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期末复习题文字题材料

马原期末复习题文字题材料

马原期末复习题文字题材料
马原期末复习题文字题材料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理论来源?

第一问:19世纪四十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的同时,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逐渐显现,并且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矛盾,而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透露出了对科学理论的强烈要求。

第二问: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其来源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包括马恩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及相应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补充和发展。

②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③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继承马列主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践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化,如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情发展创造的,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以符合自身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走科学社会主义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有着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有着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的鲜明政治立场;

③马克思主义有着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④马克思主义有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问:

①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问: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基本问题的高度概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简述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以及该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问: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二问: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际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三问: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第一问: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二问: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其意义在于全面高度地用哲学概括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进行了总结,并确立了物质范畴的哲学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问: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成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作用,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问:其意义在于揭示了世界的本源——物质性,这是人类客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持。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践与再创造;

③总之二者在事物发展的历程上达到了辩证统一,将思想、理论与实际相一致,以上就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③综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第一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其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问: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1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①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有利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注意,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第一问: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二者的统一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二问:揭示了矛盾的哲学内核,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

12、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矛盾的三点特殊性上: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由于矛盾的本身差异,决定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差别,这也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本质所在。

1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第一问: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第二问:量变与质变的交替循环,形成了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而质量的互变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问: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问: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5、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问: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者相联结而存在,相互依存。

第二问:用矛盾分析法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6、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问: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第二问:揭示了人们客观认识事物的过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Ⅰ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Ⅱ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Ⅲ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②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简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而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总之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其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以及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统一;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7、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事物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

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的发展也是

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并且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①绝对真理是指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存在以及世界的可知性和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可探知性;

②相对真理是指在局限的、不完全的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③总之,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渗透和转化,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0、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二者辩证统一。

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①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实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②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既区别又联系的。

区别: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联系: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2、如何理解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认识也必然是具体的。

②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不能犯保守或是冒险主义的错误。

③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13、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①所谓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概括,是马

克思主义的精髓。

②所谓解封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辩证统一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4、如何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比前一次上升了一个高度。正是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②造成认识呈现螺旋式上升运动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此外,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也造成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5、简述实践的性质、形式及其作用。

①性质: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对象性活动。

②形式:

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Ⅱ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Ⅲ科学实验活动。

③作用:

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Ⅱ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析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是

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③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我国目前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不可否认,少数人还存在着道德败坏、信仰缺失等现象。那种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自发论;在实践上否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十分错误的。

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依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而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严重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发展的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Ⅱ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Ⅲ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Ⅳ社会意识形态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清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和欺骗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Ⅰ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认清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对于现代化建设已取得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危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头脑,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从根本上增强对愚昧迷信、伪科学的识别和抵制能力,防止各种唯心主义的东西侵蚀我们的头脑。

Ⅱ要坚持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唯心论、有神论,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3.“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兼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问:

①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这是因为:Ⅰ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Ⅲ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第二问: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变化及其发展的方向和形式,从而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最终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第三问: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4.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①科学技术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能够运用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体表现在:

Ⅰ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Ⅱ科学技术运用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Ⅲ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Ⅳ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5.如何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对你有何启示?

第一问: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能源和生产资料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充分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面貌,表现在有的地区的自然环境在人类影响下日益恶化,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有的地区则恰好相反。

③总之,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协调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二者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第二问: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表现在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双重作用——恶劣的、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可能阻碍该地区的历史进程;优越的、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可能促进该地区的历史进程。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得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对你有何启示?

①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都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在人口数量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把控制人口数量作为我国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人口质量上,我国目前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策,才能全面切实提高人口质量和素质,使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7.阐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②意义:Ⅰ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Ⅱ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8.阐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②意义:Ⅰ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我们只有进一步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从而全面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Ⅱ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又一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依据。

9.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对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③改革是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0.知识经济时代,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新课题?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一问:①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或将要引起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远影响,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和概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内容。②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分化、专门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要求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结合,强化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③哲学要保持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能不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问:①面对科技进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高科技发展。②科技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科技产业化,把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积级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我国高科技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人的选择决定着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②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12.阐述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①内容: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不断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Ⅱ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Ⅲ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②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坚定不移地走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保障人权。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为什么说,劳动价值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科学依据。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

2.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影响价格的根本因素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价值决定价格。

③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但不能决定价格。国家政策,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纸币的发行量,人们的购买心理等也会影响价格。

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并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Ⅰ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Ⅱ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Ⅲ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Ⅰ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Ⅱ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Ⅲ可能导致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的社会资源比例失调,造成浪费。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的措施:

Ⅰ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

Ⅱ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4.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①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①依据是否生产剩余价值。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实际上是其雇佣的劳动力),反之就是不变资本。

②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能够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力,这就为确定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①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锐利武器。

③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商品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等资本主义特殊经济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①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造成极少数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

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③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有哪些?

①获取高额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②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为复杂和激烈。

③垄断时期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且还扩散到非经济领域。

④总之,垄断时期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具有更大的破坏性。3.为什么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

①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用过竞争来维持。

③垄断不可能将复杂多样的社会生产完全包下。

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这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④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活面貌得以改观,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因为它只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的一种形式。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核分人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四、简述(共20分)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分) 2 ?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4分)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五、论述(20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A 卷) 15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分数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4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冋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冋题 5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丨) A 琴匸.『豈L 绡学聲’ B- :.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I :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瓠叢廳悬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D 一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复查人 核分人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得意 识 本 质问题 3.列宁 j 的物质定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 D 客观实在性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 点 D 实践本质问题 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复习题答案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0140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二、问答: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 斯密、嘉图 C. 黑格尔、费尔巴哈 D. 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容的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A) 适用班级:08级本科生开卷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C.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揭示 C.是唯意志主义的表现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 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变动 B.成本价格的变动 C.商品价值的变动 D.商品价格的变动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纸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间接经验毫无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 价值 C.交换价值 D .价格 1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及错选都不得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试题 简答题 科社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正当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在岁未来社会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空想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阐发未来新世界,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做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二十通关过揭示人来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和关系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关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精)

长沙学院2007级(理工科)本科各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华中农业大学马原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1.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 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一维性 B. 时间的持续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复查人 核分人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1. 物质: 2. 实践: 3. 经济基础: 4. 人民群众: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8分) 2.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4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4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5分) 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 一、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30分) 四、简述(共20分) 五、论述(20分)

复查人———— 核分人————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D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哲学是(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 A B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 直接认识 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