洁也。本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清心洁身,以示虔诚。杀之府舍,而丞相奉斋酧(chou4醇酒)入庙祠(汉书赵广传)

魏晋时期,“斋”有了居室、房舍的意思。如:吴郡太守张懋闻斋内床下犬声。(搜神记)再如:

我决起而飞,抢楡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逍遥游)抢(qiang1):触碰,今:抢劫李广军极简易。(李将军列传)简易:怠慢、轻慢的意思,与今义无关。

二、新词不断产生

电原为闪电义,今以电为首的字越来越多。德律风麦克风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变化

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还可以有引申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在词典中表现为义项。有的产生,有的消亡。“池”:护城河;池塘。

现代:池塘;旁边高中间洼下去的地方。舞池、乐池。

古今一增一减

古汉语词除了具有现代常用意义外,还有现代所没有的意义。例如:

东土受年。(甲骨卜辞《受年》)收成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左传)国都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周易)封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堵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夫的封地)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汉语中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广韵宥韵》:售,卖物出手。《诗经穀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郑笺:如卖物之不售。《晏子春秋》:酒酸不售。现代:出售、零售“暂”,古义侧重行为的迅疾,相当于突然、一下子。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古以后,逐渐表示时间转译,指与将来对比而言的短时间,即“暂时”。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飢。现在:侧重行为的重複。

“交通”,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交往、勾结;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织、贯通。现代:运输事业等

三、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词义的轻重古今存在差异。

“恨”: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报任安书)子为父死,亡所恨。(汉书苏武传)

“遗憾、不满”——怨恨;古义轻,今义重。“怨”,缪公之怨此三人入骨髓。(史记秦本纪)闻汉天子甚怨卫律。(汉书苏武传)忌恨——埋怨;古义重——今义轻。

还有些词不但词义古今有差异,褒贬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爪牙”、“锻炼”

第三节词义演变的范围变化

概念:内含和外延

一、词义的缩小

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坟”,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王粲登楼赋)——掩埋尸体的土堆

亲戚,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臭,腥臊恶臭而伤腹胃。(五蠹)

宫,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禽,吾有一术,名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丈夫,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五蠹)

二、词义的扩大

与词义缩小相反: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焚”,烧田也。(说文)(畋)

而田于大陆,焚焉。(左传定公元年)今义:泛指焚烧。

响,回声。且下之化疾于景响。(史记张释之列传)今义:声音

色,脸色。形容枯藁,面目黧黑,状有归(通愧)色。(战国策)今义:颜色、色彩

裁,裁衣。故衣弊而革裁,弊而更制。(盐铁论)今义:裁断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为凡某之称。

《说文禾部》:稠,多也。段注:本谓禾也,引申为凡多之称。

《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段注:引申为凡猝乍之称。

一些字从形符上也可以看到后代词义有所扩大。雌、雄;轻(本指轻车);驰(本指赶马快跑);惊(本指马惊)

三、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繫。

封,本指积土城堆,现在指封闭的意思,其作用与积土城堆,使事物封闭相似。再如:走(跑)——行走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脚(小腿)——足掌互抱超马脚不得行。(后汉书班超传)货(财物、财产)——商品

第四节如何掌握分析词的古义的方法

大量词汇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这类词汇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主要障碍。

辨析词汇古义的方法:

一、从字形上分析

如“劝”(勉也,从力雚guan4声),从力不从言,可见其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庄子逍遥游)

币,从巾而不从贝,可见本义指帛。

劣,从力、少,会意,本指力量弱小。

醒,(酣、醉)从酉,本指酒醒。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间,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二、从语境上分析

再,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庄公十年)再与一、三相对使用。

古代“子”也可指女儿。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与妻、妹、姨相对。

三、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1、进而不可御者,衝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孙子虚实)

古代“进”的反义词是“退”,而不是“出”,(出——入),“进”是前进而不是“进去”。2、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孙子虚实)

表方位:高——下,而不是“低”,“低”在中古以前多作动词,“低下”“俯下”。

3、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墨子尚贤上)

富——贫,穷——达。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论衡自纪)

四、从今语中保存的古义上去考察

“款待”,款,诚恳的意思。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报任安书)

捐躯,捐,古义是捨弃的意思。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战国策)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贵粟疏)城:城牆;池护城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擐甲执兵,故即死也。(左传鞍之战)即:走进、接近。(若即若离)

我决起而飞,抢楡枋而止。(逍遥游)抢:触、碰。(呼天抢地)

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战国策)诛:责讨。(口诛笔伐)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盐铁论本议)饶:富。(饶有趣味)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走:跑。(走马观花)

且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举:全。(举世无双)

第五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单义词的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多义词。多义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难点。分辨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是由本义派生来的,是其他意义的源头。本义不一定是原始意义,(造字义)本义是指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纲:

1、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尚书盘庚上)网上的总绳

2、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附源怀)事物的纲要

3、近习用事,渐乱国纲。(晋书五行志下)国家的法纪

鄙:

1、四鄙之萌人。(尚贤)萌(氓)人,草野之民。

2、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庄子胠箧)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庄公十年)

4、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韩非子五蠹)

5、我皆有礼,夫犹鄙我。(昭公十六年)

1是边邑,2是质朴、厚道,3是浅陋、庸俗,4是贪吝。5是鄙夷、看不起。

234是由1派生出来的,5是由3或4派生出来的。

边邑是其他各义派生的源头,为本义。

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有远有近。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道,从辵,首声。本义是道路。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冯谖客孟尝)

1、引申为水流通行的途径。通九道,陂(bei1)九泽。(史记河渠传)

2、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完成某一行动或达到某一目的的途径。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3、引申为表示条形物的量词。小夫人即以两手构两乳,乳各作五百道,堕子口中。(法显传)

4、由表示抽象意义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5、由道理、规律再引申为封建社会所谓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帮有道则仕,帮无道则隐。(论语卫灵公)

6、由道理、规律引申为自成体系的思想、学说。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孟子许行)

7、道又有“引导”的意思,使人在道路上行走,即引导,并用于抽象的意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进一步引申为倡导、疏导意义。不如小决使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道还有述说义。引导人走在路上是行走的过程,述说是言语交际的过程,也就是以言语作引导。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天下)

1、2是由本义引申来的,3-8是与本义是同源词的关系。

二、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发——发送、发动、发作、发现、派遣、出发、揭发、啓发等等

(一)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繫方式

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繫,如“防”——防止、防备。

天(头顶)——天空。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1.相似。

(1)形貌性状相似。“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酌以大斗。(诗经大雅)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小雅大东)

“管”和“籥”都是由竹制乐器引申为钥匙的。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修键闭,慎管籥。(礼记月令)郑注:管籥,搏键器也。孔疏:搏键器,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籥,搢(插)于锁内,以搏取其键也。古代钥匙和乐器管籥形状类似,都是筒状。“节”,竹节——关节、节气、节拍、章节

(2)功能相似。“关”本指门闩,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引申为关卡。“术”——途径、方法、手段。

牢(畜圈)——监狱。

权(秤锤)——权利。

(3)方式情态相似。“断”,本义为砍断,断木为杵。(周易系辞下)

引申为决断、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霍光传)

奋,本义为鸟展翅。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邶风)引申为举起、扬起(奋臂、奋袂)、振作。

2、相关。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以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甲甲代乙。

“齿”本指门牙,也泛指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年龄。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欧阳修苏轼文集序)

年,本义指收成。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苏轼喜雨亭记)

五穀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宣公三年)引申为年

兵(兵器)——士兵,月、日——时间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倡(领唱)——一般的唱——唱的人(倡优)

将(领兵)——领兵的人

薪(新,砍柴)——砍柴的人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刚(坚硬)——金属钢(最初写作“刚”)

的(明亮)——箭靶中心和妇女面饰

殊、娥(妇女貌美)——美女

奸(邪僻)——邪僻的人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陵,本指大土山。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室,三十曰壮,有室。(礼记曲礼上)孔疏:壮有妻,妻居室中,故呼妻为室。

官(官府)——官职

宗(祖庙)——祖宗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虚,《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之山,谓之昆仑虚。段注: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履危石,临百仞之渊。(列子皇帝)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危而不持”“危邦不入”。由不稳定引申为“危险”,“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驰”,由使劲赶马引申为车马疾行,“爱”由喜欢引申为吝惜、捨不得,“信”由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这些引申都有因果、条件之类的逻辑关系。

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例如:

江——长江,河——黄河,匠(专指木匠)——工匠,好(女子貌美)——美好,涉(蹚水过河)——过河,都是从个别到一般。

道(道路)——途径、方法,权(秤砣)——权力,析(劈木头)——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

(二)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例如:

“防”,本义为堤坝。“以防止水”(周礼地官)

引申为:堵塞、防止水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厉王弭谤)

引申为:堵塞、禁阻和防备、防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

引申为:约束。“以礼仪防民”(盐铁论本议)

“防”的引申脉络:堤坝——堵水、防水——禁阻、防止——约束,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朝”的引申脉络如下:朝:早晨——早上省视父母、君王——朝见、拜见——朝廷——朝代,这种以本义为起点,向同一个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无论间接引申义,还是直接引申义,都可以不止一个。例如:

“问”本义为“询问”。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僖公四年)

由“询问”引申出:

问候、慰问。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审讯。淑问如皋陶(yao2)。(诗经鲁颂)

责问、追究。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僖公四年)

音讯。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过问、干预。咨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这种引申义之间均无派生关系,它们都是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叫做辐射式引申。

词义的引申脉络不一定都是单纯的辐射式或连锁式,也有两式交叉进行的。例如:

时常时代

时:季节(四时)——时候、时间、时辰—时机、机会——时运

当时按时

第六节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一个音节——一个汉字。複音词——两个以上音节。

现代汉语大多数是複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一、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複音词

虎——老虎鼠——老鼠

舌——舌头斧——斧头

房——房子兔——兔子

二、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现代的复音词

友——朋友燃——燃烧

弃——抛弃显——明显

照——照耀赠——赠送

道——道路粹——纯粹

三、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

伐——攻打乖——违背坼——裂开

川——河流遏——阻止丐——乞求

股——大腿津——渡口铄——熔化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土地、百姓、君子、陛下、狐疑、大抵等。但古代汉语中单音词毕竟占大多数,由于语音系统的简化,复音词大量增多。

一、同义词连用

1、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贾谊治安策)

2、上下相反,好恶乖迕。(晁错论贵粟疏)

二、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

1、虽然,何以报我?(晋公子重耳出亡)

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韩非子五蠹)

4、和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5、数犯主之颜色。(史记汲黯列传)

三、双音节单纯词的运用

单纯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双音节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素,不能再分为更小的意义单位。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迭音词

古人称“重言”“迭字”,如《诗经》中的“习习”“虺虺”“祁祁”等等。这类迭音词主要是形容性的,多用于绘景状声。例如:“四牡业业”“四牡翼翼”(采薇)业业是高大健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都与单字的意义没有关系,只是音节的重迭,而非“词”的重迭。(二)连绵词(连绵字)

何有何亡,黾勉(勤勉、努力)求之,凡民有丧,葡匐救之。(诗经谷风)

荒忽兮远望。(不分明貌)(楚辞湘夫人)

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也是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

连绵词大多也是形容词性的。古人注释中经常用“貌”字表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诗经邶风)朱熹《诗集传》:“差池,不齐之貌。”

也有少数名词:蟋蟀、鸳鸯、芍药、仓庚

由于连绵词“因声以见义”,用字不是很规范:旁薄——旁礡——磅礴——旁魄

葡匐——葡伏——伏服——俯伏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胡安顺古代汉语内部资料

陕师大古代漢語期末试题 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10分) “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10分) 亦所北莫象徒風朱岳鹿 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不同。(15分) 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還是引申義。(15分) 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5分) 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七、翻譯下面句子。(15分) 1、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2、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3、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八、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5分)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賈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A 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 1.“十三经”的名称 2.《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解释术语:(15分;每小题3分) 1. 传 2. 正义 3. 之为言 4. 拗救 5. 破读 三、多项选择题:(12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句子中,“及”用作连词的句子是()。 A、生庄公及共叔段。 B、故不能推车而及。 C、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D、无庸,将自及。 E、七月亨葵及菽。 F、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2.下列句子中,“乎”用作介词的句子是()。 A.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B.求解乎楚、魏。 C.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D.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 E.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一节代词 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有“谁、孰”。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

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之、兹”泛指,c“之”作定、宾。 (2)“此、是、斯”近指。a表示“这”义。b作主、定、宾语。c“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彼、夫”远指。a表“那”义。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若”只作定语。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中国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汉语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什么事神话:神化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势本身’,神话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本书。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工触山》。 4.《淮南子》和《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最全面的两部书。 5.《诗经》是我国最早【或‘第一部’】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分为‘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6.《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时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7.《七月》根据节气而写,《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也是第一篇反映农业生产的诗。 8.先秦文学,一类是以记诉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史家之文;另一类是以议论说明为主的论述散文,又称诸子之文。 9.西汉刘向编《战国策》,战国的纵横家为他辅佐的君主出谋划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辞说。 10.《楚辞》既《诗经》之后又一部诗经总集,楚辞又称‘骚’或‘骚体’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士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歌。 11. 屈原,名平,字原。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伟大诗人,最早的诗人。 12.香草美人:屈原从《楚辞》中开创的意象。1.美人:初比君王,后以作者自己。2.以夫妻比君臣。3.香草:以自身丰富美人的意象。独立体指品德高尚的人。 13.《史记》第一部人物纪传体。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由十二“本纪”全书的题纲,按年月日时间机载帝王的言行政纪。十“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记载各个时期的历史大事简单记载。八“书”天闻、地理、水利、经济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三十“世家”诸侯王国之事。七十“列传”不同类形、不同阶层的人物传记。14.互见法:又叫旁见侧出法。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本人有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特征,而他的一些不易在本纪中写的,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写出。 15.乐府:初时为汉朝的音乐部,收集民歌,了解民情。后为诗集名。“乐府双壁”为《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6.《行行重行行》为《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 17.建安诗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成就最大】、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18.《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19.南北朝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 20.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二)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二) 第八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5、主语的省略:(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九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

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 一、汉字产生的传说 1.结绳说 2.八卦说 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 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 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②异体字繁多。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 1.六国文字(蝌蚪文) 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 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 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传统的“六书”说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形体构造的方式,象形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象形。二类是合体象形,也称之为依附象形。 2.指事 “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审视方能显现意义,“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形体构造的方式,指事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独体指事。二类是加体指事。三类是变体指事。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hui),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壁相成,江河是也。”——所谓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与声为新体,“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形声字的变体结构形式:①关于省形,如“考”,老也,从老省,丂声,省去了形符中的“匕”;②关于省声;③关于亦声。 郑玄,“右文说”。 5.转注 6.假借 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⑴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 ⑵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如“蚤”通假“早”,当后世字词关系确定以后,就只用本字而不再借用。 二、“六书”说的局限与对它的新探索(略) 第四节分析字形,推求字义(重点:例字本义) 一、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一)纯表意字与词义 1.象形字 ①豆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eg.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 在孤之侧,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章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古今字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古今字)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佗——他异体字 5、“不义不暱。”暱——昵异体字 6、“庄公寤生。”寤——牾(逜),通假字,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通假字,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无——毋通假字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通假字赐予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对付。 4、“况君之宠弟乎?”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毙通獘,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过了不久。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无庸:不用。及:课文“赶上”,应释为危害。自及:自危。 8、“厚将得众。”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聚:聚集民众。缮:修缮。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启:开门。 11、“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 羹:带汁的肉食。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遗:(wèi)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患:忧虑,担心。 17、“颖考叔,纯孝也。”纯:敦厚。 18、“爱其母,施及庄公。”施(yì):延,扩展。 1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kuì):尽。永:长久。 20、“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七章古汉语被动表示法 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主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所谓无形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1.“(於)于”字句,即:动+介词“于”+主动者 ①卻克伤于矢。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 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注意: A 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于”只不过引进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卻克伤”。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一表主动,一表被动: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④物物而不物于物。 B 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有时不好辨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②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③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韩非子·说疑) ④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2.“为”字句,即:主语+“为”+主动者+动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性质都一样。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 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 主语+“为”+动词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主语+“为”+“所”+动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要注意“为”是个很灵活的词,既可作介词,也常作动词,要仔细辨析: 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②翟永令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永令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事何频呼也?”永令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何如?”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全套)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 2007 年05 月18 日10:04 来源:自考365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 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 )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 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 )描写:对被释 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 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 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 540 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 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 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 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 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 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 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 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 1 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绪论 第一节综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古为今用,知今语之由来 例: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诸要素? 1、古汉语(Chinese in the ancient times):上古(archaic Chinese / the old Chinese)/中古(ancient Chinese / middle Chinese)/近代(modern Chinese / modern 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 Chinese / contemporary Mandarin) 2、文字(a letter/ a character/ written 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 (四)怎样学习古汉语? 利用工具书、以今(方言)勘古(典籍)、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 (五)课程目标、要求 能阅读汉代文献、熟悉语法、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 第二节古代汉语定义与分期 一、文献语言学 1、“五四”以后——现代汉语 2、鸦片战争——“五四”为早期现代汉语 3、隋唐五代——鸦片战争为近代汉语 4、周秦两汉为古代汉语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为上古汉语 二、古代书面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 (1)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散文个诗歌一直以文言写作为主。唐宋以后,首先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采用白话,如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宋元话本、金元时的诸宫调等。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戏剧等,也采用白话,如元杂剧、《水浒》、《金瓶梅》等。 (2)为特定目的而作的口语实录。包括禅宗语录、理学家语录、外交谈判记录、司法文书、直讲体、会话书等。 (3)散见于文言作品中的白话资料。如诗、词、曲中反映口语的语句或词语,笔记、史传中反映口语的片断或词语等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1.《尔雅》13年 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代辞书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历代“《尔雅》之学”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出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尔雅》。如: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 3.《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部首检字的先河。全书共15卷,把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所收字体是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创立540部首,再“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归并为14大类,“举一形而统重形”系统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六书 秦汉间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序》的名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顺序,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即为“四体二用”。 5.(三国魏)李登《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始判清浊”。 6.(梁)顾野王《玉篇》体例仿《说文》,但《说文》只讲本义,着力于字形,《玉篇》则侧重于字义的说明,并广泛征引。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隋)陆法言《切韵》(残卷),是现存最早的韵书,分193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系统。 8.《中原音韵》元泰定元年周德清编纂,是供北曲创作的韵书。他突破了旧韵书的束缚,根据当时北曲押韵的实际,将本书分为19韵,韵目用两个字表示。本书四声不分立,入派三声(阳平、上声、去声),是研究近代普通话的重要材料。 9.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辞骈语、自然知识等,按类或按韵编排的工具书。从总体上说,类书的内容方面是包罗万象的,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编排形式上说,它是各种材料的分类汇编,“只有搜集、选择和剪裁、排比之功,而无解说和考辨之责”。 10.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读音。上古运部转化有对转、旁转、旁对转三种。古音中的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的相互转化叫旁转。如裘,从求声,在古韵母里属幽部。阴阳对转:戴震发现,孔广森提出,章太炎发展。11.中古音:之魏晋唐宋语音,以隋代陆法言的《切韵》,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韵书》、《韵图》,清代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来研究中古音。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 ,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大致有以下情况: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 由此可知,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举的课程。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应当做到既扎实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各类基础知识,又注重这些知识化为应用能力的转换。古代汉语课如此的性质,也就决定了本门课程考核的着眼点也注重于知识和能力、尤其是阅读古书能力的检验。 时常看到有的学生把古代汉语教材里常识部分所阐释的知识理论一条一条地抄录下来,背诵得滚瓜烂熟,却不注意结合文言材料对这些知识理论加以消化理解,也就不能指导对文言文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是徒劳无功,也决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这三

王力古代汉语专升本+汉语言文学复习资料[1]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