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

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

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
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

从马王堆《导引图》看中国传统体育与艺术精神

(陈剑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长沙410081)

【内容提要】“导引”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医疗养生体育的基本术式,在数千年历史的绵延横亘中,对文化艺术的创作亦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由马王堆出土《导引图》及相关的图像解读开始,从“象”、“气”、“道”三个美学范畴着手,阐述作为文化范式的“导引”所透漏出的中国传统体育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导引体育精神艺术精神象气道

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术式,“导引”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绵延横亘了数千年,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便有关于导引的记载,而后庄周之《庄子》、葛洪之《抱朴子》等均有阐述[1]。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导引图解(图1)[2]。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生产、生活行为、军事手段到有较强竞技性和娱乐性的休闲健身活动的发展过程,其中重要的一大门类便是诸如导引、行气、按摩等形式的保健养生休闲健身活动。相关文献和各种出土文物资料显示(图2)[3],作为一种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活动,“导引”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亦从一般的养生保健术式逐渐成为一种杂糅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保健、医疗、养生等内容的文化范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由于中华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导引文化的形成也是多种文化现象有机交汇、互相融合的结果,因而不仅向我们展示传统医疗养生体育的源变,其中亦透漏着丰富的艺术精神。

图1 马王堆出土《导引图》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2 《行气玉佩铭》拓片天津博物馆藏

马王堆出土《导引图》高约50厘米,长约100厘米,上下共四层,每层11幅小图,描绘了44个不同运动姿态的人物,每图高9-12厘米不等。另外,这44个图像中,除残缺者

外,尚存31处图像外侧书写有简短的文字。从画面及文字内容来看,导引术中有较大一部分隶属“仿生类导引”,即图式来源于对自然物事和形象的模仿,人物肢体呈现出如鹰、鹞、鹤、熊、猿、龟、蟑螂等动物的动作和体态特征。

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仿生学的模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发生学的自觉性,如原始社会的捕猎活动中,人类为了接近猎物或是出于其他目的,以纹身、装饰的方法将自身打扮成动物的形态,不自觉之间亦完成了原始艺术的启蒙。另一方面,原始氏族对于动物的崇拜也促使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模仿动物所具有的某些超越人力的能力。先秦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便有太多的类人和动物综合而成且具有强大力量的形象,马王堆出土其它文物如T形帛画、一号墓黑地彩绘棺上都有这一类形象的大量出现。而且,原始人类发现,在向动物界学习优长后亦带来了一些先前并未预及的益处——强壮身体、延长生命。《庄子》所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便是对这一意外发现的总结描述,并将其上升到作为功法的“导引”的层面。事实上,后人将此类“熊经鸟申”的导引功法在实践中大范围应用,并逐步提炼。东汉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即属此类保健功之一。华佗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4]可见,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即是在《导引图》中可见些许端倪的“仿生”类术式。而“仿生”不仅因此成为中国古代体育的起源,如前所述也是中国古代传统造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为一种活动模式同时也反映在文字的创造过程中,甲骨文中便有许多文字是直接描摹自然物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5]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所谓的“象形”,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今天的汉字中大部分还是象形文字。由此可见,源起于描摹万物的“象”正是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范式之一。

从文字的产生来看,甲骨文中便可以窥见“象”的存在,本身就是通过突出其长鼻来描摹大象的外形(图3)。因此,象在其初始阶段,与前文所述“仿生学”类似,实指的仅仅是动物之“象”。只是在随后的发展演绎中,象被不断的注入新的人文属性,因而成就了这一东方文化色彩浓厚的艺术美学范畴。

图3 甲骨文字“象”选自杨红卫杜志强编《甲骨文书法鉴真》

先秦时期,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便将这一范畴在思想内蕴与思维轨迹上进行过充分的展开和展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6]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人创物的来源,也可得知古人造物之方法。即通过“仰”、“俯”、“近”、“远”以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静观,而后以“类万物”的方法再造物象于人间,进而付诸这些物象于“德”、“情”等文化内涵。这种“观物取象”的观照方式一则影响后世形成“流观”的审美方式,又作为一种“无往不复的回复圆融的思维成为中国人把握宇宙体认生命的基本方式,更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的文化根基”[7]。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尤为显著和突出。中国传统语汇里,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绘画与文字一样,起初也是源于对物象的描摹,或者说是对象形文字的“再创作”[8]性质的“描摹”,而且在这种“再创作”中增添了几许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进而使得中国绘画由工笔的“写实”走向水墨的“写意”。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中独立的一科便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者。古人绘山水画有其独立的程式,在构成上便有“三远”的说法[9]。朱良志先生认为,三远说立足于绘画的透视学原理和构图原则,同时也展现了三种境界:“高远是仰视,目光由低下推向高空,推向茫茫天际,如同晋人所说的…仰观大造?、…凌眄天庭?,于是一山之景就汇入到宇宙的洪流中去了,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人的心灵因此也得到一种满足。深远可以称为…悬视?,我们的目光自下而上仰视上苍,又从

上天而悬视万物,回到深深山谷、幽幽丛林、莽莽原畴,山川在悬视中更见其深厚广大。而平远是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去,所谓…极人目之旷望也?,我们的心灵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流动。这三远都表现了一种生命境界,化有限为无限,从静止中寻出流动,为人的生命创造一个安顿的场所。”[10]而孔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艺术欣赏的命题同样也是出于此种生命的观照和审美的品格。

与“书画同源”类似,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与“画”相呼应的艺术门类。我们说“诗画一体”,又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词也与绘画一样,受到了“观物取象”的观照方式的影响,且又有较大程度上的升华。宗白华先生指出:“俯仰往返,远近取之,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了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11]诚如王国维所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2]。在这里,内涵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观照方式。一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即作为审美主体的“我”对所观物象的描摹,进而融“我”于“物”,产生了作为复合美学范畴的“意象”。一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便是将“我”也化身为物,跳离作为审美主体的“我”的束缚,达到自由观“物”的境界,如禅宗六祖慧能的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13]也是达到了这一“以物观物”的自在心境。这又引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气”。

与“象”相比,“气”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更是东方独有的,甚至是不能被准确翻译的。从字源上讲,就目前所考证求实的材料来看,早在甲骨文中即已经出现了“气”字,从其字形我们也很容易看出,最早的气字实际上也是“观物取象”的象形字(图4)[14]。

图4 甲骨文字“气”选自杨红卫杜志强编《甲骨文书法鉴真》

在中国美学范畴的历史里,“气”并非一开始就与艺术发生关系,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象”的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发生有一个自然流变的过程——“神”。即从追求“象”到去“象”逐“神”,进而达到“气”的结点。在《庄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迹象。应该说,“气”作为名词在《庄子》里已经屡次出现,如“绝云气,负青天”、“乘云气,骑日月”、“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15],但这些大多是写自然之气,间或有部分涉及到美学领域的阐述,也还稍嫌不够透彻,或者说与其论“神”的精神相比还未达到同样的高度。在庄周笔下,描绘了大量诸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等肢体残疾、畸形、丑陋的人。然而,在这种残缺的外表下,庄周却赋予他们充实且洋溢着光辉的内在道德精神,即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16]的思想境界。物亦与人相似,由《庄子·人间世》记载庄周论散木的故事可见,在庄周的眼中,单一的形的完整是不足取的,应该由“写形”向“传神”衍变。这一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终成气候。时人在“人物品藻”世风的影响下,广泛注重人格美,追求“超形得神”的自然无为之道。“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是画家顾恺之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也说明了“神”在人物画中的重要作用。“手挥五弦”是对有具体动作的“形”的描摹,“目送飞鸿”则是对人的眼睛的刻画,更多的透漏出人的心灵感受,这便是写“神”。在朱良志先生看来,顾恺之的以形传神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将画画得生动,更是要画出人的气度风神,与当时的时代相融合,“他的理论应和着魏晋清谈的思想,也适应着当时人物品藻的发展”[17]正是在这样一种“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18],促使绘画艺术美学领域里“气”的概念的形成。谢赫提出了以“气韵生动”为灵魂的“六法”[19],影响遍及整个古代绘画史,刘海粟认为:“在批评上说,气韵生动是最高的准则,此外五法是达到这个准则的必要条件。在创作上说,气韵生动是其他各种要素的复合。”[20]自此,“气”开始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活动不可动摇的中心,因而也成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精神。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为生命活力的“气”使得作品获得勃勃生机,也令接受者能够在阅读欣赏中获得生命直观的效应。这便回归到了“气”的源始意义,即万物本原之生命。在庄周的哲学体系中,人的生与死的分界,仅仅在于气的聚与散,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达到聚“气”之目的直指的便是生命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养生术的实质就是养“气”。

与“气”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相对应,气同时也是古代体育精神尤其是养生术的重要范畴之一。传统养生理论沿着“仿生”的《导引图》逐渐意象化,综合反映在后世对华佗五禽戏的不断演绎。如前所述,华佗五禽戏初创时主要还是一种仿生术式,而后则不断的得以注入新的血脉,最终与讲求“吐纳”的“气功”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精神中“气”的范畴。道家昆仑派“仙鹤内养功”便是这样一套动静相兼的功法,其模仿仙鹤的形态动作,结合气功导引行气之法,前后有“仙鹤伏气”、“仙鹤乘气”、“仙鹤起舞”、“仙鹤养气”、“仙鹤抱蛋”等五节内容,通过“轻、灵、柔、化”等要旨,使“水火相济,气顺身轻,忘形养气,顶外结丹,五方灵气养和脏腑,祛病延年,明仁见性” [21]。与“仙鹤内养功”同属昆仑派功法的“大雁功”也是一套由模仿大雁的形态、动作及吐纳而编排的长期秘传的气功,该功法前六十四式更是作为基本功被列为昆仑派入门之学,在昆仑派功法甚至中华武术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华佗五禽戏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内外、动静兼修的内功型动功,练功者需通过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的活动促使全身肌肉放松,进而“入静”,到一定程度便会“静而生动”,产生自发的“五禽”状动作,甚至发出声音或打穴、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亦即在仿生导引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塑形——传神——入意——调气”达到健身的目的。并且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象——神——气”相仿的传统体育精神。按照庄周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观点[22],中国传统体育亦达到了传统艺术完全意成的“天籁”的境地。

对应于“导引图——五禽戏”的演变,类似的保健功法在两晋之后形成了新的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功法就是“八段锦”(图5)。作为一种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在开始是针对具体病症的保健需要而设计的没有套路的散式功法。从今日可见的关于“八段锦”的文献来看,该功法中类似于“左肝右肺如射雕”、“游鱼摆尾通心脏”、“擒纵为猿捷,更同飞燕急;威严似虎狞,立马告功成”等口诀都透漏了导引术式的影响[23]。因而,“…八段锦?系统功法与中医养生理论紧密联姻,本质在养神、理气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运动调正姿态,整理脊椎达到健身的目的。”[24]有学者认为,“八段锦”中的“八”字并不是段的数目,而是迎合“八卦”之“八”,表示功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循环运转的含义。“八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5]其与“两仪”、“四象”一道都是“太极”的产物,或者说都是在“太极”的思想体系下形成的,直接反映在传统体育领域便是“太极拳”的产生。综合来看,“太极拳”既产生于汉代用以娱乐表演的“手博”,也产生与导引文化影响下的诸如“五禽戏”、“八段锦”等术式。亦即从形式、内容、功效各方面来说都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保健导引在“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相互融合的产

物。因而集中国传统体育精神之大成,是融合养生、保健、吐纳等“象——气”精神于一体的“道”的精神的总结,也关系到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图5 南宋文八段锦图谱选自明高濂《遵生八笺》

总的来说,至少在两千多年的西汉社会,我们的先人便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观照下结合传统体育和传统艺术的共通点,从大文化的角度沿着仿生之“象”走向生命之“气”,从而映

证“道”的精神的存在;而这三个范畴又反过来影响和推动了传统体育和艺术精神的融合和发展,共同创造了传统体育保健、医疗养生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健身和养性相得益彰的传统体育精神和艺术精神。

注释:

[1]《黄帝内经·素问》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里,强调的“治未病”之法即是中国古代养生的含义。因为《黄帝内经》实际强调“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句话也可按照传统经世道德的逻辑作出另外的理解。《庄子·刻意第十五》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魏晋时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又说:“或屈伸、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等等。

[2]马王堆出土的其他大部分文物按照出土文物——谴策(即物品“清单”)命名,《导引图》则是根据内容和古籍中有关记载定名。该帛画与帛书《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书绘在同一绢帛上,通长约140厘米。帛书与帛画之间隔有一小段空白,现分开装裱。更多信息可参阅: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导引图:马王堆汉墓帛书[M].文物出版社,1979;侯良.尘封的文明:神秘的马王堆汉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这一类的出土文物还包括1983年在江陵张家山汉简中发现的简本《引书》,据考证,《引书》的抄写年代早于马王堆《导引图》约7-8年。另外,现藏天津博物馆的一支约战国初年的玉佩上有关于“行气”内容的铭文,今称之《行气玉佩铭》,铭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因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此三者为我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行气、导引等养生文化的考古实物资料。

[4]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原系对弟子赵普说的一段话。据说,赵普按此法修炼,“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后汉书·方术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又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秦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464页.

[6]《周易·系辞下》。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先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85页

[7]王振复陈立群张艳艳.中国美学范畴史第一卷[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第187页

[8]对这种创造方法,道家名其为“反”,当下日本设计界“再设计”的概念大抵与之平行,即对日常生活中业已存在的物事在某些方面进行修改。与西方语系对照,大约相当于英语前缀“re-”。可参阅:[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39-69页;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70-71页。

[9]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尝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406页

[10]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第192页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11页

[1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页。又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近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377页

[13]与之对应的是五祖弘忍之大弟子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约也能用“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来解读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手稿中也强调此二者“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以上二例均据宗宝本《六祖坛经》

[1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气,云气也。”

[15]见《庄子·逍遥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运》

[16]《庄子·德充符》

[17]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59页

[18]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美学中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都出发于“人物品藻”的人格美的评赏,且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诸如谢赫的《画品》、袁昂、庾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一大批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详见: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79页

[19]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356页

[20]刘海粟.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第12页

[21]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M].岳麓书社,2005,第229页。有关“仙鹤内养功”的具体功法,详见该书第228-235页。

[22]《庄子·齐物论》。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先秦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02页

[23]以上口诀摘引自周世荣著《马王堆导引术》,第284-287页

[24]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25(7),第51页。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仿生术式成为武术中的一大特色。宋元以降,诸如“形意拳”、以五拳为基础的“少林拳”都是以仿生为前提的。

[25]《周易·系辞上》。见: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先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80页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学校:河南工业大学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F1101 学号:201123910305 姓名:史永坤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或是因地制宜,直接利用自然景观,亦或是叠山造石,建亭修阁,创造了既适合居住,又不缺乏观赏性质的人间仙境。郁郁葱葱的树木及应时而易的花草点缀在房前屋后或石山、小径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流水潺潺,鸟语啾啾,别致的门和窗,独具韵味的诗词书画。这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中国园林的发展建筑类型艺术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价值 (一)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园林是初形成与“囿”,形成于商周时期,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的景色。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了大量建筑和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为兴盛。 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园林的成熟期。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十分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的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由于历史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的自然式园林艺术颇

负盛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的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厅、堂、楼、阁、桥、亭等。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山为石。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设门。 堂:是居住建筑中队正房的称呼。一般为家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饰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楼:是两重以上的建筑,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桥就有特殊的情愫。“杨柳迎桥绿,玫瑰拂地红”桥的出现使得难倒之处

九年级美术下册《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美版.doc

九年级美术下册《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美版 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我国与世界上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风格C 能力目标: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中国优秀民族艺术的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西不同风格形式美感的体验,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加深对美术艺木的理解,更加热爱祖国,了解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 教学难点: 中外美术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的对比。初步理解传统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那么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

引领分析出示故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故宫的建筑风 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大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的艺术美感和 实用性。 (2)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建筑体系。 例:它的材料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木结构的建筑 体系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尊重自然, 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风格上重视对 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自然之美的表达,它 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于一身。 (3)与西方建筑相比较,在风格上有什么不 一样的地方。 (4)它所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将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理想美的题材作品进 行比较: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希腊雕塑的 代表之作《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进行比较,并 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的风格及其艺术美感。 (1)你是怎样理解顾恺之的绘画精神一一“传 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o的? 主要是引导学生 从技法上去分析 作品 引导学生从表现 手法上去比较中 西方人物画的异 同。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二僧“画禅” 公艺1101 李云方 0600110315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中国传统艺术赏析课上我们欣赏了包括壁画、中国画、陶瓷、惠山泥人等中国传统艺术,虽然课时不长,但确实领略到了传统艺术独有的气质和感染力。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而我尤为钟情水墨画,钟情于它散发的气韵,细腻而或洒脱的笔触。在众多优秀的国画精品中,对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最为敬仰,课上老师也对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作了讲解,在此稚拙的粗谈“二僧”水墨。 石涛(朱若极)、八大山人(朱耷)都是明末遗民,后出家为僧,他们都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与弘仁(江韬)、髡残(刘介丘)并称为清初四高僧。 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朱若极),又号苦瓜和尚,自幼出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作品受到禅学思想的影响。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超凡脱俗,不拘一格。他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四时章第十四写到“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石涛说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他对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解。因为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文字很难表达出画中所含的禅的意境,而充满禅之意境的画,即是无字的诗。曾经在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禅说》看到过郑石岩教授为他题的序,其中就提到“禅不是知性化理论所能传递的,禅家常说“言语道断”意思是说光用语言文字来讨论禅是行不通的”。石涛的《细雨虬松图轴》,表现了秋日黄昏的山景。画笔方圆结合,行笔舒缓而自然,有一种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恰恰饱含“不可说”的禅意。 《山水清音图》画面上松枝逆势右出,竹条左右摇曳,似乎吹来了淡淡轻风,伴随着淙淙流水,交响之音,仿佛溢向画外,流入观者的心田,有人认为这幅画稍显避世之态,却又蓄含着宽容的积极的审美境界。台湾佛学大师,圣严法师在为蔡志忠的《禅说》题序中写到,“一个成功的禅者,只觉得永无止境的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征,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积极的”。这张画既表达了石涛对闲静和自然的向往,但同时又流露出禅中所包含的积极。 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在石涛看来,“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坐禅入定,超凡脱俗。

最新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20课 文化艺术与体育(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文化艺术与体育(第1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20课文化艺术与体育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文革”前新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主要成果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与大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概括整理、即兴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概括整理、即兴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新中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难点:本课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人物事迹多,通过学生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你知道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的片名吗?北京申奥成功,将主办 2008 年夏季奥运会,那么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比赛是在哪一届? 【新课探究】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1、初放光芒 1949 - 1966(文革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A、让学生看课本第 116 页上图:电影《青春之歌》剧照。教师可对剧情作简单介绍。再让学生写出三总影响较大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并对其中的一部作扼要的解说。这阶段,电视局未普及,进影剧院是欣赏文艺演出最主要的形式,其中电影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林则徐》和《青春之歌》是当时两部佳作。提问:林则徐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关?介绍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林则徐的历史地位。 B、让学生看课本第 116 页下图:昆剧《十五贯》剧照。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十五贯》的剧情,并说出一位著名的昆剧艺术家的名字。请学生看课本第 117页下图: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徽班进京200 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开幕式上与京剧演员的合影。提问:这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京剧演员合影,说明了什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上演这些古装戏?你知道京剧有哪些主要的角色吗?在19 世纪以前影响最大的剧种是昆曲,但 20 世纪前半期一度濒临衰亡,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十五贯》演出成功,昆曲重获新生。请班级会唱昆曲、京剧的学生上台演唱一个片段,或播放一段昆曲或京剧名曲的录音。 C、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2、百花凋零 1966 - 1976(文革中):文化艺术备受摧残。

九年级美术下册 1 继承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教学设计 人美版

1.继承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我国与世界上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风格。 能力目标: 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中国优秀民族艺术的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西不同风格形式美感的体验,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加深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更加热爱祖国,了解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置的“欣赏。评述”。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他们的主观意识很强,有一定的分析、辨别、判断能力,因此,本课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四个方面概括介绍中国美术最突出的艺术传统,可以降低难度,易于学生从整体上对祖国优秀的美术传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美术的持久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 教学难点:中外美术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的对比。初步理解传统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关系。 4教学过程 导入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那么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呢?这节课---- 新课 出示故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 大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的艺术美感和实用性。 (2) 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建筑体系。 例:它的材料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风格上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自然之美的表达,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于一身。 (3) 与西方建筑相比较,在风格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otd-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学号: 201046830509 姓名:董成成 班级:电信1003班 学院:信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浅谈宋代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大唐盛世百花齐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长安也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千疮百孔,巍峨霸气的唐朝宫殿还是在无数人的哭声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宋代来临了,当浓墨重彩的繁华化为泡影,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对内的征服。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会自成一种风格,别具一番特色。宋代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绘画传承的基础上及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与唐代并驾齐驱的历史高峰,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其独特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从三个部分来阐述宋代绘画发展的多元性及其影响,宋代绘画展现出其异彩纷呈的面貌除因历代人物画发展的深厚积淀外,当时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其多元化的重要原因北宋的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所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无疑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使宋代绘画向纯艺术化方向更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宋代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艺术见解,所以宋代的艺术很顺利的完成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在其独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表现在题材选择的多样性、绘画技法的丰富性以及不同风格的美学追求题材方面,山水、花鸟等独立画科在五代的发展基础上更加成熟,但是却促进了绘画表现手段的丰富与成熟,增强了人物画的表现力,形成道释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和肖像画分足而立的局面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绘画技法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丰富,着色表现从重彩独领天下分化为工笔渲淡技法和文人倾向的白描画法、减笔法等多种绘画手段由于绘画表现的技法和题材的多样性,就驱使绘画的审美趋势发生扩展,宋

(荐)公共艺术(美术篇)教案第六单元--构成基础第三节立体构成(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美术绘画)

《立体构成》 教案

新课导入 1、前期知识回顾 教师引领学生简单回顾平面构成元素点、线、 面、体的相关内容。 2、比一比 多媒体先展示四幅不同的构成图片,学生比一 比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对它们有何感受。 3、连一连 给出四个立体构成名称,让学生根据对展示的 图片的感受,结合点、线、面、体、构成元素相关 知识,进行连线。 (先不告知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来自行判断,开始展开今天的课题。) 观看图片 比较异同 认识四种 立体构成方 式 学生对立体 构成已经有 初步的认识 和了解,展示 不同形式的 构成图片,在 比较中引出 课题,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通过自己的 感受和理解 来猜测答案, 增加学生主 动思考的能 力,并增加学 生寻求正确 答案的欲望, 从而增加学 习兴趣。 1、展示图片,欣赏并思考: 欣赏所展示的图片,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特性深入

半 立 体 构 成 理解什么是半立体构成? 2、师生分析总结 半立体构成是以平面为基础,进行立体化设计制作,使其产生各种起伏和视觉、触觉机理。半立体 构成介于平面和立体之间,就像介于平面线刻和雕 塑之间的浮雕艺术一样。 3、欣赏并分类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总结出半立体构成的类型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多切多折 4、观看视频——半立体构成的制作。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掌握半立体构成制作步欣赏思考 比较分类 视频观看 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 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 力和团队合 作能力

骤。 5、比一比、赛一赛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半立体构成,并进行评比。 6、想一想 根据本节所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想一想在我 们身边有那些半立体构成? 团队合作 完成作品 发散思维 线 立 体 构 成 1、播放一组幻灯片,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这一组构成图片与我们刚刚欣赏构成图片有 什么不同? ②图片里的构成有什么样的特点? 2、师生分析总结 1、属于完整的立体都成,脱离所依附的平面。 2 、通过线的排列来组成作品。 欣赏思考 讨论总结 通过欣赏作 品、分析作 品,提高学生 的立体构成 感受能力和 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 力。 加深线立体 构成的感受 与理解。

关于马王堆帛书的欣赏

关于马王堆帛书的欣赏 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称“帛书”,也就是写在帛上的文字。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帛书的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帛书的艺术充分展示了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1、帛书 其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其中《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也能堪称“百科全书”了。 2、帛书的书法艺术 帛书的书法艺术,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其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

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在马王堆帛书中,多以隶书笔意书写篆书的字体。其基本保持篆书的字体结构,但较篆书为灵活。其书写时代大多在秦始皇廿五年之后,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书写字体从篆书转为隶书的情形。马王堆帛书中亦有用古隶书写的文献,比如《刑德》《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及《阴阳五行》乙篇等等。时代大约在汉初。然而马王堆帛书中亦已经出现用汉隶抄写的书籍。这表明隶书的规范化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完成。 3、帛书的价值 关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如《老子》甲乙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国画入门,中国画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国画入门,中国画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篇一:中国传统艺术赏析——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赏析论文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赏析 摘要: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会产生矛盾,会出现火花。但其优秀成分最终会融入本土文化的洪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国水墨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将在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获得新生。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水墨画,进而对齐白石的画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齐白石艺术赏析 正文: 通过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对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水墨画。通过对一些文章及其视频进行简单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思考,论文将针对水墨画进行一番陈述和探讨。 水墨画又被称为国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是指的仅有水与 墨,画面为假单的 黑白色,但进阶的

水墨画,也有工笔 花鸟画,色彩缤纷。 墨为中国画特有的 材料,水墨画中用水与墨的不同比例配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可以用来花车不同浓淡的层次。 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历史上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里有评论说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多情调抒发作者的主管情趣。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水墨画则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国画主要表现的是“气韵”,“境界”。 (一)水墨画的分类 水墨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面等几种。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

文化、艺术和体育

文化、艺术和体育 概况 香港正同步发展文化硬件及软件,促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文化及体育大都会。 艺术和文化 财政司司长在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预留200亿港元(25亿美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设施(包括兴建新界东文化中心及文物修复资源中心,扩建香港科学馆及香港历史博物馆等)。另外,亦会拨款5亿港元添置博物馆馆藏及举办展览;增拨合共3亿7千万港元支持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以及拨款2亿港元,推广阅读文化。 香港现有: 14间公共博物馆,每年吸引约500万名访客。 超过1,000个艺术团体,每年举办约8,000场表演艺术节目。 九个主要演艺团体:香港管弦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话剧团、香港舞蹈团、香港小交响乐团、香港芭蕾舞团、城市当代舞蹈团、中英剧团,及进念?二十面体。 于2011年推行的艺能发展资助计划,扶助中小型艺团和培育新进艺术工作者。 以3亿港元成立艺术发展配对资助试验计划,鼓励社会和私人机构赞助文化艺术活动。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亦会向计划增拨五亿港元。 全年大型文化节目: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Central、香港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法国五月、中国戏曲节、国际综艺合家欢、光?影?香港夜、设计营商周,亦有来年举办的新视野艺术节和世界文化艺术节。 西九文化区:全球其中一个最大规模发展中的文化项目,现正逐步由规划阶段迈进营运阶段。 大馆──古迹及艺术馆位于前中区警署古迹建筑群,是致力培养学习与欣赏历史和艺术的新文化空间,于2018年5月起分阶段开放。 香港艺术馆扩建和东九文化中心建筑工程现正进行。 未来六年拨款2亿1千6百万港元,延续艺术行政人员培训计划,支持青年艺术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财政司司长于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3亿港元加强保护、推广和传承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于2009年9月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首个获列入名录的项目。 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2017年8月公布,列出20项(其中十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高文化价值和急需保存的项目:南音、宗族春秋二祭、天后诞、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正一」道教仪式传统、食盆、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扎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戏棚搭建技艺、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中秋节──大坑舞火龙、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古琴艺术(斲琴技艺)、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

中国民间艺术教案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作品、彩色纸、剪刀、刻刀,订书钉。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片段引出课题 观看中央美院最近原创剪纸动画《大红公鸡毛腿腿》选段,这是哪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剪纸。引出今天的课题。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二、讲授新课 (一)剪纸的种类: 剪纸按纹样大致可以分为: 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 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二)剪纸的运用 花瓶、餐具、水杯,服装,屏风、建筑等。 (三)剪纸的表现手法 1.剪影法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它是通过外轮廓的形状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一般以表现人物、动物、景物等物体的侧面为好。

2.阴剪 一般指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线,用在黑色块面中展现线条的方法,来保留大的体面,这种效果厚实、结实、稚拙感很强,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北方剪纸多用此法。 阴刻剪纸——线线相断 3.阳剪 一般指镂剪,就是剪去空白的面,留下线条或稀疏块面的方法,以保留各种变化的线条。这种方法流畅、清雅、玲珑剔透。南方剪纸多用此法。 阳刻剪纸——线线相连 4.阴阳剪 此法是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了阴阳两种剪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方法。现代内容的剪纸多用此法。 (四)和剪纸的符号 1.小圆孔 2.月牙形 3.柳叶形 4.锯齿形 (五)剪纸步骤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论文)-中国水墨画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赏析摘要: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会产生矛盾,会出现火花。但其优秀成分最终会融入本土文化的洪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国水墨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将在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获得新生。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水墨画,进而对齐白石的画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齐白石艺术赏析 正文: 通过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对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水墨画。通过对一些文章及其视频进行简单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思考,论文将针对水墨画进行一番陈述和探讨。 水墨画又被称为国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是指的仅有水与 墨,画面为假单的 黑白色,但进阶的 水墨画,也有工笔 花鸟画,色彩缤纷。 墨为中国画特有的

材料,水墨画中用水与墨的不同比例配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可以用来花车不同浓淡的层次。 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历史上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里有评论说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多情调抒发作者的主管情趣。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水墨画则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国画主要表现的是“气韵”,“境界”。(一)水墨画的分类 水墨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面等几种。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东音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

(荐)公共艺术(高教版音乐篇)教案第三单元--璀璨的乐器第六节交响曲(文化艺术与体育类音乐

《交响曲》教案 附页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 导 入 播放图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些音乐家吗? 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交响曲的发展过程中,以“交响曲之父” 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 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 丰碑。观看图片 认识作曲 家 学生对交响 乐影响较大 的作曲家初 步认识,激发 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学习 交响曲打好 基础。 交响曲 交响曲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一齐响”,后 来经过发展,指的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由若干个独 立但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成的大型器乐套曲。 了解交响曲 的演奏形式 为学习感受 乐曲奠定基 础,激发学生 的学习主动 性。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作 者 作 品 介 绍 1、故事讲解惊愕交响曲的由来你作品特点 与结构。 2、了解海顿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聆听 介绍作品 的同时让学 生了解作品 为欣赏乐曲 做好铺垫。 聆 听 欣 赏 多媒体播放音乐,提出问题: 1、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乐曲的情绪 是怎样的? 2、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这个乐章叫做“惊愕”? 师生总结:这是人们最熟悉的慢板乐章, 优美的旋律具有一种内在的美和魅力。乐曲 中出现了变奏,音乐中的不和谐音的造成惊 愕的特别效果。 欣赏 讨论 交流 启发学生对 音乐的想象 力、感受力及 音乐的谈就 能力。 音 乐 知 识 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 聆听、感受 了解了解交 响乐队的配 置,相关知 识,更好地欣 赏音乐。

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作 品 作 者 介 绍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了解《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带有 戏剧成分的抒情性交响曲,感情丰富、细腻, 充满内在的激情,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莫扎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了解作品、 作者 让学生了解 作品,为欣赏 音乐打好基 础。 聆 听 欣 赏 分段欣赏,播放音乐,提出问题: 1、乐曲的第一主题在哪首歌曲中出现过? 2、乐曲的有着怎样的音乐形象? 3、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音乐情绪有变化 吗? 4、感受每个主题音乐的发展变化,展开想象 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总结:带有戏剧成分的抒情性交响曲, 感情丰富、细腻,充满内在的激情,有一种 震撼人心的力量,沉思性质的第二主题与第 一主题形成对比。 聆听感受 思考问题 加深对乐曲 的感受与理 解,培养学生 音乐感受力、 音乐分析能 力。

《中国艺术精神》5000字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马王堆汉墓讲解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讲解词 谈起马王堆汉墓文物,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马王堆汉墓地理位置: (照)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五里牌,距市中心约4公里。它究竟是哪位达官贵人的墓地?历史上说法也不一样。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马王堆坟高七尺,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埋葬他母亲唐姬及其程姬的墓地,叫做“双女冢”。其后的《大清一统志》、《长沙县志》、《湖南通志》都沿袭这种说法。 而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却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马殷父子曾先后被封楚王,定都长沙,死后就葬于此,所以此地称为“马王堆”。此外,民间的传说还有不少。 如此的猜测纷纭,终究还是个不解之谜。看来要彻底破解这个谜,弄清楚历史真相,只能依赖科学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发现与发掘: 1952年,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领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来长沙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对马王堆做过实地勘察。根据此墓外形特征及相关资料,夏鼐先生当即断定马王堆是一个汉墓群,与马殷无任何瓜葛。1956年马王堆汉墓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底,当时驻扎在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选择在院内的两个大土包——即马王堆汉墓土冢下修建病房和仓库。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其中一、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三号墓形制相同,都是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 (照片):一号墓发掘现场 该墓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从封土算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照)二号墓发掘现场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号。发掘了二号墓。由于该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二百余件文物。但该墓葬中出土的“利苍”、“长沙丞相”、“軑侯之印”三颗印章,使墓主人身份,及其与一、三号墓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最终认定。 在二号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它的部分封土,被一号墓封土所覆盖,由此得知二号墓下葬时间早于一号墓。 (照)三号墓发掘现场照: 三号墓是1973年11月19日——12月13日发掘的历时二十五天。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一千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三十岁左右的男性。 (文物)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

《中国民间美术》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课业类别:美术欣赏操作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剪纸、年画、风筝、玩具、编织、等几类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组织教学: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自由组合。 2、根据实物作品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展开讨论。 3、检查学生回答得问题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自我介绍 2、(把实物摆放在讲桌前展示-------)导入主题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中国的民间美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具有东方特色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不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